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明德高級中學106學年度第一學期
【數學科】第 次教學研究會會議紀錄
壹、時間:民國106年10月30日星期一 第五、六節 貳、地點:行政大樓四樓菁莪廳
參、主持人:劉明慧老師 記錄:魏瓊玉老師 肆、出席人員:
楊喆安 吳浩蓁 龐華倫
曾苗育 許志龍 何明翰
劉明慧 陳逸修 陳冠翰
郝翠鳳 魏瓊玉
鄒雅惠
陳怡樺 顏宏謀 林知瑩
陳金峰 伍、列席人員
陸、科務報告,或布達事項 喆安師:
1.這次段考及模擬考之試題分析,彙整資料達32頁之多,往後請各位老師儘
量扼要精簡。
2.11月3日晨考範圍分列如下:
1A:§2-1 1B:§2-3.1~§2-3.2 講義p.46~p.49
2A:§3-1 2B:§2-2 (古典機率) 3A:§6-2 3B:§7-3 & §8-1
3.11月20日及12月4日,官長壽老師要來為我們上研習課程,請夥伴們先 複習上次廖志偉老師的初階課程。
4.請各位老師根據所發之兩張表格的說明,將紅色圓點貼在各項力度的空格中 , 每人貼5個,此為學生圖像的勾勒,有兩種面向:(一)最符合學生的需要;
(二)最符合我們對他們的期待。
5.針對高一至高三的多元選修課程,各位可有什麼新的想法?
翠鳳師:下標題的科目名稱真的很重要,希望在標題確認後,再聚焦去研討如 何施行。
雅惠師:學生對"數學名稱"很敏感,是否用其它較具吸引力的名稱取代,例 如"心中有數"...等。
喆安師:基礎數學課程,希望能吸引數學C級的學生來選修。
柒、主題(主題的類別:專題研究、專題討論、專題演講、專題報告及教學觀摩)
讀書會:[書 名: 麥田裡的老師]
明德中學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師讀書會書面紀錄
日期: 106 年 10 月 30 日 組別:數學科
書 名: 麥田裡的老師
主 席: 劉明慧老師
組 員:數學科全體教師
記 錄: 魏瓊玉老師
台中市明德高級中學106學年度第一學期
【數學科】讀書會會議紀錄
壹、時間:民國106年10月30日星期一 第五、六節 貳、地點:行政大樓四樓菁莪廳
參、主持人:劉明慧老師 記錄:魏瓊玉老師 肆、出席人員:
楊喆安 吳浩蓁 龐華倫
曾苗育 許志龍 何明翰
劉明慧 陳逸修 陳冠翰
郝翠鳳 魏瓊玉
鄒雅惠
陳怡樺 顏宏謀 林知瑩
陳金峰
明德中學教師 讀書 會討 論 會計畫 表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 數學科教師讀書會計畫表
日期 106 日 年 10 月 30 時間 13:10~14:
20 地點 菁莪廳
書目 麥田裡的老師 作者 李崇建 出版社 寶瓶文化
起訖時間 內容 負責人
13:10—13:15( 5
主席引言 劉明慧老師
98.8.15訂 98.8.26修訂
分)
13:15—13:25(10
分)
導讀 吳浩蓁老師
13:25—13:30( 5 分)
指定分享
楊喆安老師
13:30—13:35( 5
分)
鄒雅惠老師
13:35-13:40( 5 分)
13:40—14:05(45
分)
自由分享 全體 教師
14:05—14:10( 5
分)
延伸閱讀 陳怡樺老師
14:10—14:20(10
分)
主席總結 劉明慧老師
記錄 魏瓊玉老師
明德中學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 數學 科教師讀書會
一、 引言(劉明慧老師):
各位同仁好,這個學期我們共讀的書是麥田裡的老師,這是一本跳脫出傳統 教育、結合諮商與教養的書,它的許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態度、真正 的「接納」,以及大人請記得給自己一份鼓勵等,都令人激賞。而書裡一則則 動人的真實故事,更帶著極大的震撼力量,相信這本書娓娓道來的故事與觀念 帶來我們每位老師的啟發與思考,既深且遠,大家在今天的讀書會中踴躍分享 自己的閱讀心得。
二、 導讀 (吳浩蓁老師):麥田裡的老師 第五與第六章節導讀
第五章節,講的是衝撞規則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系統逐漸走向多元思維,
鼓勵打破套裝模式的灌輸。但面對孩子在各方面的多元思維,若不是維持標準 答案,便是以簡化的方式應對,這是當今教育最遺憾的地方。當孩子身處在課
堂上,面對標準答案,只以大人簡化的答案,或是不恰當的情緒反應,都無法 幫助孩子發展深刻思維,教學只是淪於套裝知識與權威的組合。
大人在某種角度上也可以用很開放的態度,和孩子對談並寫執行校規。當 大人內在解放了,就不會為了瑣碎的事和孩子生氣。在教育的領域中,教師與 父母不能畏懼孩子,若是大人深怕自己言行觸怒或得罪孩子,教育將很難健康 發展。一旦大人有了畏懼孩子的心態,就不要妄想孩子能朝正向的目標邁進。
大人如果擁有寬大自由的心靈,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問題大半能迎刃而解。然 而這裡所謂的寬大與自由,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而是大人內在的解放,重 新去審視自己情緒的根源,自己所受教育的經驗。一旦大人內在解放了,大人 的語氣與態度就會和緩堅定,擁有更大的空間讓孩子討論。
第六章節,講的是班級經營。情緒起伏較大的孩子,在團體裡面出現衝突 時,常常是受指責的對象,因此他們外在常會出現更大的反抗行動,內在則潛 藏深深的自責。因此可以先搬出班級規則,而不是針對個人,除了讓情緒衝突 較大的孩子有台階下之外,也重新提醒所有人要尊重規則。即使有人不遵守規 則,教師也只是在執行規則,而不是去矯正某個人的行為,問題比較單純。另 外,和孩子課後約談,是可以使用的方法。而課後約談,並不是教訓,不是說 理,不是指責,不是討好,也不是虛應行事。而是傳達師生界線,了解他的感 受並探索他的應對模式,傳達關懷與立場。有時會在對談之後,讓孩子下承諾 並且確定承諾,再進行下一步。
三、 指定分享
◎指定分享一(楊喆安老師):
英美詩人佛洛斯特曾說:「教育就是要使人具備一種能力,可以聽到任何 話都不動怒或喪失自信。」這句話的主角是老師也是學生,看起來並不怎麼遠 大的目標,卻很難做到。問題就出在老師與學生同為教育的主體,也同樣都在 學習,老師學習怎麼當一位更稱職的老師,學生學習如何準備迎向人生大未來 學習者總有其不足或不完美,如果老師不能接受學生的不完美,甚至也不願正 視自己的不足,那麼教育現場必然要出現許多矛盾與衝突。
大人如果擁有寬大自由的心靈,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問題大半能迎刃而解。
大人的內在解放了,重新審視自己情緒的根源,這時候的語氣和態度就會和緩 堅定,擁有更大的空間讓孩子討論。
◎指定分享二(鄒雅惠老師):
少子化在教育上造成的衝擊已日益嚴重,尤其各校為了招生,用盡方法求 生存,更甚者討好學生,也因少子化,家長常不明事理的護著孩子,讓孩子無 法在犯錯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有時家長還站在跟老師對立的立場,讓在第一線 的老師們,在處理事情時相當的棘手。
關於教育,阿建老師想說——
1、大人除了對孩子真誠表達自我(整理自己的情緒),也請記得“給自己一 份鼓勵”。
2、以“正向好奇”的態度,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不對孩子說“為什麼”,
而 改說“我很好奇”……
3、真誠地接納孩子,這樣的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但接納一個孩子,並 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但一旦懂得接納,就能真正傾聽,幫助孩子厘清問 題。
4、無論孩子作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成功,都想被愛,
被接納,想當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大人對他們的期望一致,於是大人 理所當然能和孩子攜手並進。
5、與孩子共同面對問題,訂立目標,並持續陪伴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 會懈怠或放棄是很正常的,但千萬別憤怒責備或說理教誨,否則孩子會回 到慣性裡,也對自己喪失信心。
對學生,我們付出了真心,我們才能問心無悔,俗話說:“十年樹木,百 年樹人”,堅持在教育的路上,一路溫情地陪伴孩子們,是我們的良心也是我 們的職責。
四、 自由分享
◎自由分享一(曾苗育老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搶說愁」。在中學 教的我們所面對是「少年輕狂」階段的孩子,這段青春期的成長在人生歲月中 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難怪希臘哲人憂里匹茲堡會說「青春是成為富有的最 佳時機,也是成為貧窮的最佳時機」,但我想「貧窮」與「富有」絕對指的是 成長的豐富性,但如何在「貧窮」與「富有」的十字路口引導他們向前行,我 想除了教學現場經驗外,就是像崇建老師所言:大人先整理自己的內在,孩子 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
我歡喜於因為閱讀進而思考,因為思考,我進入「我思故我在」的豐富教學。
◎自由分享二(陳金峯老師):
孩子有時候會對學校的校規有所疑慮,但是規則既為眾所制定,便要懂得遵 守,雖然你我皆覺得不合理,但倘若不有所遵循,那這社會便亂了秩序,而我們 跟孩子在對話時,可以同理孩子的想法,但也要懂得遵守原則,可以告訴孩子 規則成立的目的,不喜歡但也必須要遵守,雖然我們很想改變,但一旦改變,
那就無所依歸,所以也只能遵守了!
在班級經營上,我們可以讓課程和生命教育有所連結,讓孩子經由課程來做 一些分享,使孩子提出他們的想法,經由分享來對自己的想法有所挑戰或堅持 這樣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會有更寬廣的未來,有更不同層面的想法。
◎自由分享三(郝翠鳳老師):
看到書中提出「衝撞規則的孩子」這一篇,我心中有許多的感受。現今的 教育環境,常因家庭教育方式及社會風氣的影響,使的孩子們對教育規則有許 多的質疑、不遵守,老師們如何在這些規章下化成合理的常規,我的心得是:
老師們如果擁有寬大自由的心靈,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問題大半能迎刃而解。
而寬大與自由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而是大人內在的解放,重新去審視自己 情緒的根源,自己所受教育的經驗,而一旦老師內在釋放了,我們所用的語氣 與態度就會和緩而堅定,就能讓孩子們有更大的空間討論,從討論、釐清到適 時地接受而成為行為模式,這就是教育的真諦。
我歡喜於自己因閱讀而更能在教學現場中處理得宜而受惠莘莘學子。
◎自由分享四(龐華倫老師):
社會的變遷,資訊快速的進步,大多數學生得到知識越來越容易,因此學 生對於學校給予的資訊與規定開始出現懷疑與不安。在這樣的背景下衝撞校規 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就我自己這幾年的導師經驗來說,
第一年帶的班級與任課班級,多半是學習動機低落的,因此重心不在課業上,
所以心思都會放在外表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遇到學生染頭髮、修改制服 或運動服等,上課時因對課程不喜歡就睡覺或與同學講話而影響老師及同學的 上課秩序,這些狀態都會與校規或班規有衝突,此時老師或學校教官就會進行 輔導與勸說,即時如此,仍會有些學生會繼續破壞這些規則,進而用校規記過 的方式來限制。這樣的情形其實只會惡性循環而已,我們應該思考要如何有效 而且讓學生打從內心遵守規則。在這之中,我們可能要先問問自己,我們要如 何讓孩子信服我們對他的要求呢?如果我們只是堅決用校規來打壓他,只會惡 化關係,但我們可先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對話,首先,可先對孩子家庭結構、
興趣以及平常的休閒活動的瞭解,再藉由結合一些生命或未來的話題來取得讓 他改變的契機,雖然不敢說這會是絕對成功的方法,但相信藉由無條件站在孩 子立場思考會降低破壞規則的人數。
◎自由分享五(林知瑩老師):
英美詩人 Robert Frost「教育就是要使人具備一種能力,可以聽到任何 話都不動怒或喪失自信」一個教育者如果擁有寬大的自由心靈,去面對孩子的 問題,問題大半能迎刃而解。我們應學會內在的解放與,重新去審視自己情緒 的根源,自己所受教育的經驗並以智慧來調和對立的觀點。學會與孩子去靜下 心去解釋分析所遇到的事情,孩子若能在理解之下相信也開始認同並願意去配 合。當與孩子有承諾時,當下要有專注認真的談論,讓孩子也知道我們是彼此 都認真的看待此事,當大人重視之下,孩子進而也學會重視,並開始認真的去 配合該項事情。
◎自由分享六(陳冠翰老師):
「麥田裡的老師」卷五與卷六的題目是「衝撞規則的孩子」與「班級經營」。
先深呼吸冷靜下來,再若無其事的觀察行為和可能的慣性動作,並融入對方目 前情境,和對方以朋友的方式去感受,啟發對方自我察覺處理情緒方法,並去 體會自己的行為是否自己也是喜歡的,假如連自己都覺得厭惡,那別人也會和 自己的感覺是一樣的,是不喜歡自己的所作所為。運用這樣的處理模式,李崇 建老師在遇到衝撞規則的孩子時或是從事班級經營遇到特殊狀況,問題都能迎 刃而解。
當我們遇到衝撞規則的孩子,如果身為教育者的大人擁有寬大自由的心靈, 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問題大半都能解決。然而這裡所謂的寬大與自由,並非放 任孩子為所欲為,而是大人內在的解放,重新去審視自己情緒的根源,自己所 受教育的經驗,一旦大人內在解放了,大人的語氣與態度,就會和緩堅定,擁 有更大的空間讓孩子討論。
在班級經營,或是和孩子互動時,覺察並調整自己的姿態,更容易達到教 育者的目標。一般人在教養孩子時,經常從自己表層的感受、觀點與期待出發 想要改變孩子的狀況。如此往往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教育問題時常卡住。
因為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改變孩子的觀點,並不是以感受控制孩子,並非告訴 孩子你的期待,也不是以道理、觀點與規條說服他,就能達成目的。因為不同 的應對姿態,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與回饋。若是遇到衝突事件,讓自己在言行上 稍稍停頓,或者不要立即處理,暫時別過頭去,緩緩深呼吸,覺察情緒,承認 情緒,與情緒共處,整理情緒,在回應外界,如此比較趨近於一致性的姿態。
◎自由分享七(顏宏謀老師):
自從進入教育界後,如何學習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就是一門很大的課 程,尤其是書中所提到的當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這樣的情況最多,而我們 最常因為這樣而沉不住氣怒罵孩子,忘了把心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更甚至有 時候會諷刺的語氣來刺激孩子,想要孩子趕快得到我們想要的期待,這些往往 都會適得其反。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種,連我們自己在小時候都不希望被 老師那樣對待,可是出了社會當了老師後就什麼都忘了,重蹈覆轍,這是我們 必須要先改變自己、檢討自我才是。說真的,如果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先冷 靜處理自己的情緒再來處理事情,這樣雙方才能有雙贏的機會。
每個班級的孩子屬性都不一樣,但是一個班級的導師只有一個,在面對多 數的孩子上,處理孩子不守規矩的語氣和態度是很重要的關鍵。其實當老師的 都知道班級規則是僅次於校規的力量,但在提出班規時,要記的不要針對人,
而要要針對事情讓孩子了解。面對事情的問題不是問題,而是要怎樣去面對問 題才是最大的問題。一個班的經營是一個導師的魅力所在,千萬不要讓自己的 內心情緒而影響了自己的經營方式,要常常告訴自己,我很好、我很棒,給自 己正向的力量。因為自己給自己正向力量,相對的也會帶給孩子更正向的影響。
◎自由分享八(何明翰老師):
本書卷五「衝撞規則的孩子」、卷六「班級經營」所提到的內容讓我知道
「建立規則」的重要性‧作者在面對各種不同小孩時,首先查覺自己的情緒,
再以平和的語氣與他們對話,當他們與學生們關係比較好時,適當的訂出「規 則」並再次核對學生們是否下次能夠遵守,也許之後學生們偶爾還是會再犯,
但是經過又幾次的提醒,學生們會記得並且遵守規則、接受規則的。作者提到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在他的教學過程中,他也遇過挫折,
他曾經接受邀請,在一群家長及老師面前,讓他們看到他無法掌控好學生班級 秩序的一幕。他覺察了自己心理的憤怒、難過、無奈與煩躁,整頓好自己、讓 自己平靜下來後,告訴自己他很勇敢,即便沒有做好,仍然應該欣賞自己的挑 戰,並且透過這個機會更了解學生們。我很欣賞他自我覺察及、坦誠面對挫折 繼續向前進的過程,這是讓人值得學習的地方。
◎自由分享九(陳逸修老師):
作者在面對孩子各種不同的問題時,首先會先覺察自己的情緒,然後用平 穩的語氣與孩子對談,而不是讓情緒淹沒了教師專業的能力。作者會對孩子展 現接納與包容,然後透過與孩子ㄧ對ㄧ的對談,建立關係,並了解與連結孩子 心中的渴望。當作者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彼此的關係也漸漸深入後,作者對 孩子的付出才會產生影響力。我很欣賞作者很能把握與孩子ㄧ對ㄧ對談的時機 也有足夠的敏感度能抓到孩子心中的渴望,於是促成了一段段深刻、感人的師 生情誼。
◎自由分享十(許志龍老師):
看了與生命經驗連結的對話,讓我感受到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是有感受的 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若能夠針對學生的想法和學生 做互動,在教學方面必有不錯的效果,教學不再是單向的學習,而是雙向的回 饋。
最近在教授到數學課程時,我喜歡和學生一起想數學公式的口訣,學生會 提供我不錯的想法,等下一次解決這一類的問題,就可以使用我們一起想出來 的口訣,課堂上如果能撥出時間和學生對話,一起想口訣和解決的方法,相信 這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看了教育的挫折這段文章也讓我想起以前剛進入我們明德時遇到的挫折,
當時真的很灰心,也常常心情不好,但那些挫折也成為日後我在教育這條路上 的經驗,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人生的路沒有永遠的順利,遇到 困境也只能更堅強的走下去,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智者,恆存乎疢疾。獨孤 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固達。」遇到挫折我們就把吃苦當作吃補 經過磨鍊一番,相信能造就出更好的自己。
五、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一(陳怡樺老師):
一、 書名:【對話的力量-:以一致性的溝通,化解內在冰山】
二、 作者:李崇建、甘耀明 三、 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社 四、 內容簡介:
本書最主要在說明如何用一致性的溝通,來解決教養和教育問題。人常常 用慣性的對話模式對話,往往停留在普通的對話,有時還陷入對立、產生問題 作者教我們如何進行良好的對話,透過對話過程感覺到療癒、深刻、有啟發。
如此一來,還能達到討論彼此觀點與期待,且懂得表達與接納,開啟心與心的 交流。作者提到真正的對話需要雙方姿態平等,不帶任何價值判斷,讓對方感 覺到被接納,進而產生信任關係,願意開口也願意聆聽。細讀了「對話的力 量」,不僅使我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這是一本在教育上很值得一讀再讀的 好書。
六、主席總結(劉明慧老師):
真誠地接納學生,這樣的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但接納一個學生,並 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但一旦懂得接納,就能真正傾聽,幫助學生釐清問題,
與學生共同面對問題,並訂立目標持續陪伴學生。在過程中,學生會懈怠或放 棄是很正常的,但千萬別憤怒責備或說理教誨,否則學生會回到慣性裡,也對 自己喪失信心。無論學生做什麼選擇,沒有學生想向下沈淪,他們都想成功,
都想被愛、被接納,想當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是和老師對他們的期望一致,
於是老師就可以與學生攜手並進。今天謝謝大家熱烈討論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