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三 文言文學習單(課堂活用版)
第六課 唐詩選
一、課前學習單
說明:請從課本的題解、課文、解釋中找尋答案。如遇有 □處,請以打勾方式勾選,有些答案不 一定只有一個;如遇到需填入課文的部分,若書寫的原文過長,可以「 ……」方式取代 中間文字;如遇到空白表格,亦需填入空格;如遇到不會的部分可先跳過,或請教老 師。
(
一)
夜雨寄北題解
1.
請從〈夜雨寄北〉的題解中尋找有關題目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依題目可知,此詩的寫作 時間、氣候與對象為何?
時間 【 夜晚 】 氣候 【 下雨 】
對象 寫詩寄給【 北方之人 】,即李商隱的【 妻子 】。
此詩之寫作背景為何? 李商隱【 仕途不順 】,屢遭排擠,流落各地當書記。一次羈 留四川,許久未返家,因思念【 妻子 】而寫下此詩。
詩作內容
2.
請根據本首詩歌內容,回答下列問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中,
「君」指誰?此句哪些文 詞表現出「希望」與「失 望」的對比?此句表達作 者何種心情?
「君」是指【 你(妻子) 】。
對比狀態:以【 歸期 】與【 未有期 】對比希望與失望。
作者心情:(參考答案)表達作者羈旅他地,歸期未定之無奈 感。
「 夜 雨 漲 秋 池 」 象 徵 什
麼? (參考答案)象徵詩人心中滿溢的無奈與相思。
請 解 釋 「 何 當 共 剪 西 窗 燭」。為何要「剪燭」?
此句描繪何種景象?又欲 襯托何種心情?
「何當共剪西窗燭」:何時才能和你共同在西窗下剪燭長談。
「剪燭」的目的:使燭火明亮。
此句景象:(參考答案)作者想像與妻子相聚的美好時光。
襯托心情:(參考答案)襯托李商隱當下的思念與悲苦。
末 兩 句 屬 哪 一 種 示 現 修 辭?
根據描述時空的不同,示現法有如下三類:
追述示現:將已發生的事情敘述得歷歷如在目前。
懸想示現:在同一時間之中,憑著想像,將另一個空間的人物、
事情,描述得如在眼前。
____
年____
班 座號____
姓名
________
________
__
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
預言示現: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彷彿在眼前發生一樣。
□追述示現 □懸想示現 □預言示現
(二)旅夜書懷
題解
3.
請從〈旅夜書懷〉的題解中尋找有關題目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何謂「旅夜書懷」? 在旅途夜晚寫下心中的感觸。
此詩之寫作背景為何?
杜甫因遭逢【 戰亂 】,輾轉流徙到四川,五年後決定返 鄉。在旅途中回想過去【 有志難伸 】,【 前途渺茫 】,
【 飄泊無依 】,故寫下此詩。
詩作內容
4.
請根據本首詩歌內容,回答下列問題:首聯先寫近景,並利用哪些 形容詞,營造怎樣的情感氛 圍?
文字:【 細 】、【 微 】、【 危 】、【 獨 】 情感:(參考答案)說明自己的遭遇就像江岸細草般渺小,像
江中孤舟一樣寂寞,呈現一片寂寥、孤獨、淒涼的感 覺。
頷聯(第二聯)再寫遠景,
其中「垂」、「湧」鋪寫何 種景象?又此景反襯何種心 情?
「垂」之景象:(參考答案)鋪陳出原野的廣袤無邊。
「湧」之景象:(參考答案)烘托出江流奔騰的氣勢。
景象反襯:(參考答案)反襯杜甫的孤單、顛沛、茫然的悽愴 感,與孤身的渺小。
頸聯(第三聯)中,表面分 別說明什麼?實際欲表達的 感嘆為何?又前句屬何種語 氣?
詩句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表面 難道自己只能以文章而聞 名於世嗎?
做官卻應因年老多病而退 休。
實際
文名不足道,應由建功立 業揚名,故有懷才不遇之 感嘆,與作者對自己文章 的自負。
此句為不甘心的反話,乃 是對自身懷才不遇深感無 奈。
語氣 【 反詰 】語氣
「飄 飄何所 似?天地 一沙 鷗」中,藉由沙鷗說明自己 何種狀態?此兩句屬何種修 辭?
狀態:(參考答案)言自己就像沙鷗,到處遷徙,飄泊無依。
修辭:【 提問 】、【 譬喻 】
詩中哪些文句表達題意「旅 夜 」 , 哪 些 文 句 表 達 「 書 懷」?又詩眼是哪一個字,
奠定了全詩即景書懷的淒涼 基調?
旅夜之句:詩中【 前四(一至四) 】句 書懷之句:詩中【 後四(五至八) 】句 詩 眼:【 獨 】
(三)黃鶴樓
題解
5.
請從〈黃鶴樓〉的題解中尋找有關題目的線索,回答下列問題:黃 鶴 樓 位 於何 處 ? 有 何傳 說?景色可俯瞰到何處?
位置 【 湖北 】省武漢市【 武昌 】區【 黃鵠磯 】 上。
傳說 曾有【 仙人騎黃鶴經過此地 】,
後人因而在磯上建樓,並以黃鶴命名。
景色 從樓上可俯瞰【 長江 】,視野遼闊。
本詩的寫作背景為何? 作者至武昌遊歷,登黃鶴樓,極目遠眺,引發【 思鄉情懷 】。
宋代嚴羽對本詩有何評論?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 崔顥〈黃鶴樓〉 】為第一
補充:
(1)
黃鶴樓與湖南之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江西之滕王閣(王勃〈滕王 閣序〉)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2)
李白到黃鶴樓見到此詩後便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詩作內容
6.
請根據前四句的詩歌內容,回答下列問題:此詩崔顥取什麼材料起筆? 仙人傳說。
何謂「悠悠」?第四句與人 生 長度相 比 , 表 達 何 種涵 義?
悠悠 悠閒舒展的樣子,在此形容雲彩飄浮。
涵義 以白雲悠悠常存反襯【 (參考答案)人生短促,世事 茫茫之慨 】。
此四句如何呈現今昔變化?
(空格處請填入今或昔)
昔人已乘黃鶴去:【 昔 】;此地空餘黃鶴樓:【 今 】 黃鶴一去不復返:【 昔 】;白雲千載空悠悠:【 今 】 此 四 句 出 現 兩 個 「去」 與
「空」,此表達何種涵義?
首聯為「人(鶴)去樓空」,頷聯為「鶴去雲空」,
表達:(參考答案)世事滄桑、人生無常之惆悵感。
此四句是否符合近體詩格律 要求?
(提 醒: 請 依右 側 七 律 平 仄,檢測每句第二、四、六 字是否符合平仄;再者,頷 聯是否對仗,文詞除疊字外 是否重複。)
(1)
首句之【 乘 】、【 鶴 】,第三句之【 去 】等 字,不符平仄規定。(2)
第三句連用六個【 仄 】聲。(3)
頷聯對仗上,【 一去 】、【 千載 】與【 不復返 】、【 空悠悠 】未對仗。
(4)
【 黃鶴 】出現三次,【 空 】、【 去 】則出現 兩次。故此四句【 不符 】(填入符合或不符)格律,屬 古詩入律。(平起七律前四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7.
請根據後四句的詩歌內容,回答下列問題:請以畫筆將崔顥於黃鶴樓所 見之 「陸景 」 與 「水景 」
(即頸聯內容),分別描繪 出來。
陸景
(略)
水景
(略)
「芳草萋萋鸚鵡洲」之「鸚 鵡洲」引何人典故?此人懷 有才幹卻未受到重用,崔顥 引用他有何象徵意義?
典故:東漢末年,【 禰衡 】寫過一篇【 〈鸚鵡賦〉
】。後被黃祖所殺,葬在【 洲上 】,世因稱此洲為鸚鵡 洲。
象徵:(參考答案)抒發自身懷才不遇,時運不濟的感慨。
末聯作者借用什麼景,抒發 內心何種心緒?
借景抒情:以【 煙波江上 】抒發內心的【 鄉愁 】之 情。
末聯兩句均為倒裝句,請將 之還原。
日暮鄉關何處是→【 日暮何處是鄉關 】 煙波江上使人愁→【 江上煙波使人愁 】 本首詩的詩眼為何? 【 愁 】
二、課後學習單
說明:請針對以下題目,發表自己的想法。如遇到問題,可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1.
在〈夜雨寄北〉詩中,李商隱如何運用「時、空」轉換交錯技巧,表達內心之情感?答:
(1)
「君問歸期未有期」:此詩一開始作者回答妻子來信的詢問,表達未有歸期的無奈。(2)
「巴山夜雨漲秋池」:接著又拉回到作者當下滯留四川巴山的時空之景,並以「漲 秋池」表達內心濃濃的思念。(3)
「何當共剪西窗燭」:第三句則將思緒拉回到未來,想像自己將來回到家鄉後,與 妻子重聚之景。(4)
「卻話巴山夜雨時」:最後則是把當下眼前之巴山夜雨,融入到未來想像的虛景 中,表達對妻子濃烈的思念之情。2.
〈旅夜書懷〉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之景,其表現手法與首聯有何不同?又此句 的對仗、鍊字有何高明之處?答:(參考答案)
(1)
首聯摹寫近景,並寓情於景,透過「細草」、「微風」、「危檣」、「獨夜」等意 象,象徵自身內心的落寞淒涼,孤苦無依。但頷聯則是描繪遠景,對比首聯的細小孤 夜,此聯則以「垂」襯托出平野的遼闊,以「湧」烘托出江流奔騰的氣勢,與首聯的細 小孤夜形成明顯對比。不過,此聯實際上乃是以遼闊的平野、浩蕩的江月、燦爛的星月 等意象,反襯出作者的渺小、孤獨、茫然之感,與首聯之情感相近。(2)
此句對仗工整,「星」對「月」、「平野」對「大江」,名詞對名詞;「垂」對「湧」,動詞對動詞;「闊」對「流」,動詞對動詞。
(3)
在鍊字方面,作者以群星「垂」落地面,表達靜態景色的廣闊;江流隨波起伏的「湧」動,則表現出月光與江流的動態氣勢,使頷聯意象更顯鮮明動人。
3.
〈黃鶴樓〉的前四句寫黃鶴樓的今昔變化,頸聯則描寫登樓後所見之景色,而這些意象為何 令作者聯想到鄉愁?答:(參考答案)此詩的前四句先將時間推至過往,再將時空拉回到現在。其「人去樓空」、
「鶴去雲空」,表現出一種「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其世事滄桑、人生無常之 嘆,令作者不免想到自己的歸宿,自己的故鄉。接著頸聯所呈現的美景雖明麗動人,卻更 讓作者想到此景並非自身的故鄉,這些景致不過徒增傷感罷了。再者,詩句中「芳草」意 象本是離愁的象徵,更勾起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4.
請比較〈夜雨寄北〉、〈旅夜書懷〉、〈黃鶴樓〉三首詩之異同。詩作 〈夜雨寄北〉 〈旅夜書懷〉 〈黃鶴樓〉
不 同
類
別 仄起式七言絕句 仄起式五言律詩 平起式七言律詩
主 旨
寄居異鄉的李商隱,在下 雨的夜晚寫詩寄給北方的 妻子,以抒發思念之情。
杜 甫以 旅 途 夜 晚所 見之 景,抒發孤寂之感,表現 懷才不遇、飄零孤獨的深 沉感慨。
崔顥客遊到武昌,登覽黃 鶴樓,極目遠眺,引發思 鄉情懷。
情
感 抒發思念妻子之情。 抒發懷才不遇之感慨。 抒發遊子思鄉之情懷。
押
韻 期、池、時 舟、流、休、鷗 樓、悠、洲、愁
相 同
(1)
三首詩都是作者寄居他鄉時所抒發的情感。(2)
三首詩皆有借景抒情之技巧。(3)
〈夜〉、〈黃〉皆有今昔時空的變化,且皆抒發思念之情。(4)
三首詩皆以設問句收尾。5.
以下為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閱讀後請說明與〈黃鶴樓〉一詩有何相同之處?又情感上 有何不同?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作 〈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臺〉
相 同
(參考答案)
(1)
首聯取材皆以傳說落筆,並抒發今昔之感,人事無常。(2)
頷聯亦皆寓有今昔之感。(3)
頸聯皆描繪登樓所見之山水景色。(4)
皆以「愁」字為詩眼,並以「愁」作尾。(5)
前四句皆不合律詩平仄之規格。(6)
兩首結構相同。崔顥前四句與李白的前二句立意相同,皆先虛寫樓的來歷,再實寫登樓所見,先懷古,後傷今,最後湧現情懷抒情收筆,結構相同。
(7)
兩首詩押同一韻。(皆為尤/ㄡ韻)不 同
情
感 興發思鄉情懷 興發君國之思
語譯: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 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 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 古墳,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 把長江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
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6.
以下為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 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注】萬歲山前珠翠繞二句:形容北宋汴京宮室壯麗,富庶繁華。鐵騎:胡虜鐵騎,指金國 軍隊。郊畿:指汴京郊外。風塵惡:指敵人占領中原,戰亂頻仍,風塵漫漫,形勢險惡。膏 鋒鍔:(士兵的血)滋潤兵器尖端,意指被刀劍擊中而死亡。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
一鞭直渡清河洛: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的胡虜,收復中原。
本首詞上闋哪些文句運用 對比技巧?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 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這首詞中寫了哪些「風塵 惡」的景象?
(1)
鐵騎滿郊畿。(2)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詞作開頭寫登樓遙望,結 尾說「再續漢陽遊,騎黃 鶴」,此反映作者思緒有 何變化?
(參考答案)開頭先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接著對敵人踐踏河 山、統治者生活奢華誤國感到悲痛,之後再提出對抗敵人以收復 失地的決心。最後則是想像光復後再登黃鶴樓,心情定將舒暢。
這首詞作之主旨為何? 寫登樓有感於家國殘破,欲請纓復國之志。
語譯:
登樓遠望中原,只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彷彿有許多城郭。想當年,花多得遮住視線,
柳多得掩護著城牆,樓閣都是雕龍砌鳳。萬歲山前、蓬壺殿裡,宮女成群,歌舞不斷,一派 富庶昇平氣象。而現在,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戰亂頻仍,風塵漫漫,形勢如此 險惡。
士兵在哪裡?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兵刃。百姓在哪裡?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屍首填 滿溪谷。悲嘆大好河山一如往昔,卻田園荒蕪,萬戶蕭條。何時能有殺敵報國的機會,率領 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的胡虜,收復中原。然後歸來,重遊漢陽的黃 鶴樓,以續今日之遊興。
三、自由作答題
1.
你是否曾有登高遠望的經驗?是爬山登頂,或是站在高樓遠望,又或是在學校高樓層望向遠 方?那時你看到什麼?有怎樣的心情或想法?答:(參考答案)一次偶然機會,登上
101
大樓觀覽臺北盆地壯觀的灰色森林。登高遠眺,可 以讓人看到眼前的世界有多寬廣,而自己有多渺小,如那滄海一粟。這便讓我想到,生活 中所遭逢的種種問題,似乎也變得微不足道。所謂:「蝸牛角上爭何事?」在這電光石火 的生涯中,不如釋放禁錮心靈的枷鎖,好好地遨遊在人生的旅途中,盡情享受生命的美 好。此外,登高遠眺,也讓我頓悟了看待事情有時需要超然的視野,如此才能跳脫拘泥的 思緒,也讓原本看不清原貌的事物,因為遠眺而變得一目瞭然。因此,別再將自己的視野 侷限,而是以寬廣的胸襟,接受萬物給予我們的種種挑戰與阻礙,以豐富我們的視野與人 生。2.
請分享你最喜歡哪一位唐代詩人的作品?請以一首代表作,說明他的寫作風格。答:(參考答案)李白的作品中,常歌詠著雄偉壯麗的山水,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 流到海不復回」、「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此不僅讓讀者視野大開,也深 刻地感受到其氣勢豪邁而奔放。他亦不受一些詩歌格律的限制與安排,而是以變幻莫測的 技巧,或譬喻,或誇飾,或轉化,描繪心中的濃烈感情。只是技巧雖豐富多變,詩句卻非 堆砌辭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是他詩歌的寫照。再者,李白在詩作中常展現 出他想像豐富,意境獨特,充分展現他的才華洋溢。其詩句行雲流水,飄逸灑脫,眾多詩 句已成經典,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棄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可見其詩句易琅琅上口,
印象深刻。杜甫也曾評論李白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以此形容李白詩文,甚是 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