第一章
源遠流長
堂問答與對話
第一節史前與歷史初期的原住民
第一小節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主題一
臺灣考古遺址的發現與發掘 重點說明:更新世冰河期間,臺灣曾與中國大陸相連。
從一百年前日本人發掘臺北芝山岩遺址以來,已挖掘的史 前遺址遍布全臺,我們藉此認識史前臺灣世界。
◎考古學家的「資料庫」有哪些東西?如何據以推斷一個考古現場的年代與文 化內容?
1. 課前引導,先講一段「達拉拉不完的月形石柱」的故事。講這個故事之前,
可以先給學生看卑南遺址「月形石柱」的圖片,猜猜這原來應該是作什麼 用的?並讓學生回想記憶中的古文明巨石文化,讓他們自由討論與聯想。
教
學目標
2. 從冰河時期開始說起。以下提供兩段閱讀資料可以給學生閱讀。資料一可 以問學生,為什麼澎湖水道會發現陸上動物的化石?學生應該可以很快回 答出臺灣與中國大陸相連。資料二則是讓學生從動物骸骨的人工切痕,以 此作為間接證據,判斷此時應有人類活動。
資料一
在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一北狹南寬的海槽,名之為「澎湖水 道」,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曾利用該水道所撈獲的哺乳動物化石提 出「澎湖—臺南更新世晚期動物群」來區分臺南地區更新世中晚期的「左 鎮動物群」。高健為根據同一水道所撈獲的標本呈現中國北方動物群特 色而改稱「澎湖動物群」。
在澎湖動物群中,除德氏水牛是過去發現在周口店的中更新世地層外,
其他一些成員如諾氏古菱齒象、大連馬、普氏野馬中國亞種、北京斑鹿、
四不像鹿都是中國大陸晚更新世期間的典型種。而普氏野馬和四不像鹿一 直可以生活到全新世。最後斑鬣狗和楊氏水牛雖然在中更新世末就已出現,
但牠們在晚更新世期間更加繁衍。據此確定這個動物群的時代為晚更新世。
臺南化石收藏家侯立仁教授收藏了大量的澎湖海溝化石標本,其中 有兩件收藏多年帶有明顯「人工砍痕」的鹿類化石標本。這幾件珍貴的 標本也順理成章地重燃起研究澎湖動物群與史前採獵人之間的關係。
摘自:何傳坤,臺灣史前人的獵物 資料二
觀察的四不像標本中有一件第一支殘段,長約300mm,在角幹相接 處可看到很清楚的人工用石器加工的切割遺痕(圖)。這幾道切痕自側 視"V"字型,與動物考古學家們所觀察的食肉類咬啃的"U"字型相異。
摘自:何傳坤,臺灣史前人的獵物
2-5
主題二
臺灣考古工作的成績重點說明:
臺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遺址和臺東的卑南遺址,各建有一 座博物館,展示考古遺址挖掘的經過、挖掘出的器物以及史 前人類生活的重建。
有時考古遺址的挖掘和保護和現代化建設之間會產生衝突。
◎你知道什麼是「搶救十三行文化」運動嗎?為什麼發現一個史前遺址時,不 能迅速進行挖掘呢?
1. 課本中已對搶救十三行遺址、卑南遺址的始末,作了清楚的交代。也可參 考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為什麼不能在發現遺址後,迅速挖掘呢?
因為挖掘工作必須有系統的進行,並依照挖掘工作的流程,以清楚地將出 土器物依層位順序定位,了解年代先後,還原其生活空間的樣貌。
2. 可以出個簡單的資料查詢作業給學生作:找看看最近的新聞,有沒有新發 現的考古遺址?例如因南部科學園區開挖而發現的「南關里遺址」、因臺 中古根漢美術館預定地而發現的「惠來里遺址」等。
3. 考古遺址都是因為工程開挖而發現的嗎?有沒有依計畫探勘挖掘的例子?
若有時間可以談談「濁大計劃」。「濁大計劃」的全名是「臺灣省濁水溪 與大肚溪流域自然史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劃」,由張光直先生主持,整合 考古、民族、地質、地形、土壤、動物、植物、生態研究,有計劃的調查 濁水溪與大肚溪的史前文化,更重要的是,這個研究計劃培育出臺灣考古 學的新生代。
4. 有機會應該讓學生認識作歷史研究的人。考古方面可以介紹張光直先生,
並可介紹他的著作,如考古人類學隨筆、蕃薯人的故事等。這裡提供一篇 訪談做為參考:
容顏清瞿的張先生,眉目清朗,說話時兩眼特別有力。考古學的背 景,使他處事明確,條理分明,絕不拖泥帶水﹔並且保持田野工作者的 習性,常常隨身帶著錄音機、照相機,這是也常摩挲史料的張先生,異 於書齋學者的地方。
張先生1931 年出生於中國大陸的北京。父親張我軍先生是臺灣臺北 板橋地方人士,係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催生者。張先生在北京成長到十五 歲,於1946 年隨家人返臺,回到板橋居住,每天坐火車到建國中學就 讀。後考入臺灣大學的考古人類學系,成為李濟先生等人的得意高足。
張先生之會報考考古人類學系,是緣於幼時閱讀經驗的主動選擇。
由於父親把日本西村真次教授著作的人類學泛論翻譯成中文,張先生
「從小便守著這本書」,沉迷於書中的人類進化史、石器時代。一九四 八年,十七歲的少年張先生,又在臺北坊間買了一本對他影響深遠的書─
─裴文中的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而從此走上探索人類文明之謎的不歸 路──考古學。一九五五年,軍訓之後再遠渡異地,到美國哈佛大學人 類學系讀書,並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先在耶魯大學待了十六年,再回哈 佛大學,從事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教學、研究工作。
長期以來,張先生以考古學為專業,曾在臺灣、北美、法國和中國 大陸實地從事田野發掘工作;發表數以百計的論文,出版多種專書,其
中的古代中國考古(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China),尤其廣為流傳,
是影響人文歷史學界極重要的著作。
固然張先生在學科分類上,是名符其實的考古學家﹔然而,因為張 先生關心的是全人類文明的發展架構,故其學術理論、研究主張,往往 超越學域的限制,不但特具歷史眼光,而且重視、強調多學科的整體研究。
張先生自承,他幾十年來的學術研究,可以大別為兩個部分:一是 中國青銅時代的文明起源問題。一般談文明起源,重點多放在文明是哪 裡來的?是一元還是多元?但張先生則致力於動力問題,如人類的階級 社會是怎樣產生的?王權是怎麼產生的?……等等。二是中國東南海岸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包括臺灣和澎湖在內。
專研中國上古史的歷史學者杜正勝院士,即曾經撰文評論:與大多 數的考古學者相比,張先生在文獻閱讀的深度上、思考視野的廣度上、
提煉觀點或概念而成一家之言上,已不能以考古學的範疇測度,而更願 將張先生歸類為古史學者。無論是早期的「中原核心論」、「龍山文化 形成期」,還是後期修正過的多元文化「相互作用圈」,都是張先生加 意描繪的中國古代社會文明史。
此外,張先生在臺灣,曾經三次主持過大型的多學科合作研究計劃。
一是1964 年,張先生代表美國耶魯大學,和中研院史語所、臺大考古 人類學系合作,在臺灣選取了北部大坌坑、南部鳳鼻頭、中部營埔和東 部東河的四個遺址,從事細密而大型的發掘。這在六○年代的臺灣,可 以說是第一次。當時,張先生做鳳鼻頭、大坌坑南北兩個遺址,臺大的 宋文薰先生負責營埔和東河。此次發掘,發現了精細的層位學材料,而 得以建構幾乎是整個臺灣的史前時代文化層序架構。這是自日治時代末 期,鹿野忠雄用推論的方式,提出臺灣的七個史前時代文化層序以來,
有考古地層證據且開始有碳十四年代的史前文化層序架構。考古學家一 致肯定,這是張先生在六○年代對臺灣考古學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由 於當時的國際語言學界,正好在擬測南島語族在臺灣開始的年代,大坌 坑文化層位的確定,及其與中國東南海岸地區遺址文化的相似,恰能提 出一個有關南島語族祖源和文化連續的假說,而連帶把臺灣考古研究推 上了國際舞台。
繼六○年代此一大的文化史架構成形後,七○年代初的1971 年,張 先生帶著他的聚落型態研究、區域研究概念回來臺灣,選擇濁水、大肚 兩溪流域,結合史語所、民族所及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的七個人文 與自然科學門的學者,進行區域研究的實驗。無論該研究實際上的結果 成功與否,但此一研究已成為區域研究的典範﹔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人 文方面,臺灣仍然沒有任何一種區域研究可以替代它的意義。考古學者 劉益昌並且認為,濁大計劃將生態學和聚落型態等觀念,帶進臺灣考古 研究的領域,從而使臺灣考古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跨進另一個新的里程。
濁大之後,張先生的研究興趣轉向文明起源、商周及巫的研究;他 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已經將中國文明產生史,包括國家、城市和階級 社會起源等問題的結論,送上世界史的舞台了。但他並未忘情臺灣考古、
臺灣研究。八○年代,張先生再度藉史語所、民族所、近史所、社科所 合作的「臺灣史田野研究計劃」(1986 年),以總計劃帶分支計劃的方 式,推動科際整合的理念。事實上,臺灣史作為一個研究範疇,無論在 蒐集資料、調查方法或研究題目上,頗適於成為學際互動、對話的媒介;
該計劃之能逐步蛻變成「臺灣史田野研究室」,進而於九○年代成長為 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張先生的促成,是相當主要的動力。
從純考古學的田野發掘,到大區域的科際合作研究,再到全島歷史 文化各層面的探究;張先生個人也從一個實地的調查研究者,退而變成 理論和方向的指導者,研究策略的提供者。再者,張先生的學術關聯、
影響範圍,更不僅是考古學、人類學界,也與歷史學、語言學等產生密 切的關係;如果我們說,張先生在華人,甚至國際的人文社會科學界,
具有跨學科的學術聯繫角色,享有泛學域的聲望地位,應是中的之言。
摘自︰詹素娟,人物專訪:期待老友──專訪張副院長
主題三
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與文化特徵 重點說明:以考古遺址所在地命名的「某某文化」,指的是考古學家重 建的當時居民生活樣態,也可用來指稱時代和發展程度相同 或相近的生活型態。
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是臺灣舊石器文化的代表。
大約延續到距今五千年前消失。其特色是使用打製石器,沒 有農耕、畜牧和燒陶,會用火。
◎史前時代分期的主要標準是什麼?
1. 史前時代分期的主要標準是什麼?這裡介紹主要的四種定義:
以地質來說,舊石器時代的時間在更新世(Pleistocene),也稱冰期(Ice Age)或冰河期(Glacial Age)。年代至今二百萬年期至一萬年前。新石 器時代是在更新世結束以後的全新世(Holocene),也稱為冰後期
(Postglacial)
或現代(Recent),開始的年代距今約一萬年。
以人類的生產型態來說,舊石器時代是狩獵及採集的採食經濟。新石器 時代是農耕與動物飼養的產食經濟。
以居住方式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是不定居的。而新石器時代已經定居,
且漸漸有村落形成。
以工藝技術來說,舊石器時代製作的石器,完全是用敲打的方式製成。
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製作則有琢製、磨製等攻石技術的發展。此外,新 石器時代並有製陶、紡織等工藝的發明。
2. 舊石器時代可供研究的證據相當少,最主要的就是打製石器。課本中已介 紹了長濱文化人的大致生活樣貌,這裡補充介紹打製石器的種類與用途。
石器是以海邊礫石為材料,用打剝法製造,一種是做成整塊的砍器,可以 砸碎獸骨;一種是做成石片器,可以剖魚腹、宰鹿;或是石英質打製成小 尖器,可在獸皮上穿孔。
主題四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與文化特徵 重點說明:臺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的代表,已出現農業活動。
臺北圓山文化、臺東卑南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 代表,特色是聚落整齊,墓葬石棺排列有序。
十三行文化的特色是有煉鐵的遺跡、中國銅錢,且有可能是 某些平埔族的祖先。
◎我們如何推斷史前人類的主要生計?人類為什麼有埋葬死者的習慣?臺灣的 鐵器文化遺址為什麼相當稀少?
1. 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面貌,比舊石器時代複雜許多,考古的挖掘與研究的焦 點也集中於此。
2. 先談「大坌坑文化」。張光直先生稱「大坌坑文化」為「富裕的食物採集 文化」,是一種山田燒墾式的、根莖農耕的文化。我們憑什麼判斷此時已 是根莖農耕文化?先問學生,根莖與穀物農耕,誰先誰後?依照我們習慣 的經驗判斷,應是根莖作物先於穀類作物,依民族植物學家的見解,在東 南亞熱帶區,也的確是根莖及果實作物早於穀類作物。大坌坑文化尚未發
現穀子,根莖作物無法直接發現殘留的痕跡,只得以出土石器作間接推論,
大坌坑文化的石器主要有「打製石鋤」和「磨製石斧」,這可作為大坌坑 文化人挖掘根莖作物的工具。大坌坑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粗繩紋陶。為什 麼會有繩紋?教師可以簡單畫圖說明以泥條盤築法製坯、墊石和繩紋拍版 修整、陰乾、露天燒製的過程。這裡提供一段資料,說明陶器施以繩紋的 好處:
施以繩紋的陶器,可以減少提攜時掉落的危險。
繩紋多為拍墊法所印成,所以拍版可以將摻和料中的細砂粒拍到陶
體外表,因而表面上的孔隙較小且緊密,以致於不易滲透。可防止散熱,
易於儲食及煮食。
拍版上縛以繩索或刻紋,易使粗砂粒拍到陶胎中央,增加陶土的緊 密性,減輕陶器使用時的壓縮及張力。
摘自︰何傳坤,臺灣史前文化三論
3. 圓山文化要讓學生知道的有,圓山貝塚是臺灣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
是繼芝山岩文化後,興起於臺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討論的焦點可以 放在「地方性文化」上,也就是圓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係。請學生讀資 料一,這是宋文薰先生對這個文化的描述。請學生說說這些石器的用途,
石錛、石斧和木工有關,顯示這個文化有相當發達的木作工藝。而石刀是 箭
長矛鉛網墜鋤頭斧頭鐮刀 狩獵網魚墾地伐木
石鏃石矛石網墜石鋤石斧石鐮
圖1-3 史前時代與近代生活工具比較圖
8-4
近代文化 400 年前 金石併用文化 2000 年前 榖物農耕文化 5000 年前 根栽農耕文化 7000 年前 先農耕文化
圖1-4 臺灣的文化發展階段示意圖
現代 歷史時代 鐵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 舊石器時代
用來收割穀物的,廣泛出現在臺灣的其他新石器文化遺址中,但是圓山文 化卻沒有,讓學生先想想看,這個證據可以做出哪些推論?然後再讀資料 二,同樣也是宋文薰先生的解釋。問問學生這樣的推論合理嗎?
資料一
在臺灣北部,接著大坌坑文化之後流行的是富有區域色彩的「圓山 文化」。其石器類型非常地多,當中出現頻率較大,而可代表這一文化 特質的有磨製大鏟、平凸面大鋤、扁平石鑿、有段石錛、有肩石斧等,
此外石刀的缺如也是很大的特色。
摘自︰宋文薰,史前時期的臺灣 資料二
圓山文化和前期的芝山岩文化不同,在器物和生活形態上有明顯的 差異,這種突然的改變,顯示他們不是系列的演化,而是一群入侵的移 民,其來源可能是在今廣東省沿海、韓江流域一帶。
摘自︰劉益昌,淡水河口的史前文化與族群
4. 與圓山文化同時,發生在東部的卑南文化是一講述重點,焦點放在玉器及 家屋、墓葬上。可以給學生看看被稱為臺灣國寶的「人獸形玉玦耳飾」圖 片,問學生,雕琢這麼細緻的玉器,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工藝的進步。那 用途呢?裝飾用、代表權勢、禮器用、陪葬用。就獸面人身的型制來看,
可以推想這些玉器在當時可能是作為人、祖先、神靈動物之間溝通感應的 媒介。另外可以談談玉器的製作和流通,除了卑南遺址豐富的玉器外,同 時期的臺北圓山、宜蘭丸山、中部的埔里都有玉器。從日據末期的鹿野忠 雄調查平林遺址以來,一般都接受花東縱谷北段這一狹小區域是玉器製造 中心,因此玉器的流通很可能以此為中心,向北經海路越過蘇花道路清水 斷崖區域,向南往臺東,向西穿越中央山脈到埔里盆地。這樣的推論還有 待學界更進一步研究,但可讓學生了解新石器時代後期島內不同文化間貿 易交流的狀況。
5. 再來看卑南文化的家屋與墓葬,教師可先作大致描述,課堂一開始談的月 形石柱原來是家屋的柱子,而墓葬的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棺,大 致為南北向,死者的腳多指向都蘭山。石棺內通常埋葬一個死者,也有將 石板棺挖開再使用的例子,因此有一個石板棺內埋有兩具甚至十多具死者 的例子。死者有石器、玉器作陪葬。就地理分布來看,家屋與墓葬互相層 疊分布。最後請學生想想,人類為什麼有埋葬死者的習慣?我們可以從中 知道些什麼?
6. 談十三行文化,生活面貌是一重點,可延續到與原住民的關連。對外交通、
煉鐵作坊也是一重點。先看煉鐵作坊,談談世界古文明何時進入鐵器時代?
最早是三千五百年前的西台文明,中國則是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之間。
為什麼臺灣「跳過」了青銅器時代,「遲」至一千八百年前才進入鐵器時 代?而且出土的鐵器很少?從十三行人煉鐵過程來看,他們主要是在海邊 蒐集具有磁性的砂子,掏洗出鐵砂,以露天加熱熔化還原後,打製成各樣 鐵器。另外鐵器也有可能來自蘇澳東方的宮古群島。鐵器製作有可能自漢 人習得,或直接由這群新移民自島外傳入,以此來看,鐵器製作可能不是 在臺灣島內演化發生的,因為沒有這樣的需求和資源。而十三行人製作的 鐵器為什麼出土很少?這和鐵器容易氧化生鏽,或再製造有關。一般來說,
除了丘陵山區因為金屬器不足,仍大量使用石器外,這一時期的鐵器使用 可說是遍及全島,而同樣是鐵器文化,也有相當大的歧異性。以募葬來看,
十三行文化採屈膝葬,中部番仔園文化採俯身葬,東部靜浦文化是長方形 石板棺直肢葬,晚期改為坐姿屈肢葬。有關墓葬的意義,可參考何傳坤,
臺灣的史前文化。
7. 請學生讀下列三段資料,分別是十三行人的體質、生活空間、墓葬三方面 的研究,請學生根據這些簡單的研究結論,想像他們的生活情況。
資料一
人骨也提供了一些關於十三行人的體質資料。十三行男人的平均身 高大約為165 公分,女人的平均身高為160 公分。另外,骨骼也反映了 十三行人的健康狀況。雖然有人缺少鐵質患有貧血症,並受到寄生蟲的 困擾,但是他們的健康狀況一般還算良好,特別是少有蛀牙。不過,他 們的死亡率也高,五歲到十五歲,以及二十五到四十歲之間,為兩個死 亡率的高峰,而只有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存活率較高。但大多數人都 活不過四十歲。至於死亡的原因,從骨骼上所看出的致命病徵不多。
摘自: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 資料二
十三行遺址內除了出土柱洞外,還發現水井、水溝、墓葬、水塘、
陶窯和煉鐵作坊等。
摘自: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 資料三
十三行的墓葬類型中雖以單人葬為主,但在所發現的合葬中,出現 一男一女和小孩合葬的案例。墓葬中男女陪葬品的質量並無顯著差別。
從墓葬的葬式和陪葬品來看,一般墓葬大都以一到兩個陶罐陪葬,有的 還有少量的珠飾,但是也有少量的墓葬,雖然墓坑和屍體埋葬姿勢與其 他墓葬無異,但是有較多的陪葬品,包括玻璃、金質和銀質的裝飾品、
珠飾、以及青銅器和銅錢等。
摘自: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
8. 鐵器文化(十三行文化)與平埔族的關係,是目前所知最能明確地看出考
古遺址/原住民文化相對應的例子,也是學者專注的焦點。可以問問學生,
需要哪些必要證據,來推論考古遺址和文獻記載的平埔族文化間有關聯?
將學生提的寫在黑板上,然後再介紹學者的研究概況,與學生提出的必要 證據做比較。學者最早在1980 年代就開始研究蔦松文化與西拉雅(Siraya)
族文化間的關係,主要理由是:
年代相近,文獻所載的年代正是蔦松文化的下限。分布地區一致,
都在臺南、高屏一帶。自然環境相符。生業一樣,同以漁獵、撈貝為重 要取食方式。器用相似,都用陶罐、陶甑及陶、石支腳。風俗習慣相同,
都有祭壺、獵頭之風……蔦松遺址出土的鳥頭狀器,和西拉雅公廨建築 的「阿唵」(鳥狀裝飾)功能相同,以及獸骨等其他相關出土現象,認 為蔦松文化具有祀壺信仰的可能性,更增強了蔦松文化和西拉雅族的關係。
摘自:劉益昌,考古學與平埔族群研究
1990 年搶救十三行遺址後,出土大量的陶器、玻璃手鐲、瑪瑙珠、玻璃珠,
都可見分布於臺北盆地和東北海岸一帶的遺址中,而且位於凱達格蘭族居 住範圍內。學者得以更細緻的討論十三行文化不同時空、類型與凱達格蘭
(Ketagalan)族、馬賽(Basai)族、噶瑪蘭(Kavalan)族之間的關係。在 東部地區,靜浦文化出土的陶器,其橫把與鈕把和阿美族所使用的陶器相 似,因此被稱為鐵器時代的阿美族文化。在中部地區,何傳坤先生推論「清 水遺址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拍瀑拉(Papura)族中牛罵社群的祖先」。劉 益昌先生進一步認為,濁水溪南岸的崁頂文化與和安雅(Hoanya)族的所 在位置相符。而巴則海(Pazeh)族分布的臺中盆地北側、大甲溪中下游,
是考古工作最少的區域之一。
9. 學生可能會好奇,那高山族的祖先呢?可否從考古遺址中發現線索?可從 兩個方向來講解,一是有沒有高山族的考古遺址?有,集中在中部地區,
課本所提的七家灣遺址是最近挖掘的,另外還有曲冰遺址、阿里山遺址,
大致可看出是從沿海、低地新石器文化擴散過來的,沒有鐵器文化。另一 個方向則是看高山族原住民流行的「拔齒」習俗。給學生讀一段資料,看 考古學家如何提出研究的假設︰
延續這個論點,可以繼續讓學生大膽推論不同的原住民族祖先,與新石器 文化、鐵器文化間的關係。以下提供的資料中,研究者的理論架構是:從 中國華北、嶺南到臺灣的族群移動,認為平埔族是從中國東南沿海移居臺 灣,且在中國就已「漢化」,沒有典型南島民族的拔齒習俗,且學會製造 鐵器和水稻耕作。要提醒學生,這些都僅是可能的假設之一,而且背後可 能多少隱含著學者自己的喜好(包括國族認同議題)。畢竟在考古中,要 掌握充分證據是困難的。
史前的嶺南多數地區一直是居住著古南島語族,而且這種以採集、
漁獵及根莖作物栽培為生業的文化型態,可能持續的相當晚。如果以中 原青銅器文化的出現為指標,則可知大概在春秋時期,中原文化從江西、
湖南與廣東之交界附近踰嶺南下,其後便很快地擴散在廣東的平原地帶。
由於這股勢力是由當時已具國家制度的嶺北民族所直接帶來,不僅比當 地文化居優勢且具侵略性,所以當地的南島語族文化可能就此被取代。
而位於廣東東北—福建東南沿海長期受到「漢化」的平埔族,可能就是 在這種壓力下移民到了臺灣。
摘自:陳有貝,臺灣史前文化架構下的大陸要素
1. 古代人類生活過的空間,往往遺留下他們的生活物資。當古人的遺物在 某一特定地點被發現時,這個地點就被認定為是一處「遺址」。
在一定時間的過去,人類在其上活動、生活、止息的地點。一個地點在 被某一人群使用過後,可能因為種種不同的原因而加以放棄。然而經過 一段時間以後,該地點也有被後來的人群再度使用的可能。一個遺址若 經挖掘,則出土時通常會出現不同時代的生活遺跡。每一個層次就被稱 作一個文化層。
2. 臺灣史前博物館位於臺東縣的卑南大溪旁,靠近現在的南迴鐵路卑南新 站。此處為卑南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卑南文化層。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臺北縣的八里鄉。此處為十三行遺址,屬新石器時代 晚期(或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層。
3. 依序為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前期、新石器時代後期、新 石器時代後期、新石器時代後期(或鐵器時代)。
第二小節「沒有歷史的民族」的歷史 主題一
南島語系民族與臺灣原住民重點說明:
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原是在不同時間渡海來臺的海洋民族,也 可能曾經飄洋過海出去,是南島語族擴散的起點。
在過去的歷史時空中,統治者依其文化偏見和需要,將原住 民分類或命名。現已正名為原住民。
1. 臺灣原住民文化屬於南島民族以及南島民族的擴散,應可很快解釋過去,
教師可以稍微提一下澳洲學者Bellwood 的研究,主要是綜合語言、考古、
生物、地質學而作的假設:中國華南的原南島語族,其中一支在六千年前
漂洋過海到臺灣,發展出臺灣的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的祖先),然後在 五千年前開始向外擴展。這個假設,可以和上一節的新石器文化的年代作 比較,但還不能作為討論臺灣原住民祖先的根據。
3. 史前的南島民族有哪些共同的文化特徵?我們如何知道?沒有文字的民族,
可以從語言與考古兩方面來考察其文化。在考古方面,繩紋陶可說是其共 同特徵。在語言方面,則可找出現在不同南島民族的同源詞,目前研究者 大約已構擬三千個同源詞。以下摘錄有關航海、稻作、紋身、獵人頭等語 言學資料的推斷:
「獨木舟」和「帆」二字可惜大都不存於臺灣南島語言中,這可能 是古南島民族在移民擴散之前,仍未有完整的船隻或航海技術,也有可 能現存臺灣高山族大都因住在內地或高山上,失去了航海知識,而原來 住在沿海一帶的多數平埔族語言久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他們原來有無 航海技術。目前我們僅知道原來住在沿海一帶的凱達格蘭族有banga「獨 木舟」,和rayar「帆」兩個詞可能來自古南島語,但也有可能借自菲律 賓語。臺灣南島語的稻、米、飯三字和其他西部南島語同源,因此他們開 始食用稻米應在早期,但是否可以推到古南島民族時期,學者仍有不同 意見。
「紋身、畫、寫字」一詞見於北、西部南島語,而古南島民族並沒 有文字流傳下來(假如那時真有文字,就是寫在容易損毀的材料上),
可見紋身的習俗時代相當早。
南島民族獵人頭的習俗很普遍,地理分布也頗廣,從臺灣、經菲律 賓到婆羅洲,東至帝汶。這一習俗在有些地區大概是後來才引進的,如 帝汶、馬來語。但在菲律賓呂宋島很偏遠的山區都可找到同源詞。因 此,他的起源應該很早。
摘自︰李壬癸,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導論
4. 有關原住民的起源,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最早來的是泰雅族、鄒族,
大約距今六千五百年前左右,這是根據南島語分化的早晚所作的推論,是 比較大膽的推論。最近有醫學研究者從臺灣原住民不同的組織抗原(HLA) 著手,其研究假設便建立在以下這個年表的基礎上,提供教師參考。不過 這些在族群起源的論述中經常看到的說法,不一定是學術界公認的嚴謹論點。
6,000 年前南島語族遷移來臺灣發展族群:泰雅族、鄒族、賽夏、巴則 海、洪雅族
5,000 年前排灣族群:排灣、卑南、魯凱族群遺址(卑南遺址)
2,000 年前凱達格蘭族遷回臺灣
1,500 年前阿美族在靜浦─靜浦文化,鐵器時代 1,000 年前猴猴族遷回臺灣或由泰雅族分出(?)
500 年前雅美族由菲律賓巴丹島移居蘭嶼 摘自︰陳順勝,從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融合
5. 有關原住民的歷史稱呼,學生應該皆有所知。教師可以利用以下三段資料 和學生討論,分別是清朝採硫的官員郁永河、日本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
當代的平埔族後裔。請學生判斷在這些資料中,「番」代表什麼意義?
見課本38頁 資料一
苟能化以禮義,風以詩書,教以蓄有備無之道,制以衣服、飲食、
冠婚、喪祭之道,使咸之愛親、敬長、尊君、親上……遠則百年,近則 三十年,將見風俗改觀,率循禮教,寧與中國之民,有以異乎?
摘自︰郁永河,裨海紀遊
資料二
從來於臺灣雖然分人類為支那人及熟番、生番三者,但是除支那人
之外,僅目為異種人類,概不過從華夷之名,支那古來習慣的稱呼而已。
故所謂熟番生番不可直接作為學術上之名詞,必須依據今後的研究結果,
始能決定種族為何(或者屬於同一種族,或者分為不同的異種族。兼有 之)。摘自︰伊能嘉矩,臺灣人類學會假暫行規則
資料三
三年前除夕夜,我八十五歲的老爸在吃完年夜飯之後,把家人都叫 過來,輕聲帶著微笑跟我們說:「有一件事我現在才跟你們講。」十幾 個從美國、臺灣到香港三姊家過年的家人都彼此用狐疑的眼光對看。我 爸爸終於開講了:「我告訴你們,我們是『番仔』。我以前不告訴你們 是怕妳們被欺負。」
摘自︰朱榮貴,那一夜,老爸說我們是番仔
主題二
如何認識臺灣原住民的早期歷史◎為什麼說,早期的臺灣原住民是「沒有歷史」的民族呢?
1. 這個主題的講述重點應放在歷史時期。十七世紀以來,已開始有記載原住 民的文獻資料,為什麼仍是「沒有歷史的民族」?可和學生做大致的討論,
怎樣的民族有「歷史」?或者說,歷史對哪些民族來說是需要的?有文字 的民族、有國家組織的民族、需要收稅、灌溉的民族、農業民族等。相對 的,沒有國家組織的部落、游牧民族、山田燒墾的民族,就沒有文字記載 的需要。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初期,分布地區以臺灣西部平地為主,因此也是最早和 荷蘭人、漢人接觸的民族。因此,所謂原住民的歷史時期,雖說可從十七 世紀開始,但都是外來者的不完整且帶有偏見的觀點。可參考風中之葉,
裡面選錄了十七到十九世紀,許多外國人的畫作,有的是以文字為基礎,
畫家自己發揮想像而畫的,有的則是畫家親身遇見。也可看看十八世紀的 巡視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畫的番社采風圖(可見中研院史語所網站)。討 論原住民為何會如此地「再現」於這些畫作中。
2. 在十九世紀有幾波大規模的遷徙,經過文獻與口述研究的努力重建,可知 其中主要的有︰清嘉慶年間中部群平埔族移往宜蘭,道光年間西部群平埔 族移往埔里盆地,道光年間東部群噶瑪蘭族南移至花蓮、臺東,道光年間 南部群西拉雅族移居臺東。
主題三
陳第和他的東番記所見的原住民社會◎陳第為何到臺灣旅行?十七世紀初的臺灣原住民生活有哪些特色?
1. 這個主題的重點,在介紹最早的文獻記載中的原住民生活,課本中描述的 內容,大致和目前我們所知的平埔西拉雅族的文化相符。東番記的原文,
可參考方豪先生的早期臺灣史綱,以下資料一選錄一些原文,資料二則是
當代學者對於平埔族的大致描述,可引導學生閱讀東番記原文,並與資料 二的描述作比較。
資料一
東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
種類甚繁。別為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
斬首者,剔其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
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女父母,遂家其家,養女父母終
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為女可繼嗣,男不足著代故也。
資料二
平埔族為一母系社會,在婚姻上是男子入贅於女家隨妻而居,為妻
家服勞役。在親族組織上女性亦占有較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部落組織中,
卻以男性具優勢,因為在部落中有男子年齡階級的組織作為整個部落的 核心,以年齡級的最高者,作為部落的領袖,如巴則海族的年齡階級為:
兒童級、青年級、成年級、中年級以及老年級,分別是由出生到十三歲,
十四到二十歲,二十一歲到三十歲、三十一歲到四十歲,及四十歲以上 的人參加。其中青年級男子必須住在公共會所,接受各種訓練,結束以 後才可結婚。而老年級男子仍然參與部落事務,並受到下級的尊敬。
以往平埔族有獵頭的風俗,在獵得敵首凱旋,族中會舉行盛大的敵
首祭,包括敵首示眾,祭告神明,以及飲宴歌舞,但已隨著漢化而消失。
另外,族中施行巫術者為女性的專職,相信女巫能為人消禍除災,作法 以防止外敵的侵害,或是施黑巫術作法傷人。西拉雅族的女巫稱為尪姨。
此外,平埔各族多相信鳥占,凡日常行事或打獵出征,都先占卜定吉凶 而後行動。
各族普遍實行父子連名的制度,每人在出生時即由父母給予一個「個 人名」,而在稱呼時常在其個人名之後,再加上其父或母的名字(平埔 族大部分是母系社會,因此最初是連母名,後因漸變父系,也連父名。)
在婚姻方面,因為漢人制度的影響,出現有兩種形式︰一是女子出 嫁到夫家,完全屬於漢人的形式,另一是女子雖出嫁到夫家,但是女家 不收聘金,男子必須不時住在女家,助其耕作。而且女子有繼承家產的 權力,也有負擔債務與喪葬費的義務,是固有的母系制度和漢人風俗混 合的過渡情形。在婚禮舉行之前,男女雙方互贈有色麻布、頭飾、螺錢、
手鐲等,並宴請親屬及村人。入贅,由女家負責宴請,出嫁方式,由男 方負責宴請。在喪葬上多為室內葬,及埋葬在死者的家屋內地下,有的 用陶甕或石棺,中部各族則盛行洗骨葬。洗骨葬是一種二次葬的風俗,
人死後先做一次喪葬的處置,數年後再撿骨做第二次埋葬。
平埔族有拔鬚、染齒和拔牙、紋身的風俗。平埔族人多用草擦齒,
並認為越黑越堅固。或折去上門齒二顆,作為結婚時夫妻的定情之物。
摘自︰謝繼昌,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平埔族
主題四
荷蘭人眼中的臺灣原住民:蕭城記 重點說明:1623 年,荷蘭人寫下蕭城記,蕭是一個原住民的村社,
社址位在現在臺南縣的佳里鎮。
蕭城記的觀察大致和東番記相仿,還可以看到他們與外來 的漢人或西班牙人相處的情形。
◎蕭城記的資訊來自哪些地方?作者為何把蕭村社叫作「城」?荷蘭人眼 中的臺灣原住民有哪些事實與你的認識有所出入?
1. 在荷蘭人的記錄中,對蕭原住民的屋宇和聚落有相當多的描述,比如說 屋宇像「殿堂」,聚落如「城鎮」,有關的繪圖中也呈現類似的描述。這 應該會引起學生的好奇,有這麼進步、現代嗎?在十七世紀的文獻中,也 有同樣的記載,蕭原住民的確習慣大的家屋,但是公共走道相對而言就很 狹窄。下面這段描述可以印給學生做補充,也可以請學生試著畫畫看︰
資料一:
假如我們十七世紀的訪客是朝著平原地區的聚落集中處行進的話,
不多久就會發現一條顯然是被人群踐踏出來的路徑引領他穿越一片片零 稀的耕地。在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稻作與蔬菜,用竹子與草做成的小 農倉,和用來遮蔽烈陽的涼亭。順由此路徑,我們的訪客就要進入西拉 雅人的村落了—當地人稱之為gouma。村落本身並無外牆圍繞,基本上 是由一群零散分布的建築物所組成。越往村落中心走,就會察覺越來越 有大型良好家屋的出現。這些家屋大多由竹子築成,立於土台之上。每
間獨立房屋,則有竹子或類似竹子的植物構成的外牆圈繞著。
房屋在當地稱為tallach。在蕭社,屋子奠基的土台,約有當時一個 歐洲人身長的高度。每間房子有三根屋柱在支撐屋頂。據1623 年Jacob Constant 與Barent pessaert 的記載,這些屋柱有如支撐船隻的巨型桅桿。
屋頂是用三至四層的竹子編織而成,再鋪設厚達一吋左右的草層。每間 屋子通常有兩個出入口,一前一後,其中之一附有當地人稱為kada 的梯 子,連結到地面。屋內至少有兩房室,每一房室有兩個無門的進出口。
在關於蕭社的記載中,家屋通常圍以竹牆。在西拉雅人的語彙裡,
圍牆稱為tatavag。在圍牆內,在屋子的一側植有當地稱為roudo的椰子樹 和棕櫚樹。屋子的另一側,有時會植以檸檬樹,當地稱為riari。有些村 民,也會在圍牆內蓋一座當地稱為kouvang 的小型穀倉。主要用來堆存 一年所需的米糧和其他糧食,一般而言,每間家屋的圍牆內,都有專屬 的水井,深約40~50 呎。換句話說,每間家屋幾乎就是一座自給自足的 小型莊園。
雖然在Georgius Candidius 的記錄中,西拉雅人的家屋被描述成是荷 蘭東印度公司統有的領地下,最碩大也是最華麗的。但是,當地人稱為 darang、介於屋子圍牆間的公共走道,卻是相當狹小的。以蕭社為例,
對來訪的歐洲人而言,儘管其規模大小並不亞於當時荷蘭最大的都市,
但相較之下,蕭社的走道是狹小的多了。這些公共走道,因為有從兩 旁圍牆外側所栽種的竹林延伸過來的枝葉為蔭,而交織成一幅荷蘭人稱 為「眼睛的饗宴」般的美景。1685 年,林謙光曾描述這些竹葉既濃且密,
形成烈陽無法穿透的林蔭。郁永河1697 年有關西拉雅人的記錄,也有類 似的感評。
摘自:康培德,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
2. 在東番記當中提到未婚男子居住的「公廨」,荷蘭人的記載中也有描述:
在蕭社,有五個供男人聚集訓練作戰技能的公共廣場,當地稱為
taikogang。這些廣場,均附有公共住屋。此外,村子裡還有七個用竹子 搭蓋的宗教聚會所,用鹿與豬的顎骨作為裝飾。1628 年Georgius Candidius 的報告則告訴我們,大約十二至十四戶人家共有一棟專屬男人的屋子。
報告中的男人之屋,極可能與前述蕭社的公共住屋社會功能相近。大 體而言,男人之屋是行使母系親屬法則與從妻居社會組織的產物,當地 人稱男人之屋為couva。此一語詞有兩個意思,一是代表著有如警衛所的 意思,另一是指一群男人。人類學者告訴我們,男人之屋與男性年齡層 級,與村落防禦體系功能被強化的結果有關。男人之屋,主要供給一定 年齡層的男性居住用,縱使這些男人已結婚有妻室,仍須住進此屋,為
村落防禦體系服務。
摘自:康培德,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
3. 西拉雅語在十七世紀是新港一帶通用語,荷蘭教士以西拉雅語翻譯聖經,
以羅馬字拼寫這種語言,勢力所及,不僅影響鄰近的大目降社(Taivoan)
和馬卡道社(Makatao),而且也影響南部高山族,包括南鄒語群卡那卡那 富和沙阿魯阿,下三社魯凱族,甚至排灣。
4. 有關漢人的出現,在東番記當中也有提及,說當地人原先住在靠海的地方,
明朝末年因為被倭寇(日本海盜)搶劫,所以就逃避到山上。他們搬到山 上後,才開始和中國貿易。漳州、泉州一帶有人可以翻譯他們的話,和他 們做生意,以瑪瑙、瓷器、布、鹽、銅,來交換鹿皮。可以和學生比較,
這是漢人的描述,似乎比較偏向漢人。而在荷蘭人的記載中,則描述漢人 為了避免當地人知道製鹽的技術,寧可由海外進口,而不在當地直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