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11
0
0

Teks penuh

(1)

國文 5  從閱讀到理解 ──國文活化學習單

第四課 勸學

可運用教學方式、資源 重點說明

課前 自

學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 P.4-3 )

鼓勵學生閱讀課本題解、作者欄及課文,練 習重點摘要,並完成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中 運用

1.認 識 荀 子 生 平 、 學 說 及 其 文 學 成 就。

2.簡要介紹先秦諸子論辯體散文的發 展。

3.從課文中了解為學的重要性。

4.從課文中更深刻認識荀子「性惡」

的人性主張。

5.認識譬喻、排比和映襯修辭技巧。

1. 可搭配多媒體光碟中本課的PPT加以介 紹。

2. 《 論 語 》 為 語 錄 體 , 零 散 記 言 。 《 孟 子 》 為 長 篇 論 述 , 但 論 點 較 紛 雜 。 《 荀 子 》 一 書 篇 篇 有 其 中 心 論 點 , 結 構 較 完 整。可於課堂中,請同學分組討論諸子論 辯文在形式及論點上的異同。

3. 文中論及學習的環境、態度及目標,教 師可輔以《禮記.學記》的論點,統攝出 儒家對於「學」的整體看法。

4. 探討先秦人性論的演變及主張。

5. 可請學生舉出課文例證,掌握文中駢儷 句法的精緻之美。

影音資源:

1.三個讀書方法 翻轉學習效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NhCNqomY9iM

2.成功的要訣是什麽?是意志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mrrupYsGkaU

1. 〈勸學〉一文談及有關學習的方法論,

教師可以此延伸,於課堂播放「三個讀書 方法翻轉學習效率」影片,透過網路紅人 阿滴對有效學習的剖析,可讓學生思索何 謂有效的讀書方法,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 熱情。

2. 心理學家 Angela Lee Duckworth 於TED

演講意志力對於成功的重要性,教師可藉 由影片討論,帶領學生理解荀子所言「鍥 而不舍,金石可鏤」的人生至理。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 P.4-4 )

1. 以閱讀策略學習單引導學生學會從課文 檢索訊息、發展解釋。

2. 本課學習重點:《荀子》一書及荀子的 學說思想、課文中運用譬喻、排比、對比 的修辭技巧、體會學習的意義及方法等。

附件1附件1

附件2附件2

(2)

課後 延伸

課 後 延 伸 學 習 單 ( P.4- 9)

1. 延伸閱讀:結合《荀子.性惡》與蘇軾

〈荀卿論〉進行提問,一方面深化學生對 荀子性惡論的理解,一方面檢視學生閱讀 理解與分析比較能力。

2. 短文寫作:荀子的文風以表達生動、氣 勢雄渾見長,可鼓勵學生在讀完〈勸學〉

一 文 後 , 練 習 以 譬 喻 、 排 比 句型 寫作 文 章,加強議論文的寫作能力;亦可帶領學 生分析葉丙成教授所提出的未來人才所需 要的關鍵能力,思索學習一事在現代的意 義 , 練 習 以具體 、 有邏 輯的 方 式 發表意 見。

附件3附件3

(3)

...

 從題目檢索

  請從〈勸學〉的題解中尋找相關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 一 ) 本文的寫作背景為何?

答:荀子在人性論上主張【 性惡說 】,認為人皆有欲,欲望若不能節制,便容易流於惡,人們 的善良行為都是人為的結果。因此特別重視後天修為,強調透過【 學習/教育 】,達到「化 性起偽」的效果(偽=【 人為 】)。

( 二 ) 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答:全文旨在勉勵世人努力【 學習 】,以累積善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 三 ) 荀子寫作此文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

答:本文通篇運用貼切的【 譬喻 】修辭寄託道理,一理多喻,層層推進;又能以【 排比 】的 句式增強氣勢,更能以【 映襯/對比 】的手法凸顯主旨,使文章顯得十分酣暢而具有說服 力。

 從文體檢索

( 一 ) 請仔細閱讀課本的作者介紹,回答下列問題:

1.荀子的文章具有什麼特質,標幟著論辯體散文已趨向於成熟?

答:荀子的文章頗多長篇大論,有【 明確的主題 】,能據題說理,結構完整,論據充分,顯示 論辯體散文已趨向於成熟。

2.荀子的散文就句型而言具有什麼特色,為後世文學家所推崇?

答:荀子文中有許多【 駢詞儷句 】,對仗十分工整,被後世駢體文學家所推崇。

3.說理散文之外,荀子在「賦」的發展上,成就為何?

答:荀子賦篇包括五篇短賦,是最早【 以賦名篇 】的作品,其【 問答 】的形式,開漢賦問答 體的先聲。

( 二 ) 〈勸學〉是一篇說理散文,請先試著概覽基本文意後,完成以下的段落結構連連看:

段落結構(連連看)

第一段 學習可以改善本性

第二段 強調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第三段 勉人積善成德則聲聞自遠

第四段 總結為學的次序、目標與方法

第五段 君子借助後天學習而有所成

第六段 福禍自取、榮辱自召,君子須慎其所立

第七段 為學必須累積、持之以恆,態度要專一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前閱讀策略學習單

附件1 附件1

一 一

二 二

(4)

...

 從 段落檢索訊息、發展解釋

第一段

( 一 )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一句話的作用為何?(複選)

 開門見山,切入主題  總提下文的主旨句 強調學無常師之理(強調學無止境之理)

( 二 ) 在此段裡,荀子使用「青、冰、木」三個舉例,是用來比喻什麼道理?

答:(1)「青、冰之喻」:學習,使人超越先天本質的限制。

(2)「木之喻」:學習可改變本性,並產生不可逆的變化。

( 三 )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 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 也。」下列關於這段文句的闡釋,何者正確?(複選)

 採「先舉例,後議論」的方法寫成

 整段所用的修辭為「譬喻」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兩句為因果關係

 「參省乎己」典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不臨深谿」與「谿深而魚肥」,「谿」字詞義相同 (山谷/溪流)

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意近於「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 者難為言」

( 四 ) 作者認為:四方民族的後代,彼此有差異的關鍵原因是: 先天的才性  後天 的教育

( 五 ) 下列有關古人看待「先天、後天」之闡述,何者正確?(複選)

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主張後天的教育可改變人之本性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須透過後天外鑠而 得 (四端為人性固有,非經由外鑠而得)

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人的本性相近,成長後的差異乃後天習 染而致

曹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可見他認為文章風格決定 於後天的學習 (後天應改為先天)

第二段

( 六 ) 試說明下列文句的結構: (A) 【 提出個人經驗 】→ (B) 【 譬喻、舉例 】

→ (C) 【 結論 】

(A)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課中閱讀策略學習單

附件2 附件2

一 一

(5)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C)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 七 ) 關於「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句:

1.根據荀子的理論,君子的本性均如何?

答:性惡。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句話表達出荀子的什麼理念?

答:透過學習可轉化天性,即「化性起偽」之理。

第三段

( 八 ) 請判斷此段裡所用的比喻,是屬於「正例」或「反例」:

( 反例 )蒙鳩以羽為巢,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

( 正例 )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 正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反例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反例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九 ) 總和本段的例證和比喻,此段所要說明的主旨是:

答:表達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

( 十 ) 承上題,下列文句,何者可與本段所要說明的主旨相呼應?(複選)

 子曰:里仁為美

 子曰:君子就有道而正焉

 孟子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強調為學須堅持不懈、循序漸進)

 墨子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第四段

( 十一 )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請問:

1.這段話表達什麼含意?

答:福禍自取,榮辱自召。

2.此段裡用了許多舉例。下列何者,亦可用來說明相同的道理?(複選)

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禍福無門,惟人所 召

( 十二 ) 整個第四段,所欲強調的主旨為何?

(6)

答:福禍自取,榮辱自召,故君子必慎其所立(所學)。

第五段

( 十三 ) 試根據原文,將此段所強調的三種「為學之道」填入表格中:

( 十四 )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其內涵與下列何者最不相同?

(單選)

《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中庸》: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此句雖強調累積,但多用於負面狀況,與題幹的語意不 同)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 十五 ) 請解釋:「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專注之心】 【清明智慧】 【專一行事】 【顯赫功業】

( 十六 ) 荀子說:「梧鼠五技而窮」,是因為鼫(ㄕ ˊ )鼠「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 木,能游不能渡河,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因此「梧鼠五技」這個成語,

可用於形容什麼?

答:才能雖多,卻不能專精。

( 十七 ) 荀子引《詩經》:「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 結兮。」請問:

1.「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屬於賦、比、興哪一種作法?

答:尸鳩輪番哺育幼鳥,平均如一,令人聯想淑人君子始終一致的儀態,屬於「興」的作法。

2.荀子引用這段詩句,是用來說明什麼?

為學之道 原文

為學必須

【 累積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 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為學必須

【 有恆 】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 舍,金石可鏤。

為學必須

【 專心 】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 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 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7)

答:為學當專心一志。

(8)

第六、七段

( 十八 ) 有關「沉魚出聽」、「六馬仰秣」:

1.這兩句話,本用來形容什麼?

答:音樂動聽。

2.荀子在這裡用這兩句話,用意為何?

答:只要累積善行,自然聲名遠播,就像樂聲悅耳必然感動人一樣。

( 十九 )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是用來形容什麼?

答:向學、積善之人,聲聞自遠。

( 二十 )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 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下列關於這段文字的敘述,何者正確?

(複選)

荀子認為,為學的次序是先讀禮,後誦經

 荀子認為,為學的目標是成為聖賢

 荀子認為,為學的方法是累積、專注、有恆

 此段呼籲「學無止境、終身學習」之理念

  全文統整

( 一 ) 下列有關荀子〈勸學〉一文的說理特色敘述,何者正確?(複選)

 排比句型,氣勢雄渾  對偶文句,句式工整  層次分明,邏輯嚴密

 正反對比,映照生動  比喻例證,形象鮮活  名人事蹟,發人深省

( 二 ) 以下表格所列的文句均出自〈勸學〉,請將文句所代表的說理內涵,以選項填入答案 欄中:

原文文句 答

(A) 後天的學習,可使人 超越先天的本質

(B) 人若近善者,自然向 善,若近惡者,與之俱惡 (C) 強調禍福榮辱均由自

(D) 強調學習當持之以恆 (E) 說明為學的態度需專

(F) 勉人積善成德,自然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B)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G)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F)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

(A)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C)

二 二

(9)

聲聞遠播

(G) 強調為學之道貴在累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E)

(10)

( 三 ) 請畫出本文的結構表或心智圖:

(第一段)

學無止盡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學不 可 以已

(第二段)

學重於思

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見 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假輿馬能致千里 假舟檝能絕江河

君子善假於物 學之重要

(第三段)

學習環境

蒙鳩之巢 白沙在涅 蘭芷漸滫 射干之莖 蓬生麻中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反例

正例

(第四段)

慎其所學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質的張而弓矢至 林木茂而斧斤至 樹成蔭而眾鳥息 醯酸而蜹聚

施薪若一,火就燥 平地若一,水就溼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

君子慎其所立 榮辱自取

禍福自召

物從其類

(第五段)

學習態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螾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用心躁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累積

有恆

專一

(第六段)

積善有聞

瓠巴鼓瑟,沉魚出聽 伯牙鼓琴,六馬仰秣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第七段

學之次序與目的 次序──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目的──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為善不積耶,

安有不聞者乎 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11)

...

 文 章比較、延伸閱讀(省思評鑑)

( 一 ) 閱讀以下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甲、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 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 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 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

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乙、荀卿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者也。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子 思、孟軻,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荀卿獨曰:「亂天下者,子思、孟軻也。」天下之 人,如此其眾也;仁人義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獨曰:「人性惡。桀、紂,性也。堯、

舜,偽也。」由是觀之,意其為人必也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彼李斯者,又特甚者 耳。……彼李斯者,獨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 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為古先聖王皆無足 法者。……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其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孔、

孟之論,未嘗異也,而天下卒無有及者。苟天下果無有及者,則尚安以求異為哉!(蘇 軾〈荀卿論〉)

【注釋】偽:人為。疾:通「嫉」,嫉妒。分:名分。師法:師長、法度。讓:謙讓。意:

料想。剛愎:固執己見,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見。愎,音ㄅㄧ ˋ 。自許:自我 期許,在此有自視甚高之意。詆:讉責、抨擊。是:肯定。激:激發。孔孟之論 五句:孔、孟的言論,不曾標新立異,但天下始終沒有人趕得上他們。如果天 下真沒有人趕得上他們,那麼哪裡用得著追求標新立異呢。卒,終究。及,趕 上。苟,假如。安,哪裡、怎麼。

1.請根據甲文,簡述荀子性惡論的基本理念。

答:荀子認為人性天生存有好私利、嫉妒、憎恨、感官慾望等「惡」之本質,倘若順此惡性而為,則 會產生爭奪、暴亂等禍事。而要改善這種造惡的情況,則必須有師長、法度、禮義等教化,將人 們導向正途。

2.荀子主張「性惡」,這與〈勸學〉一文中,強調學習有何關聯?

答: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者,人為也,人們必須透過後天培養來扭轉天生的

「惡」之本質,因此荀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良好的學習可使人改變天生的作惡基因;

〈勸學〉文中「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一段,便是透過木頭因 火烤改變本質之喻,說明教育使人「化性起偽」之成效。

3.根據乙文,蘇軾是否認同荀子的性惡觀點?為什麼?

答:蘇軾認為,荀子主張性惡觀點,與子思、孟子的論點背道而馳,這是「喜為異說」的行為,又 說荀子這麼做,必然是「剛愎不遜」、「自許太過」,可見蘇軾並不認同荀子的觀點。

課後延伸學習單 課後延伸學習單

附件3 附件3

一 一

(12)

4.根據乙文,蘇軾認為荀子的態度,對李斯有何影響?你怎麼看出來的?

答:蘇軾認為,荀子批駁孟子,詆毀天下賢人的作風,使李斯擴張其狂妄的氣焰,成為摧毀儒家 經典、周公制度的劊子手。「李斯以其學亂天下,其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一句,正揭示出荀子 的高談異論對李斯的影響。

語譯:

甲、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 心,依順這種人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 理,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 貪慾,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淫蕩混亂就產生而禮義法度就消失了。

這樣看來,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慾,就一定會出現爭搶掠奪,一定會和違犯等級名 分、擾亂禮義法度的行為合流,而最終趨向於暴亂。所以一定要有了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 的引導,然後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遵守禮法,而最終趨向於安定太平。由此看來,人 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乙、 荀卿這個人,喜歡標新立異而毫不謙讓,敢發高論而不顧一切。他的話,愚蠢的人聽了為之 震驚,品行不好的人聽了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稱他們是賢人君子。只有荀卿認為:

「搞亂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眾多;天下的仁人義士,也如此眾多。只 有荀卿說:「人性本惡。夏桀、殷紂王所做的一切,表現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堯、舜所做的一 切,就是一種偽裝。」從這方面來看,料想他的為人必定剛愎自用,不知謙遜,讚揚自己太過 分。那位弟子李斯,在這方面又特別嚴重。……那個李斯,只有他驕矜傲慢不顧一切,焚燒了 孔子的六經,誅殺了夏、商、周三代諸侯的後代,破壞了周公的井田制度,這種膽大妄為的做 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見他的老師荀卿罵盡天下的賢人,就更認准了自己那種愚蠢的念 頭,認為古代先聖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學習效法。……荀卿闡明了王道,闡述了禮樂文 明,而李斯卻利用他的學說搞亂了天下,可見荀卿的高談怪論對李斯還是起了激發作用的。

孔、孟的言論,不曾標新立異,但天下始終沒有人趕得上他們。如果天下真沒有人趕得上他 們,那麼哪裡用得著追求標新立異呢!

  短文寫作練習:兩題挑選一題寫作(省思評鑑)

( 一 ) 荀子〈勸學〉一文,比喻鮮活,迭用例證,使文章呈現出強大的氣勢,極富說服力。

請以連用數個譬喻、舉例的寫法,以「無懼挫折」為主旨,寫一則短文。(以白話寫作 即可)

❏參考範文

  沒有作繭自縛的苦悶,便孕育不了飛舞的彩蝶;因為熬過如晦的風雨,才有望見彩虹的驚 嘆。人生也是如此,禍福相倚,榮辱與共。害怕挫折,是因為忍受不了低潮的痛苦,放不下眼前 享有的小成就,一旦知曉遠方通往更美的海岸,便能微笑面對一時的擱淺,無懼地等待下一次揚 帆。這些道理,已經有無數先賢為我們示範過了:孫子臏足,著兵法;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司馬遷含垢忍辱寫《史記》;孔子作《春秋》時累累然如喪家之狗;東坡困居在黃州的山水中潛 藏,卻因而達致思想上、文學上的巔峰……史例斑斑,不都是「文窮而後工」的最佳見證嗎?由此 可見,挫折是鍛鍊才能的冶金師,堅強人格的煉丹爐;自困境中挺立,才能打磨出更好的自己,

激勵自己克服恐懼,攀向成功。

二 二

(13)

( 二 ) 學習的重要性亙古不移,「學什麼」卻因時代而異。在荀子的時代,求學的途徑是

「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而在瞬息萬變的當代,臺大教授葉丙成則提出六種能力,認 為是學子必須培養的生存關鍵:

一、找到資源:你到新環境、新職場,能否讓大家很快認識你、喜歡你?

二、結交朋友:你是否讓別人願意和你當朋友、幫助你?

三、洞悉世故:有組織的地方就有政治,你能否看出人事背後的複雜關係,保護你自 己?

四、識別問題:成功創新創業的前提是要解決別人的問題,如果只是作出自己認為很酷 的東西,不會有人買,所以必須有深刻的洞察力,觀察別人的問題在哪裡?

五、給人深刻印象:讓人對你印象深刻、有好印象。

六、行銷自己的想法:你有想法後,要如何說服別人、讓大家覺得這是好主意?

  你認為:以上六種能力當中,哪一樣是未來人才最需要具備、必須在求學時期便養成 的?又,如何培養?請寫一篇短文,發表你的看法。

❏參考範文

  有句古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無須賣力宣傳自己,只要花朵豔麗、果 實香甜,觀賞的人們自然會多到踩出一條路來。如此低調的想法到了現代,恐怕太天真、也太不 合時宜了。在網路鋪天蓋地、人人都是低頭族的今日,媒體每日輸出超載的資訊量,無論是企業 或個人,倘若無法透過快速、感人的方式,精準突顯自己的優勢,便難以在川流的訊息量中存 活。因此我認為,「行銷想法」是年輕人最需培養的關鍵能力,學生最好在求學時期,透過課堂的 討論參與、社團運作、活動宣傳發表等機會,設法傳達自己的理念,使別人理解、認同,進而達到 樂於合作的目標;而這些,不只學生要努力,還須從師長做起,改變傳統上對下、老師單向講授 的教室模式,鼓勵學生多開口、多發表開始!試想:兩千年前,諸葛亮與劉備促膝長談,因一席

「隆中對」換來一展長才的機會,時至今日,人們早已沒有三顧茅廬的時間,現代臥龍行銷自己 的本事,能不從學生時期加緊磨練嗎?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 45 分) 說明: 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 題號。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 一、文章解讀(占 18 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回答問題,文長限 200 字∼250 字﹙約 9 行∼11 行﹚。 途中是認識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車中、船上同人行道可說是人生博覽會的

個)(丁)段文字否定馮語,認為市義非大臣該做的事、不應對 他國有二心、立宗廟於薛更是悟越職權,作者認為馮蠶為孟 嘗君經營三盾是有罪的 【翻譯﹞ (甲)世人皆稱讚孟嘗君能夠羅致人才,人才因此而投靠他的 門下,而他最後也憑這些人才的力量,從虎豹般凶惡的秦國 手中逃脫。唉!孟嘗君只不過是那班會學雞啼叫、學狗爬進 別人家中偷東西的傢伙們的頭目罷了。哪談得上是羅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