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5
0
0

Teks penuh

(1)

搶救 中國文化體悟 一、閱讀測驗

1. 解答  (1)D (2)A 

解析  語譯:孟子說:「我聽胡齕說:『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著牛從殿下經過,

王看見了,就問他說:「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說:「準備殺了,用牠的血 塗抹新鐘的罅隙,舉行新鐘的祭禮。」王說:「放了牠吧!我不忍心看牠那種害怕發抖 的樣子,好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赴死地似的。」牽牛的人答道:「那就要廢除祭鐘了 嗎?」王說:「怎麼可以廢除呢?用羊代替牠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王說:「是 有這件事。」孟子說:「懷有這種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可是一般無知的百姓,還都 以為王吝惜一頭牛呢,我原知道王是因為不忍心啊。」王說:「是啊!確實有的老百姓 這樣認為,齊國雖然狹小,我何至於吝惜一頭牛?是為不忍牠那種害怕發抖的樣子,

好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赴死地似的,所以用羊來代替牠啊!」 

(2)(B)用牛的血塗抹新鐘的罅隙,舉行新鐘的祭禮 (C)害怕發抖的樣子 (D)吝惜 

2. 解答  (1)C (2)B 

解析  語譯: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聽到魯穆公將請子思當宰相,老萊子說:「如果你事君當 宰相,將會如何做呢?」子思說:「依順我的性情,用正道輔助國君,沒有死亡的事 情。」老萊子說:「不可以依順你的性情,你的性格剛傲又不賢能,又且不能為國君而 死,不是人臣的本分。」子思說:「因為不賢能,所以性情剛傲。至於事奉君王,正道能 推行、建言能聽納,則哪裡會有死亡的事?正道不能推行,建言不能聽納,也就不能 事奉君王,也不會發生為國君死亡的事。」老萊子說:「你沒看見牙齒嗎?牙齒雖堅剛,

天天相磨最後則將磨盡;舌頭雖柔順,終得長存而不破損。」子思說:「我不能像舌頭 一樣諂媚,故不能做官事奉國君。」 

(2)(A)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語譯:

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侍奉君主。《論語.八佾》 (B)柔 弱勝剛強,不要處處顯露突出,不要時時爭強好勝。語譯:凡是堅硬強大的東西都是 趨向死亡的,柔軟弱小的東西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老子》 (C)強調正名分。語譯:名 分不正當,就無法說得順理;說話不能順理,做起事來就不容易成功。《論語.子路》

(D)聖人以仁義作為行為的準則。語譯: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去取得天下 他們都不會做的。《孟子.公孫丑》 

二、單選題

1. 解答  A 

解析  (B)自嘆年衰,志不能實現 (C)謙虛表示自己未做到的願望 (D)孔子自述其能事  解答  C  2.

解析  題幹:對於死亡,孔子保存而不論,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命期許和品質。語譯:子貢 問孔子說:「死去的人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呢?」孔子回答說:「如果我說死去的人還有 意識,恐怕孝順的子孫就會妨害活著的人,而忙著侍奉已故的長輩;如果我說死去的 人沒有意識,又擔心子孫把已故的長輩丟棄而不埋葬。賜想知道死人有意識還是沒意 識,死後自己就會知道了,到時了解尚未晚。」 (A)讓百姓遵守道義,尊敬鬼神但要疏 遠鬼神 (B)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C)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  (D)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3. 解答  B 

解析  (B)屬擇善而從的道德修為 

4. 解答  B 

解析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 受、去體諒他人 (A)危,正也。孫,遜也,謙遜。語譯:國家政治清明,正直地說話,

正直地做事;國家政治黑暗,正直地做事,說話卻要婉順謙遜。《論語.憲問》 (B)語 譯:禹想到天下有人遭受了水患,就好像自己和他們一樣遭受了水患;稷想到天下有 人在挨餓,就好像自己和他們一樣挨餓。《孟子.離婁下》 (C)語譯:在朝廷做官,就 憂愁人民的生活;貶謫在外,就憂愁君主施政。范仲淹〈岳陽樓記〉 (D)語譯:全世上 的人都稱讚他,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努力;全世上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 而更為沮喪。《莊子.逍遙遊》 

(2)

5. 解答  A 

解析  (A)語譯:君子飲食不講求饜足,居住不講求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有才德 的人來糾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論語.學而》 (B)語譯:只是學習,卻不 用心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學習,就會危殆不安。《論語.為政》 

(C)語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論語.

為政》 (D)語譯:做官還有餘力,便應學習;學習還有餘力,便應從政。《論語.子 張》 

6. 解答  B 

解析  (A)在江邊和沙洲上打魚砍柴,與魚蝦為伴侶、和麋鹿為朋友。蘇軾〈赤壁賦〉 (B)不用細

密的魚網到深池裡去捕魚,那魚類水產就會吃不完的了。《孟子.梁惠王上》 (C)螳螂 正要捉蟬,卻不知黃雀在牠後面正要吃牠。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 別人在算計他 (D)原為莊子用「未嘗見全牛」來形容庖丁解牛不受形體限制的境界,後 來就從這裡演變成「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7. 解答  C 

解析  (C)是孔子的言論 

8. 解答  A 

解析  (A)君臣之間應為一種對應的關係;君臣應以義和  解答  A  9.

解析  (A)言在位者德性能感化人 (B)此謂孔子學問道德的博大精深 (C)謂用賢可以去邪  (D)謂君子憂道不憂貧 

10. 解答  B 

解析  (A)說明學習環境的重要 (B)為學要有恆心 (C)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D)學思並重 

11. 解答  B 

解析  (B)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 

12. 解答  B 

解析  (A)「龜笑鱉無尾」:臺灣俗諺,比喻相差不多 (B)「兵刃既接」:兩軍交戰的樣子 

13. 解答  D 

解析  題幹: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重,而不應以小恩小惠去取悅於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 釣譽。語譯:治理國家應該用大的德政,而不是依靠給予人民小恩小惠。《三國志》裴注 引《華陽國志》 (A)言君子處治世、亂世之道,與治國之道無關。語譯:國家政治清平 的時候,自己卻貧窮卑賤不能有所作為,這是可恥的;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自己反 富有而且位居高位,這也是可恥的。《論語.泰伯》 (B)原文章節闡發儒家的孝道。舜 透過自己的孝行來教化天下,透過自己家庭的和睦來使天下安定。語譯:天下人民都 很喜悅地要來歸附自己,把天下人民都很喜悅地歸附自己,看成如同草芥一樣的微不 足道,只有舜是如此。《孟子.離婁上》 (C)孔子對於禹給予高度評價,生活簡樸,敬 畏鬼神,而致力於修治溝渠水道,是執政者的榜樣。語譯:(大禹)他對飲食很簡樸,

而以豐盛的食物祭祀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時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 房室很簡陋,而致力於修治溝渠水道。《論語.泰伯》 (D)言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 重,而不應以小恩小惠去取悅於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釣譽。語譯:在上位的人只要 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巡時要求行人避道也是可以的。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 地渡河呢?如果執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孟子.離 婁下》 

14. 解答  D 

解析  題幹:君子小人是指上位者與下民,無關德行。語譯:在上位的君子學習禮樂大道,就 懂得愛護人民行仁政,在下位的人民學習禮樂大道,就容易被教化役使。《論語.陽 貨》 (A)是指有德者與無德者。語譯: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知逐利。《論語.里仁》 

(B)是指有德者與無德者。語譯:君子與人相處公正不偏而不阿比營私,小人阿比營私,

不能公正不偏。《論語.為政》 (C)是指有德者與無德者。語譯:君子氣象舒泰而不驕 傲,小人驕傲而不舒泰。《論語.子路》 (D)指上位者與下位者。語譯:在上位的君子 有勇力卻不守正義,就會造反作亂;在下位的人民有勇力卻不守正義,就會偷盜。《論 語.陽貨》 

15. 解答  A 

(3)

解析  (B)古之學者為充實自己,今之學者為了炫耀於人 (C)討厭批評別人之惡的人 (D)不遺 棄故交舊友,則人民不澆薄寡情 

16. 解答  C 

解析  題幹語譯:子路這個人,別人點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人家很好的道理,

就虛心拜受。而大舜更偉大,樂於和別人同行善事,並且捨棄自己的不是,樂於取用 學習別人的長處。從他耕田、做陶、捕魚的卑賤年歲,到貴為帝王,他的善,都是取用 學習別人的長處。取用學習別人的善,這就叫作助人行善。所以君子的美德沒有比助人 行善更偉大的 (C)「陶漁」都是動詞,謂燒陶、捕魚 

17. 解答  B 

解析  題幹語譯:吳國有個人用籠子養了一隻猿猴,已經十年了,心裡十分憐憫牠,就把牠放 了。過了兩天,這隻猿猴又回來了,這人心想:「是不是放得還不夠遠?」於是,他就 派人著猿猴,一直送到深山大谷裡。這隻猿猴由於長期生活在籠子裡,溫飽不愁,忘 記在野外覓食的習性,最後得不到食物,哀鳴而死了。所以古人採取謹慎的態度,防 止失掉自己的專長 (A)主旨是說法度可以言傳,而巧妙全在心悟。語譯:木匠和車匠,

只能教人各種規矩法度,卻不能使人心思靈巧。《孟子.盡心下》 (B)學貴有恆。語譯:

山坡上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只要間隔一段時間不走,茅草就會堵 塞住它。《孟子.盡心下》 (C)學應務本,循序漸進。語譯: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規律 的,不注滿低窪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修養到文采外現的程度,就不能 達到最善的境界。《孟子.盡心上》 (D)人會因外部環境而喪失他們的善心。語譯:豐 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懶惰;災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橫暴,不是天生資質這樣不同,

而是由於外部環境使他們的心有所陷溺。《孟子.告子上》 

18. 解答  D 

解析  題幹語譯:孔子對顏淵說:「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只有我

和你能做到!」《論語.述而》 (A)語譯: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 黑暗時,他就藏而不露地隱居起來。《論語.衛靈公》 (B)水的清濁意喻:政治的清明 與混亂。喻國家政治清明時可以修飾冠纓而仕,亂世則可以抗足遠去。語譯:滄浪的水 啊,如果乾乾淨淨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帽帶吧!滄浪的水啊,如果汙汙濁濁的話,

那就拿來洗洗我的腳吧!《楚辭.漁父》 (C)語譯:臣本來只是個普通的百姓,在南陽 地方親自耕種,只想在亂世裡苟且保全住性命,不求被諸侯稱揚、賞識。諸葛亮〈出師 表〉 (D)語譯:人與人相處生活在一起,時間很短暫,有的人喜歡在室內面對面談話 交心;有的人喜歡寄情於喜好的事物,不受拘束,縱情遊樂。王羲之〈蘭亭集序〉 

19. 解答  C 

解析  (A)「爾」上對下的使用,《論語》占81.0%、《孟子》占6.3%,因此並不是皆為上對下,還

用在對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B)下對上以「吾」來稱呼自己比例很少,可見不是有禮貌的 用法 (D)從《論語》到《孟子》,「吾」變化最多的是「上對下」,差異32.8%。「爾」變化 最多的是「上對下」和「對象不明或其他情境」,差異都是74.7%。「子」變化最多的是「下 對上」,差異是69%。「吾」的使用情境變化沒有比「爾」、「子」顯著 

三、多選題

1. 解答  BC 

解析  (A)人民苟且避免犯罪,但內心沒有羞恥 (D)子貢讚美孔子 (E)學《詩》的好處 

2. 解答  CDE 

解析  (A)語出宋黃庭堅〈清明〉 (B)語出王安石〈登北高峰塔〉 (C)語出清趙翼〈論詩〉 (D)語

出唐李商隱〈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E)語出〈增廣昔時賢文〉 

3. 解答  ABCD 

解析  (E)此言交友之道  解答  CDE  4.

解析  (A)屬於實踐仁德的方法 (B)是孟子所言,非孔子所言 

5. 解答  ABDE 

解析  (C)屬於觸類旁通,啟發式的教學 

6. 解答  BCDE 

解析  (A)屬孟子養心存性之道 

(4)

7. 解答  BCD 

解析  (A)屬農家物價不貳之思想 (E)屬孟子駁斥農家的言論 

8. 解答  ABCDE 

9. 解答  ABCDE 

解析  (A)語譯:不要欺瞞自己。就像討厭不好的氣味,又像愛好美好的顏色一般,這叫做自快

自足,所以君子獨處獨知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戒慎 (B)語譯:心中有所忿怒,就不能 做到平正;有所恐懼,就不能做到平正;有所愛好,就不能做到平正;有所憂患,就 不能做到平正 (C)語譯:一般人對於自己所親近愛護的人,就會有所偏愛;對於自己 所輕蔑厭惡的人,就會有所偏惡;對自己所畏服敬重的人,就會有所偏袒;對於自己 所同情憐憫的人,就會有所偏護;對於自己所傲慢不恭的人,就會有所偏見。所以喜 愛一個人又能了解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又能了解他的優點,這種人是天下少有的  (D)語譯: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兒子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家禾苗的茂美高大 (E)語譯:

所以君子必須自己有善行,然後才要求別人行善;自己沒有過錯,然後才可以指責別 人的過錯。如果自己身上不具有恕道,卻能夠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事 

10. 解答  ACE 

解析  題幹語譯:孟子說:「牛山上的樹木曾經十分茂盛豐美,但是因為地處大城邑的近郊,

所以人們經常用斧頭去砍伐,這麼一來,它還能夠繼續保持茂盛豐美嗎?當然樹木日 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滋潤著它,並非沒有新生嫩芽長出來,然而牛羊又隨著人們 來此被放牧,因此它才會像這樣光禿禿一片。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 也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即使在人身上也是如此,難道人沒 仁義之心嗎?他們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 茂盛嗎?他們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剛亮時的清明之氣,這些在他心裡所產生出來的 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麼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把它 們窒息而消亡了。反復窒息的結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 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獸差不多了。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 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資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所以,假如得 到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消亡。孔子說過:『把 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就是指人 心而言的吧?」 (B)人性本有善端 (D)仁心善性的存亡,操之於自己的決定 

11. 解答  BD 

解析  (A)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實現抱負,天下政治黑暗就隱退。〈泰伯〉 (B)只要說話能忠心

信實,做事能篤厚謹慎,雖在南蠻、北狄這樣的國家裡,照樣行得通。〈衛靈公〉 (C) 就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像我一樣天性忠信的人,只是沒有我這麼好學 罷了。〈公冶長〉 (D)君子敬慎而沒有過失,待人謙恭有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衛靈公〉 (E)孔子在鄉里時,態度溫恭,言語信實,好像不太 會說話似的;但當他身居宗廟朝廷,卻辯明道理,毫不放鬆,不過,態度還是小心謹 慎的。〈鄉黨〉 

12. 解答  AC 

解析  (A)欺騙,動詞 (B)愛好,動詞/音樂,名詞 (C)覺悟道理者,名詞 (D)語末助詞/

給予,動詞 (E)君王,名詞/稱王,動詞 

13. 解答  ABCDE 

解析  (A)談「恕」道,亦即將心比心。語譯:自己不希望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論語

衛靈公》/語譯:如果施加到自己卻不願意的話,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禮記.中 庸》 (B)談人民要受過戰爭的心理和生理等教養,才能上戰場,否則就是讓人民上戰 場送死,不是仁政。語譯:用沒受過教養的人民來打仗,就叫作放棄人民。《論語.子 路》/語譯:不教導人民打仗就用兵,就叫作施禍於人民。《孟子.告子下》 (C)談仁 者要先憂後樂。語譯:仁者搶先做困難的事,後享受甜美成果。《論語.雍也》/語譯:

勞苦之事,搶著在人之前而做,饒富快樂之事,退而讓人民享受。《荀子.修身》 (D) 談固執地說到做到,只是小人的行為舉止,是最次一等的士人,真正的大人(君子)

是凡事依正義而行,有所權衡取捨。語譯: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堅決到底,堅硬 地像顆小石頭似的,不問是非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論語.子路》/語譯:真正有 大器度的君子,說話不一定守信,做事不一定堅決到底,而是依正義而行。《孟子.離 婁下》 (E)談為民父母官,如果重物輕人,貪於享受,就像奪取人口中的食物給動物 吃一樣惡劣。孔子對於拿木俑殉葬的人,還痛罵他們讓君王想起拿人民殉葬的惡習,

必將無後。更何況由人民口中搶走食物,親自餓死他們。兩句話出自同一處,但意義有

(5)

深淺之別,「始作俑者」也轉化成首開惡例之人,和率獸食人有意義上微小的差別,所 以本選項可有可無。語譯:一開始做木俑殉葬的人,大概會絕其子孫吧。《孟子.梁惠 王上》/語譯:率領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上人民的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 

14. 解答  BCD 

解析  (A)語譯:日常起居要態度端莊,擔任工作要敬慎認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誠懇:雖然到 了未開化的蠻夷地區,也不可背棄。《論語.子路》 (B)語譯:同品德高尚的人相處,

就會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為不軌的人鬼混,就會天天產生邪惡的思想。范曄《後 漢書.爰延傳》 (C)語譯:孤獨地學習,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啟發,就必然學識淺薄 難以成功;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沾染上某種習氣。顧炎武〈與友人書〉

(D)語譯: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孟子.滕文公下》 (E)語譯:孔子想要搬 到東方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為何要去呢?」孔子 說:「有君子去住,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論語.子罕》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第貳部分 說明 共3題。答錯不倒扣。 請閱讀下列短文後,回答第 15-16 題 電影「海角七號」的背景故事,以情書描述六十多年前日本人撤離臺灣,一名日本 籍老師搭船離開臺灣,與他在臺灣的戀人分離的感人故事。情書中提到了如下的一些自 然界現象: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友子,太陽已經完全沒入了海面,我真的已經完全

(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最適當的選項: 「科學是一種手段, 甲所謂證據應該遵守哪些規則, 乙告訴我們如何去了解一些事物, 丙遇到有疑問或不確定的東西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丁以及哪些是我們不了解的; 戊如果了解,那麼究竟了解到什麼程度; 在下判斷以前如何思考,以及如何由一些跡象去辨別真偽。」(理查德.布倫南《站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