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寧夏回族自治的法制理論及實踐 *
田 艳 (中國 中央民族大学) · 邹 敏(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Ⅰ. 序言
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關回族自 治的法律文獻
Ⅲ. 回族在寧夏實行區域自治的實踐
Ⅳ. 新民主主義時期寧夏回族自 治法制的經驗總結
Ⅴ. 結 言
Ⅰ. 序 言
回回民族簡稱回族, 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 回族的分布 以大分散、小聚居爲特點. 寧夏自古就是回族的一個重要的活動基地,1) 重 要聚居地. 到了北洋軍閥至國民黨統治時期, 雖然戰爭頻繁, 社會動蕩不安, 但回回民族群體卻穩步擴大. 以西、海、固及吳忠、同心、靈武爲主要聚 居區的寧夏回族新的分布態勢趨於固定, 回族人口穩步增長, 由劫難後的十 數萬增爲數十萬, 代替陝西(同治劫難前陝西回族已近百萬)而成爲全國最大 的回族聚居區.2) 這一區域性特征的形成, 無疑在客觀上爲近代以來回族在
*该文是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子课题“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 胡學祥、門軍華、胡志存, 寧夏五千年史話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6), p.27.
2) 丁國勇, 寧夏回族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3), p.21.
寧夏的自治實踐、建國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寧夏的實施提供了邏輯意義 上的前提.
中國近代史上先後出現過的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 民政府, 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都沒有或者很少涉及到“回族自治”和“寧夏回民 的自治”, 關於回族自治的法制和回族自治實踐的內容處於幾近空白的狀況.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政 權十分重視回族問題, 提出了解決包括回族在內的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綱領 和政策, 並在此基礎上頒布了一系列憲法性文件、法令, 開創了中國民族自 治立法的嶄新歷史. 這其中, 有許多內容都涉及到回族、回族自治的問題.
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關回族自治的法律文獻 3)
1. 三十年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關於回族自治問題 的規定
(1)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1931年11月7日, 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 中華蘇 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承認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自 決權, 一直承認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國脫離, 自己成立獨立的國家的權利.
蒙、回、藏、苗、黎、高麗人等, 凡是居住中國的地域內的, 他們有完全自 決權:加入或脫離中國蘇維埃聯邦, 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區域.”4) 這是中國
3) 我們可以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關回族自治的法制文獻大體上分爲三類:一類是 適用於中國境內的所有的少數民族包括回族在內的民族自治法制文獻(並不專門提 及回族). 如1931年 關於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問題的決議案 , 1933年 中華蘇維埃共 和國十大政綱 , 1946年 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 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 同綱領 等等; 二是專門提及回族, 也適用於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自治法制文獻;
三是僅僅適用於回族的自治法制文獻. 由於篇幅所限, 本文僅述及後兩類的自治法 制文獻.
共產黨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將實行民族自決確定爲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 具體方案,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通過立法把“民族自決權”予以肯定, 其中提到 了回族的自決權.
(2) 1934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央紅色革命根據地(瑞金)於1934年1月公布了 中華 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 又一次重申了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 綱 的內容. 三十年代中華蘇維埃政府關於民族問題的法律規定, 是黨的六 大所確定的民族政策的具體化、法律化. 它們用根本法和專門法的形式規 定承認中國境內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 承認回族是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 承 認回族的自決權.
2. 1936年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條例
1936年8月, 中共陝甘寧省委書記李富春、紅十五軍團政委程子華、政 治部主任王首道、回族幹部馬青年等組成籌備委員會, 籌備成立豫海縣回 民自治政府. 10月22日, 豫海回民自治縣政府成立, 回族雇農馬和福當選爲 主席. 縣各界群眾代表大會通過的《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條例》, 使黨的民 族自治綱領第一次得到實施.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最早冠以自治名 稱的少數民族政權, 是我國民族自治政權建設的開端.5)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 西北建立的第一個回族自治縣政權.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制定的《豫海縣 回民自治政府條例》是我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法規.6)
3. 1937年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4) 韓延龍、常兆儒,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 (北京: 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1981), p.11.
5) 何龍群, 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史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p.73.
6) 圖道多吉.中國民族理論與實踐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p.215.
1937年8月15日, 中國共產黨公布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 明確提出動員 蒙、回及一切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則下共同抗日的主張. 在“全國人民的 總動員”條文下有這樣一款:“動員蒙、回及一切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則 下, 共同抗日. ”這樣的條款也寫進了陝甘寧邊區1937年11月的施政綱領.
4. 1940年 關於回回民族工作的提綱
1940年 關於回回民族工作的提綱 中提出: “回回民族與漢族及蒙、藏、 番各民族在平等原則之下共同聯合抗日, 並實現建立統一的三民主義的新 共和國的目的”;“回族在政治上應與漢族享有平等的權利. ···在共同抗 日的原則下, 允許回族有管理自己事務之權.”7) 在這個提綱裏, 雖未明確提 出在回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但提出了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 下建立統一的共和國, 回族有管理自己事務的權利, 其含義也就是實行區域 自治.8)
5. 1941年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36年5月25日, 中央政府發布的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 言 . 對回族人民的宣言 曾提出“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 主張回民自己的事 情, 完全由回民自己解決, 凡屬回族所居住的區域, 由回民建立獨立的政權, 解決一切政治、經濟、宗教、習慣、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事情;凡 屬回民占少數的區域, 亦以區鄉村爲單位, 在民族平等的原則上, 回民自己 管理自己的事情, 建立回民自治政府.”9) 宣言對於回族到底建立怎樣的政 府, 組成什麼樣的政權形式才是真正符合我國客觀實際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7) 中共中央統戰部, 民族問題文獻彙編 (北京: 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 pp.648 -667.
8) 张尔驹,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5), p.62.
9) 史筠, 民族法制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p.46.
1941年5月1日,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參議會通過的 陝甘寧邊區施政 綱領 , 是革命根據地一部帶有根本法性質的文件.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共有21條, 其中第17條是民族政策:“依據民族平等原則, 實行蒙回民族與 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 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 尊重蒙回 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10)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明確提出建立蒙、 回民族的“自治區”, 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用法令的形式規定在回族聚居區 實行區域自治. 施政綱領中關於“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的規定, 是我國 民族自治法制史上凝重的一筆, 是對解決我國國內民族自治問題的飛躍和 突破, 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此外, 1946年8月11日, 東北各省代表聯席會議通過的 東北各省市(特別 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綱領 規定:“東北各民族一律平等. 積極贊助蒙民、 回民的民主自治, 尊重蒙回等各民族語言、文字、文化、宗教、信仰與風 俗習慣.” 1946年, 在山東革命根據地還曾經頒布過“回族自治法.”11) ②
Ⅲ. 回族在寧夏實行區域自治的實踐
可以說, 寧夏回族自治的法制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 真正意義上的 回族在寧夏區域內實行自治的實踐亦始於此.
1.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權在寧夏的建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工農紅軍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曾建立了幾個 革命根據地. 1932年, 在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有100多戶回族聚居的龍咀子建 立了蘇維埃政權.12) 這種政權的性質、組織形式基本上與其他蘇維埃政權 10) 中共中央統戰部, 民族問題文獻彙編 (北京: 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 p.678.
11) 保障回族自由民主生活, 渤海颁布回族自治法 (解放日报 1946年8月14日);
山东渤海行署颁布回民自治办法、回胞享有自由平等民主生活 (新华日报 1946 年8月25日).
相同, 是第一個回族自己的紅色自治政權.13) 紅軍長征時期, 是黨和少數民 族接觸最廣泛、了解最深入的時期. 紅軍長征經過了苗、瑤、壯、彝、 回、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 在這個過程中, 西北地區, 尤其是寧夏地 域內回族獨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及社會狀況爲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 成積累了經驗, 並提供了進一步探討空間.
(1)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
1936年5月中旬, 紅軍受命西征向甘肅、寧夏地區挺進. 西征所向, 主要 是回民聚居地區. 西征紅軍占領的寧夏南部山區, 回族人口眾多. 爲此, 紅 軍總政治部特別發布了 關於回民工作的指示 . 爲了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 與宗教信仰, 西征紅軍規定了三條禁令. 紅軍所到之處, 一面廣泛深入地宣 傳黨的抗日政策, 爭取各民族人民一致抗日;一面積極發動和領導群眾, 建 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 就在寧夏邊境, 先後建立了 鹽池、豫旺、固北(固原北部)三個縣級工農民主政府. 根據中共中央“幇助 回族與蒙古族人民建立獨立政府”的方針, 中共陝甘寧省委決定將豫旺縣的 一部分和海原縣東部地區合並, 建立縣級回族自治政權.
在普遍建立區、鄉政權的基礎上, 8月下旬, 在回民聚居的今寧夏建立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一級的回族自治政權 -豫海縣14) 回民自治政府. 豫海 縣轄地是豫旺和海原東部的回民聚居區. 1936年10月初,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 府籌備委員會報告黨中央, 並發出了 召開豫海縣回民自治代表大會通電 , 向各界宣布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
1936年10月20至22日, 在同心城清真大寺, 召開了包括同心城、下馬關、 豫旺堡等共十二個區的代表參加的各屆代表大會, 宣告回民自治政府正式 成立. 參加大會的代表一百八十多人, 以回族爲主體. 大會討論通過了 豫
12) 中國共產黨在紅軍長征途經川鄂湘黔滇桂甘陝等少數民族區域曾經先後建立過工 農蘇維埃政權, 具有民族形式的民主政權, 民族自治政權三種形式的政權.
13) 李資源, 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史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1), p.100.
14) 豫海縣, 大致範圍相當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 自治縣城位於今同心縣.
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條例 、 減租減息條例 和 土地條例 等有關議案, 選舉 產生了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領導人. 自治政府的大部分成員都是當地回民 骨幹. 自治政府下設軍事、文化、土地、財政、保衛和沒收委員會等部門.
大會正式啟用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印”. 印章爲圓形, 印的上端 爲漢文, 下端爲阿拉伯文, 中間刻有五角星和鐮刀斧頭組成的黨徽. 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權誕生了.
豫海回族自治縣成立的時間很短, 但是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在當時條件 下, 自治政府的成立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 是寧夏乃至整個西北回族人民在 黨的領導下, 真正當家作主, 實現民族自治的第一次嘗試, 被譽爲“回民解 放的先聲.”15)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建立期間, 恰逢國際知名人士斯諾、馬 德海在此訪問、工作, 這也使得豫海回民自治政府具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 和國際意義.
(2) 評價及其歷史意義
豫海回民自治政權的建立, 使生活在寧夏區域內的回民歷史上第一次獲 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這一帶的回漢族人民在黨和自治政府的領導下, 打土 豪, 分田地, 管理本地方內部的民族事務, 在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行使了當 家作主的權利, 奏出了民族解放的先聲.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權的建立在回族解放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實踐, 也是馬 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真正開端. 自治政府的成 立, 是我國回族革命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由回族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 也 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嘗試, 它是中國共產黨運用民族區域 自治政策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一次有益嘗試,16) 爲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 區域自治開辟了先河, 爲在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累 了寶貴的經驗, 提供了實踐的經驗和重要的歷史借鑒, 爲以後實施民族區域
15) 红色中华报 1936年10月28日.
16)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編. 中國共產黨寧夏史 (銀川: 寧夏人 民出版社, 2000), p.126.
自治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也爲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更大範圍內和更高 層次上實施奠定了基礎.
2. 陝甘寧邊區回族自治鄉政權的建立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後, 陝甘寧邊區政府於1937年9月正式成立, 其政權 由工農兵蘇維埃改爲人民民主政權. 在這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 陝甘寧邊區 進一步推行民族區域自治, 使之成爲邊區政權建設的重要方面. 這一時期, 陝甘寧邊區擴展到了同心、海原地區. 陝甘寧邊區豫旺、鹽池都是寧夏的 地區. 中國共產黨從邊區的實際出發, 在1940年到1945年期間, 根據邊區少 數民族居住情況, 建立了一批民族自治鄉、區政府. 在各根據地的各回民聚 居區, 先後建立了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政權, 如在定邊縣二龍鄉, 鹽池縣的 四六莊, 新正縣第一區一鄉、隴東三岔鎮和曲子鄉以及關中龍咀子等地分 別建立了回民自治鄉.17)
陝甘寧邊區各鄉、鎮自治政權的建立, 受到了回族人民的熱烈擁護. 它對 照顧回民特點, 幫助回民經濟、文化上的發展, 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回民較 多的縣、區、鄉都選舉了回民的正、副縣長、區長、鄉長. 各抗日根據地 的回族人民, 在經濟生活上也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各根據地回民聚居的地 區, 設立了不少回民小學和成人夜校. 截至1944年, 邊區政府爲回民辦了八 所伊斯蘭小學和一所伊斯蘭公學, 廣泛招收回族青年, 免費上學.18) 爲了貫 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在沒有清真寺的回民自治鄉, 自治政府幫助建立了清 真寺, 請來阿訇主持宗教活動. 陝甘寧邊區的這些回民自治基層政權, 反映 了中國共產黨對回族的重視和尊重.
此外, 解放戰爭時期, 在山東、晉察冀、瓊崖幾個解放區, 曾建立了少數 民族的民族自治政權. 1946年在山東魯中解放區有18個村的回民實行了自 治、建立了回漢民族聯合民主政府. 河北省宣化市二區建立了回民自治區.
17) 回族簡史編寫組, 回族簡史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78), p.93.
18) 何龍群, .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史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p.92.
山東棗莊和河北孟村建立了回民自治鎮. 自治政府的性質和抗日戰爭時期 的基本相同, 仍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
3.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成立
寧夏從元朝起就是回族的一個重要聚居地. 1928年10月寧夏設省, 1954年 寧夏省撤銷, 其行政區域劃歸甘肅省管轄, 至1958年設立回族自治區, 又從 甘肅省析出.
寧夏於1949年9月26日和平解放. 新中國建立後到1956年, 回族已經建立 了昌吉、臨夏、西海固、河東4個回族自治州和幾個自治縣, 但這與回族在 祖國大家庭中的地位並不適應. 回族大部分是散居人口, 在甘肅省有較爲集 中的居住區, 當時全國回族人口350多萬,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的回族達110 萬. 爲了與回族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適應, 更有利於各民族間的團結, 中共中央在1956年2月倡議在當時甘肅省境內回族人口較集中的地方, 建立 省一級的回族自治區. 這個倡議, 得到了全國廣大回族幹部和群眾以及甘肅 省各界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 1957年6月, 第一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 過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 此後, 經過反複協商, 確定劃出甘肅省的 銀川專區(9個市縣)、吳忠回族自治州(5個市縣)、固原回族自治州(3個縣) 和隆德縣、涇源回族自治縣等19個市、縣作爲寧夏回族自治區, 將寧夏從 甘肅省析出. 在各方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 成立了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正 式開始了自治區的籌集工作. 在一切准備工作完成後, 寧夏回族自治區於 1958年10月25日宣告成立.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建立, 是我國回族人民和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 大事, 受到了全國回族人民特別是寧夏回族人民的熱烈擁護, 它標志著我國 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發展, 是寧夏回族自治史上的最偉大的實踐.
Ⅳ. 新民主主義時期寧夏回族自治法制的經驗總結
1. 新民主主義時期是回族自治法制創立和完善時期
1919年的辛亥革命, 結束了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 但並沒有使回族人民獲 得政治上的解放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辛亥革命後, 孫中山先生也曾經提出 過“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的主張, 給了國內各民族以很大的希望, 但是軍 閥官僚和國民黨反動政府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孫中山先生的這些主張, 他 們實行的一直是大漢族主義的反動統治, “五族共和”已經成爲他們一個騙 人的口號. 特別是對回族, 就連這個空洞的口號也是不適用的. 他們所謂的 漢、滿、蒙、回、藏五族的“回”是指新疆維吾爾族, 國民黨反動統治者根 本就不承認回回是一個民族.19) 蔣介石把回族叫做“宗教信仰不同的國民”, 而一些回族中的反動上層爲了換取自己的地位, 也就順應國民黨的這種謬 論, 不承認自己是一個民族, 如西北軍閥馬鴻逵就公開講“回回就是漢人信 了回教.” 反動政府不僅不承認回回是一個民族, 就連回回自己稱爲一個民 族也被禁止. 1912年回族人士要創辦一個團體, 呈報備案, 當時的內政部長 卻批示名稱爲“中國回教聯合會”, 而不能稱爲回民聯合會. 1927年有人發起 組織“中國回民公會”, 經與當時的內政部長洽商結果, 仍改稱“中國回教公 會.”20) 辛亥革命以後到抗日戰爭以前的整個時期裏, 由於北洋軍閥、國民 政府和馬家軍閥的反動統治, 回民所受到的壓迫和災難更加深重了. 與此形 成鮮明對照的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政權十分 重視回族問題, 提出了解決包括回族在內的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綱領和政策, 並在此基礎上頒布了一系列憲法性文件、法令, 開創了回族自治立法的嶄 新歷史.
2. 回族自治法制是近代中國民族自治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19) 回族简史编写组, 回族简史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78), p.58.
20) 回族简史编写组, 回族简史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78), p.58.
回族自治法制的理論和實踐不是孤立進行著的, 它是近代中國自治法制 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 論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 在不同時期建立的根據地中,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逐 步被完善, 並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包括保障各少數民族 權利內容在內的民族自治法律制度. 實踐證明: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民族自 治立法是成功的, 是行之有效的. 它有力地保障了回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的 權利, 使少數民族無論是在政治上, 還是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都享 有了較之以前空前廣泛而真實的權利. 這一時期, 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民族 自治政權和少數民族革命政權的除了回族以外, 還有蒙古、黎、苗、土 家、壯、瑤、彝、藏、羌、滿、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族等十 幾個民族.21)
3.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不容忽視的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並沒有僅僅停留於在理 論上積極探索回族實行民族自治、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問題、保障回 族權利的正確道路, 而是付諸、深化爲具體的自治實踐. 1932年在陝甘寧革 命根據地回族聚居地龍咀子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 族自治政權在寧夏的建立以及陝甘寧邊區回族自治鄉政權的建立等, 都是 回族自治的實踐形式. 前述的這些理論探索與實踐爲建國後寧夏回族自治 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成立, 則是回族自 治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的重大實踐.
4. 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探索過程
從“承認民族自決權”到提出“滿蒙回藏, 章程自定”, 再到1946年《和平建 國綱領草案》中提出的“在少數民族區域, 應承認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 21) 张尔驹,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5), p.5.
治權”, 關於回族自治的政策和制度的規定, 越來越具體、准確和完善. 從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中國境內少數民族 問題的決議案》, 到三十年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三部憲法稿, 再到1935年、 1936年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布的《對回族人民宣言》;從1941年頒布的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到1946年通過<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以立法形式 將“民族區域自治”確定了下來, 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 同綱領>用國家根本法性質的法律形式對民族區域自治做出明確具體的規 定, 關於民族自治的法律規定, 也一次比一次更加具體和完善. <共同綱 領>用國家根本法性質的法律文件對民族區域自治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也自此揭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建設的序幕. 從1949年頒 布的<共同綱領>到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都對民族問題, 少數 民族權利做出了越來越詳細、完善的專門規定. 中國共產黨從中國民族關 系的實際出發, 創造了一種有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形式.22)
Ⅴ. 結 言
總而言之, 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回族自治法制是近代民族自治法制的重要 組成部分. 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 基本原理的指導下進行的. 它同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走 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這個過程是革命政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 制度化, 是民族自治制度的法律規範化的過程. 同時, 這一過程又表現出時 代性、曲折性和動態性的特點. 這一時期民族自治政策所體現出來的時代 性、曲折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決定了與之相應的回族自治法制的也呈現出時 代性、曲折性和動態性的特點. 在這個曲折、動態的過程中, 我們也看到, 一方面, 在不適宜制定民族自治法律法規的領域制定大量的民族政策文件, 另一方面, 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 加強民族政策的法律化, 使得民族自治政 22) 杨侯第,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p.15.
策和民族自治法律相互補充, 相輔相成. 中國共產黨領導回族人民進行的民 族解放運動, 創制的回族自治法制理論, 進行的回族自治法制實踐, 在歷史 上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Comment on the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e during Hui Ethnic Autonomous in Ningxia of
New Democracy Time
Tian Yan & Zou Min
(Law Schoo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Abstract:Ningxia is the important place where the Hui ethnic lives together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Thi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has provided the premise of Hui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practice in Ningxi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kes the Hui ethnic question extremely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guiding principle and policy. She ha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constitution document and laws, and founded the Hui ethnic autonomous legal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i ethnic autonomous legal system in new democratic period is an important clue to grasp the course of the Ningxia Hui ethnic autonomous in modern histor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utonomous legal system in China.
(한글요약)
신민주주의혁명시기 영하(寧夏) 회족(回族) 자치의 법제 이론과 실천
티앤 얀(田艳) · 조우 민(邹敏)
회회(回回) 민족은 회족(回族)으로 약칭되는데, 중국 소수민족중 인 구가 비교적 많은 민족이다. 회족의 분포는 분산되어 소규모로 집거하 는 특징을 보이고 있다. 북양군벌시대와 국민당 통치 시기가 되면서 전쟁이 빈번하고 사회가 불안하였으나 회족은 오히려 확대되었다. 특 히 섬서(陝西) 지역에 전국 최대 규모의 회족 집거지가 형성되었고, 이 에 근거하여 영하(寧夏)에서 회족의 지역 자치가 이루게 되었다.
중국공산당은 회족 문제를 대단히 중요하다고 보고 회족 문제를 해 결하기 위한 일련의 강령이나 정책을 제시하였을 뿐만 아니라 이러한 기초 위에서 일련의 헌법적 문건이나 법령을 반포하여 회족 자치의 법 제적 선구를 이루었다.
신민주주의 시기 회족 자치의 법제 이론과 실천은 근대 이래 영하 회족 자치 과정의 주요 흐름을 이루며, 아울러 중국 민족자치 법제의 주요 구성 요소를 이룬다.
주제어: 영하, 회족, 회족자치, 자치법제 關鍵詞: 寧夏, 回族, 回族自治, 自治法制
Keywords: Ningxia, Hui ethnic, Hui ethnic autonomous, Autonomous legal system
(원고접수: 2010년 8월 27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9월 11일, 게재 확정:
10월 23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