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篇古文-23 一、 題組
1. 閱讀下文後回答問題: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
《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
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 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僕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 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 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
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節錄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 )(1)太史公在囹圄之災中仍積極著書,不敢慍怒、怠慢,從上文判斷,並非其自勵奮發,
「就極刑而無慍色」的原因是: (A)欲實現「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B)有許多 遭遇困厄卻依舊用功不輟的聖賢在前,給予其鼓勵與安慰 (C)比起富貴加身,名 聲卻湮滅於史冊,寧作卓越非常之人 (D)欲以《史記》錄一己之悲憤,向後世之 人證明自己無罪的事實。
( )(2)「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 自見」,下列作者與作品,與此相呼應的是: (A)袁宏道與〈晚遊六橋待月記〉
(B)陶淵明與〈桃花源記〉 (C)柳宗元與《永州八記》 (D)韓愈與〈師說〉。
2.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 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
」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禮記.檀弓》下)
( )(1)依據本文,可用以形容晉文子其人的選項是: (A)厚顏無恥 (B)矯揉造作 (C) 篤信好古 (D)謙謹感德。
( )(2)關於本文主旨,正確的選項是: (A)知福惜福才能享福 (B)生與死俱由天命註定 (C)人有旦夕禍福 (D)富貴不能淫。
3.
過鄭,鄭文公弗禮。鄭叔瞻諫其君曰:「晉公子賢,而其從者皆國相,且又同姓。鄭之 出自厲王,而晉之出自武王。」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叔瞻曰:「
君不禮,不如殺之,且後為國患。」鄭君不聽。(《史記.晉世家》)
( )(1)關於鄭叔瞻勸說鄭文公應禮遇重耳之因,錯誤的選項是: (A)晉國內亂,趁機施 以小惠,有助鄭國國際名聲 (B)重耳先祖跟鄭國同姓,該幫助同宗之人 (C)重 耳身邊盡是賢臣,可見其人之德 (D)重耳賢能,回國登君為指日可待。
( )(2)此段史實與〈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能相呼應的選項是: (A)舍鄭以為東道主,行 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C)晉侯、秦伯 圍鄭,以其無禮於晉 (D)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4.
太宗得鷂,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 逸豫,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徵,欲盡其言。徵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劉餗《隋唐嘉話》)
( )(1)關於此文中字義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私自臂之」:「臂」通「避」,
指私下把牠藏起來 (B)「因語古帝王逸豫」句中的「逸豫」和孟子所言「逸豫足 以亡身」的「逸豫」,均指享樂 (C)「微以諷諫」與「微指左公處」兩者之「微
」,皆作「稍微」解 (D)「素嚴敬徵」,意謂太宗對魏徵嚴厲的問政風格非常欽 佩。
( )(2)本文的主旨是: (A)太宗包容臣下的君王氣度與魏徵恪盡諫道的人臣典範 (B)享 位日久,儘管聖明如唐太宗者也容易怠惰 (C)強勢的臣子,影響力甚至可以凌駕 於君王之上 (D)提醒為臣者向皇帝稟告事情,須注意時機。
5. 請閱讀以下文章後回答問題:
為什麼古代園林的路一定要做得彎彎曲曲的?因為它告訴你人生如果是一條直路的話,
不過就是從生到死,那你幹嘛還那麼筆直的走?為什麼不彎一彎、繞一繞,遇到中間有亭子 時就應該要停下來。就像是一生只吃甜是不幸的,一生只吃苦也是不幸的,必須是甜酸鹹辣 苦的豐富,才能構成幸福的人生。
有時候,成與敗,真的就是心境轉換而已。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臺灣民間還是非常有 競爭力,各行各業碰到危機都不容易被打倒,一般小市民沒問題,是職場知識分子出了問題。
在歐洲我看不到這個現象,但是在臺灣,愈到鄉下愈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因為臺灣是 移民社會,它是打拚過來的,所以不那麼怕失敗,反而是知識分子被保護過度的恐懼。你看 那些小市民遇到生意不好,收一收就改行了,可以十萬八千里的改行,從蚵仔麵線一下子跳 到開童裝店,這就是移民的本質。
可是我在臺北觀察職場工作者,都有很硬的殼,就像是貝殼一樣,因為裡面太柔軟所以 不敢打開,因為怕被傷害所以自己緊緊閉著,但是時間久了,他會不知道自己外面有一個硬 殼。
我想告訴年輕一代,我們一定要對抗自己的弱質,不是對抗外面環境的困境。環境再壞 都不會影響我們,可是我們自己如果內心變成弱質的狀況,就很難救回來,一定要把弱質部 分補強起來,而不是我覺得現在太弱了,自己先恐懼,先把自己嚇得要死,覺得會不會失業 等等。真的失業有這麼糟糕?我覺得也可以置之死地之後,可不可以有一個轉機?所有的危 機都是轉機,它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如果你的人生老是在沒有發生危機的狀況,你也永遠 沒有最好的機會。
( )(1)依照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作者建議讀者走路應多繞彎路 (B)作者認為臺灣 民間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C)臺北職場工作者衣著偏厚實 (D)作者建議讀者應勇 於對抗外在環境的困境。
( )(2)「有時候,成與敗,真的就是心境轉換而已。」其中內涵與以下文意最不相近的是:
(A)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B)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
( )(3)本段文章最適合下的標題是: (A)人生,要做「痛」的功課 (B)臺灣,生命力 (C)機會與命運 (D)生死兩相安。
6. 閱讀柳宗元的兩首詩,回答以下問題。
(甲)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乙)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漁翁〉)
( )(1)蘇東坡讚嘆〈漁翁〉一詩說:「熟味此詩有奇趣。」對於此詩,下列說明正確的選 項是: (A)「曉汲清湘燃楚竹」,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漁翁夜 裡仍在工作 (B)「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可知正有漁船在對唱 ( C)青山綠水中聞櫓槳欸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顯可愛 (D) 回看岩上白雲彷彿尾隨他的漁舟,孤單無依之情盡在其中。
( )(2)關於二詩,下列正確的選項是: (A)描寫均是由遠而近 (B)畫面都是以白色為基 調 (C)先有人物出現作呼應,後有空間氣氛的烘托 (D)兩首詩所描寫的人物都 具備隱者形象。
7.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子高曰:「吾 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吾縱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我死,則擇不 食之地而葬我焉。」(《禮記.檀弓》上)
( )(1)依據上文,成子高死,擇「不食之地」而葬,能表現其胸懷的選項是: (A)樂以 天下,憂以天下 (B)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C)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D)寬以待 人,嚴以律己。
( )(2)文中「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此段話的修辭技巧,與之相異的選 項是: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B)生孩六月,慈父見 背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 月 (D)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8.
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 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 音上震於天,旌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聝。唯由能之,
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漾之野,兩 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
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淵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 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雖然,各言 爾志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 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
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
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注:聝:音 ˊ。古代戰爭中割敵人的左耳以記功。
)(《孔子家語.致思》)
( )(1)依據上文,對於孔子、子路、子貢、顏淵的說明,不正確的選項是: (A)「各言 爾志也,小子言之」表現孔子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 (B)「由當一隊而敵之,
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聝」顯現子路用行舍藏的處世哲學 (C)「陳說其間,推論 利害,釋國之患。」可看出子貢有折衝樽俎之才 (D)「顏淵退而不對」表現顏淵 無伐善、無施勞的個性特質。
( )(2)下列文句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孔門三弟子志向的考量都是富國強民 (B) 孔門三弟子,子路尚勇,子貢崇禮,顏回重德 (C)孔子贊同顏淵,乃因與其志趣 相投,都主張以「禮」治國 (D)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是依序 指出子路、子貢個性上的缺失。
( )(3)「薰蕕同器」比喻善惡相混,好壞不分。下列成語意思與之相同的選項是: (A) 牛驥同皁 (B)黃鐘毀棄 (C)尺短寸長 (D)方枘圓鑿。
9.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1)有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二句所營造的場景,下列描述最適切的選項是 ( A)遼闊清雅 (B)朦朧空靈 (C)空曠蕭索 (D)荒蕪狹隘。
( )(2)下列關於這首詩的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A)這首詩宛如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 的寒江獨釣圖 (B)後兩句是這首詩的主體,迎風抗雪、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正 象徵作者的不屈精神 (C)寓情於景是這首詩的藝術手法,作者內心世界通過畫面 呈現出來 (D)以「絕」、「滅」、「雪」三個去聲字為韻腳,加重這首詩凝滯冷 峻的氛圍 (E)整首詩呈現詩人孤單寂寞的心境。(多選)。
10. 閱讀下文後,回答問題: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在《主管私房學》中,整理出了好主管必須扮演的 8 種 角色。
角色 1. 工頭:有效執行、拿出成果
工頭代表的是執行力,這是當今企業一致追求的目標,也是主管的首要工作。強大的執 行力,是企業獲利的先決條件,也是好主管的關鍵指標。工頭必須站在第一線,決定團隊中 的每個人要負責什麼工作,最後一起完成任務。
角色 2. 聖誕老人:即時獎勵、論功行賞
聖誕老人是依照小朋友乖巧與否分派禮物的人,跟企業發年終獎金、紅利,論功行賞的 場景相去不遠。對組織有傑出貢獻的人,主管要積極表揚;表現持平的人,也要獲得一定的 獎勵;表現不佳的人,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到。
角色 3. 摩西:擘畫願景、讓人願意追隨
《舊約聖經》中描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抵達迦南美地的故事。因為摩西懂得 擘畫願景,因而得到以色列人的信賴,願意追隨。在管理實務上,主管如果能像摩西一樣,
以願景取得部屬的信賴,員工就會願意為公司打拚。
角色 4. 動物園園長:善用多元人才,籌組團隊
主管的任務之一就是從部屬當中選出適當的人,把不同專長的人組合成一個團隊。就好 像動物園園長,他要思考動物園成員組合的豐富多元:有凶猛的、溫馴的、甚至罕見的動物,
園區才能吸引遊客上門。
角色 5. 教練:設定目標,示範教導
在一支冠軍球隊裡,明星球員自然是鎂光燈焦點,但是教練更是功不可沒。主管,就是
工作團隊的教練,要給予部屬必要的協助和教育,讓員工可以快速成長,獨當一面,完成你 交辦的任務。
角色 6. 指揮家:分工設職,和諧共奏
指揮家帶領樂團成員分工合作,少了指揮家,縱然樂團裡高手雲集,也不知該如何一同 演奏。將這個概念運用到主管職位上,代表團隊整合、分工設職、訂定團隊的運作規則,讓 這些人可以一起工作。
角色 7. 裁判:明辨是非,排解糾紛
當員工違反組織規定時,主管要像球賽的裁判,快速回應場內的各種狀況,給予違規的 人懲罰。裁判決定了球賽的氣氛與品質,而主管就相當於辦公室的裁判,他形塑了組織文化,
也決定了職場能否在合理的規則下運作。
角色 8. 神父/牧師:鼓勵發言,認真傾聽
神父的主要工作是傾聽,要深入了解教友的家庭及個人問題,舒緩他們的心靈壓力,提 供適時的幫助。對照到企業,主管也要能夠傾聽員工的心聲,接受員工的抱怨與告解,進而 與員工溝通,為他分憂解愁。(節錄自張玉琦〈這種領導者,部屬才願意追隨! 8 張圖看懂 好主管該扮演的角色〉)
( )(1)綜合這八種角色,下列非主管應具備的特質是: (A)自身具備執行力,並能示範 教導部屬,使其快速成長 (B)具影響力,擘畫願景設定目標,並提供即時獎勵 ( C)具慧眼,能善用多元人才,適時傾聽溝通並明辨是非 (D)能夠分工合作,並運 用小組間的分化競爭,促使績效卓越。
( )(2)明志嘗試將唐太宗的任官策略與八個角色相配,請你協助檢視明志所整理的資料,
錯誤的是: (A)任用多位少數民族人士,在朝為官—動物園園長 (B)政治改 革有成,社會安定—工頭 (C)鼓勵納諫,和顏傾聽—神父/牧師 (D)設觀 風俗吏考察官吏,決定賞罰升降—教練。
11.
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 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
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於是改刺連州。嗚呼!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 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 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 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 )(1)根據前後文推論, 中應填入的句子是 (A)士窮乃見節義 (B)危疑則 見明誠 (C)君子周而不比 (D)小人窮斯濫矣。
( )(2)「一旦臨小利害,僅若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意謂 (A)為小利害,不惜反目 (B)鄙視重小利害之人 (C)清廉自守,利害分別 (D)視小利害如毛髮。
( )(3)有關下列文意的敘述,何者正確 (A)「今夫平居里巷相悅慕,酒食遊戲相徵逐。
」由此可知其人為人慷慨熱誠 (B)「握手出肺肝以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 背負」表現小人交往間的虛情假意 (C)「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 焉。」意謂雖有伸出援手之人,但多幸災樂禍之徒 (D)「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
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說明禽獸夷狄亦有值得學習效法之處。
12.
東夏口,西武昌,赤壁峭絕當中央。奸雄將軍氣蓋世,敗卒零落慚□□。得鱸魚,沽美 酒,孰若□□蘇子瞻,謫向江湖動星斗。噫吁戲!曹公氣勢,蘇子文章,人物銷鑠,塵跡荒 涼。惟有江水,千古萬古空流長。(方孝孺□□)
( )(1)依上下文意判斷,詩中三處□□,最宜填入下列何組詞語 (A)孔明/惠州/〈西 湖〉 (B)孫權/杭州/〈詠史〉 (C)劉備/儋州/〈三國〉 (D)周郎/黃州/
〈赤壁〉。
( )(2)詩中最重要的寫作筆法為何 (A)用典 (B)設喻 (C)象徵 (D)烘托。
13.
傳統文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女人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情形,在一個半歷史半傳統的女人身上,
得到象徵性的整體表現,這個女人就是王昭君。天生美人的王昭君,原本是天地靈氣之所鍾,
卻因人為的錯誤,而在荒寒的北方沙漠中孤獨地虛度了一生。有哪一個文人讀了王昭君的故 事不為之欷歔,不為之泣下—假如他認為自己也具有王昭君一般的天生美質,假如他又覺 得自己的一生也像王昭君一樣的失意、一樣的落寞。
偉大的詩人杜甫,當他晚年流落到偏僻的西南地區,當他回顧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當 他肯定自己的一生不過「僅止於此」,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 壯志,他想起自己埋藏胸中無限的「未盡之才」,他一生的失意,與落寞,與孤獨,他於是 提起筆來,為王昭君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壓卷」之作: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 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蹟〉其三)
當一個年富力強的青年,受了某種環境的逼迫,而流徙到偏僻的海邊、渺無人跡的高山 或荒陬的海島,並且深深感受到可能在此度過一生的「恐懼」,可能在此消失了自己的一生 的「震怖」,他一定可以了解「獨留青塚向黃昏」那種深沉的孤獨,一定可以體會到「分明 怨恨曲中論」那種決然的不甘。一個人怎能在完全無法反抗的壓力下默默地承受這一輩子,
怎能在與世隔絕的孤獨之中忍受生命的寸寸消失呢?這實在很難想像。杜甫這首詩幾乎把這 種靜態的生命提升到了悲劇的高度,留給後代文人無限的感慨。(呂正惠〈「內斂」的生命 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從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內心世界〉)
( )(1)根據引文,下列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在中國欲成為偉大詩人,必然要刻意經 歷困挫痛苦,方能有超脫不凡的生命體驗 (B)傳統的中國青年,普遍擁有壯遊的 概念,在身強力壯時上山下海,增廣視野、拓展胸襟 (C)中國詩人為表達孤獨憂 傷,會在創作中嘗試將自己與類似遭遇的歷史人物做連結 (D)中國古代,人們長 時間流離失所乃是日常之事,因此文學史上哀傷作品占去多數。
( )(2)以下關於本文寫法,正確的選項是: (A)由西漢人物王昭君的生平,對比杜甫人 生歷程,傳達內斂孤絕乃是世間常態的旨意 (B)穿插詩作,韻散兼容,使文章體 式變化,達到一收一放的效果,增加全篇的文學性 (C)聚焦於杜甫人生的流離經 驗,並以同情共理的想像推論,揣摩其心境,並代其發言 (D)藉由讀書報告的形 式,傳達一己心得,跨越時空尚友古人,隱含對自己人生的悲嘆。
14.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
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
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 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
請敬易之。」
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禮記.檀弓》上)
( )(1)本文主旨是 (A)君子寧守正以死,不苟且以求生 (B)君子寧可壽終正寢,不肯屈 辱而終 (C)死得其所,乃是人生所願 (D)死得轟轟烈烈,不要死得默默無聞。
( )(2)由本文文意,「易簀」一詞後轉而借代為 (A)遵循禮制 (B)病危彌留之際 (C) 恢復原來的地位 (D)淡泊名利。
( )(3)曾子易簀,是由於 (A)迴光返照 (B)樂正子春質疑 (C)童子之提醒 (D)兒子 之幾諫。
( )(4)本篇故事描述曾子最後 (A)含恨而終 (B)羞愧而死 (C)合禮而死 (D)違禮而 終。
15.
中國獨具的貶謫文學,讓中國的山水和文人的心靈視野臻至水乳交融的化境。如柳宗元被貶 至永州十年,而有了「 ○ 」,成為後代山水遊記的楷模; ( 甲 ) 的〈岳陽樓記〉藉樓寫 湖,憑湖抒懷,揮灑出「 ○ 」的千古名句,映襯出洞庭湖的滔滔氣勢; ( 乙 ) 則擁抱滁 州,在〈醉翁亭記〉中藉山水宴遊之樂,抒發了「 ○ 」的政治襟懷; ( 丙 ) 的〈黃州快 哉亭記〉則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來勉勵張夢得,足見其汪洋澹泊 之性情、體氣高妙之文采;或如潯陽江頭夜送客的江州司馬,在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夜裡偶遇 琵琶女,惺惜嗟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此可見官場冷暖,如人飲水!
( )(1)(甲)、(乙)、(丙)空格中依序應填入的選項是: (A)范仲淹/歐陽脩/蘇轍 (B) 曾鞏/韓愈/蘇軾 (C)錢公輔/袁宏道/蘇轍 (D)袁宏道/方苞/蘇軾。
( )(2)○、○、○空格中依序應填入的選項是: (A)〈晚遊六橋待月記〉/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民胞物與 (B)〈醉翁亭記〉/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捨我其誰 (C)《永 州八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民同樂 (D)〈黃州快哉亭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物我兩忘。
16.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 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
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 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蹇叔哭師》)
( )(1)關於本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留鄭協防的杞子親自回國建議秦王攻鄭 (B) 蹇叔反對攻打鄭國是因秦軍不夠精良 (C)秦君不聽所勸,一意孤行 (D)蹇叔終 究不忍,將從師而行。
( )(2)有關燭之武與蹇叔二位人臣,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一為鄭臣,一為秦臣 (B) 二人都深曉情勢利害所在 (C)二人最終都能化干戈為玉帛 (D)燭之武言語柔軟 有力,蹇叔言語理直氣壯。
17.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 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節錄自蘇軾〈石鐘山記〉)
( )(1)關於本文主旨,正確的選項是: (A)事非經過不知難 (B)同好相伴才能領略山水 之美 (C)凡事須親身經歷,方能窺其堂奧 (D)百工皆有其存在的價值。
( )(2)下列行為,在蘇軾眼中看來是鄙陋行為的選項是: (A)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B) 事不目見耳聞 (C)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嘆酈元之簡。
18. 閱讀後回答以下問題:
他日,徵入見,言於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俱存形跡,則國之興 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召。」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願 使臣為良臣,勿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異乎?」對曰:「稷、契、皋陶,君臣協心,
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绛、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司馬光《資治通 鑑》卷一九二)
( )(1)以下關於本段文章的解讀,錯誤的選項是: (A)魏徵認為君臣同心,應以誠相待 (B)若上下避嫌相防,則國家法治、政治廉明 (C)唐太宗能接受魏徵諫言,虛心 納下 (D)魏徵希望唐太宗能讓自己成為良臣,上下一心。
( )(2)就文中良臣與忠臣的觀點,推理二者的關聯性是: (A)良臣必為忠臣 (B)良臣必 非忠臣 (C)忠臣必為良臣 (D)忠臣必非良臣。
19. 請閱讀後回答問題。
姬(紅綃)白生曰:「某家本富,居在朔方。主人(一品官)擁旄,逼為姬僕。不能自 死,尚且偷生,臉雖鉛華,心頗鬱結。縱玉箸舉饌,金爐泛香,雲屏而每進綺羅,繡被而常 眠珠翠,皆非所願,如在桎梏。賢爪牙既有神術,何妨為脫狴牢?所願既申,雖死不悔,請 為僕隸,願侍光容。又不知郎君高意如何?」生愀然不語。磨勒曰:「娘子既堅確如是,此 亦小事耳。」姬甚喜。磨勒請先為姬負其囊橐妝奩,如此三復焉。然後曰:「恐遲明。」遂 負生與姬而飛出峻垣十餘重,一品家之守禦,無有警者。(節錄自裴鉶〈崑崙奴〉)
( )(1)下列各組「 」中的字詞,前後意思不相同的選項是: (A)姬「白」生/羅敷前
「置辭」 (B)如在「桎梏」/訪我於馬行東「酒樓」下 (C)「願侍光容」/絲 蘿非獨生,「願託喬木」 (D)恐「遲明」/方「曙」,候我於汾陽橋。
( )(2)下列關於本文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紅綃在一品家中錦衣玉食,十分愜意 (B)紅綃的做法頗似〈虬髯客傳〉中的紅拂 (C)崔生能飛簷走壁,使紅綃十分心 儀 (D)磨勒總共來回三次,將崔生、紅綃及紅綃的衣物首飾和梳妝用品帶出。
( )(3)由篇名及內容判斷,類別正確的選項是: (A)神怪類 (B)愛情類 (C)豪俠類 ( D)歷史類。
20.
才與福難兼,賈傅以來,文字潮儋同萬里 地因人始重,河東而外,江山永柳同千秋
( )(1)從文字內容判斷,這副對聯描寫對象的選項是 (A)歐陽脩 (B)柳宗元 (C)李白 (D)屈原。
( )(2)這副對聯所呈現的思想,不包含在其中的選項是 (A)文窮而後工,貶謫的困頓可
激發文人創作高度 (B)人傑因而地靈,文人名聲創造地方名氣 (C)文學作品能 使作家因而不朽 (D)人有旦夕禍福,當把握光陰,及時努力。
21.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羈禽響幽 谷,寒藻舞淪漪。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 只自知。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柳宗元〈南澗中題〉)
( )(1)根據內容可知,最符合作者當時心境的選項是: (A)期待在朝的知己為己平反,
不再居此偏遠之處忍受孤單 (B)以記遊的筆法寫對國君的景仰,對朝政的掛念 ( C)自己雖遭貶謫,但把盼望放在後人對自己的追念,便不會過度傷悲 (D)出遊於 遭貶謫之地,百感交集,感慨頗深。
( )(2)下列句子皆屬作者主觀情感投射的選項是: (A)秋氣集南澗/羈禽響幽谷 (B)羈 禽響幽谷/徘徊只自知 (C)稍深遂忘疲/懷人淚空垂 (D)秋氣集南澗/孤生易 為感。
22.
漢文、晉武俱非上哲,漢文辭千里之馬,晉武焚雉頭之裘。今則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 於域外,取怪於道路,見輕於戎狄。此其漸不克終一也。昔子貢問理人於孔子,孔子曰:「
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子貢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若何其 無畏?」故《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之始,視 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 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由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 有逆畏其驕逸而欲勞役者哉!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魏徵
〈十漸不克終疏〉)
( )(1)上列文章中,有關「道」、「固」、「忽」、「其」四個字,與下列文句「 」內 相同的字作比較,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B)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 D)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2)關於上文之內容,下列選項之說明何者正確 (A)依內容來看,□□內應填入太宗 (B)孔子認為統治者之所以畏懼百姓,是因「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C )「百姓勞役則易使」與子游為武城宰時所言「小人學道則易使」可相闡發 (D)上 文所勸誡「漸不克終」的內容,可歸結為「知足以自戒,知止以安人」。
23.
僖公五年冬,晉人執虞公。(《春秋》經文)
虞已滅矣,其言執之何?不與滅也。何為不與滅?滅者,亡國之善辭也,滅者上下之同 力者也。(《公羊傳》)
執不言所於地,蘊於晉也。其曰公,何也?猶曰其下執之之辭也。其猶下執之之辭,何 也?晉命行乎虞民矣。虞 虢之相救非相為賜也,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穀梁傳》)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 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
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 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
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
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
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 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左傳》)
( )(1)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中,關於三傳的說明,何者有誤 (A)《左傳》既是解釋《春 秋經》的「傳」,也是獨立存在的十三經之一,與《資治通鑑》同為編年體 (B)
《公羊傳》中「虞已滅矣,其言執之何?不與滅也」,是解釋《春秋》經文字義的 段落 (C)《穀梁傳》中「執不言所於地,蘊於晉也。其曰公,何也?猶曰其下執 之之辭也」,是闡釋《春秋經》褒貶凡例的文字 (D)由於詳釋義例,因此最能令 後人明白孔子作《春秋》不空言立說的,是《公羊傳》與《穀梁傳》。
( )(2)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宮之奇諫君的要點 (A)虞、虢本為周太王之後,同 宗相依 (B)以鬼神依德,駁享祀豐潔之說 (C)虞、虢互為表裡,實乃休戚與共 (D)以晉害寵偪之親,駁「晉,吾宗」之說。
24. 請閱讀以下詩文,回答問題:
甲、和氣吹綠野,梅雨灑芳田。新流添舊澗,宿霧足朝煙。雁溼行無次,花沾色更鮮。對此 欣登歲,披襟弄五弦。(唐太宗〈詠雨〉之二)
乙、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 矣。敦行禮讓,使鄉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弦,
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吳兢《貞觀政要.務農》)
( )(1)甲詩所描寫的季節,與下列選項相同的是: (A)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 ( B)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C)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D)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 )(2)以下關於乙文內容的闡發,錯誤的選項是: (A)「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
」意謂唐太宗希望賜給人民宵衣旰食的生活 (B)「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 之人,恣其耕稼」意近於《孟子》「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C)依其富貴的 次第,隱然呈現了先富後教的脈絡 (D)「樂在其中矣」中的「樂」近於「後天下 之樂而樂」。
( )(3)綜合甲詩、乙文,推度唐太宗施政應是注重: (A)與民並耕,共作共食 (B)不聞 禮樂,重視兼愛 (C)以民為本,使民以時 (D)富國強兵,信賞必罰。
25.
人物與情節互相依存。正如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引用亨利.詹姆斯在〈小說 的藝術〉一文中所問的:「如果人物不是事件發生的決定者,那他會是什麼呢?如果事件不 能展現出人物來,那事件又是什麼呢?」至於人物和情節之間,哪個是可以決定另一個的主 要因素呢?這問題可分為「心理性」和「功能性」兩種人物觀。
心理性人物觀,出自傳統小說美學。認為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實質的
逼真的人,福斯特是持心理性人物觀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說面面觀〉裡認為:作品人物在 小說世界裡是活生生的,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除細節真實外,還要真實 地再現環境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與心理內涵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
功能性人物觀,出自敘事學。情節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僅僅在於推動 情節的發展。有的西方批評家將這個觀念的發展線索勾勒為:雅里斯多德—俄國形式主義
—結構主義敘事學。
人物和情節哪個重要,不同小說各有選擇。以人物性格和心理內涵為主的小說,藝術價 值更主要依賴人物的魅力;以情節構成故事的小說,藝術價值更主要依賴情節的魅力。但無 論如何,任何小說都有人物與情節的內在關係。
( )(1)這篇文章,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書 (A)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 (B)雅 里斯多德《詩學》 (C)劉俐俐《小說藝術十二章》 (D)魯迅《中國小說史》。
( )(2)依據上文,請選出正確的選項 (A)事件是人物的決定者,人物必須展現出事件 ( B)作者將〈小說的藝術〉一文裡的「事件」,視為「情節」的同義詞 (C)心理性 人物觀認為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或性格 (D)敘事學 認為,藝術的價值更主要依賴人物的魅力。
26.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
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
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人曰:「君惠弔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 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
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於穆公。穆公曰:「仁乎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禮記.公子重耳對秦客》)
( )(1)綜觀本文,秦穆公看待重耳之觀點,正確的選項是: (A)以力威之 (B)以情動之 (C)以仁許之 (D)以德服之。
( )(2)關於「父死之謂何」一句之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父親去世要如何行禮如儀 (B)父親去世是何等重大的事 (C)父親去世要如何治喪 (D)父親去世要如何面對。
( )(3)「孺子其辭焉」的「辭」字義,與之相同的選項是: (A)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B)吉人之「辭」寡 (C)理不勝「辭」 (D)「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4)比對本文及〈燭之武退秦師〉文中晉文公的言行,最接近其為人與態度的選項是:
(A)許秦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 (B)倡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父 死以「再拜稽顙」答謝弔唁客人 (D)接受「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的意見。
27.
貞觀十五年,太宗問魏徵曰:「比來朝臣都不論事,何也?」對曰:「陛下虛心採納,
誠宜有言。然古人云:『未信而諫,則謂之謗己;信而不諫,謂之尸祿。』但人之材器,各 有不同,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身而 不敢言。所以相與緘默,俯仰過日。」太宗曰:「誠如卿言。朕每思之,臣欲進諫,輒懼死 亡之禍,夫與赴鼎鑊、冒白刃,亦何異哉?故忠貞之臣,非不欲竭誠,乃是極難。所以禹拜 昌言,豈不為此也!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畏,遂不極言。」(《貞觀政要.論
諫》第四)
( )(1)選出合於文意的選項 (A)「赴鼎鑊、冒白刃」是指人臣進諫君王,猶如冒死革命 (B)太宗願學聖王「從善如流」的態度,使朝臣竭誠議論政事 (C)「信而不諫」
的主詞是人臣,「則謂之尸祿」的主詞是君王 (D)魏徵以為若要朝臣力諫,太宗 當使懦弱者有勇、疏遠者親近。
( )(2)□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上不能匡主,下亡 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C)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D)工房聽見縣 主的相與到了,慌忙迎到裡面客位內坐著,擺上九個茶盤來。
28. 閱讀下文,回答下列問題。
我所謂俠,乃是「豪俠」「任俠」之俠,我所謂「俠氣」,就是豪俠任俠之氣。中國歷 史上向來認為俠是一種美德,但同時也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俠是一般浪人,不務正業、
專管閒事,為人家報仇,打抱不平,甚至去作奸犯科。《韓非子.五蠹》就曾說過:「儒以 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認為兩者都不對。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只是俠的流弊,這在社會沒 有綱紀、政治不上軌道的時候才會發生的;這種俠只是一種所謂「游俠」,然而俠不必就是
「游俠」。何況就在這種「游俠」裡面,也未始沒有一種天地間的正氣存在。所以太史公作
《史記》,特撰〈游俠列傳〉一篇,並舉出朱家、郭解等人,來表揚他們特立獨行的地方,
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麼我提倡尚俠?我們要確定一個觀念,建立一個主張,必須先考察我們民族的弱點,
社會的病象,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發生實效。現在中國的社會已經墮落到一個殘酷的社會,
一個最缺少俠氣的社會。中國人常講「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而事實上的表現,卻 正相反。……
因為同情心的缺乏,於是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以為事不干己,絕對不管,因而社 會上無公是公非可言,也缺少急公好義之人。是非的觀念,不但需要政治去培養,而且需要 社會去扶植。有社會的獎勵和社會的制裁,然後才有公是公非產生。例子很多,不勝枚舉。
社會的進步,不但要有是非的標準,而且要有人肯自己犧牲,去維持這是非的標準。但中國 傳統的哲學,只教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須知達固且要兼善天下,窮也不應 獨善其身,至少也要兼善其鄰罷。中國人受這種傳統哲學的毒太深了,人人都想獨善其身,
所以不但同情心不能發達,而且公是公非也無從樹立。
因為同情心的缺乏,所以犧牲精神也就墮落。俠者最好講「千里赴義」。設如沒有犧牲 的精神,如何能去赴義?我們應該「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是的,閒事不管,
可以省多少麻煩。但正當的閒事,哪能不管,而且愈能多管愈好。(節錄自羅家倫〈俠出於 偉大的同情〉)
( )(1)關於文意的敘述,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歷史上崇尚俠的美德,乃因其具有堅 貞節操 (B)游俠是社會不綱,政治黑暗的時代產物 (C)中國人因具有同情心,
進而在生活中提倡「俠氣」 (D)因游俠中,大部分沒有正氣存在,所以司馬遷才 會寫〈游俠列傳〉來提倡朱家、郭解等人他們特立獨行的地方,以期提升社會正氣。
( )(2)下列作為,不符合作者所述俠者風範的選項是: (A)在電車上遇到車旁有出殯的 喪家,大家都脫帽致敬 (B)英、美法律上的陪審團制度 (C)在上海,若家裡被 盜時,不喊「抓強盜」,而只能喊「起火」,如此才會有人幫忙 (D)火車故障,
煞車失靈,一位青年從鐵牆上跳到車頭,將車子拉住,撞斷了自己一隻手臂,保住
全車人性命。
29.
屈原自沒於汨羅江,而柳宗元則走過汨羅江回來了。幸好回來,柳州、永州無所謂,總 比在長安強。什麼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國,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個魯賓遜。他有一個小小的貶謫官職,利用著,挖了井,辦了 學,種了樹,修了寺廟,放了奴婢。畢竟勞累,在四十七歲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幹的這些事,一般被稱為政績。當然也對,但他的政績有點特別,每件事,
都按著一個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見的實情做出,並不考據何種政治規範;做了,又 花筆墨加以闡釋,疏浚理義,文采斐然,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這裡,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 一枚無生命的棋子,而是憑著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著一個可人的小天地。在當時的中國,
這種有著濃鬱文化氣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該多好。
時間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後,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帶著崇敬和疑問仰望著這位 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轍的貶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會平適一 點。柳州的歷代官吏,也會因他而重新檢點自己的行止。這些,都可以從柳侯祠碑廊中看到。
柳宗元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使無數文官或多或少地強化了文人意識,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
( )(1)「幸好回來,柳州、永州無所謂,總比在長安強。」意謂柳宗元 (A)在長安易受 奸佞構陷 (B)在柳州、永州較易保有文化人格 (C)在柳州、永州山水毓秀,充 滿文化生命 (D)長安人情淡薄,難以塑造文人正直形象。
( )(2)「中國,太寂寞。」意謂 (A)封建官僚的腐化,造成文化良知者的孤獨行吟 (B) 中國歷代文人雖多,文化人格高尚的並不多 (C)中國文人常追求個人表現,不顧 政治環境的改變 (D)文人人格形象的樹立,後代子孫卻常忽略不顧。
( )(3)「在這裡,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一枚無生命的棋子。」意謂 (A)已無官可居,無 事可做 (B)以自己的人格,實現自我 (C)天高皇帝遠,可享山林之樂 (D)縱情 山水,與自然合而為一。
( )(4)本節文字旨在說明 (A)柳宗元的政績、文化人格,深刻影響後人 (B)柳州的風俗 文化,經柳宗元樹立予新的形象 (C)柳宗元仕途的困厄,適足以成就其遊記文學 典範 (D)柳宗元兼擅文章、政事,卻未能使文化意識和文化人格相結合。
30.
(賈)昌生七歲,趫捷過人,能摶柱乘梁。善應對,解鳥語音。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 清明節鬥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於 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擾教飼。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
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直。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
帝出遊,見昌弄木雞於雲龍門道旁,召入為雞坊小兒,衣食右龍武軍。三尺童子,入雞 群,如狎群小,壯者、弱者、勇者、怯者,水穀之時,疾病之候,悉能知之。舉二雞,雞畏 而馴,使令如人。護雞坊中謁者王承恩言於玄宗,召試殿庭,皆中玄宗意,即日為五百小兒 長。加之以忠厚謹密,天子甚愛幸之,金帛之賜,日至其家。開元十三年,籠雞三百,從封 東嶽。父忠死太山下,得予禮,奉屍歸葬雍州。縣官為葬器,喪車乘傳洛陽道。十四年三月,
衣鬥雞服,會玄宗於溫泉。當時天下號為「神雞童」。時人為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
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
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節錄自陳鴻祖〈東城老父傳〉)
( )(1)從引文中推知,造成玄宗時期雞價大漲的原因是: (A)清明節鬥雞的民俗盛行,
百姓爭相以鬥雞相尚 (B)王公貴族將鬥雞從街坊引進至宮廷,皇帝亦為之著迷 ( C)皇帝熱愛鬥雞,大肆經營養雞、鬥雞之事 (D)賈昌以鬥雞事業起家,傳至宮中,
一時蔚為風潮。
( )(2)下列並未傳達對在上位者的諷諭之意的選項是: (A)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 弄假雞 (B)即日為五百小兒長。加之以忠厚謹密,天子甚愛幸之 (C)生兒不用 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D)父忠死太山下,得予禮,奉屍歸葬雍州。
31. 下列皆為蘇軾詩作,請閱讀後回答問題:
甲、君不見,水馬兒,步步逆流水。大江東流日千里,此蟲趯趯長在此。君不見,鷃濫堆,
決起隨衝風。隨風一去宿何許,逆風還落蓬蒿中。二蟲愚智俱莫測,江邊一笑無人識。
(〈二蟲〉)
乙、腥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黏壁枯。(〈□□〉)
丙、睅目知誰瞋,皤腹空自脹。慎勿困蜈蚣,饑蛇不汝放。(〈蝦蠆〉)
( )(1)根據詩句文意,乙詩所描繪的動物是:(A)蛞蝓 (B)寄居蟹 (C)蝸牛 (D)蟬。
( )(2)蘇軾「寄物託諷」的作品,是其抒情寫志、切時入世的重要藝術手法,下列針對引 文之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甲詩以對比手法,諷刺目空一切的水馬兒及外拙 內秀的鷃濫堆,說明勇者應是蹈勵奮發的人 (B)乙詩中的議論,主為諷刺「無才 無德,喜好名利,唯名利是圖」的小人 (C)丙詩係為在貧病交迫、瀕臨死亡的百 姓發聲,足見蘇軾雖遭貶謫,卻仍以民為本的心 (D)三首詩句皆以連鎖式的因果 關係藉物明志,展現豐富的詩歌形象美。
32.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 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
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 出,而不見其入也。」
(《左傳.蹇叔哭師》)
( )(1)由文中可知蹇叔不贊成攻打鄭國的主要原因是 (A)秦國軍隊不夠精良 (B)秦鄭兩 國相距太遠 (C)鄭國國力太強 (D)怕發生戰爭使天下蒼生受累。
( )(2)下列有關〈燭之武退秦師〉與〈蹇叔哭師〉的敘述,何者錯誤 (A)皆為秦出兵攻 鄭的軍事行動 (B)杞子也像燭之武般「夜縋而出」,通風報信 (C)原先戍防於 鄭的杞子企圖裡應外合,大舉亡鄭 (D)蹇叔和燭之武都勸秦伯不可長途征戰。
33.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 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 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
事,又擾生人。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ˊ,詆毀)既作,離叛亦興。朕每 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 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 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貞觀政要.論君道》)
( )(1)上文所寄託的治國之道,不包含於其中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 (B)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C)君子名之必 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D)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 )(2)關於上文之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說 明損害百姓的利益是使國君得以滿足欲望的最佳方式 (B)「若安天下,必須先正 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說明在上位者具有指標作用,一舉一動都 須符合正理 (C)「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意指國君如果出言不遜,
將會被民眾殺害 (D)此段文字主要在說明國君須尊賢納諫,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34. 紅拂女與李靖的一面之緣,成就唐代傳奇中風塵三俠的美談,紅拂女對李靖的一見鍾情、勇 敢表白,也是古典愛情文學中令人津津樂道的佳作。下列是簡媜談論愛情的散文〈渡〉,閱 讀後回答問題:
關於愛情,我們知道的夠不夠?
愛情是不是最容易在青春領土發芽?卻只在滄桑岩層茁壯?大多數的愛情不管初始多麼 驚心動魄,最終不免墜落平地、深淵或沼澤,有沒有一種愛情仍在雲空遨遊,依隨時間航行,
航向凡人不能察覺的永恆邊境?
兩人世界是愛情的鐵律嗎?能否三人共享、四人均霑,建築愛情新樂園?
若有擅情者營造一種迷人夢境,引人陷溺其中如一名夢奴,凡事需以之為中心,又用香 軟情話、旖旎情絲要求這對象維繫夢境不滅—這夢奴感動了,遂斷手斷腳當作木柴,投薪 以助夢境火勢。這算愛情,還是誘捕愛情貢品的蜘蛛網事件?
如果愛情與婚姻不能兩全,有愛情無婚姻、無愛情有婚姻孰優孰劣?都說婚姻是愛情的 墳墓,難道婚姻永遠不能變成愛情的沃土?
愛情是不是道德最喜歡投宿的地方—如帝王微服出巡,欣欣然奔赴最想念的那幢民宅。
不蘊含德性的愛情還叫愛情嗎?不聆聽、閱讀對方內心,不憂其所憂、樂其所樂,這算愛嗎?
( )(1)下列選項中,最吻合作者看待愛情立場的是: (A)用激問法逼出道德價值,意圖 在連續問句中讓讀者思索不符合規範的愛情,將會遭遇的道德困境 (B)愛情的緣 分由天注定,尋尋覓覓的人終究徒勞,若是執意追尋,將會成為被愛情之夢綑綁的 奴隸 (C)以質疑的口氣與顛覆傳統的觀點,從各方面釐清愛情的面貌,可看出作 者對愛情的理解與執著 (D)指責現代人對愛情的理解僅停留在表象,未能從本質 思考過愛情,導致婚姻的紛擾與混亂。
( )(2)下列古典詩中,與「不管初始多麼驚心動魄,最終不免墜落平地、深淵或沼澤」的 說法相呼應的是: (A)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B)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 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C)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 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D)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 薄兒,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35.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 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 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什麼時也不妨熟歇。(《東坡志林.
記遊松風亭》)
( )(1)文中「若人悟此」的「此」所代表的道理,正確的選項是: (A)堅持到底,必有 所成 (B)捨近求遠,徒勞無功 (C)隨遇而安,何適非快 (D)與世無隔,方能自 得。
( )(2)依據此段蘇軾在〈記遊松風亭〉中的體會,正可呼應下列〈前赤壁賦〉中的選項是:
(A)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B)耳得之 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C)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D)盈虛者如彼,而 卒莫消長也。
36.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讎。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
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 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 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
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
」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 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干寶《搜神記》)
( )(1)根據此故事,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楚王夢中早已預知有人即將尋仇 (B)莫邪 之子未報父仇即已自殺 (C)山中客為莫邪之子報仇 (D)莫邪之子的鬼魂手刃楚 王。
( )(2)莫邪之子的頭經烹煮後,三天三夜不爛,能說明其原因的選項是: (A)父仇未報 (B)煮之時日不夠 (C)山中客有法術 (D)莫邪之子在天之靈庇佑。
( )(3)關於本文主旨,正確的選項是: (A)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B)楚王之殘暴 (C) 莫邪之子報仇的經過 (D)楚王追緝山中客的情形。
37.
我感到無與倫比的巨大 因為那些被天命所成全的:
王位、冠冕,良善的政權 潛入夏日午後,樹影深深 陽光掀開我的眼簾
燕子啄去歷史的碎片 在萬仞宮牆與蓮花池 之間,在蟬聲與掉落的 時代記憶之間
我想著他只是一個人 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
他贊成在春服裁好的時候 一起走向溫暖的水邊 非常喜悅的唱歌 與他喜歡的世界相對 只不過常常無法拒絕 世界的秩序剎那間傾頹 在流浪的路途中
用光最後一點存糧 他或許也這麼相信 擁有堅強靈魂的人 慈悲並不是一擊就碎 並不會一擊就碎的 教養與愛,倒影於水中 萬事萬物都相信於他
我願意與他從事同一種行業 卻無法不困惑幾千年
一個人怎麼變成神 思想成為宗教 身體變作廟堂 曾經,受自己的傷 也受時代的傷
神祕偶爾是不受歡迎的 我聆聽著美,天地陌生的美 聆聽恐懼、遠方的奧義 把精神與意志填進了 舊城的磚瓦隙縫 收起手中的素描本 小小的心願突然
變得巨大無比(凌性傑〈左營孔廟偶得〉)
( )(1)詩中提到的「他」、「一個人」是誰?他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自己的時代課題: ( A)孔子/淑世理想屢遭打擊,卻依舊勇敢仁慈,擇善固執,最終成為世人的典範 (B)顏回/身處亂世卻依舊選擇勇往直前,用認真讀書的方式默默地實踐文明的道 理 (C)子路/剛猛果敢,以純潔的心志與整個失序的文明相對,即使受傷亦在所 不惜 (D)孔子/雖然眾人簇擁仍不忘初衷,向世人展現良善敦厚的節操,以博取 神祇般的景仰。
( )(2)「我聆聽著美,天地陌生的美/聆聽恐懼、遠方的奧義/把精神與意志填進了/舊 城的磚瓦隙縫/收起手中的素描本/小小的心願突然/變得巨大無比」,末節的這 些句子,作者以此抒發的心情是: (A)莊嚴的建築與懷舊氛圍使作者的身心變得
端莊嚴謹,發願將自己奉獻給世人 (B)在沉思與感動中領悟到自己從事教育工作 的本心,並以此回應詩中提及的「他」的精神 (C)從卑微的自身開始省思,發現 自己與詩中「他」的心靈相通,從而感到靈魂的巨大 (D)詩中「他」的精神穿越 時空,從舊牆的磚瓦縫隙中滲出,給予作者莫大的鼓舞。
38.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
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
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 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迴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 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 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 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 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 )(1)下列選項中,最契合柳宗元得小丘心情的是: (A)憐惜小丘才美而不受重視 (B) 小丘之美足以安神樂心 (C)因價高而乏人問津 (D)表面賀山水有遭,內裡傷自 我無遇。
(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後,作者描述置身西小丘的領會,錯誤的選項是: ( A)山、雲、溪、鳥獸環繞此山而見,自然景觀豐富 (B)眼、耳、心、神充分感受 自然造物之意 (C)以對比呈顯出西小丘內的擁擠與悠閒 (D)西小丘的靜美和諧 予人身心的舒展。
( )(3)下列選項「 」內的語詞,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農夫漁父過而「陋」
之 (B)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C)「舉」熙熙然迴巧獻技 (D)「烈」火而 焚之。
( )(4)文中「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一語,投射作者的個性是:
(A)憤世嫉俗 (B)除惡務盡 (C)熱愛山水 (D)四體不勤。
39.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 甲
) 其嶔然相累而下者 ( 乙 )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 ( 丙 ) 若牛馬之飲於溪 ( 丁 ) 梁之上 有丘焉,生竹樹 ( 戊 ) 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 己 ) 其衝然角列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
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
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 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迴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 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 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 棄是州也,農夫漁夫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 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鈷鉧潭西小丘記〉)
( )(1)請將上列畫底線處的文句重新排列,合理的順序應為 (A)(甲)(丁)(乙)(丙)(戊)(己)
(B)(丁)(乙)(戊)(甲)(丙)(己) (C)(丙)(己)(戊)(丁)(乙)(甲) (D)(丁)(甲)(丙)(戊)(
乙)(己)。
( )(2)關於本文的文句解釋,何者正確 (A)「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
—可見柳宗元買地原因是地主亟需資金週轉,故低價賣出 (B)「丘之小不能一 畝,可以籠而有之」—意謂小丘很小,可以用一個小籠子把它全部裝下 (C)「
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意指古時候喜歡山水的風雅之士,恐怕也做不到 (D)「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 得」—意指若到都城宣傳小丘勝景,鄉紳們必定爭相到此處高價購買小丘。
( )(3)下列選項何者字義與框框中的字相同 (A)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尋」病終 (B) 舉熙熙然迴巧獻技/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 (C)以效茲丘 之下/不「效」,則治臣之罪 (D)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 不學則「殆」。
( )(4)在〈鈷鉧潭西小丘記〉中,有許多作者影射遭遇、表露心態或寄託感慨的句子。以 下選項,請選出闡釋錯誤者 (A)「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表達作者自矜自重,
良禽擇木而棲的心理 (B)山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嶔然相累而下」、
「衝然角列上者」皆可視為作者奮力掙扎的精神象徵 (C)「剷刈穢草,伐去惡木,
烈火而焚之」,係寫作者欲伸張正義,剷奸除惡的決心 (D)「書於石,所以賀茲 丘之遭也」,雖賀小丘,實乃自傷己之不遇,盼能得到有心人的賞識。
( )(5)關於本文和〈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比較,何者正確 (A)兩篇文章均提及砍樹除草,
整地闢路的過程 (B)兩篇文章均提及悠閒休息時,感受到流水圍繞在身邊的清涼 情狀 (C)兩篇文章均有盡情飲酒,席地而眠的情節 (D)兩篇文章在寫景上均以 視覺、聽覺摹寫為主,表現作者陶醉於自然懷抱。
40. 下列詩詞,均為蘇軾貶謫於黃州時所作。
(甲)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 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寒食 詩〉)
(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丙)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 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 )(1)〈赤壁賦〉中,蘇軾以「變」與「不變」來說明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觀點,並以此 安慰洞簫客之悲。下列選項敘述何者較接近此一觀點 (A)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 葦 (B)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C)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D)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2)關於這三首作品的解說,請選出敘述有誤的選項 (A)「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描寫進退不得的謫居處境 (B)「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以阮籍之典故寫窮 途末路之悲,心如死灰 (C)「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寫夜深時的靜謐景色 (D)「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冒險犯難勇往直前的積極人 生態度。
41.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受 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 得意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 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 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
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 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
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 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蘇東坡開始在那裡 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 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 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
「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 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
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
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 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
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 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 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
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 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 生命中最深的味覺。(節錄自蔣勳〈「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 )(1)根據上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遠貶黃州後,遂更名為蘇東坡,係因感 慨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 (B)蘇軾在經歷烏臺詩案後,被迫 遠離京城、朋友及名聲,從此一蹶不振 (C)通過「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 不應」、「倚仗聽江聲」襯托夜靜人寂的景況,並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 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 (D)全文以對比手法,凸顯蘇軾落難後的「苦味」,為下文 敘寫蘇軾的感悟和變化作鋪墊。
( )(2)下列皆出自蘇軾之詩,請判斷不符合作者所謂「苦」之意的選項是: (A)良農惜 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投種未逾月,覆塊已蒼蒼。農父告 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 (B)自 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 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C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感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 D)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