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資優國文】專屬教材※※※
版本佳文重點-出師表
※紹甫語文加油站※※※※※※※※※※※※※※※※※※※※40
【題解】
▲出處:本文選自昭明文選。本文最初被收錄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並無篇名。後來昭明文選選 錄之後,始題作出師表。世稱諸葛亮作前、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即指本文。後出師表則係 建興六年冬天,諸葛亮出兵散關,圍陳倉前所作。
▲背景:三國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西元二二七),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上此 表給後主。表中誠懇勸諫後主親賢納諫、修明法度,並推薦朝中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
同時說明北伐的目的和任務,表白自己對漢室堅貞不移的心志,充分表現其身為先帝託 孤老臣的一片赤忱。
▲題意: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兵攻打曹魏前,上給後主劉禪的文章。
*出師:指出師攻魏。
*表:是臣下向君主陳述意見用的一種文體,多用於陳請、謝恩、慶賀、薦舉。感情懇摯,口吻恭 敬,思想雅正,文辭清麗,為其寫作的基本規範。
*這篇〈出師表〉寫於三國蜀漢後主建興五年,稱〈前出師表〉;第二年建興六年諸葛亮再度北伐,
同樣上表後主,稱〈後出師表〉。
▲主旨:
一、說明出師原因:報先帝(劉備)知遇之恩,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二、懇請後主親賢納諫:「親賢臣,遠小人」,修明法度,賞罰分明。
三、表明自己堅貞不移的心志。
【作者】
生平大略
1.字孔明,出生自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書香門第。
2.少孤,依叔父諸葛玄及長。叔父病逝後躬耕於隆中。
3.獻帝建安十二年(西元207),諸葛亮27歲。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
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劉備擘劃「興復漢室」之策,即先取荊、益二州,以成 鼎足之勢;然後兵分兩路,進行北伐。此一戰略規劃,後人稱為「隆中對」。
4.成功實現隆中對中所規劃的三國鼎立局勢(赤壁之戰→據漢中→三國鼎
立)。
5.劉備死託孤於丞相諸葛亮(永安託孤)。後主即位後,諸葛亮總理朝政,實 行「聯吳伐魏」政策。
6.平定南中(七擒七縱孟獲),接著「六出祁山」,目的在於「興復漢室,還于
舊都」,統一天下。在第五次北伐曹魏,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文學成就 主要以散文著稱,現存文章幾乎全是書奏表章及言教訓誡一類的應用文,內容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及個人生活言行各個方面,是研究三國歷史的寶貴文
紹甫語文-1-【出師表】
獻,其中不乏精彩的作品,如出師表、正議、隆中對等。
文學特色
其文風樸實無華,平正通達,情理兼備。後代評論其書表作品者極多,以為其 書表諸作,志盡文暢,簡而不肆,可稱書奏中至文。
▲諸葛亮二三事:
依附 劉表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只做到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職小吏。諸葛亮幼年喪親,由 當時任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把他和弟弟帶到南昌,代為撫養。不久,叔父因受到 排擠而離任,帶全家投奔荊州牧劉表,西元一九七年,諸葛玄去世,從此,十七歲 的諸葛亮便開始了十年之久的隆中「躬耕隴畝」的生活。
交友 同好
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傑出的政治家、樂毅是傑出的軍事家),好為梁父吟。結交 龐德公、龐統(鳳雛先生)、司馬徽(水鏡先生)、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 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
*好為梁父吟
諸葛亮隱居隆中時,耕讀之餘,喜歡抱膝長嘯,高聲吟唱〈梁父吟〉。〈梁父吟〉本為其故鄉 的民歌,曲調悲涼而慷慨。諸葛亮自幼習唱,愛之不忘。流寓荊州之後,繼續吟唱此歌,一則寄 寓思鄉的情愫,一則抒發壯志未酬的鬱悶。今日隆中武侯遺蹟中,有「梁父岩」、「抱膝亭」,相傳 即為諸葛亮抱膝長嘯,高聲吟唱〈梁父吟〉之處。《隆中志》中有後人所寫的一首〈抱膝亭〉詩云:
想見當年梁父吟,疏風落葉下空林。
不因先主勞三顧,寧易隆中抱膝心?
此詩既指出諸葛亮借吟嘯山林以抒夙願未償的深慨,同時說明若非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 不會輕易出山相助。如此說法,頗為符合實際的情況。
*「臥龍」與「鳳雛」
諸葛亮隱居隆中時,拜龐德公為師。龐為襄陽人,德學兼優,隱逸於襄陽城外的
ㄒㄧㄢˋ 峴 山之
南,其子龐山民娶諸葛亮之二姊為妻。諸葛亮每至龐府探望姊姊,必向龐請益受教。龐知諸葛亮 非一般庸碌青年,於是另眼相看,多方指點,並譽之為「臥龍」。透過龐德公之口,「臥龍」之雅號 遂日漸傳開。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為龐德公之侄。才德俱佳,唯起初無人賞識,只有龐德公對他深為 器重。後來龐德公令龐統往見避難於荊州的碩儒司馬徽,徽極為賞識龐統,譽之為「南州士之冠 冕」。經過司馬徽之品鑒揄揚,龐統聲名漸著,旋被稱為「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
三顧 茅廬
當劉備駐守新野時,徐庶去見他,受到劉備器重,徐庶利用這個機會推薦諸葛亮,
說:「這個人只可去見他,不可召喚他來,將軍應該屈尊去訪問。」因此劉備便親自去 見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感於劉備的一片誠心,就答應輔佐他,並且提 出恢復漢家天下的大計,也就是名垂千古,識見高卓的〈隆中對〉,劉備聽後,非常 高興,曾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隆中 對策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提出一個較切實可行的發展勢力,實現統一的戰略和策 略:
1.消滅較為軟弱的劉表、劉璋勢力,占據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
2.改革政治,改善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穩定內部,積聚力量。
3.結好孫權,孤立曹操,與曹、孫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4.抓住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北伐滅曹,最後實現統一。
這些策略,顯示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成功實現〈隆中對〉中所規劃的 三國鼎立局勢(赤壁之戰→據漢中→三國鼎立)。
劉備 託孤
劉備死,託孤於丞相諸葛亮(永安託孤)。後主即位後,諸葛亮總理朝政,實行「聯 吳伐魏」政策。
七擒 七縱
建興三年,諸葛亮出兵南蠻,攻殺雍
ㄎㄞˇ
闓 ,但是孟獲仍然不服;是年秋天因孟獲 在南方一帶,甚得人心,決定澈底降服他。第一次捉住孟獲時,就讓他遍觀營壘,示 以王師陣容,並問他:「此軍如何?」孟獲心不服,說:「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 賜觀營陣,若祇如此,定易勝耳。」諸葛亮就放了他再戰,如此七縱七擒,孟獲終於 心服口服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平定南方,就用當地的領袖為官,不留兵看守,南蠻感激,輸誠捐獻大 批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助國用。蜀國因此富強,後來連年用兵,軍備充實,餉 械無缺,南方支援之功甚大。
六出 祁山
目的在於「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統一天下。在第五次北伐曹魏,因積勞成疾,病逝 於五丈原軍中。
【選 文】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 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 諫之路也。
紹甫語文-3-【出師表】
臣亮言 臣諸葛亮上奏。臣亮,諸葛亮對後主之自稱。言,上奏。
先帝 指蜀漢昭烈帝劉備。此時劉備已死,故稱先帝。先,稱已故之尊長。
中道崩殂 半途逝世。指劉備即帝位三年後,病逝於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中道,半途 崩,古代帝王之死曰崩。殂,音ㄘㄨˊ,死。
天下三分 指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
益州疲弊 益州無論財力人力,均感困乏。蜀漢章武二年至建興三年(西元二二二~二二五)四 年之間,劉備既伐吳失利於前,諸葛亮又用兵南蠻於後,因而國力耗損極大。益州,東漢州名,
三國時為蜀漢國土的主要部分,物產富饒,自古號稱「天府之國」。疲弊,困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誠,實在。秋,時刻、關頭。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朝廷內的官員,勤奮不懈。侍衛之臣,本指侍奉皇帝起居飲食及負責警衛的 官員,此泛指朝廷內的官員。內,指朝廷。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忠誠的將士,不顧自身安危,竭力為國效命。忘身,捨身忘死。外,相對於 朝廷而言,指地方和邊疆。
追先帝之殊遇 追念先帝特殊優寵的對待。
陛下 臣民對天子的敬稱。陛,臺階。臣民不敢向天子直接稟告,懇請階下的侍衛代為轉達,所 以稱天子為陛下,表示尊敬。
開張聖聽 擴大聖君之見聞,意指廣聽群臣意見。開張,開展、擴大。聖,尊稱天子,指劉禪。
恢弘 開擴、擴大。
妄自菲薄 隨意看輕自己。妄,隨意、胡亂。菲薄,輕視。菲,音ㄈㄟˇ,微薄。
引喻失義 引證譬喻,不得其當。如引用公孫述、劉璋等曾據益州失敗的例子,做為蜀漢不能恢 復進取的證據。失義,失當、不恰當。義,宜、恰當。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 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皇帝宮廷與丞相府第中的官吏,都是蜀漢的大臣。
陟罰臧否 即「陟臧罰否」。指賞功罰過。陟,音ㄓˋ,遷升、獎賞。臧,音ㄗㄤ,善;此指功勞。否,
音ㄆㄧˇ,惡;此指過失。
不宜異同 不應當有差別。異同,偏義複詞,詞義偏重於「異」,「同」字無義。
作姦犯科 為非作歹,觸犯法令。姦,奸邪、罪惡。科,法律條文。
有司 主管的官員。職有專司,故稱有司。司,管理。
平明之理 公正英明的治理。
內外異法 指宮中與丞相府有不同的法制。內,指宮中。外,指丞相府。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
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 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 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 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 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指侍中郭攸之、費禕(音ㄧ),黃門侍郎董允。侍中、侍郎,都是皇 帝左右的侍從官。侍中掌理宮中奏事及車馬衣服等職;侍郎指黃門侍郎,為宮中侍衛之官。郭 攸之,字演長,南陽(今屬湖北省)人。費禕,字文偉,江夏(今屬湖北省)人。董允,字休 昭,南郡(今屬湖北省)人
良實 賢良篤實。 志慮忠純 即「志忠慮純」,存心忠誠而謀事專一。
簡拔 選拔。簡,選擇。 愚 自稱的謙詞。
悉以咨之 都要拿來和他們商量。悉,盡、全部。咨,通「諮」,詢問、商量。
裨補闕漏 彌補疏失。裨,音ㄅㄧˋ,彌補。闕漏,缺失遺漏。闕,通「缺」。
向寵 襄陽宜城(今屬湖北省)人。劉備伐吳兵敗,向寵所率領的部隊損傷最少,所以劉備稱其 能幹。劉禪即位,封為都亭侯,不久遷中都督,負責統領都城的警衛部隊。
性行淑均 即「性淑行均」。稟性善良,行事公正。淑,善良。均,公正。
曉暢 精通、通曉。 行陣 隊伍行列。此指軍隊。行,音ㄏㄤˊ。
優劣得所 按人才優劣,予以適當職位。此謂向寵知人善任。得所,得其適當之所。所,處所,此指職位 遠 音ㄩㄢˋ,疏離而不親近。 先漢 此指西漢前期強盛之時。
後漢 此指東漢末葉衰微時期。
桓靈 東漢桓帝、靈帝,皆昏庸無能,寵信宦官、外戚,政治腐敗,導致引發東漢末年的大亂。
侍中 指郭攸之、費禕。 尚書 指陳震。當時任尚書,掌章奏、宣示、圖書等職。
長史 指張裔。諸葛亮出師駐漢中,任裔為丞相府留府長史。長史為幕僚之長。長,音ㄓㄤˇ。
參軍 指蔣琬(音ㄨㄢˇ)。琬,字公琰(音ㄧㄢˇ),零陵湘鄉(今屬湖南省)人,當時任參 軍,掌軍事謀劃及公文、書信。諸葛亮往漢中時,丞相府便由張裔、蔣琬二人共管。
貞亮死節 忠貞信實,能為節義而死。亮,通「諒」,信。
計日而待 數著日子來等待;意謂為期不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 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 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 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 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
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 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紹甫語文-5-【出師表】
布衣 指平民。古代平民除老年可以穿絲帛外,大都穿粗布衣服,故以布衣為平民的代稱。
南陽 漢郡名,轄有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漢獻帝建安二年(西元一九七),諸葛亮之 叔父諸葛玄病逝,亮時年十七歲,與弟均遷居南陽郡鄧縣之隆中。
聞達 揚名顯達,此指得到賞識提拔。聞,聲譽、名聲。
卑鄙 身分卑微,見識鄙陋。此為謙詞。
猥自枉屈 委屈自己,枉駕屈就。此指劉備屈尊就卑,三顧茅廬。猥、枉,皆為自謙之詞,諸葛亮 認為自己地位卑下,卻勞動劉備三顧茅廬,使劉備受屈。猥,音ㄨㄟˇ。
顧 拜訪。 驅馳 奔走效力。
後值傾覆 後來在軍事上遭遇嚴重失敗。指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劉備於湖北當 陽長坡坡為曹操所敗之事。值,遇到。傾覆,失敗。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在兵敗危急之時,接受任務,奉命出使。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西元二○八),劉備兵敗,退守夏口,諸葛亮就在此時奉命出使,向孫權求援。後來蜀、吳 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
爾來二十有一年 諸葛亮自獻帝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出仕,至蜀漢後主 建興五年(西元
227),出師上表,前後共二十一年。爾來,從那時以來。爾,彼、那。有,通「又」,ㄧㄡˋ。
臨崩寄臣以大事 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給臣。指蜀漢昭烈帝章武三年(西元二二三),劉備在 伐吳之戰中大敗,病死於白帝城,臨終前將蜀漢軍政大權託付給諸葛亮,要他輔佐後主劉禪。
寄,託、委託。
夙夜憂嘆 從早到晚,憂思感嘆。夙,早。
不效 不能成功、不能完成。效,成功,當動詞用。
五月渡瀘 蜀漢後主建興元年(西元二二三),雲南境內發生叛亂;三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
五月渡瀘水,平定亂事。
不毛 即「不毛之地」,不生長草木、農作物的地方,此指荒涼偏僻的蠻荒地區。毛,地面所生的 植物,多指農作物,此處作動詞用,指生長草木、農作物。
兵甲 兵器和鎧甲。泛指軍備。
庶竭駑鈍 希望能竭盡低劣的才能。庶,希望。駑鈍,指自己才能低劣,自謙之詞。駑,音ㄋㄨ ˊ,劣馬。鈍,刀不鋒利。
攘除姦凶 消滅奸惡之徒。指消除曹魏。攘,排除、消滅。姦凶,指曹魏。姦,同「奸」。
舊都 指東漢首都洛陽。 職分 職務上應盡的本分。分,音ㄈㄣˋ。
斟酌損益 衡量事理而予以興革。斟酌,音ㄓㄣ ㄓㄨㄛˊ,本指將酒適量注入杯中,引申為考慮、
思量之意。損,指革除。益,指興辦。
討賊興復之效 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任務。效,功效,引申有任務的意思,當名詞用。
若無興德之言 倘若沒有增進德政、德行的嘉言。此六字,文選無,據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補。
以彰其咎 來表明他們的過失。咎,罪過、過失。
自課 自我省察。課,考察、省察。
諮諏善道 詢求治國的良策。諏,音ㄗㄡ,諮詢、詢問。 雅言 正言,即正直的言論。
深追先帝遺詔 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的遺詔。劉備臨終前告誡其子劉禪云:「勉之!勉之!勿以惡 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不勝 不盡。勝,音ㄕㄥ,盡。 今當遠離 現在即將遠行。當,將、將要。
不知所云 不知所言為何,表示感慨沉重至極。
【章法結構】
【結構分析】
劉備崩殂後,蜀漢之安危成敗,實繫於諸葛亮之身。因此,在進行北伐大業前,諸葛亮上出 師表以明志,並透過敏銳的觀察,分析形勢,進而鼓勵後主應繼承劉備遺志,勵精圖治,完成 中興大業。就諸葛亮而言,出師表可以說是繼隆中對之後,具有深刻意涵的另一政治意見書,其 為人處世、生平志節和政治抱負,均躍然於奏表之上。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
三段,「忠誠直諫,曉之以理」為其主旨;第四段為第二部分,「自誓明志,動之以情」為其主旨。
第一部分:
在第一部分裡,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三者之中「廣 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則為核心。這三項建議,既是施政的正理,也 是安定後方的措施。為了說服後主,諸葛亮在行文上頗費心思。約略言之,其筆法可歸納如下:
紹甫語文-7-【出師表】
(一)由勢入理,起筆不凡
本文第一段向後主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可是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分析國 家面臨危難的客觀形勢,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充分流露顧命老臣的憂患意識。在凸 顯形勢的情況後,以「然」字為轉折,說出「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 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這是國家轉危為安的契機。在這樣的基礎上,從「誠宜開張聖聽」
及「不宜妄自菲薄」正反兩面來勸勉後主。本段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不是平鋪直敘地申述廣開 言路的意義,而是從關係國家存亡、先帝遺德的角度來談,起筆不凡。
(二)由主而次,先後有序
本文向後主進言,首揭「廣開言路」,以打開進諫之門。後主唯有廣開言路,接納忠諫,才能 進而「執法公平」、「親賢遠佞」。二、三兩段即分別就此兩點立論。談「執法公平」,先總提「宮中府 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廣開言 路」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禕、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則「必能裨補闕漏,有所 廣益」。至於營中之事,則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最後再提出「親賢遠佞」的問題,使之成為全文綱領所在。三項論題(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 佞),既可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說理嚴密。
(三)借古鑒今,脈絡清晰
文中為了說明「親賢遠佞」與「親佞遠賢」的利弊得失,先以先漢的「興隆」和後漢的「傾頹」的 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再以先帝嘆息桓帝、靈帝的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最 後以「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為鼓勵,借古鑒今,成敗並舉,脈絡清晰,理清文順。
第二部分:
本文的第二部分(即第四段),由追述自己身世、歷數先帝之殊遇,以至表明「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其寫作筆法如下:
(一)由人而己,文勢跌宕
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闢蹊徑。先敘寫身世,再歷 數先帝的殊遇,說明自己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的經過。此節敘述,與上下文貌分神合,
明疏實密。因為追敘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主要是披露感恩戴德之情,正因為不敢辜負先帝殊 遇之恩,所以「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負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文中以「受命以來」四句做為 轉折語句,開啟下文憂慮不能鞏固蜀漢、傷嘆後主之親佞遠賢二事,進而有「北定中原」、「報先帝 而忠陛下」的忠貞自誓。此節文字,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二)由敘而誓,推上高潮
在追敘二十一年來的際遇之後,緊接著敘述在劉備 永安託孤後,自己的心境與作為,進 而表明北伐曹魏的決心。「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出師表至此才直言出師,切入本題,全文的重點由此完全挑明。
(三)歸納前意,總結全篇
全文結束前,作者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義合而為一。所以,一方面提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 興復之效」,並表示「不效,則治臣之罪」;「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如此才能顯示「平明之理」。
另一方面則提出「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此告誡後主 ,
既照應「廣開言路」,同時回歸「親賢遠佞」的主題。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義合而為一,不但點出修 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係,同時將本文前後兩大部分的內容,作一內在的溝通聯繫。表文最後以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其聲似泣,其情如注,老臣之忠誠,令人動容。
【寫作特色】
諸葛亮的出師表情真意切,文辭不求工巧而自然達到樸質真醇之境,其寫作特色有兩點:
一、語言質樸率直,感情真摯
全文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之赤心貫穿全文。時時 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之威望、聲譽著想。表現出他對蜀漢的忠誠和劉禪的厚望。 全文既不借助華麗的辭藻,也不引用典故,只是誠懇平實地直抒胸臆,老臣謀國之深意,自然 流露於字裡行間。
二、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文章起筆先概說天下形勢,接著論述蜀漢的局面,然後開始進言勸諫,提出積極建議。其建 言以「開張聖聽」起,以「察納雅言」收,中間論執法,說用人,舉文臣,薦武將,以及自述身世,
忠貞明志。各節文字,層次分明,前後呼應,結構嚴謹。
諸葛亮既是蜀漢的丞相,又是劉備託孤的顧命重臣,他與後主的關係,既是君臣,又如父子 因此,作此出師表,不宜用訓斥口吻,也不便聲氣卑下,唯有不卑不亢,方為得體。本文不但就 此拿捏得宜,而且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語言質樸無華,散文之中雜以排比、對稱的句子,
這種駢散結合的特色,使文章顯得莊重雅正而又富於變化,變化之中乃見文勢之跌宕。舉例如下:
駢偶句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散句 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三、正反對比,說理透闢:
(1)作者進諫後主,善用正反面事例,對比說明,最著名的有 三宜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2.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3.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三不宜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紹甫語文-9-【出師表】
(2)作者又以兩漢的興衰對比來勸諫後主要親賢遠佞,然後推薦賢臣,使後主知所倚重。
【語文常識】
▲ 中國古代三大抒情佳作
宋 謝枋得 文章軌範曰:「讀諸葛亮 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 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
讀韓愈 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此三文因而被並稱為抒情文的佳構,而傳誦於世。
出師表 陳情表 祭十二郎文
出 處 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 昌黎先生集
作 者 蜀漢‧諸葛亮 晉‧李密 中唐‧韓愈
對 象 劉禪 晉武帝 十二郎
關 係 君臣關係 君臣關係 叔姪關係
主 旨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
主;以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願終養祖母,乃上表請辭
告祭十二郎,訴說幾番聚 首離別的心情,並悲嘆家 道中落、世路坎坷的不幸遭 遇
品 評 讀之而不墮淚者不忠 讀之而不墮淚者不孝 讀之而不墮淚者不慈
備 註
稱先帝13次,以顯先帝對己 之寵遇,必藉先帝遺訓警惕嗣 君。
1以「散文體」行文。
2.連用42個汝字。
▲
「奏議」文體說明說明
性質 人臣向君王陳情、論政的公文。應用文的一種,屬上行文,有一定格式和套語、辭令
源流 1.戰國通稱「上書」
2.秦訂立制度,把「書」叫「奏」。
3.漢訂立上書禮儀為章、奏、表、議四品。
4.漢以後,名目增多,以應政事繁雜之需。
名稱 最早並無「奏議」之名,及至戰國時代,臣下向帝王言事都還稱為「上書」。到了秦 朝,才將臣下之上書改稱為「奏」。漢朝則分成「章」、「奏」、「表」、「議」四類。「章」
用來謝恩;「奏」用來檢察彈劾,「表」用來陳訴請求;「議」用來表示不同的意見。
後代又有「疏」、「封事」、「策」等各種不同的名稱。上述這些名稱,都與上書的內容 或功用等有關。
內容 有薦舉的,如孔融的薦彌衡表;有陳情的,如李密的陳情表;
有謝恩的,如陸機的謝平原內史表;有讓爵勸進的,如劉琨的勸進表、庾亮。
唐宋以後,諸如謝恩、辭受、慶賀、貢物等事項,一般都用「表」。
形式 一般開頭作「臣某言」,結尾作「拜表以聞」或「臣某頓首」之類。
▲
各類「奏議」說 明
章 主要用來向帝王表達感激之情。
奏 進的意思,用以按劾。早期用於向帝王告狀,後來成為奏章的總名。
表 即「標明其事」之意。早期用以陳情,例:諸葛亮 出師表、李密 陳情表。唐宋以後功能 多樣化,也可用於論事、請勸、慶賀、薦舉、辭免、貢物等。例:韓愈 諫迎佛骨表。
議 宜的意思。用以執異。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例:柳宗元 駁復仇議。
對 臣下回答帝王的提問。口頭叫對,形諸文字也叫對。例:諸葛亮 隆中對。
對策 最正式的對。是臣下對答詔書的詢問而陳述政見的文書。例:董仲舒 賢良對策。
疏 疏通;分條陳述。始於漢代。例: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劄子 起於宋代,實為奏章的異名。例: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封事 密封的奏章。例:宋 胡銓 戊午上高宗封事。
▲
四史正 史 史記(太史公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記 載 黃帝~漢武帝 漢高祖~王莽 後漢 魏、蜀、吳 作 者 西漢‧司馬遷 東漢‧班固、班彪、
班昭 劉宋‧范曄 西晉‧陳壽
篇 卷
本紀、世家、列傳、
表、書,計一百三 十卷
帝紀、年表、志、列 傳,凡百卷
本紀、志、列傳,共一 百二十篇
蜀書、魏志、吳志
(唯魏志有紀),
共六十五卷
特 色
․正史第一部
․通史創例
․紀傳體首例
斷代史之祖 志由梁‧劉昭取司
馬彪的續漢書所補 以魏為正統
注 疏
劉宋‧裴駰集解 唐‧張守節正義 唐‧司馬貞索隱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
唐‧章懷太子李賢 注
清‧王先謙集解
劉宋‧裴松之注
其 他
․四史皆為私修史書,其中最後成書者為( 後漢書 )
․七國亂平,漢朝無諸侯,故漢書無「世家」,又漢書以「志」代「書」
․三國志無志無表,後漢書承之
紹甫語文-11-【出師 表】
▲
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 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 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 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 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
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 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 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 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 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 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 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 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 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 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 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
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 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譯】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王業不能茍且偷安於一地,所以把興師討賊的重任託付給我。以 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能,本來就知道我去討伐賊人,是我的才能薄弱而敵人的勢力強大。然而不去伐 賊,王業也會滅亡;坐等滅亡,就不如主動討賊。所以先帝毫不猶疑地把討賊的任務託付給我。
我自從接受先帝命令那天起,睡不安穩,吃飯無味,考慮到要北征,應該先平定南方,所以五月間 渡過瀘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蠻荒之地,兩天才吃一天的糧食。我並不是不愛惜自己,只是想到王業不能偏 處在蜀地,所以冒著危險艱辛來執行先帝的遺意。可是議論的人說討賊是不正確的決策。如今曹賊在西邊 剛被我們打敗,疲憊不堪,又要在東方作戰。兵法上說作戰要乘敵人疲憊的時候,這正是前進討賊的好時 機。現在我把討賊的事恭敬地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英明可以跟日月爭光,謀臣深謀遠慮,但是仍不免歷艱險,受創傷,經過重重危難,然 後才安定天下。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以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得勝利,坐 等平定天下,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點。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那裡空談安危計策,動不動引用古 代聖人的話,疑心重重,畏首畏尾,今年不出兵,明年不打仗,使得孫策因而壯大,終於併吞了江東,
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二點。曹操的智慧計謀超群出眾,他用兵作戰,好像孫武、吳起,可是他也曾在南陽 被困,在烏巢遇險,在祁連遭難,在黎陽受逼,幾乎慘敗於北山,差點在潼關喪命,然後才能建立偽政 權,取得了暫時的穩定。何況我才能薄弱,卻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三點。曹操五
次攻打昌霸不能取勝,四次渡過巢湖與孫權交戰而沒有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圖謀殺害他,委任夏侯淵 鎮守漢中而夏侯淵兵敗身亡。先帝經常稱讚曹操是個能人,還有這些挫敗,何況我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 定得勝呢?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四點。自從我帶兵到漢中,至今只有一週年的時間,可是已喪亡了趙雲、
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鄭銅等大將以及曲長屯將七十多人,他們都是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的 勇士。還失去了賨叟、青羌的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間從四方招集來的精銳,不是一州的地方所有。
如果再過幾年,將要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到那個時候要憑什麼來對付敵人呢?這是我不能理解的 第五點。如今百姓窮困,兵士疲乏,但戰事不能停息;戰事不能停息,那麼坐著等待敵人的進攻與主動出 擊敵人,兩者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出擊敵人,卻想憑一州的地方,與賊人長久相持,
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預料的是事情的變化。從前先帝在楚地被曹操打敗,當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大局已定。
可是後來先帝東面聯合孫吳,西面攻取巴蜀,舉兵北伐,夏侯淵被殺,這是曹操的失算,而復興漢室的 事業將要成功。但後來孫權違背了吳 蜀盟約,偷襲荊州,關羽失敗被殺,先帝在秭歸遭到挫敗,曹丕滅 漢自稱皇帝。凡事都是如此難以預料。我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 遭受挫折,不是我的見識所能預先看到的了。
※※※※※※高中新學程國文科教材
※※※※※※篇章測驗-出師表
※※※※※※※※※※※-紹甫語文加油站-※※※※40
一、單選題:
( )01〈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意近 (A)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
下 (B)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C)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D)憂懈怠,則 思慎始而敬終。
( )02 出師表是諸葛亮以臣子身分上呈君主之文,但其中頗多「上對下」的告誡語氣。下列不屬 於此種告誡口吻的選項是 (A)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B)願陛下託 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C)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 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D)若有作姦犯科,
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03〈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數
句乃勸後主 (A)勵精圖治,攘除姦凶 (B)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C)賞罰分明,無 所偏私 (D)開張聖德,裨補闕漏。
( )04孔明於〈出師表〉後半自敘生平與忠誠,請依文中所敘,將下列事蹟依時間順序重新排列
:(甲)三分天下(乙)三顧茅廬(丙)六出祁山(丁)七擒七縱(戊)躬耕南陽(己)臨終託孤 ( A)(戊)(甲)(丙)(乙)(丁)(己) (B)(乙)(戊)(丙)(己)(丁)(甲) (C)(戊)(乙)(甲)(己)(丁)(
丙) (D)(甲)(丙)(戊)(乙)(己)(丁)。
( )05「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先帝所痛恨者,乃桓、靈二帝
(A)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B)昏庸無能,信任宦官、外戚 (C)荒淫無道,不理國政
(D)殘暴不仁,窮兵黷武。
( )06下列文章節選自諸葛亮〈誡子〉書,請選出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夫君子之行,□以修 身,□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無以
紹甫語文-13-【出師 表】
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A)廉/謹/誠 (B)儉/廉/謹 (C)謹/誠/學 (D)靜
/儉/學。
( )07下列文句經調整後,何者意義改變 (A)侍衛之臣,不懈於內不懈於內者,侍衛之臣 (B)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亡身於外者,忠志之士 (C)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罰 臧否,不宜有異 (D)微斯人,吾誰與歸微斯人,吾與誰歸。
( )08下列文句,何者最能表現諸葛亮討賊興漢之志 (A)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
亡身於外者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 凶 (C)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D)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 難之間。
( )09「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
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操,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拜泣於 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根據 上文,下列答案何者最不可能 (A)劉備深知嗣子愚弱 (B)為國家著想,劉備不反對 禪讓 (C)孔明心機被識破,故汗流遍體,手足失措 (D)羅貫中寫出了諸葛亮的忠與 劉玄德的義。
( )10 下列文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可與「安敢不竭股肱之力
,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一句相應 (B)「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的是六出祁山之事 (C)「亡身於外」意指為國殉職 (D)「臨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北定中原,消滅曹魏之 事。
( )11 有關〈出師表〉一文的句法與修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陟罰臧否」為「互文」句法
(B)「親賢臣,遠小人」為「轉品」 (C)「志慮忠純」為「映襯」 (D)「臣本布衣」為「借喻
」法。
( )12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
達這樣的身分、立場的目的 (A)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B)願陛下親之信之 ( C)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D)襯托先帝猥自枉屈,諮臣世事的知遇之恩。
( )1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
帝以驅馳。」此語具備何種心意 (A)患難中見真情 (B)士為知己者用 (C)良禽擇木 而棲 (D)忠臣出於亂世。
( )14 下列「 」內的字詞出自〈出師表〉,字義兩兩相同的是 (A)「為」忠善者/眾議舉寵「為」
督 (B)忠志之士,「亡」身於外/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不「效」,則治臣之罪
/恐託付不「效」 (D)「以」光先帝遺德/先帝不「以」臣卑鄙。
( )15 下列出自〈出師表〉的文句,何者不是錯綜修辭 (A)陟罰臧否 (B)性行淑均 (C)攘除 姦凶 (D)志慮忠純。
( )16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其中兩「效」字 (A
)皆為動詞 (B)皆為名詞 (C)上「效」字為動詞,下「效」字為名詞 (D)上「效」字為 名詞,下「效」字為動詞。
( )17 下列有關〈出師表〉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出師」係指五月渡瀘之役 (B)文中稱「
愚臣」者凡十三次,可見老臣忠君的口吻 (C)「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先帝 遺德」係指「尊賢納諫」而言 (D)「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內外」是指朝廷與相府。
( )18 下列「 」中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中道崩「殂」/越「俎」代庖/溯流「徂」源 (B)
「裨」補闕漏/「俾」晝作夜/「睥」睨物表 (C)「猥」自枉曲/相互依「偎」/「煨」乾避溼 (D)庶竭「駑」鈍/負「弩」先驅/浪費公「帑」。
( )19 下列選項各有「所以」一詞,何者用法與〈出師表〉中「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
也」的「所以」相同 (A)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B)視其「所以」,觀其所 由,察其所安 (C)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D)師者,「所以」傳道、 受業、解惑也。
( )20 在語句中,用一個平列而異義的字作陪襯,只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用其義的,叫「配
字」。下列何者不屬之 (A)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 (B)此誠危急「存亡」之 秋也 (C)「緩急」無可使者 (D)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21 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古代人臣言事於君,稱為上書,漢定上書為章、奏、表、議四
種;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B)《三國志》,晉.陳壽編次,以曹 魏為正統 (C)〈出師表〉選自《昭明文選》 (D)〈出師表〉一文是諸葛亮第五次出兵曹 魏,進駐漢中,出征前向後主劉禪上此表。
( )22 〈出師表〉一文稱先帝者凡十三次,其用意在 (A)不忘先帝恩德 (B)以先帝之威鼓舞 後主 (C)明己與先帝深厚之情誼,宜引先帝遺訓警惕後主 (D)喻知己之情,終身感 懷。
( )23 請依下列詩句或對聯所指對象之時代,按其先後順序排列:(甲)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 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乙)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颺五湖風/不知戰國官 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丙)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湖自此澄清(丁)響 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鐵笛,一聲孤鶴南飛(戊)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 心 (A)(乙)(甲)(戊)(丙)(丁) (B)(甲)(乙)(丙)(戊)(丁) (C)(戊)(甲)(乙)(丁)(丙) ( D)(乙)(戊)(甲)(丁)(丙)。
24~26題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短文後,回答以下問題。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 李商隱 〈籌筆驛〉 )
( )24根據內容判斷,這首詩所歌詠的歷史人物應是 (A)關羽 (B)劉備 (C)諸葛亮 (D)劉禪。
( )25這首詩中哪一句描述後主亡國被俘入魏 (A)〈梁父吟〉成恨有餘 (B)關張無命欲何 如 (C)徒令上將揮神筆 (D)終見降王走傳車。
( )26「管樂有才真不忝」意謂 (A)管仲、樂毅不忝所生 (B)管仲、樂毅是不世之才 (C)孔明的才幹相等於管仲、樂毅 (D)管仲、樂毅二人才華伯仲之間。
27~30題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短文後,回答以下問題。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 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
紹甫語文-15-【出師 表】
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 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晉漢春秋.後出師表)
( )27本文主旨乃在 (A)說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B)強調先帝知人之明 (C)感念 先帝知遇之恩,欲報微賤之軀 (D)告誡後主攘外要先安內。
( )28「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諸葛亮此言旨在 (A)說明當 前局勢非常危急 (B)自謙能力不足 (C)坦言北伐並無勝算,恐無法完成大業 (D) 讚美先帝有先見之明。
( )29由文中「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並日而食」可見諸葛亮 (A)戰戰兢兢 (B)晨昏顛倒 (C)謹身節用 (D)猶豫不決。
( )30「并日而食」意謂 (A)一天的糧食,分做兩天吃 (B)一天只能吃兩餐 (C)每天過 中午後,才可以吃 (D)合數天的糧食,一天吃完。
二、多選題:
( )01選出正確的選項 (A)臣本「布衣」—借代 (B)庶竭「駑鈍」—轉品 (C)「受任於敗軍之
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排偶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敬謙副詞 (E)先 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偏義複詞。
( )02下列詩詞句中,有關詠懷三國時期孔明事蹟的選項是 (A)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B)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C)折戟 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D)塞上長城空自 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E)三顧頻煩天下計,兩 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03關於〈出師表〉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臨崩寄臣以大事」:指劉備臨終託付諸葛亮
輔佐劉禪之事 (B)「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五月渡過瀘水,追擊孟獲,平定叛亂 一事 (C)誠宜開張「聖」聽:尊稱皇帝,此指先帝 (D)「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 臧否,不宜異同」:上施恩、下行法,職責要分明 (E)「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 諸侯」:孔明自謂淡泊避世,拒交權貴之志。
( )04下列何者為是 (A)「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指相府皇宮之賞罰標
準,理應相同 (B)「優劣得所」指奉獻己之所長,裨補己之所短 (C)「爾來二十有一 年矣!」之「爾來」指迄今、於茲 (D)「猥自枉屈」指紆尊降貴,待人謙卑 (E)「不求聞 達於諸侯」指不奢望自己貴為諸侯。
( )05下列關於《三國志》、《三國演義》二書比較,何者正確 (A)《三國志》屬紀傳體斷代正史
;《三國演義》屬長篇歷史章回小說 (B)《三國志》擁曹魏反蜀漢;《三國演義》則尊劉 貶曹,以蜀為正統 (C)《三國志》為陳壽所作,裴松之作注;《三國演義》為毛宗崗所 撰 (D)《三國志》為四史之一;《三國演義》被金聖嘆評為六才子書之一 (E)《三國演 義》、《金瓶梅》、《西遊記》、《水滸傳》合稱為「四大奇書」。
( )06下列各文句釋義,正確的選項是 (A)「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 所。」因為將軍向寵曉暢軍事,知人善任 (B)「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 士之氣。」勖勉後主廣開言路,諮諏善道 (C)孔明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
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表明自己不慕榮利,田野自甘 (D)「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意謂劉備紆尊降貴,禮賢下士 (E)「若有作姦犯科,
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即賞罰分明、無所偏私的平明之理。
( )07下列選項「 」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誠」宜開張聖聽
(B)「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C)「諮」臣以當 世之事/「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D)願陛下託臣以討賊復興之「效」/恐託付不「效」
,以傷先帝之明 (E)臣不「勝」受恩感激/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
( )08下列何者是「祈使語氣」 (A)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
(B)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C)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 卒餘年 (D)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E)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 病諸。
( )09下列各組「 」內的詞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我「
感激」你的慷慨解囊 (B)「春風」得意馬蹄疾/畫圖省識「春風」面 (C)不畏「浮雲」遮 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D)「小人」有母,皆 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小人」姓張名青,原是此間光明寺種菜園子 (E)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 )10下列「 」中的字義,何者兩兩不相同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一日不見,如隔三「
秋」 (B)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C)引「喻」失義/君子
「喻」於義 (D)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 也 (E)忠志之士,「亡」身於外/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 )11修辭上常有兩個音義相反的詞合成複詞,合成以後,只留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 義卻不見了。下列選項,何者屬於這種用法 (A)梁啟超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B)土希兩國,歷史的「恩怨」植根已深 (C)陶淵明,號五柳先生,自云:每到親友家 中,曾不吝情「去留」 (D)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E)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 罰臧否,不宜「異同」。
( )12有關〈出師表〉一文,下列選項之敘述,何者正確 (A)「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意謂士為知己者死 (B)「臨崩寄臣以大事」指臨終託付剿滅曹魏之大事 (C)「今天下 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意謂內憂外患,國之存亡未可知 (D)「若有 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如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者及盡忠善者,都應該 交給執法人員去處理 (E)「開張聖聽」之「聖」,指劉備。
( )13下列何者為借代修辭 (A)臣本「布衣」 (B)深入「不毛」 (C)必能使「行陣」和睦 (D)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E)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 )14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提出哪些忠告 (A)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B)親賢臣,
遠小人 (C)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E)諮諏善道,察納雅 言,深追先帝遺詔。
( )15請推敲下列幾首人物詩的內容,選出正確的吟詠對象 (A)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 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劉備 ( B)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獨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諸葛亮 (C)讀孔子遺書,惟 愛《春秋》一部;存漢家正統,豈容吳魏三分—張飛 (D)顧曲有閒情,不礙破曹真事業
;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周瑜 (E)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
紹甫語文-17-【出師 表】
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關羽。
篇章測驗-出師表【詳解】
一、單選題:
1答案:(A)解析:(A)強調要能虛心接納屬下的意見。(B)強調君王要能包容萬物,有容乃大 (C)強調君王要端正己身。(D)強調君王自始至終都要謹慎。(A)(C)(D)出自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B)出自李斯〈諫逐客書〉。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解析:(戊)躬耕南陽為諸葛亮最早事蹟故必排第一,可能選項為(A)或(C)。
(丁)七擒七緃乃在(己)臨終託孤之後,故答案應為(C)。
5答案:(B)
6答案:(D)解析:題幹語譯:君子的行為,用虛靜的態度來修為自身,用節儉的行事來培養品 德,不是澹泊的個性,無法用來彰明志向,不是守靜的心境,無法讓人長時間擔負責任
。學必須要靜,才必須要學,不是求學無法讓人增廣才學,不是虛靜無法讓人成就學識 7答案:(D)解析:(D)微斯人,吾誰與歸微斯人,吾歸與誰。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A)解析:(B)指七擒七縱孟獲之事。(C)為國忘記自身安危。(D)託孤一事。
11答案:(B)解析:(A)錯綜,即「陟臧罰否」。(B)「遠」由形容詞轉動詞。
(C)錯綜,即「志忠慮純」。(D)借代,「布衣」借代「平民」。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C)解析:(A)盡/做。(B)忘/滅亡。(C)成功。(D)而、以致/因。
15答案:(C)解析:(A)陟臧罰否。(B)性淑行均。(D)志忠慮純。
16答案:(D)
17答案:(D)解析:(A)五月渡瀘北伐曹魏。(B)愚臣先帝。(C)尊賢納諫開張聖聽。
18答案:(B)解析:(A)ˊ/ˇ/ˊ。(B)ˋ。(C)ˇ//。(D)ˊ/ˇ/ˇ。
19答案:(C)解析:(A)(D)用來。(B)行為表現。(C)何以。
20答案:(A)解析:(A)母與子。(B)偏重「亡」。(C)偏重「急」。(D)偏重「異」。
21答案:(D)解析:(D)第五次首次。
22答案:(C)
23答案:(A)解析:(甲)戰國屈原。關鍵詞:招魂、香草、三戶地、湘流、九歌。(乙)春秋范蠡。關鍵
詞:平吳霸越、五湖、陶朱。(丙)唐代韓愈。關鍵詞:佛骨、鱷魚。(丁)宋代蘇軾。關鍵 詞:銅琶、大江東去。(戊)三國諸葛亮。關鍵詞:梁父吟、出師表。
24~26題為題組
答案:24(C);25(D);26(C)
語譯:籌筆驛是當年諸葛武侯駐兵的地方,到現在都還有威風凜凜的氣象,所以猿猴和飛鳥好像還畏懼著當年諸 葛
武侯的嚴明軍令;連天上的風雲也都還護著他舊時軍中的木柵和竹籬。雖然武侯在此運籌帷幄,但後主並沒有察納 忠言;到武侯一死,劉後主還是坐了車子投降敵人,傳車入魏。武侯的才幹比起管仲、樂毅,真是毫無愧色;但可 惜關羽、張飛都死得太早,那還有什麼辦法呢?往年我經過四川錦里這地方,進了武侯的祠廟時,曾經朗讀了〈梁 父吟〉,為他深表遺憾!
注釋:○簡書:指軍隊的戒令。○儲胥:古代行軍,安營紮寨用竹木作成藩籬為壁壘。○梁父吟:據《三國志.諸葛 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此詩似為抒發政治抱負的詩,已失傳。今所傳之〈梁父吟〉為詠春秋 齊晏嬰二桃殺三士事。」
27~30題為題組
答案:27(A);28(B);29(A);30(A)
語譯:先帝認為漢朝和魏賊不能兩立,王業也不可偏安於四川一地,所以把討賊的事交託給臣。以先帝的明見,衡 量臣的才幹,本來也曉得叫臣去討賊,是臣的才能薄弱而敵人的勢力強大啊。然而不去討賊,王業也要滅亡。與其 坐著等待滅亡,還不如主動的去攻打賊人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把討賊的事託給臣而不懷疑。臣接受命令以後,
睡不安,吃不下。想到要北征,應該先平定南方。所以五月裡渡過瀘水,深入不能種植的蠻荒地區,兩天才吃一頓 飯。臣並不是不知道愛惜自己,但是想到王業不可以偏安在蜀都,所以冒著危險和艱難,來奉行先帝的遺意。一般 議論的人,卻批評這不是好的計策。現在的魏賊,在西方剛剛被我們打敗,又在東方生事,被東吳擊潰。兵法上講 究趁敵人的疲勞,這正是進攻的時刻了。
二、多選題:
1答案:全
2答案:(B)(D)(E)解析:(A)(C)詠周瑜。(A)出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B)出自杜甫〈
八陣圖〉。(C)出自杜牧〈赤壁〉。(D)出自陸游〈書憤〉。(E)出自杜甫〈蜀相〉。
3答案:(A)(B)解析:(C)指劉禪。(D)無論宮中或丞相府,賞善罰惡的標準應該相同。(E)視名
位如浮雲,無意於仕途。
4答案:(A)(C)(D)
5答案:(A)(B)(E)解析:(C)三國演義相傳為羅貫中所撰。(D)六才子書的小說為水滸傳 6答案:全
7答案:(A)(C)解析:(A)實在是。(B)應當/將要。(C)詢問。(D)任務/有功效、成功。
(E)盡╱承受。後者出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8答案:(A)(B)(C)解析:(A)庶:希望。(B)其:期望語氣。出自《世說新語.德行》。(C)願、
庶:希望。出自李密〈陳情表〉。(D)平鋪直敘。出自歐陽脩〈緃囚論〉。(E)其:推測語氣。 出自《論語.憲問》。
9答案:(C)(D)解析:(A)感動激奮/感謝。(B)登進士第/美麗的容貌。(C)小人。(D)自謙之詞
。(E)丈夫/老師。
10答案:全解析:(A)時候/年(B)任務/成功(C)譬喻/曉得(D)何以/用來(E)忘記/無。
11答案:(B)(C)(D)(E)解析:(A)冷和熱。(B)只取「怨」之義。(C)只取「去」之義。
(D)只取「遠」之義。(E)只取「異」之義 12答案:(A)(C)解析:(B)託孤之事。(D)執法人員主管官吏。(E)劉禪。
13答案:(A)(B)(C)(D)解析:(A)平民。(B)草木不生,荒涼之地。(C)軍隊。(D)朝廷。(E)譬
喻。比喻才能低劣。
14答案:(A)(B)(E)解析:(C)孔明之職。(D)郭攸之、費禕之責。
15答案:(A)(B)(D)(E)解析:(A)劉禹錫〈蜀先主廟〉。語譯:像先主這樣的英雄豪傑,在世 界上,就算經過了千年,他依然是令人敬畏萬分的。當年,他與魏、吳三分天下,辛辛 苦苦的恢復漢室。因為得到諸葛亮為丞相,靠著諸葛亮的協助,建立蜀漢的國碁。只可 惜他的兒子卻不像他一樣賢明。最淒涼的是,以前蜀國的歌妓,後來卻在魏國的宮廷前 載歌載舞了!(B)語出杜甫〈武侯祠〉。由「南陽」及「後主」可推和。(C)由「愛《春秋》」及
紹甫語文-19-【出師 表】
「存漢家正統」可知為關羽。(D)由「顧曲有情」可知為周瑜。(E)由「赤面」、「赤兔」馬、「
青龍偃月」彎刀可知。
篇章演練-出師表【教用詳解】
一、單選題:
(A)01〈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意近 (A)慮壅蔽,則思虛心以 納下 (B)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C)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D)憂懈怠,
則思慎始而敬終。
解析
: ( A ) 強調要能虛心接納屬下的意見 ( B ) 強調君王要能包容萬物,有容乃大 ( C ) 強調君王要 端正己身 ( D ) 強調君王自始至終都要謹慎 ( ACD ) 出自〈諫太宗十思疏〉 ( B ) 出自〈諫逐客書〉
(B)02〈出師表〉是諸葛亮以臣子身分上呈君主之文,但其中頗多「上對下」的告誡語氣。下列不屬
於此種告誡口吻的選項是(A)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B)願陛下託臣 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C)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 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D)若有作姦犯科,及 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C)03〈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數
句乃勸後主 (A)勵精圖治,攘除姦凶 (B)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C)賞罰分明,無 所偏私 (D)開張聖德,裨補闕漏。
(C)04孔明於〈出師表〉後半自敘生平與忠誠,請依文中所敘,將下列事蹟依時間順序重新排列
:(甲)三分天下(乙)三顧茅廬(丙)六出祁山(丁)七擒七縱(戊)躬耕南陽(己)臨終託孤 ( A)(戊)(甲)(丙)(乙)(丁)(己) (B)(乙)(戊)(丙)(己)(丁)(甲) (C)(戊)(乙)(甲)(己)(丁)(
丙) (D)(甲)(丙)(戊)(乙)(己)(丁)。
解析:(戊)躬耕南陽為諸葛亮最早事蹟故必排第一,可能選項為(A)或(C)。(丁)七擒七緃乃在( 己)臨終託孤之後,故答案應為(C)。
(B)05「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先帝所痛恨者,乃桓、靈二帝
(A)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B)昏庸無能,信任宦官、外戚 (C)荒淫無道,不理國政
(D)殘暴不仁,窮兵黷武。
(D)06諸葛亮〈誡子〉書,請選出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夫君子之行,□以修身,□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無以廣才,非靜無以 成學。」(A)廉/謹/誠(B)儉/廉/謹(C)謹/誠/學(D)靜/儉/學。
解析:題幹語譯:君子的行為,用虛靜的態度來修為自身,用節儉的行事來培養品德,不是澹 泊的個性,無法用來彰明志向,不是守靜的心境,無法讓人長時間擔負責任。學必須要靜,才必 須要學,不是求學無法讓人增廣才學,不是虛靜無法讓人成就學識。
(D)07下列文句經調整後,何者意義改變 (A)侍衛之臣,不懈於內不懈於內者,侍衛之臣 (B)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亡身於外者,忠志之士 (C)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罰 臧否,不宜有異 (D)微斯人,吾誰與歸微斯人,吾與誰歸。解析 : ( D ) 吾歸與誰。
(B)08下列何者最能表現諸葛亮討賊興漢之志(A)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亡身於外 者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C)今 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D)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C)09「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 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操,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拜泣於 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根據 上文,下列答案何者最不可能 (A)劉備深知嗣子愚弱 (B)為國家著想,劉備不反對 禪讓 (C)孔明心機被識破,故汗流遍體,手足失措 (D)羅貫中寫出了諸葛亮的忠與 劉玄德的義。
(A)10 下列文句的說明,何者正確 (A)「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可與「安敢不竭股肱之 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一句相應 (B)「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的是六出祁山之 事 (C)「亡身於外」意指為國殉職 (D)「臨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北定中原,消滅曹 魏之事。 解析 : ( B ) 指七擒七縱孟獲之事 ( C ) 為國忘記自身安危 ( D ) 託孤一事
(B)11 有關〈出師表〉一文的句法與修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陟罰臧否」為「互文」句法
(B)「親賢臣,遠小人」為「轉品」 (C)「志慮忠純」為「映襯」 (D)「臣本布衣」為「借喻
」法。 解析 : ( A ) 錯綜,即「陟臧罰否」 ( B ) 「遠」由形轉動 ( C ) 錯綜,即「志忠慮純」。 ( D ) 借代,「布衣」借代「平民」。
(D)12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
達這樣的身分、立場的目的 (A)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B)願陛下親之信之 ( C)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D)襯托先帝猥自枉屈,諮臣世事的知遇之恩。
(B)1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
帝以驅馳。」此語具備何種心意 (A)患難中見真情 (B)士為知己者用 (C)良禽擇木 而棲 (D)忠臣出於亂世。
(C)14 下列「 」內的字詞出自〈出師表〉,字義兩兩相同的是 (A)「為」忠善者/眾議舉寵「為」
督 (B)忠志之士,「亡」身於外/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不「效」,則治臣之罪
/恐託付不「效」 (D)「以」光先帝遺德/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A)盡/做。(B)忘/滅亡。(C)成功。(D)而、以致/因。
(C)15 下列出自〈出師表〉的文句,何者不是錯綜修辭 (A)陟罰臧否 (B)性行淑均 (C)攘除 姦凶 (D)志慮忠純。 解析 : ( A ) 陟臧罰否。 ( B ) 性淑行均。 ( D ) 志忠慮純。
(D)16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其中兩「效」字 (A
)皆為動詞 (B)皆為名詞 (C)上「效」字為動詞,下「效」字為名詞 (D)上「效」字為 名詞,下「效」字為動詞。
(D)17 下列有關〈出師表〉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出師」係指五月渡瀘之役 (B)文中稱「
愚臣」者凡十三次,可見老臣忠君的口吻 (C)「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先帝 遺德」係指「尊賢納諫」而言 (D)「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內外」是指朝廷與相府 解
( A ) 五月渡瀘 北伐曹魏 ( B ) 愚臣 先帝 ( C ) 尊賢納諫 開張聖聽。
(B)18 下列「 」中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中道崩「殂」/越「俎」代庖/溯流「徂」源 (B)
「裨」補闕漏/「俾」晝作夜/「睥」睨物表 (C)「猥」自枉曲/相互依「偎」/「煨」乾避溼 (D)庶竭「駑」鈍/負「弩」先驅/浪費公「帑」。
解析
: ( A ) ˊ / ˇ / ˊ 。 ( B ) ˋ 。 ( C ) ˇ //。 ( D ) ˊ / ˇ / ˇ 。
紹甫語文-21-【出師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