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題本
國文考科 (選擇題)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 80 分鐘 作答方式:
˙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
切勿使用修正液(帶)。
˙ 未依規定畫記答案卡,致機器掃描無法辨識答案者,其後果由考 生自行承擔。
◎ 註: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考科之測驗形式,作答方式仍 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教師用
III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A 1.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是:
(A)一線「曙」光/呈卷,即面「署」第一
(B)「駭」人聽聞/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C)未雨綢「繆」/思無因喜以「謬」賞
(D)如「履」薄冰/窺戶者足無停「屨」
【解析】(A)ㄕㄨˋ。(B)ㄏㄞˋ/ㄏㄞˊ。(C)ㄇㄡˊ/ㄇㄧㄡˋ。(D)ㄌㄩˇ/ㄐㄩˋ。
B 2.下列「 」內前後字義完全相同的是:
(A)攻無不「克」/「克」己復禮 (B)「當」之無愧/羞愧難「當」
(C)陶「冶」性情/佳「冶」窈窕 (D)颯爽「英」姿/落「英」繽紛
【解析】(A)戰勝。攻無不克:沒有攻佔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約束。克
己復禮: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B)承受。(C)造就、培養/美麗、
妖豔。(D)傑出的/花。
C 3.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坐上直升機,隨著高度逐漸爬升,能夠□□到的景色也更加廣闊。
乙、再不處理這件事情,恐怕最後不會有任何讓你□□的餘地。
丙、這次鋼琴演奏會的門票名額有限,請盡快索取以免□□。
(A)俯視/周旋/向背 (B)仰看/周旋/向隅 (C)俯視/轉圜/向隅 (D)仰看/轉圜/向背
【解析】(甲)由高處往下看應選「俯視」,「仰看」為由低處往上看;(乙)「轉 圜」為挽回的意思,「周旋」則是有對抗、應付之意,依文句之意應選「轉圜」;
(丙)「向隅」比喻錯過良機而失望,「向背」指擁護與反對,依文句意應選「向 隅」。故選(C)為正確。
B 4.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與句法結構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夫龍之為蟲也,
(甲)若人有嬰之者,
(乙)柔可狎而騎也,
(丙)人主亦有逆鱗,
(丁)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
(戊)則必殺人,
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韓非子‧說難》)
(A)甲乙戊丙丁 (B)乙丁甲戊丙 (C)丁丙甲戊乙 (D)戊丁乙甲丙
【解析】可由各句的連接詞判斷順序。如題幹首句提出論說的主詞──「龍」,首 先說明牠的特質──(乙)「柔可狎而騎也」;接著語鋒一轉:「然……」,開始論 說,所以接(丁);而剩下的三句中,「若……則……」是一個固定句型,所以 (甲)句一定在(戊)句之前;而題幹末句有「人主」一詞,可知論說重點已由「物」
轉至「人事」上,因此前一句必接(丙)「人主亦有逆鱗」。
語譯:龍這種蟲,可以馴服後接近牠騎在身上,但是牠的喉下倒生著直徑一尺 左右的鱗片,要是有人碰觸了它,牠就會傷害人。國君也同樣有倒生的鱗片,諫 說的人能不觸犯國君的逆鱗的,實在很少啊!
C 5.下表為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所彙整的「近5年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
留學簽證人數」統計表。請依據這份統計表,選出敘述最正確的選項:
國別/年分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英國 3,826 3,408 3,272 3,484 3,686
日本 3,885 4,703 5,062 5,422 5,589
美國 14,135 14,547 14,332 13,887 13,000
德國 901 1,252 1,433 1,569 1,620
加拿大 1,109 1,271 2,282 2,860 3,170
合計 23,856 25,181 26,381 27,222 27,065
(A)我國學生近五年赴英國及加拿大留學的人數持續衰減
(B)近五年赴美留學的人數漸減,美國已不再是最多臺灣留學生前往的國家
(C)我國出國留學的人數自2014年開始有持續增長的趨勢,而2017更是近五
年出國留學人數的高峰
(D)我國學生近五年赴英國、德國以及加拿大留學的人數均穩定成長
【解析】(A)我國學生近五年赴美國及英國的留學人數減少,赴其他國家留學的 人數持續增加。(B)雖然前往美國的留學生有減少,但目前為止,美國仍是圖表 中台灣留學生最多國家。(D)近五年留學人數穩定成長的國家為日本、德國及加 拿大。
B 6.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
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 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嘵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 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
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黃伯之罪也。(〈郁離子.獻馬〉)
捐:捨棄。賈禍:招致災禍。賈,本作「買」的意思,在此引申作招致。
(A)芮伯被放逐的原因為私藏良馬
(B)後人認為芮伯被放逐與他明知故犯有關
(C)因周厲王沒什麼慾望與喜好,故芮季建議芮伯不要獻馬 (D)芮伯聽從芮季建議,沒有獻馬給周厲王
【解析】(A)芮伯遭人流言誹謗而被放逐。(B)因為周厲王貪心而且易聽信旁人讒言
(D)芮伯沒有聽從芮季的意見,還是把馬獻給厲王。語譯:周厲王派芮伯率領軍 隊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馬,芮伯想把它獻給周厲王。芮季勸阻說:「不如捨棄這 主意。大王貪欲無厭,而且又好聽信別人的讒言。現在在軍隊回來的時候獻上馬 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認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沒有東西應 酬他們,他們就會在王面前說你的壞話,大王必定相信他們的話。這樣做是招引 禍患啊。」芮伯不聽勸告,終於把馬獻給了周厲王。榮夷公果然派人來向芮伯索 求東西,沒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誣陷中傷芮伯。說:「芮伯還有藏私啊!」周 厲王大怒,將芮伯逐出。君子談到這件事都說芮伯也有過錯。你既然知道大王貪 得無厭,卻又誘引他的貪欲,這就是芮伯的過錯啊。
B7.閱讀下文,選出作者最想表達的主旨:
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易者?」
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纇之,故難;鬼神,
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A)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才藝,不可以常理來判斷或衡量 (B)事物若具客觀的評定標準,便難加以創造、發揮
(C)看似簡單的事卻難以達成,看似困難的事反而容易達到 (D)畫工擅長畫鬼魅的圖畫,畫犬馬則非其所長
【解析】由最後的評論可知,容易畫人是因為經常能看到而有客觀的標準,不容 易畫鬼神則是因為無法看到具體的模樣,所以可以隨意發揮。故選(B)。語譯:
有位客人替齊王畫畫,齊王問他說:「畫什麼最難?」客人回答道:「畫狗馬最 難。」齊王又問:「畫什麼最容易?」客人回答道:「畫鬼怪最容易。狗馬是眾人皆 知,從早到晚隨時都可以看到,不能任意虛構,要想畫得像是不容易的,所以 最難畫。鬼怪是沒有具體形象的東西,在我們面前無法看到它,要想怎麼畫就怎 麼畫,所以畫起來就容易了。」
C 8.閱讀甲、乙二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甲、武帝嘗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饌,並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褲(衣 羅),以手擎飲食。烝豚肥美,異於常味。帝怪而問之,答曰:「以人乳飲 豚。」帝甚不平,食未畢,便去。王、石所未知作。
乙、石崇廁,常有十餘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沈香汁之屬,無不畢備 又與新衣箸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王大將軍往,脫故衣,箸新衣,神色 傲然。群婢相謂曰:「此客必能作賊。」
(A)王武子的烝豚因浸泡人奶而特別好吃
(B)石崇家的廁所令來客感到害羞,是因為王大將軍在內更衣 (C)依照〈世說新語〉的分類,甲、乙文均節選自汰奢篇 (D)王武子是按武帝的喜好準備錦衣華服及美饌佳餚
【解析】(A)「以人乳飲豚」指用人的乳汁去餵食豬。(B)客人感到難為情是因有眾 多婢女侍列於廁所,且上完廁所會讓客人換一套全新的衣物。(D)文中未見此意,
當時炫富是晉朝王公貴族的一種娛樂風氣,晉武帝也樂在其中,甚至有加入石 崇與王愷的鬥富戰爭。因此王武子應該是炫富成分居多。甲乙文皆在說明與奢侈 有關的故事,故選(C)。甲文語譯:晉武帝曾經到王武子家裡去,武子設宴款待,
都是用琉璃器皿盛裝。婢女一百多人,都穿著綾羅綢緞,用手托著食物。蒸豬肥 嫩且鮮美,和一般的味道不一樣。武帝感到奇怪,問他怎么烹調的,王武子回答 說:「是用人乳餵的小豬。」武帝非常不滿意,沒有吃完,就走了。這是連王愷、 石崇也不懂得的作法。乙文語譯:石崇家的廁所,經常有十來個婢女列隊侍候,
均穿著華麗的衣服,並且放上甲煎粉、沉香汁一類的物品,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準 備齊全的。又讓上廁所的賓客換上新衣服出來,客人大多因為難為情而上不了廁 所。大將軍王敦上廁所,脫掉原本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神色傲慢。婢女們互相 評論說:「這個客人一定會作亂!」
9-10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感冒的致病原是多達數百種的不同病毒,流感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傳染病。和一般感冒相比,流感容易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肌肉酸 痛等症狀,且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所須時間比一般感冒長,約需1-2週 甚至數週才能完全恢復,而且容易引發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感冒與流感主要藉由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染方式,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 亦可能因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再觸摸自己的口、鼻而傳染 因此個人衛生及洗手是預防傳染的重要措施。
流感潛伏期(被感染至症狀出現)約1-4天;罹患流感的人,在發病前1 天至症狀出現後的3-7天都可能會傳染給別人,而幼童的傳播期則可能更長。
項目 流感 一般感冒
病原體 流感病毒 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等 影響範圍 全身性 呼吸道局部症狀
發病速度 突發性 突發/漸進性
臨床症狀 咳嗽、倦怠、肌肉痠痛 喉嚨痛、噴嚏、鼻塞 發燒 高燒3-4天 少發燒,僅體溫些微升高 病情 嚴重、無法工作/上課 較輕微
病程 約1-2週 約2-5天
併發症 肺炎、心肌炎等 少見(中耳炎或其他)
流行期間 冬季多 春秋冬季
傳染性 高傳染性 傳染性不一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D9.依據以上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一般感冒的症狀與流感症狀大致相同,因此不易察覺 (B)一般感冒的傳染力有高有低,但皆較流感容易傳染他人 (C)幼童的流感症狀會比成人來得嚴重
(D)流感從發病到痊癒,最少也需要一星期的時間治療
【解析】(A)一般感冒的症狀集中在呼吸道,流感則會擴及全身,且程度較嚴重。 (B)一般感冒的傳染力並非皆高於流感。(C)資料中並無此說,僅說幼童的病毒傳 播期較成人來得長。
A 10.黛玉因淋雨而感冒,為了避免將病情傳給他人,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應是最 有用的?
(A)戴上口罩並盡量減少交談 (B)多喝熱水保持身體暖和 (C)如廁後皆用酒精消毒雙手 (D)使用冰枕及溼毛巾加速退燒
【解析】(A)無論一般感冒或流感,其傳染途徑大抵經由飛沫傳染,因此首要應 阻絕自己的咳嗽、噴嚏擴散到空氣中。(B)與避免傳染無關。(C)為個人衛生習 慣,亦與避免傳染無關。(D)僅能減緩發燒造成的不適,與避免傳染無關。
1 1- 1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靈感是對問題一種創造性的看法,一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它的出現是突 然的,是你突然產生的一種覺悟。……但它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知識、經驗、思 想,都是它產生的基礎,靈感不是從天而降,它需要我們努力,這種努力不限 於本業本行,還要跨越本行的界限,廣泛接觸,在專業之外觸類旁通。到了緊要 關頭,靈感出現的那一剎那,許多平時看來沒有意義的東西,忽然有了新的意 義;平時看來不相干的東西,忽然連接成一種系統,一種秩序,解決問題的新 方法就在其中。(改寫自王鼎鈞〈靈感〉)
B11.依據上文,選出敘述錯誤的選項:
(A)累積舊經驗,創造新方法,就是一種靈感的展現 (B)靈感常產生於跨越本行的界限時
(C)讀過的書、經歷的事、看過的人都可能是靈感的來源 (D)靈感不會突如其來,是長時期累積的結果
【解析】(B)跨越本行的界限,多去接觸專業之外的領域,應該是在靈感產生前 須做的努力,累積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到了關鍵時刻,那些知識和經驗便 會結合,成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B12.今年全國運動會在桃園舉辦,知名導演尹國賢以「沒差」為靈感,公布了一 個形象廣告,以看似與運動毫無干係的時下流行語,訴說不論身在何處、對手是 誰、有沒有人關注,選手都會全力以赴的運動精神。這樣的發想與上文所定義的
「靈感」相符之處是:
(A)靈感建立在推翻舊秩序、舊系統之上 (B)靈感是對問題的一種創造性看法 (C)靈感多在從事相關工作時產生 (D)靈感的出現是一種可預知的覺悟
【解析】(B)運動員全力比賽的形象與「沒差」的結合,是導演尹國賢對於「沒差」
一詞與運動競技會形象的創造性看法,以全然不同的觀點去解讀「沒差」一詞。 13-14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夜雪大作。時欲登舟至沙市,竟為雨雪所阻。然萬竹中雪子敲戛,錚錚有聲 暗窗紅火,任意看數卷書,亦復有少趣。自嘆每有欲往,輒復不遂。然流行坎止 任之而已。魯直所謂「無處不可寄一夢」也。(袁中道〈江行日記〉)
【語譯】夜裡風雪大起。當時正想搭船前往沙市,居然被這場綿密如雨的大雪給 礙事了。但雪霰敲擊著竹林,有如金屬鏗鏘作響,窗外黝暗,室內燃著紅紅燭火 隨意地看看幾卷書,也還有些小小的樂趣。自己總是覺得,每每想要前去什麼地 方,總是不能順利成行。但是順遂便行,遇到困難便停止,順其變化罷了。這就 像黃庭堅所說的「無處不可寄一夢」般隨遇而安啊。
C13.由「然萬竹中雪子敲戛,錚錚有聲,暗窗紅火,任意看數卷書,亦復有少
趣。」可見作者夜裡的心情是:
(A)百無聊賴 (B)急躁不安 (C)寧靜安詳 (D)嘖有煩言
【解析】(C)「有少趣」意謂「有些小小的樂趣」,而選項中只有(C)可看出樂趣,
其他皆是不耐煩的心情。
A14.文中「流行坎止,任之而已。」反映了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A)聽任自然,不勉求所欲 (B)積極進取,自可無悔 (C)追求流行,遨遊一生 (D)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解析】(A)流,水順勢流;坎,低陷不平。水順流而行,遇險即止,在此比喻因
應自然,不勉強改變事情的發展。
15-17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7題。
甲、其書歷記其言論聞見,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信仰,并見於內,而攻 擊官吏處亦多。……摘發所謂清官者之可恨,或尤甚於贓官,言人所未 嘗言。
乙、文字妙絕千古,全在同而不同處有辨,如魯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 秀、呼延灼、劉唐等,眾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畫來,各有派頭,各 有光影,各有家數,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
丙、書中釵黛每每並提,若兩峰對峙,雙水分流,各極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
極情場之盛,必如此方盡文章之妙。
丁、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
上天下地,莫能禁制。
A 15.甲、乙、丙、丁是對於古典小說的評論,依其內容判斷,其時代順序由先而 後應是: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 (C)丁甲乙丙 (D)丁乙丙甲
【解析】(甲)由「歷記其言論聞見」、「摘發所謂清官之可恨」判斷為《老殘遊記》,
清末。(乙)其中所提及之人名皆為水滸傳中的人物,故判斷此小說為《水滸傳》,
元末明初。(丙)由「釵黛」判斷,應是《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和林黛玉,清雍正、乾 隆年間。(丁)由「曼衍虛誕」、猿、豬判斷為《西遊記》,明代中葉。故依序排列為乙 丁丙甲。
D 16.紫苑欲將甲、乙、丙、丁按其類別放回書櫃,卻不確定四本小說的類別為何。
請協助她將小說歸位:
(A)
(B)
(C)
丁
公案小說 俠義小說 譴責小說
乙 甲
乙
神怪小說 諷刺小說 寓言小說
甲 丙
乙
歷史小說 俠義小說 言情小說
丁 丙
(D)
【解析】甲為《老殘遊記》,屬譴責小說。乙為《水滸傳》,屬於俠義小說。丙為《紅 樓夢》,屬言情小說。丁為《三國演義》,屬於歷史小說。故選(D)
D 17.下圖為國家圖書館近五年的圖書出版統計,請選出說明正確的選項:
(A)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圖書的出版數量持續衰退 (B)出版的圖書種類近五年來持續衰減
(C)出版量的衰退與現代人不愛閱讀有關
(D)無法由此統計圖表推測未來的圖書出版趨勢
【解析】(A)(C)無法由圖表得知近五年出版總量減少的原因。(B)據圖表所示,
103年至105年間圖書種數減少,105年到106年間增加,自106年後又開 始減少。
18 - 21 為題組
下列甲、乙兩段資料所描述為同一事件,請閱讀後,回答18-21題。
甲
文書官劉成口傳聖旨:「今日午朝未嘗具有儀注起數,如何造次驚擾?禮 部、鴻臚寺回將話來。」既而,部寺俱以大小衙門訛傳奏。上命各奪俸二月,仍 查訛傳起自何衙門,鴻臚寺以人眾奔趨實難指實,命百官俱奪俸二月。(《明 實錄‧神宗‧卷一百八十二》)
具 準備 甲
譴責小說 歷史小說 言情小說
丁 丙
儀注 儀節制度,此指午朝一事。
起數 案件。
將 助詞,無義。
乙
這一年陽曆的3月2日,北京城內街道兩邊的冰雪尚未解凍。天氣雖然 不算酷寒,但樹枝還沒有發芽,不是戶外活動的良好季節。然而在當日的午餐 時分,大街上卻熙熙攘攘。原來是消息傳來,皇帝陛下要舉行午朝大典,文武 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轎的高級官員,還有機會在轎中整理冠帶;
徒步的低級官員,從六部衙門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達時喘息未定,
也就顧不得再在外表上細加整飾了。
站在大明門前守衛的禁衛軍,事先也沒有接到有關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 裝的官員來臨,也就以為確係舉行大典,因而未加詢問。進大明門即為皇城。 文武百官看到端門午門之前氣氛平靜,城樓上下也無朝會的跡象,既無几案,
站隊點名的御史和御前侍衛「大漢將軍」也不見蹤影,不免心中揣測,互相詢 問:所謂午朝是否訛傳?……
對於這一頗帶戲劇性的事件,萬曆皇帝本來大可付諸一笑。但一經考慮到 此事有損朝廷體統,他就決定不能等閒視之。就在官員們交談議論之際,一道 聖旨已由執掌文書的宦官傳到內閣,大意是;今日午間之事,實與禮部及鴻 臚寺職責攸關。禮部掌擬具儀注,鴻臚寺掌領督演習。該二衙門明知午朝大典 已經多年未曾舉行,決無在儀注未備之時,倉卒傳喚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門 既已以訛傳誤,該二衙門自當立即阻止。既未阻止,即系玩忽職守,著從尚書 寺卿以下官員各罰俸兩月,並仍須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訛傳具奏。……
按照傳統觀念,皇帝的意旨總是絕對公允的,聖旨既下,就不再允許有任 何的非議。這一事件,也難怪萬曆皇帝聖心震怒。因為從皇帝的臣僚都彼此心 照,朝廷上的政事千頭萬緒,而其要點則不出於禮儀和人事兩項。僅以禮儀而 言,它體現了尊卑等級並維護了國家體制。我們的帝國,以文人管理為數至千 萬、萬萬的農民,如果對全部實際問題都要在朝廷上和盤托出,拿來檢討分析 自然是辦不到的。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抓住了禮儀這個要點,要求大小官員按部 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為全國的榜樣。現在全體京官自相驚擾,狼奔豕突,
實在是不成體統。(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語譯】文書官劉成口傳聖旨說:「今天午朝並沒有準備相關的儀節,為什麼有 如此倉促和驚擾的事情發生?禮部、鴻臚寺回話過來。」不久後,禮部和鴻臚寺 都以大小衙門之間訛傳的理由上奏。皇上命令禮部和鴻臚寺各削除二個月的俸祿 還要查出訛傳的事是從哪個衙門發生的,鴻臚寺以在衙門奔走的官員人數眾多,
實在難以指明實際發生錯誤的環節,於是皇上命令百官都要削除二個月的俸祿。 C 18.依照甲文文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皇帝對該次事件感到困惑,親自向朝臣詢問的原因
(B)事件起因是因為部寺倉促舉行午朝,朝臣們來不及準備應對
(C)事件最後的處置,是所有官員都被削除兩個月的俸祿 (D)文中可以看出,禮部和鴻臚寺之間對處理事件的意見相左
【解析】(A)由文書官劉成代傳聖旨詢問。(B)起因是誤傳將舉行午朝。(C)由「命百 官俱奪俸二月」可知。(D)文中並未提及禮部和鴻臚寺意見相左。
D 19.依照乙文文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萬曆皇帝突然舉行午朝大典,為的是藉此整飭文武百官的紀律 (B)在朝廷上,大臣們經常就問題的施行細節進行討論分析或爭辯 (C)午朝的召集是針對高級官員進行,低級官員不必前往集會 (D)禮制最主要的作用,是維持尊卑之間的等級劃分和秩序
【解析】(A)萬曆皇帝並未舉行午朝大典。(B)由「全部實際問題都要在朝廷上和盤
托出,拿來檢討分析,自然是辦不到的」可知,討論施行細節不應是在朝廷上做 的事。(C)低級官員亦須要前往。(D)由「以禮儀而言,它體現了尊卑等級並維護 了國家體制。……要求大小官員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為全國的榜樣。」
可知。
B 20.依照甲乙兩段資料判斷,關於午朝的敘述何者錯誤?
(A)由禮部和鴻臚寺主導集會的舉行 (B)午朝進行地點在皇城外的大明門 (C)在萬曆皇帝時曾長期未進行午朝 (D)官員們要站隊且接受御史的點名
【解析】(B)由「進大明門即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門午門之前氣氛平靜,城樓
上下也無朝會的跡象」可知,官員們需由大明門進入皇城,在午門和端門前等待 皇帝召見。
A 21.綜合二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衙門之間可以知悉和通知皇帝要傳達的命令 (B)維持帝國的運作需要依靠對人事的嚴格把關
(C)禮部負責掌管典禮的演習施行,鴻臚寺則是掌管備辦儀注的事宜 (D)甲段資料是對於該事件的評論,乙段資料則是對該事件的事實詳述
【解析】(A)由誤傳的事件可知,衙門之間可以流通關於皇帝傳達命令的訊息。
(B)需要依靠禮儀。(C)禮部掌管備辦儀注的事宜,鴻臚寺則是掌管典禮的演習施
行。(D)甲段資料是對該事件的事實詳述,乙段資料除了事實外也包含作者的評 論。
22-24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2-24題。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鋰離子電池先驅,分別是吉野彰、約翰.
B.古迪納夫以及史丹利.惠廷安共同獲得。「鋰離子電池」已廣泛應用於手機、
筆電、電動車等,然而,鋰離子電池的出現,一開始與行動設備並沒有任何關係
1970年代,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淪為國際政治打壓的武器而遭到禁
運。原油的價格暴漲近四倍,進而發生石油危機。史丹利·惠廷安嘗試找出替代石
油的方案,因此開始研究超導體,最後他以硫化鈦作為陽極材料,金屬鋰作為 陰極材料,做出首個鋰電池。可惜金屬鋰活性過大,容易爆炸產生危險,因此無 法普及使用。1980年約翰·班尼斯特發現了之後成為鋰離子電池陰極的鈷酸鋰 。 1985年,隨著當時手機與筆電進入全球拓展期,小且高容量的充電電池開始 有迫切的需求,吉野彰延續兩人的發現,以鈷酸鋰為電池陰極,聚乙炔為陽極,
定立了商業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架構。其穩定的電流輸出,極高的安全性以及合理 的價格,使行動電子裝置成為可能,扣下行動電子裝置快速發展第一槍的板機。
2019年的現在,人手一機成為常態,隨身備有手機或電腦成為日常,都得
益於他們對鋰離子電池的貢獻。
C 22.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鋰離子電池是由吉野彰、約翰.B.古迪納夫及史丹利.惠廷安共同開發的 (B)鋰離子電池以聚乙炔作為陽極,金屬鋰作為陰極便可增加安全性
(C)吉野彰奠立了行動電子裝置發展的基礎,使其普及化
(D)開發鋰離子電池造成了石油危機,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
【解析】(A)三人並非共同開發鋰離子電池,而是延續各自的發現,持續改進修 正,進而開發出能普遍使用的鋰離子電池。(B)以鈷酸鋰作為陰極較為安全。(D) 石油危機發生後,為了尋求替代石油的能源才開始開發鋰離子電池,並非因開 發鋰離子電池而造成石油危機。
B23.依據上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主要想表彰的成就是:
(A)研製出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B)開發出鋰離子電池
(C)發現鈷酸鋰可做為電池材料 (D)解決金屬鋰容易爆炸的問題
【解析】(A)文中並未提及此技術。(C)並非得獎主因。(D)三位得主並未解決金屬 鋰作為材料易爆炸的問題,只是汰換為其他物質,以增加安全性。
C24.下表為聯合國統計的全球人口與手機流通數,請依據上文所述,選出說明 正確的選項:
年分 手機數 人口數
2014 70億 72億
2015 71.5億 72.5億
2016 73.5億 73億
2017 78億 73.5億
2018 81億 74億
(A)手機流通數的增加與人口數的上升息息相關
(B)2014年至2018年,手機數流通數的成長幅度比人口的成長幅度小
(C)自2016年開始,手機流通數超越全球人口數
(D)2017年手機流通數與人口數的差距最大
【解析】(A)此表僅為全球手機流通數與人口數的統計據數,並非二者的關係圖,
未可由此表看出二者是否有關連性,也未可由此表得知手機流通數增加的原因。
(B)2014-2018年手機數流通數的成長幅度較人口的成長幅度大。(D)差距最大
者為2018年。
25-27 題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短文,回答25-27題。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 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 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 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 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 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 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 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 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 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語譯】自從我成為被貶謫的人,謫居永州之後,便時常感到憂心恐懼。閒暇的 時候,就緩慢地到處走走,漫無目標地遊逛。每天跟朋友登上高山,走進密林,
深入曲折溪流的盡頭,凡是有幽美泉水、奇特巖石的地方,不論多遠,沒有不到 的。到了之後就撥開野草席地坐下,倒出壺裡的酒盡情地喝,喝醉後大家就相互 枕靠在對方身上而躺臥,睡著了就做起夢來。心中想到哪裡,做夢也會到那裡。 醒了就起來,起來就回去。以為所有永州的奇山異水,我都遊覽過了,卻未曾認 識到西山的奇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寺的西亭,遠遠看到了西山,我才指著 它驚異起來。就叫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掉叢生的雜樹和野草,焚燒茂密 的野草,直到登上山頂為止。大家攀援著向上爬,到了山上,平伸兩腿而坐,同 時遊目四望,附近幾州的土地,都在我們的位子之下。四周高低不一的地勢,隆 起的像土堆,低窪的像地穴,(居高俯瞰,)千里之廣的景物,如收縮在眼前 尺寸之地,緊密聚集、積累成堆,無法隱匿不見。青山白雲繚繞在四周,在遠方 跟天相接合,不論從哪個方向看去,景色都是一樣的。這時候我才知道西山的特 出,和那些小土堆截然不同。西山歷時久遠,和天地之氣同時生成,而不知其始 於何時;西山廣闊,和大自然同在,而看不到盡頭。
我們拿起酒杯倒滿酒,喝到大醉而倒下,連太陽下山了也不知道。昏暗的暮 色,從遠處漸漸來到眼前,直到暗得看不見東西,還是不想回去。只覺得自己的 心神專注而形體束縛得到解脫,跟大自然融合為一。這時候,我才知道以前的遊
山玩水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遊覽,真正的遊覽是從這次開始,所以我用文字記錄 這一次的經驗。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D 25.關於本文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 因為作者「僇人」的身分,所以只能獨自遊歷山水 (B) 作者認為西山獨特的地方,在於上頭富有幽泉怪石 (C)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表達作者閒適無憂的心情 (D) 「始指異之」在文意上呼應「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解析】(A)由「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句可知並非獨自遊歷。 (B)在於「山之
特出,不與培塿為類」。(C)由前句「居是州,恆惴慄」可知並非閒適無憂。
C 26.下列敘述符合上文意旨的選項是:
(A)作者在被貶謫之後為了排解心情,開始致力於各地勝景的研究和紀錄 (B)因為身為被貶謫的身分,作者常感到躁動不安、無法安靜地停留於某處 (C)作者「嚮之未始遊」的原因,在於心境受束縛而不能感受與萬物為一體 (D)作者撰寫本文是藉由西山的特別,強調自己不願與當道合流的堅定意志
【解析】(A)並未進行研究和紀錄。(B)因為恐懼不安的心情,行為舉止變得緩慢
而頹喪。(D)透過西山的特別而領悟自己過往未曾好好遊歷,未呈現抗衡當道的 心志。
A 27.作者認為「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的理由是:
(A)能總覽各處土壤群山,四方景色盡入眼底 (B)難以登臨至其上,且多有幽泉怪石之名勝 (C)山景能夠滌暢心胸,讓人有歸隱山林之想 (D)花草林木繁衍茂盛,並有溪流映帶於左右
【解析】由「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可知,西山特別的地方在於能夠遍覽四方,故 選(A)。
28- 30 題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短文,回答28-30題。
甲
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 峭之筆。其後建業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 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 如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 照之色。此妙處也。(沈括《夢溪筆談‧書畫》)
乙
過去,人們對於畫作中所呈現的內容與情節相當重視,如古典派藝術家喜 愛從宗教與歷史當中取材;強調創作自由、重視個人特質的浪漫派畫家則透過繪 畫寄託自身的信念、希望或恐懼,如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名作
〈自由領導人民〉,即透過鮮豔的色彩與強烈的明暗對比,揉合想像與真實,使 法國大革命時的群眾激情躍然紙上;寫實派,或稱現實主義畫派,則致力於使 藝術回歸生活,畫家們運用寫實的筆法將生活中的情境如實重現,領導該畫派 的庫爾貝(Gustave Courbet)曾說過:「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 過祂們。」顯示出其反對虛構、力求客觀寫實的精神,該派中又以專門摹繪農村 風光的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最具代表性,其作品晚禱、拾穗等,皆運 用簡潔俐落的素描筆法,將農民的真實生活描繪的淋漓盡致。
然而,脫胎自現實主義畫派的印象派,卻不再依循這些傳統的規矩作畫─
─印象派畫家雖然也以真實存在的事物作為描摹對象,但僅止於形式,他們更 注重於重新詮釋光影與色彩間的關係。因此,印象派畫家拋棄了舊有的色彩學觀 念,用毫不修飾的筆觸與個人的主觀感受,捕捉光影在物體上造成的色彩變化,
甚至忽視物體本來應有的形狀與輪廓,只為了描繪那些稍縱即逝的剎那景象,
莫內(Claude Monet)的〈印象‧日出〉即為此畫派的代表作品。而到了後印 象派時期,傳統藝術創作當中所強調的內容與情節性更幾乎不再被重視,取而 代之的是用各種色塊、線條堆疊出畫家的主觀意識,如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畫作,便經常以強烈的筆觸勾畫其自身躁動的情緒和憂鬱的精 神狀態。
【語譯】南唐李璟在位時,有一位北苑副使董源畫工精湛,尤其擅長秋日山林靄 霧繚繞的遠景,多描繪江南的真實山水,而不做奇險峻峭的畫法。後來建業的僧 人巨然,師承董源的技法,更將其發揚到高妙的境界。大致分析董源與巨然的畫 法,都適合遠觀。他們的落筆相當潦草,若拉近去看,幾乎看不出物體的形象;
遠觀則景物都變得鮮明,其中蘊藏了幽遠的情思,使觀畫者如目睹奇妙的境界。 譬如董源畫的〈落照圖〉,近看沒什麼了得;遠觀則村落寂靜幽遠,一片夕陽斜 照的黃昏景緻;遠處的峰巒頂上,彷彿有夕陽光反照的霞彩。這就是他的畫作最 精妙的地方。
C 28.依據甲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董源善於繪製巨幅畫作,故其作品只可遠觀,不能近看
(B)從「建業僧巨然,祖述源法」一句可知,董源是巨然的祖先,曾教導他繪畫 的技法
(C)董源擅長捕捉光影變化,在晚景中透過山頭上的夕陽殘照,點出「落照」之 意
(D)《夢溪筆談》中記載董源有近視,故其畫作筆觸潦草,幾乎無法呈現事物本 來的輪廓
【解析】(A)董源的作品筆觸潦草,近看的時候幾乎失去了物體原本的輪廓,因 此適合遠看,與畫作的大小無關。(B)「建業僧巨然,祖述源法」指建業時期的僧 侶巨然承襲了董源的繪畫技法,並非指二者為祖孫關係。(C)從「遠觀村落杳然 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一句可知,董源在繪製落照圖時,
精準的捕捉了夕陽反照在山峰上的光線,呈現黃昏時的景象。(D)「近視」在這裡
指近距離觀賞,而非指董源視力不好。
B 29.依據乙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庫爾貝的話語表現其並無宗教信仰,亦不相信宗教構築出的世界
(B)印象派「不再依傳統的規矩作畫」,指他們不再強調將作品中的內容與情節 如實表達
(C)德拉克洛瓦的畫作〈自由領導人民〉,臨場寫真了法國大革命時的真實場景 (D)印象派的作畫技巧忽視物體本來應有的形狀與輪廓,顯示他們大多依賴自身 的想像構築畫面
【解析】(A)庫爾貝的話僅表現出他重視客觀寫實的畫作,並未涉及他是否有宗 教信仰。(B)從「印象派畫家雖然也以真實存在的事物作為描摹對象,但卻僅止 於形式」一句可知,比起忠實呈現作品中真實的內容與情節,印象派畫家更加關 心如何重新詮釋光影與色彩間的關係。(C)從文中可知,〈自由領導人民〉是一幅 揉合了想像與真實的畫作。(D)印象派的畫家仍依據真實景物進行創作,只是他 們更重視光影在物體上造成的色彩變化,而非物體本來應有的形狀與輪廓。
A 30閱讀乙文中針對各畫派的說明與敘述,並判斷甲文中董源和巨然「皆宜遠 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的作畫風格,與下列何者較相類似?
(A)莫內〈印象.日出〉
(B)米勒〈拾穗〉
(C)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人民〉
(D)米勒〈晚禱〉
【解析】(A)董源、巨然作畫時用筆潦草,以至於近看時幾乎不似物體本來的形象,
和印象派畫家毫不修飾筆觸、忽視物體本來應有形狀與輪廓的作畫技巧相類似;
又,根據引文,印象派的代表畫家與作品為莫內的〈印象.日出〉,故選之。
31 -32 為題組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31-32題。
居住於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原始部族加拉瓦人靠採集、漁獵為生,人口僅約 四百多名,曾與世隔絕五萬五千年。西元一九七○年代,印度政府為發展旅遊產 業興建公路,加拉瓦人的生活從此產生劇變。每日有數百輛汽車載著觀光客進入 加拉瓦人領地「觀賞」,遊客向土著投食香蕉、餅乾,宛如對待野生動物一般。英 國記者曝光的一段影片顯示,當地印度駐警本應保護加拉瓦人的生活不受騷擾,
卻反收取賄款,允許遊客任意拍照、餵食,更喝令加拉瓦人為遊客跳舞助興以換 取食物,使本性單純無邪的加拉瓦人淪為耍寶的小丑。影片公諸於世後,引起印 度社會極大關注,英國記者痛斥這根本是「迫害原住民的行為」,影片更傳遞出 一個可怕事實──現代文明挾著文化發展的落差,堂而皇之地霸凌另一個文明。
外界入侵又帶來眾多衝突,包括外來者盜獵加拉瓦人賴以生存的獵物,引 起部落反感;當地婦女遭外來者性侵誕下嬰兒,部落無法接受不純的血統,活 活將嬰兒溺死;加拉瓦男子因被強逼喝烈酒、吸大麻,殺死提供成癮物的入侵者 此外,加拉瓦人因對外界疾病無抵抗力,曾在一九九九年與二○○六年爆發大
規模麻疹疫病,導致原本不多的人口更加縮減。人道組織憂心,加拉瓦部落可能 在未來十年完全滅絕。二○一四年,加拉瓦人開始為己發聲,站出來抗議外界的 干擾,加拉瓦人安梅伊表示:「外面的人很壞,總欺負我們,我寧願一直在叢林 裡」。
印度政府在一九九○年代曾擬定安置加拉瓦人的計畫,欲將加拉瓦人重新 分配到兩個村子,規定以捕魚維生,甚至要控管他們穿的衣服。這個計畫在學者 與聲援組織的強力反對下宣告終止,學者們認為,比起強制改變加拉瓦人,政 府反而應澈底對外關閉保護區。二○一七年,人道組織發起「加拉瓦運動」,呼 籲關閉公路,保護印度僅存的原始部落免受外來文明侵蝕。截至二○一八年十月 加拉瓦運動已超過二十六萬人連署。印度報紙編輯丹尼斯‧賈爾斯說:「我相信 有一天加拉瓦人必須走出叢林、融入外界,加拉瓦人不可能永遠待在叢林裡,他 們也明白叢林之外有一個廣大的世界;然而「融入」不應該是種文化衝擊,加拉 瓦人有權選擇用自己的步調前進。」
A31.依據文意,下列解讀何者較正確?
(A)加拉瓦人面臨的迫害,顯現強勢文明背後的惡意 (B)文化交流勢必伴隨衝突,加拉瓦人將因此而更加茁壯
(C)印度政府藉觀光發展的名義,實想藉此對加拉瓦人施行種族清洗 (D)加拉瓦人的困境在眾聲援組織的幫助下,未來顯然已無須擔憂
【解析】(B)依文中敘述可知,強勢文明的交流已造成加拉瓦人瀕臨滅絕關頭,
難以推論加拉瓦人會因此更加茁壯。(C)文中未見此說,印度政府最初只想發展 觀光產業,直至加拉瓦人遭外來文明侵蝕之後,才擬定計畫欲安置加拉瓦人。
(D)文中未見此說,文末顯示直至二○一八年末,加拉瓦運動仍持續進行中,加 拉瓦人尚未完全脫離困境。
C32.造成加拉瓦人面臨滅絕危機的可能成因,下列何者不包含其中?
(A)外力對加拉瓦人生活環境的干預 (B)外來文明的文化洗禮
(C)天災造成的糧食危機 (D)沒有抵抗能力的重大疾病
【解析】(C)文中未提及天災對加拉瓦人帶來的影響。
33-34 題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短文,回答33-34題。
夫大有為於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託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 為少康、光武也,恥與荀彧、郭嘉見役於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帶之詔,義所可從 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無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龐統、法正不即 於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關羽之傲、李嚴之險,無得 閒焉,領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營營為也?公之泣楊顒,蓋自悼也。
(王夫之〈讀通鑑論〉)
【語譯】要在天下做大事業的人,必定要有下位者的幫助和上位者的支持。諸葛
亮將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先主劉備,並非相信劉備能成為中興夏朝的少康、恢復漢 朝的光武帝那樣的明君,而是覺得像荀彧、郭嘉受曹操驅役十分可恥,又因為劉 備正參與董承受獻帝衣帶之詔而誅殺曹操之事,諸葛亮認為就道義而言可以依 從,便歸附劉備了。然而,在上位的不是能中興的國君,下位者不是能分治的國 士,只能孤獨地遂行其志。假使龐統、法正不早死,徐庶、崔州平不曾乖離分散 劉備能推心置腹,讓關羽的高傲、李嚴的奸險不曾出現,領導群才,各自發揮效 用,諸葛亮又何必這樣勞碌奔波呢?諸葛亮為楊顒哭泣,原來是為了自己而感 傷啊!
A 33.文中所評論之「公」,與哪一選項中所詠之歷史人物相同?
(A)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B)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C)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D)秦季賢愚混不分,只因漂母識王孫。歸榮便累千金贈,為報當時一飯恩
【解析】由文中「託身於先主」判斷,應為三國時期之諸葛亮(「先主」為劉備)。
(A)詠諸葛亮。(杜甫〈蜀相〉)(B)詠張良。(高啟〈讀史〉)(C)詠周瑜。(胡曾
〈赤壁〉)(D)詠韓信。(汪遵〈淮陰〉)
D 34.王夫之認為此人物之志業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在於:
(A)所遇非人,不能被國君信任,所以孤掌難鳴 (B)國內不諧,各人包藏禍心,以致於分崩離析 (C)其才遭嫉,功高震主,因此遭受到設計陷害 (D)時運不濟,君亡將死,而無可同心共力之人
【解析】文中提到「向令龐統、法正不即於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 心置腹,使關羽之傲、李嚴之險,無得閒焉,領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 營營為也?」可知王夫之認為,若諸葛亮能夠有一群謀士良將共同經營謀劃,應 能成就功業。故選(D)。
二、多選題(占32分)
ABCD 35.「明明說是『樂捐』,實際上卻是『勒捐』」,「勒」一詞乃借用同音異義 字來達成其特殊效果。下列文句「 」內的語詞,也運用相同方法的的選項是:
(A)嘉安既會讀書又會跳街舞,真可謂允文允「舞」
(B)這條道路每到連續假期,車禍不斷,「撞」況連連
(C)原本面臨關廠的紡織廠,靠著生產文青風包包而絕處「縫」生 (D)每次輪到哥哥負責準備晚餐,他總要考慮許久,拿不定「煮」意
(E)這次立委選舉,被指控與黑金掛鉤的候選人,連夜召開記者會替自己辯「白」
說明:第35題至第42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 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 有選項均答對者,得4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2.4分;答錯2個選項者,
得0.8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解析】(A)諧音雙關,「舞」諧音「武」。(B)諧音雙關,「撞」諧音「狀」。(C)諧音雙 關,「縫」諧音「逢」。(D)諧音雙關,「煮」諧音「主」。(E)詞義雙關,「白」表面是
「乾淨」,又有「操守清白」的另一層意義。
CD 36.如果要寫一篇闡釋孟子「性善」的文章,下列《孟子》文句適合引證的是
(A)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B)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C)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D)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E)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
【解析】(A)為告子的言論,認為人性無善或不善。出自〈告子上〉。語譯:文王、武 王興起,人民受其影響就喜好追求善德;幽王、厲王興起,人民受其影響就喜好
暴虐。(B)談義利之辨。出自〈梁惠王上〉。語譯: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講仁義就好
了啊。(C)出自〈盡心上〉。語譯:人不必學習自然就會的,是人天生為善的本能。
(D)出自〈公孫丑上〉。語譯:(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幼童快要掉入井裡
都會有驚恐和憐憫的心。(E)談論環境的重要。出自〈滕文公下〉。語譯:(如果)
在國君左右的人,無論年紀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樣的人,國君和誰 去做壞事呢?
BCE 37.劉敞〈不朽論〉:「士之不朽者三,所以本之者一也。德能服人則不朽,功 能濟時則不朽,言能貽世則不朽;雖然,本之者德而已矣。」下列諸子的思想,何 者可以呼應此題旨?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B)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C)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 以百里
(D)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 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E)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解析】引文主旨強調君子流芳百世的三不朽方式,都是以德性為根本。題幹語 譯:能夠讓士聲名不朽的有三種方式,而它們的根本都是一樣的。道德能夠服人 則不朽,功業能夠有助於時代則不朽,言論能留芳後世則不朽;雖然說是三種,
它們所本的只有道德而已。(A)老子認為後天的仁義禮樂,是出於人為,流於外 在形式,而背離了人的自然樸實本性,只是一種虛偽的規範,將斲傷人的內在 精神。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語譯:上德的人,一切依道而行,無心求德,所 以反而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求德,所以反而沒有德。上德的人,依順自然,無 所作為,也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雖依順自然,表現無為,但卻有心作為。(B) 儒家政治思想,教民之道貴之以「德」。出自《論語‧為政》。語譯:用政治法令來 領導民眾,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人只求免於刑罰罷了,並沒有羞恥心。如果以 道德來感化他們,以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隨在位者領
導他們到達善的境地去。(C) 反映出孟子的王道、霸道之辨首重「推行以道德服 人」的政治思想。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語譯:用武力做後盾,而假借仁愛的 名義,進行侵略的人,就能稱霸於諸侯;想稱霸於諸侯,一定得先有強大的國 家。用天賦的美德推行仁政的人,就能完成王業;想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強大:
例如商湯只靠七十方里、周文王只靠一百方里的土地,就成功了。(D)強調懲罰、 獎賞這兩種權柄必須掌握在國君手中,而不可授權或放權給臣下,否則就會造 成權力移轉,而遭到被臣下篡奪或劫持的命運。出自《韓非子‧二柄》。語譯:英 明的君主用來控制他的臣子的,不過是兩種權柄罷了。所謂兩種權柄,就是刑和 德。什麼叫刑和德呢?殺戮叫做刑,獎賞叫做德。(E)強調上位者以德化民,達到 上行下效之境。出自《論語‧為政》。語譯:君憑藉道德來治理國政,就好比北極 星一般,安居在天的中樞,而眾星環繞著歸向它。
BE 38.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犁冥之梁父之山,得瑪瑙焉,以為美玉而售之。人曰:「是瑪瑙也,石之似 玉者也。若以玉價售,徒貽人笑,且卒不克售,胡不實之?雖不足爾欲,售 矣。」弗信,則抱而入海。將之燕,適海有怪濤,舟師大怖,遍索于舟之人,曰
「是必舟有寶,而龍欲之耳。有則亟獻之,無惜。惜,胥沒矣!」犁冥拊膺而哭,
問其故,曰:「余實有重寶,今將獻之,不能不悲耳?」索而視之,瑪瑙也。舟 師啞然,忘其怖而笑曰:「龍宮無子,不能識此寶也。」(《郁離子‧犁冥》) (A)全文旨在諷刺擁有真材實學的人受到埋沒,不被世人重視
(B)除了犁冥以外,文中人物皆認為瑪瑙的價值不值一哂 (C)舟師假借水中龍怒,向舟中船客索求錢財和名貴珠寶 (D)由文中可知瑪瑙是一種像玉的石頭,因而價格和美玉相當 (E)「龍宮無子,不能識此寶也」是在反諷犁冥以瑪瑙為珍寶
【解析】(A)諷刺自以為得到有價值的寶物的人。(C)由「適海有怪濤,舟師大怖,
遍索于舟之人」可知,是為了止息波瀾而向船客索求寶物。(D)瑪瑙的價值無法 和美玉相比。語譯:犁冥到梁父山,得到一塊瑪瑙,他以為是美玉而要將它出售 有人對他說:「這是瑪瑙,是一種像玉的石頭。如果照玉的價格出售,白白被人 笑話,而最終是賣不出去的,為什麼不按照實際情況出售呢?雖然不能滿足你 的願望,但卻是能賣出去的啊。」犁冥不聽。他抱著瑪瑙渡海,將到燕國時,碰 到海上掀起狂濤,船主大驚,找遍了船上的每個人,求助說:「船上必定有寶物 龍王想要得到它。如果誰有的話,趕快獻出來,不要捨不得啊。捨不得的話,全 船的人都會被淹沒。」犁冥捶胸大哭。大家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我確實有 珍寶啊,現在卻要把它獻出來,能不悲傷嗎?」大家請他拿出來看看,原來是一 塊瑪瑙。船主十分驚訝,一時竟忘記了害怕,笑著說:「龍宮裡沒有你這樣的人 是不能識別你的寶物的。」
BCE 39.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景公好弋,使燭雛主鳥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殺之,晏子曰:「燭雛有罪 請數之以其罪,乃殺之。」景公曰:「可。」於是乃召燭雛數之景公前曰:「汝為吾
君主鳥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二罪也;使諸侯聞之以吾 君重鳥而輕士,是三罪也。」數燭雛罪已畢,請殺之。景公曰:「止。」勿殺而謝之 (《說苑‧正諫》)
乙、楚莊王愛馬,馬病肥死,欲以大夫禮葬之。王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 死。」優孟聞之,仰天大哭。王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以楚國堂堂之 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 人而貴馬也。」王曰:「寡人過也!為之奈何?」優孟曰:「請為大王六畜葬之。以 壟灶為槨,銅歷為棺,葬之於人腹腸。」(《史記‧滑稽列傳》)
(A)景公藉由愛好射鳥一事,來測驗燭雛的管理能力
(B)在晏子數落燭雛的罪行當中,只有第一項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C)晏子表面上要公開數落燭雛的罪行,實際上是要規勸景公 (D)優孟希望能藉由為馬厚葬一事,讓諸侯明白楚莊王喪馬的悲痛
(E)二文主旨均在說明不應重物輕人,同於「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
問馬」之意涵
【解析】(A)未有測驗燭雛管理能力的意圖。(B)第二、三項是晏子勸諫景公而故意 數落的罪行,實際上尚未殺掉燭雛、諸侯也尚未聽聞此事。(C)由景公聽到第二、 三項罪行後向燭雛道歉可知,晏子實際在勸諫景公。(D)優孟利用反勸導的方式,
讓楚莊王明白不要重馬過於人。(E)二文文旨均在強調不應重物輕人,與選項引 用之《論語》文句意同。甲文語譯:景公喜歡射鳥,派燭雛管鳥,但燭雛卻把鳥 放跑了,景公發怒要殺燭雛,晏子說:「燭雛是有罪,讓我列舉他的罪狀,再殺 他。」景公說:「可以。」於是晏子把燭雛叫到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行,說:「你為 我們君王管鳥卻把鳥放跑了,這是第一個罪行;使我們君王因為鳥的原故而殺 人,這是第二個罪行;讓諸侯聽到,認為我們君王重鳥而輕士,這是第三個罪 行。」把燭雛的罪行一一列舉完畢,晏子便請景公殺燭雛。景公說:「算了吧。」不 殺燭雛反而向他道歉。乙文語譯:楚莊王的很喜愛馬,有馬因肥胖病死了,想依 照安葬大夫的禮儀安葬它。而且下令說:「有誰敢因葬馬的事進諫,就殺死他。」
優孟聽到這件事,仰天放聲大哭。莊王很吃驚,問他哭的原因。 優孟說:「馬是 大王所珍愛的,憑堂堂的巨大楚國,有什麼得不到的,卻只按照大夫的禮儀安 葬它,太微薄了,請用安葬君主的禮儀安葬它,這樣各國的諸侯聽到這件事,
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重視馬呢。」 莊王說:「這是我的過失啊!該怎麼辦呢?」
優孟說:「讓我替大王用對待六畜的辦法來安葬它。築個土灶做外槨,用口銅鬲 當棺材,把它安葬在人們的胃腸裡。」
AE 40.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辣之於味最高最純,不與他味相混,是王者氣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
曾先生說用辣宜猛,否則便是昏君庸主,綱紀凌遲,人人可欺,國焉有不亡之 理?而甜則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宜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 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 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是味之隱逸者,如
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鹹則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 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所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徐國能〈第九 味〉)
(A)「苦」是「味之隱逸者」,乃因其深沉味覺,須如經歷了人生百態之後,才能品嘗 得出
(B)「鹹到極致反而是苦」,可見凡事應恰到好處,以中庸之道為合宜 (C)之所以說「鹹最俗而苦最高」,是因為鹽較為廉價,為百姓日用所必需 (D)「用辣宜猛」意謂治國需用嚴刑峻法,大刀闊斧,方能有一新之氣象 (E)「用甜尚淡」意謂甜雖令人心情愉悅,如沐春風,但太過則膩,使人反感
【解析】(B)「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意謂尋常之物,往往有不尋常之理,宜深思之。
(C)「鹹最俗」是因為平常菜肴不可無鹹,與價格無關。(D)文中並未談論到治國 需用嚴刑峻法。
AE 41.在古典文學中,經常從題目即可以了解其文體類別。請問下列關於各題 目所揭示之文體解說,何者正確?
(A)「〈勸和論〉」之「論」主要以對人或事的議論為內容,故可知此文以議論勸和 為主題
(B)「〈醉翁亭記〉」與「〈桃花源記〉」皆以「記」名篇,亦皆為記山水遊覽的雜記散 文
(C)「〈傷仲永〉」之「傷」表達了王安石對方仲永的哀悼之情,可知為一篇感人肺 腑的抒情文
(D)「〈出師表〉」之「表」為奏章之一,可知其應為帝王交代事情給臣下的文章 (E)「〈師說〉」之「說」為闡發論說之意,故知此文應為闡述從師問學重要性之論 說文
【解析】(B)〈桃花源記〉非記山水遊覽,而是記敘一寓言故事。(C)「傷」非文體,
只指感傷之意。且〈傷仲永〉一文重在論說。(D)應為臣下呈給帝王的文章。
ABDE 42.「映襯」乃是以「襯體」作為「主體」的陪襯,其目的在凸顯主體。例如
〈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詩中便是 藉「襯體」(行者、少年)的舉止來突顯「主體」(羅敷)。下列選項何者符合此種 用法:
(A)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B)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著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C)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D)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E)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解析】(A)以黯淡的景況烘托心情。語出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語譯:殘燈
沒有火苗,病房中顯得昏暗無光,就在這個晚上,聽說您也謫貶到九江。我 在垂死病中,驚聞這個消息而茫然坐起,一陣一陣暗風,把冷雨吹進了我的 寒窗。(B)以殘照的景象烘托心情。語出王實甫《西廂記》。語譯:在四周的山
色中,如一鞭的斜陽光芒殘照著,好像整個人間的煩惱填充在胸臆之中,大 小車子又怎能載得起這些愁緒。 (C)未使用烘托技巧,前二句為對偶句法。
語出王維〈山居秋暝〉。語譯:竹林裡響起喧鬧聲,那是浣紗的姑娘們歸來;
蓮塘中的荷葉搖動,原來是一葉漁舟出發。任隨它春天的花草凋謝,王孫公 子自可留居山中。(D)以今昔的景物烘托心情。語出《詩經‧小雅‧采薇》。語 譯:從前我出征呀,楊柳搖曳。如今我歸來呀,大雪紛飛。(E)藉蕭瑟秋景烘 托內心的孤寂,並以蝴蝶雙飛景象反襯少婦的形單影隻。語出李白〈長干行〉
語譯:綠苔深厚到難以掃淨,早來的秋風又吹得落葉滿地。八月蝴蝶來了,
在西園的草地上雙雙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