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期究顧考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期究顧考研"

Copied!
19
0
0

Teks penuh

(1)

( ) 韓 帥 中國 北京師範大學

“ ”, , “ ”

一提及 夢 很多人會想到弗洛伊德 夢的解析 一書 是 將 夢它 帶進了

. “ ” ,

科學研究的大門 但精神分析遠非 夢研究領域的全部 超越心理學 生理、 ,

學的知識和方法 對因夢引發和與夢相關的文化現象做更廣闊層面上的觀

, “ ” . , “ ”

察 才能地進行 夢研究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 就保存了眾多有關 夢 的記

, , .

載 呈現出 富的文化價豐 值 可為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原料

“ ” , . ,

進行中國古代的 夢研究 秦漢時期尤其 得關注 例如 在中國古代夢值

, ;

學理論發展史上 王充在 論衡 相關篇章中最早對占夢術展開系統批判 王

· , “

符 潛夫論 夢列 則是中國最早的論夢專篇 可以說是漢代以前中國古人 .”

對夢的認識的一次理論總結 1) 王延壽的 夢賦「 」, 是中國最早以夢 名的為

, .

文學作品 在夢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些是夢學理論與夢文學創作

. , ,

的雙重成就 不僅如此 還可以通過時人做夢解夢所寄寓的文化關注 窺探

; “ ”

他們獨特的價 觀值 更可以 夢為視角對秦漢時期政事 哲學 文學 倫、 、 、 ,

理 醫學 民俗諸方面進行考察、 、 這些將對推動秦漢史研究向縱深發展有

. “ ” ,

一定幫助 學界曾對這一時期的 夢 進行過旨趣各異的整理爬梳 現對這些

, “ ” .

究成果進行分析總結 以期對中國古代夢 究有所助益

研 研

1) 王步貴,李道湘, 蘭州討論王符學術思想 ( 哲學動態 1987-10).

(2)

.

“ , ” , “

中國近代學者對夢 征諸科學 究諸醫理 的探討 與其時 以世界先覺而

覺我未覺2)的社會風潮有關. 20世紀二三十年代, 中國出現了第一次 弗洛“ .”

伊德熱 3) 有學者也開始關注中國古代夢例和夢學成就 例如. , 1925 ,年 李 霽初于 東方雜誌 上發表 夢的心理「 」4)一文 雖仍重介紹現代心理學對夢的,

, “ ” ,

究 但在 夢的預言力 一節中就結合中國古代夢例加以分析 其中就包括 研

.

曹操 漢武帝的夢境、 何默 說夢「 」5)一文則主要對中國古籍中所釋夢因予以

, · .

學術關照 對 黃帝內經 與王符 潛夫論 夢列 中的相關內容也進行了分析 ,

綜覽這一時期的成果 雖然一些學人頗具啟發性的觀點和初步開拓的學術

, ,

園地 啟迪着後人的究探 但仍難免有用現代西方夢說片面剪裁中國古代夢

, .

說的傾向 在全面挖掘中國古代夢學精華方面有所欠缺

, “ ” ,

中國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 被視 唯心主義的 夢 鮮有學者涉獵為 這是

“ ”夢研究的一段沉寂期. 直到1979年出版的錢鍾書 管錐編 中的相關內容,6) .

才被認 中國當代夢學的發 之作為 軔 7) 80年代初 隨着 雲夢睡虎地秦墓 發, 掘報告8)的出版, 日書 釋文得以首次公佈 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 日

, “ ”

書 的研究價值也漸得以肯定 其中有關夢 的內容也吸引了國內外學者的 .

駐足9)

, “ ” 20 80

隨著學術氛圍的日漸平和 中國第二次 弗洛伊德熱 在 世紀 年代中 .

期以後出現10) 有學者就思索着 用中國的材料 分析出中國的結論“ , ”,11) 認

2) 秋山 譯,晰夢篇 ( 東方雜誌 13-12, 1916), 譯者識.”

3) 王元明, 弗洛伊德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 ( 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5).

4) 李霽初,夢的心理 ( 東方雜誌 22-13, 1925).

5) 何默,說夢 ( 天地 1944 6).

6) 錢鐘書, 管錐編 (中華書局, 1979) 第二冊, 列子張湛注 周穆王· ,“夢有六候.”

7) 南生橋,中國夢學20 ( 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1-2).

8) 雲夢睡虎地秦墓 編寫組, 雲夢睡虎地秦墓 (文物出版社, 1981).

9) 詳見本文第 部分 .

10) 王元明, 弗洛伊德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 ( 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5).

(3)

. 20 ,

識到了這座文化富 的價礦 值 在 世紀八九十年代 出現了一股 究的熱研

. ,

潮 先是劉文英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12) 於1989年出版 夢的迷信與夢的探 -

索 中國古代宗 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側面教 13)一書 這是近年來以夢 專題, 為

, .

進行研究的濫觴 並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劉文英接着又出版了 中國古 代的夢書 14)與 星占與夢占 15)二書 在前書中還關注到敦煌本夢書中的內,

.

16) 而此時 以 夢文化, “ ”為題寫成的著作也紛紛出版 彰顯着, 研究者鮮明 .

的個性色彩 姚偉鈞、卓松盛 傅正穀、 、王維堤 申潔玲 妙摩與慧度、 、 、 .

楊建民等都撰寫過相關書籍17) 由於作者對“夢文化 範疇之理解不盡相同” ,

. ,

因而在具體論述時採取了相異的結構框架 雖然其中還有些觀點值得商榷

“ ” . ,

但為中國古代夢研究奠定了基礎 涉及到秦漢時期 這些著作往往關注這 ,

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內容 如王充與王符的夢理論18)等, 因而仍有不少可待

. ,

發掘的寬闊空間 傅正谷專就秦漢夢文學所寫的著作也在這一時期出版19)

“ ” ,

對漢賦 史傳文學 詩歌、 、 、散文中寫 夢 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闡述 也启发 .

了后来学 们对者 此 行有益的探 和 充进 讨 补 20)

, .

進入新世紀 不少學者的研究在深度廣度上更加用力 如劉文英在此時繼 , 2003

續以往的工作 年出版 夢與中國文化 21)一書 他提到中國夢文化這種. 11) 卓松盛, 中國夢文化 (三環出版社, 1991),自序, p.1.

12)劉文英在1983年發表 中國古代對夢的探索 ( 社會科學戰線 4)一文 在其. 1985

( )

出版的 中國古代意識觀念的 生和發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書中專門安排了一章 .

關於夢的認識和探索

13) 劉文英, 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14) 劉文英, 中國古代的夢書 (中華書局, 1990).

15) 劉文英, 星占與夢占 (新華出版社, 1992).

16) 這一時期其他學者對敦煌本夢書的究 可參楊自福, 顧大勇, 敦煌本 周公解<

> ( 1992 2).

夢書 殘卷初探 中的介紹 敦煌學輯刊

17)姚偉鈞, 神秘的占夢-夢文化散論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1);卓松盛, 中國夢

( , 1991); , ( , 1993);

文化 三環出版社 傅正谷 中國夢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 , 1994); , (

王維堤 神游華胥 中國夢文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申潔玲 夢文化

, 1995); ( ), (

國經濟出版社 妙摩 慧度 洪丕謨姜玉珍 中國夢文化 中國文聯出

, 1996); , ( , 1997).

版社 楊建民 中國夢文化史 福建育出版社 18) 詳見本文第 部分 .

19) 傅正穀, 中國夢文學史 先秦兩漢部分·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3).

20) 詳見本文第 部分 .

(4)

“ ”

以 發散態 形式存在 活動與演變的特殊的精神文化對整個中國文化具有、

, .

很 的 透力和作用力 而將視域從夢文化擴大到整個中國文化 在論及秦強 滲

, . “ ” .

漢時人對夢的探索時 也多有見解 還有學者 不同視角對从 夢 進行研究

, ,

如鄒 借助美學視角與方法強 對中國古代文本中經典的夢意象進行解讀 其 .

中包括漢賦中的夢意象22) 2008 10年 月在福建福清舉行的 夢與中西文化學“

” .

術 討會 也引起了更多學者的注意研 23) 但此时, 重複性的勞動甚至抄襲現

, .

象也浮出水面 成為研究中的不和諧音符

“ ” . 1993 ,

臺灣學者也將秦漢時期的 夢納入自己的研究視域 如 年 黃銘亮以 -

論文 先秦兩漢間夢的類型與意義「 中國古代夢的迷思 取得國立臺灣大學」

. (Myth),

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 作者認 夢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種迷思為

, ,

將這種迷思放在先秦至兩漢的背景之下 探討其間諸家對夢的定義與解釋

. ,

以及夢所顯示的中國古代思想的一個側面 另一位學者熊道麟認為 研究夢

, .

就必須走進文化的層面 從夢文化研究中建立屬於我國的夢文化觀 他曾整

, ,

合目前關於中國夢文化的研究成果 加以分類剖析 提出了可供 究的方研 .

24) 熊道麟還著有 先秦夢文化探微 25)一書, 斷代寫作的嘗試 學者們為 .

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 ” , .

中國古代 夢研究的發展 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和特點密切相關 而兩

“ ”, “ ” , 20

次 弗洛伊德熱 雖然都對中國古代的 夢研究有過催助作用 但自 世紀 80年起, 學者更加自覺地把現代世界夢說成就同中國古代夢說的精華結合

, “ .”

起來探討 成就了 中國人的勝利 26) 伴隨着中國古代“ ”夢研究學術平臺的

, “ ” .

逐漸形成 秦漢時期的 夢研究也 被愈多學者所重視渐

, “ ” . ,

以下 就秦漢時期夢研究中的三個重要領域加以回顧 首先 是占夢與

, “ ” ; ,

禳夢研究 以睡虎地秦簡 日書 中的 夢 資料 主為 其次 為漢賦 詩歌、 、

21) 劉文英, 夢與中國文化 (人民出版社, 2003).

22) 強, 中國經典文本中夢意象的美學 (齊魯書社, 2007).

23)海內外共六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並提交與夢相關的論文三十三篇.可參詹石窗主

, - ( , 2009).

夢與道 中華傳統夢文化 東方出版社

24) 熊道麟, 中國夢文化究方向探析 ( 嶺東學報 1999 10). 25) 熊道麟, 先秦夢文化探微 (學海出版社, 2004).

26) 錢學森同志的一封信 ( 哲學 1991-6).

(5)

“ ” ; ,

散文 史傳作品中的寫 夢 分析 最後 是對這一時期夢學理論的代表人物、

. ,

王充與王符的研究 筆者以中國大陸研究成果為主 兼顧港臺地區和海外學 .

者成果

.

, “ ”

由於秦漢時期的夢書已經失佚不傳 主要保存在簡牘中的 夢 資料顯得

. 1975 12 , ,

尤 重要為 年 月 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珍貴的秦代竹簡 引起 ,

學界的熱切關注 與夢有關的內容主要保存在 日書 甲種 夢 篇與乙種 夢「 」 「

, . ,

篇二個部分 記載了攘除惡夢之法與占夢文 目前 除睡虎地秦簡 日書

, “ ” .

外 王家台秦簡 日書 、岳麓書院所藏秦簡中也存在着與 夢 有關內容 據

, “ ” : ,

稱 江陵王家台秦墓 日書 中的 夢占簡 內容較為完整 與睡虎地秦墓竹 ,

簡日書所含內容不盡相同27)但目前 未整理發表尚 .28) 2007 12 ,年 月 湖南大 .

學岳麓書院從香港收購一批秦簡 「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 一文」 29)提到暫

: “ ,

稱之為「夢書 的簡時介紹到」 這是有關夢占的內容 因為它不是具體某一

, ,

天的夢占記載 與雲夢睡虎地秦簡 日書 中的 夢 完全不同「 」 而是對所夢物

, ”. 40 ,

件的占語式解讀 而且還有幾枚是關於夢占的理論闡述 簡共 餘枚 長

30 , . 9 , 5 .

約 釐米 三道編繩 此文還公佈了 枚簡的釋文 其中有 枚簡附有圖片 ,

期待全部簡文內容儘快發佈30) 或可與睡虎地 日書 中的 夢「 」及敦煌本夢

, .

書進行比對 推動秦漢時期占夢術之研究

27) 劉德銀, 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 ( 文物 1995-1).

28) 2000 8 , 月 北京大學召開第二屆國際簡帛 討會 王明欽提交的 王家台秦墓竹簡研 .

, .

述 一文中未提及夢占簡的內容 或與文中最後提到的保存狀況堪憂有關 見艾

, : ( , 2004).

邢文編 新出簡帛 新出簡帛國際學術 討會文集文物出版社 29) 陳松長, 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 ( 文物 2009-3).

30) 2009 6 , 月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已 辦了第一次 岳麓書院藏秦簡 (第一卷 國際) 研

, , ,

讀會 邀請海內外簡帛學界的知名學者對質日 占夢 吏道 等三種秦簡進行專場

, . < >( )

討論 其中 占夢 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德安導讀 見 岳麓書院藏秦簡 第一卷

, (

國際讀會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news.php?id=202)2009 6 9

日發佈.

(6)

“ , .”

饒宗 曾指出睡虎地秦簡頤 日書 有關占夢之材料 彌覺可貴 他較早對 ,

此進行探討 但僅着眼於 夢 篇中「 」 、宛奇二神名的考釋 他. 為 當是

· “ ”,

續漢書 禮儀志 中提到的 伯奇 懷疑 即“窮奇”, 逐疫除蠱, 與伯奇食

, , .

夢 皆神話人物 古或混合 一為 31) 日本學者工藤元男認為 日書 的資料,

“ ” , .

是有關食夢獸 最早的記載 但未及詳述32) 伯二六八二敦煌寫本 白澤精「

, ,

怪圖」中提到的 夢神獸伯奇 高國藩經與 日書吞 甲種 夢 相較「 」 認 正是為 來自雲夢秦簡 日書 中的 . 高國藩亦認 與敦煌本 白澤精怪圖為 「 」(伯希

2628 ) “ ” , “ .”

和第 號 裏 夢的 伯奇吞 相同 亦即 續漢書 中的 伯奇 33) 蕭兵曾對

“伯奇食夢 予以考證 認” , 為“伯奇”曾化 凶鳥 伯勞為 “ ”, 亦即所謂“ ”, 也肯定

“ ”

日書 中的 宛奇是伯奇的另一別名34).

, .

在對神名進行考釋之外 還有不少學者對「 」夢 篇進行了綜合探討 林富士

“ ”

在 試釋睡虎地秦簡「 日書 中的 夢 」35)一文中對“夢與鬼神” “、 夢與疾

” “ ” , . (

病 、夢的禳除加以較全面地討論 提出不少獨到的觀點 他認 夢 尤其為

) , ( )

是惡夢 為鬼神作祟所引起的一種現象 夢 眯 為鬼神作祟所引起的一種疾

, . “ ”

病或疾病的病徵 惡夢可以用呪語 法術禳除止、 郤 而且 日書 甲種 詰 篇

“ ” . , .

中也有記載可視為夢 的材料 李零也對「 」 「 」夢 詰 二篇進行了簡單分析36)

, “ ”, “

徐富昌提到秦人的禳夢之法有二 一是 走歸宛奇之所 敢告璽 ”, 令

“ ” “ ” ; ,

此二者強飲、強食 以驅之 二是採取自助方式 以秦人慣用的厭勝驅祟 .

之法驅除37)

對「 」夢 篇的研究還見於劉樂賢 吳小、 強、王子今等學者研究睡虎地秦簡 .

日書 的專著中 劉樂賢在 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 38)一書中分析了甲種 夢「 31)饒宗曾憲通, 雲夢秦簡日書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 1982), pp.28-29.

32) 工藤元男, 睡虎地秦墓竹について ( 史滴 1986 7). 33) 高國藩, 敦煌民俗學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pp.356-357.

34) 蕭兵, 儺蠟之風 -長江流域宗 戲劇文化教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2), pp.505 -509.

35) 林富士, 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 中的 夢> “ ” ( 食貨月刊 1988-3, 4).

36) 李零, 中國方術考 (人民中國出版社, 1993), pp.63-65.

37) 徐富昌, 睡虎地秦簡<日書 中的鬼神信仰> (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

, , , 1999), pp.910-911.

員會 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臺灣學生書局 38) 劉樂賢, 睡虎地秦簡日書 (臺灣文津出版社, 1994).

(7)

, “ ”

篇的性質和主要內容 究了散發與禳夢、 皋 的訓釋 食夢神的名字等、

」 研

; ,

問題 在乙種 夢 篇「 」 研究中作者首先回顧了占夢的歷史 認為其占夢文基本

, .

由夢象之辭 占斷之辭 釋夢之辭三部分組成、 、 釋夢原則必與五行說有關

. “‘ ,

吳小 也認強 為可在其中考察五行理論的具體運用方法 如 庚辛夢 黑 喜青

, . ’ , ; , .”

也 木水得也 五行木配東方 青色 水配北方 黑色 39) 王子今對「 」夢 篇 ,

中的重要語詞進行了詳細地疏證 在與先前諸家的學術對話中得出自己的

, . “ ” ,

結論 援引材料宏富 如在解釋 惡瞢 時 以 後漢書 、 說苑 、 孔子家 .

語 、 肘後備急方 中的史例予以分析40)

. ,

以上是對簡牘中占夢與禳夢的研究進行的回顧 除此外 劉文英曾對文獻 ,

中記載的秦漢時期的占夢實例予以進行剖視 認 秦漢以降占夢迷信的變為

: , ;

化大致有三 占夢從官方的一種宗 信仰教 逐漸變成民間的一種世俗迷信

, ;

占夢作 一種迷信為 同其他宗 迷信互相交流 互相 透 互相利用 占夢教 、 滲 、

, . ,

作 一種方術 越來越複雜 精巧和圓滑 另外 他將中國古代占夢術分為 、 為 ,

直解 轉釋 反說三種、 、 41) 這些都頗具 導價啟 值. 隨後 劉文英在 星占與, 夢占 42)一書中, 對星占與夢占的歷史淵源 思想特徵、 、內容 文化歷史影、

, .

響等予以論述 對秦漢時期的相關內容也有涉及 這種將兩種占術放在一起

, .

探討的形式 及其在對二者分合關係的處理上都給人 發 姚偉鈞啟 、陳美英 等人也曾對占夢術的起源 占夢的方法 夢到不同事物的象徵意義等問題、 、

. 進行過探討43)

,

在有關秦漢時期占夢術的研究中 絕大多數論著 未將秦漢時期作 一并 為

, ,

特例加以探討 而是將這一時期的夢例融入整個中國古代占夢術中 如專著 方面有 中國古代夢占 44)等, 論文方面有 夢占 特殊的政治語言「 : 」45)、「論

39) 吳小強, 秦簡日書集釋 (嶽麓書社, 2000), p.239.

40) 王子今,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 (湖北 育出版社教 , 2003), pp.321-327.

41) 劉文英, 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42) 劉文英, 星占與夢占 (新華出版社, 1992).

43) 姚偉鈞, 神秘的占夢 -夢文化散論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1); 陳美英 方愛

, ( , 1995).

鄧一鳴 中華占夢術 文津出版社 44) 褚贛生, 中國古代夢占 (九州出版社, 2008).

45)梁道禮,夢占 特殊的政治語言: ( 陝西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0-2).

(8)

古代解夢的幾種方法及運用」46)等. 實際上 秦漢時期的占夢術 承接先秦, ,

, ,

之餘緒 更對後世 生了深遠的影響產 47) 在這方面可作为个例加以深入分 .

.

“ ” .

秦漢時期的詩賦 散文 史傳作品中亦保存不少與 夢 有關的內容、 、

( )

傅正穀 中國夢文學史 先秦兩漢部分 48)一書是最早專就兩漢夢文學所

. “ ” ,

寫的著作 是書在 總論 中闡述了有關夢文學的各種理論問題 尤其提出夢

, ,

幻主義創作方法 明確了本書的理論主線和指導思想 接着對這一時期的夢 .

文學的發展作盡可能全面的論述 書中認 先秦時期是中國夢文學的萌芽為

, .

與奠基時期 而漢代是中國夢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作者將漢賦與史傳文學 .

看做是漢代夢文學的二個重點成就49) 在 漢代詩歌與寫夢 一節 指出徐淑“ ” , ,

是中國古代第一位以夢寫夫妻別情的女詩人 認 蔡邕為 「飲馬長城窟行」50) ,

是東漢文人樂府寫夢的不朽之作 「凜凜歲雲暮 是古詩十九首中唯一明寫」

, .

相思之夢的詩 對後世夢文學創作影響很大 作者注意到寫夢曾是政論家、

, ,

思想家手中的武器 探究了王充和王符兩位大夢論家的成就 對散文單篇作 ,

品中的夢也加以剖析 還簡單闡述了佛 傳入與道教 教興起對夢文學發展的

. ,

影響 除作者提出的夢幻主義創作方法論還有可斟酌的餘地外51) 也存在一

, “ ” “ ” ,

些不嚴密之處 如 夢文化 與 夢文學糾纏於一處 政論中有關夢事的記載

46)羅建平,論古代解夢的幾種方法及運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社科版( ), 2000-3).

47) 筆者將另撰文予以論述.

48) 傅正穀, 中國夢文學史 先秦兩漢部分·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3).

49) 傅正谷另有單篇論文發表 詳述見下, .

50) 學界對「飲馬長城窟行 是否 蔡邕所作一直存在爭議 為 . 較近 究成果可參郭鐵

< · >“ ( ,

張世超「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 蔡邕作 獻疑 古籍整理究學刊 2009-5), 其內對學界爭議也有論及.

51) 可參劉宗武 編, 傅正谷夢文化究討論會 首屆中國夢文化 討會論文集 天暨 研 (

, 1995) .

津古籍出版社 中黃澤新等人文章

(9)

, “ ” ,

和思想家對夢現象的分析等 有些不應列入 夢文學 之研究範圍 這使得

“夢文學 之文學特性不明” . 但該書史料翔實 新見迭出 辨析力求周備 作、 , .

“ ” ,

將寫夢的文學作品進行 史 之考察的開創之作 不失 頗具 發性的一

為 為 啟

. 家之言

, .

從夢文學發展的歷史角度去考察 漢賦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矚目 傅正穀 .

也有專篇論述王延壽 夢賦「 」52) 他認為「夢賦 的特色」 為: 全篇着力於夢境

; ; ,

的描寫 有着 烈的情感效益和積極的主題思想強 具有夢論的意義 體現了 .

夢的怪誕性 變化性 虛幻性 原型性 民俗性 分類性、 、 、 、 、 郭維森在 王延「

< >

壽及其 夢賦 」53)中先考察了王逸父子的生平事蹟, 然後推測 夢賦「 」基本 .

出於虛構 而 夢賦 的思想根源是古代神話的影響「 」 、驅鬼民俗的影響 精、

. - ( )

神力量的泉源 最後還探討了 夢賦 的餘響「 」 對後代 唐之前 寫夢之賦的 .

影響 鄒 認強 為「夢賦 是夢文學發展史上較早對夢象進行正面描寫的作品」

, .

之一 在文本中將現實夢境中夢離奇、神秘的特點表現得生動、自然 「夢 ,

賦 的獨特意義 就在於 所表露出來的那種文人們對於帶有個人 烈情感」 它 強

. ,

的文本之夢的創作自覺 相對於夢意象刻畫的逼 而言 作者提醒我們注意真 .

王延壽展現出來的對人的主體力量的發現 這種強大氣勢與樸素唯物主義

, .

夢理論思想開始得到傳播有關 又是漢代審美理想的反映54) ,

對其他寫夢之賦的研究 主要是傅正穀「漢代六賦寫夢述評」55)一文. 作 -

者介紹了六篇著名寫夢的漢賦 漢武帝 李夫人賦「 」、司馬相如 長門賦「 」、 .

班固「幽賦通」、張衡 思玄賦 與 髑髏賦「 」 「 」、蔡邕「檢逸賦」 其實這六賦有

, , ,

的並未明言是夢 如 髑髏賦「 」 是一篇具有夢幻特色的作品 與傅正谷曾提

. : “

出的夢幻主義的創作方法論有關 楊建民在分析漢賦的記夢之作時指出 「 ,

夢賦 的出現 不僅意味着中國夢文化史和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專論夢的辭」

, , , .

賦的 生產 而且 在漢代的其他辭賦中 還出現不少有關夢的描寫的作品

52)傅正穀, < 夢賦>:中國最早專門寫夢的名作-略論 夢賦 的寫作特色及其理論< >

( 1992-5).

值」 齊魯學刊

53) 郭維森, 王延壽及其<夢賦> ( 南京大學學報 2000-1).

54) 鄒强, 中國經典文本中夢意象的美學硏究 (齊魯書社, 2007), pp.122-125.

55) 傅正穀, 漢代六賦寫夢述評 ( 河北學刊 1992-6).

(10)

, .”

這個現象 又確乎是中國夢文化史上的一種特有的景象 56) .

還有學者就先秦兩漢散文中的夢象寫過專文 李炳海撰有 先秦兩漢散文「 的夢象觀及其文學表現」57)與 先秦兩漢散文的夢象與生殖崇拜「 」58)兩文 在.

, ,

後篇論文中 作者認為 從漢高祖劉邦之母、到劉邦的薄姬 再到景帝的王、

, .

夫人 她們的夢象都與孕育懷胎密切相關 這些夢象中所體現的生殖崇拜觀

, . ,

念 文學原型是在先秦散文中生成的 至於這種範型的確立 則是由漢代散

. ,

文實現的 後代散文中出現的與女性孕育相關的夢象 採用的基本都是漢代 .

散文所形成的模式

“ ” . < >< >

史傳作品中的 夢 也受到學者關注 在 論 史記「 漢書 寫夢」59)一文 ,

中 傅正穀認 司馬遷是先秦歷史散文寫夢傳統的繼承者和後代史傳文學為

. , ,

寫夢的開創者 史記 寫夢分 兩類 一是沿用先秦已有史料者 另一種是為

. .

史記 所首見 作者闡述了司馬遷寫夢對後世的影響 班固在記夢道路上 為

, ,

除緊步司馬遷後塵外 還顯示了他自己的新特點 以史學這一特殊的創作形

, ,

式 匯入整個夢幻主義文學創作的大流中 成 夢幻主義文學在史學領域中為

. , ,

的重要一支 在新記夢事這一點上 班固的廣泛性超過了司馬遷 還對占夢

, .

在古代的發展 地位與性質等問題 作了理論的、 概括 在如何對待占夢的問

, . < >

題上 具有一定破除夢迷信的意義 吳象樞在「對 史記 中夢占的思考」60)

, , .

一文中認為 史記 中的夢 一般都以夢兆即夢的預測功能出現 儘管很多 ,

夢可能是當事人出於一種明顯的政治目的而設下的神道設施 但由於夢占

, “ ”

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司馬遷仍把夢兆當做實現究天人之際 寫作

. “ ”

目的的手段之一 文曉華通過對 史記 中 夢 的分析得出若干社會文化資

, 16 , ; 5 , ,

訊 如男子主夢 例 多與政治有關 女子主夢數只有 個 遠遠小於男子

, , .

均為生育夢 且為吉夢 顯示了女子在社會中缺少話語權的生存處境 司馬

, ,

遷雖有選擇的繼承了 左傳 中的夢境描寫 多選取平和 富有寓意的夢、 但

56) 楊建民, 中國夢文化史 (福建育出版社, 1997), p.111.

57) 李炳海, 先秦兩漢散文的夢象觀及其文學表現 ( 人文雜誌 2007-6).

58) 李炳海, 先秦兩漢散文的夢象與生殖崇拜 ( 學術交流 2007-7).

59) 傅正穀, 論 史記< ><漢書 寫夢> ( 晉陽學刊 1992-5).

60) 吳象樞, <史記>中夢占的思考 (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2006-1).

(11)

. , . 對夢的態度遠達不到理性的程度 同時 夢也是司馬遷寫人的有力工具61)

.

. 對王充與王符夢論的探討也是學者集中筆力之處

, · .

首先 有學者專就王符 潛夫論 夢列 進行了辨證和校注 潛夫論 之舊

, , , .

刻 以湖海樓叢書的 人汪繼培箋注本 善清 為 經彭鐸校正 是現通行本62) 有學者發現明萬曆本 歸雲別集 所收 夢占逸旨 卷二在自注中全文俱引 夢「

, , . .

列」 與現通行本出入頗多 於是重新進行了校勘 劉文英對此用力最勤63) 中國古代占夢術注評 64)也對「夢列 進行了評點注釋」 .

.

其次是各專著中對王符與王充夢論的探討 姚偉鈞將王充看作是最早對

, “ ” ,

占夢術展開批判的思想家 王充不僅批判了漢代占夢者宣傳的 魂行 說 公

“ ”,

開反對占夢者以夢反映吉凶之象 而且對人們 生夢的生理病理心理機產

. ,

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對王符的占夢思想 作者從夢的分類 夢的生理病理、 .

原因 夢的精神心理原因、 、吉凶占夢的批判等方面也作了評述65) 陳美英

· , .

等人對王符 潛夫論 夢列 的介紹和分析 也基本按此框架進行66) 卓松盛

, ,

在書中發揮了犀利的思辨特質 對夢的性質與研究方向 提供了許多建設性

. , “ ”

的研究空間 他按三個精神傾向對中國夢文化進行了 討 即 信仰傾向研 、

“理智傾向 和 調和傾向” “ .” 王充與王符對夢的看法即屬於 理智傾向 的範“ ” 61) 文曉華, 論 史記< >中的 夢“ ” (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2008-4).

62) 王符 著 汪繼培 箋 彭鐸, , 校正, 潛夫論箋校正 (新編諸子集成 第一輯 中華,

, 1985). , ( , 1979).

書局 除此外 臺灣學者胡楚生著有 潛夫論集釋 鼎文書局

63) 可參劉文英, 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 -中國古代宗 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側面教 ( , 1989) , pp.335-337; , < · >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附錄一 劉文英 潛夫論 夢列 校補 ( 文史 第三十五輯 中華書局, , 1992).

64) 盧元勳 王世傑 丁文俊 孫志剛 編著, 古代占夢術注評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 1992), pp.144-154.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5)姚偉鈞, 神秘的占夢-夢文化散論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1), pp.58-72.姚偉鈞

< · > ( , 2002-5) .

王符與 潛夫論 夢列 古籍整理 究學刊 一文

还发 过「

66) 陳美英 方愛平 鄧一鳴, 中華占夢術 (文津出版社, 1995), pp.208-223.

(12)

. , , ; , 疇 王充在論夢時恪守兩點 首先 所有夢境內容都是象徵性的 其次 夢

, - .

境內容本身無能力對現實 生影響 影響來自夢境內容背後的意義產 命 王

“ ” , “ ”

符的某些觀點雖在 調和傾向 中表現得登峰造極 但仍屬於 中國夢文化 理 .

智傾向範疇67) 傅正穀在其書第一章 中國古代夢理論的代表者 中專論王“ ” .

充和王符 他指出王充夢理論的批判性集中表現在他對先秦古籍和漢代古

; .

籍中夢迷信的質疑和破除上 還表現在王充對有關夢的各種問題的論述上

“ ” ,

傅正穀指出王符 十夢既具有夢的分類學意義 也具有夢因學 夢性學的、

. .

意義 但二人的夢理論都具有二元論的局限性68) 楊建民注意到 內經 對王

, “ ” .

充和王符夢理論的 示啟 認為夢之精神 是王充夢學理論的一個總概念69) ,

劉文英則看到占夢迷信的理論化是大致從漢代凸現出來的 東漢王符進行

, .

了某種總結 整體上看是一篇專門性的占夢論 論衡 雖已具有理論的色

, .

彩 很大程度上還仍是一種形象性的描述70) .

最後是論文中對二者夢理論的 論與比較敘 葛榮晉曾用王符的夢理論闡 ,

明王符無神論思想的二元論傾向 還簡單指出其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較大 .

影響71) 他也曾將王符對夢的探索看作是王符對中國的古代哲學的貢獻之

, , ,

一 「夢列 以當時自然科學成果 基礎」 為 對漢以前的夢論作了初步總結 雖

, .

然有折中主義的傾向 但他的唯物主義無神論還是主要的 這在中國古代哲

, .

人探索夢的歷史長河中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72) 劉文因指出王符在形式上對

, ,

占夢有所肯定 但很大程度上又用德行否定了占夢迷信 實際 調的是德強

, .

行 是人的能動作用73) 王生平在 王符夢論 一文以 目方式提起「 」 条 观点 比,

. : ,

少 作者 点有 在相對的意義上說 王符 到之前夢書未有達到自覺

较 见 观 达

, ,

意識 而且對夢意義的認識較為深刻 貢獻在於他新提出了反夢 人夢 性、 、

67) 卓松盛, 中國夢文化 (三環出版社, 1991), pp.373-387.

68) 傅正谷, 中國夢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pp.41-55, 66-76.

69) 楊建民, 中國夢文化史 (福建育出版社, 1997), pp.98-108.

70) 劉文英, 夢與中國文化 (人民出版社, 2003), pp.63-66.

71) 葛榮晉, 論王符無神論思想的二元論傾向 ( 晉陽學刊 1983-2).

72) 葛榮晉, 王符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貢獻 ( 甘肅社會科學 1988-1).

73)劉文英,王符的無神論傾向及其思想特色( 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1987 -2).

(13)

.

夢三項等74) 唐德榮也稱王符是 第一個自覺意識上的夢論者“ ”, 王符關於夢 ,

的本質 夢的分類和夢的成因等諸方面認識、 確是當時自然科學條件下產 .

生的認識領域內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75) 李少惠則撰文從生理病理方面

“ ”, 探索夢的原因與精神心理方面揭示夢的成因兩方面分析了二者夢論的同

“ .”

從方法論的不同方面探討二王夢論的 異 76) 周桂鈿 王充說夢 一文先剖「 」

“ ” . “ , ” “

析了 夢 殄 死 三者代表生命的三個層次、 、 然後又從 夢 象也 、以夢

” “ ” “ ” .

釋鬼 、如何解夢、 信疑相參等幾個方面介紹了王充關於夢的說法 最

, , ,

後認為 夢在 論衡 中出現近百處 王充卻沒有專門研究夢的文章 關於夢

, , .

的問題 他多是根據古籍記載 按道理來討論77) 此外 也有學位論文涉及, .

王符夢論78)

, ,

國外學者也曾關注中國的占卜術 並 行討論會舉 探討過與夢相關的問 題79). 英國牛津大學晁時杰曾在1995 1年 月 辦于海口的中國國際漢學 討舉 研

. ,

會上提交「後漢對夢的認識 一文 是文認」 為到了漢代 夢被納入陰陽五行學

, ,

說的框架內 被解釋 自然界的力量對人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一種作用 王充為

. ,

的 論衡 對此作了極為透徹的闡述 王符 夢列 篇的價「 」 值 在於把古老的占 .

夢傳統與新近的陰陽五行學說融 一體為 作者認 王符所論的夢因大 可為 概

: . , “

分 兩大類為 預兆性的夢和非預兆性的夢 預兆性的夢預示吉凶禍福 十

“ ;

夢 中的直夢 反夢 象夢 人夢 性夢屬於此、 、 、 、 而非預兆性的夢則是由環 .

境、生理或心理因素造成的80) 日本學者山田慶兒也曾撰有 夢的地平 一「 」 74) 王生平, 王符夢論 ( 社會科學 1989-1).

75) 唐德榮, 王符夢論思想的歷史地位 ( 武陵學刊 1996-1).

76) 李少惠, 王充與王符夢論之比較 ( 蘭州學刊 1997-3).

77)周桂鈿,王充說夢(詹石窗 主編, 夢與道-中華傳統夢文化(下冊),東方 , 2009), pp.97-102.

出版社

78)侯波,王符的無神論思想探略(河北大學, 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導師 王永祥: ).

79) 1983年在美國伯克萊 行的 中國的占卜和預兆討論會 ”(ACLS Chinese Divination and Portent Workshop), 晁時杰(R. Chard)提交潛夫論對於占卜和夢 (“Divination and Dream Interpretation in the Ch’ien fu Lun”) .

的解釋 一文

. 下文提到的晁時杰後漢對夢的認識 即由此文修改而成

80) 晁時傑,後漢對夢的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究所 編, 華夏文明與傳世藏

: , , 1996, ), pp.471

書 中國國際漢學 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鄒如山 譯 -489. 在其引注中 還能瞭解到國外相關論著的大致內容, .

(14)

, - ,

文 從中國古代三個夢 孔子 莊周及邯鄲之夢談起、 論述了中國的占夢、 .

宗 者的夢和夢的理論等問題教 在文中也就王充和王符的夢論提出自己的

, ,

觀點 如他認 王充由要理解夢的複雜性 無意中揭示了占夢這一技術或學為 .

問之成立的內在難度81) 2000 ,年 美國出版 中國文化中夢的解析 82)一書, , “ ”. 김현남

在對夢釋相關理論問題進行分析時 提及王符 十夢 韓國學者 也對 .

潛夫論中的內容予以注意83) 后兩者還是偏重對王充夢理論之介紹 茲不贅, .

. 結 語

, “ ”

學界所取得的 碩豐 研究成果 足可為秦漢時期的 夢研究提供可資借鑒

. , .

的討論提綱 今日再去審視諸賢過去的努力 還有許多 得拓展的空間值

, , “ ” ,

首先 秦漢時期 與 夢 相關諸現象有着自己的特點 目前尚缺乏將其作 .

一個整體探討其總體特征及其承上 下歷史地位的專門論著 回顧中國

為 啟

“ ” , . 90 ,

古代的 夢研究 也極少有斷代著作出現 以 年代夢文化研究熱來看 從

, ,

眾多專著的寫作內容上分析 絕大多數夢文化史都以專題分類 以容納自己

“ ” , ,

對於 夢文化 的理解和架構 或許行文中會有縱向歷史觀的體現 但對某一 朝代具體特徵及其在整個中國古代夢文化發展長河中的地位與作用之研究

. ,

力度猶顯不足 僅有楊建民所著 中國夢文化史 以朝代發展 序寫成為 可供 .

做一參考 臺灣學者熊道麟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撰成 先秦夢文化探微 84)

, “ ” .

一書 展現了中國古代夢 研究中的又一嶄新方向

81)山田慶兒,夢的地平( 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 ,遼寧 , 1996), pp.216-233.

出版社

82) Fang Jing Pei Zhang Ju W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IN CHINESE CULTURE” (Trumbull, CT: Weatherhill, 2000). 相關內容由筆者譯

.

83)김현남, < 潜夫>에 나타난 꿈(梦)에 관한 연구( 韓國宗 史教 研 2005 -13).

84) 熊道麟, 先秦夢文化探微 (學海出版社, 2004).

(15)

, “ ” ,

其次 在研究秦漢時期 夢 時 應密切聯繫秦漢時期盛衰興亡的歷史背

, ,

景 以夢 視角探討與政事 倫理 風俗 文學等諸方面之關係為 、 、 、 注意从

“ ”史 的角度, 展現此時獨特的社會風貌與時人的價 觀念值 . 由于耕耘在中國

“ ” , ,

古代 夢研究園地中的學者 其學術出身以哲學和文學 主 影響學者們的為

. “ ” ,

究角度偏重于哲學與文學 而中國古代夢 究系統而持續的進行 需要

研 研

, ,

多維度的思索 應鼓勵多學科 究者的介入 甚至可以向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研

“ ”.

方法尋求助力 有學者就嘗試著在方法上將古代解夢方法與精神分析相

, ,

結合 依據文化人類學 符號學 文字學的成果、 、 兼顧夢學理論和解夢經

, .

驗 還原古代夢占理念85)

, “ ” .

最後 秦漢時期夢 研究領域中還有許多有待開拓與深入探討的問題 例 ,

如 關於秦漢時期的占夢術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秦漢時期夢之典故與敦煌、 寫本夢書占辭之間的關係、讖緯與夢的關係、中醫理論的發展和陰陽五行

. ,

說對時人夢認識的影響等 待岳麓書院所藏秦簡全部發表後 更可將其與睡

“ ”

虎地 日書 中的 夢「 」、有關秦漢時期 夢 的文獻記載、敦煌本夢書等進行

. , ,

比對 究研 我們更應擴大視野 加強研究之深度 與流行於秦漢時期的其他

, ,

占卜術相較 探討占夢這一方術的特點及其存在的社會因素與歷史原因 考 .

究問卜與占卜二者共同的文化心理認同

, , ,

總之 隨著多維度之思的深入 國內外交流的加 及新材料的解讀分析強

. ,

將會給這一領域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可以循著夢的線索 一步步呈現

“ ”, .

秦漢時期與夢有關的 所有答案 以印證更深、更廣領域的文化知識

<abstract>

The Review and Thinking on Dream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85) 建平, 夜的眼睛 -国梦文化象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16)

Han, Shuai

Sigmund Freud’s Dream Interpretation took “dream” into the domai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psychoanalysis is only one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dreams. Beyond psychics and physiology, wide observation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about dreams makes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th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contents about dreams that can unfold rich cultural value and provide rich materials for our study.

It is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at deserves attention in the research of dreams in ancient China. For example, some contents in Wang Chong’s LunHeng ( 論衡 ) was the first criticism on dream interpreting. Wang Fu’s MengLie in QianFuLun ( 潛夫論 夢列· ) was the earliest special article that discussed dream in China, which was the academic summing up on dreams before Han‐ Dynasty. WangYanshou’s MengFu(「夢賦」) was the first literary work whose name was “dream” directly. These were dual accomplishment on theory and literature of dreams.We can pry into the persons’ values and cultural attention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We can also investigate the politics, philosophy, literature, ethic, medicine, folk custom through‐ the dreams. So these may help us to make the research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develop in depth.

Go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n dreams in ancient China, more researchers a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n dream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We will analyse and summarize these research fruit from three parts: firstly, the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d the nightmare’s banishment, mainly, in Ri Shu on bamboo slips of Qin Dynasty in ShuiHudi. Secondly, the

(17)

research on HanFu, poems, essays, historiography works. Thirdly, the research on Wang Chong (王充) and Wang Fu(王符) who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eory of dream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From these, we may promote the investigation on dreams in ancient China.

(18)

(한글요약)

진한 ( 秦漢 ) 시기 꿈 ( ) 夢 연구의 회고와 전망

韓 帥

프로이드(Sigmund Freud)의 책 꿈의 해석(Dream Interpretation) 은 꿈을 과학 연구의 문으로 인도하였다. 그러나 정신분석

은 꿈 연구의 유일한 분야로 심리학 생리학적 지식과

(psychoanalysis) , ,

방법을 초월하여 꿈으로 인해 일어나거나 꿈과 관련된 문화 현상에 대 하여 폭넓게 관찰하게 됨으로써 전면적으로 꿈 연구를 진행할 수 있게 되었다 중국 고대 전적에 수많은 꿈과 관련된 기사가 있는 바 이는. 풍부한 문화적 가치를 가지며 풍부한 연구 소재로 제공되고 있다.

중국 고대 꿈 연구를 진행할 때 진한 시기가 더욱 주목할 가치가 있다 예컨대 중국 고대 몽학이론 발전의 역사에서 왕충. (王充)은 논형 의 관련 편에서 가장 먼저 점몽술 에 대한 비판을 전개

(論衡) (占夢術)

하였다 왕부. (王符)의 잠부론 몽열· (潛夫論 夢列· ) 은 중국 최초로 꿈을 논한 책으로 한 대(漢代) 이전 중국 고대인의 꿈에 대한 인식의 일차 적인 이론적 총결이라 할 수 있다 왕연수. (王延壽)의 몽부(夢賦) 는 중국 최초로 꿈을 제목으로 한 문학 작품으로 몽문학(夢文學) 발전사 상 중요한 지위를 차지한다 뿐만 아니라 당시 사람들의 꿈 해몽할 때. 의존한 것들을 통해 그들의 독특한 가치관을 엿볼 수 있다 또한 꿈을. 통해 진한 시기의 정치 , 철학 문학 윤리 의학 민속 등 제 방면에, , , , 대한 고찰을 진행할 수 있으므로 진한사 연구의 발전에 상당한 도움을 줄 수 있다.

중국 고대 꿈에 대한 학술적 연구가 이루어지면서 진한 시기의 꿈 연구도 점차 더욱더 많은 학자들이 중시하게 되었다 학계에서는 이. 시기 꿈에 대해 다양한 시각으로 정리하였다 현재 이들 연구는. 3개

(19)

면으로 구분하여 정리할 수 있다 먼저 점몽. (占夢)과 양몽(禳夢) 연구 를 들 수 있는데 수호지진간, (睡虎地秦簡)의 일서(日書) 에 나오는 꿈 자료를 주로 근거하고 있다 다음으로 한부. (漢賦), 시가 산문 사전작, , 품(史傳) 등 작품 속의 꿈 기사 분석이 있다 마지막으로는 이 시기 몽. 학이론을 대표하는 인물 왕충(王充)과 왕부(王符)에 대한 연구이다 이. 에 대한 이번 분석은 중국 고대 꿈 연구에 도움이 되는 바 있을 것이 다.

주제어 진한 꿈 연구 점몽 몽문학 몽학이론: , , , ,

: , , , ,

關鍵詞 秦漢 夢研究 占夢 夢文學 夢學理論

Keywords: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research of dream,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the dream literature, the theory of dream

원고접수 년 월 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통보 일 수정원고접수

( : 2010 3 10 , : 4 10 , :

일 게재 확정

4 23 , : 4 26 )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ll the existing study gap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 Child Attachment and Romantic

Based on the pre-observation that the researcher did when teaching practice in SMAN 1 Pulau Punjung through interview with some students,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