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地球科學」是學測自然考科四學科的其中一科,近年來,此科目經常是自然考科中的關鍵 科目,因為自然科中每年的地球科學試題都比物理、化學、生物難,且從102年學測起,地球科 學上冊考10題,下冊考7題,考試的內容增加,加上有些學校地球科學下冊沒有開課,對學生 造成了重大影響,因此高三加強復習地球科學是準備學測的重要課題。
依照99課綱實施的年度,個人分析103~107年地球科學學測試題的難易度與範圍,並提出 以下淺見,提供教師及準備108年學測的考生參考。
107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2級分 10級分 8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6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2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5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4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3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年學測 趨 勢 預 測
108 地球科學科
文/ 傅志強老師
2 近三年地球科學學測試題分析(105~107 年)
105~107年學測的地球科學考題都不偏重記憶,而以圖形、表格及閱讀為主,內容涵蓋了地 質、天文、氣象、海洋四大領域。考生平日研讀此科不要過度偏向哪一領域,掌握課綱內容的核 心概念,就可以輕鬆得分,切莫以為地球科學是死背的科目,要多靈活思考,抓住題目的核心,
就能輕鬆作答,得到理想的分數。
根據統計,地質、天文、大氣、海洋所占的比例以及難易度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看出題目偏 易,只要有基本概念,考生拿高分並不困難。每年各大領域所占比例大同小異,若能掌握大考中 心的命題原則,就能自考試中勝出。
105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析: (註:星數愈少,代表愈容易。)
地質領域 天文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25 海洋板塊構成岩石 ☆ 24 月球性質 ☆
26 斷層的種類 ☆ 40 恆星的物理性質 ☆☆
64 地質圖判斷地層走向與傾斜 ☆☆☆ 62 星色與光譜型 ☆
67 地殼均衡 ☆☆
大氣領域 海洋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21 臺灣地區長期降水分布 ☆ 27 黑潮的流向 ☆
22 熱收支 ☆☆ 36 湧升流的性質 ☆☆
23 溫帶氣旋與熱帶氣旋 ☆☆ 63 月相與潮汐的關係 ☆☆
28 氣溫與露點的關係 ☆ 65 海流對水溫的影響 ☆☆
66 海陸風 ☆☆
68 氣旋的一生 ☆☆
106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析: (註:星數愈少,代表愈容易。)
地質領域 天文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19 氣候變遷的代用指標 ☆ 20 表溫與輻射曲線的關係 ☆☆
21 繞日軌道與四季 ☆☆ 67 無線電波望遠鏡 ☆
33 土石流 ☆
34 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 ☆
35 地質作用 ☆
66 地球測勘 ☆☆
68 斷層 ☆
大氣領域 海洋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36 數值天氣預報 ☆ 18 鹽度與蒸發量的關係 ☆
40 全球暖化 ☆☆ 22 融冰與鹽度的關係 ☆
62 年度平衡 ☆☆ 35 海氣的交互作用 ☆☆
63 臺灣地區降水 ☆☆
54 臺灣地區降水 ☆☆
107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析: (註:星數愈少,代表愈容易。)
地質領域 天文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32 斷層的種類判斷 ☆☆ 19 月球 ☆☆
33 火山噴發 ☆☆ 63 太陽的大氣結構 ☆☆
34 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 ☆ 64 藍月 ☆☆
62 永續發展 ☆ 65 藍月 ☆☆
68 地震 ☆☆
大氣領域 海洋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22 颱風移動的路徑 ☆☆ 20 潮位圖 ☆☆
23 颱風通過氣壓變化 ☆☆ 21 波浪 ☆☆
35 氣溫與露點的關係 ☆☆ 66 甲烷冰的形成 ☆☆
38 大氣的環流 ☆☆ 67 海洋地殼的密度 ☆
3 準備方向
上述分析結果是要提醒考生哪些是重要的地球科學概念,並多了解試題出題方式,有助於考 生有效率的準備應考。學測準備方式就是提醒同學精讀地球科學課本,加上將概念融會貫通,形 成整合性知識架構,才能事半功倍。準備學測地球科學的方向建議如下:
(一) 復習高一(上冊)與高二(下冊)同等重要:
因為102年學測是99課綱的起始年,高一(上冊)出10題,高二(下冊)出7題。
而今年第壹部分與第貳部分的範圍比較不嚴謹,不一定照著往常形式。第二部分多選的題 數增加。
(二) 留意近年時事題的相關報導及問題:
例如: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地震災害等時事問題。平時考生以課本為主,可以閱讀 一些課外時事補充資料。
(三) 練習近年學測的考古題:
讓考生習慣大範圍的復習,了解試題難易度與命題趨勢,並檢驗學習的成果,除了對 課程了解外,也要重熟練度,要訓練答題速度。因為考古題可以提供近幾年來的學測趨勢,
從中發現考試的重點,大致與學測相同。
4 命題趨勢分析
( 一 ) 高一(上冊):
可以將地球科學分成四大領域以及全球變遷、永續發展及地球物理,各領域學測命題 內容如下:
領域 項目
天文
恆星的周日運動與周年運動 太陽的周日運動與周年運動 太陽日與恆星日
月相變化與日月食 恆星的顏色與表面溫度 恆星的距離、星等 天文觀測
太陽的結構與太陽活動 太陽系及其天體
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
海洋
海水的溫度、鹽度垂直分布 海水的組成
海水的運動 — 海流 海水的運動 — 潮汐 海水的運動 — 波浪
大氣
大氣的組成 氣壓隨高度變化 溫室效應
大氣層垂直氣溫分層 水循環與絕熱變化 成雲致雨的絕熱過程 氣壓與風
氣團與鋒面
天氣變化與臺灣的天氣 颱風與洪水災害
其他(大氣觀測、天氣預報)
領域 項目
地質
地球的起源
判斷地層或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地質年代表與生物的演化
地球歷史
火山帶、地震帶與板塊運動 大陸漂移說及其證據
海洋擴張說及其證據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邊界的類型 臺灣地區的板塊構造 地質構造
岩石與礦物 內、外營力 山崩與土石流
全球 變遷
從歷史看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天體運行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短期系統變化(聖嬰、反聖嬰)
全球暖化
地球 物理
地震波的種類 地球內部層圈構造
地震定位(震央、震源深度)
地震強度與地震規模 地震與斷層的關係
(二) 高二(下冊):
可以分成地球古今談、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地球環境的特徵三部分。
項 目 地球
古今 談
古今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看法 古今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看法 地殼均衡理論
曆法源自於日、月地之相對運動 陽曆反映季節更替
監測 與探 索 地球 環境 的
氣象觀測與預報 海洋觀測
固體地球的觀測 星空的觀測 地面上遙測 太空遙測
地球 環境 的特 徵
地表的變化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 地質構造
海底地形 海洋地殼 成雲致雨 大氣運動 星光與星色 時間與距離 天
文 銀河系與宇宙 海 恆星演化
洋 波浪與海洋地形
影響臺灣海岸的人為與自然因素 發展
永
續 永續發展 自然資源
5 結論
以上的分析與說明,希望讓同學能夠在學習地球科學的過程中更容易掌握考試重點。而最重 要的是要有信心,不要畏懼地球科學,相信大家都能在這科拿到高分。加油!
108 學年度學科能 力測 驗模擬試題
地球科學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 50 分鐘 題型題數:第壹部分
單選題共 15 題 多選題共 5 題 第貳部分
單選題共 7 題 多選題共 3 題
作答方式:選擇題答案請填入後面之作答欄中
◎ 註: 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請聽從指示後才翻頁作答
教師 用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第壹部分:(占 70 分)
一、單選題(占 45 分)
說明:第1題至第15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 項。各題答對者,得3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 3. 題為題組
下文是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依次回答1.~3.題。
老師:太陽系或許是由(a) 宇宙空間所散布的氣體與塵埃 所形成?
學生:星際物質由於星雲中密度高的部分藉由重力收縮,原始太陽誕生,再進一步收縮,核心的 壓力與溫度變高。 甲 的核融合反應開始,太陽則誕生為主序星。
老師:在誕生於原始太陽周圍有大量的微行星誕生,由於這些微行星碰撞、合併形成原始太陽。
之後原始地球或許開始演化?
學生:原始地球大大的成長,(b) 由於地表的溫度上升 ,岩石熔化覆蓋在地表附近,形成所謂 乙 。 B 1. 上文之中甲、乙應填入的語句為何?
選項 甲 乙
(A) 氫 熱點
(B) 氫 岩漿海
(C) 氦 熱點
(D) 氦 岩漿海
(E) 氧 岩漿海
C 2. 與上文之中(a)底線相關,有關於星際物質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星際塵埃是藉由到達地球的極光所觀測到 (B)星際塵埃大部分由大霹靂之後才形成 (C)星際氣體是由恆星死亡後所釋出的物質 (D)星際氣體中不含有氦
(E)星際氣體中含最多為氧
B 3. 與上文中(b)底線有關,原始地球地表溫度上升的原因為何?
(A)太陽風 (B)微行星碰撞 (C)太陽輻射能量 (D)地球內部的核融合反應 (E)由於地球形成時所殘留的熱
B 4. 右表是有~顆星的赤緯,位於北緯36°的某地點,
可見到幾顆星是拱極星(不落入地平線以下者)?
(A) 1顆 (B) 2顆 (C) 3顆 (D) 5顆 (E) 6顆
( 1.甲:氫,乙:岩漿海。)
( 4.如右圖所示,為位於北緯 36°某地點天球子午線。星 的赤緯在+54°~+90°的星 為拱極星(不落入地平線以 下),所以有與星兩顆星,
為拱極星。)
( 2.(C)星際物質含星際氣體與塵埃,是由恆星死亡爆炸所 釋出。星際氣體含量最多為氫,其次為氦。)
( 3.由(B)項使地表增溫,形成岩漿海。)
恆星 赤緯 恆
星 赤線
+89° 02' +32° 00'
-3° 12' +62° 01'
+45° 57' -62° 49'
-60° 38' +38° 44'
-52° 40' -10° 54'
-S54°
天球赤道 天球
北極( 90+ °)
+54°
+36°
36°
54°
N 36°
B 5. 下圖表示地球全體與其對應的地核剖面圖,下列何者最適當?(已知灰色區域為核,實線 表為地表,剖面通過地球核心)
(A) (B) (C) (D) (E)
C 6. 有關於地殼與地函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岩石圈是比軟流圈更易流動 (B)岩石圈的厚度在海洋地殼較厚 (C)岩石圈的部分包括地殼和上部地函的頂部 (D)軟流圈的狀態為液態
(E)地殼與地函的交界面(莫氏不連續面),海洋地殼較大陸地殼深 7. ~ 8. 題為題組
有關地震與板塊的運動,依次回答7.~8.題。
C 7. 下圖(a)與(b)分別表示在不同震源深度所發生的地震,其震央的分布圖。依次由下列的文章 中填入甲、乙語句?
板塊隱沒入深達100 km以上的深度,稱為深源地震。深源地震呈面狀分布,這稱為 甲 。 又知圖中的 乙 是深源地震的震央分布圖。
(a) (b)
選項 甲 乙
(A) 海溝 a
(B) 海溝 b
(C) 隱沒帶 a
(D) 隱沒帶 b
(E) 中洋脊 a
B 8. 下圖(一)是地磁倒轉的歷史圖,圖(二)沿著與中洋脊垂直方向測得海底的磁力異常分布圖,
試問中洋脊附近的板塊,平均移動的速度約為多少cm/年?
圖(二) 與中洋脊垂直的磁力異常分布圖
( 5.地函與地核的交界面距地表約2900 km,而地表距地心 約6371 km,所以地核的半徑約6371 km-2900 km=
3471 km≒3500 km。因此選(B)正確。)
( 6.(A)軟流圈比岩石圈更易流動;(E)海洋地殼因地溫梯 度較大,所以海洋地殼的莫氏不連續較淺;(C)正確;
(D)軟流圈的狀態部分熔融;(B)岩石圈的厚度在大 陸地殼較厚。)
( 7.甲:隱沒帶,乙:b,在環太平洋由海溝處隱沒,
在班尼奧夫帶上發生淺、中、深源地震。)
( 8.利用v(速度)==≒4 cm/年。)
圖(一) 灰色為正磁場時期,白色為 反磁場時期
C 9. 右圖為含SiO2的比例來區分火成岩的分類 與主要造岩礦物的含量(體積%),圖中 A~C三種主要造岩礦物分別為何?
選項 A B C
(A) 輝石 角閃石 橄欖石
(B) 輝石 橄欖石 角閃石
(C) 橄欖石 輝石 角閃石
(D) 橄欖石 角閃石 輝石
(E) 角閃石 輝石 橄欖石
(F) 角閃石 橄欖石 輝石
E10.右圖是某個地區某次地震測得震源距離與P波到達的 時間關係圖。設震源距離為D(km),時間差(S波 與P波到達的時刻差)為T(s),其關係為D=8.0
T。這個地區發生地震,地震發生後3.0秒接收到地
震緊急測報。若有一個離震源距離40 km的場所,S 波到達的時刻是在緊急測報幾秒後接收到訊號?
(A) 3.0 (B) 5.0 (C) 6.0 (D) 7.0 (E) 8.0
11. ~ 12. 題為題組
地球表面的溫度是受到太陽照射的影響,已知太陽光照射到地球時,每單位面積的平均功率為 1370 W/m2;下圖是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RE為地球半徑,約等於6.371 × 106 m。
若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TE,假設地球的輻射可以表示為:
I(TE)=σTE4,σ=5.670 × 10-8(W/m2k4)…………(1) 其中I(TE)為地球表面每單位面積輻射的平均功率(W/m2)。
當太陽輻射中有30%的被地球大氣層反射,且不考慮大氣層吸收太陽能輻射的狀況下,可利用 (1)式預估地球的溫度TE。
地球接收到的總能量1370 × 0.7 × πRE2(地球截面積)
=地球輻射出的總能量σTE4 × 4πRE2(地球表面積)
得TE4=4.23 × 109,解出TE=255 K(-18℃)。
依次回答11.~12.題。
( 9. A:橄欖石;B:輝石;C:角閃石。其中
A、B、C、黑雲母為鐵鎂礦物,斜長石、正長石、石 英為非鐵鎂礦物。)
(10.利用大森公式,D=8.0 T,則40=D × T,T=5 秒,而ts-tp=5秒,而D=40 km時tp=6秒,
則ts=11秒,因此11-3=8秒。)
D11.近地表約10公里厚的大氣層會反射30%的太 陽輻射,且不考慮大氣層吸收太陽能輻射。假 設具有平均溫度TA的大氣層也會以(1)式的方 式向外太空和地表輻射能量,且地表輻射完全 被大氣吸收,分別考慮大氣與地表的能量收支 平衡的情況下,如右圖所示之簡單模型,則此 模型的地表平均溫度約為多少?
(A) TE4=3.78 × 109,解得TE=248 K(-25℃)
(B) TE4=4.43 × 109,解得TE=258 K(-15℃)
(C) TE4=6.88 × 109,解得TE=288 K(15℃)
(D) TE4=8.48 × 109,解得TE=303 K(30℃)
(E) TE4=9.00 × 109,解得TE=308 K(35℃)
C12.承上題,在考慮大氣層作用的情況下,計算所得的地表平均溫度值和實際全球地表的平均 溫度相比,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因為大氣和地表能量達到平衡,所以計算值和沒有大氣層作用的計算值相同 (B)因為沒有考慮溫室氣體的作用,所以計算值比實際值低
(C)因為考慮太強的溫室氣體作用,所以計算值比實際值高 (D)因為考慮的溫室氣體作用太弱,所以計算值比實際值低
(E)因為只考慮輻射作用,而沒有考慮大氣運動和蒸發與凝結之影響,所以計算值比實際值 低
A13.在北半球地面的氣壓分布圖,如右圖所示,這種狀態下,
若吹地轉風,其風向為向何方向吹送?
(A) A (B) B (C) C (D) D
(E)以上皆非 14.
~ 15. 題為題組
聖嬰現象是位於赤道太平洋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影響,約數年發生一次。在正常年時赤 道太平洋海域因吹信風所致,表層附近的海水向西側流動。另外,當聖嬰現象發生時,信風吹送 會較正常年弱,赤道太平洋東西方向的海水溫度發生變化,雲發展的場所也會移動。依次回答 14.~15.題。
B14.有關發生聖嬰年時的敘述,下列何者有誤?
(A)在熱帶太平洋上東西方向氣壓會有差異,與正常年相反 (B)在日本冬天,比正常年時有變冷的傾向
(C)在太平洋的高壓會有減弱 (D)在臺灣地區春雨會有增加趨勢 (E)在太平洋東側海域湧升流減弱
(11.由於1370 × 0.7 ×πRE2=σTE4 × 4πRE2 TE4=4.23 × 109,TE
=255 K(-18℃)。根據題意,地球輻射因大氣吸收,
只剩 ,1370 × 0.7 ×πRE2= ×(σTE4 × 4πRE2),則TE4=2 × 4.23 × 109≒8.46 × 109,選(D)。)
(12.實際全球地表溫度約15℃,比T=30℃ 低,顯示考慮太強的溫室氣體作用,所 以計算值比實際值高。)
(13.在北半球科氏力向右偏轉,所以地轉風向A方向吹。)
(14.(B)在聖嬰年時,日本的氣候會發生異常現 象,因暖水會向東流,因此日本地區會有 暖冬出現。)
▲在北半球地面上氣壓的分布,實 線表示等壓線,以4 hpa為間隔。
A15.與上文底線有關聯,當發生聖嬰現象時,其狀態為下列何圖?
(A) (B)
(C) (D)
二、多選題(占 25 分)
說明:第16題至第20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
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5分;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的分 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AB16.在下列的哪些地點中,所見到的星座會和在地球上看到的幾乎相同?(應選3項)
C (A)月球 (B)土星
(C)天王星 (D)天狼星 (E)織女星
AC17.有關於潮汐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應選2項)
(A)因地球自轉的緣故,在大多數地點滿潮每日有二次
(B)由地球、月亮、太陽關係,在滿月時發生大潮,在新月時發生小潮
(C)月亮對地球所造成的引潮力約是太陽2倍左右
(D)半月潮的週期約12小時
(E)下弦月與上弦月時發生大潮
AE18.海岸變遷與海岸沉積物的搬運與沉積息息相關,以下哪些人為活動會直接或間接造成以侵 蝕為主的海岸變遷?(應選2項)
(A)減低颱風洪水威脅,興建防洪的水庫 (B)促進海運及經濟,擴建港口與防波堤 (C)舉辦沙灘音樂祭,進行人工養灘工程
(D)種植檳榔樹,砍伐森林破壞集水區水土保持 (E)進行養殖漁業,超抽海岸地區的地下水
(16.星座中亮星都在銀河系內,所以在太陽系 內的天體,看到的星座幾乎與地球上看到 的相同。)
(15.當聖嬰年時,西側溫暖的海水 會向東側回流,則應選(A)。)
(17.(B)在新月時會發生大潮期;(D)半日潮的 週期為12時25分;(E)月相為上、下弦 月時為小潮期。)
(18.(A)興建防洪水庫,會使沉積物的搬運 變少,則沿岸流會使得海岸流失較快;
(E)抽地下水會使海岸下沉,則造成侵 蝕海岸變遷。)
DE19.有關地質時代的氣候敘述,下列何者正確?(應選2項)
(A)原生代全球都在持續凍結的狀態
(B)從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的前期,氣候在暖化的時期 (C)志留紀氣候長時間持續冷期
(D)第四紀是冰期與間冰期呈週期性的反覆進行 (E)自寒武紀以來有三次的冰室氣候
CD20.假設地球為球形,且地軸垂直於公轉,又地球繞日公轉還是橢圓,太陽位於焦點,其餘條 件不變,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應選2項)
(A)除了赤道以外,各地的晝夜均不等長 (B)在北極太陽半年見到,半年均不見到
(C)在臺北一年之中太陽每日均自東升起,從西落下 (D)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均見到全天空的恆星
(E)地球任何地點太陽過中天的高度均為90°
第貳部分:(占 30 分)
說明:第21題至第30題,每題3分。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 零分計算;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 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D21.如右圖所示,英國人在1854年至喜馬拉雅山山 腳下進行測量,發現鉛垂線偏離至C點,並非 如預期的B點,這是因為下列何者?
(A)喜馬拉雅山的高度較預期的高 (B)喜馬拉雅山的高度較預期的低 (C)喜馬拉雅山的地殼厚度較預期的薄 (D)喜馬拉雅山的地殼厚度較預期的厚 (E)喜馬拉雅山的地殼厚度不變
AC22.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對各種天氣預報,時間尺度的定義分別為,即時天氣預報0~2小時,極短 期天氣預報3~12小時,短期天氣預報0.5天~3天,中期天氣預報3~10天,中、長期天氣
預報10~30天,長期預報30天~2年。下列有關天氣預報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目前短期天氣預報具有一定的準確度,民眾可以據此做好因應措施
(B)氣象局數值天氣預報之流程為:氣象觀測、資料蒐集與分析、數值預報、發布預報結果 (C)即時天氣預報主要是提供即時的豪大雨、強風、洪水等短暫區域性劇烈天氣之防災重要
資訊
(D)由於電腦功能愈來愈強,可以進行複雜的運算以預報未來的天氣狀況,所以可以直接發 布數值天氣預報之結果
(E)只要觀測資料足夠,數值天氣預報可以完全精確 B23.右圖是某個地區的地質調查所得到的地形圖。這
(19.(A)原生代全球有些時候是冰凍的狀態;
(B)這段期間為冰室氣候;(C)志留紀氣候 維持在較暖的狀態。)
(20.如右圖所示。(A)各 地的晝夜均等長;
(B)在北極每日均可 見到太陽;(C)(D)正 確;(E)在赤道地區 太陽過中高度的高 度為+90°。)
(21.因為喜馬拉雅山對重錘的引力變小,顯示喜馬拉雅山的山根的密 度較小,所以喜馬拉雅山的地殼厚度較預期的厚,這樣才符合地 殼均衡說。)
▲喜馬拉雅山山腳的鉛垂線示意圖
(22.(B)流程為:氣象觀測→數值預報→資料蒐集與分析
→發布預報結果;(D)要分析綜合研判,不能直接發 布數值天氣預報;(E)不能完全精確。)
赤道
個地區地層的走向都是南北走向,且向西以45°
傾斜,在地點a有見到中生代的化石。試問在地 點b與地點c可能見到的化石為何?(在圖中範 圍內地層的厚度不變,也沒有斷層、褶皺和地層 倒轉的情形)
選項 地點b 地點c
(A) 菊石 貨幣蟲
(B) 菊石 紡錘蟲
(C) 紡錘蟲 菊石
(D) 貨幣蟲 菊石
(E) 三葉蟲 菊石
24. ~ 25. 題為題組
阿華想了解2018年各月相時刻,於是查詢2018年的曆象表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知,2018年的第 一次望發生在1月2日10時24分,第一次朔發生在1月17日10時17分,依次回答24.~25.題。
▼ 2018年曆象表(月相)
朔 上弦 望 下弦
月 日 時 分 月 日 時 分 月 日 時 分 月 日 時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7 16 17 16 15 14 13 11 10 9 8 7
10 5 21
9 19
3 10 17 2 11
0 15
17 5 12 57 48 43 48 58 1 47
2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5 23 24 23 22 20 20 18 17 17 15 15
6 16 23 5 11 18 3 15
7 2 22 19
20 9 35 46 49 51 52 49 15 2 54 49
1 1 3 3 4 5 6 7 8 9 10 11
2 31
2 31 30 29 28 28 26 25 25 23
10 21 8 20
8 22 12 4 19 10 0 13
24 27 51 37 58 20 53 20 56 52 45 3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9 7 9 8 8 7 6 5 3 2 1 30
6 23 19 15 10 2 15
2 10 17 0 8
25 54 20 18 9 32 51 18 37 45 40 19
AC24.有關於上表的敘述,下列哪些是正確的?(應選2項)
(A)最接近今天(2018年3月30日)的一次望發生於3月31日 (B)望通常發生於夜晚的某時刻
(C)現行曆法將「朔」的那一天訂為農曆初一 (D) 2018年為閏年
(E)每月拍攝到的滿月影像高度、大小皆相同
C25.一個月中如果出現兩次的滿月,第二次的滿月就稱為「藍月」,則下列2018年的哪一天為
「藍月」?
(A) 1月2日 (B) 3月2日 (C) 3月31日 (D) 5月15日 (E) 12月15日 26.
~ 28. 題為題組 (25.由表可以讀出在3月時出現2次望,所以該月稱為藍月。)
(24.(B)望有時也會出現在白天;
(D) 2018年不是閏年,閏年有
13個月;(E)每月相攝到的滿 月,因距離地不同,則大小與 高度不一定相同。)
▲某地的地形圖與地質調查的結果
右圖為赫羅圖(H-R圖)上的恆星分布的示意圖,根據右圖依次回答 26.~28.題。
A26.右圖中X位置恆星的性質如何?
(A)半徑比太陽半徑大100倍以上的星
(B)表面溫度比Z位星恆星高
(C)從地球視之恆星的視星等比+1等星亮
(D)肉眼視之均為藍白的恆星 (E)壽命均比太陽壽命長
C27.右圖中有X、Y、Z領域的恆星,其演化的關係?
(A)誕生後的恆星位於Z位置
(B)進行核融合反應,恆星在Y內移動,達到左上端的位置
(C)和太陽大小程度質量的恆星,長時間位於Y位置,之後再向X移動,最終到達Z
(D)質量非常大的恆星,從誕生到終末都在X位置
(E)在Y領域的恆星質量大的恆星位於右下角位置
C28.光譜型為K型,距離為2 pc,視星等為+5等的恆星1。又知光譜型為B型,距離為
200 pc,視星等同為+5的恆星2。恆星1與恆星2分別位上圖中X、Y、Z何位置?
選項 恆星1 恆星2
(A) X Y
(B) X Z
(C) Y Y
(D) Y Z
(E) Z Z
AB29.下圖為從表層到深層的海水循環模型,下列敘述中哪些是正確的?(應選3項)
(A)溫鹽環流的起始點位於北大西洋某海域
(B)造成深層環流的原因為海水一部分冰凍,殘留的海水密度增加
(C)海水由表層沉入再回到表層約需要1000~2000年
(D)深層海水的水溫,在高緯度與低緯度不同溫 (E)造成海水密度不同是因受到風的吹方向所影響
(28.利用M(絕對星等)=m+5-5 log d的式子,其中m為視 星等,d為距離以pc為單位,則M1=+5+5-5 log 2,則 M1=10-5 × 0.3=8.5,M2=+5+5-5 log 200=10-5 × 2 × 0.3=+7,所以星1與星2在H-R圖中均位Y位置。)
(26.(A) X的恆星屬於紅巨星,該 星表溫低,光度大,所以由R
的式子得知,其半徑甚大;
(B)其光譜大致為K~M型,所
以比Z恆星的光譜B或A型表 溫低;(C)從地球視之恆星的視 星等不一定比+1等星亮;(D) 肉眼視之均為紅色或橙色的星;
(E) X為紅巨星是恆星死亡前
的回光返照,不考慮壽命。)
(27.(A)恆星誕生後會移至Y區域;(B)在Y進行核融合的恆星,
最終會移至X,再移至Z或產生超新星爆炸;(C)正確;(D) 質量非大的恆星,會經過X,再以中子星或黑洞為其結局;
(E)在Y領域的恆星中,質量較大的恆星是位左上角。)
(29.(D)深層海水的水溫,在高緯度與低緯度 大致相同;(E)海水密度受到溫度與鹽度 的影響。)
(X、Y、Z分別為虛線內範圍 的恆星)
C
◄從表層到深層海水的循環示意圖,
圖中箭矢方向表示海流方向
B30.右圖為某海蝕平臺出露岩層的俯視圖,左側的a砂岩層和
右側的a' 砂岩層屬同一時間沉積的地層,左側的b頁岩層
和右側的b' 頁岩層屬同一時間沉積的地層,c砂岩層的沉
積時間與a砂岩層不同。今測得各地層之走向及傾斜標示 於圖中,則此地之地質構造為何?
(A)向斜 (B)背斜 (C)斷層 (D)節理 (E)交錯層
(30.圖中長線表示地層走向,短線表示傾斜,因此該地之 地質構造為背斜。)
答 案 第壹部分:
1. B 2. C 3. B 4. B 5. B 6. C 7. C 8. B 9. C 10. E
11. D 12. C 13. A 14. B 15. A 16. AB
C 17. AC 18. AE 19. DE 20. CD 第貳部分:
21. D 22. AC 23. B 24. AC 25. C 26. A 27. C 28. C 29. AB
C 30. B
解 析 第壹部分:
1. 答案 B
概念中心 太陽系的形成
解析 甲:氫,乙:岩漿海。
2. 答案 C
概念中心 星際物質
解析 (C)星際物質含星際氣體與塵埃,是由恆星死
亡爆炸所釋出。星際氣體含量最多為氫,其次為氦。
3. 答案 B
概念中心 岩漿海的形成原因
解析 由(B)項使地表增溫,形成岩漿海。
4. 答案 B
概念中心 拱極星
解析 如右圖所 示,為位於北 緯36°某地點天 球子午線。星
的赤緯在+54°~+90°的星為拱極星
(不落入地平線以下),所以有與星兩顆星,為拱 極星。
5. 答案 B
概念中心 固體地球的分層
解析 地函與地核的交界面距地表約2900 km,而地
表距地心約6371 km,所以地核的半徑約6371 km-
2900 km=3471 km≒3500 km。因此選(B)正確。
6. 答案 C
概念中心 地殼與地函
解析 (A)軟流圈比岩石圈更易流動;(E)海洋地殼因
地溫梯度較大,所以海洋地殼的莫氏不連續較淺;
(C)正確;(D)軟流圈的狀態部分熔融;(B)岩石圈的 厚度在大陸地殼較厚。
7. 答案 C
概念中心 地震的分布帶
解析 甲:隱沒帶,乙:b,在環太平洋由海溝處隱
地球科學科
學科能 力 測 驗模擬 試題
沒,在班尼奧夫帶上發生淺、中、深源地震。
8. 答案 B
概念中心 板塊移動速度
解析 利用v(速度)==≒4 cm/年。
9. 答案 C
概念中心 火成岩的分類
解析 A:橄欖石;B:輝石;C:角閃石。其中
A、B、C、黑雲母為鐵鎂礦物,斜長石、正長石、
石英為非鐵鎂礦物。
10. 答案 E
概念中心 大森公式
解析 利用大森公式,D=8.0 T,則40=D × T,T=
5秒,而ts-tp=5秒,而D=40 km時tp=6秒,則ts
=11秒,因此11-3=8秒。
11. 答案 D
概念中心 熱收支
解析 由於1370 × 0.7 ×πRE2=σTE4 × 4πRE2
TE4=4.23 × 109,TE=255 K(-18℃)。根據題意,
地球輻射因大氣吸收,只剩 ,1370 × 0.7 ×πRE2=
×(σTE4 × 4πRE2),則TE4=2 × 4.23 × 109≒8.46 × 109,選(D)。
12. 答案 C
概念中心 溫室效應
解析 實際全球地表溫度約15℃,比T=30℃低,
顯示考慮太強的溫室氣體作用,所以計算值比實際 值高。
13. 答案 A
概念中心 地轉風
解析 在北半球科氏力向右偏轉,所以地轉風向A方 向吹。
14. 答案 B
概念中心 聖嬰現象發生時的氣候異常現象
解析 (B)在聖嬰年時,日本的氣候會發生異常現象,
因暖水會向東流,因此日本地區會有暖冬出現。
15. 答案 A
概念中心 聖嬰現象
解析 當聖嬰年時,西側溫暖的海水會向東側流動,
則應選(A)。
16. 答案 ABC
概念中心 天球與星座
解析 星座中亮星都在銀河系內,所以在太陽系內的
天體,看到的星座幾乎與地球上看到的相同。
17. 答案 AC
概念中心 潮汐
解析 (B)在新月時會發生大潮期;(D)半日潮的週期
為12時25分;(E)月相為上、下弦月時為小潮期。
18. 答案 AE
概念中心 海岸變遷
解析 (A)興建防洪水庫,會使沉積物的搬運變少,
則沿岸流會使得海岸流失較快;(E)抽地下水會使海 岸下沉,則造成侵蝕海岸變遷。
19. 答案 DE
概念中心 氣候變遷
解析 (A)原生代全球有些時候是冰凍的狀態;(B)這
段期間為冰室氣候;(C)志留紀氣候維持在較暖的狀 態。
20. 答案 CD
概念中心 地軸傾斜與太陽輻射的關係
解析 如下圖所示。(A)各地的晝夜均等長;(B)在北 極每日均可見到太陽;(C)(D)正確;(E)在赤道地區 太陽過中高度的高度為+90°。
第貳部分:
21. 答案 D
概念中心 地殼均衡
解析 因為喜馬拉雅山對重錘的引力變小,顯示喜馬 拉雅山的山根的密度較小,所以喜馬拉雅山的地殼 厚度較預期的厚,這樣才符合地殼均衡說。
22. 答案 AC
概念中心 天氣預報
解析 (B)流程為:氣象觀測→數值預報→資料蒐集
與分析→發布預報結果;(D)要分析綜合研判,不能 直接發布數值天氣預報;(E)不能完全精確。
23. 答案 B
概念中心 地質圖
解析 圖中地層向西傾斜,且向西高度愈低,所以含 a地點的地層位於上位(較新),含c地點的地層位 於下位(較老)。所以地點b含有菊石化石(中生
代),地點c含有紡錘化石(古生代)。
24. 答案 AC
概念中心 曆法
解析 (B)望有時也會出現在白天;(D) 2018年不是閏
年,閏年有13個月;(E)每月相攝到的滿月,因距離 地不同,則大小與高度不一定相同。
25. 答案 C
概念中心 藍月
解析 由表可以讀出在3月時出現2次望,所以該月 稱為藍月。
26. 答案 A
概念中心 H-R圖
解析 (A) X的恆星屬於紅巨星,該星表溫低,光度
大,所以由R 的式子得知,其半徑甚大;
(B)其光譜大致為K~M型,所以比Z恆星的光譜B
或A型表溫低;(C)從地球視之恆星的視星等不一定 比+1等星亮;(D)肉眼視之均為紅色或橙色的星;
(E) X為紅巨星是恆星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不考慮壽
命。
27. 答案 C
概念中心 H-R圖
解析 (A)恆星誕生後會移至Y區域;(B)在Y進行核
融合的恆星,最終會移至X,再移至Z或產生超新 星爆炸;(C)正確;(D)質量非大的恆星,會經過X,
再以中子星或黑洞為其結局;(E)在Y領域的恆星中,
質量較大的恆星是位左上角。
28. 答案 C
概念中心 H-R圖
解析 利用M(絕對星等)=m+5-5 log d的式子,
其中m為視星等,d為距離以pc為單位,則 M1=+5+5-5 log 2,則M1=10-5 × 0.3=8.5,
M2=+5+5-5 log 200=10-5 × 2 × 0.3=+7,
所以恆星1與恆星2在H-R圖中均位Y位置。
29. 答案 ABC
概念中心 溫鹽環流
解析 (D)深層海水的水溫,在高緯度與低緯度大致
相同;(E)海水密度受到溫度與鹽度的影響。
30. 答案 B
概念中心 地質構造
解析 圖中長線表示地層走向,短線表示傾斜,因此 該地之地質構造為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