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 班級讀書會書面報告
班級:餐一乙 第四組 會名:體悟人生
書名:佐賀的超級阿嬤 組長:劉俞暄
組員:郭雅樺 楊宜昕 張于琁 王穎萱 楊嵐嫻 王翊竹 涂凱欣 葉堂永 林栢佑 日期:108年1月12日
指導老師:徐佳圓
目 次
1、
讀書會討論會計畫表
---12、
主持人引言
---33、
導 讀
---34、
指定分享
---55、
議題討論
---56、
延伸閱讀
---67、
總 結
---7讀書會討論會計畫表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 餐一乙班 第 4 組 體悟人生 讀書會計畫表
日期 108 年 1 月 12 日 時間 地點 餐一乙教室
書目 佐賀的超級阿嬤 作者 島田洋七 出版社 先覺
起訖時間 內 容 負 責 人
13:30~13:33(3分) 主 持 人 劉俞暄
13:33~13:36(3分) 導 讀 王穎萱
林栢佑
13:36~13:39(3分)
指定分享
楊宜昕 楊嵐嫻 王翊竹
13:39~13:42(3分)
13:42~14:17(35分) 議題討論 全
14:17~14:22(5分) 延伸閱讀 張于琁
業堂永
14:22~14:25(3分) 主持人(總結) 劉俞暄
14:25~14:30(5分) 各組總結 全
記 錄
涂凱欣 郭雅樺
引言
大家好,我們是第四組,今天要報告的主題是《佐賀的超級阿嬤》,這本書的內容讓 人看了不免揪心,但也十分的溫馨動人,阿嬤和主角的之間的互動、劇情的前後鋪陳 ,
都 是 十 分 的 有 巧 思 的 。
故 事 裡 頭 富 含 人 生 哲 理 , 細 細 咀 嚼 後 能 體 會 到 其 中 的 韻 味 。 請大家遵守活動規則,發言前請先舉手,在主持人點名後即可提出問題,也歡迎各位 和 我 們 互 動 , 踴 躍 講 述 自 己 的 想 法 以 及 意 見 。 現在開始,請各位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品嚐這本書的滋味。
導讀
<王穎萱同學、林 栢 佑 同學>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廣島洋七本名德永昭廣,生於日本廣島縣,父親因原爆症死亡所以由母親扶養,但因 為他年紀小且太過於依賴母親,其母將他送到佐賀的外婆家,轉由外婆扶養,並在佐 賀生活八年,這八年他與阿嬤一同生活,直到國中畢業,高一回到廣島生活,他還將 這八年的童年往事寫成現在著名的「佐賀的超級阿嬤」書中以洋七自己為主角,並將 生活細節用文字方式寫的讓人彷彿置身在當時的佐賀一樣,完整的呈述他當時在佐賀 的生活景象,書中最後以阿嬤想挽留孫子卻不敢當面說做結尾。
◾內容簡介:
八歲那年,昭廣從廣島被送到佐賀,迎接他的是一間有點破舊的茅屋,以及曾經阿嬤 帶著七個子女辛苦熬過艱困歲月的超級阿嬤。雖然日子窮到不行,但是樂天知命的阿 嬤總有神奇的辦法可以讓生活絕招變得很豐富,在物質匱乏的歲月裡豐富了昭廣的心 靈,讓家裡也隨時洋溢著笑聲和溫暖。
八歲那年,昭廣從廣島被送到佐賀,迎接他的是一間有點破舊的茅屋,以及曾經阿嬤 帶著七個子女辛苦熬過艱困歲月的超級阿嬤。雖然日子窮到不行,但是樂天知命的阿 嬤總有神奇的辦法可以讓生活絕招變得很豐富,在物質匱乏的歲月裡豐富了昭廣的心 靈,讓家裡也隨時洋溢著笑聲和溫暖。
指定分享
1 <楊嵐嫻同學>雖然超級阿嬤家裡不富裕但也不會消極的面對生活,貧窮有貧窮的快樂的地方 比如:單純的快樂是只要可以吃飽一頓飯對我們來說不是甚麼,但對他們來說是 一件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文中有一篇讓我滿感動,是「最喜歡也最討厭的運 動會」最喜歡運動會是因為他喜歡跑步還有充滿著濃濃的愛心便當;最討厭運 動會是因為媽媽不會出現連外婆也不會來讓他很難過,就算跑到的第一名也沒 辦法跟家人分享他的喜悅,中午吃飯時看著其他同學有爸媽的陪伴也有濃濃的 關心讓他感到孤獨也讓他感到傷心,那我甚麼會覺得很感動?因為有老師每次都 在運動會時肚子痛的理由跟他換便當,卻讓他感到喜悅雖然他還小以為老師真 的肚子痛所以他也沒有懷疑的吃著滿滿愛心的便當,之後就算換了班級導師也 是用同樣的理由換便當持續兩、三年都是這樣讓他有所疑惑,為什麼老師都在 運動會時肚子痛就這樣的問了阿嬤,阿嬤說:「那是真正的體貼。」原來所有老 師都知道他母親不能來所有了這個想法讓他每年至少有一次可以吃到美味食物
。我懂這種感受因為我爸媽很忙所以也很少參加過我的運動會但每年運動會都 會送蛋糕給全班吃至少我覺得也是他關心我的一種方法吧!。昭廣只有暑假才能 會去看媽媽其他時間都是寫信每次寄來的信,有兩封一封是給昭廣一封給阿嬤 的一封,有一次在一起看信時有人敲門阿嬤去看所以很順手的把信就著樣就攤 在桌子上,昭廣就不小心的看到裡面內容寫著「媽本來每個月要寄給妳五千元
,但這個月只能給你兩千元,不足之處,請媽想辦法。」讓昭廣想了一下他決 定晚上少吃一點,本來晚上要吃兩碗飯的昭廣只吃一碗讓阿嬤訝異,便問「你 看到信了!」回答「是!」氣氛突然變的壓抑所以昭廣就跑出去了,跑去河岸邊痛 哭,哭完回家上床睡覺時看到飯糰一旁有紙條寫著「飯還是有的,吃吧!」在吃 著飯糰時阿嬤出現了說「回來啦」「嗯」這時看到阿嬤眼眶泛淚,阿嬤是一個 剛強的女人,是不會掉淚的。阿嬤之所以會哭應該是對昭廣的愧疚吧沒有給他
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也沒能讓他安心地過日子好好吃一頓飯。
指定分享
2 <楊宜昕同學>在這本書裡我感受到了阿嬤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家庭的貧困、以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的省錢小撇步還有的是更多阿嬤與昭廣逗趣的相處方式。例如:昭廣肚子餓了,他跟 阿嬤說,阿嬤卻叫他早點睡,睡醒後他又餓,阿嬤又對他說你昨天吃過了,去學校在 吃吧!就這樣阿嬤省下了三餐,或是阿嬤「把泡過茶的茶葉晒乾用平底鍋煎脆後灑上 鹽巴,就變成茶葉香鬆」、「把魚骨熬成高湯,再把剩下的魚骨晒乾磨成粉當雞飼 料」……等等。除了這些搞笑的劇情外還有一些暖心的事,例如:昭廣在小學的運動 會中沒有父母的陪伴而獨自在教室內吃便當,他的班導發現了於是跟昭廣說:「老師 肚子痛跟你交換便當吃。」老師說這句話是因為知道他的母親沒來參加運動會,因此 想出這個策略。在最後昭廣要離開佐賀時更是讓人忍不住落淚,他與阿嬤之間的對話 讓人有種不捨中帶有著強忍,阿嬤不捨昭廣離開但又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心而不讓昭走,
在最後昭廣離開阿嬤面前後,阿嬤細細低語著「不要走……」,這句話讓故事以淡淡 的不捨情緒結束了。在這本書裡能感受到歡笑也能感受到悲傷,每次看的時候都會覺 得阿嬤層出不窮的省錢點子很厲害,也能感受到阿嬤與昭廣的感情深厚。
二、內容摘錄:
1.窮有兩種。有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P.52)
2.惹人討厭的事情就是引人注目。(P.208)
3.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P.75) 三、討論議題:
討論議題1:
如果是你跟昭廣一樣被強迫帶到外婆家,會有什麼感覺?
<張于琁同學>被強迫帶到一個完全不認識的地方去,也跟外婆很陌生,當然一定會 害怕,也不捨媽媽,為了學習也是不得已的,在外婆家也可以學到生活中的小知識,
媽媽也在努力賺錢,能夠讓孩子過得好一些,至少能夠在好的環境下成長。
<涂凱欣同學>一開始肯定不能適應,但是漸漸習慣以後,便不會那麼排斥了。陌生 的環境都會讓人產生恐懼感,但等過一段時間後,情況肯定會好轉的。跟著阿嬤學習 平常學不到的小知識並沒有什麼不好,只要換個角度想,應該能夠釋懷一些了。畢竟 媽媽也很辛苦,也要學會體諒才行。
<楊宜昕同學>如果我跟主角一樣還在需要媽媽陪伴的時候被送到一個素未蒙面的阿 嬤家會感到不安也會討厭媽媽把我送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或許會很難適應新 的人、事、物,沒辦法像主角那快就適應新的生活。
<劉俞暄同學>我應該也會跟他一樣會很傷心吧,畢竟要離開自己最喜歡的母親,好 一段時間才能再見,還要離開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到一個自己極為陌生的地方,想 想就有些恐怖,不過母親這樣做一定也有自己的苦衷,所以還是得把傷心的感覺收起 來讓媽媽放心點。
<楊嵐嫻同學>我會覺得很難過但我可以很理解媽媽為什麼這麼做,但提前是我跟現 在一樣有腦袋會思考為什麼媽媽這麼做,但昭廣年紀還小只懂得媽媽把我拋棄了、媽 媽離開我的身邊了,如果相同年紀我應該跟他一樣大哭特哭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吃喝、
哭累了就睡醒了就哭,腦袋只有重複著媽媽把我拋棄了、媽媽不要我了,要果這樣的 生活一陣子心情才會慢慢的冷靜下來,一但這樣我應該會與媽媽感情之間就產生代溝 了,心被傷的難以拼回去了。
<葉堂永同學>我會很傷心,因為我會想著我是不是被家人丟棄,或者是不讓我擔心 家裡狀況,才將我送走,所以我會堅強的在一個新的環境好好的努力適應,等時間過 去就不會再想這麼多,跟著奶奶學習,並將奶奶當做一個好的模範,也許就不會傷心 難過。
<郭雅樺同學>會覺得很不解為甚麼要這麼做,是不是自己做錯了甚麼,不過如果在 了解了媽媽會這麼做的原因之後就會體諒她,然後就乖乖地待在外婆家,然後在幫忙 外婆做一些事或憶起撿東西貼補家用,然後也不隨便惹事,直到媽媽有能力了再接我 回去。
<王翊竹同學>會很寂寞見不到媽媽跟哥哥,一個人到不熟悉的地方感到害怕,生活 一段時間就能熟悉這裡的環境,心情變得比較好,跟阿嬤一起生活很有趣,天天會發 生新奇的是,離開媽媽也變得比較獨立自主的生活。
<林栢佑同學>會有一堆疑問,因為會覺得為什麼要被送到阿嬤家、是不是發生什麼 事、我是不是做了什麼是導致我要被送到阿嬤家…等,畢竟當時才七、八歲,心智狀 態都處於不穩定、還在成長的狀態,許多事都還不是很明白,所以會瞬間出現一堆疑 問。
<王穎萱同學>生活在媽媽家那麼久了,要跟媽媽分開就很捨不得,不願意也沒有辦 法,媽媽很辛苦,所以我寧願去奶奶家住,也不是永遠看不到媽媽了,奶奶比媽媽更 需要我,也可以學習到很多不同的小知識,只能說受益良多。
討論議題2:
如果你是那位母親你也會把孩子送走嗎?
<張于琁同學>會,如果明明知道這裡教育不好,還繼續把孩子留在這裡,不如帶去 和奶奶學習做一位快樂的窮人,又可以學習生活上的知識,雖然和媽媽分離,但不留 下遺憾,在新的環境成長,其實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只要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始能 在新環境中有所成長。
<涂凱欣同學>會,由於環境與經濟的問題,我會選擇讓孩子換個環境成長。讓阿嬤 帶孩子是最適合不過的,畢竟是自己的親人,加上先前也有帶過孩子的經驗,擁有經 驗的阿嬤帶起小孩,能夠給予更適當的教育。另外,讓孩子在逆境中成長,跟著阿嬤 生活可以學習到更多生活中的小細節,例如:如何煮飯、做家事。讓孩子成為一個更有 做事能力的人。
<楊宜昕同學>會,因為要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算自己在怎麼不願意,
也會因為母親本能的無私而把孩送到一個能好好教育他,照顧他的地方,雖然這有可 能會導致孩子對母親的誤解,畢竟他還小可能不太理解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他長 大後會明白的。
<劉俞暄同學>不會的,因為如果把孩子送走了,孩子那麼小一定會每天想媽媽的,
而且就算是把它送去再好的地方,他也不會很開心,還不如好好的把孩子留在自己的
身邊,每天早上叫他起床,有空時都陪著他,讓孩子可以每天看到媽媽,我覺得孩子 還小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關心,哪怕每天只有一些。
<楊嵐嫻同學>不會,因為想要把孩子留在身邊不管多麼困難,也想陪著孩子過童年,
不想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沒有媽媽日子的遺憾,雖然會很辛苦但只要一起努力一定 可以一起生活的,中間一定會有吵架但只要有溝通說開了就好,不怕窘盡只怕沒有人 的陪伴、沒有溝通,加油!相信我們一定行的。
<葉堂永同學>我會將孩子送走,因為在這個不好的環境無法讓小孩好好的學習,還 要擔心家裡的經濟狀況是否可以養活自己與小孩,並將他送走讓他好好學習新的知識,
讓他成為更好的人,不再是當初只會哭泣的男孩,使他堅強不會被現實殘酷給擊垮,
讓他茁壯成長變得更好。
<郭雅樺同學>會,因為畢竟自己一個人生活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還要照顧兩個 小孩,而自己又是一個單親,所以如果是我的話會選擇把小孩送走 ,因為至少在阿嬤 家可以受到比較好的照顧 ,至少可以不用跟著自己過著不穩定的生活 。
<王翊竹同學>會,鄉下的環境比較單純,昭廣的媽媽沒有很多時間課以照顧他,送 去給阿嬤一開始不太習慣漸漸的熟悉,跟阿嬤一起生活也漸漸變開朗,讓他知道窮並 不是不好的是,快樂的生活。
<林栢佑同學>不會,畢竟是自己的孩子雖然也想送出去讓他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
但還是覺得先讓孩子待在身邊,不讓他失去童年父母親對他的陪伴,好好地陪伴他的 童年,並以半嚴格是教育教導他真實社會的殘酷,讓他了解不能太過於依賴別人,要 學習獨立。
<王穎萱同學>不會,因為就算原本的教育地方不是很好,如果是我我還是不會把自 己親生孩子給送到昭廣,而且也才久久見一次面與孩子分離無法見面,想念時也無法 馬上見面,感覺是非常痛苦的。
討論議題3:
如果你跟阿嬤家一樣貧窮,是否能知足過著生活?
<張于琁同學>可以,鄉下地方不像都市來的富有,但像外婆說的,做一個快樂的窮 人也沒有什麼不好,有的時候食物還會從河飄過來,出去走走還有鐵可以撿去賣錢,
能知足過每一天,也不追求完美,貧窮根本不算什麼,能夠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涂凱欣同學>只要阿嬤給予孫子正確的教育,讓孫子能夠擁有正確的觀念與想法,
「知足」是一件不困難但卻不簡單的事,如果沒有正確觀念就會成為梁上君子做不正 當的事,相反的,擁有正確觀念能讓一個人持續進步。人只要懂得知足,不倫貧窮或 是富有,皆能得到平凡簡單的幸福,是多麼令人羨慕且敬佩的一件事。
<楊宜昕同學>因為人都是看著別人有什麼,自己沒有就會特別想要,尤其是小孩子,
可能會因為同學有了什麼新奇、好玩的東西而吵著要,對於我來說沒有辦法在家境貧 窮下,還知足的過生活,因為會有慾望不能達成,而怨天尤人。
<劉俞暄同學>如果我跟故事中的阿嬤家一樣貧窮的話,剛開始必定會埋怨這個社會 很不公平,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改變,所以就必須學著去滿足,過好每一天的日子,
活在當下,知足常樂,只要吃飽喝足,人生照樣可以過的很充實,甚至這種快樂是有 錢也買不到的。
<楊嵐嫻同學>不會,我會努力讀書或工作想辦法讓自己過著好一點,至少不會在吃 飯前想會不會吃了這餐下一餐有沒有錢東西吃飯,在更努力一點讓自己有儲蓄買房買 車讓這一生過得好一點、幸福一點、對自己好一點,如果有結婚就要在更更努力一讓 我的小孩至少吃飽喝足不要餓到,不要生了下來他卻跟我一樣在受罪、跟遮我想著吃 了這餐還有下一餐嗎?
<葉堂永同學>當然可以,雖然我是一個貧窮人,在富有的人眼裡就是沒有錢,但是 他們錯了,因為我有手有腳,能努力工作,雖然不能吃飽吃暖,但能夠知足快樂過著 每天的生活,這就是窮的開朗,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做好自己該做的本分,這樣就 行了。
<郭雅樺同學>能,因為就算在貧窮還是能過著快樂的生活,而且也都有很多善良的 人都會幫助我們,如果沒錢了還能出去外面撿一些破銅爛鐵來貼補家用,就算再怎麼 貧窮日子還是能過得很快樂平凡,雖然可能每天都要擔心下一餐的問題明天的生活該 怎麼辦,不過沒關係,只要活得快樂就好了。
<王翊竹同學>我們並不能決定自己會出現在哪個家庭,跟昭廣的阿嬤一樣貧窮我會 知足地過生活,過著貧窮的生活雖然很辛苦,但也不錯可以比較幸福,也可以比較滿 足現在的生活,富貴不見得是好的。
<林栢佑同學>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雖然平時多少會壓抑著自己的慾望,一旦爆發卻 是無法收拾的,以我的觀念來說,會!因為知道自己貧窮所以不太會有慾望的產生,但 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的答案會是不會!因為看到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東西就會出現比較 心理,所以他們不會知足。
<王穎萱同學>要是如果跟阿嬤一樣貧窮,也許會跟阿嬤一樣過著知足的生活,雖然沒有錢,
但是能快樂過著生活就好,不讓自己和家人餓著就好了,阿嬤就算走路也能賺一些零零碎碎的 錢。
討論議題4:
對於現代社會,是否還有人向阿嬤節省利用一些不用的物品,
變成其他可利用的東西?
<張于琁同學>就像運動會時利用的回收物品做成可利用的藝術品,讓花的錢變得更 少,節省一些人們不要的廢棄物,做成有用的物品當然很好,可能在便利的時代,太 多便宜又好用的商品,導致現在的人們不願意花時間,只花錢在製造垃圾,若人們願 意,或許垃圾也不會這麼的多。
<涂凱欣同學>就像當前社會一樣持續使用的風力發電,帶給人們所需的電力能源,
以及最近逐年興起的環保議題活動,與生活息息相關。當前我國實施的政策中,例如:
飲料店所提供的塑膠袋明顯降低許多、包括賣場也逐漸不提供購物袋,這些成效都是 人民與政府互相配合、合作所呈現出來的成果,成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楊宜昕同學>現今能像阿嬤一樣把不要的物品利用的人真的越來越少了,現代人因 為害怕於別人的眼光以及虛榮的心理,所以覺得不要、壞了的東西丟了就好,以至於 造成社會上垃圾越來越多,而浪費、不知足的人也越來越多。
<劉俞暄同學>有,例如可以利用不要的紙盒來製作筆筒,讓零散的筆可以收在一起,
讓空間看起來更加整齊;利用箱子來擺放書本或者生活用品;寶特瓶可以拿來種植小植 物也可拿來當做裝飾;衣服可以拿來做筆帶,或者是出門購物時的環保袋,可以省錢攜 帶又方便還可以減少塑膠袋的用量愛護我們的地球。
<楊嵐嫻同學>是,比喻如我們的一些舊衣服把它分解,重新染就變成一件新衣服,
還有一些媽媽會把不要的牛仔褲加工製作成包包、飲料手提袋等物品,但著都是廢物 再利用那我們可以從根本做起比如;一些便當店、飲料店等店家會有自帶環保杯、環 保餐盒,成裝可以比較便宜一點讓大家有想要環保一點,這是滿好的做法和想法,大 家一起努力讓地球更好,少用塑膠袋救救北極熊,少開冷氣救救北極熊,並多用可重 複利用的環保製品。
<葉堂永同學>現在世界一直向前走,將一些用不到多於的東西變成另一種,就像現在推廣 環保,就將喝完飲料的寶特瓶拿來製作成衣服,不僅僅減少不能被腐蝕掉的塑膠類製品,還做 到一個回收利用的方法,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郭雅樺同學>有的,現在人都會發明一些用不要的物品做成一些很有創意的東西又 很有實用性的物品,例如用喝完的一些利樂包做成一頂可以戴的帽子,帽子做完後既 實用又很有趣,而且也很好玩,而且之後又可以拿來遮陽,真的是滿滿的創意和巧思 在那裡面。
<王翊竹同學>在這社會上我們有太多物品及食物,要的物品也隨手可得,不像以前 一樣要的物品非常昂貴,所以我們認為這些物品丟了也沒差,要節省利用是不可能,
除非物資缺乏或等到能源耗盡才節省。
<林栢佑同學>其實這並不一定,根據每一個人的個性、生活環境...等都有所不同,
對於是否節儉的也會有所差異,有些人認為別人不要的東西而自己需要或者還可以再 利用,他們是想「別人不要的東西還可以用,既然還可以用就繼續利用」這類較積極 的想法,另一種人則是不回收利用,他們主要的想法為「別人不要的東西,自已拿了 要做什麼」這種較消極的想法。
<王穎萱同學>現在社會中,可能還會有一些人跟阿嬤一樣,節省利用一些東西,就 像在路上還是會有一些減鐵的、紙的拿去賣錢,雖然可能賺得不是很多,但是說不定 就可以解決他們的一餐,就像有人會用利樂包做成帽子或是其他物品,把不要的東西 能做成其他多物品,雖然外觀不好看,可是至少算實用的了。
討論議題5:
如果阿嬤家是富有而不是貧窮,是否還是會節儉的過生活?
<張于琁同學>如果節儉的心還在的話,富有也可以把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讓更多 的人可以支撐在生活上的不足,過得更很快樂,富有也能過著貧窮又知足的日子,若 每個人都富有,就不代表每個人都能夠幸福快樂。
<涂凱欣同學>依照原先故事裡阿嬤的人格來說,肯定也會跟貧窮時過著一樣的生活,
節省開銷,讓孫子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讓他成為一個多才多藝又文武雙全的人;
假設今天阿嬤開銷稍微大,但也是會處處替孫子著想,並不會因為有錢卻不給孫子成 長的機會,而孫子也一定會提醒阿嬤不能亂花錢,兩個人都能一起成長,一起節省開 銷。
<楊宜昕同學>會,阿嬤是個樸實的人就算家境富有了,我相信阿嬤還是會節儉的過 著生活,因為要從富變窮很簡單,但要從窮變富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因為這樣的不容 易反而更要節儉過生活。
<劉俞暄同學>故事裡的阿嬤雖貧窮但知足,不因貧窮而怨天尤人。也許阿嬤本身就 是個知足感恩的人,也許並不是,而是因為自身的處境而不得已,但並非人人都能像 書中的阿嬤那樣,過著節儉的生活,社會上有很多人因為貧窮而自甘墮落,甚至因此 而過得不開心。我認為,阿嬤不管貧窮還是富有,都會過著節儉的生活,節儉並不是 讓自己過得不好,而是在不用花費的地方,能不花錢就不花錢,把錢花在刀口上。
<楊嵐嫻同學>阿嬤有說過家裡的貧窮世代傳下來的到阿嬤這一輩變富有的話,我覺 得阿嬤會保留著節儉的生活讓下一代也可以不愁沒飯吃,並把這個傳統、習慣傳給下 一代讓他過著好一點生活,但如果世代下來都富有的話,這個節儉生活就不會出現在 阿嬤的人生裡,更不會有節儉的習慣在。
<葉堂永同學>有錢,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如果我是有錢人,我會幫助有需要的人,不會因 為有錢而隨便揮霍,將錢用在該用的地方,但如果沒有節儉太過於奢華,就算有太多錢,也很 快就會花完,所以花錢要用在對的地方。
<郭雅樺同學> 會,還是要繼續過著節儉的生活,不會因為富有了而開始亂揮霍錢財,
而且錢也不是自己賺的,所以不要亂花會比較好,而且錢也不知道哪天會花完,所以 還是繼續過著節儉的生活會比較好,而且如果把錢亂花在沒意義的地方上還不如存起 來算了。
<王翊竹同學>如果阿嬤家突然變有錢我會很開心,像中樂透頭彩,就可以買很多東 西,但要節省的用這比錢,在用這筆錢時也要存錢,才不要變得跟以前一樣窮,窮的 時候為錢煩惱,不要富足就亂花錢,
要滿足現在的生活,開心地過生活。
<林栢佑同學>應該會,人的個性很難被改變,雖然也會被一些因素影響,但應該不 太會跟原本的個性有太大的差別,古人曾經說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
以阿嬤節儉的個性就算富有也應該是會繼續節儉下去,而不太會有所轉變。
<王穎萱同學>如果阿嬤家不是貧窮而是富有的話,可能會繼續這樣子過著節儉的生 活,雖然貧窮做很多事情可能會不順利,但是貧窮能獲得快樂。
四、延伸閱讀 :
<葉堂永同學><張于旋同學>
推薦佐賀阿嬤給我的人生禮物,阿嬤不只開朗面對每一天的生活,即使遇到困難,都 不忘,「就算碰到痛苦也不能忘記樂觀的微笑」,雖然貧窮,但阿嬤把每天生活過的
多采多姿,遇到困境,就往好處想,這就是阿嬤樂觀的態度,面對每個人都心懷感激,
不僅僅教導我們遇到每件事都要用好的態度去面對,也是阿嬤說的,「對於在小的事 情,都要心存感激」,阿嬤不厭其煩的教導作者道理,就算再怎麼沒錢,幸福也是取 決於自己的心,而所謂的窮的開朗、窮的有志氣指的是就算是很窮只要不去想,以積 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這就是阿嬤給我們最好的教導。
我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阿嬤的樂觀開朗去面對每一天的生活,這是讓人值得學 習的,因為阿嬤樂觀的過著每天,就算貧窮、或遇到人生的困境,即使在怎麼難過的 日子,都是樂觀開朗著,如果是一般人,不僅僅無法像阿嬤如此釋懷的過著,還有可 能因為無法堅持,就這樣背負著沉重的負擔過著每一天,也是因為阿嬤的樂觀開朗,
讓我在面對困難時,都會往好的方面去思考,這就是我們值得好好學習,並認真對待 的。
五、總結:
<劉俞暄同學>
這本《佐賀的超級阿嬤》在昭廣與阿嬤離別時讓我的印象十分深刻,看到了親人間最 真摯的情感,看的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尤其是阿嬤在昭廣即將要離開時還對昭 廣喊著:「昭廣不要走啊...」,讓我想到有時候去阿嬤家雖然阿嬤嘴上不會說的這麼 直白,但是心裡其實都還是希望我們常常有空可以回去看他,讓他可以不要在老了的 時侯孤單沒有人陪。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