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經濟發展社會融洽政治穩定國家認同統獨爭議國土分裂釣魚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經濟發展社會融洽政治穩定國家認同統獨爭議國土分裂釣魚台"

Copied!
29
0
0

Teks penuh

(1)第 二 節 當前兩岸情勢發展. 區域性 軍事衝突 釣魚台、南海. 經濟發展. 中共武力 犯臺. 國土分裂 統獨爭議. 社會融洽 政治穩定. 國家認同. 1.

(2) 一、中共對台策略 從以往「文攻武嚇」、「文攻武備」到當 前之「文統武壓」等,皆在強調解決臺灣 問題「不惜一戰」之強硬立場。. 中共除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抑制法理臺 獨外,更積極運用對臺非武力「三戰」, 遂行輿論、心理、法律各層次之攻勢作為。.

(3) 中共2005年3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抑制法理臺獨外, 更積極運用對臺非武力「三戰」,遂行輿論、心理、法律 各層次之攻勢作為。 法律戰-反分裂國家法. 心理戰-美女解放軍. 心理戰-連爺爺您回來啦!!. 輿論戰-朱鎔基總理評論台獨 3.

(4) 1.中共對臺政策形 於外者,主要在於 利用兩岸間頻繁互 動,促使「一國兩 制」目標早日實現. 於內者,則積極加 速軍隊現代,加強 戰備整備,「武力 犯臺」作準備。 P25.

(5) 1995年,前總統李登輝訪美造成中美關係緊張, 美國還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到台灣附近海域演 習。是因為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克里斯多福先向 中方保證,不會允許李登輝訪美;但隨後,美 國總統柯林頓在國會的壓力下,違反承諾,讓 李登輝訪美,破壞了中美高層的互信基礎。 美國會投票最後變卦 美國參議院以99比1的比例通過決議讓李登輝訪美,許多參議員覺得,讓李來 美國領取康乃爾大學榮譽學位,好像沒有什麼不好。 派2艘航母反應過度 芮效儉(1991至1995年)也表示,本來是向中國保證不會允許李登輝訪美, 但國會投票讓他們在最後一分鐘變卦,中國沒有得到適當預警,當美方告知 中方時,中方很憤怒,反應也極為強烈;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和 軍演,他一直認為是解放軍軍方自己幹的,中共領導人並沒有完全同意,但 在政治上無法制止;美國派兩個航母戰鬥群到那裡,某種程度上也反應過度。 (旺報).

(6) 2.近來國內因朝野對立、敵我意識模糊及 諸多潛存的不穩定因素,致使國家認同 分歧,造成內部動盪不安,給予中共武 力犯臺的藉口外,也影響國家安定與社 會發展。.

(7) 3.我國經濟發展高度依 賴對外貿易,使我國易 因中共實施海、空騷擾 或封鎖,對民生必要需 求及社會正常運作成重 大衝擊; 近年中共藉由假結婚、依 親、觀光、偷渡或打工等 手段入臺,造成我國入境 管理困擾,並給予中共對 臺進行情報蒐集與破壞的 機會。 P25.

(8) 何謂「一國兩制」?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13億人口的中共實 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 行政區(如香港、澳門) 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9) (一)政治上的威脅 中共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試圖以「三戰」 (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獲得國際輿論上 的支持,壓縮我國際生存空間。 《反分裂國家法》是在2005年3月14日舉行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 三次會議通過的一部針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法律,經中共國家主席胡錦. 濤簽署並立即予以實施。主要內容是鼓勵兩岸繼續交流合作,但同時也首 次明確提出了在三種情況下中國大陸可使用非和平方式達到國家統一。.

(10) (二)軍事上的威脅. 加強 封奪近岸島嶼、 聯合火力打擊、 抗電磁干擾、 海空封鎖、 奪占外(離)島 及抗擊外軍等各 項對臺作戰預案 演練,對我深具 威脅。.

(11) (二)軍事上的威脅 為 強化對 臺 軍 事 威 懾 力 度 , 共 軍 大幅 增加 部 署於東 南 沿 海 的 彈 道 飛彈以 及 將 各 式 新 型 機艦進 駐東南 沿海 的 機場與 港 口 , 對 我 國 的軍事 威 脅 日 益 增 強。. 12.

(12) 2010年華盛頓時報報導 中共瞄準台灣飛彈已增到1410枚. 13.

(13) (三)外交上的威脅 操作「經美制臺」策略,在國際間持續鼓吹「一 個中國」,凡與其建交互訪,均必須先承認其為 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目的在於阻斷臺灣問題國際 化,使國際間形成一個中國的主流趨勢。.

(14) (五)心理上的威脅. 從以往的文攻武 嚇、文攻武備, 乃至於現在的文 統武壓,始終強 調解決臺灣問題 最終難免一戰; 藉緩和言詞爭取 臺灣民心,企圖 瓦解我心防。. (四)經濟上的威脅 「投資優惠」等策略 ,造成我國對外投資 與貿易高度集中於中 共市場,產業外移中 共之情形嚴重。導致 國內投資低迷、就業 機會遽減、結構性失 業現象持續惡化、產 業利潤下滑及政府財 政收入吃緊等。.

(15) (六)文化統戰方面 以對臺實施非武力三戰為主,正式納入共 軍政治工作條例中,希望利用「輿論戰」 ,達到「思想征服、兵不血刃」目的;「 心理戰」採威懾與攻心手段,以瓦解我心 防;「法律戰」強調處理臺灣問題的整當 性,為未來出兵尋求藉口。.

(16) ★兩岸關係的轉折★ • 吳胡會: 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 • 2008年博鰲論壇: 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 • 馬總統當選國民黨主席: 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 民國97、98年間兩岸關係出現重 要轉折,兩岸領導人釋出善意, 推動兩岸交流與對話協商。 17.

(17) 兩. 岸. 政. 策. 武力解放臺灣,和平解放臺灣。. 鄧小平 告臺灣同胞書,葉九條,一國兩 制,和平統一。. 江澤民 江八點,統一時間表。. 胡錦濤 胡四點、胡六點. 展. 我國大陸政策. 中共對臺政策 毛澤東. 發 蔣介石. 武力 對峙. 反共復國、反攻大陸. 冷和 時期. 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 妥協),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包括:開 放大陸探 親暨成立 海基會及 海協會等 協商管道. 李登輝. 談判 和解. 蔣經國. 民主、自由、均富統一中國,戒 急用忍,兩國論。. 陳水扁 四不一沒有,一邊一國,終止國 家統一綱領暨國統會。. 馬英九 不統、不獨、不武,兩岸外交休 兵,經貿大鬆綁。 18.

(18) 中共對台政策 • 最高指導原則: 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 兩制。 • 馬總統就職後: 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 循序漸進。 • 2008年「胡六點」: 在一中原則的基礎上,協商 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 平協議。 19.

(19)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隨著兩岸情勢和緩及ECFA的簽訂,. 或可促成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利於臺灣的全球布局。 隨著交流層級逐漸升高與ECFA的 簽訂,其目的也在平衡經濟發展 的互動性,減低兩岸經濟互賴可 能的風險。. 20.

(20) 一、強調應急作戰準備 共軍持續研練三軍聯合作戰預 案,置重點於聯合登陸、縱深 進攻作戰、海空局部封鎖,以 及聯合火力打擊等作戰能力驗 證;另從事遠程跨區兵力投射 與邊境反擊作戰等演練。.

(21) 二、組建拒止外軍戰力 共軍積極整合航天、彈道 飛彈及陸、海、空等作戰 平臺,建立拒止外軍戰力; 經研判共軍已初步具有阻 滯外軍進入第一島鏈之戰 略威懾能力,大幅增加外 軍介入臺海之安全顧慮。.

(22) 三、監偵涵蓋區域擴大 共軍結合軍、民、 國際合作能量,逐 步建置太空遙感、 偵察、衛星、雷達, 以及籌建預警、偵 第1階段 2000年: 察及情報、科研、 初步建成衛 海測等監偵平臺, 星導航試驗 系統 積極提升聯合監偵 能量。. 第2階段 2012年: 服務中國大 陸及亞太地 區. 圖1-12 中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第3階段 2020年: 訊號履蓋全球 P30.

(23) 1.精進聯合打擊效能 共軍現有攻陸武器,彈道 飛彈、巡弋飛彈、空對地 飛彈及精準炸彈等,彈道 飛彈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 。. 2.構建速決優勢火力 空射飛彈則有空射反輻射 飛彈及「鷹擊系列」等, 已具備多元聯合火力打擊 戰力.

(24) (一)軍事威攝 運用心理作戰模式,採取提高軍事活動強度、調 整兵力布局,包括前進部署、實兵演習及火力示 警等,並藉媒體渲染臺海兵險,引發臺灣內部心 理恐慌,打擊我民心士氣。 國防部指出「2010年中共攻台兵力研析」對台部署 的飛彈預計可達近兩千枚,而台灣政經軍民設施的 重要目標若在今年遭到解放軍飛彈攻擊,受創程度 超過九十%,幾近全毀。.

(25) (二)局部封鎖 以海、空軍針對我本、外島重要港口及對 外航道實施局部封鎖作戰,封控或奪占我 外島等,以削弱我民心士氣,切斷我經濟 命脈,惡化我生存環境,以達迫我求和目 標。.

(26) (三)關鍵目標飽和攻擊. 運用二砲及空射攻陸飛彈等,打擊我部分 指揮體系、政軍經樞紐及形象目標,並採 逐步升級、地增強度方式,逼迫我屈服或 支援其後續攻略戰之遂行。.

(27) 解放軍今年若攻台 重要設施九成毀 「2010年中共攻台兵力研析」報告指出,解放軍已除役的 老舊殲六戰機有極大數量被改裝成無人戰機,配合購自以 色列並仿製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攻擊雷達站),飛彈與 無人機高低配合,可以穿透台灣的防空網摧毀重點目標。 報告研析認為,依照解放軍現有飛彈與內部效能評估等情 資,可對台灣重要目標造成超過九十%程度的損害。.

(28) (四)登島(臺灣)作戰. 統合三軍及二砲 部隊,展開三棲 進犯臺灣本島, 力求速戰速決, 期在外力介入前 攻克臺灣,以造 成既定占領事實。.

(29) ★. 小. 結. ★. 由於中國並未放棄武力犯臺,. 我國相對也無法接受「一個中國」 認定與不對等的合作交流條件。 兩岸關係可在雙方都能接受的 「九二共識」架構下,以「先經 濟,後政治」的認知,和諧穩定 發展。 【 九二共識 】 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兩岸雙 方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的共識,刻意模糊處理敏感的 一個中國議題,並以此做為日 後協商基礎。 30.

(30)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6 姓名 服務單位 職稱 學科專長/主題 備註 邱美虹 國立台灣師大化學系 教授 科學教育 課綱委員 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教授 化學教育 諮詢委員 柳信榮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退休教師 高中化學 諮詢委員 吳昌祚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教授 專利權/著作權 諮詢委員 黃英修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教授 3D模型/互動軟體 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