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國教與高中課程發展
陳偉泓 12年國教-史上最大幅度教育變革的政策,在一年內即將上路,目前許多準 備或配套工作仍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意謂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無形中 積累在許多學校校長和老師們的肩膀上。為什麼12年國教對於教育現場產生如此 大的壓力?究竟是對於政策不了解而有所誤解?抑或是政策本身有不甚完備之處,
造成執行上的困難,而產生壓力?本文以面對12年國教,教育人員應有之理解與 認知,以及如何因應12年國教所產生的變革?作為本篇文章探討重點。
依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成就每一個孩子,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厚植國家 競爭力,是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三大願景;而且已具備完整的架構,包括 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標、七大面向,以及29個方案。其系統架構圖中所 列免學費、均優質化、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與國民素養、法制化、入學方式、
宣導等七大面向則為最主要的推動策略,成功的推動策略與完備的配套方案,保 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平穩上路。
若以教育現場的觀點,檢視以上各項推動策略,免學費策略正穩定推動中,
均優質化、國民素養、法制化、入學方式等策略均屬於政府推動層次,已在政府 主導下,各學校努力配合推動;但課程與教學及適性輔導兩項,則屬於學校層次 所應積極投入者,雖然政府扮演系統規劃的角色,但課程與教學欲落實且具成效,
非學校大量投入心力而不可得。
推動12年國教最主要目的是促進國中教學正常化,進而達到成就孩子與提升 中小學教育,其過程中嘗試以改變升學制度為主要途徑,進而改變國中教學。在 12年國教實施之前,此方法對於國中教學會有什麼影響尚待觀察,但對於高中辦 學的影響卻早已明顯可見。因為這樣的制度設計,使高中的辦學與特色成為學生 與家長選擇的關鍵,但困難的是,社會價值觀對於文憑主義或是「書中自有黃金 屋」的觀念沒有改變時,升學壓力短期內仍不會消除,家長和學生選擇學校若仍 以升學為考量,高中辦學可能慢慢又回到原來的思維,則未來可能造成國中學生 學習兩極化更為明顯的現象,而對高中辦學的影響則相對下降。歸納而言,12年 國教在實施前對於高中辦學的影響明顯,但12年國教上路之後,可能因為家長與 社會的價值觀沒有改變,而真正受影響較大的可能是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 避免國中生學習態度兩極化,會是下一個重要課題。
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若升學壓力未解除,價值觀未改變,國中的教學是 否能改變?高中的辦學是否會調整方向?而且這一切的改變是否白忙一場或只是 吹皺一池春水?這個問題固然是教育政策決策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但學校的教育 人員亦責無旁貸的應該思考在這樣的情境下,學校應該有的態度與因應方式?身 為學校教育人員,我們應有的態度是,12年國教既已成為國家教育主要政策,即 應全力赴,在學校的辦學上積極回應,特別著重在辦學績效與特色發展,使社會 大眾、家長與學生認同學校。而這個想法,也能積極呼應12年國教七大面向中屬 於學校層級應特別關注的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兩大面向。
就國中而言,採取以免試入學為主要升學方式後,學校教育面對學生的學習
力、競爭力與釋放升學壓力三者之間的拔河,是否能形成三力平衡?讓學生與學 校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學習與辦學,是重大挑戰。對高中而言,由於辦學績效與學 校特色,成為家長和學生選擇的關鍵;為實踐學校教育目標,必須以學校本位課 程為起點,在清楚明確的學校願景指引下,以優質教師專業團隊帶領學生學習全 面性發展,創造出學校的特色與亮點,才能博得社會大眾、家長與學生們的青睞。
在台灣或華人社會裡,一向視教育為社會階級流動的機會和就業保障,學校 和學生的升學表現一直是家長所關心的要務,推動特色發展是否能為家長所信任?
家長們關心的是否仍停留在學生的升學表現會有何變化?這是未來必須不斷接受 挑戰的議題。一所學校的特色發展必須建立在課程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量精 進等三個層面上,而課程教學評量升學,升學重於一切,是教學現場上每 天面對的現實;但若能引導成課程教學評量教育目標的達成,則是教育人 員無可推卻的使命與功課。
我們的教育信念是,一個可以使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課程,一個能開發學生 潛能的課程,一個能培養學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以迎接其變化與挑戰的課程,
必能讓學生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課程發展是實踐教育目標的基礎工程,如 果特色課程確實能規劃出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和全面性能力的架構,即可成為學校 教育與發展的重要基石(cornerstone),良好的升學表現只是卓越成就的其中一環,
學生接受了特色課程的涵養,不僅個人能力得到全面性發展,升學表現亦將一樣 優秀亮眼。
致力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提升教學成效的關鍵策略,其重要性相當於建 築物的拱石(keystone),缺少拱石的關鍵連結,即使有良好的課程為基礎也無法 建造出一棟偉大的建築;引導教師們經由專業對話以分享、合作、共同備課與共 同研發的社群型態,開創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提升的新模式,才能達到翻轉 教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一種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生態。
如何以多元的評量方式與符合教學情境的真實評量確保教育目標的達成,是 最後一道程序,也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因為課程發展是基石,做為奠定教育目標 的基礎,教師專業發展是拱石,拱石設置得宜,方能使建築物鞏固,教育目標得 以落實。多元評量與真實評量(檔案評量與實作評量),則是配合並落實課程與教 學變革的保證書,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施以適當的生涯規劃與輔導,
提供充分的學習指引與諮商,掌握以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的趨勢與方向,期待 每一位老師不再以單一標準答案的方式實施評量,培養學生熟悉對於非結構性問 題(ill-structured problem)解決的處
理模式,則多元評量成為完成建築物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的拱頂石
(capstone),拱頂石是建築物的代表與象 徵,多元評量所展現出的學生學習成效,
也是學生學習表現在外的最佳保證和描 繪學生圖像的畫筆。
有鑑於此,建國中學早在100年10月
即成立特色課程規劃小組,期待以學校特 圖 1 學校願景與核心能力
色課程發展計畫做為關鍵策略,結合校務發展計畫以學校本位為核心思考,因應 變革,在系統思考的架構下,以突破框架的設計,發
展學校願景,描繪學生圖像及六大核心能力(如圖 1),
藉由策略統整、發展策略地圖,建構出特色課程發展 與推動系統。期勉建中將從所在能量軌道跳升到更高 能量軌道,展現量子躍遷(quantum jump)之新氣象,
為學校、更為臺灣,努力再造下一個新高峰;因而將 此課程發展計畫定名為「量 子躍遷」(如圖 2),並分為 三個發展面向,「課程領先‧
學習躍遷」、「專業成長‧教 學躍遷」、「多元評量‧能力
躍遷」(如圖 3)。其重要內涵,在課程上以統整性、適性、
彈性為規劃原則,發展跨領域及適合不同學生需求的適性 統整課程;在教學上以活化、創新、學習翻轉(教與學的翻 轉)做為變革要項,開創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新視野以符 應全球化之變局;在評量上以多元、真實評量銜接課程與 教學之變革,發展能力導向評量工具,如矩陣評量(rubric)、實作評量及學生學 習檔案等。
12年國教的實施激勵了新的機會與挑戰,建中將把握機會,迎接挑戰,持續 改造,戮力進行優質人才培育工作,開發學生最大潛能,量子躍遷特色課程發展 計畫將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圖 2 量子躍遷 總計畫
圖 3 量子躍遷 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