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 ) 德國南開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 ) 德國南開大"

Copied!
24
0
0

Teks penuh

(1)

“ ” - 對中國廟會社會整合功能以人 中心 的個案考察

— 為

( )

張 德 安 中國 南開大學

. 序 言

. 天津皇會及其相關著述

. 僧道 神明與凡俗

Ⅲ :

. 商人 覆與擔當

Ⅳ :

. 官府 官員 鼓勵與控制

Ⅴ 、 : . 農民 快樂與感傷

Ⅵ :

. 社團 自我與他者

Ⅶ : . 結

. 序 言

, .

關於廟會 在中國方志及其他史籍中散落記載了大量的圖文資料 廟會文

, ,

化作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 經過歷史的 變延續至今嬗 它所保留的語言 文字 風俗儀式 宗 信仰等民俗內容是瞭解古人社會生活 社會關係的、 、 教 、

, . , ,

重要材料 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相關學者對廟會的論述 小到一段文字

, , .

大到一本專著 有過細緻的考察與精深的見解 說明了許多問題 如高有鵬 ,

的 中國廟會文化 對廟會文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歷史考察 是一部系統展 .

示中國廟會文化的民俗專著1) 趙世瑜的專著 狂歡與日常——明 以來的清

, ,

廟會與民間社會 及相關著述 集中探討了明 文化轉型時期的廟會活動清 對廟會所反映的民間文化 民眾生活、 、基層社會組織和傳統社會轉型等進

.

行了富有社會史理論與實踐意義的專題研究2) 在論文方面, 關於廟會的成

1) 高有鵬, 中國廟會文化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

2) 趙世瑜, 狂歡與日常 -明 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清 (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 2002).

(2)

因 流變 神靈信仰 宗 儀式 作用影響等方面均有總體的或個案的、 、 、 教 、 研

, . ,

究 在此不再贅述 綜合看來 廟會已被置身于民俗學 文化人類學 社會、 、 ,

學 歷史學 宗 學的共同視野下、 、 教 學者們對廟會本身所承載的歷史和文 ,

化信息進行了多學科 多角度 多層面的、 、 研究和解讀 取得了數量可觀的 ,

成果 但基於 富資料的進一步豐 挖掘利用、研究視野和方法的不斷拓展更

, , .

新 研究的空間依然廣闊 認識依然有待深入

, ,

在筆者看來 如果將廟會放到社會史的視角下 那麼必然要對廟會的社會 ,

功能給予新的關注和闡釋 重新審視其對社區、鄉村 地域、 、國家的社會

, ,

意義 這不僅僅是體現在文化、經濟 政治層面的作用 而且還體現在基層、 社會生活 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組織和建立等更多層次、 、更為隱性的價

. , “ ” .

上 而 的這種社會功能 最終是通過作用於參與廟會的 人 來實現的

值 它

, ,

以往的研究在探討廟會的功能時 大多是從廟會這一本體出發 宏觀地探討

, , “ ”

廟會的經濟 文化、 、娱乐等功能 給人以整體認識 而以參加廟會的 人為

“ ” ,

中心、對廟會中 人 的微觀考察似乎不多或不被重視 尤其是對人與廟會 的互動關係、人在廟會活動中的價值體現等結構上 心理上的、 研究更是相

, ,

對匱乏 這不利於全面瞭解廟會文化及其功能 也容易陷入 有理論的窠既

. , “ ”

臼 為此 本文選取 天津皇會 這一舊時中國極為隆重的 以慶祝海神媽祖、 ,

誕辰 中心的廟會活動作為 為研究個案 希望通過對參加皇會的不同社會群

, .

體加以歷時性的考察 從微觀方面對中國廟會的社會整合功能加以探討

, , ,

在民間廟會的發展過程中 往往經歷了由簡到繁的歷程 越是複雜 它就

, .

融入了越多的社會成員 結合了越多的社會力量 在娛神又娛人、歌舞昇平

, ,

的天津皇會中 每一個自覺或不自覺被捲入到廟會行列中的人 亦在自覺或

. “ ” ,

不自覺地完成著傳統的繼承與 變嬗 遊人如狂的皇會 吸引了最為廣泛的

, , ,

社會人群 士、 、 、 、農 工 商 僧道、民間藝人 老人 婦女、 、孩童 它幾乎

. “ ” ,

囊括了所有的社會層面 在這種 集體狂歡 活動當中 不同的社會人群、不

?

同的階層乃至每個人都有什 樣的表現和感受呢麼 作 一種以神靈信仰為 為

, ,

基礎的民俗活動 皇會是如何將不同的社會群體吸引其中 又對社會秩序的

? ,

構建起到什 樣的作用呢麼 帶著這些思考 本文在綜合歷史學 民俗學、 、

, .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同時 還將借用社會學之社會整合理論加以分析 社會整

(3)

(social integration) · (Emile Durk 合 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愛彌兒塗爾幹

-heim)提出來的 是指社會不同的要素 部分結合 一個統一 協調整體, 、 為 、

.

的過程及結果 社會整合的可能性在於人們共同的利益以及在廣義上對人 .

們發揮控制 制約作用的文化 制度 價 觀念和各種社會規範、 、 、 值 3) 本文以 ,

衍生於天后信仰的天津皇會作為考察對象 同時也是希望將這一體現南北 ,

信仰傳播和本土化改造的廟會活動 放到中國近世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和

, ,

地方社會現實中 分析民俗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如何在社會架構中實現調和

?

不同地域 不同群體的價 觀念如何在群體互動中實現趨同、 值 歷史演變的

? 動態和相對的靜態是如何在社會秩序中體現

. 天津皇會及其相關著述

“天津皇會 原稱” “娘娘會 或 天后聖會” “ ”, 最初源於中國南方之媽祖信仰,

“娘娘” “和 天后 指的均是海神 媽祖” “ ”. 媽祖信仰隨海運 漕運的發展、 , 由南

, ,

方的水手 船戶傳入北方的天津、 經過與地方本土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獨特

, , .

的地域特色 娘娘、天后是這裏通行的稱謂 更衍生出天津皇會這一盛會

, , . ,

皇會興起的具體時間 因沒有記載 無從查考 從資料看 皇會活動所在 (

地 以媽祖廟天后宮4)為中心 早在 朝以前) 清 , 便應有拜神上香的廟會活動,

, . ,

在改稱皇會之前 娘娘會便應是其早期廟會的名稱 關於皇會之由來 天

“ , , ,

津政俗沿革記 載:相傳前代聖祖高宗南巡 嘗駐蹕天津 鄉人演作戲劇

, , ,

用備臨覽 或作神仙故事 或作 俗形象 有以童子數十人各持小銅鄉 缽舞跳

, , , ,

之始 伏地排天下太平四字 頗近古人舞法 恐回鑾後再逢駐蹕 各戲技藝

3) 袁澤民 莫瑞麗、 , 社會整合 的類型及建構 -對塗爾幹的 社會整合 思想的解讀 ( 理論界 2008-5).

4) 天津天后宮始建於元代 當時稱天妃宮, , 後由 朝加封天后而更名天后宮清 . 最初有

東廟” “西廟 之分 , 建在海河東岸大直沽的 稱, 為東廟”,庚子之亂”. 建在

, , ”.

海河西岸小直沽的 就是現在天津東門外還存在的那一座 稱西廟 由於所處地

, , ”.

理位置過於偏僻 東廟 的香火無法與 西廟 相比 本文所述多指 西廟

(4)

, , , .”

生疏 因於每年天后誕辰賽會之期 一演試之 此皇會名所由來也 從此傳 ,

說看 皇會名稱的由來似乎是經歷了兩個過程 一是 上康熙: 趕 、乾隆皇帝

, “ ”

觀看民間表演 沾上了 皇 字 二是後來這種表演的日期與天后誕辰日結;

( “ ” ). ,

合起來 或許是和 有的既 娘娘會結合 由此 九五之尊與女神娘娘的組合

“ ” .

正式確立了 皇會 的檔次和聲望 另據 天津通志 所載 每年農曆三月二:

“ ”, , “ ”. , “ ”. ,

十三日 天后誕辰 預演百會 俗呼為皇會 十六日 曰 送駕 十八日

“ ”. , . , ,

曰 接駕 二十 二十二兩日 輦駕出巡 先之以雜劇、 填塞街巷 連霄達旦

, .

遊人如狂 極太平之景象5) 這裏對皇會的由來更不甚了了, “俗呼”僅能表

. ,

明 源自民間的表述 不管它 怎樣 皇會在清代至少經歷了二百餘年繁榮發展

, , “ , .”

的歷史 有民國時期著述認為 自乾隆以迄 末清 是皇會的全盛時代 6)

“皇會日盛一日 成 北方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 名聞遐邇 全國各地沒有, 為 , .

, .”

不稱讚天津皇會隆重熱鬧的 誰都恨不親來天津觀光一次 7) 清代張燾在

, “ , ,

津門雜記 中描述 廟會之期: 香船之赴廟燒香者 不遠數百里而來 由禦

, , , .

河起 沿至北河 海河 帆檣林立 如芥園 灣子、 、茶店口、院門口、三叉

, , . , ‘

河口 所有可以泊船之處 幾於無隙可尋 河面黃旗飛舞空中 俱寫 天后進

’ . , . , ,

香 字樣 紅 白鬢 迷漫於途顏 數日之內 廟旁各鋪店所賣貨物 亦利市三

.” ,

倍云 歷史的巨大慣性在驅動傳統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 也同樣驅動著天津

, .

皇會的興盛 而皇會又向世人展現出封建社會的繁榮景象 ,

天津皇會以其浩然的氣勢、宏大的規模而威名遠播 但到清末卻因社會 .

動盪而衰落、停止8) 光緒二十九年和光緒三十年 慶慈禧太后的生日辦過為

, , . ,

兩次 但不在媽祖誕辰的三月 場面寥寥 民國四年、十三年出過兩次 只

. , , ,

是一般 民國二十五年 為繁榮市面 當時的天津市府再出一次皇會 但時

, , ,

隔已久 各種花會多不如當年齊全 後來又因 政治原因改期為 為一天 草草

. .

了事 皇會從此銷聲匿跡 再無重興、 9) 當代亦進行過皇會表演 如, 2009年 5) 來新夏、郭鳳岐, 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9), p.316.

6)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18.

7) 同上, p.16.

8) 關於天津皇會的衰落原因, 可參見曹琳 天后信仰在天津之變化及衰落原因再分析 ( 宗 學教 研究 2005-3).

9)参见曹琳,天津皇會初探( 神州民俗 2007-8);方廣嶺,天津近代城市文化轉

(5)

, , . , 的天津皇會 僅為重現歷史風貌 與歷史中的皇會已不可比擬 今天 天津

,

天后宮是天津城內現存的最古老廟宇 它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臺灣北 ,

港朝天宮並稱 中國三大媽祖廟為 而天津皇會也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級非

. .

物質文化遺產 但皇會基本成 歷史的記憶了為

, ,

關於天津皇會的早期記載 清代有乾隆朝 人楊一崑的 皇會論舉 晚清無

89 4 ,

名氏所繪的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現存 幅並含有 萬餘字的文字說明10) 民 國時期有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撰寫的 天津皇會考紀、 和徐肇瓊的 天津皇會

, ,

考 大公報 上有關於 末和民國時期皇會活動的記載 在相關地方誌、清

. .

文集 回憶錄中亦散見一些記載 這些 我們的、 為 研究提供了可能 當代著述 ,

中 尚潔的專著 天津皇會 對皇會的由來 發展 組織、 、 、內容 影響等做、

, .

了通盤的考察 對瞭解天津皇會的歷史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11) 論文方面, 侯傑、李淨昉的文章 天后信仰與地方社會秩序的建構——以天津皇會 中為

,

心的考察 認 天津皇會是天津獨有的社會文化現象 皇會的特殊性質使得為

, ,

眾多的社會階層參與其中 形成互動 而這一互動的過程體現出地方社會秩 .

序的建構和協調等問題12) 曹琳的文章 天后信仰在天津之變化及衰落原因 ,

再分析 對天后信仰及天津皇會在天津的興衰做了較有深度的研究 分析了 .

天津與閩台對天后信仰的生命力差距所在13) 方廣嶺的 天津近代城市文化 轉型時期媽祖文化的特點 論述了媽祖文化與天津城市文化發展的相互關

, .

係 兼及天津皇會的發展歷史14) 此外 劉文智和張仲關於城市寺廟的, 研究, 均論述到天后信仰及天津皇會對于天津城市經濟 人民生活娛樂等起到的、

( ( ) 2007-2).

型時期媽祖文化的特點 歷史 學教 高校版

10)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紙本 設色 現存, , 89 ,幅 每幅縱63

, 113 115 . , ,

米 橫 釐米 系 代天津民間畫師所繪 文字說明皆清 為天津土語 而且錯白

. 1992 <

字較多 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年出版發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編纂的 天后聖

> < > .

母事蹟圖志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合輯 11) 尚潔, 天津皇會 (山東育出版社, 1999).

12) 侯傑李淨昉, 天后信仰與地方社會秩序的建構以天津皇會 中心的考察 ( 歷史 學教 2005-3).

13) 曹琳,天后信仰在天津之變化及衰落原因再分析 ( 宗 學教 研究 2005-3).

14) 方廣嶺, 天津近代城市文化轉型時期媽祖文化的特點 ( 歷史 學教 (高校版) 2007-2).

(6)

. 積極作用15)

, ,

在 有資料和著述的基礎上 本文的既 研究視角 是希望透過皇會表面的繁

, ,

榮 以人 中心和切入點 來更加完整地探討與會的社會各階層和皇會的互為

, . , ,

動 藉以分析天津皇會對社會的整合 同時 這種分析的過程 旨在為讀者 ,

提供一幅更加生動、真實的歷史生活圖景 並藉此圖景引發我們對歷史的 .

思考和探索 以下將選取參與這項廟會活動中的僧道 官員、 、農民 社團、

, ,

等社會群體為考察對象 分析他們在皇會中的角色和作用 以及皇會對他們 .

的意義和影響

. 僧道 神明與凡俗

Ⅲ :

, , ,

天津皇會源自天后信仰 本來屬於民間宗教 非佛非道 可是不知什 時麼

, , ,

候 这里的佛 和天后搭上了關係教 僧人當了天津天后宮的主持 據元代危

“ ,

素撰 河東大直沽天妃宮碑記 云:慶國利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祠 吳僧慶

. , , , .

福主之 泰定間弗戒於火 福言於都漕運百戶府 朝廷發官帑錢 始更作焉

, , ,

嗣慶福者二人 始吳僧智本主六年 以至正十一年圓寂 眾請西廟僧福聚來 .”

繼其任 16) 可見當時東廟 西廟均由僧人主持、 , 慶福在廟宇失火後向官方

, . , ,

彙報 也得到了有力支持 但不知在何時 天后宮又改成了道士做主持 根

( ) “ ··· ···

據 康熙 天津衛志 卷三載: 天妃宮 正統十年 禮部 付道士邵劄

.” , ,

振祖道藏一部 则至少在明正統年間已換成了道士 並得到官方的認可 事

. ,

實上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下去 從學者的研究看 天后信仰本身在發展過程中

, .

就存在與儒 釋、 、道三 的交融 形成亦佛亦道亦民間神的特點教 17) 而天津

, .

天后宮的僧道變換 似乎印證了這種混雜性 這也體現出中國民間神靈信仰

15) 劉文智,天津的寺廟與城市社會( 南開史學 1992-2);張仲,天津天后宮與

( , , 1992).

天津城市的發展 海內外學人論媽祖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6) 來新夏、郭鳳岐, 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9), p.76.

17) 參見謝重光, 媽祖信仰與儒 釋、 、道三 的交融教 ( 汕頭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 ) , 1997-5).

(7)

,

的包容性 哪怕是在自己的寺廟中加入佛教、道教或其他民間宗 的神靈教

, . ,

譜系也無大礙 只要香火盛就行 在天津天后宮裏 配祀的就有眼光娘娘、

. 疹娘娘、子孫娘娘、送生娘娘以及王三奶奶、挑水哥哥等一批地方神靈 癍

, , ,

對於中國的百姓來說 只要你能保佑我 我就給你燒香 而不在乎是在佛堂

, , ,

還是道觀 甚至在拜神的時候也不講究教派 嘴裏喊著篤信佛教 卻在叩拜

, .

太上老君 這也是我們在做田野調 時經常看到的查

, (

正是民眾對神靈信仰的這種模糊性和癡迷崇信 給了相對有文化 哪怕僅

) , .

是一點宗 知識 的僧道們以極大的發揮空間教 他們成了人神溝通的媒介 ,

從上引的元代和明代僧道主持天后宮的事例可以看出 雖然天后是進入國

, ,

家祀典的正神 但國家並不培養職業的 士進行管理 而只是對民間的宗教 教

, .

活動加以鼓勵 並借助僧人或道士的力量組織對她的祭祀活動 在天津皇會

, , ,

中 僧人和道士往往是發起者或組織者 因 他們得到國家和民眾的信任為

, , ,

充當著神靈在人間的代言人 沒有他們 儀式也就無法進行 儘管在日常的

, ,

生活中他們可能被忽略 依靠寺院的香火過著 修的生活 而一旦當他們站清 ,

在宗 的祭壇前行使其宗 使者的神聖職責時教 教 他們也就得到了民眾的尊

, .

重 社會的認同、 而這種認同又是隨著廟會活動周而復始 天津皇會規模宏

, , , , “

大 儀式紛雜 眾神仙均要出遊散心 必須由一個領導機構協調各道會 掃

” ,

殿會 就是這樣的組織 取意于在天后宮天后娘娘殿前灑掃 伺候天后娘娘、

. ,

之意 掃殿會初由天后宮的僧侶組成 而後隨著天后宮由道士主持又改由道 .

士組成18)由於天后宮是僧道居住的供奉神靈的廟宇 亦是每次廟會活動的,

, ,

中心 這樣僧道更有了主人發號施令的威儀 皇會的活動就由他們來組織和

. , .

聯絡 借助與神靈的親密關係 他們在皇會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隨著

, ,

皇會規模的擴大 單靠道士的力量已無法維持皇會的操辦 而商人勢力的崛

, ,

起和國家的參與 使商人、官府先後加入了掃殿會的行列 这就打破了原來

. ,

道士在皇會組織中一家獨尊的局面 官商縉紳的加入 並且對皇會日漸起到

, ,

主導作用 他們對這項具有宗 性質的社會事務的干預 事實上是削弱了道教

. ,

士在其中的話語權 近世的社會化 使得這些 修的道士也不得不與其他社清

18) 尚潔, 天津皇會 (山東育出版社, 1999), p.98.

(8)

, . ,

會力量實現合作 成 入世的一員 每當皇會臨近為 作 主持的道士便要游為

, , , . ,

走四方 索要批文 籌集資金 聯絡道會 如果說在人神之間 早期的僧道

, , . ,

更接近於神的話 那麼發展到近世 他們則更接近於人 不管怎樣 在神仙

, , .

出遊的過程中 他們終究是秩序的維護者 並且與皇會實現了相互完善

, ,

在皇會的祭祀慶典中 僧道以其獨特的身 和神秘色彩 充任神明與凡俗份

, , , ,

的紐帶 協調政府 聯繫民眾 實現著人神之間的交流 而同時亦使自身融

, . , ,

入了社會 實現著自身與社會的交流 人們在上香禱告 實現心願的同時

“ ” ,

亦給予了 出世 的僧道們以社會的認同 證明了他們是不該 社會所遺忘為

. , “ ”

的重要一員 雖然歷朝歷代對僧道的身 有所鄙視份 三教九流 之說也明顯

, , ,

帶有貶義 但是對一向相信神明的中國人來說 對他們又是不敢褻瀆的 因

, ,

他們是溝通 輩與祖先 凡人與神仙的媒介、 沒有他們 也就無法實現過

為 晚

, , ,

去、現世與未來的循環 無法實現天地之一體 世界也就會因此變得殘缺 .

而不完美

. 商人 覆與擔當

Ⅳ : 顛

, “ , ,

天津是靠漕運和海運興起的城市 風俗開通 人知 義尚 居民多業鹽及

”,

行商者 19) 商業更是興旺, 商人更是活躍. 由於朝廷對於 皇會 的支持“ ” ,

“一屆皇會期間 各種貨物一律免收厘稅, ”,20) 所以“各地船隻 先後的載客,

”, “ , ,

運貨鹹集津門 一般商店 金銀首飾 綢緞布匹 洋廣雜貨 魚肉海味、 、 、

, . , ,

以至其他一切用品 莫不利市三倍 商業興隆 經濟周轉 市面生氣勃勃 .”21) 在封建社會重農抑商思想的壓制下 廟會所提供的商貿機會是難得的, ,

. ,

這抑或成 他們與政府爭取商貿權益的一種方式為 皇會所爭取的優惠政策

, , .

所吸引的廣泛人群 對於四處刺探商機的商人來說 無疑都是積極渴求的

, , .

在皇會中 商人的叫賣同皇會表演一樣 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對於一般的 19) 直隸省視學, 直隸風土調 錄查 (商務印書館, 1916), p.109.

20)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17.

21) 同上.

(9)

( ), , , 百姓來說 特別是 村來的農民鄉 參加皇會 除了上香請願看表演 也是為

, . ,

了 集 採購所需的商品 這樣商人與 會者自然起著相互吸引的作用 從趕 逛

, . ,

而也使皇會更加熱鬧 更具凝聚力 作 中小商人 他們所追求的仍是在皇為

, , ,

會中 取利潤 而自明 以來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異動中 有一批大商人以賺 清 ,

其雄厚的財力而成 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為 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

. , ,

色 他們是財富的擁有者 通過自己的貿易活動使財富迅速增殖 過著富裕

. “ ” , .

而舒適的生活 然而在傳統的 四民 社會中 商人被貶在四民之末 士人認

, , ,

他們功利粗俗 農民又認 他們發的是不義之財 雖有黃金萬兩 但卻得

為 為

( ),

不到社會認同 有時也許僅是表面上的不認同 這多少會讓他們感到一種失

. , , ,

落 到了明 之際 這種社會格局已 生了變動清 產 特別是到了清代 則有了

. (1798-1840) 16 18

士不如商的說法 清代沈垚 對 至 世紀中國社會狀況有過一

“ , . ,

段論述:古者四民分 後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 士 後世商之子方為

. . ,

能為士 此宋 元 明以來變遷之較也 天下之士多出於商 則纖嗇之風益、 、

. , , ?

甚 然而睦姻之風往往難見於士大夫 而轉見於商賈 何也 則以天下之視

, , , .

偏重在商 凡豪傑則洞悉天下之物情 故能為人所不為 不忍人所忍 是故

, . .”

士者轉益纖嗇 商者轉敦古誼 此又 世道風俗之大較也

為 為 為 22) 在社會

, , ,

出現了重商意識的同時 商人本身亦在不斷努力 試圖打破傳統觀念 改變

. , “ ”

自身的形象 天津皇會就 天津鹽商豪富們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為 皇會

“ ” , ,

之前身娘娘會 本來規模不大 到了康熙間長盧鹽署自滄州移津 天津成為

, , , ,

鹽商 萃的地方 他們的錢來得容易 遇事鋪張薈 對於迎神賽會之事 遂加

, , . “ ,

提倡 從此這會頓改舊觀 成 踵事增華的盛會為 辦會的主辦者 初 廟中為

, , .”

道士 但以後卻是鹽商 因 鹽商出錢 辦為 舉 23) 如天津著名的八大家:“天

” “ ” “ ” “ ” “ ”

成號韓家 、 益德裕高家 、 楊柳 石家青 、 土城劉家 、 正興德穆家 、

“振德黃家” “、長源楊家” “、益照臨張家 都是靠經營鹽務或糧食起家” . “歷 ,

次 辦皇會舉 廟中 食和使用的綢緞布匹以及抬閣會的八駕抬閣伙 、一部分

, .”

儀仗鑾駕等 均由鹽 糧商包出、 24) “鹽務綱總通商人家公議 運署二分半、 22) 垚, 落帆樓文集 卷24, 別集,費席山先生七十雙壽序.

23) 陳鐵卿, 天津天后宮 ( 天津文史叢刊, 1985-4).

24) 同上.

(10)

, , , ,

銀兩 皇上家的歲銀國課 乃為皇會稱呼 年年出行八架抬閣 費用等項料

”,

25) 而其中這八架抬閣, 恰恰是皇會出行隊伍的核心 除了固定的鹽商.

, , “ ”

結成聯盟例行出資 還有富商以個人形式出資辦會 如天津富商號 懷古堂

“ ” , “ ” .

感謝 天后 庇佑 組織 懷古堂頂馬會 參加皇會出行還願

26) 有些商人子

, “ , ”.

弟 更是 要親自扛抬亭座 以表信心 27) 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 天津鹽商,

. ,

和官府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鹽商依靠與官府的合作在經營中獲利 而

, .

官府則需要鹽商來 補其工作中的空白 包括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填 28) 鹽商與 .

官府的這種關係在皇會中亦有體現 在與官府協商辦會及出行路線等項事

, , .

宜時 他們也進一步拉近了與官員的距離 實現了官商聯盟合作

, ,

這些大商人辦會 以自身的經濟實力推動皇會和天后信仰在天津的興盛

, ,

在獲得心靈慰藉的同時 也借助天津皇會這個社會平臺和公共空間 通過在 ,

這一社會公共事務中承擔責任和擔當重要角色 凸顯和重塑自己的社會地

, . ,

位 悄然衝擊和 覆著傳統的社會秩序 由此 皇會靠他們來籌集資金和組顛

, . ,

織 他們靠皇會的社會聲望來宣揚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 在傳統社會格局的

, ,

變化中 伴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 商會聯盟的建立、 晚期皇會中的商人則更

, .

加務實於經濟利益 缺少了炫富的成分 光緒三十三年的皇會是天津商會獨

, .

立組織策劃起來的 而且是與勸工會同期舉辦29) 在民國期間的兩次皇會則

, .

完全出於繁榮市面的經濟需求 由他們向官府爭取而來30)

. 官府 官員 鼓勵與控制

Ⅴ 、 :

25)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14題記”, p.127.

26)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78題記”, p.191.

27) 燕歸來 主人 , 天津遊覽志 (中華印書局, 1936), p.15.

28)關於天津鹽商與社會的關係參見[ ]關文斌著, 文明初曙—近代天津鹽商與社會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第五章 第六章、 .

29)董季群,天后宮寫真」(天津文化通覽(第一輯)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p.116.

30) 參見 大公報 民國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號第二張第二頁<娘娘險難回宮>一文和 22 23 .

天津皇會考紀

(11)

, .

皇會作 一項民間的迎神廟會活動為 似乎與官府搭不上關係 然而事實

, . ,

上 官府對民間活動的指導從來就不曾放鬆過 誠如高有鵬研究指出的

“政治力量是現實社會中最 有力的因素強 , 它對廟會採用直接要求的方式進

, ”.

行參與 利用和改造 從而 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 為 31) 皇會自誕生之日起,

, ,

就一直沒有脫離過官府的影響 這種影響包括隱性的和公開化的 但卻是有

, ,

力的 愈來愈 的 甚至 成一種操縱 因 後來皇會的 辦要經過官府批、 強 变 為 舉

, .

准 皇會表演的節目也要經過官府裁定

, , “ , ,

每屆皇會出行時 最前皆有門幡 上造娘娘敕封 世人念到 就知娘娘常

, ”.

常顯聖 才受敕封 32) 有關“天后 的生平事蹟以及受封經過” , 在行會過程

, . ,

中 也往往得到生動展示 國家有資格敕封法力無邊的神靈 這已經是在無

. (James Watson)

形中向民眾傳遞著某種權力的信號 按照沃森 對天后信仰

, ,

的研究 國家介入對民間信仰的管理 實際是從信仰入手加強地方社會控制

. ,

的一種手段 國家常用的管治方法是把地方神祇標準化 將之納入國家確認

. ,

的神仙體系中 當地方社群集中崇拜某一官方認可的神祇時 也就等於國家 .

間接控制了地方信眾的宗教及社會行為33) 在天津也是如此, 既有國家對天

, .

后正神地位的確認和信仰的鼓勵 地方官員也就十分重視對天后的祭拜 從

, ,

代乾隆時期開始 每年農曆二月 八月、 都要由直隸總督親臨天后宮祭 清

. , ,

拜 而在天津皇會中 我們看到的是 官方權力的彰顯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建 .

構遠不止對天后信仰的推波助瀾

, , ,

在皇會期間 官府曾規定 一 從三月初到會期之末: 、 各地來津貨物 無

, ,

論水陸一律免稅 二 運署經銷之鹽 每包抽取製錢一文 作 出會時零星; 、 為

. “ ” “ ” ,

開支的費用 皇會 本是以天后的 威靈 來號召的 但實際這免稅的影響之

, “ ”.

大 卻竟超過 神力 34) 光緒三十年的皇會也由官府規定 自十月初九至十:

31) 高有鵬, 中國廟會文化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 p.187.

32)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2題記”, p.115.

33)參見[ ]美 詹姆斯 沃森· ,神的標準化 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對崇拜天后的鼓勵: (960 1960) (韋斯諦, 中國大眾宗 ,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34) 陳鐵卿, 天津天后宮 ( 天津文史叢刊, 1985-4).

(12)

,

一日止35) 所有天津來往集船, 攜帶零星用品估價在30兩以內者 免收厘金, ,

. , , .

以示格外體恤 同時 對於工巡房鋪各捐 均分別減免36) 由此可見官方的

. , ,

政策成為對皇會的現實驅動 除了政策上的引導 在皇會中 處理一些關於

, , .

民事糾紛 維護公共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的事宜也是官府的職責所在 如光

“ ”, ,

十年春三月二十的一次 皇會 有王姓六歲小兒扮演抬閣會中的西王母 緒

, , ,

因天熱缺水而死 官府判以津錢二百千 並從此後出示禁止 取消了危險的 .

抬閣會37) 官方甚至直接加入了皇會組織機構“掃殿會”, 對參加皇會的各道

, ,

會種直接作了限制 皇會在發展的後期已完全為官方意志所左右 地方政府 .

更是根據政治和經濟需要對皇會進行干預和改造 如光緒二十九年和光緒

, ,

三十年 慶慈禧太后的生日 地方官府將辦會日期改為 為太后壽誕日 不僅打

, “ ”,

破於每年天后誕辰日 行的慣例舉 並且臨時將會名更改為皇太后萬壽會

, ,

皇會的出巡路線也一改往年慣例 改為進北洋大臣衙門的東轅門 出西轅 .

38) 在地方政府的積極運作下 神仙娘娘的壽誕也要讓步于掌握現實權力,

. , , . ,

的皇太后的壽誕 到了民國時期 出會與否 完全由政府裁決 民國十三年

, “ ”.

省長公署准了紳商之請 才許出 皇會 39) 民國二十五年, “津市商會呈請

, , , ,

市府 辦皇會 說是繁榮市面 振興工商 市府批示 也說是事關繁榮津市舉 .”

應予照準 40) 此次皇會籌備會的主任就是市府秘書長施驥生 副主任, 為公 ,

安局長劉玉書41) 出會時貼于天后宮山門外的黃報:“奉諭 此次 行皇會, 舉 ,

, , , , . ”.

高蹺 秧歌 不許參加 務希諒鑒 特此告白 ——皇會辦事處 42) 時人評

, “ ”.

價這兩次皇會 其意義已由宗 的而變 政治的了教 為 43)

35) 此次為慶祝慈禧太后壽誕而辦會,故辦會和政策優惠日期均改在慈禧生日 十月初(

) .

期間

36) 張修華, 天津皇會紀事 ( 天津老城憶舊,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37) 戴愚庵, 沽水舊聞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p.100.

38)参见大公報, 1903.11.28;大公報, 1904.11.13;張修華 天津皇會紀事, (

, , 1997).

津老城憶舊 天津人民出版社

39)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22.

40) 同上, p.23.

41) 同上, p.33.

42) 同上, p.30.

43) (民國)徐肇瓊, 天津皇會考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合訂本,

(13)

( ), , ,

官府 政府 作 社會聚合的 制力量為 強 為了保障社會的穩定 不斷將其

, ,

權力網路向社會擴散 首先要在民眾中樹立威信 使自己的政令得以順利實

, , ,

施 統治更加牢靠 因此 他們在百姓的心中自然就有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感

. , ,

覺 然而要想統治長期穩固 光靠 制力是不 的 有時 不但不能消除隔強 夠 它 , 甚至會製造新的矛盾 所以 作 明智的統治者 就要使官民之間保持. , ,

閡 為

, , (

一定的伸縮度 既要與民劃清界限 又要與民保持適當的親密度 如父母官

), .

稱謂體現的親緣關係 同時也要注意加強思想文化的 透 天津皇會就滲 為 . “

官方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 中國政府對文化整合做法的聰明之處在於:

.

國家 加的是一個結構而不是內容強 ……足以讓在社會等級各層次上的人 .”

都可以建構他們自己對國家允許神靈的看法 44) 統治者往往會利用由下而

, ,

上的自發的聚合力量 如重視移風易俗的作用 以共同的民間信仰連接社會

. ,

體系 正是國家對媽祖的屢次加封提升著這位原本是海疆小神的地位 並引

. , “ ,

領了民眾的崇信 所以在皇會中 朝廷對於人民的這種信仰 也表示著十 .”

分的援助 45) 而且一個“ ”皇 字 就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唯我獨尊的皇

, ,

帝融入到民間的歌舞昇平中 傳說中康熙、乾隆都曾經觀看過皇會表演 皇 ,

會中的跨鼓曾兩度受封46) 乾隆還賞給捷獸會演員每人一件黃馬褂, 賞給鶴

, .

齡會每位鶴童一個金項圈 外加龍旗兩面47) 李鴻章也曾賞給重閣老會 牌獎

, . ,

八面 讚賞他們技藝良好 這樣 連九五之尊的皇帝與高貴的封疆大吏都加

, .

入與神共舞 與民同樂的行列中、 更不用說其他的普通官僚了 在皇會發展

, “ ” , “ ,

後期 組織機構掃殿會 就多由官紳組成 眾位爺每 多有舉、 、監 生員人

, , , .”

物上會 俱是袍套靴帽 各有頂戴職分 尊 會中領袖為 48) 再有河北大關即

“ ”, “ ,

天津鈔關的辦事差役組成 河北大關誠齡中幡聖會 練 幡的耍 位位都富

, , .”

利富足 人人皆知看關上關下有多少進錢的事由 聚財聚銀講論關口 49) , 1988).

津古籍出版社

44) [ ]美 詹姆斯 沃森· , 神的標準化 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對崇拜天后的鼓勵: (960— 1960) ( 韋斯諦, 中國大眾宗教,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p.83.

45)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17.

46) 戴愚庵, 沽水舊聞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p.4.

47)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64.

48)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89題記”, p.202.

(14)

, , , 他們所要營造的 正是一種與民同樂的氛圍 以減輕官民之間的隔閡 抑或

. , ,

說是減輕對抗 剛柔相濟是歷代統治者的治國良方 在皇會中 官府 把自既

, , ,

身融入到社會體系中 又同時突出了自身的政治統治力 而皇會中的官員

, .

則 顯示了自身的威儀 又展現了親民的一面既

, ,

其實 對於中國古代的百姓來說 對執掌生殺大權的官僚們更是報以極大

. ,

的希望 在皇會表演的曲目中 多是如 國泰歌 、 禮平歌 、 平安歌 、

, “ ,

吉慶歌 之類的歌頌太平的名目 他們把 安居樂業 盛事豐 前歌後舞戴堯

” ,

天 的企盼何嘗不是寄託在治世的官僚身上 如同樂老會 鋸缸 唱詞中的第

“ , ”,

一句就是 巡撫都禦察善惡 見著妖氣鎖上蒼 這更像是借助皇會儀式向地

. “ ”, “

方大員的陳情 而把娛神的廟會更名為皇會 以及 光緒元年以慶賀新君

, , ”,

登基故 變本加厲 踵事增華 50) 也許表現出獻媚於上, 但也同時表現出與

. , ( )

官僚階層的主動貼近 因為對普通百姓來說 神仙與皇帝 官員 的地位和意

, , ,

義是相近的 只有取得他們的保護和支持 才可能爭取更多的權利 獲得更

. ,

大的利益 中國社會官民之間的這一張力在皇會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它是官 .

民關係長期協調的一個縮影

. 農民 快樂與感傷

Ⅵ :

“ , .

津門雜記 中附王韞徽詩一首曰:三月村莊農事忙 忙中一事更難忘

, .” ,

兒偕伴舟車載 好向娘娘廟進香 作 一年到頭來躬耕于田的四郊農民

攜 為

, “ ” , , ,

很少有進城的機會 皇會 是不容錯過的 因此 即使農事再忙 也要偕伴 .

同往

, , ,

相比城市居民 由於生存空間的封閉與落後 農民們更信奉神靈 免不了

, “ , ,

要去天后面前拜一拜 以至 香船之赴廟燒香者 不遠數百里而來 由禦河

, , ”, “

起 沿至北河 海河 帆檣林立、 津門詩人沈存圃 明經岐詩曰、 :別有香

49)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6題記”, p.119.

50) 戴愚庵, 沽水舊聞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p.75.

(15)

, . , .”

船泊河滸 攜 挈男 女求聖母 焚楮 惜典釵環 願賜平安保童豎哪 乾隆朝舉

“ , ,

人楊一崑亦有 皇會論 曰: 一個個俱都氣靜神安 有那女眷拈香拜街前

, .”

一種情思無兩般 無非是求子生男 51) 天后信仰經海運 漕運傳入津門後、 ,

, “ ” “

不少天津本地的世俗神靈加入天后信仰的神靈譜系 像 子孫娘娘 、送生

” “ ” “ ” ,

娘娘 、眼光娘娘、 斑疹娘娘 等神靈被尊奉于天后宮中 在實現天后信

, , .

仰本土化的同時 擴大了天后的職能範圍 增加了天后宮的信眾規模 而對

, “ ” ,

於到天后宮上香的香客來說 在這座娘娘廟 裏的娘娘們 總有一位娘娘能

. , “

給予他們精神和心靈上的慰藉 民國二十五年關於皇會的記載 香火最 夠

, . ,

盛的地方 便是五位娘娘的大殿 電燈雖然不少 燈光還是被香火的濃煙所

”.

遮掩 52) 雖然已在享受電燈這個現代文明成果 但對超自然神靈的崇信與,

. ,

祈求絲毫不減 與城市的市民相比 靠天吃飯的農民們賦予了天后信仰更多

. , ,

的祈求 到了近代 伴隨城 文明差距的加大鄉 正是這些農村來的信徒們構

“ ” , .

成了 皇會 香客的主流 而城市居民則大多流於形式

, “ ”

拜神上香不是農民參加皇會的唯一目的 他們還要在這次 集市 上購買

, ,

所需的東西、看皇會表演 同時 對於生活相對封閉、見識不廣的農民來

, .

說 皇會無疑是他們大開眼界、增長見識的時候 愛看熱鬧似乎是村人的共

, “ , , , ,

性 一群村嫗站街前 河沿上早來了香火船 手持竹竿 身穿布衫 靠定欄

, .”

杆 人人等把抬閣看 53) 在皇會擁擠的人群中, “蹣 步自依豚欄跚 , 鬧掃妝

” .

宜對豆棚 的 中婦女也就不占少數鄉 54) 皇會也給了 們出遊的正當理由她 . .

代中國城 的差距已在不斷拉大 城市市民與 下農民的生活方式有

清 鄉 鄉

, ,

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表現在吃 穿 用等多方面 如他們經常要買一些成品、 、

, , ,

或半成品 節省時間 又調劑口味 這是城市生活的特定節奏和風氣所決定 .

55) 城市生活中的許多事物著實讓朝起暮歸 躬耕于田的農民感到新奇、 ,

, . ,

有些東西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奢侈品 同時亦會 慕不已 在皇會上 他們羡 51) 楊一崑, 皇會論 (張燾, 津門雜記,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52) 大公報, 1936.04.10.

53) 同上.

54) 于豹文, 天后會四十韻 (梅成棟, 津門詩鈔 卷11,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 p.356.

55) 趙世瑜, 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 (湖南出版社, 1996), p.159.

(16)

,

自然 眼前 富多彩的城市文化而著迷為 豐 城市生活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

. “ , ,

力 在清代 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 大量農業人口向城 地區鎮

, .”

流動 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56) 雖然這種社會現象有著更深層次的經

, .

濟 社會原因、 但這種城市對農村的吸引卻不失 一種直接的驅動力 像皇為

. ,

會這樣的週期性城鄉交流也進一步增進了區域文化的內聚力 在皇會中 農

, ,

民會在城裏感受到時代進步的氣息 領略到城市市民的風範 這種交流也許

. ,

才不至於使他們更 孤陋 然而在皇會的歌舞昇平過後為 農民們不能不更加

, ,

感覺到自己的粗鄙 感受到與城市人的差距 在歡樂過後也難免帶有幾分感

. , .

傷 心理上的刺激也將轉化 一種潛在的動力為 去努力縮小這種差距

. 社團 自我與他者

Ⅶ :

, “ ” .

在天津皇會中 參與的各種 會多由不同的社團組織或社會群體組成 他

, .

們在活動中更是各顯神通 爭強鬥勝 ,

皇會最初僅為三月二十 二十二日兩天、 後來因 潮建廣三幫商人發起為

, (

在會前接神像到他們所建的閩 會館住一天粵 接受香火 會館內也有天后

), , , . ,

殿 十六日去 十七日停留一天 十八日回 人們因 天后是福建人 接駕為

, . ,

到閩 會館粵 所以都道是天后住娘家 這兩天也有藝術表演 和後兩天一樣

. .

熱鬧 於是皇會也由兩天增加到四天57) 在這異地他鄉, 作為娘家人的閩粵 .

人算是享盡了神仙近親的榮耀

, . ,

與閩 人相比 浙江粵 鄉族也不甘示弱 天津北門內戶部街有浙江鄉祠 前

“ ” , “ , ,

文所述兩度受封的跨鼓即 祠中守歲之物為 每年春日 值天后宮出皇會

, . , , .”

由會中恭請 方始 會蒞 氣焰之高 不可一世 因曾受禦封也 58) 因 曾受“

” “ ”, , .

禦封 、需恭請 在皇會中 他們同樣炫耀了聲勢

,

如果說閩 會館和浙江粵 鄉祠還是代表了傳統的 族觀念鄉 以加強鄉族內 56) 同上, p.179.

57) 陳鐵卿, 天津天后宮 ( 天津文史叢刊, 1985-4).

58) 戴愚庵, 沽水舊聞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 p.4.

(17)

, ,

部團結為目的 那麼水會和 行則代表了新生力量 他們是以行業 聯繫紐腳 為

. , ,

帶的 水會是一個純公益性的民間救火組織 為保地方平安做出了貢獻 因

, , ,

而受到世人的普遍推崇 從皇帝到總督 從府署到縣令 以及擁有鉅資的商

, , .

紳大賈 無不對水會大加支持 水會在社會舞臺上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如 ,

充任團練甲勇 應付政府的突然急需等、 特別是積極參與地方性的公益活

. , .

動 像皇會中的接香會 護棚會 黃繩會 防險會等 都是水會承辦、 、 、 59) 腳 ,

行是在水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搬運行業 天津最早的 行始於腳 清康熙年間

“ ”. ,

官方組辦的 四口腳行 由於在開埠前 天津地區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北方

, , , ,

水旱碼頭 無論河海漕運 鹽運 皆以天津 樞紐和口岸 所以舊時天津的為

. “ ”,

行也十分發達 而 行的組成中則包括了許多混混 他們是天津民間最

腳 腳

.

下層的鬆散組織 腳行在皇會中主要承辦了淨街會 梅湯會 叉子會 請、 、 、 .

駕會等60)水會和 行把較腳 為分散的下層力量集中起來 而在皇會中更是加, .

了這種團體意識 強

, ,

另外 前文說過的天津鹽商 糧商結成的商人聯盟以及後期組成的商會、

. “ ” ,

一直活躍在天津皇會中 他們是皇會的組織核心 掃殿會 的主要參與者 也

“ ” , .

是出遊核心 抬閣會 的組織者 在皇會中彰顯了較高的地位 光緒三十三年

, ,

的皇會是由天津商會獨立組織策劃起來的 由於要與勸工會同期舉辦 所以

“ ” .

天后宮的門首也掛上了 商業勸工會 的匾額61) 與高掛牌匾相對應 商人團,

. , “

體的地位在皇會活動也更加突出 民 二十五年国 津市商會呈請市府 辦舉

, , , ,

皇會 說是繁榮市面 振興工商 市府批示 也說是事關繁榮津市應予照 .”

62) 結成商業聯盟 也讓商人們在與政府溝通時, , 更有了說話的分量 反.

, .

過來 這也增 了商人群體的內部凝聚力強

, . “ ”,

表演是酬神的手段 也是皇會的主要內容 有廟即有戲臺 精彩的皇會

. ,

自然少不了各種花會的表演 天津的民間藝術組織——會 大多是由行業性

59) 尚潔, 天津皇會 (山東育出版社, 1999), p.112.

60) 同上, p.114.

61)董季群,天后宮寫真」(天津文化通覽(第一輯)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p.116.

62)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18)

, ( )

的公會 或是地域性的館所 社會公益性的組織 如水會、 等群眾團體主持組 ,

成的 參加的多是本行業的職工 同 同裏的 親或是同一公益組織的成、 鄉 鄉

. , , ,

員和家屬 他們平時忙於各自的生機 為衣食而勞碌奔波 每逢年節 就集

, , , ,

中到會裏來 向師傅們學習技藝 自覺的刻苦練習 參加排練 屆時隨會演

. , , .

出活動 天津的民間舞蹈正是靠著他們 代代傳承 綿延至今63) 作 民間為

, ,

藝人 皇會 他們提供了藝術的舞臺為 也提供了交流學習 提高技藝的機、

, .

會 而一年一度的皇會又 他們保持 發展 完善自己的藝術提供了動力為 、 、

, “ , , ,

每至皇會期間 表演的人 都要努力技藝的精妙熟嫻 以期屆時人前顯要 .”

博得好評 64) 當他們用自己的表演給人們帶來歡樂時 他們的生命也就多, .

了一 意義和樂趣份

“ ” ,

從參與皇會表演的各種 會 的構成看 它的組織架構可能基於相同的籍

, .

貫、相同的行業 相同的居住地 相同的癖好 或者是其他的某種共性、 、 根

, , “

據會規 從出行的順序看 鹽商籌資組織的抬閣等大型陳設會 他們等年年

, ”.

行會不 鬮 不排抓 、 擋 議 老規者為 65) 一些特定會在出行中擁有固定位置,

, “ , ,

不參與行會順序的擇取編排 頭一會高蹺 不能拈鬮排 子擋 乃為會中老

. , , .”

例 別會高蹺並無爭競 總讓老會先行 是 會規為 66) 此外的大部分花會,

, “ , ,

都須經抓鬮排 確定下行會次序擋 餘者的眾會上 人們要 鬮排 行會抓 擋 .”

是無有爭競 67) 在皇會活動的這種組織協調過程中 不同的社團組織加, 強

, . ,

了內部的聯繫 也參與了外部的競爭 不管各個社團出於何種目的 他們畢

, “ ” .

竟是在娛神的一面大旗下組織活動的 皇會對於社團有著特殊的意義 學

者趙世瑜對廟會活動的論述同樣可以印證我們的分析: 除了這種顯而易見 ,

的經濟上的吸引力之外 廟會活動的發展更在於通過敬神娛神、歌舞戲

, .

劇、商品交易等各種群體性的活動 強化了社區內部的凝聚力 人們通過某

, . ,

種組織形式 在行業 性別 社區等範圍內組成香會、 、 有某些人出面組織 63)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天津卷· (中國舞蹈出

, 1990), p.6.

版社

64)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17.

65)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第) 14圖題記”, p.127.

66)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第) 13圖題記”, p.126.

67) 天津天后宮行會圖 (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1992年版 第) 14圖題記”, p.127.

(19)

,

大家積極參與 在活動的時候充分展示本集團的政治、經濟實力和內部的 ,

凝聚力 集團內部的成員無論是在觀賞還是在參與過程中; 都充分體會到

, .”

一種認同感 感受到自己的某種集團身份 68) 集團在認同自我的同時 也,

. , , ,

就區分了他人 其實 對於出於社團的每個人來說 集團是一個整體 而對

, .

於整個社會來說 不同的集團又相當於一個個人 整個社會的連結是以集團

, , ,

的內部連結為前提的 所以說 沒有集團內部的凝聚力 也就不會有整個社 .

會的凝聚力

. 結 語

, ,

參與到天津皇會中的人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 還可包括女性 市民等群、

, , ,

體 他們在皇會中的表現和感受 對民俗傳統的態度 與天后信仰及皇會的

, . , .

相互關係 也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只是礙於資料和篇幅 本文不再單獨論及

“ , , ,

天津皇會以其巨大的感染力而至 商人輟市 百業停工 交通斷絕 萬人

, .”

空巷 觀眾如潮 69) 當年皇會的盛況 深入人心, , 久而不忘 民國十三年和.

, , ,

民國二十五年的兩次皇會 雖內容已極貧乏 然各鄉、各縣甚至各省之人

, ,

震於皇會之名 還都潮湧來津觀看 可見皇會在民眾心中所形成的心理慣性

. , “ ,

之巨大 在最後的一次皇會上 時人評議 一般善男信女遠道前來朝拜 也 .”

是一種說不出的魔力 70) 皇會的這種魔力體現出中國民俗文化的持久魅力. ,

對於參加皇會的每一個人來說 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完成了對這一民俗

, .

文化的認同 也是對傳統文化 信仰體系 價 觀念的認同、 、 值 皇會在時間上

, . , ,

的循環 又維繫了這種認同 文化得以接續 心靈始終連結 這正是廟會活

. , ,

動社 凝聚力的意義所在 在空間上 中國的寺廟遍佈全國各地会 康熙六年 ,

時禮部據各省巡撫報告所做統計為佛寺、道觀近八萬處71) 實際數量當遠 68) 趙世瑜, 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 (湖南出版社, 1996), p.258.

69) 望雲居士 津沽閒人、 , 天津皇會考紀 (津沽文學社, 1936), p.18.

70) 天后聖母 二次出巡記 ( 大公報, 1936.04.14).

71) 清會典事例 卷531, 禮部 僧道· (中華書局, 1991).

(20)

. “ ,

不止此 儘管並非全部寺廟都會有廟會 行舉 廟會仍有可能作 集 或市為 鎮

, .”

的補充 構成基層社會中一個獨特的經濟文化網路

72) 它們都成 連結為

, ,

不同社會地區人們的紐帶 有時彼此間文化的交叉擴散 又擴大了其連結的

. , ,

範圍 如同對天后信仰的崇拜 儘管從南到北 不同地方 不同群體可能有、

, , ,

著不一樣的理解 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但作 一種民間信仰為 它所擁有的包

. ,

容性和整合性使民眾實現了心理及文化上的認同 在漫長的歷史 變中 這嬗

, .

些民俗文化允許了個性的存在 也形成了民族的共性

, “ ”,

回到本文談及的社會群體 每年一次的 與神共舞 皇會所融合的是最為

, “ ” ,

廣泛的社會構成 小小的 皇會囊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 不同階層的人在這

. , ,

一項民俗活動中發生著交流與碰撞 官商之間的協調 城 之間的交流 社鄉

, ,

團組織的連結 隱修的僧道光明正大地游走四方、攜仙出遊 連很少出門的

. ,

婦女也有了名正言順上街的藉口 在皇會的聚合中 仿佛整個 大的社會濃偌

, ,

縮 皇會小小的一點為 每個參加皇會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命運的驅使

, .

抑或做著不屈不撓的抗爭 而客觀地實現著他在社會中的意義 除了上面提 ,

到的對共有價 觀念值 、文化信仰的凝聚效應 皇會也 社會各階層的互為 .

動、社會秩序的建構與調整提供了特殊的平臺 皇會的組織和活動有其自

, ,

身的規則 並且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有約束力的會規 不同社會群體 社、 ,

會階層的加入和對既有規則的遵守和挑戰 在增進彼此溝通協調、達成公

, . ,

議的同時 還在重塑著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如皇會的組織 最初由僧道主持

, , . ,

負責 其後加入官商 其中的話語權此消彼長 再有各會參加皇會出行 也

, .

要排出先後次序 避免爭執 皇會參與者各有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和實際表

, , ,

現 他們對今生來世的冀盼 對傳統的沿襲 維護、 、挑戰 破壞、 無一不是

72) 趙世瑜, 明 時期華北廟會清 研究 ( 歷史研究 1992-5).

(21)

. ,

在參與社會秩序的構建 只不過在皇會漫長的發展歷史中 伴隨著社會的發

, , .

展變革和皇會的興衰成敗 有些秩序被穩固的堅持 有些則在發生著改變

(Abstract)

People and Society in “Tianjin Huanghui”

The case study of human

— ‐

centered abou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emple activity-

Zhang, De An

(College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China)

“Huanghui” is a kind of temple activity to worship Mazu and to commemorate her birth. In this collective activity, people of all walks are included in a shared historical space and thus convert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 In the “huanghui”, people from elite, peasants, merchants, monks, actrors, elders, women, and children will get together to celebrate Among them, monks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gods with their unique identity and also make themselves inot the society Merchants on the one hand pursue the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struggling for social recognition and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The government also use direct and indirect ways to participate in, take advantage of and reform “huanghui”, to indicate the impact of the government on the social life. Peasants by coming to the fair experience the urban atmosphere and grasp what the urbanities look like and try to reduce the gap between them and the city. In all, all kinds of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realize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trengthen their inner identity and distinct them from others. In this

(22)

activity, every body has different experience but they are also motivated by the shared cultural tradition. As a folk activity based on the worship of gods, “Huanghui” thus put together the whole society.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and associations cooperate and review the significance of being an individual in the society. “Huanghui” transmits common values and cultural beliefs,also provides a public space for interaction of all social stratum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of social order.

(23)

(한글요약)

천진 황회 ( 天津 皇會 ) 에서의 인간과 사회

중국 묘회(廟會)의 사회적 기능에 대한 인간 중심 사례 연구‘ ’ -

張 德 安

천진 황회 는 중국 마조 신앙에서 기원하여 마조

“ (天津皇會)” (媽祖)

탄신을 제사하는 것을 주제로 하는 일종의 묘회(廟會) 활동이었다 이. 논문은 황회에 참가하는 서로 다른 사회 단체에 관하여 역사적 고찰을 함으로써 중국 묘회의 사회적 기능에 대한 심층 분석을 시도하였다.

이러한 집단적 민속 활동 속에는 완전히 다른 사회적 배경을 가진 사람들이 하나의 공동 역사 공간으로 포용되어 있었다 일 년에 한 번. 씩 경신(敬神) 활동에 참여하는 사람들은 각각 자각 여부를 막론하고 전통을 계승하고 발전시키고 있었다. “유인여광(遊人如狂)”적 경향을 가진 황회는 광범한 사회 집단을 흡인하고 있었는데 사, ( ),士 농( ),農 공( ), ( ),工 상 商 승도(僧道),민간예술인 노인 부녀자 아이들을 비롯하, , , 여 거의 모든 사회 계층을 포괄하고 있었다.

이 묘회에서 불교나 도교 승려들은 특수한 신분과 신비적인 색채로 사람과 신과의 사이에서의 교류를 실현하였고 동시에 스스로 사회에, 진입하여 자신과 사회와의 교류를 체현하였다 상인 단체들은 한편으. 로는 이 기회를 놓치지 않고 상업적 이익을 추구하기 위해 활약하였으 며 다른 한편으로는 경제적 지위의 제고와 더불어 황회 참여를 주도, 함으로써 사회적 인정을 얻어서 전통 사회질서에 도전하려는 의지도 보였다 관아에서는 직접적 간접적 방식으로 황회 진행에 참여하고 개. 입하여 정치 사회 생활에 대한 침투력과 영향력을 드러내려고 하였다. 농민들은 집단적인 참여를 통해 진보적 분위기를 맛보고 도시 주민들 과의 차이를 줄여보려고 시도하였다.

(24)

이와 같이 각급 사회 조직은 적극적으로 황회에 참여한 동시에 집 단에 대한 인정을 받으려 하였고 집단 내부의 응집력을 강화하여 타, 자와의 차별성을 강화하려고 하였다.

이러한 집체광환“ (集體狂歡)”적 활동 가운데서는 서로 다른 사회 집 단 서로 다른 계층 간 뿐만 아니라 각자 서로 다른 표현을 드러내고, 감정적 접근을 하였다 동시에 문화 전통을 공유하는 가운데 전통적. 유지 건설 뿐만 아니라 전통에 대한 도전과 파괴도 시도되었다 이들. 의식하였는지의 여부와 무관하게 서로 교류하고 협동하였으나 결국에 는 모두 사회 질서의 구축에 참여한 셈이다.

황회는 공동의 가치관이나 신앙 문화를 전파하였음과 동시에 사회 각 계층의 상호 활동 및 사회 질서의 구축과 조정의 기능을 이루어지 는 공공의 공간이었다.

주제어 천진황회 사회계층 민속문화 사회통합: , , , 關鍵詞: 天津皇會 社會階層 民俗文化 社會整合; ; ;

Keywords:“Tianjin Huanghui”, Social stratum, culture of folk custom, social integration

원고접수 년 월 일 심사완료 월 일 심사결과통보 월 일 수정원

( : 2010 3 12 , : 4 8 , : 4 10 ,

고접수: 4 21 ,월 일 게재확정: 4 26 )월 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Artanto, “Desain Primer Berdasarkan Gen Mt-12s Rrna untuk Mendeteksi Cemaran Daging Babi pada Produk Olahan Asal Daging Sapi dengan Metode Multipleks-Pcr Desig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