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107 年學測 趨勢預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107 年學測 趨勢預測"

Copied!
20
0
0

Teks penuh

(1)

1 前言

「地球科學」是學測自然考科四學科的其中一科,近年來,此科目經常是自然考科中的關鍵 科目,因為自然科中每年的地球科學試題都比物理、化學、生物難,且從102年學測起,地球科 學上冊考10題,下冊考7題,考試的內容增加,加上有些學校地球科學下冊沒有開課,對學生 造成了重大影響,因此高三加強復習地球科學是準備學測的重要課題。

依照99課綱實施的年度,個人分析102~106年地球科學學測試題的難易度與範圍,並提出 以下淺見,提供教師及準備107年學測的考生參考。

106 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2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5 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4 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3 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102 年地球科學學測成績標準

科目 頂標 前標 均標 後標 底標 地球科學 13級分 11級分 9級分 6級分 5級分

年學測 趨 勢 預 測

107 地球科學科

文/ 傅志強老師

(2)

2 近三年地球科學學測試題分析(104~106 年)

104~106年學測的地球科學考題都不偏重記憶,而以圖形、表格及閱讀為主,內容涵蓋了地

質、天文、氣象、海洋四大領域。考生平日研讀此科不要過度偏向哪一領域,掌握課綱內容的核 心概念,就可以輕鬆得分,切莫以為地球科學是死背的科目,要多靈活思考,抓住題目的核心,

就能輕鬆作答,得到理想的分數。

根據統計,地質、天文、大氣、海洋所占的比例以及難易度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看出題目偏 易,只要有基本概念,考生拿高分並不困難。每年各大領域所占比例大同小異,若能掌握大考中 心的命題原則,就能自考試中勝出。

104 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析: (註:星數愈少,代表愈容易。)

地質領域 天文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18 碳循環與四大圈的關係 ☆ 25 視星等與絕對星等 ☆☆

19 板塊邊界類型與地震 ☆☆ 62 行星的密度 ☆ 26 地質災害 ☆☆ 63 行星繞日 ☆☆

64 走向與傾斜 ☆ 66 太陽日與恆星日 ☆☆

65 間冰期與暖化關係 ☆☆

大氣領域 海洋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22 形成颱風的條件 ☆ 20 海洋的垂直分層與對流關係 ☆☆

23 臺灣出現的鋒面 ☆ 21 半日潮潮汐週期 ☆

67 焚風 ☆☆ 24 湧升流 ☆☆

68 天氣預報 ☆☆ 37 深層海水的性質 ☆☆

105 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析: (註:星數愈少,代表愈容易。)

地質領域 天文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25 海洋板塊構成岩石 ☆ 24 月球性質 ☆ 26 斷層的種類 ☆ 40 恆星的物理性質 ☆☆

64 地質圖判斷地層走向與傾斜 ☆☆☆ 62 星色與光譜型 ☆ 67 地殼均衡 ☆☆

大氣領域 海洋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21 臺灣地區長期降水分布 ☆ 27 黑潮的流向 ☆ 22 熱收支 ☆☆ 36 湧升流的性質 ☆☆

23 溫帶氣旋與熱帶氣旋 ☆☆ 63 月相與潮汐的關係 ☆☆

28 氣溫與露點的關係 ☆ 65 海流對水溫的影響 ☆☆

66 海陸風 ☆☆

68 氣旋的一生 ☆☆

(3)

106 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析: (註:星數愈少,代表愈容易。)

地質領域 天文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19 氣候變遷的代用指標 ☆ 20 表溫與輻射曲線的關係 ☆☆

21 繞日軌道與四季 ☆☆ 67 無線電波望遠鏡 ☆

33 土石流 ☆

34 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 ☆ 35 地質作用 ☆ 66 地球測勘 ☆☆

68 斷層 ☆

大氣領域 海洋領域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題目 概念中心 難易度 36 數值天氣預報 ☆ 18 鹽度與蒸發量的關係 ☆ 40 全球暖化 ☆☆ 22 融冰與鹽度的關係 ☆ 62 年度平衡 ☆☆ 35 海氣的交互作用 ☆☆

63 臺灣地區降水 ☆☆

54 臺灣地區降水 ☆☆

3 準備方向

上述分析結果是要提醒考生哪些是重要的地球科學概念,並多了解試題出題方式,有助於考 生有效率的準備應考。學測準備方式就是提醒同學精讀地球科學課本,加上將概念融會貫通,形 成整合性知識架構,才能事半功倍。準備學測地球科學的方向建議如下:

(一) 復習高一(上冊)與高二(下冊)同等重要:

因為102年學測是99課綱的起始年,高一(上冊)出10題,高二(下冊)出7題。而今 年第壹部分與第貳部分的範圍比較不嚴謹,不一定照著往常形式。

(二) 留意近年時事題的相關報導及問題:

例如: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地震災害等時事問題。平時考生以課本為主,可以閱讀一些 課外時事補充資料。

(三) 練習近年學測的考古題:

讓考生習慣大範圍的復習,了解試題難易度與命題趨勢,並檢驗學習的成果,除了對課程 了解外,也要重熟練度,要訓練答題速度。因為考古題可以提供近幾年來的學測趨勢,從 中發現考試的重點,大致與學測相同。

(4)

4 命題趨勢分析

(一) 高一(上冊):

可以將地球科學分成四大領域以及全球變遷、永續發展及地球物理,各領域學測命題內容 如下:

領域 項目

天文

恆星的周日運動與周年運動 太陽的周日運動與周年運動 太陽日與恆星日

月相變化與日月食 恆星的顏色與表面溫度 恆星的距離、星等 天文觀測

太陽的結構與太陽活動 太陽系及其天體

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

海洋

海水的溫度、鹽度垂直分布 海水的組成

海水的運動 — 海流 海水的運動 — 潮汐 海水的運動 — 波浪

大氣

大氣的組成 氣壓隨高度變化 溫室效應

大氣層垂直氣溫分層 水循環與絕熱變化 成雲致雨的絕熱過程 氣壓與風

氣團與鋒面

天氣變化與臺灣的天氣 颱風與洪水災害

其他(大氣觀測、天氣預報)

領域 項目

地質

地球的起源

判斷地層或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地質年代表與生物的演化

地球歷史

火山帶、地震帶與板塊運動 大陸漂移說及其證據

海洋擴張說及其證據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邊界的類型 臺灣地區的板塊構造 地質構造

岩石與礦物 內、外營力 山崩與土石流

全球 變遷

從歷史看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天體運行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短期系統變化(聖嬰、反聖嬰)

全球暖化

地球 物理

地震波的種類 地球內部層圈構造

地震定位(震央、震源深度)

地震強度與地震規模 地震與斷層的關係

(5)

(二) 高二(下冊):

可以分成地球古今談、地球環境的監測與探索、地球環境的特徵三部分。

項 目 地球古今談 古今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看法

古今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看法 地殼均衡理論

曆法源自於日、月地之相對運動 陽曆反映季節更替

監測與探索

地球環境的 氣象觀測與預報 海洋觀測

固體地球的觀測 星空的觀測 地面上遙測 太空遙測

地球環境的特徵

地表的變化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 地質構造

海底地形 海洋地殼 成雲致雨 大氣運動 星光與星色 時間與距離 天文 銀河系與宇宙

恆星演化

海洋 波浪與海洋地形

影響臺灣海岸的人為與自然因素

發展

永續 永續發展 自然資源

5 結論

以上的分析與說明,希望讓同學能夠在學習地球科學的過程中更容易掌握考試重點。而最重 要的是要有信心,不要畏懼地球科學,相信大家都能在這科拿到高分。加油!

(6)
(7)

107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地球科學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50 分鐘 題型題數:

第壹部分共 20 題

第貳部分共 10 題

作答方式:選擇題答案請填入後面之答欄中

◎註: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聽從指示後才翻頁作答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教 師 用

(8)

第壹部分:(占 70 分)

一、單選題(占 45 分)

說明:第 1 題至第 15 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 選項。各題答對者,得3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C 1. 太陽系約距今46億年前,由於星雲收縮而誕生,其中地球的原始大氣由二氧化碳、水氣、

氮等為主要組成,之後化學作用與生物活動逐漸改變大氣成分。當氣溫逐漸降低,大氣中 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試問其減少的原因為何?

(A)二氧化碳被氫還原,生成有機物 (B)二氧化碳被加熱分解成碳與氧

(C)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形成碳酸鹽類沉積 (D)二氧化碳被地殼吸收

(E)二氧化碳流失到大氣之中 2.~3.題為題組

右圖為甲地域與乙地域的地層與化石分布圖,

圖中的波浪線紋表示不整合面,實線表示化石 a~h的生存期間。其中甲地域的D層與C層 有不整合關係,其餘各層為整合關係,乙地域 各地層為不整合關係。在甲地域B層的最上部 有火山凝灰岩層而乙地域則否,依次回答2.~

3.題。

D 2. 從化石產出的狀況得知,乙地域Y層與Z層可以與甲地域何層互相對比?

選項 Y層 Z層

(A) C層 E層

(B) C層 F層

(C) D層 E層

(D) D層 F層

(E) E層 D層

C 3. 在乙地域中沒有發現火山凝灰岩的原因為何?

(A)凝灰岩受到褶皺作用 (B)凝灰岩受到成岩作用

(C)凝灰岩受到侵蝕作用 (D)乙地域受到土地沉降

(E)乙地域受到海平面上升

C 4. 某一個天體的視星等為-0.8等,太陽的亮度是該天體的多少倍?(已知太陽的視星等為

-26.8等)

(A) 26 (B) 65 (C) 2.5×1010 (D) 4×1011 (E) 2.5×1025

( 2.在乙地域Y層有a、d、e、f化石產出,而在甲地域的D層亦有

a、d、e、f化石產出,所以兩者可以互相對比;而在乙地域Z

層有a、e、g、h化石產出,而在甲地域的F層亦有相同化石產

出,兩者可以互相對比。)

( 3.(A)褶皺可使地層變形,但不會使地層消失;

(B)成岩作用是沉積物形成沉積岩的過程,會 使地層固結,但不會使地層消失;(C)正確;

(D)土地沉降,河川的侵蝕力減弱,凝灰岩地 層不會消失;(E)海平面上升,河川的侵蝕減 弱,凝灰岩地層不會消失。)

( 4.高度與視星等有關,視星等差5等,亮度差 ( 2.512 )5 100倍,每差1星等亮度差 5 100 ≒2.512倍。某天體與

太陽差-0.8- (-26.8 )=26等,所以亮度差 ( 2.512 )26

=( 2.512 )5×( 2.512 )5×( 2.512 )5×( 2.512 )5×( 2.512 )5× 2.512≒1005×2.5=2.5×1010倍。)

( 1.原始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地球長久的歷史 中持續減少。二氧化碳大多溶於海水中,由於岩石受 到風化作用分解後被水流帶入海中,鈣離子與二氧化 碳結合,形成碳酸鈣(CaCO3)沉澱,這是現今陸地 含有大量石灰岩的原因。)

(9)

C 5. 從地球看到的銀河系中心位於人馬座方向,在12月21日時,從地球看太陽恰位於人馬座 方向,試問在下列哪個日期,人馬座在午夜時過中天?

(A) 3月20日 (B) 5月8日 (C) 6月21日 (D) 9月22日 (E) 12月21日

E 6. 有關地球內部構造的敘述,下列何者有誤?

(A)地球內部因構成物質不同,分成地殼、地函、地核三部分 (B)海洋地殼主要由玄武岩質的岩石所構成

(C)外核為液體,內核為固體

(D)地函的密度比地殼大,而上部地函主要由橄欖岩質岩石所構成

(E)地核的體積約占地球體積的50%

E 7. 在低緯度表層海水的水溫在25 ℃以上,在水深4000公尺的海底水溫約3 ℃,下列何者是 溫度與深度的垂直分布圖?(已知各選項圖中虛線為每1000公尺的水深)

(A) (B) (C) (D) (E)

A 8. 大氣壓力是單位面積所受到的大氣重量,高度愈高壓力愈低。地表的 氣壓為1大氣壓,上空的氣壓如右圖所示,高度5.5公里為0.5大氣 壓,高度11公里為0.25大氣壓,試問在高度0~5.5公里的範圍內,

大氣的平均密度為A,在高度5.5~11公里範圍內的平均密度為B,

則A是B的多少倍?

(A) 2 (B) 3 (C) 4 (D) 5 (E) 6

A 9. 右圖是東北亞9月的地面天氣圖,圖中鹿兒島所吹的風向 為何?

(A)北 (B)東 (C)東南 (D)南 (E) 西

( 6.(E)地核的體積約占全部地球體積

4

3 π ( 6400-2900 )3 4

3 π ( 6400 )3

×100%

≒16%。)

( 7.在海面附近受到日照增暖的海水,因波浪或 風的影響使表層均勻混合,水溫不下降,稱 為混合層。在混合層之下,水溫急速降低的 部分稱為斜溫層。而深水層水溫不因緯度而 不同,大致一定。在高緯度地區斜溫層不出 現,垂直分層不明顯。)

( 9.在鹿兒島的東南方有颱風(熱帶低氣 壓),北半球低氣壓的環流為逆時針 方向旋入。一般而言,地面風會斜穿 等壓線指向低氣壓中心,如右圖所示

,因此鹿兒島吹北風。)

( 5.地球繞太陽公轉,每隔3個月的 位置變化如右圖所示,在12 21日時,從地球看太陽位於人 馬座方向。大約半年後的6 21日時,人馬座與太陽分別在 地球相反兩側,所以在621 日時,人馬座在午夜過中天。)

( 8.密度= 質量

體積 ,在大氣柱AB的高度相同,所以體積相等。氣壓 為單位面積所受到大氣重量,在A內有1-0.5=0.5(atm)的大氣

,而B內有0.5-0.25=0.25(atm)的大氣,所以A的密度是B

0.5

0.25 =2倍。)

銀河系 中心 人馬座 太陽

等壓線

颱風中心

鹿兒島

溫度 混合層 斜溫層

深水層

溫度 混合層 斜溫層

深水層

(10)

D10. 下圖為北太平洋環流示意圖,該環流為順時針方向,由圖中所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a海流的名稱為黑潮

(B) a海流是受到東北信風吹送所致

(C)北美大陸東岸A處的海流向南流動

(D)南美大陸西岸B處的海流向北流動

(E)北美大陸東岸A處的海流受到西風吹送所影響

11.~12.題為題組

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在熱帶海域的大氣與 海洋會發生相互影響。右圖甲與乙分別表示在赤道太 平洋東部與西部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的曲線,依次回 答11.~12.題。

C11. 圖甲與圖乙,及圖中實線與虛線各表示什麼?

選項 甲 乙 實線 虛線

(A) 西部 東部 正常年 聖嬰年

(B) 西部 東部 聖嬰年 正常年

(C) 東部 西部 正常年 聖嬰年

(D) 東部 西部 聖嬰年 正常年

(E) 西部 東部 聖嬰年 聖嬰年

E12. 當聖嬰年時,熱帶太平洋海域的大氣、氣壓及降水區域分布會如何改變?

(A)信風比正常年強 (B)降水區域向西移動

(C)熱帶太平洋東部海面氣壓增高 (D)熱帶太平洋西部海面氣壓降低

(E)熱帶太平洋東部海域混合層變厚

B13. 有關溫帶低氣壓與鋒面的特徵,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溫帶低氣壓會伴隨冷鋒與暖鋒形成,熱帶低氣壓不會有鋒面伴隨形成 (B)暖鋒的周邊容易有積雨雲形成,冷鋒的周邊容易有雨層雲形成

(C)地面若有低氣壓,則在中心附近有空氣旋入,產生上升氣流;在高氣壓中心附近空氣旋 出,產生下沉氣流

(D)在北半球溫帶低氣壓中心西南延伸出冷鋒,東南方延伸出暖鋒

(E)溫帶低氣壓的能量來源,是冷、暖氣團因溫度差異所造成的位能變化

(10.北太平洋環流為北赤道海流→黑潮→北 太平洋海流→加利福尼亞海流。a海流 為北太平洋海流受到西風吹送所致,而 圖中A海流名稱為墨西哥灣流,如下圖 所示,在北美洲東岸流向北方。B海流 名稱為祕魯涼流,如下圖所示,在南太 平洋B處附近流向北方。)

(11.聖嬰年時,太平洋西部溫暖海水向東 回流,東部海域水溫上升,且又知西 部海域在正常年水溫較東部高。因此 甲為東部,乙為西部。聖嬰年時,東 部海水溫度增高,因此實線為正常年 時水溫變化曲線,虛線為聖嬰年時水 溫變化曲線。)

(12.聖嬰年時,(A)信風比正常年弱;(B)降水區域向東移動;

(C)熱帶太平洋東部海面氣壓降低;(D)熱帶太平洋西部海 面氣壓升高;(E)正確。)

(13. (B)冷鋒周邊由於產生強烈上升氣流,容易形成積雨雲;暖鋒周 邊因暖空氣沿著冷氣團向上緩慢爬升,容易形成雨層雲。)

赤道北半球 A 環流

環流 B 赤道南半球北半球

A 環流

環流 B 南半球

(11)

B14. 右圖為全球淺源地震分布圖,圖中黑點標示為

1961~1967年所發生地震的震央,圖中以X

符號標示了甲、乙、丙、丁、戊五個地點,下 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戊處皆位於不同板塊 (B)乙、丙皆位於太平洋板塊上

(C)丁、戊皆位於大西洋板塊上 (D)甲處的岩石主要為安山岩 (E)乙處位於板塊邊界處

A15. 右圖是過去70萬年間的氣候變動圖,由圖中 得知間冰期與冰期的變化週期約為多少年?

(A) 10萬年 (B) 5萬年 (C) 3萬年 (D) 2萬年 (E) 1萬年

二、多選題(占 25 分)

說明:第16題至第20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

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5分;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n-2k n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AB16. 右圖是小強於北緯40° 地區,以長時間曝光拍攝所得的恆星 D 視軌跡示意圖,圓弧的部分為恆星視軌跡(簡稱星跡),下

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此為曝光4小時所得的星跡

(B)該地點觀看北極星的仰角約40°

(C)恆星會以北極星為圓心作順時針方向繞轉

(D)恆星的赤緯介於+50° 至+90° 間,軌跡皆在地平線以上

(E)北極星的赤緯為+0°

AC17. 有關太陽系各天體的敘述,下列哪些正確?(應選3項)

E (A)火星的大氣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

(B)水星有流水作用造成的侵蝕地形,顯示過去有液態水存在

(C)金星的表面溫度約460 ℃以上,主要因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

(D)火星的表面目前存在固態的冰

(E)在太陽系外緣的小型天體中,發現有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

(14.(A)乙、丙位於同一板塊;(B)正確;(C)丁

、戊位於不同的板塊;(D)甲處的岩石主要 為玄武岩;(E)乙處不位於板塊邊界。)

(16.(A)曝光時間 60

15 =4(hr);(B)觀測地 點的緯度等於北極星的仰角;(C)恆星會 以北極星為圓心作逆時針方向繞轉;(D) 赤緯為+90°~+50° 的恆星,不會落入地 平線以下;(E)北極星的赤緯為+90°。)

(15.由圖可見任兩次高點或低點的時間間隔約為10萬年。)

(17.(A)火星的大氣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大氣很稀薄,氣壓約地表的0.6%;(B)水星多隕石坑與斷崖地形,沒有大氣與水存在;(C)金星

90 atm的大氣存在,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特強;(D)火星的表面溫度約-60℃,有乾冰的極冠與凍土存在,由表面地

形得知,過去有液態水存在過;(E)海王星以外的天體稱為太陽系外緣的小型天體,除了冥王星以外,尚有鬩神星比冥王星大。)

(12)

AC18. 有關岩石圈與軟流圈的說明,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岩石圈是由地殼與地函的上部所構成

(B)海洋地區的岩石圈從中洋脊到海溝,逐漸變薄 (C)岩石圈比軟流圈不容易流動

(D)軟流圈只在大陸地區之下有容易流動的岩層 (E)軟流圈的地震活動比岩石圈活躍

AB19. 下圖是日本地面年平均溫度差的逐年變化、5年間平均變化(粗黑線),以及100年期間 E 長時間變化的趨勢(直線),圖中期間I與II氣溫上升趨勢減緩,下列哪些敘述正確?

(應選3項)

(A)地球的氣候會受到太陽活動、火山活動、溫室氣體、海流變化等因素影響 (B)水氣、二氧化碳均為溫室氣體

(C) 20世紀以來,輻射回到外太空的地球輻射持續增加,結果造成地球暖化

(D)期間I與II的氣溫上升趨緩,是因利用替代能源或使用核能發電增加,使大氣中二氧化

碳濃度減少

(E)自西元1910年至2000年為止,在這90年間溫度上升的趨勢約為1.0 ℃ AD20. 右圖為地球系統的能量收支示意圖,設入射的太陽輻射

E 能量為100單位,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地球系統的平均反照率為0.31

(B)太陽發出的能量主要為紅外線形式 (C)大氣吸收的能量主要為可見光形式

(D)大氣吸收的總能量為152單位

(E)由地表向大氣的熱輸送,可以進行大氣與水的循環

第貳部分:(占 30 分)

說明:第21題至第30題,每題3分。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 零分計算;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n-2k

n 的分數;但得 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此部分得分超過30分以上者,

以滿分30分計。

(18.(A)正確;(B)岩石圈從中洋脊到 海溝,逐漸變厚;(C)岩石圈較堅 硬,軟流圈較易流動;(D)在海洋 地區亦有軟流圈;(E)岩石圈的岩 石較堅硬,地震活動較活躍。)

(19.(A)正確;(B)水氣、二氣化碳、甲烷

、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均為溫室 氣體;(C)入射至大氣與地表被吸收 的太陽輻射,等於從地球輻射回太空 的量。暖化原因是地球輻射的紅外線

,被溫室氣體吸收,再輻射回地表所 致;(D)在圖中期間III,二氧化碳 濃度持續增加;(E)在1910年約為

-1.0℃,在2000年時約為0.0℃,

90年間上升1.0℃。)

(20.(A)反照率= 射出能量

入射能量 100-49-20 100 31

100 =0.31;(B)太陽輻射主要為可見光形式;(C)大

氣吸收的能量主要為紅外線形式;(D)大氣吸收的總能量為95+57=152單位;(E)正確。)

(13)

A21. 若地球為橢圓球體,則有關經度差1° 的緯線長度與緯度差1° 的經線長度,會如何變化?

選項 經度差1° 的緯線長度 緯度差1° 的經線長度 (A) 愈高緯度愈短 愈高緯度愈長 (B) 愈高緯度愈短 愈高緯度愈短 (C) 愈高緯度愈長 愈高緯度愈長 (D) 愈高緯度愈長 愈高緯度愈短 (E) 不論緯度一樣長 不論緯度一樣長 C22. 下圖為農民曆部分日期,下列關於此圖的敘述何者正確?

十四日 十三 十二 十一日 立春 國曆二月

28日)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期星 西洋情人節 ○望 元宵節觀光節

22

50 日出:上

6 臺灣:早 36 0 日入: 50 5

42 ◎農民節

上弦 7

14 (農曆正月大)

二十 十九 十八 十七 十六 十五 十四 十三 十二 十一 初十 初九 初八 月正初七

(A)立春當日可見太陽從東偏北升起 (B)立春訂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 (C)陽曆2月9日當天可見滿月 (D)陽曆2月3日當天適逢大潮 (E)農曆正月十五的月相為新月

B23. 小司在某地域進行地質調查,確認有砂岩層、泥岩 層與礫岩層。如右圖所示4個地點,在地點A的露 頭,發現泥岩層之上有砂岩層整合重疊沉積。在地 點B的露頭,發現礫岩層之上有泥岩層整合重疊沉 積。此地區任何地點的地層走向均為南北向,且向 西傾斜,傾角為45°,試問地點C與地點D出露的 地層為何?(已知該地域之內沒有其他地層及斷層 存在,地層的厚度一定)

選項 地點C 地點D

(A) 砂岩層 泥岩層

(B) 砂岩層 礫岩層

(C) 泥岩層 泥岩層

(D) 泥岩層 礫岩層

(E) 礫岩層 礫岩層

(22.(A)立春當天為國曆(陽曆)24日,太陽從東偏南升起;(B)立春 不是固定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初十;(C)陽曆29日當天為農曆十五

,月相為滿月;(D)陽曆23日為農曆初九,月相為上弦月,適逢 小潮;(E)農曆正月十五的月相為滿月。)

(21.緯線長度(東西方向

)在赤道最長,愈高 緯度愈短。因此經度 的緯線長度,

愈高緯愈短。因地球 為橢圓球體,赤道附 近與兩極附近的橢圓 曲率不同,在兩極附 近的曲率比赤道附近 小,所以其內接圓的 半徑在兩極較大,緯 度差的經線長度

,在兩極較長。)

(23.繪出走向線(圖 中虛線所示),

並描繪出地層交 界線(露頭線)

,如右圖所示,

地點C有砂岩層 出露,地點D 礫岩層出露。)

赤道

地球

砂岩層

泥岩層

礫岩層

(14)

C24. 右表為溫度與飽和水氣量的關係表,當溫度30 ℃、

相對溼度為50%的1立方公尺空氣塊,冷卻到10 ℃ 時,所釋出的潛熱約為多少仟焦耳?(已知1公克的 水氣凝結出的潛熱為2.3仟焦耳)

(A) 5.8 (B) 8.4 (C) 13 (D) 21 (E) 24

B25. 在右圖中地點A有溫度為25℃的空氣塊,爬升到高度 2500公尺的山頂,試問爬升過山頂後到達地點B時的 溫度為幾℃?(已知空氣塊在20℃開始凝結,乾絕熱 直減率為1℃/100公尺,溼絕熱直減率為0.5℃/100 公尺,A、B兩地的標高為0公尺)

(A) 40℃ (B) 35℃ (C) 30℃ (D) 25℃ (E) 20℃ 26.~27.題為題組

右圖為太平洋平均海水面高度分布圖,圖中等值線 的間隔為10公分,斜線部分表示X的領域。除了 赤道海域以外,表面的海流為受到由海面高度差所 伴隨的壓力梯度力,與地球自轉所引起的科氏力兩 者平衡的地轉流,海面的高度分布可反映海流的分 布。在副熱帶地區的領域X,其海面高度比周圍

甲 ,以領域X為中心,作 乙 方向的環流。

A26. 上文中,甲、乙應填入的語句為何?

選項 甲 乙

(A) 高 順時針

(B) 高 逆時針

(C) 低 順時針

(D) 低 逆時針

(E) 相等 逆時針

E27. 圖中Y的橫切面流速是Z的橫切面流速多少倍?(已知線段Y的長度是Z的一半)

(A) 1

4 (B) 1

2 (C) 1 (D) 2 (E) 4

(24.溫度為30℃時,1 m3的飽和空氣塊,其水氣含量為 30.4 g,溫度為30℃,相對溼度為50%的1 m3空氣 塊,內含實際水氣為30.4×0.5=15.2(g),而10 的飽和水氣量為9.4 g/m3。因此降至10℃時,此空 氣塊可凝結出15.2-9.4=5.8(g)的水氣,因此釋出 的潛熱為2.3×5.8=13.34≒13(kJ)。)

(25.凝結的溫度為20℃,這時溫度下降25-20=5(℃),

空氣塊爬升5×100=500(m),到山頂的溫度為T山頂 20- 2500-500

100 ×0.5=10(℃),到地點B的溫度為

10+ 2500

100 ×1=35(℃)。)

(27.壓力梯度力與一定水平距離之海面高度差成比例,線段Y的海 面高度差為60 cm,線段Z的海面高度差為30 cm。又知線段Y 的長度是Z的一半,所以Y的流速是Z 120

30 =4倍。)

溫度(℃) 飽和水氣量(g/m3) 5 6.8 10 9.4 15 12.8 20 17.3 25 23.1 30 30.4

(26.如圖所示,壓力梯度力由海面 較高一側流向較低一側,所以 領域X附近的海面比周圍高

,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的環流 為順時針方向流動。)

X

(15)

A28. 右圖為銀河系的側視圖,銀河系約由2000億顆恆星組成,樣子為 螺旋狀的圓盤,有關銀河系的說明,下列何者有誤?

(A)在銀盤周圍甲部分的點,稱疏散星團

(B)在銀盤周圍甲部分稱為銀暈,其半徑約75000光年

(C)在圖中乙的部分有新的恆星逐漸誕生 (D)太陽位於圖中的乙部分

(E)太陽系離銀河中心約3萬光年處

C29. 目前太陽處在主序星階段,之後會形成紅巨星,最終演化為白矮星。當太陽演化成白矮星 時,其主要形成何種元素?

(A)氫與氦 (B)氦

(C)碳與氧 (D)鐵

(E)鎂

CE30. 有關於星團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應選2項)

(A)含比氦更重的元素比例,疏散星團與球狀星團大致相同

(B)疏散星團包含的恆星數目為數十萬到數百萬顆,球狀星團為數十到數百顆 (C)疏散星團內的恆星大致在同時間形成

(D)球狀星團伴隨許多星際物質

(E)球狀星團的恆星為第II族

(28.(A)銀盤周圍的區域,範圍為7.5萬光年

,為老年恆星集團的球狀星團所在,這 部分稱為銀暈,而新的恆星在銀盤部分 誕生。銀盤的半徑約5萬光年,太陽離 銀河中心約3萬光年。)

(29.恆星因內部核融合反應,慢慢形成重元素。在主序 星的核心部分可將氫融合成氦;演化成巨星的過程

,核心部分的氦形成碳與氧;白矮星核融合反應停 止,紅巨星外層部分釋出,然後形成碳與氧。)

(30.(A)球狀星含重元素的比例較大;(B)球狀星團含恆星的數目 較疏散星團多;(C)星團內的恆星幾乎是同一時間形成;(D) 球狀星團沒有伴隨星際物質;(E)球狀星團含重元素較少,

是由第II族較老的恆星構成。)

(16)

答 案 第壹部分:

1. C 2. D 3. C 4. C 5. C 6. E 7. E 8. A 9. A 10. D 11. C 12. E 13. B 14. B 15. A 16. AB

17. AC

18. AC 19. AB

20. AD E 第貳部分:

21. A 22. C 23. B 24. C 25. B 26. A 27. E 28. A 29. C 30. CE

解 析 第壹部分:

1. 答案 C

概念中心 原始大氣的除碳作用

解析 原始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地球長久 的歷史中持續減少。二氧化碳大多溶於海水中,由 於岩石受到風化作用分解後被水流帶入海中,鈣離 子與二氧化碳結合,形成碳酸鈣(CaCO3)沉澱,

這是現今陸地含有大量石灰岩的原因。

2. 答案 D

概念中心 化石群對比地層

解析 在乙地域Y層有a、d、e、f化石產出,而在

甲地域的D層亦有a、d、e、f化石產出,所以兩者

可以互相對比;而在乙地域Z層有a、e、g、h化石 產出,而在甲地域的F層亦有相同化石產出,兩者 可以互相對比。

3. 答案 C

概念中心 不整合面的形成

解析 (A)褶皺可使地層變形,但不會使地層消失;

(B)成岩作用是沉積物形成沉積岩的過程,會使地層 固結,但不會使地層消失;(C)正確;(D)土地沉降

,河川的侵蝕力減弱,凝灰岩地層不會消失;(E)海

平面上升,河川的侵蝕減弱,凝灰岩地層不會消失。

4. 答案 C

概念中心 視星等與亮度的關係

解析 高度與視星等有關,視星等差5等,亮度差 ( 2.512 )5=100倍,每差1星等亮度差 5 100 ≒

2.512倍。某天體與太陽差-0.8-(-26.8 )=26等,

所以亮度差 ( 2.512 )26=( 2.512 )5×( 2.512 )5× ( 2.512 )5×( 2.512 )5×( 2.512 )5×2.512≒1005×2.5=

2.5×1010倍。

5. 答案 C

概念中心 恆星過中天的日期

解析 地球繞太陽公轉,每隔3個月的位置變化如下 圖所示,在1221日時,從地球看太陽位於人馬 座方向。大約半年後的621日時,人馬座與太陽 分別在地球相反兩側,所以在621日時,人馬座 在午夜過中天。

地球科學科

學 科 能 力 測 驗 模 擬 試 題

(17)

6. 答案 E

概念中心 地球內部的分層

解析 (E)地核的體積約占全部地球體積的

4

3 π ( 6400-2900 )3 4

3 π ( 6400 )3

×100%≒16%。

7. 答案 E

概念中心 海水的垂直分層

解析 在海面附近受到日照增暖的海水,因波浪或 風的影響使表層均勻混合,水溫不下降,稱為混合 層。在混合層之下,水溫急速降低的部分稱為斜溫 層。而深水層水溫不因緯度而不同,大致一定。在 高緯度地區斜溫層不出現,垂直分層不明顯。

8. 答案 A

概念中心 大氣壓力與高度的關係

解析 密度= 質量

體積 ,在大氣柱AB的高度相同,

所以體積相等。氣壓為單位面積所受到大氣重量,

A內有1-0.5=0.5(atm)的大氣,而B內有

0.5-0.25=0.25(atm)的大氣,所以A的密度是B

0.5

0.25 =2倍。

9. 答案 A

概念中心 颱風的環流

解析 在鹿兒島的東南方有颱風(熱帶低氣壓),北 半球低氣壓的環流為逆時針方向旋入。一般而言,

地面風會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中心,如下圖所示

,因此鹿兒島吹北風。

10. 答案 D

概念中心 北半球熱帶環流的影響因素

解析 北太平洋環流為北赤道海流→黑潮→北太平 洋海流→加利福尼亞海流。a海流為北太平洋海流受 到西風吹送所致,而圖中A海流名稱為墨西哥灣流

,如下圖所示,在北美洲東岸流向北方。B海流名 稱為祕魯涼流,如下圖所示,在南太平洋B處附近 流向北方。

11. 答案 C

概念中心 聖嬰現象

解析 聖嬰年時,太平洋西部溫暖海水向東回流,

東部海域水溫上升,且又知西部海域在正常年水溫 較東部高。因此甲為東部,乙為西部。聖嬰年時,

東部海水溫度增高,因此實線為正常年時水溫變化 曲線,虛線為聖嬰年時水溫變化曲線。

12. 答案 E

概念中心 聖嬰現象

解析 聖嬰年時,(A)信風比正常年弱;(B)降水區域 向東移動;(C)熱帶太平洋東部海面氣壓降低;(D) 熱帶太平洋西部海面氣壓升高;(E)正確。

13. 答案 B

概念中心 溫帶低氣壓及鋒面

解析 (B)冷鋒周邊由於產生強烈上升氣流,容易形

成積雨雲;暖鋒周邊因暖空氣沿著冷氣團向上緩慢 爬升,容易形成雨層雲。

14. 答案 B

概念中心 板塊邊界與地震的關係

解析 (A)乙、丙位於同一板塊;(B)正確;(C)丁、戊

位於不同的板塊;(D)甲處的岩石主要為玄武岩;(E) 乙處不位於板塊邊界。

15. 答案 A

概念中心 冰期與間冰期的變化週期

解析 由圖可見任兩次高點或低點的時間間隔約為 10萬年。

16. 答案 ABD

概念中心 恆星的周日運動

解析 (A)曝光時間 60

15 =4(hr);(B)觀測地點的緯 度等於北極星的仰角;(C)恆星會以北極星為圓心作 逆時針方向繞轉;(D)赤緯為+90°~+50° 的恆星,

不會落入地平線以下;(E)北極星的赤緯為+90°。

17. 答案 ACE

概念中心 太陽系的天體

解析 (A)火星的大氣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大氣很

稀薄,氣壓約地表的0.6%;(B)水星多隕石坑與斷 崖地形,沒有大氣與水存在;(C)金星有90 atm的大 氣存在,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特強;(D) 火星的表面溫度約-60 ℃,有乾冰的極冠與凍土存 在,由表面地形得知,過去有液態水存在過;(E)海 王星以外的天體稱為太陽系外緣的小型天體,除了 冥王星以外,尚有鬩神星比冥王星大。

(18)

18. 答案 AC

概念中心 岩石圈與軟流圈的比較

解析 (A)正確;(B)岩石圈從中洋脊到海溝,逐漸變

厚;(C)岩石圈較堅硬,軟流圈較易流動;(D)在海 洋地區亦有軟流圈;(E)岩石圈的岩石較堅硬,地震 活動較活躍。

19. 答案 ABE

概念中心 溫室效應

解析 (A)正確;(B)水氣、二氣化碳、甲烷、氧化亞

氮、氟氯碳化物等均為溫室氣體;(C)入射至大氣與 地表被吸收的太陽輻射,等於從地球輻射回太空的 量。暖化原因是地球輻射的紅外線,被溫室氣體吸 收,再輻射回地表所致;(D)在圖中期間III,二 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E)在1910年約為-1.0℃,

2000年時約為0.0℃,在90年間上升1.0℃。

20. 答案 ADE

概念中心 地球的熱收支

解析 (A)反照率= 射出能量

入射能量 100-49-20 100 31

100

=0.31;(B)太陽輻射主要為可見光形式;(C)大氣吸 收的能量主要為紅外線形式;(D)大氣吸收的總能量

95+57=152單位;(E)正確。

第貳部分:

21. 答案 A

概念中心 地球的橢圓球體

解析 緯線長度(東西方向)在赤道最長,愈高緯 度愈短。因此經度差的緯線長度,愈高緯愈短。

因地球為橢圓球體,赤道附近與兩極附近的橢圓曲 率不同,在兩極附近的曲率比赤道附近小,所以其 內接圓的半徑在兩極較大,緯度差的經線長度,

在兩極較長。

22. 答案 C

概念中心 曆法

解析 (A)立春當天為國曆(陽曆)24日,太陽

從東偏南升起;(B)立春不是固定定於每年農曆正月

初十;(C)陽曆29日當天為農曆十五,月相為滿 月;(D)陽曆23日為農曆初九,月相為上弦月,

適逢小潮;(E)農曆正月十五的月相為滿月。

23. 答案 B

概念中心 地質圖研判

解析 繪出走向線(圖中虛線所示),並描繪出地 層交界線(露頭線),如下圖所示,地點C有砂岩 層出露,地點D有礫岩層出露。

24. 答案 C

概念中心 溫度與飽和水氣量的關係

解析 溫度為30℃時,1 m3的飽和空氣塊,其水氣

含量為30.4 g,溫度為30℃,相對溼度為50%的

1 m3空氣塊,內含實際水氣為30.4×0.5=15.2(g)

,而10℃的飽和水氣量為9.4 g/m3。因此降至10 時,此空氣塊可凝結出15.2-9.4=5.8(g)的水氣

,因此釋出的潛熱為2.3×5.8=13.34≒13(kJ)。

25. 答案 B

概念中心 焚風

解析 凝結的溫度為20℃,這時溫度下降25-20=

5(℃),空氣塊爬升5×100=500(m),到山頂

的溫度為T山頂=20- 2500-500

100 ×0.5=10(℃),

到地點B的溫度為10+ 2500

100 ×1=35(℃)。

26. 答案 A

概念中心 副熱帶、環流

解析 如圖所示,壓力梯度力由海面較高一側流向 較低一側,所以領域X附近的海面比周圍高,在北 半球副熱帶地區的環流為順時針方向流動。

(19)

27. 答案 E

概念中心 副熱帶環流的流速

解析 壓力梯度力與一定水平距離之海面高度差成比 例,線段Y的海面高度差為60 cm,線段Z的海面

高度差為30 cm。又知線段Y的長度是Z的一半,

所以Y的流速是Z 120

30 =4倍。

28. 答案 A

概念中心 銀河系

解析 (A)銀盤周圍的區域,範圍為7.5萬光年,為

老年恆星集團的球狀星團所在,這部分稱為銀暈,

而新的恆星在銀盤部分誕生。銀盤的半徑約5萬光 年,太陽離銀河中心約3萬光年。

29. 答案 C

概念中心 恆星的一生

解析 恆星因內部核融合反應,慢慢形成重元素。

在主序星的核心部分可將氫融合成氦;演化成巨星 的過程,核心部分的氦形成碳與氧;白矮星核融合 反應停止,紅巨星外層部分釋出,然後形成碳與氧。

30. 答案 CE

概念中心 星團

解析 (A)球狀星含重元素的比例較大;(B)球狀星團

含恆星的數目較疏散星團多;(C)星團內的恆星幾乎 是同一時間形成;(D)球狀星團沒有伴隨星際物質;

(E)球狀星團含重元素較少,是由第II族較老的恆星

構成。

(20)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在地球上觀測氫原子光譜,於波長 486 nm 處有一光譜線。天文觀測發現某一星系甲的 氫原子光譜中,此 486 nm 譜線移到 492 nm ;而另一星系乙的氫原子光譜中,此譜線 則移到 500 nm 。若此天文觀測的結果符合哈伯定律,則下列有關星系甲與乙之敘述, 哪些正確?(應選2項) A 所觀測到之星系甲向地球靠近 B 所觀測到之星系乙離地球遠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