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 建 元 臺灣 中華 大學
. 前 言
Ⅰ
所謂的民主化 指的威權政體走向民主政體的過程 台灣民主化的特點, 。 在於 是威權政體自身向人民轉換統治正當性基礎的過程它 ,基本上由執政 菁 英帶 頭實 現 民 主,在 比較政 治 上 被歸類為民 主 轉 型 的 變 革 類 型 (transformation)(Huntington, 1991, p.114;李酉潭、張孝評,2002, p.
53)。美國學者羅斯托(Dankwart Rustow)曾就威權政體民主化的過程提
- - (Rustow, 1970,
出一個模型 準備: 決定 鞏固,本文即依該一模型,
pp.337 -363;李酉潭、張孝評,2002, pp.54-58)就台灣民主化的變革特 性 擬對於台灣民主化的經驗進行說明和評價, 。
1)本文曾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 國父紀念館 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假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 辦之舉
< >
民主深化與國家發展 學術 討會 民主深化與民主品質 場次宣讀 感謝崑山
《 》 研 。
科技大學通識 育中心主任彭堅汶 授的評論。教 教 . 前 言
Ⅰ
. 前民主期 戰後台灣的國家緊
Ⅱ :
急權體制
. 民主起步 解除戒嚴
Ⅲ :
. 三月學生運動終結動員戡亂時期
Ⅳ
. 動員戡亂制度遺 下的民國第二
Ⅴ 緒
共和
. 民主轉型 完成國會全面改選與
Ⅵ :
總統民選
. 民主鞏固 第二階段憲政改革與
Ⅶ :
第一次政黨輪替
. 民主深化 憲政改造與第二次政
Ⅷ :
黨輪替
. 台灣民主如何再造
Ⅸ
本文將台灣民主化區別 以下幾個階段:為
一 民主起步 台灣明顯的自由化歷程起始於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的、 :
( 2002, p.55)
解除戒嚴, 李酉潭、張孝評, ,本文的討論將由此展開。在這 一階段,台灣解放了因戒嚴而受到禁錮的憲法基本人權 但也遺留下未解, 的人權法制難題。
二 民主轉型 一九九一年四月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進行第、 : ,
( )
一次 第一階段 修憲 廢止,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通過制定 中華〈 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台灣憲法秩序的範圍重新界定,可視 中華民國為
(stateness)
第二共和之國家性 基礎的肇造 在此一基礎上 始有一九九一, , 年十二月的第二屆國大代表的全面改選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二屆立法院、 立法委員全面改選 以及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九任總統的直接民選 台灣的, , 國家機器由民選公職管理,對人民負責 自此成 選 的民主和自由的民, 為 舉 主國家。
三 民主鞏固、 :第九任總統的直接民選和第三屆國代的改選,驅動了台 灣的第二階段憲政改革 民主進步黨與國民黨合作完成了國家發展會議, , 規劃出台灣憲法新秩序的藍圖, ○○○二 年三月 民進黨贏得第十任總統, 選舉,在政黨輪替執政 政權和平轉移之中 證實台灣的民主已經鞏固、 , 。
四 民主深化 民進黨雖然自二、 : ○○○年至二○○八年執政八年,卻因 始終無法掌握立法院多數 使得施政理念無法全面施展, ,國民黨則充分運 用國會優勢 而在相當程度上牽制了民進黨的施政 甚至主導了政策的方, , 向。在這一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下,台灣進行了所謂的第一階段憲政改 造 完成公民複決修憲程序入憲以及 公民投票法 的立法 這一階段台, 〈 〉 。 灣因朝野政黨鬥爭陷入憲政僵局 但這卻是對於台灣民主最重要的試煉, , 民主成 台灣人民和政治菁英共同的信念為 ,民主和法治成 治療台灣民主為 缺陷的唯一解方。
當年主導民主轉型的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八年之後 將在二, ○○八年五 月二十日重新執政 這是台灣的第二次政黨輪替執政 在台灣通過民主鞏, ,
(two turnover test)
固的雙翻轉測驗 ‐ 的檢驗之後 台灣將進入民主再造的, 階段 對於解嚴以來台灣民主化經驗的探討, ,乃有助於我們思考台灣民主
再造的課題 而能 對於國民黨新政府的歷史任務提出要求, 夠 ,和對於在野 的民進黨有所期待。
有關台灣民主化經驗的研究如汗牛充凍,本文並無意創造典範 超越前, (institutionalizing 人。本文僅就本文所關心的民主政治行為的制度化
democratic political behavior)面向,(李酉潭、張孝評,2002, p.52)主要 從憲政制度的發展來進行討論。
. 前民主期 戰後台灣的國家緊急權體制
Ⅱ :
中國國民黨黨國威權政權在台灣實施的國家緊急權體制有三個層次 最, 上層
動員戡亂體制,其次 總動員體制 最下層, 戒嚴體制。動員戡亂體
為 為 為
制係直接建立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法制基礎上,其主要效果為 凍結中央民意代表機關的全面改選 以及使國民黨黨國領袖的實際權力在, 憲法層次上得到證成。國家緊急權體制的第二個層次是總動員體制,其法 制基礎為〈動員戡亂完成憲政綱要 和〉 〈國家總動員法〉,授權政府得進 行經濟管制以及政治管制 從而限制了人民的經濟人權, 、政治人權和其他 一切被認為可能會妨礙國家總動員的基本人權。
國家緊急權體制的第三個層次是戒嚴體制,戒嚴的法制基礎為〈戒嚴 法〉、〈全國戒嚴令 和 台灣地區戒嚴令〉 〈 〉。〈全國戒嚴令〉係由總統 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授權頒布緊急處分令而來者 最初宣告之, 戒嚴接戰地區不包括台灣,〈台灣地區戒嚴令〉的前身為〈台灣省戒嚴 令〉,則將台灣追加納入全國接戰地區範圍。戒嚴是一種軍事統治狀態, 全國戒嚴時期的行政權由擔任三軍統帥的總統 中心的黨國所掌握 應由為 , 軍法機關接管的司法權則由行政院以行政命令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 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 限制軍事審判的範圍〉 。戒嚴軍事 當局的行政和司法權均僅限於行政部門所不願意讓渡或劃交者 而集中在, 政治人權和白色恐怖統治的有關領域 像懲治叛亂和檢肅匪諜 以及各種, ,
言論與思想的箝制。
動員戡亂給了國民黨政權實施國家緊急權的藉口 國家緊急權體制則使, 國民黨得以對台灣民間社會進行全面的 壓和箝制。鎮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 蔣經國總統宣布自翌日起解除 台灣地區戒嚴, 〈 令〉。解除戒嚴 雖然只是國民黨解除國家緊急狀態的第一步 卻在國民, , 的集體心理上 打開了他們對於國家全面實施憲政民主的熱切期待, 。
. 民主起步 解除戒嚴
Ⅲ :
台灣所實施之戒嚴的主要目的 一言以蔽之 即對於政治反對力量的箝, , 制和 壓鎮 ,〈戒嚴法 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 :「戒嚴地域內,最高 司令官有執行左列事項之權: 、一 得停止集會結社及遊行請願 並取締言, 論講學新聞雜誌圖畫告白標語暨其他出版物之認 與軍事有妨害者 上述為 ; 集會結社及遊行請願 必要時並得解散之, 」,國民黨政府依此而對於政治 人權如集會、結社 遊行 言論 出版等等、 、 、 ,除了依一九三零年的 出版〈 法〉、一九四二年的 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 〉、主要係通過台灣警備 總司令部所頒布的行政命令〈台灣省戒嚴時期防止非法集會、結社、遊 行 請願 罷課、 、 、罷工、罷市 罷業等規定實施辦法、 〉、〈台灣省戒嚴期 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 來加以限制 蔣經國雖然解除戒嚴〉 。 ,其實他 對於政治反對力量的集結仍是充滿不放心的 因此 他特別口授指示以三, , 原則制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以便在某種程度上用以取代〈台 灣地區戒嚴令 的統制作用〉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 三原則〉 為「人 民集會、結社 不得違背憲法或主張共, 產主義 或主張分裂國土, 」,並均 列入一九八八年制定的〈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 和一九八九年修正的〉 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 一九九一年五月 李登輝總統宣告終
〈 〉, ,
止動員戡亂,所有動員戡亂時期的限時法均終止其效力或修正 平時法為 ,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 乃於一九九二年修正 國家安全法
〈 〉 為〈 〉,
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 和 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 亦分別
〈 〉 〈 〉
修正為〈人民團體法 和 集會遊行法〉 〈 〉。〈國安法 三原則中的 不得〉 「 違背憲法」則在三法中均遭到刪除,餘下的兩個原則,則一直保留到現 在。
除政治團體和政黨之設立採報備制外 依, 〈動戡人團法 成立的各種團〉 體中,職業團體及社會團體須經主管機關內政部或各縣市政府之許可; 動戡集遊法 對於室外集會及遊行 原則上亦要求需事先經集會 遊行
〈 〉 , 、
所在地的警察分局許可,而對於非依〈動戡人團法 設立之團體〉 ,內政部 或縣市政府則應予取締並追訴首謀者 集會遊行如有侮辱 誹謗情事 亦, 、 , 有刑事之責任 而儘管警總的出版檢 權力因解嚴而消失 行政院新聞局。 查 , 對於新聞紙 雜誌和書籍出版的管制和事後審 卻仍有 出版法 作 依、 查 〈 〉 為 據。不過,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動戡人團法〉、〈動戡集遊法〉、
出版法 等法的相關管制條文則越來越形同具文 但也因 規範畢竟存
〈 〉 , 為
在 也就使得人民的言論自由處於隨時可能遭到公權力選擇性執法干涉的, 不確定狀態。〈出版法 遲至一九九九年一月始廢止 而動員戡亂時期遺〉 , 留下來的 集遊法 和 人團法 條文至今仍紋風不動〈 〉 〈 〉 。
雖然解嚴解放了台灣政治人權的桎梏,然而另一方面,〈動戡國安法〉 卻也禁錮了轉型正義的伸張。戒嚴使非現役軍人得由軍事機關審判,依
戒嚴法 第十條規定 軍事機關之判決 得於解嚴之翌日起依法上訴
〈 〉 , , ,
但 動戡國安法 第九條第二款前段卻規定〈 〉 ,戒嚴時期戒嚴地域內經軍事 審判機關審判之非現役軍人刑事案件已確定者 於解嚴後不得向該管法院, 上訴或抗告,此 形同剝奪了因受政治構陷壓迫而遭受不當軍事審判的政舉 治受難者透過普通法院的重新調 獲得平反的機會 亦使得歷史事實無從查 , 經由司法途徑發掘。一九九一年一月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成 釋字第二七〈 二號解釋〉, 〈指 動戡國安法 第九條第二款前段 係基於此次戒嚴與解〉 「 嚴時間相隔三十餘年之特殊情況 並謀裁判之安定而設 亦 維持社會秩, , 為 序所必要。且對有再審或非常上訴原因者,仍許依法聲請再審或非常上 訴 已能兼顧人民權利 與憲法 無牴觸, , 尚 」,意指只要能找到新證據證明 事實錯誤或發現判決違背法令 被害人仍可以請求重新審判 問題是, 。 ,戒
嚴時期的軍事審判是戒嚴當局制度性的政治性國家犯罪行為,加以時代久 遠 而且如果政府和國民黨不主動公開機密檔案或不根本性地否定戒嚴的, 合法性 則新證據事實的發現或判決違背法令的情形就 無可能發生, 絕 。
. 三月學生運 動終結動員戡亂時期
Ⅳ
解除戒嚴只是終止國家緊急權狀態的第一步,國家實施緊急權的理由乃 在於因應動員戡亂的需要 而戒嚴只是國家緊急權措施的一種 且係針對, , 政治人權而來,故而解嚴在法制上對於動員戡亂下的黨國體制權力結構, 基本上不會發生影響。
依 臨時條款 建構出來的憲政制度〈 〉 ,首先認定中國共 黨及其建立的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叛亂團體 兩岸關係因而處於內戰狀態 復由於國土, , 絕 大部份為中國共 黨所佔領產 ,乃無法實施各中央民意代表機關的改選,故 而無限期延長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任期,並以授權總統訂頒辦法的方式, 由在自由地區台灣和海外定期改選或遴選之增額代表來充實其民意代表 性 而由於國民黨在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居於席次上之, 絕對優勢 總統之選, 和行政院長的任命同意過程,乃必然由國民黨所長期掌握 從而保證了, 舉
國民黨的長期執政。為了使國民黨黨國體制和憲政體制運作合一,〈臨時 條款〉除了解除總統連任的限制 再又賦與總統專屬的行政權, ,此即國家 安全大政方針決定權,使總統得以透過國家安全會議決定國家安全大政方
( )
針 從而主導國家大政, ,國民黨總裁 主席 在實施民主集權制的國民黨內 的獨裁權力 於是在憲法之上得到證成, 。
當蔣經國決心回應台灣反對運動和民間社會對於自由化和民主化的要 求,而展開中華民國體制和國民黨政權的本土化後 一九八六年三月 他, , 在國民黨第十二屆第三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上 要求以黨務革新帶動政治, 革新 而於會中選出十二人小組 由前總統嚴家淦任總召集人 副總統李, , 、 登輝任副召集人,研議六大政治革新方案,其內容包括充實中央民意機
構、地方自治法制化、國家安全法令 民間社團組織 社會風氣和黨的中、 、 心任務等 九月 嚴家淦中風 總召集人一職由李登輝代理 次年二月二。 , , 。 十七日 第一屆國民大會憲政 討委員會依照國民黨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 研 構的決定,建議依往例修訂 臨時條款〈 〉,授權總統訂頒辦法充實中央民 意機構。
國民黨的國會充實方案在一九八七年七月解嚴之際並未及實施 蔣經國, 則在一九八八年一月病逝 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與代理黨主席 並於, , 七月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國黨代表大會 除黨主席 成 新一代的國民黨政真 , 為 權黨國領袖 問題是李登輝的政治威望終究無法與蔣氏父子兩代相比較。 , 因此 集體領導和權力共享, ,乃是國民黨高層的普遍心向 這使得李登輝, 與黨的領導階層之間存在著權力的緊張關係,而李登輝以台灣人的身分側 身於外來政權的權力位置頂端,他在務實外交政策上嘗試接納中華人民共 和國、以及在內政上寬容台灣獨立主張的表現 在在地衝擊著國民黨政權, 作為中國正統的意識型態基礎,乃更加深其與國民黨高層保守派間的鴻 溝。李登輝和國民黨高層間的權力衝突,終於隨著一九九零年三月一屆國 大第八次會議的來臨而爆發開來 該次會議的主要任務即 依國大憲 會。 為 研 建議修改〈臨時條款〉擴大充實中央民代,和選 第八任正 副總統舉 、 。
由國大憲 會所 擬的 臨時條款研 研 〈 〉修正案,其內容皆在擴大國大代表 的職權,如開放國大對立法的創制 複決權、 ,集會由六年一次增加為每年 一次 還將增額代表的任期延長, 為九年,此外 出席費亦自行提高四倍, , 這些內容完全沒有觸及擴大民主參與的制度改革 而且還表明國大係利用, 國民黨的政爭 以總統選, 舉權來要脅國民黨當局就範 此際 民進黨發起。 , 群眾示威抗議 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繼則爆發野百合學生運動, ,全國各級議 會亦隨之展開對國大的聲討 李登輝在人民的聲援下, ,乃突破了總統選舉 的頹勢 以高達百分之九十六的得票率當選第八任總統 他更接見了學運, , 代表,趁勢對民主改革做出承諾,願意召開國是會議、廢除〈臨時條 款〉,並以兩年為期修改〈憲法〉。李登輝於五月二十日總統就職演說
開創中華民族的新時代 中 正式宣示了他對三月學運的上該承諾
〈 〉 , 。
三月學運造成動員戡亂體制正當性的崩解 也直接導致三個中央級民意,
機構第一屆代表合法性的終結。學運落幕不久,立法院即通過陳水扁等委 員提案,基於情事變更及國民主權原則 聲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就三個中, 央級民代任期的問題進行解釋,國是會議開幕前夕 司法院乃就上該聲請,
“
案作出 釋字第二六一號解釋〈 〉,明定: 第一屆未定期改選之中央民意代 表除事實上已不能行使職權或經常不能行使者 應即 明解職外, 查 ,其餘應
”
於中華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終止行使職權。這是大法官對於國 民黨政權統治正當性向下轉換的最後通諜。
國是會議在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四日召開,這是李登輝所謂中華民族新 時代的台灣民主化新時代的開端 國民黨政權走下雲端, ,正式承認了民進 黨的競爭地位 民進黨則提出 民主大憲章。 〈 〉,作 在野聯盟的共同憲改為 主張 在資深中央民代退職問題已獲得解決的情況下。 ,國是會議與會代表 在憲政改革方面 則取得, 「憲法之修訂 應以具有民意基礎之機關及方式, 之 的共識 此外」 , ,關於總統選 方式 與會者則否決了原有由國大自,
為 舉
由選 的制度舉 。最後,國是會議主席團則建請李登輝總統成立憲政改革諮 詢小組 議憲改事宜。研
由於國民黨意欲掌握修憲的進程 李登輝乃決定將憲改, 研議機構設立於 國民黨內,由副總統李元簇擔任憲政改革策劃小組召集人 憲改小組在尊。 重體制 履行國民黨改革承諾、 、以及符合國是會議以最新民意修憲的共識 的前提下,決定了一機關兩階段的修憲策略 即由第一屆國大進行程序修, 憲 制定國會在台灣全面改選的法源 而由第二屆國大進行實質的修憲, , 。 一九九一年四月 一屆國大第二次臨時會開議 依國民黨方案完成第一次, , (第一階段)修憲 廢止,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通過制定 中華民國〈 憲法增修條文〉。〈增修條文 前言明言新憲法秩序的建立 是基於國家〉 ,
( )
統一前之需要,故其適用範圍僅止於台灣地區 自由地區 ,而關於大陸地 區的法律地位 終止動員戡亂後的中華民國則不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在 法律上與事實上統治中國大陸的政治實體。動員戡亂時期於五月一日宣告 終止,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三大國家緊急權法制中最後 存的動員戡亂體尚 制和總動員體制 於焉一起走入歷史 中華民國回歸憲政之治, , 。
. 動員戡亂制度遺 下的民國第二共和
Ⅴ 緒
國民黨選擇增修條文體例作 修憲的文本形式 事實上是直接受到為 , 〈臨 時條款〉的影響。〈臨時條款〉之所以採取限時法和附加條文的形式 是, 因 主觀預設兩岸分裂 暫時狀態 應將 憲法 本文完整保留至未來兩為 為 , 〈 〉 岸統一後全面直接恢復適用 現雖然政府終止動員戡亂 但兩岸分裂狀態, , 和國家統一的目標並未改變,故而 憲法 本文完整保留的必要性仍然存〈 〉 在,修憲乃仍舊採取限時法和附加條文的形式,定名為〈憲法增修條 文〉。
憲法增修條文 將 中華民國憲法 的有效實施法域明確地限定於中
〈 〉 〈 〉
華民國實際統治的自由地區即台灣地區,並且以此一範圍作 中華民國憲為 政機關的民意基礎 實際上乃將中國大陸地區排除在 中華民國憲法 法, 〈 〉 域及中華民國國民集體意志之外 而只保留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大陸的特殊, 的虛擬主權關係,這種虛擬主權的宣稱 旨在表彰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大陸, 的特殊歷史感情 卻不在規範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大陸的統治 換言之 除, , , 非兩岸統一 中華民國再經修憲 重新將中國大陸納入有效之憲法法域, , ,
(legal reality)
否則中華民國在法律的現實 上 即等於台灣 因而中華民國, , 實際上已進入台灣共和或第二共和 而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則因 中華民國憲法 保留了未來兩岸統一的可能性 故而兩岸關係定位至
〈 〉 ,
為
少 一個虛擬的中國下兩個事實存在的中國或一中一台間的特殊國與國關為 係,而非一般單一主權國家的內部關係。
雖然中國共 黨不再被視 叛亂團體產 為 ,但因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完全繼 承中華民國 兼而主張擁有台灣主權, ,並表示不排除以武力犯台,故而為 我國之敵對國家,兩岸關係因之未因我國停止動員戡亂而正常化 而且復,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華民國將兩岸分裂事實在憲法上確認作 台灣法為 理獨立的認定 而一再宣告一旦台灣法理獨立將以武力統一台灣 再加上, , 台灣人民內部國家認同分歧,對於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 未形成共識 中尚 , 華民國台灣共和的締建 乃不得不遷就於政治現實和原有 憲法 的大中, 〈 〉
國架構,而採取漸進主義的途徑。而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願意在該國法 制上終止兩岸的內戰狀態 則台灣就不得不沿續由動員戡亂轉化而來的兩, 岸關係特殊化和敵對化的定位,其影響 就是中國大陸人民無法在台灣取, 得與一般外籍人士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中華民國國籍, 、居留權 工作權、 、 繼承權、政治庇護權等等權利的取得和實現上,乃處處受限 此則使得台, 灣對外籍人士的人權保障,至少在中國大陸人民身上,出現了嚴重的缺 口 同樣地 台灣人民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經商 也得不到等同於中華人民。 , , 共和國人民或外國人的法律保障 在兩岸官方立場仍僵持不下的情況下。 , 台灣政府又無力管制兩岸民間交流的日益密切活絡 其間的政治與法律風, 險 則只能由人民和社會來共同承擔, 。
臨時條款 廢除後 憲法 相關本文理應回復其效力 國民黨所設
〈 〉 ,〈 〉 。
定的第一階段修憲目標,為國會在台灣全面改選法源的創造 是 程序修, 為 憲 回歸憲政後的憲法內容 依其說法 則要等待國大全面改選之後 才, , , , 會從事實質的決定 不過國民黨推動第一階段修憲並未完全遵守其所承諾。 的程序修憲界限。動員戡亂體制中總統的專屬行政權國家安全大政方針權 及為行使國家安全大政方針權所配置之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安全局,以及 實現行政一體而設立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則並未因 臨時條款〈 〉的廢 為
除而撤銷 而皆以設定法制化落日條款的方式保留下來, 。其中國家安全大 政方針權及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安全局是總統得以主持國家安全大政的憲 法上依據,此一問題則直接衝擊著 憲法 以行政院〈 〉 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的規定 而由於國民黨的黨國體制通常是以黨主席與總統的合體來作, 為黨 國的權力中心 且總統作, 為國家決策領導中心的權力結構已經在台灣運行 幾近半個世紀,此又是李登輝領導國民黨主導台灣憲政改革和民主化進程 的權力來源,因此動員戡亂體制下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憲法上關係,乃在
增修條文 中被保留下來 成 中央政府體制發展的重要依循路徑
〈 〉 , 為 。
在政治反對力量的實力 不足以撼動國民黨的統治之際尚 ,國民黨的黨國 領袖蔣經國和李登輝便順勢採取了解除戒嚴和終止動員戡亂的自由化行 動,李登輝更利用其台灣本省人的角色 援引本土政治反對力量 適度壓, , 制黨國內的非主流派力量 以鞏固其在國民黨黨國體制中的地位 並以民, ,
主化和修憲不斷充實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基礎 由於台灣民主化的憲政工。 程,基本上是在國民黨主導的變革模式下展開的,國民黨不可能否定自身 統治的合法性 因而必然採取修憲的途徑, ,至於改革的幅度,則又與修憲 機關國民大會內部的政治生態有關,由國民黨的主流與非主流派、民進 黨、第三勢力彼此間的政治互動關係來決定者 所以憲改乃呈現出分期付, 款的過程 這一過程持續至今方興未艾。 。
. 民主轉型 完成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民選
Ⅵ :
司法院大法官於 釋字第二六一號解釋 理由書中 要求中央政府規劃〈 〉 , 各中央民意代表機關的全面改選時 應以設置全國不分區代表的方式 來, , 規劃解決大陸地區事實上無法改選的問題,國民黨依此則於第一次修憲於 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選 制度中設計出依附於區域選 的政黨比例代舉 舉 表制來資以因應 這一制度有意地淡化政黨認同投票的比重 因此直接以, , 區域選 中各黨候選人的總得票率來作舉 為各黨分配全國不分區代表席次的 準據,而不另外同時 行政黨比例代表投票舉 。國民黨之所以如此設計,在 於社會普遍認知該黨的本土化色彩不足 一旦民進黨以本土意識作 訴求, 為 參與政黨比例代表選舉,國民黨對於是否能掌握選舉結果並沒有信心 因, 此乃決定在維持其所擅場的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之餘 再依其選, 舉 結果分配全國不分區代表席次 而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之所以有利。 於國民黨,則是因 在個別選區存在複數當選席次為 ,乃有利於選 市場的舉 多重差異化操作,基本上各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網絡所形成的政治派系 都, 大致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不若單一當選席次制使選 成 零合遊戲舉 為 , 衝擊 有的地方政治生態 影響政治穩定 又可能給予新興的政治力量, ,
既 既
如民進黨找到利用國民黨的分裂擴大政治版圖的機會。
被國民黨排除在修憲 議協商程序之外的民進黨研 ,則於一九九一年八月 底召開人民制憲會議 通過, 〈台灣憲法草案 作 該黨參選第二屆國代的〉 為
共同政見,而在制憲之外 民進黨也提出了總統直選的訴求 國民黨雖然, 。 標 修憲舉 ,但對總統選 方式則立場模糊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行的第二舉 。 舉 屆國代選舉,是台灣首度舉行的全國性選舉,直可視 台灣民主化的奠基為
(founding election)
性選舉 ,而因其將決定著台灣新憲法秩序進一步建構 的程序及內容,遂成為制憲路線與修憲路線的對決。國民黨為了主導修 憲 在候選人的提名策略上, ,乃全面向地方派系妥協 選, 舉結果,則贏得 四分之三以上的絕對多數席次 使民進黨毫無與國民黨在國大就修憲進行, 議價協商的能力 確保了修憲的主導權, ,也使得後蔣經國時代的新黨國政 權 得到了民主的正當性, 。
不過,民進黨在大選中所提出的總統直選訴求,則有效地影響了修憲的 走向 民進黨誇大了總統直選在台灣民族主義和國家主權重構上的意義。 , 導致國民黨關於總統選 方式的規劃重點 一開始便被擠壓到被賦予中華舉 , 民族主義色彩的國大委任直選制 這是維持國大間接選 形式而又仿照美, 舉 國選 人團直選精神的一種設計舉 ,惟其制度不如人民直選 楚明白 因此清 , 民意反映不佳。一九九二年二月 李登輝決定轉向推動總統直選, ,但在三 月的國民黨臨時中常會上未獲多數支持 李登輝只好裁示直選委選兩案並, 呈第十三屆第三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 兩派在三中全會對立僵持不下 致, , 使總統選 方式無法定案舉 ,乃只能另行規劃第三階段的修憲 專事決定總, 統選 方式 而於五月先行由第二屆國大進行實質修憲舉 , 。
第二次修憲係由全部在台灣選舉產生的國大代表完成者 從主權在民的, 角度來看 其意義在於台灣人民以 中華民國憲法 和 增修條文, 〈 〉 〈 〉為文 本鍛造了以台灣地區為範圍的中華民國新憲法秩序 由於中國大陸人民並, 未參與此一憲法新秩序的創造 自然 中華民國憲法 的規範效力就不能, 〈 〉 自動延伸到中國大陸 因此, ,當第一次修憲在法理上宣告兩岸分裂、國家 未統一後 台灣人民便通過第二次修憲確認兩岸分裂的法律事實 從而建, , 構出適合於台灣的憲法新秩序。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完成 與國大的全面改選相。 較 國大作, 為國家政權機關 其改選意味著中華民國主權者的主體變更, , 是中華民國國家性由大中國到台灣的重建,立法院的全面改選伴隨著最高
行政首長行政院長的重新任命 則是台灣人民對於國家統治權歸屬的第一, 次自主性的選擇 第二屆立委選。 舉結果 國民黨贏得勝選 李登輝以立法, , 院新民意 後盾 以世代交替 由 迫使郝柏村辭去行政院長職務為 , 為 , ,建立 行政院應應立法院改選總辭之憲政慣例 一九九三年二月經立法院同意任, 命台灣省政府主席連戰出任行政院長 台灣第一個民選政府於焉誕生, 。
第二次修憲懸而未決的總統選 方式 則經過多年社會共識的凝聚過程舉 , 以及國民黨主流派在黨內權力 爭中終於站穩 步後 在一九九四年五月鬥 腳 , 經第二屆國大第四次臨時會通過第三次修憲,決定採取人民直接選 和相舉 對多數當選制 而基於國民黨雙首長制之主張, ,更賦與總統免職行政院長 之權力。但由於總統權力的擴增 也隨之同意國大設置議長和將每年集會, 改為正式會議而可行使修憲權 國是會議的修憲共識。 ,經過國民黨一黨主 導下一機關三階段的憲改過程 至此乃告一段落, 。十二月 台灣省主席宋, 楚瑜當選首任民選台灣省長 台灣省實施自治, 。
面對台灣因民主化和憲政改革而逐漸升高的分離主義意識 中華人民共, 和國則日益感到不安 一九九四年六月起至十一月 一連 行七次大規模, , 舉
M
的軍事演習 一九九五年一月, ,更將 族導彈基地由江西移至福建,射程 涵蓋全台灣 六月九日 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 民之所欲 長在。 , 〈 , 我心 演說 由於演說中特意對國際社會凸顯 中華民國在台灣 的提法〉 , 「 」 以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 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到民主化的台灣對於, 爭取國際地位的 烈意圖強 ,於是對台灣展開文攻武嚇 除了將 中華民國, 「 在台灣 的有關論述定性」 為「一中一台 兩個中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更 於一九九五年七月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在台灣海峽周邊一連 行四次軍事演舉 習 美國乃調遣兩艘航空母艦戰, 鬥群進駐台灣海峽馳援 在兩岸戰爭一觸。 即發的態勢下 李登輝和連戰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以人民直選方式當選第九, 任正 副總統 而當動員戡亂時期選出的總統改選完成之後 台灣的民主、 , , 轉型乃告完成 自此之後 台灣的所有公職人員。 , ,皆由選舉產生,對人民 負責 台灣成 憲政民主的國家, 為 ,而台灣民主化的下一階段歷史任務 則, 是鞏固民主。
. 民主鞏固
Ⅶ :
第二階段憲政改革與第一次政黨輪替
李登輝和國民黨中央長期以來即主張適度擴大總統職權,明確定位中央 政府體制 雙首長制 總統實現民選後為 , ,其信念則更加強化 而當國民黨, 立法院黨團意欲介入行政院長提名人選 形同對總統的政治勒索後 則更, , 堅定了國民黨中央推動修憲的決心 再者台灣省實施自治後屢與中央政府, 發生權限衝突,亦使國民黨中央感受到在台灣實施三級政府對於政府效率
“
和公共資源的不利影響 李登輝乃在第九任總統就職演說中宣示 將推動第, 二階段的憲政改革,……調整政治生態,落實政黨政治 以確保民主的穩,
” 定與發展。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國家發展會議召開,在新黨退席的情況下,國民黨與 民進黨就民主鞏固所需的新憲法秩序達成修憲共識 雙方同意 化雙首長, 強 制 立法院得對行政院提出不信任案 總統則有權解散立法院與不須經立, , 法院同意單獨任命行政院長 雙方亦同意改革國大制度; ,由各政黨依其立 法院選舉得票比例分配國大席次,國大創制 複決權回歸人民行使 地方、 ; 制度重新調整 廢除省自治和, 鄉鎮市自治,強化縣市自治 立法委員選; 舉 改採單一選區和兩票制 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三屆國大第二次臨時會召開。 , 國發會共識中廢除省自治和鄉鎮市自治以及國代和立委選制改革 因, 為對 於政治生態衝擊劇烈而遭到強烈反彈,但國、民兩黨終於在雙首長制與精 簡省制上合作達成第四次修憲目標,其中更依民進黨的主張 將立法院覆, 議門檻由全體委員三分之二調降為二分之一 使總統或行政院難以就立法, 院通過之議案行使否決權。雙方另就國大制度改革相關問題預約於第九任 總統二○○○年任滿前以修憲解決之,國大則就此成立憲政改革研究小組 進行 議。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國大內部由民進黨出現延長第三屆國代與第四屆立 委任期、以使第四屆國代與第五屆立委於二零零一年依國發會共識實施之
新制同時 生之主張產 ,國民兩黨中央對於民代延任皆公開表示反對,而國 民黨則更另主張擴大國大職權,八月底 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表示接受國大, 黨團的修憲方案,九月初 在國大議長蘇南成的支持下 三屆國大第六次, , 會議依民進黨黨團方案完成第五次修憲,結果引起全國輿論譁然 立法院, 乃向司法院聲請釋憲 二。 ○○○年三月二十四日 就在陳水扁與呂秀蓮當, 選第十任總統選 數日後 司法院大法官作成 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舉 , 〈 〉,
以修憲議決程序採無記名秘密投票 違背公開透明的原則 主要理由 宣, 為 , 告第五次修憲全部通過條文失效 原條文恢復效力 此, , 舉乃導致第四屆國 代選 必須即時 辦 以便於五月就任 三屆國大第五次會議乃緊急於四舉 舉 , , 月召集。國大形象此際於國人心中已跌落谷底,各黨於倉促之間,亦皆無 意於參與選舉,國民黨國大黨團乃提出將常設化之國大朝任務型改制之修 憲方案,國大只應修憲或變更領土之任務而選舉代表組成 該議得到各政, 黨的一致支持 第六次修憲乃遂完成, 。
五月二十日,陳水扁就任第十一任總統,這是台灣首度的政黨輪替執 政、政權和平轉移。國民黨雖然交出了政權,但國民黨主導下的憲政改 革 使台灣人民可以經由自由的選, 舉決定國家執政權的歸屬 而且國民黨, 也願意在總統敗選後交出政權 國軍對民選政府效忠 台灣在此一過程中, , 通過了雙翻轉測驗中的第一次的檢驗。
陳水扁所面對的 是國民黨居於多數的立法院, ,為了實現轉型正義 他, 刻意排除與國民黨合作組閣,而以民進黨人為內閣主幹,任命原國民黨人 唐飛出任行政院長 而在歷經了與唐飛關於第四座核能發電廠是否停止興, 建的齟齬之後,唐飛請辭閣揆,而由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於十月繼任 這, 則是一個完全的民進黨內閣,然而在立法權和預算權完全受制於立法院國 民黨多數掌握的情況下 民進黨政府所提出之政策無法獲得立法院支持, , 而立法院所期待於行政部門推動的政策 行政部門亦意興闌珊 於是形成, , 憲政僵局, ○○二 一年十二月 行的第五屆立委選舉 舉,民進黨雖然躍升為 立法院第一大黨 但以國民黨和親民黨, 為主的在野黨卻掌握立法院過半席 次 朝小野大的格局未變 憲政僵局的難題未解 這一情形顯示 完成於, , 。 , 第四次修憲的雙首長制政府體制能夠運作 是建立在立法院多數支持的前,
提之上的 而一旦總統不願任命立法院多數黨組閣, ,總統又無少數否決權 對抗立法院多數,加以無權主動解散立法院 提前辦理大選以形成支持其、 執政的國會多數 而立法院又不願發動不信任投票使自深陷於遭到總統解, 散的危險 則種種因素的加總之後 就會發覺現行憲政制度並沒有化解憲, , 政僵局的任何機制。
而當憲政制度規則無從解決國家認同分歧的朝野政黨所形成的憲政僵局 時 這就是對於新生而脆弱的台灣民主品質的最 嚴厲的考驗 因 任何, 為 , 為 一方都有可能訴諸於民主以外的手段來解決政治的衝突。如何深化民主 (deeping democracy),正是台灣邁向先進民主國家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李酉潭、張孝評,2002, p.58)
. 民主深化 憲政改造與第二次政黨輪替
Ⅷ :
民進黨的國家性主張,基本上是從台灣公民民族主義出發者 即以台灣, 的憲法秩序現狀為基礎尋求國家的正常化 換言之 現行憲法秩序預設國, , 家統一的終極目標 將台灣現行的憲法秩序定位 限時狀態 從而在 增, 為 , 〈 修條文 框架下進行有限的國家和制度建構〉 ,是無法盡如人意的 台灣國。 家正常化工程的起步 就是在尊重憲政主義的精神下 依照民主程序進行, , 立法和修憲 讓台灣人民在行使國民主權的集體行動中形成新的國家共同, 體意識 然後就台灣長治久安的需要 整合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所累績的各, , 種經驗 由政黨, 、學界和社會菁英展開圓桌對話 協助人民凝聚共識 最、 , 終進行整體性的憲政改造 台灣民主深化的憲政工程 則是 理國大制度。 , 清 的殘餘 依主權在民的精神 使直接民權和代議制度形成有機的組合 因, , , 此建構公投民主的目的 就是要在公民投票制度中完成直接民主和代議民, 主的連結 建立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對話機制 以及實現民主社會和民族國、 , 家的統一。
全國性公民投票 是直接民權的實現 也意涵著國民集體意志的展現既 , 。
以往由於存在國大建制 全國性創制 複決權由國大行使 因而台灣人民, 、 , 無從行使全國性公民投票權利 而由台灣人民集體進行公民投票 又因大, , 中國主義者憂懼挑動台灣分離主義的敏感神經而堅決反對 但當第六次修。 憲將國大改制 任務型組織後為 ,國大不再擁有創制 複決權、 ,全國性公投 制度建置的憲法上障礙因而解除 此外, ,當第三屆國大以準公投來詮釋任 務型國大的制度精神時,公投的主張便也在有關修憲的論述中得到其正當 性,公投制度的建立,乃成 台灣憲政民主深化的重要工程 核四建廠案為 。 以公投決定去留 是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傳統議題 二, , ○○○年核四停建 所引發的政爭 正好使公投作 重大政策爭議解決機制的作用性得以進入, 為 到政治的視野 而政爭所導致的憲政僵局, ,則引爆出人民對於立法院的不 滿,國會席次減半及立委選 制度改革舉 ,乃成 第五屆立委選 的重要議為 舉 題,各政黨皆對於國會改革做出承諾。
而由於兩岸關係始終無法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打壓未一日稍 歇 隨著第十一任總統選 的逼近, 舉 ,有關國家主權的議題 則日益受到選, 民的青睞, ○○二 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民進黨第十七週年黨慶慶祝大會上,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陳水扁乃提出公投制憲的主張 承諾將於二, ○○四年連 任後 於二, ○○六年 共同催生台灣新憲法的誕生「 」。為了爭取憲改議題 的主導權,國民黨主席連戰則於十一月十五日提出新憲三部曲之修憲方 案 主張於二, ○○四年中進行第七次修憲 將公投入憲 即增訂公民複決, , 憲法修正案條款,而於二○○五年年初由人民公投複決新憲法 連戰表明。 支持公投入憲 連帶促成, 〈公民投票法 於當月依國民黨版本通過立法〉 , 該法於第二條第二項第四款中,納入與當時 憲法增修條文 所訂修憲程〈 〉 序相牴觸的公民複決憲法修正案規定,公投乃竟成 修憲與制憲主張者在為 憲改程序上的共識 二。 ○○四年三月 陳水扁第二度擊敗連戰 連任第十, , 一任總統 而於五月二十日就職演說, 〈為永續台灣奠基〉中宣示將展開第 一階段憲政改造,其程序「仍將依循現行〈憲法〉及〈增修條文〉的規 定,經由國會通過之後 選出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的任務型國代 同時完, , 成憲政改造 廢除國大、 、以及公投入憲,為民主憲政長遠的發展及未來人 民公投複決國會憲改提案奠定開闊的基石」。此之所謂憲政改造 事實上,
就其程序而言 即 修憲 而在實體部, 為 , 份,陳水扁聲稱計畫於二○○八年 卸任之前完成於台灣 合時 合身 合用的新憲法「 、 、 」,但卻也表示,「涉 及國家主權、領土及統獨的議題 目前在台灣社會 未形成, 尚 絕大多數的共 識 所以個人明確地建議這些議題不宜在此次憲改的範圍之內, 」。
二○○四年八月 在第五屆立委任滿前夕的第五會期第一次臨時會上, , 核四公投促進會以誠信立國為訴求,要求參選時曾經承諾要推動國會改革 的各黨立委支持〈國會改革修憲案〉,廢除國大,修憲複決程序改 公民為 投票 此外則將立法院席次減半 並依國發會共識將立委選 制度改 單, , 舉 為 一選區兩票制 而席次的分配則採行區域和不分區代表並立制 十二月第, 。 六屆立委選舉,民進黨仍未能扭轉朝小野大的劣勢 立法院拒 對陳水扁, 絕 提出的監察委員人選進行同意權投票,導致監察院自此停擺 二。 ○○五年 六月 任務型國大複決通過立法院修憲提案 完成第七次修憲 亦即第一, , , 階段憲政改造 民進黨隨即於黨內成立第二階段憲政改造 議委員會 主。 研 , 張在維持總綱不動的前提下 廢棄增修條文體例 就 憲法 本文 依台, , 〈 〉 , 灣憲政發展的需要 進行全面的修訂 在此之外 則亦有九, 。 , ○八台灣國運 動、二十一世紀憲改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授陳明通 五五內閣制民間推動聯盟 新憲工作室等團體或個人 就第、 、 , 教
二階段憲政改造進行 議和新憲法條文的草擬。研
第一階段憲政改造使得無論主張制憲或修憲者,皆同意新憲法文本必須 經過公民複決,而在台灣已民主化和歷經七次修憲之後 立法院作 全國, 為 最高民意機關的地位亦不再受到挑戰 因此 任何超越 有修憲程序或否, , 既 定 有憲法秩序正當性的憲改主張 並不容易凝聚朝野政黨的共識和獲得既 , 民意的支持 換言之 有助於台灣民主深化的打造台灣新憲法的第二階段, , 憲政改造 無論如何都必須通過立法院多數的提案通過和台灣人民集體複, 決的程序 而根據陳水扁二, ○○八年通過台灣新憲法的構想 依修憲程序, 展開的第二階段憲政改造則至遲必須在二○○七年年中由立法院通過憲法 修正案 才有可能在第七屆立委或第十二任總統大選的同時合, 併舉辦修憲 公投 二。 ○○五年七月出任國民黨主席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則自始表明國民 黨主張行憲反對修憲。
二○○五年十一月 陳水扁就無線衛星電視台外資持有股權比例而 行, 為 政院新聞局聲言將 撤一事表示 在他任內不可能關掉任何一家電視台查 , 。
從二○○六年四月開始 陳水扁則陷入一連串的政治危機, ,首先是四月 SOGO
爆發 禮券案 總統夫人吳淑珍不當收受太平洋崇光貨禮券, ,而涉嫌 介入該公司經營權之爭 五月再傳出陳水扁女婿趙建銘涉嫌台灣土地開發, 公司內線交易炒股 繼而於六月再爆發吳淑珍涉嫌總統國務機要費貪 和, 污 造文書,國民黨與親民黨乃對陳水扁發動罷免 因票數未能達到成案的, 偽
三分之二而告失敗。八月,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民眾反貪腐行 動,十月再發動天下圍攻行動 但台北市長馬英九皆依 集會遊行法 處, 〈 〉 理 使施明德紅衫軍的氣勢 之一再重挫, 為 ,多個本土社團亦於此刻從捍衛 本土政權的立場出面力挺陳水扁 十月和十一月國民黨與親民黨再嘗試趁。 勢罷免陳水扁,但都因票數未能達到成案門檻而告失敗 在此同時。 ,國民 黨則於八月發表 面對歷史 向人民交代〈 , ──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黨產總 說明〉,積極出脫黨 求現 或將黨 交付信託產 , 產 。
在朝野關係極度低盪的情形下 修憲的政黨協商和社會共識氛圍則根本, 缺乏條件,因此第二階段憲政改造的原訂時間表乃在二○○七年第六屆立 法院第五會期結束之時宣告無法實現。
二○○七年十一月 陳水扁針對國民黨執政各縣市擬就公投與立委選, 舉 投開票程序 不依中央選 委員會之規定 而有意自訂規則一事 於台北, 舉 , , 縣樹林 助選時順口提及有關戒嚴和延期選鎮 舉等問題,乃又再引起軒然大 波 輿論譁然 並驚動美國, , ,陳水扁旋即更正道歉。
二○○八年一月 第七屆立委選 首度實施第七次修憲所通過的選 新, 舉 舉 制 成功整合親民黨的國民黨一 贏得四分之三, 舉 絕對多數席次,乃擁有修 憲之主導權 緊接著, ,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與蕭萬長 則以總統民選以來, 空前的百分之五十八高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 蘇貞昌 在三月、 , 舉 行的第十二任總統選 中贏得大位 台灣第二度政黨輪替執政舉 , 。
. 台灣民主如何再造
Ⅸ
二○○七年五月 馬英九獲得國民黨推薦, ,代表國民黨參選第十二任總 統 他在台灣解除戒嚴二十週年當天 發表了 民主再造工程, , 〈 ──台灣民 主第二階段改革宣言〉。馬英九將解嚴二十年來台灣的民主實踐界定 台為 灣民主改革的第一階段,他肯定台灣民主政治在完成解除戒嚴、開放黨禁 報禁 國會全面改選以及政權和平轉移等等的重要成就、 ,但也批判伴隨選 至上主義而來的族群動員 民粹主義 以及政府貪 腐化和政治人物違、 ,
舉 污
法濫權的問題 他 調要根據憲政主義的原則檢討台灣民主的品質 承諾, 強 , 一旦他當選總統 將具體實現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 推動政黨良性競爭, 、 、 落實司法審判獨立、強化防貪肅貪機制、鼓勵公民社會蓬勃發展 並維護, 弱勢的基本人權。馬英九表示 他擬於二, ○○八年國民黨執政後先行努力 行憲 而於總統及立法院改選兩年即二 一, ○ ○年後成立憲法評估小組檢討 現行 憲法〈 〉,俟朝野有普遍共識 再行推動憲政改革, 。
馬英九作 立法院多數黨的實質領袖 這一 宣言顯然完全將台灣民主為 , 份 品質不足的問題歸咎於民進黨,而刻意避談擁有實質立法權的國民黨的責 任 特別是他自身在處理危害政黨公平競爭最劇的國民黨黨, 產問題之上的 責任,但不論如何 馬英九選前所宣示的民主再造工程 已然成 他領導, , 為 下台灣未來民主憲政發展的重要工作進程。
回顧台灣民主化二十年的經驗 無可否認地 本土的國家認同是最大的, , 驅力 選 政治追求的是選票的極大化 只有在選 中贏得多數選民的支, 舉 , 舉 持 政黨才有執政的機會 政黨如果不能在意識型態和政策路線上貼近台, , 灣多數民意 終究會被歷史淘汰 蔣經國, 。 、李登輝領導國民黨的本土化, 使國民黨能夠吸納台灣本土政治力量的主張和社會資源 正是國民黨在第, 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浪頭沒有應聲而倒的原因。國民黨如果沒有 住三月學抓 運的機遇,扭轉台灣民主化和憲政改革的方向 召集國是會議 和台灣社, , 會與政治反對力量全面和解 就不會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的第二屆國代選, 贏得關鍵的勝利 取得全面主導台灣民主化進程的完整權力 第一次的, 。 舉
政黨輪替遲至二○○○年才出現 是台灣寧靜革命的奇蹟 儘管民進黨政, , 府可能是一個早 的政權產 。台灣民主必須經過政黨輪替的歷程 才能讓台, 灣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深受傷害的政治文化獲得治療的機會 也才能使, 中華民國龐大的國家機器真正國家化和政治中立。
解嚴後台灣的民主發展 是在國民黨主導變革的模式下漸進展開的, ,改 革的能量來自於國民黨維護政權存續的動機,而在國民黨基本上掌握全局 的情況下 台灣民主的發展必然會嫁接在 中華民國憲法 的合法性基礎, 〈 〉 之上 本文認。 為, ○○二 四年和二○○六年是對於台灣民主發展最嚴厲考 驗的年代,前者是國民黨和親民黨聯盟對民進黨政府的連任進行抵制 後, 者則是國親聯盟和台灣反貪腐的社會力量對民進黨政府的抗議 然而在執, 政者面臨嚴重的政權危機之際 一方仍能抑制住使用國家暴力的衝動, ,另 一方亦自制採取尊重 有法律秩序的立場 而願意將決戰場延伸到下一次既 , 的全國大選 從中可見政治菁英無論如何都有主動或被動維護憲政民主與, 法治的信念,證明了憲政主義和民主的政治文化已經在台灣萌芽生根。
國民黨重新全面執政 在擁有立法院, 絕對多數和行政權的情況下 著實, 令人憂慮黨國復辟和黑金換場的問題。監督政府 護翼台灣民主的力量、 , 台灣的公民社會是最終的依靠,因此,台灣的公民投票制度必須加以完 善,降低創制的行政成本 使之成, 為可以用以團結人民督促政府的工具; 媒體環境的公共化和社會監督必須加強,以使之成 社會 正的代言者和為 真 第四權;政治人權的法制必須健全 集會結社遊行和言論自由的立法應當, 保障完整 台灣的代議政治和選 制度必須改革 使多元的民意能; 舉 , 真實反 映在國會席次的分配之上 以使公共價, 值的分配公平合理 台灣的憲政制; 度必須展開第二階段改造 讓行政權的權責更加, 清楚分明 憲政的運作從, 中央政府到地方自治能更有效率;國民黨要放棄對於黨產信託利益的貪 戀 學習轉型國家的經驗 全部捐獻國家, , ,成 政黨和社會團體共同的資為 源,成為落實政黨公平競爭環境的基金;民進黨則要反璞歸真,回到民 間 加, 強和公民社會的合作,共同監督政府 以僅有的席次 人民發出最, 為 大的聲音 民進黨更要將守護台灣民主和監督國民黨政府的力量由台灣內, 部連結到台灣外部 也就是要將民主對話的對象 由台灣內部的中華民族, ,
主義者擴大到國際社會和全球華人社會裡守護民主的價 同盟 要讓台灣值 , 的民主成 人類爭取自由 反抗共為 、 產主義專制政權的希望和象徵 以追求, 台灣主體性 職志的民進黨更要認為 清,台灣民主和主權獨立的最大威脅來 自外部的中國共 黨政權產 ,只有中國民主化 台灣的民主得到全體中國人, 民的祝福 台灣才有機會成, 為真正的正常國家,統獨的議題也就不會再像 鬼魅一般糾纏著台灣人民的心靈 分化台灣人的團結、 。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2002 -Rustow Hungtington (
李酉潭、張孝評, ,「台灣民主化分析 與 模式的檢驗」 中 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第十卷 第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 究所 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
2002 -
曾建元, ,「一九九零年代台灣憲政改革之研究 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 )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
2006 (
曾建元, ,「民主新典範的創造 蕭新煌」 、顧忠華 張茂桂、 、曾建元 陳明通 徐、 、 ) 世榮,臺灣新典範 ,臺北 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 ○○二 六年一月。
2007 -
曾建元 彭艾喬、 , ,「第七次修憲公投入憲對第二階段憲政改造途徑的影響 修 - 憲與制憲的辯證」,許志雄 蔡茂寅 周志宏、 、 主編, 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 李
) 鴻禧 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教 ,台北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二: , ○○七年九月。 Huntington, Samuel,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Rusto w, Dankwart, 1970,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 No.3, New York: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한글요약)
계엄 해제 이후 대만 민주화 경험의 검토
曾 建 元
이른바 민주화는 권위적 정치체제가 민주적 정치체제로 나아가는 과정을 가리킨다 대만 민주화의 특징은 권위적 정치체제 자체가 인민. 을 향해 정치적 정당성을 확보해 가는 과정이다 미국의 학자 뤼스토. 우(Dankwart Rustow)는 일찍이 권위적 정치체제의 민주화 과정이 준비 결정 공고 로 이어진다는 하나의 모형을 제시하였는데 본고도
< - - > ,
이 모형에 따라 대만 민주화로의 변혁이 보여주는 특성을 설명하고 평 가하려고 한다.
본문은 대만 민주화를 단계로 구분하였다3 .
첫째, <民主起步>의 시기는 1987 7 15년 월 일의 계엄 해제 이후 민 주화의 시작 단계로 대만이 헌법상의 기본인권의 미해결이라는 과제, 가 남아있던 시기이다.
다음<民主轉型>의 시기는1991 4년 월 제 기 국민대회 제 차임시회1 2 에서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이 제정 통과한 이후로 대만 헌법질서, 의 범위를 새롭게 규정함으로써 이후 입법위원 개선 총통 민선 등 선, 거 민주화가 진행된 시기이다.
이어 <民主鞏固>의 시기는 제 대 총통의 직접 민선과 제 기 국민대9 3 회 등을 거쳐 민주진보당과 국민당의 합작으로 국가발전회의를 결성하 여 제10대 통통선거에서 민진당이 승리하여 집권당이 평화적으로 교체 한 시기이다.
마지막 <民主深化>의 시기는 민진당이 2000년부터2008년까지 집권 하면서 여소야대의 상황속에서 협력을 통해 국정이 운영되게 된 단계 이다.
지금 국민당이 2008 5 20년 월 일 재집권하면서 대만은 두 번째 정권 교체를 맞게 되어 대만 민주화는 더욱 공고한 단계에 이르렀다.
이러한 대만 민주화 경험에 대한 연구는 지금까지 많이 나왔으나, 본고는 민주정치의 제도화라는 측면에서 주로 헌정제도의 발전을 중심 으로 검토하려고 하였다.
주제어 : 민주기보 민주전형 민주공고 민주심화 중화민국헌법 동원감란、 、 、 、 、 시기임시조관 헌법증수조문 대만독립、 、
:
關鍵詞 民主起步 民主轉型 民主鞏固、 、 、民主深化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 、 時期臨時條款、憲法增修條文 台灣獨立、
Keywords : Democratic Start, Democratic Transitio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Democratic deepening,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emporary Provisions Effec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Communist Rebellion, Additional Article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ndependence 년 월 일 원고접수 월 일 심사완료 월 일 수정원고 접수 월
(2009 1 6 , 2 11 , 2 19 , 2
일 게재 확정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