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Copied!
1
0
0

Teks penuh

(1)

單選題(占 

100

 分)

說明:第 題至第 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 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4 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 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這個遺址已有稻作,但採貝、漁撈和狩獵仍很重要。住屋的形式是竹木構築的干欄式房屋

。已有開採煤礦、鐵礦及煉鐵的技術。生活中廣泛使用金、銀和銅等金屬做裝飾品或器物

。埋葬習俗以側身屈肢葬為常規,隨葬品以陶罐、玻璃珠、瑪瑙珠、玻璃手環和玉玦為主

,居民可能與其他的族群有相當密切的來往和交換關係,遺址出土人骨的鎖骨肋骨溝出現 的頻率相當高,也可說明與划槳、操舟的行為有關。根據上述資料推論,這個遺址的主人 最可能是誰?

 舊石器晚期的山頂洞人  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人  新石器中晚期的圓山人  金屬器時期的十三行人

答案: 

解析:題幹文字多節錄自劉益昌先生〈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從題幹中提到已有開 採煤礦、鐵礦,及煉鐵的技術;在他們生活中,已廣泛使用金、銀和銅等金屬做裝飾品或器物;當時 的埋葬習俗以側身屈肢葬為常規;有划槳、操舟的行為等處可知道此文化是臺灣在金屬器時期的十三 行文化遺址。在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沒有這些特徵,故   不選。

  這是一個游動的時代,士人遊走各國,尋求機會;商人遊走各地,以通有無。人們突破出 身的地理空間,也突破既有的社會階級和人際關係。在舊體制逐漸崩解,新體制尚未建立 的這個時空,思想顯得空前開放,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尋求治道,彷彿一切都具有可能性

。數百年後,一統帝國出現了,一統思想出現了,這個自由解放的時代成為一個過渡的時 代。請問這是哪一個時代?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上古的希臘羅馬時代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  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

答案: 

解析:從題幹中可知這是一個解放的時代,在新與舊之間有很大的自由空隙,是自由也是混亂,學者尋求治道

,數百年後,政治與學術又恢復一統的局面,這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由西周封建到秦漢一統的過 渡時期,故選 。 希臘到羅馬發展為一統的帝國,西羅馬衰亡後,中古西歐是政治分裂的局面,故不 選。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是分裂的,之後一統於隋唐,但當時的清談玄學並非尋求治道,而是知識 分子尋求精神的解脫之道,故不選。 文藝復興時代之人文主義主要是脫離中古基督教的束縛,強調 人的種種可能,其後歐洲的政治體制和思想並未走向一統,故不選。

(2)

  某位領袖評價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成為文化革新運動,不過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 級民主革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

…而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則比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廣大和更覺悟。然而知識分 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請問這位領袖的身分應為下列何者?

 服膺自由主義的胡適  反帝國主義的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的蔣中正  中國共產黨的毛澤東

答案: 

解析:引文中將五四運動界定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階段,主張知識分子要工農民眾相 結合,可知是站在無產階級角度解釋歷史的共產黨史觀,故選 。

  如圖一,這塊記錄啤酒配給量的寫字板分成三行,

每行四格,每個格子裡刻有當時使用的代表符號。

尖底直豎的罈子是儲放啤酒的容器,配給量用人頭 和碗來表示,圓形和半圓形的符號則表示數量。請 問如何解讀這塊寫字板呈現的歷史發展及意義較為 適當?

 有剩餘農作物可釀製啤酒,顯現埃及地區農業發 達,已出現專業分工

 以文字記錄和查核物品的流向,是西亞地區進入早期國家階段的證據  以泥板刻畫人們的交易行為並記錄數量,是印度地區商業繁盛的象徵  分配啤酒並以文字記錄代表有統治階級,是中國在新石器時期的發展

答案: 

解析:這張圖片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早期寫字板,在泥板上用蘆葦筆刻畫符號,稱為楔形文字。人類的發展 進入農業後,有剩餘財富累積,逐漸形成專業分工、貿易交換和資源爭奪,而有城市和統治階級的出 現。如何管理城市(早期的國家),便是文字出現的背景了。在〈看得到的世界史〉中是這麼解釋的

:啤酒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主要飲料,分配給工人飲用。這塊寫字板是最早的文字紀錄,記錄了金錢、

法律、貿易、就業等內容,它同時也透露了早期國家興起與茁壯的故事。統治者必須設立文官部門記 錄正在進行的事情。這塊泥板很明顯是記錄國家發給幾位工人完成工作的報酬。綜合上述,故選 。

  這位君主獎勵學術、提倡文學、制定《五經正義》、大規模的興文教、提倡教化。當時的 首都增設太學學舍一千二百間,太學生增加到三千人。日本、高麗、百濟、新羅、高昌、

吐蕃,都派遣他們的貴族子弟到此地來讀書,外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超過八千人,

所以當時的中國首都成為亞洲的國際學術文化中心。請問上文所呈現的最可能是何時何地 的景象?

 漢明帝時的洛陽  唐太宗時的長安

 元世祖時的大都  清聖祖時的北京

答案: 

解析:唐代時期以中國為中心與周邊國家互動、交流,形成無國界的文化體系,稱之為東亞文化圈,各國留 學生競相來到長安,使長安成為東亞的學術文化中心。故選 。

  有一本書的主題是「改革—革命—再革命—繼續革命—告別革命」的歷程,作者在書中寫 圖一

(3)

道:「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改革與革命的歷史,亦即是一部現代化的歷史,因為 改革和革命是推行現代化的兩種不同方法、手段。」請問這本著作最可能出版於何時何地

  1919 年的南京   1949 年的上海   1979 年的臺北   2009 年的香港

答案: 

解析:這裡的「改革」是指「清末新政」,「革命」指「共和革命」;而「清末新政」與「共和革命」,標 誌著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開端。「再革命」有兩個涵義:其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掀起的思想、文化革 命;其二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種自下而上、動員群眾的共產主義革命。而「繼續革命」是指後革 命時期(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不斷發生的革命,即毛澤東在沒有階級的社會裡繼續不斷 策動的階級鬥爭。最後,「告別革命」指鄧小平於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臺後堅決地放 棄「以階級鬥爭為綱」,並以「改革開放」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故在  1978 年以前的  選項不能選, 選項中華民國在 1979 年尚未解嚴,較不可能出版這本以中共為中國現代化敘述主軸的 書,故選 。

  有一座廟宇內部有許多匾額和對聯,其中一副對聯對某人物評價頗為貼切:「開萬古得未 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 人。」請問這座廟宇祭祀的對象最可能是哪一位?

 反抗荷蘭的漢人領袖郭懷一  以反清復明為職志的鄭成功  帶領漢人開墾蛤仔難的吳沙  以宗教為號召抗日的余清芳

答案: 

解析:鄭成功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因抗清面臨困境而來臺灣,屯田墾殖以圖再舉,然壯志未酬,英年早逝,

題幹中所引的是沈葆楨在延平郡王祠所題的對聯,顯示其對鄭成功的評價──在臺灣以遺民之身作反 清之舉,有開墾之功(上聯),復明事業雖未成,但儒家三不朽中立德居先,鄭成功人格已是典範 下聯)。 郭懷一是荷治時期招募來臺開墾的漢人,因不滿荷蘭當局的壓榨起而反抗,以失敗收場,

雖有開墾之功與抗荷之舉,但不以遺民自居,故不選。 吳沙雖有開墾宜蘭之功,然無遺民之志,故 不選。 余清芳在日治時期謀建大明慈悲國進行武裝抗日,失敗被捕,有抗日之舉無開墾之功,故不 選。

  某個時期,學者研究和撰寫歷史的主題和方式有許多限制,如呂士朋在日記本中有「錦衣 衛與東西廠」(吳晗撰)字條,被認為此文是反政府而羈押數月;吳章詮因校對《清末中 國反美運動》一書被抓,經長官交涉,才被釋放。張玉法在其所撰寫的《中國現代史》一 書中因為用公元紀年、直稱孫中山與蔣中正、把國民黨與共產黨放在同等地位來比較等內 容而被檢舉,險遭牢獄之災。請問上述情形最可能發生於何時何地?

 南北分裂時期的廣州  整風運動時期的延安  八年抗戰時期的重慶  戒嚴體制時期的臺灣

答案: 

解析:題幹引自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由其中學術研究若有反政府、反美之嫌、對國民黨 領袖有疑似不敬,與執政者(黨)有不同說法等可能遭致牢獄之災之例證,可知是白色恐怖時期的臺 灣政治氛圍,在  時期國民黨的權力都不及 時期, 則是共產黨的地盤,與題幹所述不同,文中

(4)

情境在強人統治時期的臺灣最有可能,故選 。

  這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與全國市場形成,城市增加,消費人口也增加,經濟活力遂 在城市和市鎮中萌發,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商人的社會地位提升,也可捐納躋身仕途,

以群體的力量參與商業競爭,活動範圍甚廣,也建立會館做為全國商業網絡的樞紐。社會 風氣去樸從豔,喜新厭舊,人們競相以奢侈為美,飲食崇尚遠方珍品,社交禮儀則趨向虛 榮。請問這是何時何地的寫照?

 四世紀的羅馬帝國  十五世紀的義大利  十六世紀末的中國  十七世紀初的荷蘭

答案: 

解析: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發達,城市與市鎮蓬勃發展,以江南最為密集。商人地位提高,可捐官,出現商 幫、會館,社會風氣漸趨虛華,故選 。

  這個時期的社會被形容為自信的、充滿競爭的、一心要獲得成就的、追求光榮和不朽的社 會。此種世俗價值觀的發展源自於古代世界的重新發現,歷史不再被認為是天意的實現,

而是人類的努力與失敗的產物。此時出現一種觀念,主張統治者在國家的安全和自由處於 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時,必須無所不用其極地採取欺騙、作假和武力手段,只要目的是高 尚的,就可以,而且也必須,準備使用最可譴責的手段來實現它。請問這種觀念最可能是 何者的主張?

 公元前六世紀的斯巴達國王  公元四世紀的羅馬帝國皇帝  公元十六世紀初的人文學者  公元二十世紀的法西斯政客

答案: 

解析:題幹中提到這是一個追求世俗成就的時代,此種世俗價值觀的發展源自於古代世界的重新發現,人是 歷史的主角,人的作為可以改變自身與國家的命運,甚至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文藝復興時期 馬基維利在《君王論》的觀點,故選 。

  新竹縣北埔鄉公所在 2015 年 7 月為紀念乙未事件姜紹祖成仁 120 周年,舉辦一系列的相關 活動,如經典影像特展、金廣福公館導覽、醒獅團及武術對打表演,請問此紀念活動與開 放金廣福導覽的連結為何?

 粵人姜秀鑾與官方、閩人合作經營北埔金廣福墾號,且姜紹祖為其後人  姜紹祖是北埔望族,金廣福是清治時期開發北埔的墾號,重在地緣關係  金廣福是北埔姜家的開臺祖宗祠,所以在紀念姜紹祖的活動中將其納入  金廣福是姜家聚居之所,亦是姜紹祖籌畫抗日行動之地,故將此地納入

答案: 

解析:金廣福是閩客合作的墾號,姜紹祖是姜家後人、金廣福墾首,亦是乙未抗日時的義軍領袖,故選 。 姜紹祖與金廣福不僅只有地緣關係,而是該墾號的繼任者。  金廣福非祖祠,也非姜家住所,而是 墾號收租的公館。

(5)

  英國史家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一書中寫道:「十九世紀,一個以自由主義資產階級 為主軸的世紀,一個改造世界的世紀,於革命的硝煙中誕生。革命的年代是一場新舊交替 的雙元大爆發,舊經濟被碾碎於……的巨輪下,舊體制被送上民主斷頭臺。自此,資本主 義生產模式與自由主義功利政治攜手改造歐洲,從而開啟由歐洲主導的現代世界。」請問 文中提到使「舊經濟」和「舊體制」產生雙元大爆發的是哪兩項變革?

 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  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工業革命與俄國大革命

答案: 

解析:從題幹中舊經濟被碾碎於……的巨輪下,舊體制被送上民主斷頭臺。自此,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與自由 主義功利政治攜手改造歐洲等敘述,可知此雙元大爆發一是經濟上的工業革命,一是政治上的法國大 革命,故選 。

  這個地區在十七世紀引爆了三十年戰爭,一戰後取得獨立,後被德國兼併,二戰後再次取 得獨立,1948 年由共產黨一黨專政,1968 年出現了爭取民主化的運動,但被蘇聯坦克鎮壓

,1989 年發生天鵝絨革命,終於實現民主改革。請問這個國家應是何者?

 捷克  波蘭  奧地利  南斯拉夫

答案: 

解析:1618 年三十年戰爭以布拉格擲窗事件揭開序幕,原因是波希米亞人要信喀爾文教派,當 時的神聖羅馬 帝國皇帝不允許,派使者前來,結果使者被擲出窗外遂有後續衝突。1918 年 10 月 28 日合併為捷克斯 洛伐克共和國。1939 年被德國併吞,二戰後又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48 年 2 月,捷克斯洛伐克 共產黨開始一黨執政。1968 年發生要求民主變革的布拉格之春,但最後在蘇聯軍事干預下失敗。直至 1989 年 11 月,捷克最終實現民主變革──天鵝絨革命,開始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1993 年 1 月 1 日 捷克與斯洛伐克解體成為兩個獨立國家。綜合上述,故選 。

  有日本學者論述:「這個運動在當時是無法被理解的,它顯示臺灣人身為『日本人』卻又 不是『日本人』的位置,夾處於徹底成為『日本人』的同化論,以及完全分離『日本人』

的民族自決主義之間,卻同時被兩邊所敵視。統治者形容他們完全是民族獨立運動的偽裝

,臺灣內部的左派則指責他們是迎合統治者的改良主義。」請問這個運動所指為何?

 強調臺灣住民應與日本國民享有同樣權益的同化會  要求日本憲法體制亦適用於臺灣的撤廢六三法運動  以臺灣特殊性及臺人利益為主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強化臺灣人在精神、文化對日本認同的皇民化運動

答案: 

解析:根據題幹所述,這是一個兩面不討好的運動,這個運動一方面訴求臺灣人是日本國民,應享有與日本 人相同的政治權利,一方面希望保有臺灣人的自主性,要求有獨立議會的自治路線,故選 。    的訴求都是同化,  是站在臺灣人民的立場要求政治權利與日本人相同的同化, 則是站在統治者 的立場要求臺灣人在精神與文化層次認同日本的同化。此論點節錄自日本學者小熊英二《「異体同身」

の夢──臺灣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觀點,轉引自《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

,薛化元主編翻譯本之序言。

(6)

  清人趙翼對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政治評論道:「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 寸進之路。……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請問魏晉南北朝的士族之所以 能壟斷仕途的主要原因為何?

 士族壟斷教育資源,寒門無法以知識求仕  中正官定鄉品多袒護士族,寒門少有機會  占田制使士族累積財富,有資源栽培子弟  科舉制度須考禮部吏部兩關,士族有優勢

答案: 

解析:源自東漢、歷經魏晉南北朝、貫穿隋唐的世家大族,其勢力的形成及衰落與這些朝代的制度關係密切

,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官人法有關,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由中正以 簿世(譜牒家世)、行狀(才幹、道德)、鄉品(中正鑑定)為標準,查訪評定州郡人士,把人才分 成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地大小中正,就其所知,分別 品第,並加評語,給鄉品前先列某一層次,即所謂「輩目」,由小中正(郡)列入紀錄,襄助大中正

(州)核定後,最後轉呈司徒,做為吏部授官依據,分別黜陟。優點是強化中央集權,全國人才集中 到中央,又能一定地調和地方勢力。但缺點是地方無才,混淆考課銓敘與選舉。到西晉中期,實際上 官員都從世家大族中選定,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綜合上述故選 。

  學者感嘆:「本朝有鑑於前朝藩鎮割據的弊病,於是把所有藩鎮的權力都收回。兵力都收 回了,財政也收回了,賞罰刑法,也全部收回了。州縣的情況日漸困難而且貧弱。外患來 臨時,敵兵所到的地方,全都被攻破了。」請問這位學者認為「本朝」無法因應變局的主 因為何?

 藩鎮割據,地方尾大不掉的遺毒  事權不一,地方因分裂無能應變  強幹弱枝,集權中央的基本國策  外患入侵,中央軍隊無應戰之力

答案: 

解析:將地方權力收回,集權中央,卻因此使地方貧弱,無力對抗外患,此為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故選 

  資料一:東漢王室衰亡的原因有二:一則王室傳續既久,一姓萬世的觀念使其與民眾隔離

。一則內朝、外朝的分別,使其與士大夫隔離。因此外戚、宦官得以寄生在王室 之內邊而促其腐化。

資料二: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君主專制政體,天下的官吏都是只對天子一人負責,因此一代 的盛衰成敗全以君主一個人為關鍵。漢朝的政治組織,嚴密完整,在歷史上是少 見的。然而最後的關鍵還是繫於君主一人,所以雖然有幾個興盛時期,結果仍然 免不了衰敗的命運。

請問應如何解讀這兩段資料較為適當?

 兩段資料皆認為東漢的衰亡源自於君主世襲日久而漸趨專制腐化  兩段資料皆認為東漢的衰亡乃因政治組織由嚴密完整而漸趨崩壞

 資料一採統治者與群眾、士大夫的疏離乃是東漢衰亡主因的觀點,資料二則歸咎於君主

(7)

專制政體本身的弊端

 資料一認為君主深居宮中,任憑外戚、宦官亂政是東漢衰敗之因,資料二則主張君主作 為乃盛衰成敗的關鍵

答案: 

解析:資料一談論東漢王室衰亡雖以兩點說明,然皆聚焦於王室與民眾、與士大夫(民眾的上層)之隔離,

亦即當統治者離人民愈來愈遠的時候,離下臺也愈來愈近了,這是錢穆的觀點,以統治者是否掌握民 意來施政,做為其政治良窳的判準;資料二是勞榦的觀點,認為漢代的政治組織較之後代嚴密完整,

但政治成敗的關鍵在制度設計上還是由君主一人承擔大任,比較四個選項的敘述,選 最為適當。

  學者評論日治時期某位知識分子:因為農民感嘆「種作甘蔗無快活」、「磅秤由伊咱無權

」,主張「甘蔗咱種價咱開,公平交易才應該」,訴求「弱者只好手牽手,據理力爭咱自 由」,這位左派的知識分子挺身而出,與農民結合,發動全島性抗爭運動,積極為農民爭 取權益,並為他的行動付出代價。請問這位知識分子所指何人?學者評論的依據為何?

 施九緞,以地主身分,帶領農民反抗政府的清賦行動,後失敗被迫逃亡  簡吉,他放棄教職領導臺灣農民組合,積極從事農民運動,並因此入獄  謝雪紅,她領導臺灣共產黨,以工農進行階級鬥爭打倒日本,被捕入獄  林國華,帶領農民提出七項訴求,抗議政府開放農業,以妨礙公務法辦

答案: 

解析:時代是日治時期,人物是為農民爭取利益的知識分子,方式是全島性的串聯抗爭,且因此付出失去自 由的代價,綜合以上線索故選 日治時期臺灣農民組合的領導人簡吉。 施九緞是清治時期因劉銘傳 清丈土地有弊端而起事的地主。 謝雪紅是日治時期臺灣共產黨的領導人之一,其訴求較偏重推翻總 督府的政治層面,與題幹所言著重於農民利益不同。 林國華所帶領的五二○農運,是解嚴後第一次 大型的農民運動。

  「1905 年以後,科舉制度被廢除了,現代知識分子參加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管道也因此 被切除,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被邊緣化。但知識分子的文化地位與影響力並未因此而降落

,反而有升高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透過轉型時代出現的新型學校、報章雜誌以及各種自 有結社所形成的學會和社團,他們在文化思想的影響力,較之傳統士紳階級可以說是有增 無減。這種不平衡,自然造成一種失落感,無形中促使他們對現存政治社會秩序時有憤激 不平的感覺,也因而無形中促使他們的思想激化。」請問上述資料最適合做為討論哪一個 主題的證據?

 現代知識分子與其革命思想出現的時代背景  科舉制度廢除對傳統士紳與知識分子的影響  傳統士紳階級的沒落與新式知識分子的崛起  新型學校社團、報章雜誌與革命思想的傳播

答案: 

解析:此段文字一開始提及廢除科舉使知識分子政治的管道被切除,使其政治社會地位被邊緣化,但其文化 地位與影響力卻因新型學校、報章雜誌以及各種自有結社所形成的學會和社團之興起而提高,兩者之 間(政治社會地位與文化地位)的落差使得知識分子有不平衡的失落感,促使其思想激化,這是作者 張灝對現代知識分子如何走向革命思想道路提出的一種解釋。此段文字的重點在於呈現因制度改變與 社會氛圍而造成現代知識分子思想的轉折,與傳統士紳較無關聯,亦不僅是陳述新式知識分子的崛起

(8)

、學校社團、報章雜誌的影響,故   不選。綜觀整段資料的敘述,選 最為適當。

   伊斯蘭教極 端 武裝 分子「伊斯蘭國 」

(ISIS)常透過社交網站,公布殘忍的行刑 影片或招募新成員。美國空軍基地的情報監 視和偵察小組瀏覽社群網站時,「發現一個 該組織成員站在他們指揮部前自拍(如圖二

),且在其他一些社群網站和論壇中,還有 人正在吹噓這個指揮部以及 ISIS 的能力。22 小時之後,

3 枚導

彈到達那處建築物,把它 徹底摧毀了」。小新針對這篇報導發表他的 想法,請問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

  在中國只有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伊斯 蘭教在中國被稱為回教

  ISIS 是伊斯蘭教中的極端分子,應該屬於謹守基本教義的什葉派  美國是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發射飛彈的技術亦源自於此   ISIS 善用社群網站擴大影響力,美國亦以網路為工具打擊其勢力

答案: 

解析: 選項,中國不僅只有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多數是回族。回回是指信仰伊斯蘭教 的中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後來,大量的回回人在中國經過與漢族及蒙古、維吾爾等族長期 的姻親交往,相互融合,形成了所謂回族。元代很自然地就把回回人信仰的伊斯蘭教稱作回回法(見

《元史‧世祖本紀》),或稱作回回戶體例(見《元典章‧戶部》)。同時,也把禮拜寺叫做回回寺

,把伊斯蘭教教長叫做回回掌教、回回大師。明代仍習慣地沿襲這種稱呼,把伊斯蘭教稱作回回教門

、回回教,後又簡稱回教。這就是回教一詞簡單的歷史由來。在中國有十個少數民族幾乎全民信仰伊 斯蘭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 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中國的其他民族中也有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如蒙古族中的 托茂人、藏族中的卡力崗人,也有漢族穆斯林。故不選。 選項,ISIS 是素尼派中的激進派,非什葉 派,故不選。 選項,1957 年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代表有能力發射洲際飛彈,美國經此刺激

,設立太空總署(NASA),改革數理教育,於 1958 年成功發射人造衛星,故不選。 選項,從文中 提及伊斯蘭國(ISIS)常透過社群網站,公布殘忍的行刑影片或招募新成員,美國情報單位瀏覽社群 網站發現 ISIS 的指揮部並將其摧毀,可判斷為正確選項。

  有封信的內容寫道:「美國的億萬富翁們幾乎是最富有的,並且處在最安全的地理位置上

,他們掠奪了數千億美元,每一塊美元都有英國和它的盟國、德國和它的附庸國締結的祕 密條約的汙跡,為了分贓、為了壓迫工人、迫害國際主義者、迫害社會黨人而締結的各種 條約的汙跡,每一塊美元都有 1,000 萬死者和 2,000 萬傷者的血跡。」請問這封信最可能是 何人所寫?文中提到的戰爭指的是哪一場戰爭?

 馬克思,美國獨立戰爭  列寧,第一次世界大戰  史達林,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二

(9)

 赫魯雪夫,越南戰爭

答案: 

解析:題幹中提到美國的億萬富翁因戰爭累積更多財富,並且處在最安全的地理位置上(一戰時美國本土未 受波及),英國與德國在戰爭中是敵人,因這場戰爭而死亡的人數多達千萬等線索可知這場戰爭是第 一次世界大戰,寫信的人是 1917 俄國十月革命後建立政權的列寧,他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控訴資本主 義國家對其政權的壓迫,故選 。 選項,美國獨立時(1776 年)馬克思尚未出生(1818 年),德國 尚未出現(1871 年),故不選。  選項,二戰時美蘇聯手是盟友非敵人,且二戰時死亡的人數是 7,000 萬之多,故不選。 選項,越戰與英國、德國較無關係,死亡人數約 100 多萬(說法不一,多為 200 萬以內),故不選。

  阿竹想學時髦當個文青,當眾朗誦以下這首詩:

因為,我已經學會觀察自然,再不似少年時不假思索,

常從無聲處聽見悲愴的人性樂曲,

我能感覺到有什麼常以崇高思想的喜悅,使我心動,一種莊嚴的意識,

意識到融合無間的某種事物存在於落日的餘暉、豐盈的海洋,

清新的空氣,蔚藍色天空和人類心靈:一種動力、一種精神,

在推動著那一切有思想的事物和思想的對象,通過萬物,運行不息。

所以,我依舊熱愛那草地,那森林,熱愛山巒,

和從這綠色的大地看到的一切;

熱愛我的耳與目所感受到的心或是經過他們再創造的宏偉世界;

十分喜愛從大自然,從感覺的語言裡辨認出我最純淨思想的支柱,

心靈的保姆、嚮導、守護者,我的全部精神生活的靈魂。

小新聽了以後吐槽問道:這是哪一種風格的詩作呢?如果阿竹想保留顏面的話,應該如何 回答才正確呢?

 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自然主義  寫實主義

答案: 

解析:浪漫主義的特色可概括為三: 關懷中低階層人民生活的革命情操,摒棄受資本主義汙染的心靈桎梏

; 脫離新古典主義的教條規範,追求活潑的詩魂與創作靈感; 沉浸於大自然所象徵的宗教情懷,

追求類似「天人合一」的哲學情境。題幹所引的華茲華斯這首詩較接近第三個特色──自然的感召開 啟了華茲華斯思想的源泉,他看到了寧靜與和諧的偉大,堅信人也可以和自然一樣,達到這樣一種境 界,並從中獲得內心宇宙所需要的足夠能量。 選項,古典主義文學要求語言準確、明晰、和諧、莊 重。在詩歌創作上,用韻嚴格,規定了詩節的長短,表達傾向於冷漠,認為詩歌要富有理性精神,格律 嚴整。與此詩情境不合,故不選。 選項,自然主義倡導一種追求純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從生理學 和遺傳學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動的創作理念。體現在文學作品中,自然主義文學力圖鉅細靡遺的描繪現 實,給人一種實錄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與此詩情境不合,故不選。 選項,寫實主義注重事實或現 實;不受理想主義、臆測或感傷主義影響的客觀過程;客觀而不憑感情地去處理思想和行動,反對一 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與此詩情境不合,故不選。

(10)

  連橫曾敘述某一時期臺灣的發展:「聘西人為教習,擇全臺聰慧子弟而教之。課以英、法 之文,地理、歷史、測繪、算數、理化之學。又以中國教習四名,分課漢文及各課程。學 生皆給官費,每年約用一萬餘兩,成效大著,臺灣教育為之一新。」我們如果生活在這個 時期,除了上述內容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以下哪一個在當時也是顯而易見的現象?

 天主教傳教士以「新港文書」教導原住民閱讀《聖經》

 居住於宜蘭的漢人走八通關古道到後山臺東開墾  在大稻埕看到挑茶女工

 新式糖廠紛紛設立

答案: 

解析:此為劉銘傳時期的新式學堂,也是臺灣最早的西學教育,應是開港後之現象。  「新港文書」與基督新 教有關,非天主教。 八通關古道是從竹山到花蓮的玉里。 應是日治時期的現象。

◎ 漫漫暑假,小新宅在家裡玩遊戲。遊戲內容主要是在開放的海洋上進行動態的戰爭,遊戲

共有英國、荷蘭、丹麥、葡萄牙、法國、瑞典等國家可選擇。遊戲有眾多的殖民地、資源 等目標,像是茶葉、香料、黃金、鑽石、瓷器等貴重物品,玩家要挑戰在詭譎多變的政治 情勢中,打敗敵人將物品運回歐洲,建立收益最大的世界貿易路線。請問:

  這款以海上爭霸為主軸的遊戲最可能是哪一種?

 世紀帝國  無敵艦隊

 十字軍東征  東印度公司

答案: 

解析:遊戲是海上商業競爭,國家共有英國、荷蘭、法國、丹麥、葡萄牙、瑞典等國家可選擇,故知是 東 印度公司。 世紀帝國涵蓋石器時代至古典時代,以歐洲和亞洲為焦點。 無敵艦隊以西班牙和英國 為主。 十字軍東征不以爭奪世界貿易的海上霸權為目標,故不選。

  若依真實的歷史情節發展,上款遊戲應於何時結束?原因為何?

 十五世紀,因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東羅馬,十字軍勢力衰退  十七世紀,因三十年宗教戰爭導致歐洲民生凋敝,無力擴張  十九世紀,因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盛行,保護貿易不再盛行  二十世紀,因世界大戰使列強放棄帝國主義,讓殖民地獨立

答案: 

解析:東印度公司是重商主義盛行下的產物,一因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學說出現,一因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貿 易成效不彰,故各國逐漸解散東印度公司,時間多在十八、十九世紀,故選 。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化石燃料是一種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有關下列 各項物質的主要成分與敘述,何者錯誤? A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 CH4,性質為無色、無味、低毒性 B煤氣的主要成分為 CO、H2,二種氣體的莫耳數比為 1:1 C石油醚的主要成分為甲醚、乙醚,可作為麻醉劑 D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成分為 C3H8、C4H10,是鋼瓶瓦斯的主要成分

化石燃料是一種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有關下列 各項物質的主要成分與敘述,何者錯誤? A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 CH4,性質為無色、無味、低毒性 B煤氣的主要成分為 CO、H2,二種氣體的莫耳數比為 1:1 C石油醚的主要成分為甲醚、乙醚,可作為麻醉劑 D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成分為 C3H8、C4H10,是鋼瓶瓦斯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