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混合題型(占50分)
第1題至第12題包含單選題與非選擇題。單選題每題4分。問答題每題5分。
1-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我認為大數據應用真正帶來的風險隱憂,反而得回到關於「人」的定義上來談。相較於傳統人文主義 將「人」視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人類大命運》的作者哈拉瑞認為,大數據發展所預示的未來中,「人」
恐怕將失去這樣的特殊性。
哈拉瑞指出,如今我們全都是一個新興宗教的信徒:數據主義。我們可以把這種數據主義的信仰,看 做是推崇大數據應用到極致的一種版本。這樣的數據主義信念,不僅透過資料數據判斷、預設人們的行為 , 實際上更是將「人」看做各種資料、數據的積累。換言之,在數據主義看來,一切都是由「資料流」組成 。 這看似科幻電影的情境,其實早已隨著2010年前後「量化自我」與「量化生活」等概念的出現,成為現實。
我們手上戴著能夠即時監控生理數據的數位裝置、我們使用蒐集身體內部資訊進行病理判斷的各種醫療科
技(如fMRI、基因檢測)、我們在網路及社群媒體上留下的照片、記錄及各類數位足跡,這些資料、數據
不僅堆疊成為「我」,還成了各種演算法決定我的選擇與行為。
(節錄自曹家榮〈大數據錯了嗎?在監控之外的兩個隱憂〉)
( D )1. 文章中提及數據主義的信念是「將『人』看做各種資料、數據的積累」,下列敘述中,與數 據主義思維不符合的選項是: (A)研究員從智慧手機的平均使用時間,推論國人的生活作息 (B)教師從整個學期的段考成績平均,評價每位學生的能力高低 (C)《魔球》中,運動家隊 的棒球經理以棒球統計選擇球員,看待選手養成 (D)對選組方向困惑的高一學生,與輔導老 師預約時間,進行學業取向的諮詢。
(A)以使用智慧手機的數據來推論人們的生活作息,即是把「人」看作是數據的積累,而忽略了少數族群 或是地域差異的特殊性 (B)以學期成績的數據來評價學生能力的高低,即是把「人」看作數據的積累,
而忽略了每位學生在特定科目上的表現狀態 (C)以棒球數據統計來選擇球員、培養球員,即是把「人」
看作數據的積累,而忽略了人的自主個體性 (D)一對一的諮詢輔導,以人的主體性為原則,無關乎數據 與資料,與上文所述的數據主義邏輯不符。
2. 下述假設情境,符合文章什麼概念呢?(建議作答字數:50-60字)(占5分)
答:人連選擇未來結婚對象都能透過數據決定,就如同文章所述,「人」漸漸變成資料流的一環,透過 數據判斷,能夠預設人們的行為,但相對地,人也漸漸失去特殊性與自主性。
( B )3. 「平均薪資六萬」一文凸顯臺灣薪資結構問題,下列和此問題最直接相關的臺灣社會現象是 (A)不滿單一職業身分束縛,斜槓青年成趨勢 (B)拚命工作仍然貧窮,青年成為窮忙族最 大族群 (C)主計處統計臺灣有超過45萬尼特族,未能進入勞動、升學或就業輔導的狀態
(D)臺灣男女薪資差14%,日、韓更驚人。
中位數占平均數比例下降,顯示高薪者人數雖未增加,但薪資卻愈來愈高,拉高平均數;而多數人仍位 於低薪族群,導致中位數跟不上平均數成長速度,凸顯臺灣薪資結構往高薪少數人集中的現象,導致貧 富差距擴大 (A)共享經濟時代,青年多方面投資自己發展多項專才 (B)窮忙族又稱在職貧窮,低薪族 雖有工作,但仍趕不上物價水準,也呈現薪資分配不均的現象 (C)尼特族的出現和臺灣教育體系相關,
大學科系無法和職場銜接,學生畢業後找不到適當工作,陷入負面循環 (D)顯示職場上男女同工不同酬 現象仍存在,而臺灣差距比日、韓來得小。
( D )4. 「平均薪資六萬」一文點出臺灣的低薪問題,行政院表示短期解決低薪的方案是由公部門主 動解決低薪等,但長期還是要增加企業投資,使工作機會與人力素質接軌,由上述判斷政府 提出的解決政策不包括: (A)公部門帶頭提高員工薪資 (B)縮小學用落差 (C)加速產業升 級 (D)建立性別薪資透明化制度。
(A)公部門擔任領頭羊帶領民間企業加薪 (B)縮小學用落差,能讓青年具備良好就業能力 (C)產業升級 提高員工專業技能,促使薪資增加 (D)政府提出的解決政策是,薪資透明化讓企業給薪條件受大眾檢視,
但並非針對性別差異。
( C )5. 就算衛生紙漲價,也沒有幾塊錢,為什麼那麼害怕漲價?因為「漲價」兩個字會誘發焦 慮,這兩個字容易擴大聯想到:所有物價上漲、薪水不漲、荷包縮水、生活不好過……等負 向連結。在心理學裡稱為「聯想促發」,一個線索容易誘發相關情緒的經驗,所以當消費者 看到「漲價」就容易連結到生活變得不好過,這也誘發了焦慮的情緒,為了避免這樣的感受 能做的就是在還沒有漲價的時候囤貨。
經濟學會認為每一塊錢都是等值的,照這樣的假設,消費者會認為「省50塊錢」和「賺 50塊錢」是一樣的,但就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同樣的價格「獲得」和「失去」的感 受差很多,「賠50塊錢」的情緒感受會比「賺50塊錢」強烈,這種現象稱為「規避損失」。
這種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喜悅,而漲價但薪水不漲的情況,買漲價後的產品,意謂著要 付出更高的代價,也暗示「買貴就是賠錢」,這使得漲價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總是那麼強烈 所以要消費者想怎麼去賺到50元,他可能會先選擇不要賠掉眼前這50元!不過這樣的決策模 式可能和消費者的經濟狀況有很高的相關性。 (節錄自林俊成〈【衛生紙心理學】搶購 荷包瘦讓決策更難受〉)
依據上文,敘述最為正確的是: (A)賺1塊錢與少花1塊錢在感受上是等價的 (B)聯想促發 均會導向負向的經驗與情緒連結 (C)漲價所帶來的心理作用有時比實際的漲幅來得深刻,並 且影響人們消費行為 (D)週一汽油漲價,常會導致前一晚加油站大排長龍,此行為無關乎消 費者的經濟狀況。
(A)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上認為感受上並不等價 (B)不一定是負向的連結 (D)文末提到消費者的經濟狀 況會影響決策模式。
( D )6. 心理學的「稀缺效應」指的是物以稀為貴,愈是限量、愈是需要搶購,消費者愈渴望獲得,這 種限量產品就很像給了折扣,刺激生理和心理的興奮感!厚奶茶特性就是獨家販售,所以只能
60614S-R 7-1 我要選擇怎樣的結
婚對象比較好呢?
現在有A和B兩位適婚 對象,你覺得我應該選 擇跟誰在一起呢?
從你出生那天開始,我就跟隨你。我蒐集了你在鍵盤上 輸入的每個符號,讀過你所有的E-mail,我透過儀器每 天追蹤你。當你和不同的人約會時,我知道他們對你的 血壓或者心跳起了什麼作用。我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根據我對你的了解,建議你跟A結婚,不要跟B結 婚。我知道你喜歡長得好看的人,所以,我已經將長 相的部分考量進去了。B雖然長得比A還帥,但是根 據我對數以千萬計的戀愛關係的了解,外表遠不如生 物化學系統那樣重要。所以,我建議你跟A結婚。
7 第七回 第 7 章 公民責任
在特定賣場買到;衛生紙的特性則是擔心民生必需品漲價,以後再也買不到便宜的衛生紙,所 以要搶這波「囤貨」。 (節錄自林俊成〈【衛生紙心理學】搶購,荷包瘦讓決策更難 受〉)
閱讀上文,下列選項與稀缺效應的相關性最低的是: (A)量販店舉辦三天特賣活動,所有民 生用品加一元多一件 (B)偶像天團即將解散單飛,宣布將舉辦最後一次的全球巡迴演唱會
(C)網路商城因應光棍節,推出單筆消費金額滿1萬現折2000,名額僅有500名 (D)知名手
機推出新款上市,訂於1月1日10點全球門市同步販售,引起粉絲漏夜排隊。
(D)知名手機雖有新潮時尚的特性,會引起粉絲興奮感,但相較於另外三個選項的限量、稀缺的特性,總 體來說其相關性最低。
( A )7. 舊金山行動衛浴車「Lava Mae」藉由提供衛浴服務讓街友重拾尊嚴,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述
「擁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不因種族、宗教、階級而有差異」。Lava Mae所欲保障的權利 與下列相同的是: (A)國際紅十字會赴戰地為當地傷亡者提供醫療援助 (B)電子前哨基金 會(EEF)發表重要文件,反省網路科技如何導致國家更易於監控人民生活 (C)學界警告多 名記者遭殺害事件將危害民主體制 (D)國際特赦組織發起寫信馬拉松活動,聲援身陷囹圄的 人權受迫者。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成為街友,『衛生』是他們最直接的需求,如果沒有乾淨的外表就得不到尊 嚴」,行動衛浴車乃基於此理念希望滿足街友對清理自身的需求,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健康是基 本人權 (A)提供醫療援助,符合上述健康權利 (B)乃欲保障人民的隱私權避免受政府侵害 (C)記者遭 殺害凸顯新聞自由受迫害 (D)身陷囹圄的人權受迫者可能是因為違反當權者利益被判刑,導致人身自由 權受損。
( A )8. 「愛.女孩」計劃以製作布衛生棉、推廣衛生觀念、提供非洲赤貧地區女孩的生理期所需為 目標,保障當地女孩的基本人權,其中不包括的選項是: (A)人身自由 (B)平等權 (C)健 康權 (D)受教權。
(A)人身自由意指人民不受非法的逮捕拘禁,非文本所述內涵 (B)女孩因有生理期導致行動不便,和男 孩相較下出現不公平的學習低落現象 (C)因使用破布、海綿、地毯、盒子代替衛生棉,導致女孩健康權 受損 (D)女孩因生理期行動不便和不適,導致課業落後或輟學,影響其受教權。
( D )9. 這尊「無懼的女孩」銅像,是美國藝術家Kristen Visbal的作品,並由全球第三大資產管理公 司「道富集團」(State Street)安排贊助。活動發言人表示,這尊雕像之所以選在華爾街銅 牛對面,其目的不僅是慶祝國際婦女節,亦可凸顯華爾街金融圈中,性別不平等與女性職涯 天花板等平權問題。 (節錄自轉角24小時〈婦女節在華爾街:對抗公牛的無懼女孩〉)
上文提到無懼女孩雕像的背景和訴求,錯誤的選項為: (A)藝術家根據某個理念,創作了本 作品 (B)企業透過贊助藝術品,改善了其形象 (C)作品選擇放置的位置,強化了其理念 (D)女性職場平等的困境,獲得了大改善。
(A)透過活動發言人,表達了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B)報導中會特別提到贊助企業,即是企業欲取得的形 象效益之一 (C)文中特別提到,華爾街金融圈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因此選擇放在該處。而放在銅牛對 面,更是借用原有的藝術品,強化了自己作品的意涵,也是本作品充滿爭議所在 (D)本段落只點出性別 不平等的現象,並未提到是否因作品發表得到改善。
( C )10. 無懼的女孩對面那尊「進擊的公牛」,在過去也是非經官方許可的「快閃藝術」。這尊蓄勢 待發的蠻牛,是義大利藝術家Arturo Di Modica在1989年12月,擅自放置於紐約證交所門口,
以當作送給「紐約市民的耶誕禮物」。當時,美國正面臨著「黑色星期一」後的經濟危機,
而Di Modica也以這尊雕像,振奮了華爾街的士氣,紐約市府隨後也表達對這項藝術作品的
尊重,並將之挪移到鄰近的鮑林格林公園現址永久保存。 (節錄自轉角24小時〈婦 女節在華爾街:對抗公牛的無懼女孩〉)
閱讀本段落後,請選出意義最接近本段的選項: (A)「進擊的公牛」被稱為「快閃藝術」,
指的是藝術家快速創作而成 (B)「進擊的公牛」之所以最後合法,是因為免費贈送給紐約,
對市民有益 (C)「進擊的公牛」之所以被市民接受,是因為作品回應了市民的心理需求 (D)「進擊的公牛」之所以被永久保存,是因為紐約市政府要紀念藝術家付出。
(A)快閃藝術指的是藝術品或行為突然出現、很快又消失的形式特色 (B)作品受到市民歡迎,而藝術家 也為其能在現場公眾展示,進行諸多努力,紐約市府也予以尊重,才將快閃藝術移至合適地點永久保存, 並非因為免費 (C)進擊的公牛之所以最後被接受,乃因為作品意義呼應當下美國的金融狀態,受到市民 歡迎 (D)不是為了要紀念藝術家,而是因為作品具有公共性。
11-1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法蘭西斯奇尼在今年年初公開提出一個計畫:向萬神殿的參訪者收取入場費。經歷半年以上的討論,
終於在十月拍板定案,門票預計定在3歐元,年底開始實施。唯一比較大的問題是,至今仍無法決定售票 口與入口閘道的設置地點。
如果想參訪大競技場,每個人都需支付12歐元的入場費(根據不同身分可能會只有7歐元乃至於免 費),想更進一步參觀今年才開放的最高層區域,還得另外加收9歐元。同張門票還能參觀附近的羅馬廣 場和巴拉丁諾山的遺蹟群,總的來說價格不算太高。根據義大利官方統計,2015年時,大競技場是全義大 利「最賺錢」的古蹟,當年共有650萬人次參訪,門票所得高達4500萬歐元(約新臺幣16億)。但這個 第一名的榮耀與萬神殿相比難免顯得些許黯淡,萬神殿同一年的參訪人數足足比大競技場多出一百萬人次 不過因為免費入館,被排除在當年的收益排行榜外。
從萬神殿居高不下的人氣來看,法蘭西斯奇尼的構思相當合情合理,畢竟這些人潮所代表的,是高達 上千萬歐元的潛在獲益。他提到,門票收入不僅可讓萬神殿自給自足,也可撥出部分款項協助其他古蹟維 護。此外,法蘭西斯奇尼也從觀光問題指出,收取門票有助於分散絡繹不絕的人潮。萬神殿位於羅馬舊城 區內,狹窄腹地每天卻必須勉強吸納三萬人次的觀光客,無疑是個巨大負擔。他心中所想的是深度觀光,
而非人潮來來去去的主題樂園。既能開拓財源、又能控制觀光人潮的收費機制,在法蘭西斯奇尼眼裡看來 是如此完美,但有不少人卻不作如是想。羅馬副市長貝爾加莫(Luca Bergamo)早在法蘭西斯奇尼透露初 步計畫時,就深感不以為然。貝爾加莫認同應當加以控制觀光人潮的出發點,但試圖藉由收取門票來解決 是相當不切實際的想法。他相信,比起那些會帶來景觀破壞的售票設施,羅馬真正需要的是更有彈性的文 化和觀光政策。 (節錄自王健安〈義大利的金雞母:免費參觀的萬神殿,該收門票嗎?〉)
( B )11. 閱讀上文,下列敘述中呈現的觀點,與法蘭西斯奇尼最接近的選項是: (A)義大利大學藝術 史學者卡托尼批評政府尋求民間贊助,根本是在出賣靈魂,並表示:「我很擔心義大利政府 沒有底線,這是古蹟保存和修復問題,但也是品味問題。」 (B)我第一次參觀倫敦的西敏寺、
都柏林的聖派屈克大教堂時嚇了一跳,我居然要付錢才能進去,而且還不便宜。你也可以說 義大利在對外界開放這部分做得很好,但在某些「重要」地方收一點點入場費也不為過 (C) 艾米齊克洛宮擴建時把露天的庭院改為室內會議廳,還築了外牆。查札拉不以為然地說:
「艾米齊克洛宮是城市的一部分,必須與之互動,不能獨善其身,築牆隔絕了兩側迴廊環抱 城市的意義。古教堂改建的廳堂捨棄原有的窗戶,成了一座封閉的水泥盒子。」 (D)義大利 文化遺產、活動與旅遊部將每月的第一個周日定為「博物館日」,公立博物館、美術館、考 古遺址、公園等均在當日免費開放。在「博物館日」活動的刺激下,義大利全國文化遺產類 景點訪問量大大增加,不僅帶來了文化熱,也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加受到關注。
文章中法蘭西斯奇尼提出「向萬神殿的參訪者收取入場費」的計畫,他認為門票的收入,不僅可讓萬神 殿自給自足,也可撥出部分款項協助其它古蹟維護 (A)義大利學者卡托尼不認同政府尋求民間贊助修復 古蹟的做法,認為這樣會失去保存古蹟的本質與意義,與題幹所述無關 (B)「在某些『重要』地方收一 點點入場費也不為過」與法蘭西斯奇尼收取入場費的想法不謀而合,可以相互呼應 (C)查札拉的論點,
認為古蹟必須與城市互動,不能獨善其身,與題幹所述無關 (D)義大利的文化推廣,訂定博物館日的模 式,讓民眾可以免費參觀,這樣的政策與法蘭西斯奇尼的想法不同。
12.依據上文政治家們對於古蹟議題的觀點,完成下列表格。(建議總字數:50-60字)(占5分)
政治人物 法蘭西斯奇尼 貝爾加莫
古蹟收費 贊成 反對
原因
1. 從利益來看:高達上千萬歐元的潛在獲益─→
收 入 效 益 ① : 萬 神 殿 自 給 自 足 。
、
收入效 益②: 撥出 部 分款項協助其它 古 蹟維護。
2. 從觀光來看:收取門票有助於分散絡繹不絕的人潮/
推動深度觀光。
售票設施會破壞古蹟景觀
貳、寫作題(占50分)
3月8日是聯合國所通過的「國際婦女節」,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大城市都有遊行集會,除了爭取性 別平權,職業婦女的勞動處境也時常是各國女性呼籲的焦點。而在今年的婦女節清晨,美國金融中心華爾 街的著名地標「進擊的公牛」(Charging Bull)對面,也悄悄立起了另一尊挺胸叉腰、對看公牛的女性銅 像「無懼的女孩」(Fearless Girl),以彰顯女性在金融業內對「天花板」問題的突破與對抗。
這尊「無懼的女孩」銅像,是美國藝術家Kristen Visbal的作品,並由全球第三大資產管理公司「道富
7-2
集團」(State Street)安排贊助。活動發言人表示,這尊雕像之所以選在華爾街銅牛對面,其目的不僅是慶 祝國際婦女節,亦可凸顯華爾街金融圈中,性別不平等與女性職涯天花板等平權問題。
我喜歡她挑戰公牛的站姿,對迎面挑戰毫無畏懼的樣子。
我覺得這超棒,這太美了,我愛死了這個位置的設計!
一位路過的女性對《路透社》表示。當無懼的女孩銅像於8日破曉時分來到華爾街後,這尊新地標很 快地成為吸引上班族、觀光客的目光焦點。然而儘管打過招呼,這尊銅像目前仍未獲得紐約市府的登記許 可,而僅屬「快閃藝術」。主辦單位表示,「無懼的女孩」目前只會停在公牛對面一個星期,但主辦方正 與紐約市府積極協調中,希望能讓這尊引發討論的少女銅像多留一個月,「如果紐約市府能破例開恩讓她 永久停留,那更是再好也不過!」 (節錄自轉角24小時〈婦女節在華爾街:對抗公牛的無懼女孩〉)
依據上文,假如一個禮拜後,「無懼的女孩」藝術銅像被移除,你也有機會在華爾街「進擊的公牛」
對面設計一座全新的快閃藝術銅像,請以「無懼的○○」為題,說明你的設計意義,以及你所設計的銅像 背後想呈現的故事為何?文長不限。
【寫作指引】
1. 審題關鍵:先確定自己想表達的議題或觀念,再思索能代表理念的象徵事物,作為藝術銅像的素材。
2. 掌握要旨:了解文章中銅像放置所代表的意義,並清楚書寫藝術裝置的創作原因,以及背後欲傳達的精 神意涵。
3. 凸顯亮點:藝術銅像想表達的議題或觀念,若能與自身經驗連結,書寫效果更佳。
【範文】
無懼的老者
美國華爾街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甚高,連同街頭的藝術擺設都備受關注。「進擊的公牛」無疑是近 年來街內的重要地標。
然而,在「進擊的公牛」對面數公尺處,立了一位佝僂老人的銅像。幾乎光禿的頭頂,垂著幾絲殘髮; 皺紋遍布,從臉上至拄著拐杖的手。特別的是,即便歲月毫不留情的在老者身上刻下各種印記,唯一不變 的是那炯炯有神的雙目,面對眼前蓄勢待發的公牛,無分毫的畏懼,努力地靠著拐杖撐起快挺不直的腰桿。
在這高齡的社會,老人的安養問題逐漸受到注意。曾聽友人述起家中長者的故事,一位年少有為的青 年,歷經風霜到了中年,由於跟不上新時代的變化,志業漸漸由盛轉衰,甚至到晚年意志消沉。我見過那 位老人家,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然而在慈祥的臉上,似乎帶有一絲不服輸的倔強。他說著年輕時的冒 險經歷及當初創業的艱辛,不難從他激昂的語氣聽出,年輕的他是何等熱血有為,卻難以與眼前這位意志 頹廢的老者連結。我問起為何中年之後就沒有精彩的故事,老人家垂喪著臉,告訴我其實當初面臨時代變 遷時,曾有轉型念頭,卻已失去年少時的那股衝勁與熱情。我才了解到,原來在那一絲倔強底下,還藏著 不得不對時代低頭的無奈。這事讓我不禁嘆道如今許多老者退休後便漸失鬥志,只想虛度餘生。為此,我 想將「無懼的老者」設立在「進擊的公牛」前。除了表現老者的勇氣,更希望老一輩的人能往前突破,像 紀錄片《不老騎士》中,那幾個八十歲仍騎摩托車環島的老人,始終都擁有築夢的膽識。我也期許未來年 老的自己,也有著不斷冒險的精神。公牛即如同挑戰,不向挑戰低頭,展現自己的熱情,樂於接受新挑戰, 活出自己精彩的後半生,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不讓年齡設限了夢想的寬度。
人生的目的,在於不被時間洪流淹滅。活出自我,無疑是唯一方法。這尊「無懼的老者」永流傳於大 眾內心,即便數百年後銅像已不復存在,這樣不向生命低頭、活到老學到老及不畏挑戰的態度,將歷久不
衰。 (臺南二中 戴妏柔)
60614S-R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