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X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X 163.20.146.11"

Copied!
4
0
0

Teks penuh

(1)

總 分

實力評量 14 回

第 9 回   法治教育

  年   班   號 姓名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0分)

1-2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1─2題: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 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 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 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 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皁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 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 地也。

(《左傳‧臧僖伯諫觀魚》)

( C ) 1.下列句意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書》曰:「公矢魚于棠。」→此為針對文中史事的客觀紀錄,並無褒貶之意 (B)公曰:「吾將略地焉。」→因僖伯諫阻,公打算改往邊境巡視

(C)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關乎國家大事以及禮 器、兵器等貴重物品,才是國君應該親自處理的事

(D)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狩獵雖是君王的遊樂,也應 於農閒時舉行以與人民同樂。

*(A)此句記載隱含諷刺魯公行為不合禮法之貶意 (B)巡視邊境,只是藉口,隱公仍要「觀魚」

(D)四季狩獵是為了講習軍事,不是為了遊樂。

( C ) 2.根據本文,推測「僖伯稱疾不從」的真相應是:

(A)憂慮成疾,故無法前往觀魚 (B)堅持以身作則,不願遊獵玩樂 (C)因君王所行不符規範,故委婉推辭 (D)認為此行過於倉促,不願便宜行事。

*(C)臧僖伯認為魯公觀魚,是錯誤的決定,他阻止不了魯隱公,只好稱病不隨。

3-4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3─4題: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 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 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

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 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 一匹,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 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 受爵,至五大夫以上,迺復一人耳,此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  (鼂錯〈論貴粟 疏〉)

( A ) 3.〈論貴粟疏〉乃鼂錯針對時弊進諫之文,根據本文,下列對於西漢社會狀況的說 明,正確的是:

(A)當時的人民能以車騎馬,向朝廷換取免徵徭役

(B)政府針對富人課出重稅,而農民因生產力不足,故無需繳稅

(C)以科舉考核制度選拔官吏,故富人除了衣食無虞,更能享有優勢的社會地位 (D)農民不僅生活貧困,且在法律上也處於較低賤的地位。

*(A)由「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復卒三人」可知 (B)由「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

所謂損有餘,補不足」可知,無論是富人或是農民皆須課稅 (C)文中未提及科舉 (D)由「今 法律賤商人……農夫已貧賤矣」可知農民雖生活貧困,但法律仍以重農抑商為原則。

( C ) 4.鼂錯針對時弊,提出「貴粟」之論。下列關於「貴粟」的實施方式,敘述正確的 是:

(A)農民可透過「入粟」得到獎賞,但犯罪者不能用來抵罪

(B)貴粟法令之推行,乃是因應當時農產過剩,而提出「粟有所渫」的對策

(C)貴粟法令讓富人向朝廷進貢粟糧,藉此拜官授爵,有平衡社會貧富差距的功 效

(D)「入粟」不僅能夠帶動生產力,多餘之粟糧亦可提供戰馬食用,以達到軍事 武備之壯盛。

*(A)由「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得以除罪」可知,一切賞罰之標準,皆是以 入粟多寡為依憑 (B)由「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可知,當時的農民因為貧賤且又 受朝廷苛刻重稅,並無農產過剩之虞,反之可推測出當時的粟糧應為短缺。此外,「粟有所 渫」乃是在「貴粟」之令推行後,將來農產生產有餘才會出現的情況 (C)由「能入粟以受爵,

皆有餘者也……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可知,貴粟之功除了使富人有入官授

60608S-R 9-1

議題閱讀 333─

混合題高分攻略

(2)

爵之機會外,對於平衡社會貧富差距亦有大功 (D)文中未提及將多餘的粟糧提供戰馬食用。

5-6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5─6題: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者之政脅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 之為貴矣。夫化之不變而後威之,威之不變而後脅之,脅之不變而後刑之;夫至於刑者,

則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是以聖王先德教而後刑罰,立榮恥而明防禁;崇禮義之節以示之,

賤貨利之弊以變之;修近理內,政橛機之禮,壹妃匹之際;則莫不慕義禮之榮,而惡貪亂 之恥。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

治國有二機,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並湊,強國先其刑而後德。

夫刑德者,化之所由興也。德者,養善而進闕者也;刑者,懲惡而禁後者也。故德化之崇 者至於賞,刑罰之甚者至於誅;夫誅賞者,所以別賢不肖,而列有功與無功也。故誅賞不 可以繆,誅賞繆則善惡亂矣。夫有功而不賞,則善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善不勸 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嘗聞也。《書》曰:「畢協賞罰」,此之謂也。  (劉向〈政 理〉)

( D ) 5.關於本文觀點的解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刑罰能治標不能治本,道德才是教化根本

(B)不論霸者強者,能定國安民就是善政,不分優劣 (C)崇尚道義、不施刑罰,才是聖王作為

(D)盡全力做好賞罰,是《尚書》所記載的治國原則之一。

*(A)由「夫刑德者,化之所由興也」可知作者的觀點是刑罰與德政並重 (B)由「夫此三者各有 所施,而化之為貴」可知德化政治是最可貴的 (C)由「聖王先德教而後刑罰」可知聖王亦施 刑罰。

( C ) 6.「修近理內,政橛機之禮,壹妃匹之際;則莫不慕義禮之榮,而惡貪亂之恥。」

此段文句與下列所述相較,涵義相去最遠的選項是:

(A)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C)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D)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A)(B)(D)皆帶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或以道德教化人民的意涵,與題幹「君王應由自己及身邊 之人做起,端正禮儀、謹守職責;那麼,人民便會慕行禮義,厭惡貪婪作亂」的意涵相近 (C)說明待人若能言恭敬、行篤敬,四海之內皆可通行,與治國之道無關。

語譯:(A)在位君子的德行像風;百姓庶民的德行像草;草被風一吹,一定隨風仆倒啊!

《論語‧顏淵》 (B)能做妻子的模範,再推及到兄弟,更進而教化治理家族邦國。《孟子

‧梁惠王上》 (C)說話忠誠守信,行為篤實嚴謹,即使到了邊遠國家,也能夠通達。說話 不忠誠守信,行為不篤實嚴謹,即使在自己的鄉里,能行得通嗎?《論語‧衛靈公》 (D) 居上位者注重道德,百姓就不會有所隱瞞;居上位者憎惡貪婪,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居

上位者廉潔謙讓,百姓就會以失去節操為恥。《孔子家語‧王言解》。

7-8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7─8題:

究竟是被人愛戴比被人畏懼好一些呢?抑或是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好一些呢?我回答 說:最好是兩者兼備;但是,兩者合在一起是難乎其難的。如果一個人對兩者必須有所取 捨,那麼,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得多的。因為關於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 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 好處的時候,他們是整個兒屬於你的。正如我在前面談到的,當需要還很遙遠的時候,他 們表示願意為你流血,奉獻自己的財產、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這種需要即將來臨 的時候,他們就背棄你了。因此,君主如果完全信賴人們的說話而缺乏其他準備的話,他 就要滅亡。因為用金錢而不是依靠偉大與崇高的精神取得的友誼,是買來的,但不是牢靠 的。在需要的時刻,它是不能夠倚靠的。而且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 畏懼的人較少顧忌,因為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然而由於人性是惡劣的,在任何 時候,只要對自己有利,人們便把這條紐帶一刀兩斷。可是恐懼,則由於害怕受到絕不會 放棄的懲罰而保持著。        (馬基 維 利〈論殘酷與仁慈〉)

( D ) 7.根據本文,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用金錢取得的友誼不牢靠,以恩義維繫的情感才能永恆堅固 (B)人性多變,君王必須依靠偉大與崇高的精神,來教化人民 (C)人與人交往,與其被畏懼,不如被愛戴

(D)君王治國的良策是恩威並重,使人民既愛戴又畏懼。

*(A)由「因為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只要對自己有利,人們便把這條紐帶一刀兩斷 了」可知恩義也不長久 (B)文中並未提及此觀點 (C)本文認為「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 得多的」。

( C ) 8.關於本文的行文脈絡及觀點闡述,下列說明正確的是:

(A)從人類殘酷與仁慈的行為表現,論斷人性的善惡 (B)從君民關係,闡述君王治國應以仁慈為本

(C)從人性角度進行剖析,主張君王與其仁慈不如殘酷

(D)本文以殘酷與仁慈開啟論述,以恩義恆存而利益短暫作為最後結論。

*(A)本文所言「殘酷與仁慈」乃就君王治國態度而言,並非指全人類 (C)由「關於人類……他 們是忘恩負義……君主如果完全信賴人們的說話而缺乏其他準備的話,他就要滅亡」及「被人 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得多的」可知作者從人性角度,主張君王與其仁慈而受愛戴,不如殘酷 而被畏懼來得好 (D)文中認為依靠恩義得來的愛戴,一遇利益便會斷絕,而畏懼卻能長久存 在。

9-2

(3)

9-10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9─10題:

具體而言,富商被迫殺人,可以切割成兩部分,然後分別處理。首先是「殺人」的部 分。現代文明社會裡,除了合法的任務(戰爭、執行死刑)之外,「殺人是不對的」已經 成為普世價值。因此,富商殺人,違反了文明社會眾議僉同的尺度,行為踰矩,應當懲罰。

而且,這麼作除了符合一般人的價值觀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富商有機會洗滌心靈,重新開 始,重新做人……否則,因為「緊急避險」而無罪開釋,即使法律上無罪,難道他心理能 不帶罪愆,持平度日?

而針對「殺人」的部分,富商和綁匪,誰的責任較重?為什麼?表面上看,直接動手 的是富商,綁匪沒有動手,最多是教唆。然而有幾點考慮值得斟酌。首先,在自由意志下,

富商不會去殺人;在自由意志下,綁匪目標明確,就是要致人於死,作為勒索富商的籌碼。

其次,造成生命喪失的主導因素,是綁匪,而不是富商。再其次,在一般情形下,「殺 人」的解讀,是直接動手。雖然,在這個案例中,直接動手的富商,只是在受脅迫下被動 的執行殺人的意旨;真正殺人的,其實是綁匪。因此,在承擔殺人的刑事責任上,綁匪要 大於富商。

由這個特殊案例也可以看出,對於法律條文,直接作字面上的解釋是一般情況。可是 , 在比較特別的情形下,就值得走出字面,探索事件較完整的意義。根據字面是原則,特殊 情況是例外。原則和例外並存,並不衝突。     (熊秉元〈借刀殺人,刀當何 罪〉)

( D ) 9.根據本文,作者認為富商與綁匪的刑度應該是:

(A)富商受綁匪教唆而勒斃女子,因其符合「直接殺人」之判決要件,故罪刑與 綁匪相同

(B)富商殺人因為超越了文明社會眾議僉同的尺度,應判處死刑以符合普世價值,

以防招惹恐龍法官之惡名

(C)富商勒斃無辜女子,符合「緊急避險」之原則,故應無罪開釋

(D)綁匪雖非「直接殺人」者,但在「殺人」一事上,乃出於其「自由意志」,

故其罪刑應大於富商。

*(A)(D)作者認為富商雖符合「直接殺人」之條件,但殺人之舉並非出於其「自由意志」,而是 遭脅迫下不得不為之舉,故造成女子生命喪失的關鍵因素乃為綁匪,而非富商。故刑事責任上,

綁匪較富商重 (B)作者認為富商雖然違背了社會眾議僉同的尺度,應當懲罰,但並非處以極 刑。作者認為仍應對富商懲罰,除了符合普世價值外,亦可讓富商有洗滌心靈之機會 (C)作

者認為雖然富商符合「緊急避險」之原則,應可判處無罪開釋,但在心靈層面上,若判處無罪,

富商將永遠懷抱罪愆,而無法持平度日。

( B )10.承上題,作者認為在本件刑案上,法律之裁奪判決應該以何種標準為是?

(A)依法律條文,直接作字面上的解釋,不應有例外

(B)就特殊案例,應不拘泥於法律條文的字面,探索整體事件的完整意義

(C)應以社會眾議僉同的尺度為準,作出符合「普世價值」之判決,以防招惹恐 龍法官之惡名

(D)根據法官個人之信念,自由心證做出判決。

*(A)(B)根據本文,在一般的情況下,直接對法條作字面上的解釋是可行的,但此刑案為特殊狀 況,宜應走出法條之外,探究事件之完整意義。且作者認為原則可與例外並存,彼此互不衝突 (C)作者雖認為富商殺人之舉,違反了社會眾議僉同的尺度,而應當懲罰,但其動機並非害怕

「恐龍法官」之惡名,而是能讓富商有洗滌心靈,重新做人之機會 (D)本文並未言及此論點。

二、多重選擇題(每題5分,共10分)

( CDE )11.從〈論殘酷與仁慈〉一文可略窺馬基維利的思想,試推測下列出自〈政理〉的文 句,會獲得馬基維利贊同的是:

(A)王者之政化之

(B)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 (C)先其刑而後德

(D)脅之不變後刑之

(E)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

*(C)(D)(E)馬基維利認為君主受百姓敬畏比受百姓愛戴牢靠,可推測他會贊同〈政理〉文中提及 刑罰的文句。

(ABDE)12.下列對本單元各選文的說明,敘述正確的是:

(A)〈臧僖伯諫觀魚〉中,臧僖伯言軌、物乃是立國之根基,當軌、物混亂,國 家便會有亂政敗亡之虞

(B)〈論貴粟疏〉中,鼂錯引神農氏之語,言國家最重要之軍事武備並非高強城 池、精兵戰馬,而是糧食豐沛

(C)〈政理〉中,言政有三品,其認為強者之政為最佳治國之法,且使用刑罰可 懲戒惡行,更能促使國家安定

60608S-R 9-3

(4)

(D)〈論殘酷與仁慈〉中,馬基維利認為人性惡劣忘恩,故國君不能空憑百姓愛 戴而賴以無憂,反而要掌握百姓之畏懼心理,方能避免覆亡

(E)〈借刀殺人,刀當何罪〉中,言明法律不能僅依字面做出直接解釋,以避免 在特殊情況下,而做出錯誤之判決。

*(A)由「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不軌不物,謂之亂政」可知 (B)由「神農之教曰:『有石 城十仞……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可知 (C)由「聖王先德教而後刑罰」可知劉向認為 最佳治國之法,乃為「王者之政化之」 (D)由「君主如果完全信賴人們的說話而缺乏其他準 備的話,他就要滅亡」與「然而由於人性是惡劣的……可是畏懼,則由於害怕而絕不會放棄的 懲罰而保持著」可知 (E)由「由這個特殊案例也可以看出……原則和例外並存,並不衝突」

可知。

三、非選題(50分)

究竟是被人愛戴比被人畏懼好一些呢?抑或是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好一些呢?我回答 說:最好是兩者兼備;但是,兩者合在一起是難乎其難的。如果一個人對兩者必須有所取 捨,那麼,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得多的。因為關於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 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 好處的時候,他們是整個兒屬於你的。正如我在前面談到的,當需要還很遙遠的時候,他 們表示願意為你流血,奉獻自己的財產、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這種需要即將來臨 的時候,他們就背棄你了。因此,君主如果完全信賴人們的說話而缺乏其他準備的話,他 就要滅亡。因為用金錢而不是依靠偉大與崇高的精神取得的友誼,是買來的,但不是牢靠 的。在需要的時刻,它是不能夠倚靠的。而且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 畏懼的人較少顧忌,因為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然而由於人性是惡劣的,在任何 時候,只要對自己有利,人們便把這條紐帶一刀兩斷。可是恐懼,則由於害怕受到絕不會

放棄的懲罰而保持著。      ( 馬 基

維利〈論殘酷與仁慈〉)

請閱讀馬基維利〈論殘酷與仁慈〉一文後,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馬基維利為何認為「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好一些」?請依據本文之線索,綜 合己見,作簡明之敘述。

問題(二):馬基維利言:「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然而由於人性是惡劣的,在 任何時候,只要對自己有利,人們便把這條紐帶一刀兩斷了。」你是否贊同馬 基維利之說法?請選擇一立場,說明你贊同與否的原因,並詳細闡述之。

*寫作指引:

1.此題須熟讀本文,並以馬基維利之語,為自己的論述立基。此外,題幹言明「綜合己見」,故 不能夠僅是引馬基維利之語行文,尚須提出個人之看法。題幹言「簡明敘述」,故篇幅不用長,

但須字字珠璣,鞭辟入裡。

2.此題之寫作關鍵,乃在贊同與否的立場必須堅定,切莫在贊同與反對間作猶疑不定之敘述。其 二,題幹要求「詳細闡述」,故言明立場後,須透過例證,來使自己的論調更加穩固、詳實。

*範文:

(一)

馬基維利之所以言「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好一些」,乃是其立論之基礎為「人性本惡」。全 文將人類描寫為「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在 此人性本惡的基礎上,不意外馬基維利會認為「畏懼」的力量強大過「愛戴」。但就敝人之見,

馬基維利之論立基不穩,他刻意忽略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其論點彷彿立於一尖銳山巔,論 述看似穩妥如山,但細究其所言,其偏激式地將人性之醜惡面擴大、渲染,故此山彷若聚沙成之,

看似成理,實則容易駁之而崩解。

(二)

針對馬基維利之語,我採取相反的看法。「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此語甚妥,但 馬基維利徹底忽略了「恩義」的力量。當我們在危難時受人之恩,縱使不能結草銜環以報,但肯 定不會作出「一刀兩斷」的卑劣行舉,這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重要關鍵。因為我們懂得報恩,

了解「義」乃為合宜之行舉。此外,馬基維利將人類定義為一心追逐「利益」的生物,此論點甚 為偏頗。利益,人人所愛,此為舉世皆然之本性,無需贅言;但「利益」並非構築「人」的唯一 要素。人之所以為人,在其性格上的多樣性、豐富性,縱然我們會受困於貪嗔痴愛之魔障,但我 們亦有仁義禮智之光輝。

受人之恩,以義報之,的確為「愛戴」的厚實基底,亦是人類社會之所以和諧穩固的原因。

但利義之辨,自戰國的孟子以來,一直長存於人心道德天秤之兩端。或許真有小人汲汲營營以取 利,巧言令色以取惠,但這些都是少數人之行舉,而非人類社會普遍現象。馬基維利自言畏懼與 愛戴最好是兩者兼備,但其又言「但兩者合在一起是難乎其難的」。為何馬基維利認為愛戴與畏 懼不能同時並存?這不就是間接地承認了人性的複雜與多變性,而非只有「人性是惡劣的」這個 單一面向。

馬基維利之語出自於《君主論》,此書站在君主的立場,將百姓視為君主的對立面,是覆亡 君主政權的邪惡力量,故其論及人性時,總採偏頗之孤證。但自古孤證不立,難道對父母親、對 於師長、對於曾經在危難時給予我們協助的恩人,我們真摯而高尚的情感,忠貞而熱切的敬愛,

會僅因為「利」而將其斬斷之嗎?這種立論未免也將「人」的可能性限縮得太狹窄逼仄了吧?因 此,我反對馬基維利之語,我認為恩義這條紐帶是維繫自我與他人的重要連結,而此種連結將因 感情的積累、彼此付出、互愛而更臻厚實堅固。人類社會之所以可親可愛,不正因我們能夠拋卻 利益糾葛,而純粹真摯地親其所親、愛其所愛,甚至犧牲一切代價也要保護所珍視的事物嗎?這 才是「人性」的光輝面,也是馬基維利永遠無法理解的,溫暖而厚實的「愛」。

9-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海山高中 105 學年度生物科第 4 次評量 班 號 姓名︰ 一、多選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 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 得 2.5 分; 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5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5 分;答錯 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 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 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 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C1.下列各組「 」中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止,吾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