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PT 第一章門口的陌生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PT 第一章門口的陌生人"

Copied!
18
0
0

Teks penuh

(1)

第六章

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

(2)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整

( 民國 30 年代後期 )

() 背景: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此時生產工

作條件差,物資缺乏,加上國民政府帶來大

量人口,顯現戰後台灣經濟極需重整。

1946

610

1848

680

1950

790

1952

810

民國 38 年之後,政 府

撒退來台,台灣的的 人口變化

(3)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整

( 民國 30 年代後期 )

( 二 ) 通貨膨脹

:受到各式因素的影響,台灣物價高漲的問題

日趨嚴重。自 1945 年,台灣光復初期到

1949 年中期,物價漲了 7,000 多倍。

通貨膨脹下,出現 30 萬元的水果

( 資料來源:《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遠流, 2000 年。 )

(4)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整

(

民國

30

年代後 期

)

( 三 )

穩定經濟

發行新台幣:

由於物價上漲過速,台幣

供不應求。 1949 年,台灣

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規

定 4 萬舊台幣換 1 元新台幣

(5)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整

( 民國 30 年代後期 )

( 三 ) 穩定經濟

1· 背景: 1950 年韓戰爆發後,台灣戰略地位轉趨重要,美國

開始對台灣提供軍事、經濟援助。

2 · 美援的情況:直到 1965 年美國終止對台援助為止, 15 年間

美國總共提供台灣將近 15 億美元的授助。

3 · 影響:美援期間,台灣總財政赤字是 11 億美元。將近 15 億

的美援,彌補了台灣這段時間的財政赤字。因此,

美援對台灣最直接的影響是有助於台灣經濟的安定

(6)

在美國援助下,成立

台中立霧發電所

(7)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整

( 民國 30 年代後期 )

( ) 農業改革

2· 土地改革:

(1) 三七五減租 1950年立法院通過「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 」,規定

地主向佃農收租不得超過年收獲量的 1000分之 375

改善佃農生活、 增加農民生產意願、提升農業生

產。

(2) 公地放領 1951 政府將公有耕地放領給現耕農。

(3) 耕者有其田 1953年立法院通過「耕者有其田條例」,使大多數

佃農成為自耕農,提高生產意願。

(8)

三七五減租

三七五減租實施期間,工作人員整理耕地清冊

( 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 2000

珍藏 20 世紀台灣,頁 248 ,台北時報 )

(9)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二、進口替代

( 民國 40 年代 )

1 · 時間:自民國 42 年起

2 · 發展:政府利用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賺取外匯,再進口

工業原料、機器,以發展民生工業。此時工業

發展的主要目標,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

3 · 方式:出口糖 → 購買國外棉花 → 發展台灣紡織業。

4 · 結果:在兩次的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後,台灣發展了本

國的基礎工業 ( 紡織業 ) ,部分工業產品足以滿

足國內市場需要,並且達到平衡貿易逆差的目標。

(10)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三、出口擴張 ( 民國 50 年代 )

1 · 時間:民國

50

年代開始

2 · 發展:先後於高雄與台中設置加工出口區。

加工出口區,是指由政府提供廠房、公共設施、租稅減免

等優惠條件,再加上台灣的廉價勞力,吸引外國商人來

灣投資,將成品加工,再將產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場。

3 · 結果:加工出口工業的發展帶來工業高成長,台灣在此時

已經逐漸由農業經濟型態轉變為工業經濟型態。

( 例:食品、家電產業

) (

出現客廳即工廠的情況

)

(11)

1960 年代的女工 ( 中央社提供 ) 年代在高雄加工出口區內,女性從業人 員正在製作手工的繡花鞋。

(12)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音樂欣賞:孤女 的願望 鳳飛飛演唱版

http://www.youtube.

com/watch?v=7f-bQSU

2cDI

本曲在藉由一

位從鄉下到台北找工作的女孩,儘管工作

低微薪資微薄

,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台灣從農業社

會轉型為工業

社會的歷程中,對那些必須離鄉背景找工

作的人而言,

有激勵鼓舞的作用。

http://www.taiwan123.

com.tw/main_digi.asp?

id=66

轉引自<從淡

水暮色到孤女的願望>

(13)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四、能源危機與十大建設

( 民國 60 年代 )

1 · 時間:民國 60 年代初期開始

2 · 原因:全球面臨兩次的石油危機,導致全球性的經濟

衰退。

3 · 代表人物:行政院長蔣經國因應危機,提出以交通建

設為主的「十大建設」計畫。

4· 十大建設 :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

台中港、蘇澳港、造船廠、桃園國際機場

煉鋼廠、石油化學工業和核能發電廠。

5 · 結果:台灣渡過石油危機,與南韓、香港、新加坡一同躋

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14)

蔣經國巡視中國鋼鐵公 ( 資料來源:中央 )

十大建設之一的造船廠 (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 錄》 )

(15)

五、產業升級

( 民國 60 年代後期 )

1 · 時間:民國 60 年代末期

2 · 原因:工資提高、地價上漲、環保意識等情況,造成本島

產業外移。因此,政府開始大力推展消耗能源少、

低污染、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的策略性工業。

3 · 代表性產業:電腦與資訊產業 ( 新竹科學園區 民國 69

)

4 · 結果:台灣經濟逐漸轉型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的高科技工業。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16)

台灣晶圓代工產業

( 資料來源:李筱峰,《台灣史 100 件大事》,玉山 )

(17)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六、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 ( 民國 70 年代以後 )

1 · 時間:民國

70

年代

~ 至今

2 ·

背景:政府為了促進貿易的自由化與國際化,開始大幅降

低關稅,放寬進出口管制。

3 · 結果:我國政府先後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 APEC )

世界貿易組織 (WTO) 。

(18)

結論:隨著政府經濟建設計畫適時發揮作用,加上國人

勤儉、儲蓄的習慣,臺灣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

臺灣奇蹟。

第一節:經濟的發展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第壹章 總則 第一條 本校為保障工作者安全與健康,防止職業災害發生,依據職業安全衛 生法第 34 條規定,特訂定本守則。 第二條 本守則用詞: 一、 工作者:指本校所聘僱之勞工及受工作場所負責人指揮或監督 從事勞動者。 二、 勞工:指受僱從事工作獲致工資之本校教職員工及與本校存有 提供勞務獲取報酬之工作事實及勞動契約之助理等。 三、

我和家人為了到墾丁旅遊,出門前做了很多準備。由於這次的旅遊是四天三夜, 父母與姊姊都在討論如何把經費壓到最低,同時又可以讓行程非常有趣,而我唯一的 工作就是跟著去玩。這次的旅遊,我們共去了墾丁海灘、墾丁大街、夜市、二駁博覽會、 安平古堡及台南的老家,到現在仍歷歷在目;但最令人回味不已的還是當時在墾丁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