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農村經濟複興的構想
-以1930年代初上海的土布運動為中心
刁 成 林 (日本 立命館大學)
Ⅰ. 序 言
Ⅱ. 1930年代初中國農村經濟 與國貨提倡
Ⅲ. 上海土布運動的開展
Ⅳ. 時人對土貨提倡的評價
Ⅴ. 從土貨提倡到複興農村經 濟的可能性
Ⅵ. 結 語
Ⅰ. 序 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 1932年, 又將戰火延至上 海. 加之自然災害頻繁, 世界經濟大恐慌的波及, 中國經濟, 特別是農村經 濟, 陷入極具混亂ㆍ貧困的時代.1) 為救濟和複興這一時期的農村經濟, 無 論是國民政府機構還是民間團體組織都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目前與此 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民政府的農村經濟複興政策2)以及民間團體的鄉 1) 王先明將1930年代農村經濟危機原因的論說總結為, 農業技術致因說ㆍ土地制度 致因說ㆍ帝國主義侵略致因說ㆍ內政腐敗致因說ㆍ綜合致因說五個方面, 並在此基 礎上提出, 這一時期農村經濟危機是近代城鄉背離化發展進程演進態勢的必然所趨 (「試論城鄉背離化進程中的鄉村危機」, 近代史研究 2013-3, pp.44-59).
2) 同時代的方顯廷指出農村經濟複興的主要問題是合理的組織系統的建立, 經費的拮 據, 以及人才的缺乏 (「中國農村經濟之複興」, 中國經濟研究 上, 商務印書館, 1938, pp.163-169). 在此基礎上, (日)尾崎秀實的「支那の経済建設批判」一文中 也指出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是紙上的建設(現代支那批判, 中央公論社, 1938,
村建設運動.3)
此時, 國貨提倡者們也開始注意到提倡國貨與農村複興的關係, 然而目 前學術界對此研究還較為薄弱. 關於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的研究, 潘君祥主 編的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1998), 可以說是開山之作.4) 隨後, 對國貨 提倡的團體機構ㆍ國貨展覽會ㆍ國貨年ㆍ國貨宣傳等方面的研究也陸續出 現.5) 最近幾年, 美國的葛凱(Karl Gerth)從消費文化的角度出發, 為國貨 運動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6) 在此基礎上, 一些研究也開始注意到國貨提倡
pp.255-304). 但1980年代後對國民政府農村經濟複興政策進行再評價的研究有:
① (日)川井悟, 「全国経済委員会の成立とその改組をめぐる一考察」 (東洋史研 究 40-4, 1982, pp.741-778), ② (日)井上久士, 「農村復興委員会の組織とそ の農村調査」 (小林弘二 編, 旧中国農村再考ㆍ変革の起点を問う, 東京: アジ ア経済研究所, 1986, pp.85-109); ③ 弁納才一, 「南京国民政府の合作社政策 - 農業政策の一環として」 (東洋学報 71-1・2, 1989, pp.31-60); ④ 笹川裕史,
「1930年代国民政府の江西省統治と土地稅制改革」 (歴史学研究 631, 1994, pp.16-32)等.
3) 同時代的千家駒ㆍ李紫翔所編中國鄉村建設批判(新知書店, 1936)批判1930年 代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改良主義的運動, 無法達到農村複興的目的. 對1930年代鄉村 建設運動進行較為全面研究的是鄭大華的民國鄉村建設運動, 他指出運動未能實 現農村經濟複興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它的改良性質, 但他對運動中知識份子深入民 間, 走與農民相結合的道路的行為給予了肯定評價(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p.524).
另外, 曹天忠則側重從這一時期鄉村建設的進展程序ㆍ空間分布等方面, 分析了鄉 村各派之間的聯合及其與國民政府的關系(「民國時期鄉村建設的派分與聯合」, 社 會科學戰線 2008-2, pp.123-129).
4) 潘君祥, 中國近代國貨運動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6); 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另外, 在80年代, (日)林文原子就已經對義和團 運動以後, 五四運動以前天津的國貨運動的變遷進行了論述(宋則久と天津の国貨 提唱運動, 同朋舍, 1983).
5) 關於1930年代國貨運動, 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呂建雲, 「論中國三十年代的國貨運 動」, 浙江社會科學 1991-6); 徐鼎新, 「二十至三十年代上海國貨廣告促銷及其 文化特色」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1995-2); 蔣偉國, 「近代中國國貨團體初 析」 (民國檔案 1995-1); 喬兆紅, 「論1935年的學生國貨年」 (中國社會經濟史 研究 2006-4)等.
6) Karl Gerth認為, 國貨運動使民族主義融入了中國新生的消費文化的方方面面, 並 且, 民族主義與消費主義的這種融合構成了“現代中國”的基礎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中崇洋的消費觀念等問題.7)
但是, 以上研究多關注都市空間領域, 對於國貨原料來源地及最終消費 領域的農村涉及較少, 同時, 國貨提倡中的手工土貨問題也幾乎未被涉 及.8) 關於此,潘君祥將包括手工土貨和機製國貨在內的中國產品統稱為
“國貨”, 以與進口的包括外資在華企業生產的“洋貨”相區別.9) 在此基礎 上, 日本金丸裕一指出,除“國貨”與“洋貨”之外, 還存在第三範疇的“參國 貨”, 這些產品主要由包括中國資本參與在內的外國在中國經營之工廠所生 產.10)
本文在承認以上正義的基礎上, 從運動史的角度, 考察1930年代初中國 農村經濟與國貨提倡的聯系. 同時, 擬利用上海檔案館藏土布運動大會會 議錄, 以及當時相關的雜誌ㆍ報紙等資料, 通過對上海土布運動的考察, 分 析從提倡國貨到提倡土貨這一構想的具體開展過程, 時人對其評價及其複 興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經濟的可能性等問題.
Ⅱ. 1930年代初中國農村經濟與國貨提倡
1930年代初中國農村經濟的破產, 不僅使農民生活困窘, 購買力下降, 同時也給使得國貨製品的銷路縮小. 於是, 國貨運動的提倡者們開始認識
7) 周石峰的「“國貨年”運動與社會崇洋觀念」指出, 社會崇洋的消費觀念, 是造成國貨 運動未能挽救193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頹勢的主要原因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2004-4). 另外, 關於運動中, 國貨團體ㆍ廠商利用廉價競賣的傾銷手 段來銷售國貨的問題, 可參見: 付海宴, 「“跑調”的國貨展覽會; 1935年無錫國貨流 動展覽會研究」 (近代中國研究 2008-4).
8) 1933年, 閻錫山在山西也發起了提倡土貨的運動, 通過制定使用土貨的法規, 設立 土貨商場, 發行土貨券等方式, 推行土貨. 相关研究可参见, 劉建生ㆍ劉鵬生, 「閻 錫山與山西商業貿易」 (晉陽學刊 1996-2, pp.97-101); (日)内田知行, 「1930 年代閻錫山政権の対外貿易政策」 (中國研究月報 47-10, 1993, pp.9-25).
9) 潘君祥 編, 中國近代國貨運動 (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pp.1-2.
10) 金丸裕一 監修ㆍ解說, 抗日ㆍ排日關係史料 -上海商工會議所<金曜日パンフ レット> 別卷 (2007),p.116.
到, 雖然國貨運動以工商業爲主, 卻也不能忽視了農村和農民. 究其原因在 於, 一ㆍ國貨的原料從農村來: 二ㆍ廣大的國貨銷場在農村.11) 但是, 對於
“國貨”兩個字, 農民的腦海裏是沒有概念的, 他們購買東西的時候, 只有一 個信念, 就是便宜, 不會問這是什麼貨的.12) 於是, 低廉的外國商品, 迅速 占據中國廣大消費市場, 甚至滲入農村地區. 可以說, 當時的中國, “洋貨 銷路, 既無孔而不入.”13)
時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的潘公展分析農村經濟崩潰的原因是複雜的, 但 帝國主義商品侵入, 以無形的間接的形式把農村經濟命脈蠶食殆盡. 因此, 他主張“欲抵抗帝國主義的商品榨取, 必須積極的去振興國貨, 而趕築一堅 固的國貨陣容, 這才是挽救農村經濟於破產的根本對策.”14) 潘公展的這一 分析認識到了提倡國貨在複興農村經濟的重要意義, 但過分強調了外來商 品對中國農村經濟的消極作用, 而忽視了農村經濟破産的內在因素.
不過, 進入1930年代後, 中國農村經濟持續衰退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與農村相關的新聞報道和雜誌評論中到處可以看到“農村經濟崩壞”這樣 的字眼.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 當時的知識份子ㆍ國民政府官員等人士已經 開始追究中國農村經濟危機的原因, 並開始認識到國貨提倡對農村經濟複 興的意義.
在此基礎上, 對於如何將國貨宣傳ㆍ推銷到農村, 國貨提倡者們進行了 種種嘗試. 1933年的“國貨年”之際, 在中華國貨產銷合作協會的指導下, 發起了一個中華國貨流動推銷團的組織, 該團利用船支車輛, 陳列國貨樣 品, 遊行於市鎮鄉村, 致力於國貨宣傳和推銷.15) 可以說, 該團是介於廠方 和顧客中間, 是將國貨推銷與農村市場相聯系的一個嘗試.
也有國貨人士倡導採用消費合作的辦法, 來解決農村中的國貨問題.16)
11) 潘仰葊, 「國貨運動中的農村問題」 (申報 1933年2月23日, 第4張), p.13.
12) 柯定盦, 「農村經濟衰落與國貨」 (申報 1933年8月10日, 第4張), p.14.
13) 吟如, 「最近國內經濟之衰落」 (國際貿易導報 6-5, 1934), p.203.
14) 潘公展, 「振興國貨與救濟農村經濟」 (國貨年鑒, 國貨事業出版社, 1934, 甲), pp.179-184.
15) 天然, 「介紹國貨流動團」 (申報 1933年6月1日, 第5張), p.18.
16) 該設想來源於中華國貨產銷合作協會規設的國貨消費合作社. 合作社的社員為國
該辦法首先主張, 對於農村之消費的進口貨, 進行檢查與統計, 如一個月 內, 香煙進口了多少? 汗衫襪子進口了多少?等, 通過精確的統計, 直接的 向國貨制造廠家批購來供給全村農民. 而對於最暢銷者, 通過設法模仿製 造, 請求政府特別免稅等方法, 以求逐洋貨於市場外.17) 這一構想企圖排 除國貨流通中商人販賣的環節, 通過消費合作的方式, 直接將廠家與消費 者聯系起來. 但是, 這一構想也忽略了商人在溝通生產與消費狀況之間所 發揮的作用. 另外, 也有言論主張在農村分設國貨公司支店, 將國貨展覽會 推向農村, 在農村開展國貨宣傳演講會, 設置國貨宣傳巡廻車等.18)
雖然國貨提倡者們, 認識到國貨的原料來自農村, 將國貨運動與1930年 代初農村經濟的救濟相聯系, 但以上所論述的辦法多數仍停留在紙上構想, 即使已經開展起來的運動, 又大多致力於在農村進行國貨宣傳ㆍ推銷, 其 效果恐怕甚微.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因為19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破產, 農民 購買力低下, 只是通過宣傳ㆍ銷售這兩方面來試圖吸引農民購買的話, 顯 然不夠. 另一方面, 因為製造國貨產品的原料, 大部分仰給於外國. 這也就 使得國貨運動本身也受到質疑.
根據劉大鈞在1931年及1933年兩次對上海工業化的調查, 上海工業用 的原料, 雖然一部分由海外輸入, 一部分由國內農村地方供給, 但因為國產 原料質量未得到充分改良, 加之交通運輸困難, 因此, 上海工業日益傾向使 用輸入原料.19) 以上海棉紡織業為例, 上海附近雖然也是棉產地, 但所出 產品纖維短質量粗劣, 而陝西棉花運輸費用又較高, 加之裝運中商人在棉 花中混入水或其他不純物的情況也有出現, 因此, 上海紡織工廠以美國棉 作為替代, 如申新二ㆍ三廠中, 40%的原料都使用美國棉.20)
同樣, 上海毛紡織工業中的章華毛絨紡織廠生產的“九一八”牌薄嗶嘰, 雖
貨之固定顧客, 無論外貨如何物美價廉, 決不能移其轉購之念. 合作社代各社員訂 購物品, 代送社員非社員, 所有日用品及其他職業上必需品均可代購, 不設商店, 只 代批購, 並多配送各社員寓所(前揭中華國貨產銷合作協會每周匯報).
17) 仰葊, 「農村與國貨」 (申報 1933年5月25日, 第4張), p.13.
18) 巴玲, 「怎樣使國貨到農村去」 (申報 1934年5月17日,第4張), p.15。
19) 劉大均, 支那工業論 -上海工業の発展 (倉持博 譯, 生活社, 1938), p.174.
20) 同上, p.175.
然以“完全國貨”宣傳, 但其實生產原料一開始采用法國毛紗, 後來, 因日本 毛紗售價比法國毛紗低10%左右, 且洋行允許以兩個月的遠期支票購買, 因 此, 章華廠開始大量進口日本A·G·毛紗來代替法國毛紗制造“完全國貨”的
“九一八”嗶嘰.21) 其他的, 如食品工業的制粉工廠, 也因為考慮到生產成 本而使用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小麥. 而重工業中的鋼鐵原料, 則因為國內 重要鐵礦山為日本人所經營或與其簽訂了供給契約, 同樣大多依賴外國輸 入品.22)
因此, 伴隨國貨運動中救濟農村的呼聲以及對國貨原料的質疑, 一些人 開始主張提倡土貨, 認為所謂的“國貨是變相的外貨, 土貨才是地道的真實 的國貨”, “與其提倡國貨, 不如提倡土貨.”23) 甚至有人認為, “越土越好, 越土越妙”, “經濟抵抗, 越土越勝利.”24) 這樣一來, 土布作為土貨的典型 代表, 也被提倡起來.
Ⅲ. 上海土布運動的開展
上海土布(東稀ㆍ西稀ㆍ套布等)的銷路一直以東三省ㆍ廣東ㆍ福建為主.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 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市場, 使得上海土布的東北 銷路告絕.25) 正是在此時, 上海縣農民教育館館長張翼26)開始致力於土布
21) 章華毛絨紡織廠於1929年由劉鴻生籌建, 1932年末程年彭接任後, 借用“九·一 八”事變後, 人們提倡國貨和抵制日貨的愛國情緒, 開始停止織造粗紡呢絨, 而轉為 使用法國毛紗, 生產精紡毛紗織造的“九一八”牌薄嗶嘰(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等 編, 上海民族毛紡織工業, 中華書局, 1963, p.90).
22) 劉大均, 支那工業論 -上海工業の発展 (倉持博, 生活社, 1938), pp.175 -176.
23) 朱山秀, 「整理土貨去」 (申報 1933年5月25日, 第4張), p.13; 「編餘」 (申報
1933年2月23日, 第4張), p.14.
24) 吟閣, 「愛敬土貨和澈底的提倡國貨」 (申報 1934年1月25日, 第4張), p.15.
25) 「參觀上海土布商店」 (上海周報 1-22), p.431.
26) 張翼(1899-1975), 字鳳三, 上海顓橋鄉人. 1917年, 閔行農業中學畢業後, 經 友人介紹入商務印書館工作, 後因病辭職歸鄉. 1920年開始投身農村教育事業.
的提倡.
1932年6月6日, 在上海市國貨展覽會開幕的同一天, 為了使人們了解土 布, 養成愛用土布的觀念, 上海縣農民教育館主辦的第一次土布展覽會也 在顓橋開幕.27) 這是“一·二八”事變後, 上海土布業在軍事戰爭後進行的又 一輪“商戰”.28) 6月8日, 第一次土布展覽會開始在上海全縣開始巡廻展 覽.29) 其中, 原定於13日~15日, 在上海南市蓬萊市場進行展覽, 又因市黨 部ㆍ社會局及各團體的要求, 延長至19日閉幕.30) 展覽會設意見箱, 用以 收集民眾意見, 作為土布改良的參考資料, 凡前往參觀的民眾, 如有意見, 皆可直陳而投入此箱.31)
因為第一次土布展覽“觀者甚眾, 成績優良, 閉會後各界紛紛來函要求張 君(張翼)接續展覽.”32) 於是, 縣農民教育館與中國布衣會商定, 1932年10 月2日於新閘路清涼寺舉行第二次土布展覽會. 展覽會上陳列土布除上海縣 九百餘種外, 還有太倉·嘉定·寶山土布改良會送來的樣布百餘種, 參觀者總 計千餘人.33) 隨後, 縣農教館又籌劃於12月初, 在顓橋鎮建立土布工廠, 作為改良土布的中心機關.34)
1933年3月12日, 經過三個月的籌備, 上海顓橋農民教育館發起的上海 土布商店, 在上海蓬萊路蓬萊市場開幕. 商店宣傳其所陳設的所有出品, 均
1928年5月, 入南京曉莊師範師範進修, 信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上海縣縣志編 撰委員會 編, 上海縣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p.1186).
27) 「縣農教館主辦土布展覽會今日開幕」 (申報 1932年6月6日, 第4張), p.14.
28) 近代中國“商戰”一詞, 最早由曾國藩提出(1862年), 而商戰理論的重要代表, 則 首推鄭觀應所著盛世危言中的相關論述. 關於商戰觀念的研究, 可參見王爾敏, 「 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76-5), pp.1-91.
29) 根據上海縣農民教育館第一次土布展覽會巡回辦法, 巡回地點及時間如下: 閔行, 6月8日-9日; 馬橋, 6月10日-11日; 上海蓬萊市場, 6月13日-15日; 三林, 6月 16-17日; 塘灣, 6月18日-19日; 北橋, 6月20日-21日 (「市教育局令各教育機關 參加土布展覽會」 (申報 1932年6月15日, 第2張), p.8.
30) 「土布展覽會延長四天」 (申報 1932年6月16日, 第3張), p.11.
31) 孫籌成, 「勸購土布之妙語」 (申報 1932年6月19日, 第4張), p.15.
32) 上海市檔案館所藏上海土布運動大會檔案, 館編檔號; S232-1-36.
33) 「土布展覽會今日續展」 (申報 1932年10月3日, 第4張), p.15.
34) 「縣農教館主辦之土布工廠行將開工」 (申報 1932年11月20日, 第4張), p.15.
來自鄉間農民所手織, 原料完全國產, 花樣色澤, 由縣土布改良會設計, 如 大衣呢ㆍ蘆紋布ㆍ雲霞布ㆍ和平布ㆍ自由布ㆍ雪恥布ㆍ奮鬥布等.35) 土布 商店的開幕後, 店中出品皆來自鄉間或者土布工廠, 正好解決了土布採購 不便的問題.
但是, 不得不注意的是, 從土布商店所販賣的土布種類來看, 蘆紋布為上 海縣塘灣ㆍ閔行所生產的手工土布. 但是, 雪恥布是由南通通華布廠引進 足踏機, 採用機紗織成的改良土布, 自由布也是上海機制國貨工廠的三友 實業社所生產的機織土布.36) 這與其所宣傳的“均來自鄉間農民所手織”不 相符. 對此, 在1935年4月11日由實業部頒發給該公司的一份營業許可證 書中, 其經營事業的內容登記為“制造與銷售各種土布”, 到1936年12月31 日, 商店就資本增減ㆍ營業變更ㆍ章程修訂而提交的變更登記中, 營業範 圍再次變更為“以提倡土布推銷國貨並制造各種服飾為業務.”37)
1933年8月26日以及9月5日, 上海土布運動大會籌備處舉行了兩次籌備 會, 議決大會組織(圖1)由總務ㆍ展覽ㆍ宣傳ㆍ遊藝四部構成, 總務部又分 設文書ㆍ會計ㆍ庶務ㆍ招待四股, 推定吳醒亞ㆍ潘公展ㆍ王一亭ㆍ王曉籟 ㆍ張翼ㆍ陳頌春ㆍ施舍ㆍ俞振輝ㆍ金俠聞九人為主席團成員(表1). 會議還 決定通過宣傳大會ㆍ土布展覽ㆍ遊藝ㆍ專刊等方法來推動運動開展, 其中, 宣傳大會主要採用集合演講ㆍ播音演講ㆍ銀幕廣告ㆍ報紙廣告ㆍ招貼傳單 的方式進行, 而遊藝則包括口琴ㆍ國音ㆍ口技ㆍ歌舞ㆍ幻術ㆍ化妝演講等 形式.38)
35) 「上海土布商店開幕紀」 (申報 1933年3月13日, 第3張), p.10.
36) 徐蔚南, 上海棉布 (中華書局, 1936), p.6; 「上海機聯會會員中之棉織品製造 者(一); 三友實業社」 (機聯會刊 31, 1931), p.36; 林百舉, 近代南通土布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4), p.286.
37) “上海土布店公司”,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實業部檔案, 館藏號;
17-23-01-72-07-004.
38) 「土布運動第一次籌備會會議錄」 (上海檔案館所藏檔案, 館編檔號; S232-1 -36).
姓 名 時任職務 吳醒亞 上海市社會局局長
潘公展 上海市教育局局長 王一亭 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會委員長 王曉籟 上海市商會主席
張 翼 上海縣農民教育館館長 陳頌春 上海市民眾教育館館長 施 舍 上海縣教育局局長 俞振輝 上海市農會 金俠聞 土布改良會創立人
*成員名單出處; 「土布運動第一次籌備會會議錄」 (上海檔案館所藏檔案
, 館編檔號; S232-1-36).
<表1> 上海土布運動大會主席團成員
<圖1> 上海土布運動大會組織構成圖
*出處; 「土布運動第一次籌備會會議錄」 (上海檔案館所藏檔案, 館編檔號; S232 -1-36).
9月16日, 由上海市社會局ㆍ市農會ㆍ市民教館ㆍ太倉·嘉定·寶山土布改 良會ㆍ縣教育局ㆍ縣農民教育館ㆍ上海土布商店ㆍ市商會ㆍ中國布衣會九 個機關發起的上海土布運動大會, 在市立民眾教育館舉行了開幕典禮, 大 會以“提倡土布, 救濟農村”為宗旨, 會期半個月.39)
大會當天, 會場張貼“服用土布, 可以救濟農村厄運”ㆍ“土布暖土布牢, 39) 「上海土布運動大會今日下午開幕」 (申報 1933年9月16日, 第4張), p.15.
衣服還是土布好”ㆍ“服用土布, 是提倡國貨的先聲”等標語, 土布儉約兩展 覽室也同時開放, 展覽室由土布商店李彥青設計布置, 所有材料也由該店 供給. 室內設有紡織木機一架, 陳列棉作纖維ㆍ棉作主要害蟲ㆍ棉作化學 肥料ㆍ棉作天然肥料ㆍ農民教育館棉作全株等標本, 陳列壁上掛上海市立 民教館儉約運動的宣傳圖畫等.40)
據申報報道, 9月17日, 土布運動大會第二天, 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 到會參觀人數約10萬, 同時, 展覽室陳列品品種也有所增加, 除上海太倉 嘉定等處的土布外, 還有織布原料的陳列, 以及織布機一架.41) 另外, 大會 還分別邀請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邰爽秋ㆍ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校長鄭 通和等名流到會演講, 並通過在申報設立土布運動專號,42) 以及電請內 政部經費支持43)等方式, 推進運動的開展.
在上海土布運動大會開展以後, 1935年3月3日, 為使市民一律服用土布, 養成樸素的生活氛圍, 救濟農村經濟和農民生計, 南京市市長石瑛也開始 提倡土布服用運動. 3月4日, 南京市政府舉行土布提倡運動擴大紀念週, 邀請當時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吳敬恒到市黨部, 就土布服用問題做演說, 並 要求各業公會ㆍ市立學校各校長等出席.44) 吳敬恒以“土布運動”為題, 將 土布的使用, 與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提倡的新生活運動中心精神的“禮義 廉恥”中的“廉”相聯系, 但與上海土布運動單純提倡使用土布不同, 吳主張
“吾人古時惡衣食而致美黼冕, 一方面既估計國家之體制, 一方面更估計人 40) 「土布大會昨開幕」 (申報 1933年9月17日, 第4張), p.13.
41) 「土布運動第二天」 (申報 1933年9月18日, 第4張), p.14.
42) 1933年9月28日, 申報的國貨周刊將第38期, 作為土布運動專號, 刊登與土布 提倡相關的人和事 (申報 1933年9月28日, 第4張), p.13.
43) 10月3日, 大會還電請內政部 ① 通令各機關, 凡官吏ㆍ軍隊ㆍ學生服裝, 一律采 用土布材料: ② 撥一部分經費, 以作全國產棉各地農民改良土布用(「土布運動會電 請通令各機關服用土布」, 1933年10月4日, 第3張, p.11).
44) 「南京市之土布運動」 (國貨月報(上海) 2-2·3, 1935), pp.64-65. 另外, 石瑛 也就新生活與提倡國貨運動, 於1934年9月7日在中央廣播電臺進行講演, 指出“服 用國貨, 才是推行新生活的基礎”(「新生活與提倡國貨運動」, 原載於中央周報第 328期, 1934年9月17日, 後收錄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刊新生活 運動史料革命文獻第68輯, 1975年, 165~168頁). 由此可見, 無論是其主張的國 貨提倡還是土布運動, 都是置於新生活運動範疇之中.
民之經濟, 此即廉之真精神, 吾人以日常衣服, 可用土布, 交易應酬之時, 則不妨使用絲綢, 出使外洋, 則不妨製備數襲西服, 但原料應設法自製呢 絨.”45)
可以說, 無論是還是南京土布運動的展開, 是對土布這一商品冠以“國 別”的符號, 通過演講ㆍ展覽等方式, 對使用帶有“完全中國”印記的土布的 意義進行宣傳, 將購買土布這一日常生活的消費選擇, 與救濟農村經濟, 甚 至是挽救國難相聯繫. 正如土布運動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俞振輝所說, “提 倡土布, 乃是‘救濟農村’的最好方法!而‘救濟農村’, 亦就是拯救整個國家 沉隔於外辱內亂的危狀中之唯一辦法. 是故而‘土布運動’”與‘救濟農村’, 同 樣是一個救國的途向!”46)
Ⅳ. 時人對土貨提倡的評價
對於提倡土貨和國貨的關系, 申報有評論指出, “提倡土貨和提倡國貨 可以說是複興民族經濟的左右翼, 朝著共通的目標前進, 然而提倡土貨比 提倡國貨, 更來得嚴格, 更容易發揮實效.”47) 但同時, 也有言論指出, 土 貨和國貨是一條路上的兩面, 不過土貨注意點比國貨更小, 著重於農村的 農產品.48)
據1934年國民政府實業部公布的中國國貨暫定標准49)(表2), 從股本 ㆍ營業權ㆍ原料ㆍ工作人員四個方面, 將國貨分為七等, 作為評判是否為 國貨的標准. 各製造廠商的產品經實業部審查通過後, 發給國貨證明書.
從<表2>可以看出, 這一標准似乎更加注重產品的生產環境而非貨物風格 45) 「吳敬恒講說土布運動」 (紡織時報 1165, 1935), p.2.
46) 俞振輝, 「從土布運動說到救濟農村」 (滬農 1-5, 1933), pp.5-6.
47) 影父, 「提倡土貨與提倡國貨」 (申報 1936年3月25日, 第4張), p.14.
48) 劍平, 「提倡土貨運動」 (申報 1936年3月19日, 本埠增刊).
49) 中國國貨暫定標准最早由國民政府工商部於1928年擬定, 1932年, 由實業部進 行修正公布修正中國國貨標准, 1934年再次進行修正, 並經行政院第159次會議 議決修正通過, 由部令公布中國國貨暫定標准.
第一等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完全本國原料 國人工作 第二等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大部分本國原料 國人工作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大部分本國原料 外國技師 第三等 國人股本借用外款 國人經營 完全本國原料 國人工作 國人股本借用外款 國人經營 完全本國原料 外國技師 第四等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大部分外國原料 國人工作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大部分外國原料 外國技師 第五等 國人股本借用外款 國人經營 大部分本國原料 國人工作 國人股本借用外款 國人經營 大部分本國原料 外國技師 第六等 國人股本借用外款 國人經營 大部分外國原料 國人工作 國人股本借用外款 國人經營 大部分外國原料 外國技師 第七等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完全外國原料 國人工作 國人資本 國人經營 完全外國原料 外國技師
<表2> 實業部中國國貨暫定標准(1934年)
或者類型的來源國, 並且對產品的生產方式是機器還是手工也沒有明確規 定, 因此, 如果單純按照這一標准來看, 土布運動所提倡的土布, 可以說是 屬於“完全國貨”的標准, 並且即便是採用外國棉紗或機製棉紗紡織而成的 改良土布, 也屬於第二等國貨的範疇. 所以說, 以土布為代表的土貨是屬於 國貨範疇, 但又區別於機製國貨.
*出處: 臺灣國史館所藏檔案, 典藏號: 001-110020-0007,全宗名: 國民政府, 卷名: 國貨證明書發給暨國貨購用檢驗規程.
當然, 至於如何提倡土布, 也有眾多看法. 社會局代表吳桓如在1933年 上海土布運動大會開幕典禮上, 從土布商ㆍ土布製造者及政府方面, 就如 何擴展土布銷路指出, “土布商應有奮鬥的決心, 不惜任何犧牲, 去同洋布 業對抗, 勸導一般顧客試用土布: 土布業者應聯合起來, 聘請有學識有經驗 的技師指導監督, 力求土布的改良: 政府應通令各所屬機關學校職員學生, 所用制服, 盡先購用優良土布, 並設土布獎勵金ㆍ獎勵規則等.”50) 時人王 逢辛從土布本身出發, 認為, 要救濟土布業, 一是要增加土布之長闊, 二是 要提染土布之花色, 以求美觀, 三是要提倡土布之機織, 以減輕成本, 增加 生產, 四是要減低土布之售價, 力求低廉, 以求薄利多賣.51) 甚至還有人主 50) 「土布大會昨開幕」 (申報 1933年9月17日, 第4張), p.13.
張, 凡學校ㆍ工廠ㆍ商店及一切公共的集團, 對不穿土布制服者, 以停止其 上課ㆍ工作或剝奪其公權作為懲罰手段.52)
而對於土布運動與農村救濟的關系, 如前文所述, 土布運動被寄予厚望, 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校長鄭通和在上海土布運動大會上的演講中甚至指出,
“欲挽救農村經濟破產, 惟有自人人肯著土布始.”53) 不過, 上海土布運動 大會主席團的俞振輝雖然也指出, “土布運動的提倡, 這對於農村的救濟上, 農村的生產上, 多少是有一種很大的效率的”, 但他也認識到, “不把救濟農 村的大處著眼想法, 那也是沒有用的”, “土布運動的提倡, 是救濟農村的一 種辦法, 而農村的救濟, 乃是個根本的大問題”因此, “要提倡土布運動, 必 先救濟農村.”54)
同樣, 也有言論指出, “若土布運動不與紡織業健全問題同時並進, 縱使 運動十分努力, 也於事鮮有裨益, 土布運動, 不僅向衣著之人民運動, 應更 向本國棉業作大運動也.”55) 更甚至, 也存在“國貨運動無辦法, 土布運動 有何辦法?” 這樣的質疑. 因此, 1930年代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 “不是 單純提倡土布問題, 而是如何發展整個社會新興工商業的問題.”56)
以上關於上海的土布運動的言論, 多以報紙ㆍ雜誌的相關報道或評論為 基礎, 雖然不能完全說是絕對的事實, 但通過這些對土布運動印象性的文 字描述, 也可以間接窺視到土布運動的在一般輿論中的地位. 對土布運動 寄予厚望的言論是試圖通過人人都消費土貨的途徑來抵抗洋貨對市場的占 有, 同時, 試圖通過振興農村傳統手工業生產來實現農村經濟的複興. 而對 土布運動實效產生質疑的評論, 看到了中國農村經濟的複興, 不是僅依靠 土布(土貨)提倡就能實現, 提倡土布只是救濟農村的一種途徑, 而救濟農村
51) 王逢辛, 「土布業之衰落及其救濟」 (錢業月報 13-11, 1933), pp.35-37.
52) 吳忠匡, 「怎樣去提倡土布」 (國貨月報(上海) 1934年第1卷, 第8期), pp.11- 12.
53) 「鄭通和講土布運動與挽救國難」 (申報 1933年9月25日, 第4張), p.13.
54) 俞振輝, 「從土布運動說到救濟農村」 (滬農 1-5, 1933), pp.5-6.
55) 愚, 「土布運動與紡織業」 (紡織時報 1935年3月11日). 對於紡織業自身健全 問題, 作者認為應改良棉種, 推廣棉區, 增加棉產, 改善棉運等.
56) 原, 「土布運動」 (現實 2-6, 1935), p.78.
才是一個根本且急待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並且, 中國農村經濟面臨的更主 要的問題是如何救濟農村的問題, 以及在與外來資本主義接觸中, 如何尋 求中國農村手工業近代化之路.
Ⅴ. 從土貨提倡到複興農村經濟的可能性
以上以土布運動為中心的分析, 大多是建立在對運動的報道或評論上, 是宣傳性的“感”的印象. 那麼, 究竟土貨提倡是否具有複興農村經濟複興 的可能性呢? 首先, 從這一時期農村複興的整體概況來看. 為救濟和複興 農村經濟, 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先後成立中央農業實驗所(1931年 4月)ㆍ全國水災救濟委員會57)(1931年8月)ㆍ全國經濟委員會58)(1931年 10月)ㆍ農村複興委員會(1933年5月)等機關, 會同實業ㆍ內政ㆍ財政ㆍ交 通等中央各部及下屬各部門, 以及省ㆍ縣各相關政府機關, 大力開展農村 經濟複興事業.
除此以外, 還有像華洋義賑救災總會這樣的救濟機構ㆍ上海商業儲蓄銀 行這樣的金融機構等從事農村經濟複興工作, 以及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ㆍ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ㆍ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機關, 通過鄉村建 設運動的開展, 以求複興農村經濟.
據1934年12月農情報告的統計, 全國從事農業教育ㆍ農業調查ㆍ農村 行政ㆍ農村金融及其他農業活動的機關共有691個, 其中, 個人或私設團體 109個, 占總數16%, 官方團體582個, 包括中央政府團體52個, 省級團體 356個, 縣級團體174個.59) 可以說, “舉凡政府機關, 有識之士, 無不以此 57) 全國水災救濟委員會於1932年長江水災結束後被解散, 其未完成工作轉交由全國
經濟委員會進行.
58) 全國經濟委員會於1931年10月以籌備委員會形式設立, 1933年9月全面進行改 組, 擴大委員會組織, 實行常務委員制, 管理全國經濟建設事業, 統治一切國營企 業.
59) 實業部中央農業試驗所農業經濟科 編, 農情報告 第2年第12期, 1934.12), pp.120-121.
為當務之急.”60) 因此, 土布運動大會的開展, 也是與這一時期農村經濟複 興的各種嘗試相呼應. 在探討土貨提倡對複興農村經濟的可能性時, 應該 將其與這一時期中國整體的農村經濟救濟ㆍ複興活動相結合來評價.
其次, 土布運動的開展, 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農村手工業部門(土貨)與近 代工業部門(洋貨), 以及向近代工業過渡部門(機製國貨)接觸中, 土貨提倡 者們“商戰”意識, 通過社會運動的形式呈現出來, 是一種“刺激—反應”的 過程. 而正是在與內外近代工業部門的競爭中, 也為傳統手工業部門的存 續提供了可能性.61)
從<表3>徐新吾的推算可以看出, 到1936年為止, 手工土布的產量在全 國棉布產量中所佔比例依舊達43.16%之多. 同時, 相對輸入機製布的減少, 國內機製土布的比例不斷增大, 到1936年時其比重已達到45%, 替代輸入 機製布, 成為手工土布的重要競爭對手. 這種傳統手工業部門與近代工業 部門共存的現象, 也體現了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結構中的“二重性”.62) 因此, 土貨提倡運動的發生, 這也說明近代中國傳統部門的土布並未隨著近代工 業化的進行而衰落, 它在與機製品的競爭中, 依舊頑強存續.63)
60) 朱壯梅, 「一九三四年複興農村運動的回顧與前瞻」 (農村經濟 2-3), pp.13 -24.
61) Chi-ming Hou,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 (London: Routledge, 2000; First published 1965 by Harvard Universty Press), p.183.
62) “二重經濟”一詞, 最早被用於J.H.Boeke對20世紀初落後國家的經濟成長分析中.
而二重結構, 常被用於日本ㆍ美國等先進資本主義經濟的內部結構的說明(Nicolas Abercromble 等編, 丸山哲央 監譯ㆍ編輯, 新しい世紀の社會學中辭典, 京都: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5; 原著 第4版), p.122. 二重結構, 是一種近代大規模的工 業部門與傳統中小規模的家庭手工業部門並存的狀態. 關於日本的代表性研究有, 中村隆英ㆍ尾高煌之助編, 二重構造 (東京: 岩波書店, 1989). 而侯繼明的研究 指出, 與其他落後國家一樣, 近代中國經濟中也存在傳統部門與近代部門並存的現 象(前揭Chi-ming Hou,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 另外, 王翔的研究, 在對比日本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上, 論 述了近代中國經濟是一種“十分明顯而又大體穩定的多層次結構”(中國近代手工業 史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p.594).
63) 關於近代中國土布業頑強存續的狀態, 及其在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再編過程 的實證研究, 可參見, 中井英基的「中国農村の在来綿織物業」 (張謇と中国近代企
種類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機械製布 0.46 3.18 14.15 34.83 28.55 56.84
輸入 0.46 3.18 13.36 32.57 24.20 11.84 国内 -- -- 0.79 2.26 4.35 45.00 手織布 99.54 96.82 85.85 65.17 71.45 43.16 改良土布 -- -- -- 1.28 5.93 4.39 農村土布 99.54 96.82 85.85 63.89 65.52 38.77
<表3> 全国棉布應有產量中機械製布與手織布的比率變遷 (單位: %)
*出處: 徐新吾 編, 江南土布史 (表2-28)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p.223.
另外, 相對於近代工廠, 傳統農村手工業的生產, 主要依靠家庭剩餘勞動 力, 而這種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成本幾乎可以被忽略, 能賺多少是多少, 這 就是傳統手工業部門競爭力的體現.64) 以土布為例, 直至抗日戰爭爆發的 前夜, 上海公共租界區域內還保有八九千架的手織機, 賴以為生的人達 50000人之多.65) 加之, 土布“服用者多為工人, 設布身偶遭破孔, 不易化 大, 不若洋布之一經有孔, 即能由小而大而破”,66) 且土布市場地域性高, 一般是在哪裏生產就在附近銷售, 流通費用上的節約, 也是其和機製品相 競爭的有力武器, 因此, 消費者選擇土布也有其經濟合理性.67)
不過, 從土布運動的開展範圍來看, 主要集中在上海縣地區, 因此, 活動 的輻射範圍及其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再從運動的發起者來看, 張翼,
業, 北海道大學圖書刊行會, 1996, pp.151-190); 星野多佳子的「南通在来綿業 の再編(1931-1945)」 (近きに在りて 22, 1992); 弁納才一的「近代上海土布業 の近代化」 (華中農村経済と現代化, 汲古書院, 2004, pp.132-158).
64) 關於傳統手工業, 特別是棉紡織業中勞動力成本的研究, 主要有; (1) 前揭 Chi-ming Hou,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 p173. (2) Kang Chao,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74. (3) 前揭中井英基, 中国農村の在来綿織物業, p.188: (4) 史建雲, 「論近代中國農村 手工業的興衰問題」 (近代史研究 1996-3), pp.25-43.
65) 嚴中平, 中國棉紡織史稿 (科學出版社, 1955), p.255.
66) 「國貨工廠調查錄; 土布業」 (中行月刊 7-1, 1933; 轉引自, 徐新吾 編, 江 南土布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p.169).
67) 嚴中平, 中國棉紡織史稿, p.269.
上海縣農民教育館館長, 一直致力於農村教育事業, 屬於教育界的知識份 子, 同時, 也都是屬於消費者. 因此, 他並沒有在土貨的生產上著手改良, 而是在消費選擇上, 以身作則, 穿著土貨. 同時, 由其倡導的運動, 偏重於 通過講演ㆍ展覽等向普通民眾宣傳服用土貨的意義, 從心理建設上引導民 眾選擇消費土貨, 但對土貨生產技術的改進ㆍ土貨流通的改善等卻缺乏關 注, 這也體現了運動的局限性.
Ⅵ. 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 可以發現, 國貨運動的開展與農村經濟之間相互影響. 可 以說, 國貨最大之來源為農村, 國貨最大之出路, 也在農村. 雖然國貨運動 的提倡者也注意到國貨運動與農村的關系, 並向農村宣傳和推銷國貨做出 了種種努力, 但其具體開展依舊大多停留在紙上的討論中. 並且, 由於農民 購買力低下, 加之國貨原料大多依賴外國原料的等緣故, 提倡國貨不如提 倡土貨的呼聲漸起.
上海縣農民教育館館長張翼所發起的土布運動大會, 通過邀請名流演講, 開展土布展覽, 開設土布商店等方式, 吸引民眾購買土布. 運動試圖通過土 貨提倡複興19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 但是卻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 1930年 代的農村經濟衰落尚未得到解決之前, 無論這些提倡國貨或者提倡土貨的 運動如何宣傳ㆍ推銷, 其成效都恐怕都甚微. 為此, 時人對於土貨提倡的評 價也是褒貶不一.
不過, 這一時期土貨提倡運動的出現, 與其他農村經濟複興的嘗試相呼 應, 可以說, 運動也是近代中國傳統手工業部門與近代工業部門競爭中, 傳 統手工業提倡者“商戰”意識的體現. 競爭中, 傳統手工業部門依靠低廉的 勞動力成本, 就近銷售等優勢在競爭中頑強存續. 因此, 土貨提倡運動對複 興農村經濟的嘗試, 無論其成果如何, 它本身的出現, 也說明了傳統手工業 部門在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
(Abstract)
The advocates of China-made good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made goods and rural area, to revive and develop the early 1930s’Chinese rural economy.
Due to the low purchasing power of peasant, and the dependence of material of China-made goods on the foreign sector, the appeal of “to promote native products rather than China-made goods”were sounded. Then the movement of homespun was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in Shanghai. The event concerted with the revival tide of of Chinese rural economy, and reflec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ector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Modern.
<參考文獻目錄>
臺灣國史館所藏檔案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實業部檔案
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檔案
劉大均, 支那工業論 -上海工業の発展 (倉持博 譯, 生活社, 1938) 林百舉, 近代南通土布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4)
潘君祥, 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潘君祥, 中國近代國貨運動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6)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等編, 上海民族毛紡織工業 (中華書局, 1963) 上海縣縣志編撰委員會 編, 上海縣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徐新吾 編, 江南土布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徐蔚南, 上海棉布 (中華書局, 1936)
嚴中平, 中國棉紡織史稿 (科學出版社, 1955) 王翔, 中國近代手工業史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鄭大華,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千家駒ㆍ李紫翔 編, 中國鄉村建設批判 (新知書店, 1936)
金丸裕一 監修ㆍ解說, 抗日ㆍ排日關係史料 -上海商工會議所<金曜日パンフレッ ト> 別卷 (2007)
林原文子, 宋則久と天津の国貨提唱運動 (同朋舍, 1983) 中村隆英ㆍ尾高煌之助 編, 二重構造 (東京: 岩波書店, 1989)
Nicolas Abercromble 等編, 丸山哲央 監譯ㆍ編輯, 新しい世紀の社會學中辭典
(京都: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5; 原著 第4版)
Chi-ming Hou,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 (London: Routledge, 2000; First published 1965 by Harvard Universty Press)
Kang Chao,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Karl Gerth,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南京市之土布運動」 (國貨月報(上海) 2-2·3, 1935)
「上海機聯會會員中之棉織品製造者(一); 三友實業社」 (機聯會刊 31, 1931)
「上海土布商店開幕紀」 (申報 1933年3月13日, 第3張)
「上海土布運動大會今日下午開幕」 (申報 1933年9月16日, 第4張)
「市教育局令各教育機關參加土布展覽會」 (申報 1932年6月15日, 第2張)
「吳敬恒講說土布運動」 (紡織時報 1165, 1935)
「鄭通和講土布運動與挽救國難」 (申報 1933年9月25日, 第4張)
「參觀上海土布商店」 (上海周報 1-22)
「土布大會昨開幕」 (申報 1933年9月17日, 第4張)
「土布運動第二天」 (申報 1933年9月18日, 第4張)
「土布展覽會今日續展」 (申報 1932年10月3日, 第4張)
「土布展覽會延長四天」 (申報 1932年6月16日, 第3張)
「編餘」 (申報 1933年2月23日, 第4張)
「縣農教館主辦之土布工廠行將開工」 (申報 1932年11月20日, 第4張)
「縣農教館主辦土布展覽會今日開幕」 (申報 1932年6月6日, 第4張) 柯定盦, 「農村經濟衰落與國貨」 (申報 1933年8月10日, 第4張) 劍平, 「提倡土貨運動」 (申報 1936年3月19日, 本埠增刊) 喬兆紅, 「論1935年的學生國貨年」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6-4) 呂建雲, 「論中國三十年代的國貨運動」 (浙江社會科學 1991-6) 劉建生ㆍ劉鵬生, 「閻錫山與山西商業貿易」 (晉陽學刊 1996-2)
潘公展, 「振興國貨與救濟農村經濟」 (國貨年鑒, 國貨事業出版社, 1934, 甲) 潘仰葊, 「國貨運動中的農村問題」 (申報 1933年2月23日, 第4張)
方顯廷, 「中國農村經濟之複興」 (中國經濟研究 上, 商務印書館, 1938)
付海宴, 「“跑調”的國貨展覽會; 1935年無錫國貨流動展覽會研究」 (近代中國研究
2008-4)
史建雲, 「論近代中國農村手工業的興衰問題」 (近代史研究 1996-3)
徐鼎新, 「二十至三十年代上海國貨廣告促銷及其文化特色」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 刊 1995-2)
石瑛, 「新生活與提倡國貨運動」 (中央周報 328, 1934年9月17日; 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編刊, 新生活運動史料 革命文獻 第68輯, 1975)
薛念文, 「1927-1937年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農貸活動」 (民國檔案 2003-1) 實業部中央農業試驗所農業經濟科 編, 農情報告 第2年 第12期 (1934.12) 仰葊, 「農村與國貨」 (申報 1933年5月25日, 第4張)
影父, 「提倡土貨與提倡國貨」 (申報 1936年3月25日, 第4張) 吳忠匡, 「怎樣去提倡土布」 (國貨月報(上海) 1934年第1卷, 第8期) 王逢辛, 「土布業之衰落及其救濟」 (錢業月報 13-11, 1933) 王先明, 「試論城鄉背離化進程中的鄉村危機」 (近代史研究 2013-3) 王爾敏, 「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76-5) 愚, 「土布運動與紡織業」 (紡織時報 1935年3月11日)
原, 「土布運動」 (現實 2-6, 1935)
俞振輝, 「從土布運動說到救濟農村」 (滬農 1-5, 1933)
吟閣, 「愛敬土貨和澈底的提倡國貨」 (申報 1934年1月25日, 第4張) 吟如, 「最近國內經濟之衰落」 (國際貿易導報 6-5, 1934)
蔣偉國, 「近代中國國貨團體初析」 (民國檔案 1995-1)
曹天忠, 「民國時期鄉村建設的派分與聯合」 (社會科學戰線 2008-2) 朱山秀, 「整理土貨去」 (申報 1933年5月25日, 第4張)
周石峰, 「“國貨年”運動與社會崇洋觀念」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4)
朱壯梅, 「一九三四年複興農村運動的回顧與前瞻」 (農村經濟 2-3) 天然, 「介紹國貨流動團」 (申報 1933年6月1日, 第5張)
巴玲, 「怎樣使國貨到農村去」 (申報 1934年5月17日, 第4張)
内田知行, 「1930年代閻錫山政権の対外貿易政策」 (中國研究月報 47-10, 1993) 尾崎秀實, 「支那の経済建設批判」 (現代支那批判, 中央公論社, 1938)
井上久士, 「農村復興委員会の組織とその農村調査」 (小林弘二 編, 旧中国農村再考 ㆍ変革の起点を問う 東京: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1986)
川井悟, 「全国経済委員会の成立とその改組をめぐる一考察」 (東洋史研究 40-4, 1982)
弁納才一, 「近代上海土布業の近代化」 (華中農村経済と現代化, 汲古書院, 2004) 弁納才一, 「南京国民政府の合作社政策 -農業政策の一環として」 (東洋学報
71-1・2, 1989)
星野多佳子, 「南通在来綿業の再編(1931-1945)」 (近きに在りて 22, 1992) 笹川裕史, 「1930年代国民政府の江西省統治と土地税制改革」 (歴史学研究 631,
1994)
中井英基, 「中国農村の在来綿織物業」 (張謇と中国近代企業, 北海道大學圖書刊行 會, 1996)
何廉, 「支那に於ける農村経済建設」 (日本國際協會太平洋問題調查部 編譯, 支那経
済建設の全貌, 日本國際協會, 1937)
(한글요약)
‘국산품’으로부터 ‘토산품’으로:
근대 중국 농촌경제 부흥의 구상
-1930년대 초 상하이(上海)의 토포운동(土布運動)을 중심으로
디아오 청린(刁成林)
1930년대 초 중국 농촌 경제의 구제와 부흥을 위해 국산품 제창자 들은 국산품(國貨)과 농촌과의 관계에 주목하기 시작했다.
그러나 농민들의 구매력이 현저히 낮았고, 또 국산품의 원료가 대외 의존도가 높았기 때문에 국산품운동은 의문시되게 되었다. 점차 “국산 품(國貨) 제창이 토산품(土貨) 제창만 못하다고 밀리게 되었고. 이에 따라 상하이(上海) 토포운동(土布運動)이 일어나게 되었다.
이 운동은 1930년대 초 중국 농촌경제 부흥이라는 큰 물결에 호응 하여 전통 수공업 부문의 근대 중국사회 경제 구조에서의 중요성을 여 실히 보여주게 되었다.
주제어 : 농촌경제 부흥, 토화 제창, 토포운동 關鍵詞 : 農村經濟複興, 土貨提倡, 土布運動
Keywords: Rural Economy Revival, Native Product Advocate, The movement of homespun
(원고접수: 2015년 3월 13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5년 4월 24일, 수 정원고 접수: 4월 27일, 게재 확정: 6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