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粵 東客家到臺灣客家
-一個蕉嶺曾氏的家族史 曾群芳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 *
1)
(
曾 建 元 臺灣 中華大學 )
. 前 言
Ⅰ
今天要跟大家報告的,其實是我的家族史 說實在的 我的家族不是什。 , 顯赫的貴族 所以這種屬於常民的移民經驗 也許還具有所有臺灣客家, , 麼
移民經驗的共同性 而這篇報告的寫作。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 也是客家人, 認同過程的回顧,而我的這種經驗 又具體而微地交織反映了漢人和客家, 人的文化傳統以及當代客家運動對我的影響。
家父曾群芳對我的家教十分重視 從小我幾乎每年都要回竹南中港掃, 墓,但由於竹南中港親族都講閩南語 小學 身家調 表時 祖籍一欄都, 填 查 ,
*本文原在國立臺灣大學客家 究中心於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假臺大社會科學院研 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 辦之二零零八國際客家學 討會上宣讀 感謝臺大國家發展舉 研 , 究所所長兼客家 究中心主任邱榮 授的邀請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徐
研 研 舉教
勝一兼任 授的評論 二教 。 零零八年十一月適值家父亮寅五世曾群芳八十華誕,謹以 此文兼而 之祝壽。為
. 前 言
Ⅰ
. 我的 究方法和歷程
Ⅱ 研 . 客家蕉嶺曾氏
Ⅲ
.客家臺灣曾氏
Ⅳ .結語
Ⅴ
“ ”
跟著同學寫 福建省 。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國民中學一年級時 父親買了陳, 運棟的 客家人 回家看,我問父親買這書幹嘛,父親說我們是客家人 我, 當下十分震驚,因 生活中常聽到閩南人對客家人的嘲謔 所以在族群意為 , 識上我原本自以 是閩南為 。直到此時才倉皇搬出家裡的 曾氏族譜 研 查究 證,果然發現我的父系 係來自廣東省蕉嶺縣新舖真 鎮,更長,大約上了大 學以後 我又跟著長輩回到新竹縣新, 埔鎮掃墓 接觸到許多從未認識的客, 家族人 終於證實自己與客家的淵源 在這一族群認同意識的內在衝擊過, 。 程中 我遂逐漸建立起自己有關曾氏源流的, 研究興趣。
. 我的 究方法和歷程
Ⅱ 研
曾氏族譜 是我研究的主要基礎,家裡所收藏的 是臺灣曾氏宗親會委, 託游有財主編 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出版的 曾氏族譜, ,這是臺灣曾氏的 總譜 主要記載, 清代來自福建和廣東的閩南與客家各支曾氏移民的圖譜, 但進一步內容說明的譜牒則就未收錄其中 我原家裡另有大伯父曾培芳於。
-
民國七十六年整理的 曾氏族譜 亮寅公派下 ,這是我們前六世直系來臺 祖曾亮寅派下的族譜,內容則有更多有關我家族來臺的記載,但裡面則將 我家族由曾參起算的曾氏太宗世系第三十八派唐朝的曾期達到第五十三派 元朝曾裕振之間數百年的系譜搞到別人家去了,根據正統族譜的記載 曾, 期達的孫子第四十派曾中 因避黃巢之亂而進入閩西寧化石壁 這是我們彥 ,
-
這一系加入客家人形成過程的原因,但 曾氏族譜 亮寅公派下 則張冠李
“ ”
戴 可謂 離譜, 。不過這一離譜情形怪不得大伯父 後來我在客家族人曾, 杏芳給我的民國四十八年曾鴻瑞手抄 曾姓族譜 中也發現了同一個問題。
這問題就出在約當元朝末年時 有兩個曾裕振家族幾乎同時由福建寧化遷, 徙至粵東,很巧的是 他們都是第五十三派, ,其中一個曾裕振字玉鳴 遷,
( )
徙至廣東省 平縣 時屬程 縣鎮 鄉 ,今為蕉嶺縣 ,他是我的祖先 另一位曾, (
裕振名佑孫 字志誠, ,度名法綱,則遷徙至廣東省長樂縣高竹園 今五華縣
)
華城 萬仔崗管區鎮 ,前人在抄譜時 錯了 把 平的曾裕振接到長樂的曾搞 , 鎮 裕振去了 這種疏忽就出在古代資訊交通不便 因而相關族譜資料無從比。 , 對 考查 ,而身處當代的我們就沒有這種問題 在家裡所藏的這兩 族譜資。 份 料基礎上 我逐年蒐集各種有關曾氏的史料文獻 也留意家族裡的各種傳, , 說 民國九十一年夏末十月 我獲得博士學位後有了難得的一個, , 清閒的暑 假 乃決定利用原訂廈門大學臺灣政治, 研究所邀訪行程的前夕 抽空進入, 廣東,有幸得到民國八十一年曾經陪同父親前去蕉嶺尋根的汕頭華建電子 有限公司同事梁耀中 辛升貿之助、 ,由汕頭一路驅車沿韓江流域逆向北 上 在崇山峻嶺間行進 我想祖先們當年大, 。 概就是循這個路徑,載著家當 行李沿江而下 然後從汕頭出海遠渡臺灣開創新家園的, 吧。
十月十三日傍晚到了蕉嶺,當地蕉城 電力管理所徐開洪的朋友林敬英鎮 與江波告知有位 土文史學者可以拜訪 我當鄉 , 晚即登門求教,交談半晌, 才發覺這位學者就是新鋪中學的退休 師教 、 蕉嶺縣志 總修編輯林 水清 , 我在臺灣早就拜讀過他寫蕉嶺當地曾氏族人生活與傳說的論文 蕉嶺縣新鋪「 徐溪 民俗 ,我們相談甚歡 我很幸運地找到貴人 就在林 水的熱心, 。
鎮 鎮 」 清
協助下 第二天一早蕉嶺縣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劉冬竹主任和江小寶, 副主任便 我聯繫了新鋪為 鎮同福村的曾氏宗親 曾村長不會說國語 所以, , 全程都由林 水和劉冬竹擔任我的翻譯 在村子裡繞了幾下 找不到直系清 , , 祖先的遺跡 後來等到劉冬竹聯絡上蕉嶺縣曾氏宗親會長裕振二十四世曾, 繁瑾,這才撥雲見日 豁然開朗, 。他帶我到我的祖厝 算來歷史已有六百, 年的 平開基下屋 屋裡雜草叢生鎮 , ,結構搖搖欲墜,但正廳上佈滿灰塵和 蜘蛛網的祖先牌位,清楚地寫著我直系祖先裕振十二世曾聞忠的名字 我。 也在旱改水曾繁瑾的家裡看到他整理的族譜資料 他告訴我在中國無, 產階 級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族譜都給付之一炬了,但他又提供了一個線索給 我 即廣州市中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館收藏有一部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 他靠著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才得以重建他那一系的 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曾氏 豫定公房族譜 。
隔年我請有事到廣州的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許濟宇同學代我把與我有 關的部份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印回臺灣 原來曾氏作 曾參的後人, 為 ,貴為
聖裔,為避免外人冒籍頂替,清代即有官方支持修訂的曾氏族譜傳世 淸,
( )
仁宗嘉慶年間 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零年 由設在湖南寧鄉的曾氏南宗族譜 總局開始全國族譜的整理,廣州市中山圖書館地方文獻館收藏的 正是, 清
( )
穆宗同治十一年 一八七二年 間出版的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而我的祖先
( )
曾亮寅就是在同治二年 一八六三年 開始舉家移民臺灣的 我在裡面看到, 了關於他的記載 之後他和他的後人就離開中國大陸 曾繁瑾再又把他收, 。 藏的一九九八年蕉嶺新鋪裕振二十四世曾梓芳手抄 蕉嶺縣新鋪鎮同福夏屋 豫中族譜 寄給我 另外又在新竹縣新, 豐鄉的客家族人裕振二十四世曾杏芳 處找到民國四十八年夏至曾鴻瑞抄的 曾姓族譜 ,基於以上的這些族譜資
( 料 此外再根據族人的傳說 以及與有關的正史文獻相互印證, , , 王東, 1998: 31) 我終於可以大略地勾勒出我家族由廣東蕉嶺到臺灣的移民史。
至於廣州市中山圖書館為什 會收藏這一部全中國麼 絕無僅有的 武城重 修曾氏族譜 呢? 原來民國二十五年首任該館館長的就是客家和族譜文獻
( 2003: 181)
究的先驅羅香林, 廖慶六, 靠著七十年前羅香林有心的蒐 研
集 蕉嶺的客家曾氏重新透過族譜的重建恢復了宗族的認同, ,而我也才能 在其中證實了我與客家如此親密的關係。真不能不令人敬佩羅香林冥冥中 的遠見與貢獻。
傳統治史者,皆太過於依賴官書國史,對於地方志 民間筆記、 、族譜、 口述歷史的重視較為不足 正因如此 我把我這幾年來, , 研究整理的心得公 諸於世 希望對臺灣史的, 研究能提供一些補遺。
. 客家蕉嶺曾氏
Ⅲ
1. 曾聶氏開基 東 粵
我的廣東原 在今天的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鄉 鎮同福村新方里 蕉嶺。 ( )
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山區韓江 梅江 上游 屬於梅州市 北接福建省龍巖, ,
市武平縣 上杭縣、 ,東南連廣東省梅州市梅縣 西鄰平遠縣 西北通江西, , 省 門嶺 地扼閩 贛往來之咽喉 由於地處閩荺 , 粵 。 、 、粵 贛三省交界邊區, 崇山峻嶺 向, 為盜賊 山寇盤踞之藪 元朝時其地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 。
( )
潮州路程 縣 明太祖洪武二年鄉 , 一三六九年 改隸廣東省潮州府 明思宗,
( )
崇禎六年 一六三三年 ,本地 賢賴其肖上書 請開築 平縣城池呈稿鄉 「 鎮 」予 明朝政府 請置 平縣 兩廣總督熊文燦採納呈文 作, 鎮 , , 「建城疏」,奏准以
( 1970: 16
析程 縣及平遠縣地設縣 仍隸屬潮州府鄉 , , 黃釗, ;蕉嶺縣地方
1992: 688-689) “ ” “ ”
志編纂委員會編, 地名鎮平,喻意對土寇鎮撫而平。 (蕉嶺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2: 48) 在粵東和閩西客家地區新設的 縣 地名都與中原政權對少數民族或地方盜賊的征討 壓有關, 鎮 ,如閩西的 寧化 永定、 、南靖 平和、 ,粵東的 平 平遠 興寧鎮 、 、 、永安 長寧、 、連平 等 但時序上 閩西大約在明代中期就已經形成現在的行政區域, , ,粵東則
( 至明末,可見 東漢化完成的時間很後面。 德宗光 三十一年 一九零
晚 粵 清 緒
)
五年 上海國學保存會出版黃節所著的 廣東鄉土歷史 ,於其第二課課文根
“
據上海徐家匯教堂所編 中國地輿志 ,即謂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老二族,
” ( 1992: 5) 非 種 亦非漢種粵 , 。 羅香林,
“ ” 平縣在民國三年因河南省亦有同名縣 ,因此以境內小山 蕉嶺
鎮 份 為
“ ” (
名 而 蕉嶺 則因該山蕉林密佈而得名, 。 蕉嶺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2: 48)新鋪 則舊屬蓼坡鎮 鄉,位於蕉嶺南端,為一盆地, 、東 南與梅縣 相連 三面環山, ,東面有香爐嶂,南面有南山嶂 西面 獅山嶂 石窟河, 為 , 則自北而南流經全境,另有自西而東的柚樹河和石扇河匯入石窟河 從中, 切割出同福等三角洲 新鋪本地因而良田成片 有糧倉之稱 再因有石窟, , 。 河下通梅江,有陸路上接江西 新鋪作, 為粵鹽贛米的中途轉運站 商業貿,
( 1997: 220)
易活動活躍。 林 水清 , 在這 饒的土地上 住著曾氏等客家家豐 ,
( ) (
族 而曾氏的歷代祖先 則多數長眠於獅山嶂 西山 的山坡地 獅山坪 西, , 、 )
山坪 上。
根據各種曾氏族譜的記載 蕉嶺曾氏大約是在元代由福建省寧化縣石壁, 遷徙而來的,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元朝朝列大夫、大理寺評事1)曾天政(?
-?,字添秩 號寶堂, ,行十一郎,諡順辰 的夫人聶氏) (?-?)。曾天秩因兵
(
亂歿於江西 復因福建汀州路長期受元朝政府和汀州路六縣 長汀, 、寧化、 )
流 武平 上杭 連城 領主元世祖女兒魯國大長公主囊家 苛捐重賦的、 、 、
清 真
嚴厲剝削 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 , ,聶氏不得已,只好隨當地居民出走南 ( ) (?-?)
遷 因此 聶氏帶領四個兒子 源。 , 啟 、啟溪 弘基 、啟滄 、啟海及小叔
(?-? )
天禎 ,名真,別名志明 字添序 行十六, , 郎 ,肩挑翁姑元朝奉政大 夫2)曾裕振(?-?,字玉鳴 與陳氏) (?-?,家諡懿範 夫婦骨灰 由閩西寧化遷) , 徙到 東程粵 鄉,並不是單獨行動的 而是跟隨著由閩西南遷的大隊難民, 。 梅州地區在一二七三至一二七四年元朝南侵期間曾經遭到嚴重的殺戮 溫, 仲和在 嘉應州志 卷三十二 叢談 中說 元軍攻陷梅州後 全州各宗族, ,
( 1998: 147) 中 只剩下楊, 、 、古 卜三姓 全境幾乎全 廢墟, 為 。 王東, 這一 人煙稀少的偏遠山區,便成 閩西一帶生活困苦的平民百姓集體逃荒開墾為 的新天地,根據中國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客家學研究中心 授王東從客家語教 和客家文化事象所進行的研究,他認為客家民系形成的最後階段 大約就,
( 1998: 163-174)
是在宋末元初到明代中後期, 王東, 而曾裕振家族便是 在元末明初移入並且成長繁衍於蕉嶺的 中國大陸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 究所所長譚元亨從宋末元初 東的新移民一即形成便具有聚族而居的家
研 粵
族制生活方式中認為,具有如此高凝聚力的族群,絕不可能在移民粵東時 才逐年形成 而是至少在兩宋時期便已存在 才能使這些族群在經歷浩劫, , ( 2006: 110-111) 與慘禍之後 還擁有重新凝聚和恢復的能力, 。 譚元亨,
同曾裕振家族一樣遠自閩西遷徙粵東的這些人們 必然早就擁有濃厚的家, 族和族群意識 才能支撐他們渡過元朝南侵以及元末天下大亂的變局, ,並 且以家族 中心集體行動為 ,選擇語言 風土 人情相近的地區進行移民、 、 。
( )
不論如何 曾裕振的祖先曾中, 彥可能早在北宋太祖建隆年間 九六零年代 之前便從贛南移居閩西 因此在兩宋期間, ,我曾氏在曾裕振以前的歷代祖 1)古代官員職等和職務分開,敘薪依其職等,另再依職務加給,職等稱 散官為 ,職務 則稱職事官。元朝官等共分四十二階,朝列大夫 散官之從四品 位第二十六階為 , 。 各家曾氏族譜多誤寫 朝政大夫為 ;大理寺評事則 職事官名 掌大案復審 相當於為 , ,
( 現代最高法院法官,惟元時稱大理寺為大宗正寺 明代方才改名大理寺, 。邱樹森
1999: 36-37) 主編,
2)奉政大夫 文散官為 ,正五品 序階, 為第二十七。(邱樹森主編,1999: 306)
先,都住在閩西寧化 無可否認地 曾裕振家族 必然是道道地地 實實。 , , 、 在在的客家人。
這位了不起的女性聶氏,帶著一家人自寧化石壁一路南下,她向天祈
“ ” ( )
禱:若遇 索斷則止籮 ,逃至程 縣徐溪鄉 鄉 今蕉嶺縣新鋪 徐溪鎮 白渡堡 桃柳村大缽里,籮索果斷,爰止斯土。3) 籮索即棕繩 用來捆 行李傢, 綁 俬 的。可以想見 當年逃荒的客家移民並沒有一定的目的地 只要遠離令人, , 傷心 望且驚懼的故絕 鄉,找到一處可以安家立命的新天地就好 所以不斷, 地向南方走 走到不能走, ,連 索都斷掉籮 為止。曾聶氏一族終於來到白 渡 決定在此建立新家業 便接著要找一塊風水寶地讓曾裕振夫婦入土, , 為 安。關於聶氏 翁姑曾裕振夫婦擇地安葬一事 也流傳著一段傳說 說曾為 , , 家為此聘請風水師堪輿指點數日均無著落 家裡所雇的一名長工名劉江, 東,事實上是在皇帝面前失言而南逃的國師,見此技癢而有意作弄風水 師,乃一 以冷水 一 以熱水給風水師洗澡 風水師向東家告發 劉江晚 , 晚 , ,
“ ”
東則曰:明師不知燒冷。 次日劉江東則在離住地不遠處砍開荊棘,問風 水師是什 地形 風水師答不出 自知無能而離去麼 , , ,劉江東點出是臥豬暴 兜形 自此乃受曾家聶氏重用, ,為之建造曾裕振夫婦墳墓,但墳墓完成後 又不說 一時辰安葬 只說要準備好三斗芝哪 , 蔴,等頭戴鐵甲帽的人從這裡 經過才能下葬 曾家人不解何以要準備三斗芝。 蔴,一日有個補鍋頭的剛好 從墳墓下方由高思到官僚排的通道經過,劉江東方才說這下可以安葬 了。4) 劉江東又交代曾家說 裕振公墓做好後曾家留在原地發不了 因而, , 要另找屋場 由於劉江東是欽犯。 ,經常問人白渡有無狀況 有日白渡張貼,
“
有懸賞劉江東的畫像 來人對劉江東講述其情形 並開完笑說, , :可惜欽犯
”
有鬚而 無 不然就一樣了你 , 。劉江東驚駭之餘向曾家求去,曾家極力挽
3) 曾鴻瑞抄 曾姓族譜 誤抄五華曾裕振後裔 長樂泉沙派族譜 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 )
年 進士曾大受所撰譜序中有此一記載 曾大受序明顯將 平曾裕振家族事蹟誤植。 鎮
( )
到五華曾裕振身上 他說曾裕振有二子 長天職 十, , 郎既逝 妻聶氏乃, 攜子與夫弟 天爵及其妻范氏捐寧化來廣東云云 事實上五華曾裕振有六子 亦無子媳與 平曾, , 鎮
(1959)
裕振同名者 所以這一傳說的事主當歸, 鎮平 參 曾鴻瑞抄。 : , 、曾昭演, (2006)。
4) 三斗芝 的用途在此一傳說中並未交代。蔴
留 並且不住尋找屋場 劉江東乃指點曾家, 。 ,說某時曾家大水牛會出走, 到時備好簡單行李跟著水牛走 水牛到, 哪裡洗浴 祖堂就在 裡做 水牛, 哪 , 洗浴怎麼向 祖堂就, 怎麼向。結果水牛屆時一直跑到新鋪石壁碑,竟然遇 到洪水 水牛就從河東往河西游過 當曾家人找到渡船過到河西時 水牛, , , 已在吃草 因 水牛在水中東游西游南游北游 曾氏祖堂屋的坐向被這。 為 , 麼 一攪亂,就只好各建有門向東、門向西 門向南和門向北的祖堂、 。而因為
(
祖堂屋的坐向沒有做對,所以曾氏裔孫乃散居各地。 曾祥任 曾繁瑾主、 1997: 11)
編, 5)這依風水師劉江東建議建置祖堂的所在,為江西行中書省 廣南東道潮州路程 縣石窟都蓼坡鄉 鄉,大門向東的曾氏祖堂坐落處 此後, 便因而得名 門向東為 ,曾氏祖堂門前照牆的小門樓方位 辛戌方 又由此為 ,
( 1997: 11, 100)
而得地名辛方里 一書 新方里, 為 , 曾祥任 曾繁瑾主編、 ,
曾氏祖堂之位置即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村6)坪頭村新方里門 (
向東。門向東祖屋坐螃蟹遊江地形,傳子孫要出門才發財。 林清水, 1997: 222)聶氏依劉江東建議 將曾裕振葬於程 嵩山大坪上湖面之處, 鄉 , 即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高思嵩山上溪口村官碑樓下 新方里門向。 東祖堂和曾裕振的墳瑩今天都俱在 這個傳說中的要角劉江東。 ,事實上, 在歷史上確實有一個與其同名的堪輿大師 是唐末江西雩都縣葛坳上牢, 人 雩都縣位於贛南, ,福建曾氏皆衍自贛南,所以劉江東的聲名在客家曾 氏家族和具有地緣關係的客家人當中久遠流傳 不過。 ,在明代 東客家人粵 的傳說中 劉江東又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的化名 如梅縣丙村 著名的, , 鎮 圍龍屋仁厚溫公祠 便傳說其地 劉伯溫一度 逃避明太祖朱元璋的謀害, 為 為 化名劉江東隱居在溫氏先祖溫景裕家中 離去時 報答溫家收留之恩 而, 為 ,
5)蕉嶺曾氏流傳一個傳說 說祖屋門向南的這一房派曾經人丁興旺, ,但是房子因 太為 低 在雨季時常常會浸水 所以他們自作主張地把大門抬高了一點 以阻 洪水的, , , 擋 進入,但是這樣一來 便把原來房子的風水破壞了 從此這一派開始衰弱 在原, , , 鄉 無法生存 於是全部遷往臺灣謀生 至今, 。 ,門向南祖屋早已倒塌 只留下門前的池,
( 2008)
塘 當地人稱之 向南塘, 為 。 夏鳴遠,
6)同福這一地名不知起於何時,清代蓼坡鄉改名同福鄉,同福一名始見於文獻 民國, (
十年新鋪自同福鄉獨立設鎮,一九四九年後同福逐漸納入新鋪管轄。 夏鳴遠, 2008)曾裕振派下文獻亦稱為同福曾氏。
( 2005)
其指點的風水寶地。 溫進柱, 由曾裕振祖堂擇地的傳說,可以反 為
映出古代客家人對於風水和風水師的重視。
聶氏夫人死後葬在今蕉嶺縣新鋪 徐溪高乾村鎮 ,她的墓穴被蕉嶺同福曾 ( 1997: 222)
氏視 風水寶地為 , 林 水清 , 世世代代為曾氏子孫護祐家業。她 的後人在粵東繁衍茁壯 甚至分枝散葉各省及海外, ,她的公公曾裕振則被 視 這一支蕉嶺曾氏的共祖 曾裕振在為 。 清代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中被定為 宗聖曾參太宗世系第五十三派 而從他起始 又是裕振公派的第一世, , 。
(?-?)
裕振二世曾天秩和聶氏的三子裕振三世曾 滄啟 ,在臺灣屏東有後
( )
人,其所設立之曾裕振公嘗 曾 滄公嘗於民國十六年、 啟 日本昭和二年 在 東縣 東市勝 里建有宗聖公祠 宗聖公祠現則 縣定古蹟, 。
屏 屏 豐 為
2. 曾聞忠開基同福下屋
(?-?
曾天政的小弟裕振二世曾天禎和他兒子裕振三世曾 瑞啟 ,字大丰, )
又名鴻 創伯 行五、 , 郎 都伴著曾裕振夫婦的墳瑩住在徐溪白渡。裕振四世
(?-?) (?-?)
曾仕良 ,字朝甫 名德, ,號日朝 諡德創垂訓 他原娶徐氏, , ,
(1305-1385) (
生子世賢 、世聖 在興寧 讀時 又繼娶黃氏, 教 , , 曾義雄, 2006) 生第三子世謙。曾仕良逝世後原與母賴氏同葬徐溪鄉茅布畲。傳說 其第三子 生長於興寧並定居於洋里陳潑塘的裕振五世曾世謙於其孫子滿、 月時 在自家魚塘打魚打算煮食慶賀, ,結果一網下去不多不少正好撈上九 條鰱魚 曾世謙大喜, ,當即將其孫子命名 曾九連 不久有在地的廖家人為 。 上門,告訴曾世謙說 廖家在新墟上官峰坑原有一處墓穴 下葬兩次皆被, , 起,第三次下葬後 廖家人便與風水師半夜埋伏守護 卻見到土地伯公, , 挖
“
喃喃自語道:什 人的野骨頭膽敢葬此的 再葬則丟到坑底去了 這是曾麼 , ,
”
九連大公的,嚇得廖家再也不敢下葬祖輩於該處 並且到處打聽尋找曾九, 連 以尊重神意 曾世謙認 廖家墓穴果然是風水寶地, 。 為 ,可以庇蔭後人, 便偷偷回到徐溪起出父親曾仕良的金骸移葬該處 此 則惹起其與異母兄, 舉 弟世賢 世聖間的一場官司 由於新葬地風水確實好過原葬地 最後徐溪、 。 ,
(
家族還是接受將曾仕良金骸遷葬興寧的事實。 曾祥任、曾繁瑾主編, 1997: 81-82)
曾仕良的長子 裕振五世曾世賢 名為 , 清,諡 隱德壽 才自徐溪白渡遷清 , 至同福 有蒸嘗田, ,雇佃人黃 廖 吳等看墳耕田 蒸嘗田是指田 收入、 、 , 產 專門用在祭祖家聚之用的公田,可見曾世賢是擁有一定田 的地主 才能產 ,
(1328-1413)
自己家族設立蒸嘗田 他的妻子陳氏。 賙濟祖母曾 瑞妻賴氏
為 啟
(?-?) (, 曾義雄,2006)還特別被記錄在族譜裡,可能是在養親上特別恪 盡孝道的緣故。一三六七年吳王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建元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元順帝退走漠北 曾世賢夫婦正好經歷中原易主由元入明,
(1351-1406)
的年代,他們生有五子:得禎 、得齋、恭祖、恭源、恭常 我, 是曾得禎的後人。
( ) (1384-?)
裕振六世曾得禎 德貞 ,下傳七世曾宗受 、八世曾文頊 (1404-1470)、九世曾瀾(?-?)、十世曾鎮(1458-1540)、十一世曾宏福 (1483-1539)、六傳到明世宗嘉靖年間(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年),為裕振十
(?-?)
二世曾聞忠 ,一名豫忠 豫中 裕忠 諡 隱 壽、 、 , 清 耋 ,為人勤謹耕讀, ( )
到同福 新 社夏屋 下屋鄉 豐 開基,他所建的下屋祖居祠堂尚在 就是民國, 九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曾繁瑾帶我去看的那間古厝 儘管荒廢已久, ,屋頂掀 開,麻雀隨處進出 地基又因四週建屋而低於路面, ,但整體建築結構以及
“ 門樞窗 還是十分完整 我故意問鄰居說這一戶 沒人住 鄰人答道櫺 。 怎 , :搬
”
走了,去臺灣了。 那口氣彷彿是昨日之事 歷史悠悠 時間在這山坳裡, , 似乎過得非常緩慢 誰知我來臺祖曾亮寅已來臺一百五十年了 下屋的八, 。 仙 和祖先牌位上佈滿滿厚厚一層灰 我走近用手拂去塵埃桌 , ,金漆寫著的 曾聞忠牌位 說明了他就是這屋子第一代的主人 曾繁瑾則是曾聞忠的二, 。
( )
哥曾聞定 豫定 的後人。
(1547-?) (?-?) 裕振十二世曾聞忠下傳十三世曾貞偲 、十四世曾 河尚 ,至
(1624-1698)
十五世曾衍碧 時 則約當明末 初鼎革時期, 清 。須知 曾裕振家, 族由閩西到 東的移民 事實上是由宋元之交到明朝中葉由贛南粵 , 、閩西到 東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的縮影 資源的爭奪和社會的重組過程 引發了贛, , 粵
閩 邊區當地嚴重的社會動亂粵 ,不僅本地土寇囂張,當時中國四處蜂起的
( ) 流寇,亦不斷劫掠處於帝國統治末稍的這一邊區。崇禎六年 一六三三年 潮州府析程 縣和平遠縣建鄉 鎮平縣 目的就是 了設官駐軍加, 為 強地方的管
(1680-1733) 治。清初隨軍征臺的廣東省南澳 總兵官藍廷珍機要藍鼎元鎮 在
“
其「鎮平縣圖說 一文中 便曾經這樣說過」 , :鎮平作邑,為萑符也 三省之。
”( 2007: 284) 交,山峒深阻 明季屢 賊巢 遠邇生靈 橫遭塗炭, 為 , , 。 王東,
( )
世祖順治三年 一六四六年 , 潮州 總兵許有信大軍壓境, 平易
清 清 鎮 鎮
( )
幟 治安問題仍然嚴重 順治三年和十六 七年, , 、 一六五九、六零年 間均
( )
各有一起大規模的山寇之亂,聖祖康熙十三年 一六七四年 四月又有土寇
( )
圍攻縣城。康熙十四年 一六七五年 ,潮州 總兵劉進忠追隨靖南王耿精鎮 忠叛清,而後再投靠南明東寧王國延平郡王鄭經,鎮平乃復納入明朝統治
( )
至康熙十六年 一六七七年 ,東寧王國因耿精忠降清,孤軍無援而撤出中 ( 1970: 46-48)
國大陸 止為 。 黃釗, 曾衍碧的一生中,鎮平經歷了多次的 戰亂 但有關他的事蹟則除生卒年人知之者 以及有, , 「為人勤善修行 諡, 勤直剛毅 的記載外」 ,其餘則一付闕如 或許在新舖同福這一小地方 還。 , 有著亂世中桃花源的寧靜和幸福呢。
( )
朝自順治十八年 一六七五年 起,採納南明叛將海澄公黃梧堅壁 野
清 清
的平海五策 在沿海各省實施遷界, ,瀕海三十至五十里不等地帶 禁止人, (
煙 用以阻斷明朝遺民和南明東寧王國的聯繫 康熙二十二年, , 一六八三
) (1667-1732)
年 ,裕振十六世曾興運 十六歲時的那一年,清朝利用鄭經逝 世後臺灣內亂,由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渡海攻佔臺灣 收入版圖, ,直到
( 1998: 210-211)
此時沿海各省才復界, 王東, 但仍頒佈〈臺灣編 流寓查 六部處分則例〉,除嚴令鄭氏遺族遷回原籍外 施琅, 為免 蓄毒釀禍「 」,
建議 廷又實施了嚴格的海禁 禁止沿海各省人民自由渡臺 其管制措施清 , ,
( )
陸續發布至康熙二十八、九年 一六八九、一六九零年 ,重點有三 一: 、 內地商民來臺貿易者 須由福建省分巡臺灣廈門兵備道, 7)查明 並發給路, 照 再得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 8)驗可,始許放行 出入船隻須嚴格檢。 查, 渡者嚴辦, 渡之船戶及失察之地方官,亦照法 辦 二; 、渡臺者不得
偷 偷 查
7) 相當於福建省臺灣廈門防衛司令。
8) 相當於臺灣海岸巡防局長。
帶家眷,已在臺者不得搬眷來臺; 、三 潮州惠州之地, 海盜淵藪 積,
攜 為
( 1979: 95 2003: 176-177) 習未脫,其民禁止來臺。 陳運棟, ;謝重光, 當 時嘉應州 梅州 屬潮州 所以第三點指的就是客家人 這與施琅身 閩/ 尚 , , 為 南人 有其一定的族群意識有關, 。儘管如此 第一批客家集體移民 主要, , 是潮州所屬的 平 平遠 興寧和長樂的四縣人 仍然約在康熙二十五鎮 、 、 , 、
( )
六年 一六八六 七年、 之交,跟隨著閩南人來到臺灣 主要寓居於臺灣府, 城東門外經營菜園。康熙三十年代,因臺南東門一帶早已因地利因素 閩為 南人所占有而無土地可耕,便再又南下至下淡水溪及東港溪流域墾居,冒 著瘴癘和原漢衝突的危險 而在北至羅漢門南界南至林仔邊溪口一帶, ,形
( 1979: 96 1998: 236) 成廣大而集中的客家區域。 陳運棟, ;王東, 這裡, 就是現在的屏東六堆。
3. 曾毓遠創業臺灣北路
曾衍碧傳裕振十六世曾興運,為人勤勉堅守 生有四子 毓耀 毓淮, , 、 、 (1695-?)
毓炳 毓遠 裕振十七世曾毓遠、 。 ,字遠麟 諡 生 生於康熙三, 勷 ,
( )
十四年 一六九五年 二月二十四日戌時。據陳公愚 蕉領上代來臺略記「 」一
( )
文考證,康熙六十年 一七二一年 ,臺灣大明中興王朱一貴起事,清朝政 府招兵平亂,饒平縣黃岡鎮駐軍奉派來臺,該鎮僅有兵員百餘人,故而沿 梅江上游一帶招募兵員,鎮平乃有百餘人從軍,自臺南鹿耳門入臺,戰後 多移民居住在屏東下淡水溪兩岸。其中從軍來臺征討朱一貴的 平 人亦鎮 鄉
( 2005: 212-213)
有曾姓者。 劉佐泉, 朱一貴事平後,清朝南澳 總兵官鎮 (
藍廷珍麾下有百餘名兵士不願回到中國大陸 希望留在阿里港, 今 東縣里屏 )
港鄉 從事墾荒,9) 當時即有名曾應臣者,為曾裕振長媳聶氏四子曾 海啟 ( 後人裕振十六世 自 平渡臺住在阿里港 日後於 世宗雍正八年, 鎮 , 清 一七三
) ( ) ( )
零年 在阿里港天后宮前二渡河 二重溪 與懷忠里 六堆 莊人賴攀雲等人設
9)「細說里港 里港」( :屏東縣里港鄉公所,http://www.pthg.gov.tw/TownLto/
CmsShow.aspx?Parm=2006102794322390,20061026141613937,1)
( 1966: 55-56) ( )
立義渡。 鍾永祥等, 康熙六十年 一七二一年 ,鎮平縣知縣 魏燕超報請朝廷並移咨福建省 請准 人赴臺灣墾殖, 鄉 ,更鼓舞著 平人渡鎮 臺的興緻 依當時新法令。 ,渡臺鎮 鄉平 人,係由韓江而下至潮州汕頭一帶
( )
出海 合法出境者持縣官給照至福建省泉州府海防同知 駐廈門 驗放 航, , ( 1979: 96) 程經廈門 澎湖媽宮港於臺南鹿耳門登陸臺灣、 , 陳運棟, 然因 此途一路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乃遂往往由潮州澄海縣樟林港偷渡臺
( 1979: 300) “( )
灣。 陳運棟, 藍鼎元在「鎮平縣圖說 云」 : 鎮平 田少山多,
” ( 人稠地狹,雖有健耜肥牛,苦無可耕之地,群趨臺灣墾闢成家 , 陳運
1979: 144)
棟, 到臺灣開墾,是 平當地的風氣鎮 。
“ ” (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記載曾氏 臺灣之業足公始創 , 曾毓郯重修, 1872: 貞偲房系6)只有短短一行字 海禁大開的乾隆時期。 (一七一一至一七
) ( 1998:
九九年 是客家人入臺墾殖規模最大、人數最集中的時期, 王東, 237) 我不知曾毓遠是不是隨軍來臺 但他參與臺灣的合法墾殖應當正逢其, 時 朱一貴之亂時他年二十六, ,客家人來臺的高峰期乾隆年間則在他四十 歲以後 他一生事業的心力盡付於臺灣 曾毓遠並未同今天, 。 屏東客家曾姓 的先人裕振三世曾 滄後人在啟 屏東發展家業,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在他次
(?-? )
子裕振十八世曾傳价 ,諱廷藩 字振价, ,號維堂,諡守創睦惠 條下記 載 毓遠公創業於臺灣北路「 ,公守之而又創焉」。臺灣的開發係由南至
( 北,臺灣北路的概念,隨開發的範圍而逐漸北移 依康熙五十九年。 一七二
) “
零年 王禮 陳文達編修之、 臺灣縣志 記載: 客莊 潮人所居之地也 北, 。 路自諸羅山以北,南路自淡水溪而下 類皆潮人聚集以耕, ,名曰「客人」,
” ( 1998: 239-240)
故莊亦稱「客莊」, 王東, 可見當時臺灣北路係泛指諸羅 山即今嘉義市以北臺灣中部及北部之地,當時客家人比較聚集的地區,是
( 1998: 241-242)
中部的彰化和北部的竹塹。 王東, 今天從雲林 彰化到、 臺中,尚留存著許多名為鎮平庄的小村落,竹塹受到移民青睞,則是因為
( ) ( 1979: 108, 140)
有紅毛港 今新竹縣新豐鄉的利便。 陳運棟, 可惜從族譜 中看不出曾毓遠究竟落腳何處 至於他從事何種行業 我們並不 楚。 , 清 ,但 因他及其後幾代直到同治年間以前,皆未定居臺灣 而是經常來回於臺灣, 和廣東之間,我猜想他們並未把家室帶在身邊 而極可能是單身在臺, ,很
( )
像今天臺灣人到中國大陸工作的情形一樣 雍正二年。 一七二四年 藍鼎元 (1680-1733)「與吳觀察論治臺灣事宜書 一文即透露了當時一般客家墾民的」
“
生活狀況:客莊居民 從無眷屬 合各府, 。 、各縣數十萬之傾則無賴遊手群 萃其中 無宗室家族之係累 欲其不逞也難矣 婦女渡臺之禁, , 。 既嚴 又不,
”( 1979: 139)
能驅之使去。 陳運棟, 臺灣中北部的開墾,需要大量的 壯青 人力,聚集以耕,除此之外 在臺灣受雇的客家人 由於並未定居於本, ,
“
地 因而如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 卷二十所形容者,乃係春時往耕,秋成
” (
回籍,隻身去來,習以 常為 ,還具有春去秋來的季節性流動特性, 王 1998: 241, 245)
東, 我想曾毓遠的工作性質 應當脫離不了當時普遍的客, 家墾工一類的,同時藉著來往兩岸的機會 順便做一些小批發, 、小買賣 曾毓遠的堂兄弟 二叔曾麗鼎的次男曾訓麟則與他約當同時 在臺灣
。 , ,
吧
( 1959)
娶妻生三子, 曾鴻瑞抄, 但究竟人落 建家何處 亦無記載腳 , 。
( )
雍正十一年 一七三三年 ,廣東省潮州府析出嘉應州 下轄程, 鄉、平 遠、鎮平 興寧、 、長樂各縣 在此之前, ,鎮平人都被歸類 潮州人為 ,但潮 州人的主體實 閩南人 在嘉應州成立之後為 , ,客家人則有了更清楚的基於 行政區域的族群識別 不知何故。 ,曾毓遠的卒年不詳 他的二兒子曾傳价,
( )
的生卒年亦不詳 只知道曾傳价具有國子監學生, 國學生 的身分 不論是, 考來的還是納捐而來的 顯然從曾毓遠到曾傳价, ,兩代之間在臺灣的事業 應當賺了錢,故而因經濟條件的提昇,開始晉陞知識士紳階級了。乾隆四
( )
十四年 一七七九年 石窟河大水 艾子, 壩決堤三百餘米 曾傳价老年時則, 倡修同福一帶河堤 而且不惜貲本 惠及一方 曾傳价修的這一段河堤至, , 。
“ ”
今還在 曾繁瑾曾帶我指出其位置 說, , :這就是 祖先修的你 。
乾隆年間另有一支 平新鋪同福曾氏移民臺灣 是開基同福的裕振五世鎮 , 曾世賢四子曾恭源的次子曾宗榮的後人裕振十五世曾九倫 曾九俊 曾九、 、
( ) ( )
健 九件 ,他們三兄弟遷福建省臺灣府鳳山縣瀰濃庄 今高雄縣美濃鎮 ,曾
( ) ( )
九俊 曾九健 九件、 再遷淡水廳桃澗堡安平鎮 今桃園縣平 市鎮 東勢庄建曾
( 2006)
屋聚落,曾九健後人則建有忠恕堂文化館, 曾義雄, 我最早在中國 大陸的 客家風情網‧客家姓氏論壇 認識曾九健後人裕振二十四世曾思綺,
經 介紹 知道桃園竟然有這 一支以公嘗建立文物館的曾氏族人 曾思她 , 麼 。
綺目前是桃園縣文化處的公務員 致力於客家文化事業 他們這一房派的, , 文化意識很強,令人非常敬佩。
(1770-1831)
再說曾傳价的獨子裕振十九世曾紀淑 ,字淑文 號翰兼, ,諡
( ) “
厚守文訓 生於乾隆三十五年, 一七七零年 , 武城重修曾氏族譜 說他 守
”
祖父內外之業 和厚能忍 惟督子孫讀書以, , 為故業。 他也是國學生 學, 名 詞 除了守讀書內業 也守臺灣外業 只是他的個性看來似乎較清 , , , 為保
“ ”
守 也更重視子孫的 育 族譜即說他 和厚能忍 惟督子孫讀書, 教 , , 。 他有 (1795-1862) (1798-1863)
五個兒子 亮俊 亮秀, 、 、亮明 、亮敏 亮寅、 ,其 中亮秀和亮明都是在臺灣出生的。
. 客家臺灣曾氏
Ⅳ
1. 曾亮秀發皇義民精神
曾紀淑的次子裕振二十世亮秀 譜名廣秀 諱騰, , ,號漢卿 乾隆六十年, (一七九五年)七月戊申日於臺灣出生,為附貢生,(曾毓郯重修,1872:傳
)
价房系 附貢生是附生以納捐的方式取得國子監學生資格者 附生則是經, 各省提督學院主持之歲試考取而初入府 縣儒學 未取得正式生身 的學、 尚 份 生 曾亮秀及長則來到臺灣北路淡水廳開闢未久的新 發展 在當地客家。 埔 , 人社區中頗 活躍。為
新 位於今新竹縣東北埔 ,居鳳山溪和宵裡溪會口的西北岸 枋寮則 新, 為 ( 開發最早之地,緊鄰鳳山溪。新 原 道卡斯族狩獵地 雍正年間, 一七
埔 埔 為
)
二三至一七三五年 ,已有客家人移入,但當地主要的開發者,為乾隆年間 由因受漢人開墾之壓迫而自竹塹輾轉遷移而來的道卡斯族竹塹社人 因, 此,客家人大多是以向道卡斯族的大墾業主承租土地的方式次第移入新埔
( )
耕作 並且招引更多的同, 鄉族人移入協作,乾隆四十九年 一七八四年 , 即有 平人十餘戶三十人在新鎮 埔建庄 與道卡斯族人混居共住, ,「新埔」
( 地名就是來自於這些 平人開拓的新生地 在此之前都稱鎮 , 為吧 嘓哩 。 林柏
2000: 106, 556-561)
燕主筆, 漢人不斷進入的結果 改變了當地的民族結,
( )
構,從而更加速了道卡斯族的漢化。乾隆五十一年 一七八六年 ,漳州人 林爽文起義稱大盟主 竹塹漳州人起而響應 受到壓迫和屈辱的泉州人領, , 袖鄭氏家族,乃邀請新埔客家民軍共同禦敵 並與 朝政府當局合作, 清 ,共
( )
同對抗漳州人政權。林爽文之亂於乾隆五十二年 一七八七年 冬平定後, 客家民軍被 廷賜封 義勇 新清 為 , 埔當地客家民眾乃於次年為保家衛土殉難
(
的戰士們埋骨枋寮,並為之建義民廟褒忠亭永久奉祀。 林柏燕主筆, 2000: 378-380)新埔乃以義民廟 中心 成為 , 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客家人聚居 地和精神堡壘,其中最主要的客家移民,係來自潮州陸 海 地區 其次豐 豐 , 則為嘉應州 平鎮 。由於地近賽夏族、泰雅族地區,又為道卡斯族開發之 地 新 的發展最早是由作 原漢交易市場開端的 而在地理位置上, 埔 為 , ,既 霄裡溪、馬武督溪兩大溪谷會合之鳳山溪通往竹塹的交通要地 又可經, 為
由大湖口溝通南北 所以新 於 仁宗嘉慶年間, 埔 清 ,再因當地蔗糖、樟腦及 ( 1988: 16-17) 茶葉的生 與轉運出口而維持繁榮不墜產 。 羅烈師,
曾亮秀應當是在新埔正當榮景一片的時節到來,大約在嘉慶 道光之、
( )
交。清宣宗道光十五年 一八三五年 ,義民廟祭祀負責人林茂堂、劉維翰 等,有感於義民爺忠義保 的犧牲精神 遂於淡水廳竹北堡客家地區邀集鄉 , 客家族群共同參與而獲得響應 義民廟的祭祀區乃由新 一帶隨之擴大, 埔 為 六家、下山、九芎林 枋寮 新、 、 埔、五分埔、石岡 關西、 、大茅埔、湖 口、楊梅、溪北、溪南等十三大庄 義民廟的祭祀活動遂由個別祭祀 一, , 變為公祭形式的聯庄祭典 時金廣福墾號在九芎林庄經理姜秀巒領導下進。 駐北埔,正當其意氣風發之時,姜秀巒乃受任經理義民廟廟產。他 聯庄為 祭典建立了值年經理制 即廟 由, 產 值年經理管理 並辦理春秋二祭及修繕, 廟基等工作 此制明訂於 敕封。 「 粵東義民祀典簿」,每年七月一日由新舊任
( 2005) ( )
總理會簿。 黃卓權, 道光二十一年 一八四一年 ,四十六歲的曾亮 秀為「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 作序如下」 :「且夫論食毛踐士之恩 則效忠者, 何分資格? 念率土戴天之功則赴義者豈特賢豪 是以有功必庸, ,當庸者首 及黔黎之節義 靡德不報 尤推者草莽之忠良 彼食馬之三百人, , , ,驅獒之
一介士 盡其小節 報厥私恩者 無論矣 即嚴將軍之頭可捐, , , 。 ,嵇侍中之 血莫洗 霽雲之指 在 無憂六射鬚眉 常山之舌猶存 誰畏三軍劍戟, 尚 , ; , , 精忠亮節,勒鼎銘鐘 類自田間, □ 。耳 然此數公者,具陸隨之文,兼絳灌 之武,其死猶慷慨,義本從容 若夫忽而路雨課晴 荷戈執斧 負耰鋤以, , , 從長子,挈竿木以衛丈人 張睢陽之易子炊骸 不言天道, , ,李都尉之途窮 箭盡,但識人倫 彼軍直欲投鞭 我師只堪制梃 忠由天定 何 乎鶴唳。 , , , □ 風聲 義屬性成 遑問乎鷹颺虎視; , ? 骨暴砂礫 血濺泥塗 間讀李華之戰, 。 場文 因思甌北之武功記, ,如粵東之義民 死且不朽 義民當乾隆丙午之, 。 歲 正林逆猖狂之秋 斯時也 四邑狼奔 三年豕突 屠命吏 戰守臣, , , , , , , 雉堞須傾未傾者 剩茲即墨 烽煙迭警 告警者僅有哀鴻 聽父老遺言, , , , , 猶堪髮指,稽史乘故實,曷禁心酸? 我義民抱護國之忠肝,欲復此邦侵 地 張勤王之赤膽, ,直攖強冠奸鋒 斯時也 揮魯陽之戈。 , ,憚厥威者億萬 眾 摩謝梁之盾, ,賈其勇者千三人 而臺府一城 遂若金甌之鞏矣 即如, , 。 塹城破而復光,失而復得,掃鯨鯢而飼黃耳 撥雲霧而見 天 靡義民一, 青 , 甄兩甄之鼓,援幟立幟之功,何哉及此矣? 已而不裹馬革之尸,祇戴防風 之骨,雖不求生存華屋 猶死入玉門, ,刀鋸如飴,那懼身填溝壑? 鼎鑊靡 悔,但覺心懸旗裳爾 然而鉦鼓雖銷 忠魂仍在 殯宮不築 義閫疇依。 , , , , 彼蓬蓽有門 不乏飢哉之方朔, ;棠梨無主,能免餒矣之若敖乎? 幸而伏神 聖之武威,渠魁械磔,經皋夔之保奏 忠骨揚灰 鳳詔錫於九重 龍章寵, , ; 以二字 榮以御筆 匾曰褒忠 全 紳士等體天子尊崇之義 思義民捍衛。 , , 粵 , 之功,或捐田 烝嘗 以 祀典 或經營料理 儥賣田園 以綿奕 之春為 , 豐 ; , , □ 秋俎豆。好施之摩詰 罄竹難書 喜捨之蘭陀, ; ,更僕莫數 爰於枋寮之。 地,共築一墳 以安遺骨, ,墳下築一廟 以嗣香燈, 。自乾隆己酉創建,至 庚戌告竣 典至鉅也 時 七月 作盂蘭以 超渡慈航 念焰口經以 懺, 。 □ , 為 , 為 寶筏 意至虔也 由是祭掃有資 祈報有所 法至備也 惟願我 東同
□ , 。 , , 。 粵
人 念死者捐軀之節 思前人捐資之誠 守成非易 或再托阿難之, , , , 缽,或 更指魯肅之困,經理與創始同功,恢緒與權輿濟美 日積月累。 ,增長繼 高,修墳墓則固若苞桑,脩祠廟則安若磐石,將忠貞代產,昭百粵之英 靈 孝義聚生 作八閩之保障 庇我眾姓 俾熾而昌 保我後生 好整以, , 。 , 。 ,
暇,花村 靜 瀛海瀾安 綿綿延延 忠泉感沸 繩繩繼繼□ , , , ; ,義筍檀欒, 文露和武露齊濃,齊雲並卿雲一色 神絃社鼓 可以謳歌, , 。盛世之庥,蘋 藻溪毛 亦堪供養 庶可表我義民好忠且義之良心 以無負聖天子報德庸, , , 功之至意也。豈不休哉? 是 序 歲重光赤奮若之 月朔日 漢卿曾騰拜為 。 臈 ,
( 2004: 15)
撰」。 羅烈師, 能夠為「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 寫序」 ,可以想見 曾亮秀的文聲和名望。
次年姜秀鑾等又具帖 請得新, 埔街榮和號、金和號 振利號 雲錦號、 、 、 錦和號、慶和號等六大商號輪流經理義民廟產,想曾亮秀亦與聞其事 又,
( )
過了五年 道光二十七年, 一八四七年 ,曾亮秀五十二歲 他則與新, 埔當 地士紳林茂堂、劉維翰 吳 華 首 並同杜崑岡、 清 為 , 、范汝舟 涂朝政、 、姜 阿桂、王阿奎、林慶和 范汞生 蘇振立 張雲龍 廖三連 潘阿來、 、 、 、 、 、杜
“ ”
國香等人具「立請帖字」,基於 日久生煩 我 人皆當分理 之理由 邀請, 粵 , 新埔街 九芎林、 、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大庄士紳 倡導將義民廟廟 由九, 產 芎林庄經理姜秀巒和新埔街六大商號輪值經理的方式 擴大, 為以四大庄各 大庄為單位的三年輪 制值 ,各大庄當值的三年內,則再由其所屬的各庄輪
( 2004: 16-17 2006: 15-16)
流當值。 羅烈師, ;林志龍, 這一次廟產及祀 典經理制度的改革 終於奠定了今天十五大庄輪, 值經理的基礎 曾亮秀的。
敕封 東義民祀典簿序 鏗鏘書寫客家義民軍保家衛土的壯烈忠義
〈 粵 〉, ,
筆力萬鈞 巨椽大作乃與義民英靈同樣不朽 而其參議義民祀典所建立的, ; 規制,更從此擴大並鞏固了義民廟祭祀區的規模 使枋寮義民廟成, 為臺灣 客家的聖地,客家義民爺得以永享血食 曾亮秀功不可沒, 。
( )
大概在道光二十年代 一八四零年代 ,竹塹泉州同安籍業戶吳順記公號 ( 招募了陸 八十多名客家墾工承租中豐 壢大溪墘庄,但自道光二十一年 一八
)
四一年 起,即有二十五個小租戶在徐阿千和謝阿悅的帶領下抗納課租 此,
( )
經吳順記公號於 文宗咸 二年清 豐 一八五二年 向臺灣府淡水廳撫民海防同 知10)提起告訴,但承租戶徐阿千等人亦反控吳順記公號隱匿陞科,浮抽佃 租 也就是指控吳順記公號向官府短報其田, 產,藉以逃漏稅賦 另一方面,
10)淡水廳轄彰化縣以北之地,故淡水同知相當於臺灣北部民政長官。
又以大斗向承租戶不實超取租金,徐阿千等人即以此 由抗 租金為 繳 ,雙方 爭訟達二十六年,徐阿千等人積欠租金達一萬四千二百六十五石 而吳順,
( 1996: 44
記公號亦遭淡水廳及臺北府認定短 屯租穀項繳 。 許達然, ; Mark A. Allee, 2003: 85-102) 咸 八年豐 (一八五八年)末,淡水同知恩煜 諭令大溪墘庄總理莊開安和差役高昇將徐阿千和另七位佃人拘提到案 卻, 遭到徐阿千的抗拒,並夥同黨眾扛毆來人 恩煜認定徐阿千藐視法紀, ,遂 決定親自前往大溪墘庄逮捕徐阿千 辦 在此同時 並點名要求鄰近的新查 , ,
( )
總局張興隆與曾亮秀、大窩口 湖口 庄總理戴朝 和北 金廣福墾號姜
埔 清 埔
殿邦、姜榮華選派壯勇各帶鳥鎗器械,於當年三月十八日隨同圍拏徐阿千 ( 22202-112 Mark A. Allee, 等黨眾毆差抗拒一案人犯。 淡新檔案 , ;
2003: 96-97)惟這一次的逮捕行動因艋舺爆發漳泉械鬥,轉移了恩煜的注 (Mark A. Allee, 2003: 97)
意而中斷。 這一起抗租事件涉及閩客的族群衝 突,幸未釀成械鬥。淡水廳繼任同知寗長敬於第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則, ( 依戴朝清等人居中調解之結果做成判決,命令徐阿千追 每年四百石繳 ,
22202-170)
淡新檔案 , 惟日後徐阿千仍然抗 欠租 而吳順記公號亦被繳 , 裁斷應當補納稅課。本案是現存清代淡水廳檔案可稽查的大案,可知官府 對於地方 紳及武裝協助治安之倚重 我們並不 楚曾亮秀何時主持新鄉 。 清 埔 總局,從淡水同知要求選派壯勇協助捕犯,可知新 總局具有地方治安上埔
( )
的功能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一八四零年至一八四二年 鴉片戰爭中國 戰敗於英國之後,清朝政府警覺政府治理能力鬆弛,乃要求地方配合官方
( ) 需要組織或 化自治民防力量 積極鼓勵數街庄聯合成立聯庄 聯甲強 , 組
( 1979: 61, 66, 90)
織 以有效整合地方資源, , 戴炎輝, 新 總局大埔 概就是 新 一帶街庄聯合組成的民防組織 曾亮秀受命拿捕徐阿千時埔 。 ,年已六十 四歲 他能, 夠出任新 總局局首 握有民防武力埔 , ,加以在建制義民祀典上 建立起來的社會聲望,其在新 地方上的影響力恐怕不下於總理 至是他埔 , 人生的最 峰。巔
( )
曾亮秀在 穆宗同治元年清 一八六二年 逝世 享年六十七歲, ,家諡英達 敏毅 他一生 人處世的蓋棺評價, 為 ,就是英明練達,而又勇敢堅定 他的。 骸骨還葬 平新鋪西山坪 他的兒子裕振二十一世曾勳貴是臺灣府儒學學鎮 ,
( )
生 庠生 ,據說以行歧黃之術維生 雖然一生亦在新, 埔度過,逝世後亦歸 葬 平 他們的原 意識濃厚 從未 正把臺灣當做家鎮 。 鄉 , 真 鄉。民國九十七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午曾繁瑾在電話中告訴我 因石窟河每有泛濫 乾隆年, , 間的堤防不敷使用 曾亮秀 曾勳貴父子曾經由臺灣回 捐資發動修堤, 、 鄉 , 這一傳說的確很符合曾亮秀在臺灣所表現出來的急公好義的社會形象 曾。
(
勳貴生二子 裕振二十二世曾錦, 郎和曾章郎,曾章 於同治四年郎 一八六五
) ( 1959)
年 因 朝與太平天國在 平的戰爭中遭亂不知去向清 鎮 。 曾鴻瑞抄, 曾錦郎的孫子裕振二十四世曾梓芳一房後人現還住在新鋪 這是當地可以, 找到僅存與我血緣最親的曾氏族人了。
2. 曾亮明詩文揚名竹塹
( 曾紀淑的三子裕振二十世曾亮明 字廣明 諱驤 號 雲, , , 籋 ,嘉慶三年 一
)
七九八年 丙辰月辛酉日戊戌時生於臺灣,但為曾紀淑帶回 平扶養鎮 ,為鎮
( )
平縣儒學的增廣生員 邑增生 ,即 縣學的增額錄取學生 而未有一般生為 , 之按月受領廩米待遇者。曾紀淑的家境應當不錯 所以曾亮明有相當鮮,
“
明、浪漫的性格。他性情剛方不阿 從小雖有 疾, 腳 , 然少負不羈之才 嘗,
” ( 2006: 91) 南游吳苑 北登燕臺 得山川之助 胸次益曠, , , , 王松, 他又
“沉潛好學 屢列前茅, 。” 曾亮明到過江南林園和北京長城各地遊歷,見識 與閱歷 富 他文采燦爛豐 , 、詩才洋溢 又沉潛好學 在縣學裡的成績表現, , 優異 我想曾亮明是有許多抱負志向的。 ,可惜他在科 考試上的仕進之途舉
“ ”
一路走得並不順利, 終生 業不順舉 ,乃也就藉文酒寄情 志 是當時的喻 , 一介名士。
( )
道光七年 一八二七年 ,曾亮明二十九歲的時候 曾經到潮州海陽縣拜, ( )(1787-1853)
會初任城南書院 習的 平 人黃釗 香鐵教 鎮 舉 ,黃釗年長十歲, 當時也正 壯年值 。黃釗將曾亮明留宿在書院 兩人佐以酒菜 聊到深夜, , , 曾亮明當席寫了「感懷 一詩 黃釗依」 , 「感懷 原韻 也和了一首 曾亮明的」 , 。 詩已經佚失 黃釗的 曾 雲茂才驤留宿城南, 「 籋 ,即和其感懷原韻 則收錄於」
“
其 讀白華草堂詩二集 詩集當中 詩云, :鮭菜休嫌地主寒 留君深語到更, 闌 無聊詩要平心出 有限樽宜盡意乾, , 。師範即今誰趙德,壯遊自昔慕任
”( 1995: 141)
安 他時。 閧動宣陽里 試取胡琴一笑談, 。 黃釗, 趙德是唐朝 憲宗元和年間奉潮州次史韓愈之命開辦並主持潮州州學的山長 任安, 為東 漢靈帝時期四川益州的大教育家,宣陽里典故則出自唐朝才子陳子昂,他 曾經以萬金購買一把胡琴,在宣陽里街上公開 爛砸 ,宣稱自己有文百軸, 馳走京師 卻不 人知 知音竟然比不上一把只是用來彈奏音樂的胡琴, 為 , , 說完當場就發送自己的傑作贈送圍觀的群眾,果然一舉轟動天下 天下皆, 知 黃釗以趙德和任安自況。 ,但也對曾亮明表明感嘆懷才不遇,知音難 覓。
( )
曾亮明的考運不佳 道光十八年, 一八三八年 四十歲的時候 來臺客居,
( )
於淡水廳竹塹堡北 村埔 今新竹縣北埔鄉北 村埔 。北 是客家閩南民間軍埔 事墾殖集團金廣福墾號總部的所在地 原 賽夏族朱姓部落地界 道光十, 為 ,
( ) ( )
五年 一八三五年 始為金廣福墾號所進駐 直到道光十七年, 一八三七年 二
( 2000:
月,金廣福墾號方才完成北 新墾地之土地踏丈分配埔 , 梁宇元, 56-62) 因此 曾亮明初抵北 之時 北, 埔 , 埔尚處於剛開發的階段。我們不知 道曾亮明 什 來到這草莽狉榛之地 住在 裡 也不知道他在北 是不為 麼 , 哪 , 埔 是依靠教課或為人代筆謀生 他甚至於日後未在北 留下任何生活的遺, 埔 跡 曾家歷代與臺灣夙有往來的傳統。 ,但並未在臺灣建立永久的家業 曾。 亮明的二哥曾亮秀在新 參贊義民廟的祀典事宜埔 ,當時義民廟的廟產經理 就是北埔金廣福墾首姜秀巒 而曾亮明則來到姜秀巒的新駐地北, 埔。
曾亮明選擇寓居在北埔,並且似乎就此隱居了起來,但他的才情畢竟掩
( )
藏不住。道光二十九年 一八四九年 ,淡水廳竹塹城內西門一座佔地二甲 的豪華園林潛園落成 潛園依城牆而建, ,佔地二甲 其地因之得名, ,今為 潛園里 潛園園內有釣魚橋。 、涵鏡軒、陶愛草廬 香石山房 碧棲堂、 、 、小 螺墩、爽吟閣 蘭汀橋、 、吟月舫 浣霞池 宿景圓亭 留香閘、 、 、 、雙虹橋、 滸橋、逍遙館、林下橋、梅花書屋 著花齋 二十六宜 掬月弄香等景、 、 、 清
點 曾亮明受邀與竹塹一帶聞人雅士前去遊賞 和潛園年輕而英氣勃發的, , ( 1821-1868)
二十八歲主人林占梅 雪村, 見了面 諸人在潛園涵鏡軒納涼喝,
( 1964) 茶,言談觸及詩歌後 林占梅便談興泉湧 色飛眉舞, , , 曾驤, 曾亮 明和林占梅及在座賓客即席分韻作詩相互唱和 林占梅寫下了 邀曾 雲先, 「 籋
( )
生 驤 偕諸同人涵鏡軒納涼 烹茶賞荷 分韻得 嬌, , 「 」字 一詩 詩云」 , :
“半畝淪漣趣已饒 芙蕖更喜綻今朝 如臨寶鏡凝妝靚 似浴溫泉出水嬌, ; , 。 玉柄風生含麝馥,翠盤露滴愛珠搖。熱塵即此銷除盡,暑氣何緣到綺
”( 1964: 2) 寮! 林占梅,
( )
咸 元年豐 一八五一年 夏秋某日 林占梅親自來到北 邀請曾亮明到潛, 埔 園作客,這一年,曾亮明五十三歲 林占梅三十一歲 林占梅以潛園, 。 為據 點組織潛園吟社 一如古代孟嘗君, 、春申君之養士 用以接待竹塹地區的, 騷人墨客。曾亮明感於林占梅禮賢下士的誠意,乃欣然同意 在回程路。
“ 上 林占梅心情很好 寫下了 北村訪曾 雲先生歸途口號 一詩 曰, , 「 籋 」 , :先 生家住翠雲窩 往訪歸來踏軟莎 路出炊煙烏 樹, 。 □ ,橋迴流水鴨頭波 平。
” 疇鴉落隨牛去,窄徑人停讓馬過。況值清和天氣好 薰風處處送秧歌, 。 (林占梅,1964: 4)
當年夏伏之後 曾亮明來到潛園 與林占梅在園中 酒 茗茶, , 飲 、 、閒談、 賦詩 聯句、 、彈琴,林占梅留下 伏後天氣多爽與 雲先生露坐中庭隨筆成「 籋
“
十韻 一詩記其事」 : 夜色涼水如,中庭薤簟鋪。微風來短榻,皎月挂高 梧 樹潤因過雨 荷圓乍有珠 名茶分玉。 , 。 琖,寶篆裊金爐 地僻心常靜。 , 詩多興未孤。閒談揮 尾 聯句麈 , 戛冰壺 竹影時濃淡 蘭香和有無。 , 。攜琴 彈落雁 倚枕聽啼, 蛄。蛙鼓迴環奏,瓶笙斷續呼 況當幽境在 自免俗塵。 ,
”( 1964: 10)
拘。 林占梅, 曾亮明平日與林占梅一同登臨遊賞 彈琴煮茗、 、 翰墨品評 兩人的關係亦師亦友 相交甚密 林占梅乃因而留下了許多與, , ,
“
曾亮明唱和的詩作 如 閒吟奉 雲先生, 「 籋 」:嶺表 閩中自各天、 ,交因翰墨 信前緣 花間愛我琴三弄 月下欣君賦一篇。 , 。共洗馬肝評硯譜 曾焚鵲尾,
”( 1964: 11) 對香筵 有時 手登臨去 踏盡 山綠水邊。 攜 , 青 。 林占梅, 再如「
“
同籋雲先生園池夜步即景分韻」:秋齋寂坐無情趣 聊向小園同散步 夜, 。 色朦朧薄霧漫 簫聲斷續涼風度, 。池邊螢誤水中星 蘆際花疑沙上鷺 吟, 。
”( 1964: 13) (
罷新詩漏欲終 半規斜月懸汀樹, 。 林占梅, 等,咸 七年豐 一八 )
五七年 林占梅又有詩記「上已日張筵池東軒邀曾 雲先生葉松潭廣文內弟籋
“
黃翼南孝廉 諸同好詩歌射奕作修 韻事暨 褉 」: 滿軒隹氣襲和融 正, 值蘭亭 樂事同。水色浮嵐濃淡碧 花 映日淺深紅, 顏 。當筵有令人三雅,對景無詩
” ( )
我一中 醉後連襟池上步 又隨蜂蝶入芳叢。 , ,「籋雲先生松潭廣文 清華 ) “
若癲上人雅集園齋即事 」:陰陰萬綠隱吾家,地僻懷幽靜不譁 滿座春風。 追北海 一簾秋水讀南華 塵心滌盡琴同撫, 。 ,舊釀藏多酒不賖。更愛談褌
” ( 1927: 37) ( )
揮玉塵 何須顧曲聽箏琶, , 林占梅, 咸 八年豐 一八五八年 春
( ) ) “
天有「籋雲先生松潭廣文 清華 若癲上人雅集園齋即事 」: 陰陰萬綠隱吾 家,地僻懷幽靜不譁 滿座春風追北海 一簾秋水讀南華 塵心滌盡琴同。 , 。
” (
撫,舊釀藏多酒不賖。更愛談褌揮玉塵,何須顧曲聽箏琶, 林占梅, 1927: 37) 夏天有 潛園適興六十韻 云「 」 :“不作封侯想 潛 已十年, 踨 。屢因 圖畫興,輙起眺遊緣。羣峭嶔□ ,度 重巒 嵂遷 商羊聊拄杖崒 。 ,欵叚忍加 鞭 初 胸襟曠 歸尤景物全 靈區瞻谷口。 既 , 。 ,勝處接城邊 頗得淵明趣。 , 非同仲子賢 築園容寄傲 著屐任周旋 適意欣孤往 娛情倦忘還 崖高。 , 。 , 。 堪望遠 地靜覺居偏 評石方僧孺 移花法道筌 斑紅階蘚潤 茸碧屋蘿, 。 , 。 , 牽。水闊波跳鯉 林深樹曳蟬 撫松凭偃蹇, 。 ,趂鶴步翩□。淡淡堤搖柳, 泠泠沼瀉泉 春融芬岸芷 露浥襲汀蓮 舞蝶翻歌扇 浮鷗傍釣船。 , 。 , 。橋多 修澗繞 路杳隔牆蓮 芡實雞頭剝, 。 ,蕟藤鴨脚纒。門低榕並亞 籬密槿添, 編 引蔓葡萄架。 ,薰芳茉莉田。菓垂羅□ ,熟 蘤綻佛桑妍。泛鷁迴塘曲, 盤蛇造洞巔。苔滋層磴滑 岩瀑一流懸 題壁鴻留爪, 。 ,窺渠鷺立拳。荷喧 池過雨 竹暝徑籠烟 撒網危磯上 授壺小院前 蔬澆抽甲壯, 。 , 。 ,菊種課丁 處 穴士 成室 誅茅構數椽。 挖 , 。清宵蟲語碎 晴畫鳥聲穿, 。格磔啼秦吉, 輈 杜鵑 百株栽絳雪 萬卷錄丹鉛 風定雲橫岫 星稀月在天 樓臺
□ 呌 。 , 。 , 。
皆倒影 亭榭盡臨淵 避暑賓攤簟 嬉春女落鈿 奚奴隨倜儻 侍史列蟬, 。 , 。 , 娟 阮籍遊而嘯。 ,嵇康懶與眠。茶甘烹雀舌 香靄爇龍涎, 。古劍求三尺, 名琴操七絃 詩觀辭駱什 帖檢換鵝箋 妙筆揮毫素。 , 。 ,奇書問太元。錦贉 裝玳瑁 繡, 裭記嫏嬛 鐘鼎周陶鑄。 ,圭璋漢 鐫 愛根何日了 吟債幾時□ 。 ,
思苦陳無已 脾幽孟浩然 論文憑隻眼 索句聳雙肩 枕上逍遙傳
。 , 。 , 。 ,
填
牀頭內外篇 師坡常說鬼。 ,學晉每逃禪。交摯相傾蓋 謳和共扣舷, 。南皮
( ) ( )
從葉後 松潭廣文 ,北面事曾先 籋雲先生 。射覆詞壇立 猜枚酒令宣 笙, 。
簫分雅部,醹醁醉華筵 釀厭中山困。 ,車乘下澤便 衷懷希魏野。 ,氣概仰 張顛。性拙薄戎算 平生輕嶠錢, 。言狂人竊笑,癖怪我難悛 默默囂塵。 減,悠悠俗慮捐 有心追隱逸 無志慕騰騫。 , 。况免饑寒逼 猶兼疾痛蠲, 。
”( 1927: 40-42) 曾聞唐白傳 閒散即神仙, 。 林占梅,
(1788-1858) 平日 曾亮明也不時, 到竹塹另一士紳譽為開臺進士的鄭用錫
位於北門外水田街的北郭園走動。鄭用錫長曾亮明十歲 是時主持明志書,
( )
院 他的園林北郭園落成於咸 元年, 豐 一八五一年 ,也就是曾亮明到林占 梅潛園作客的那一年,園中有小樓聽雨、歐亭鳴竹 陌田觀稼、 、曉亭春 望 蓮池泛舟 石橋垂釣 深院讀書、 、 、 、曲檻看花 小山叢竹諸景、 。鄭用錫 組織了一個名叫竹城吟社的詩社 曾亮明也加入了該社 鄭用錫的 北郭園, 。 詩鈔 ,有多首與曾亮明唱和的詩篇,可惜 曾亮明在北郭園的作品皆未傳,
( ) “
世 咸 七年。 豐 一八五七年 鄭用錫寫下了 和曾 雲茂才驤見贈元韻「 籋 」:旗 鼓雄壇百萬兵 淋漓大筆冠群英 無官好 天倫樂, , 敘 ,得地偏逢人境清,今
” 日衣冠萃東海,多年琴劍別春明 小山咫尺如招隱, ,桂樹經冬亦向榮 ,又
“
有 疊前韻贈 雲「 籋 」: 紫電 霜武庫兵 如君嶽嶽復英英 直原在已身難青 , , 枉 熱不因人心自, 清,豈過屠門思大嚼,為分壁火借餘明 相期此筆凌雲,
” “
去,升斗沾恩亦足榮。 「 籋和 雲見贈元韻」:久遂初衣結草堂 奇書百軸, 自生香,江山此去留模範 文物如今幾典章 築室相依三徑在, 。 ,登壇雖老
”
一軍張 畢生到此將何用 我且傾杯對釀王, , 。 曾亮明隱居北 和竹塹埔 , 以讀書寫詩養志 亦深得鄭用錫的敬重 鄭用錫另有詩作與曾亮明有關, 。 ,
“
如 和 雲望雨原韻「 籋 」:發 耰耡 未親 誰襫 尚 , 為琴劍太平民 莫疑恤緯非關。 己,竊恐舐糠累及身。溝洫已枯頻待澤,桔槔纔歇又生塵 吾儒豈有回天。
” ( )
力,祇自憂煎作杞人,寫的可能是咸 七年豐 一八五七年 淡水廳所屬桃仔
“
園的旱災,「 籋讀 雲詩寄贈」: 卓犖英才願未償,饑驅無力赴名場 長途屢。 蹶嗟羸馬 修脯無多漸餼羊 挾策能伸三寸舌 憂時空結九迴腸, 。 , 。匡廬嘯
” “
詠終何補,恐有旁人笑汝狂,以及「籋雲將歸里應秋試」:莫嗟鬢影幾成 霜 雛菊當秋老更香 誰贈 袍憐范叔 曾燒丹鼎學淮王, , 祶 , 。枯桐爨下終知
”
遇 寶劍匣中寧久藏 且暫籠樊依野鶩 沖霄看汝好飛揚, 。 , 。 ,都觸碰到令
“
曾亮明一生有志難伸的科考問題 另有 白桃花和 雲作。 「 籋 」:紅雨飛殘日又
晴 鉛華一洗本天成 初開玉佩江干夢 新剪冰綃竹外明 沅水美人雙鬢, 。 , 。
”(
縞,天臺仙子五銖輕。可憐靧面重重恨,留與梨花訂此生。 鄭用錫, 1992: 159-163)把白桃花比擬作年華老去的美人 也暗傷自身的年邁 鄭, 。
( )
用錫逝世於咸 八年豐 一八五八年 ,享年七十歲。
( )
曾亮明在潛園做客的餘年裡,臺灣曾經歷了咸 三年豐 一八五三年 林
( ) ( )
恭、咸 四年豐 一八五四年 小刀會黃位以及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年 戴潮春等 民變 林占梅, 毀家紓難,自組 勇團練 四出征戰平亂鄉 , ,這些英雄俠義事 蹟,當為曾亮明所目睹身歷並 之分勞解憂 林占梅的交友雖廣為 。 ,而有浮
( )
濫之譏 但林占梅則常說 知他者只有他的岳父黃驤雲 雨生, , 、當時臺灣 地區最高行政首長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11)徐宗幹(樹人)、以及曾亮明
( )
等人而已,可見曾亮明在林占梅心中的 量 咸 八年份 。 豐 一八五八年 ,林 占梅整理手稿合為詩集 潛園琴餘草 ,曾亮明和徐宗幹、黃紹芳 洪毓、 琛 黃鶴齡 楊慶琛 廖鴻荃 陸翰芬 黃維漢等諸家同而 之作序 曾、 、 、 、 、 為 。
“
亮明寫道:余年四十 即棄諸生而客於臺, 。雖 業盡廢 然詩歌舉 , 、文史, 結習未忘 恨可與談者 少耳; , ! 林雪村都轉,淡水巨室也;鄉閭以孝稱。 且篤於世誼交情,慷慨任俠 有東漢八廚風 又聞其抱雅 而多才思 彝, 。 尚 , 鼎琴尊 珍怪紛羅, ;於書畫 絲竹、 、騎射諸藝亦色色精絕。是 秘閣再見清 倪雲林復生也 心欽遲之 一日 詣其齋 流連茶話 偶及風騷 雪村色, 。 , , ; , 飛眉舞 若即欲疾趨 蓮 浣花之室者 從此喜與余作玉屑談, 青 、 。 ,遂延余為 老馬 然余猶有慮焉。 ! 慮其綺年失學 馳騁京華 況家務叢雜 日不暇, ; , 給,未有儉於腹而 於才者 亦未有不勞其神而逸其趣者豐 、 ! 而熟知無慮 也? 蓋其天稟超絕,加以數年來彈琴習靜,淡若書生 披覽勤, 、紬繹切、 商榷多 故其詩日進 嗟乎, 。 ! 今之傖父 於載籍及前賢名篇 未省識而以, 概 詩自負 塞滿牛腰 是打油釘鉸皆可以吟詩矣 牛童馬走皆可以談詩矣, ; , 。 詩若是易也 何俟雪村乎, ! 雪村之詩 於中, 晚、宋人為近,於遊覽、寫懷 長。其構思下字 如五丁開山 別通蹊徑, , ;如李臨淮軍容 壁壘一新, 、 為
旌旗變色 又如少翁奇術; ,鉤營致魄 使李夫人活現帳中, 。其傑句繁富, 11) 其職務相當於福建省臺灣地區行政長官兼防衛司令再兼行政監察長職 因兼銜按,
察使,乃不受福建省巡察御史的行政監察 因而, 為臺灣的最高行政與軍事首長。
雖老馬識途稍效導引 要其心血固多人數斗矣 或調雪村頗濫交 幾如坡, 。 , 公烏臺之累 然雪村恆言 知我者惟黃公雨生 徐公樹人及余數人而已。 : 、 ; 是濫而不濫也 或又謂雪村多坎坷 邇者時亂年荒。 ; 、骨肉喪亡 又付會計, 於紀綱任其侵盜,致詩日富、家日窮,悲憤時發於篇什 然而昔人論詩。 , 有 若非新變 不能代雄 之說 如雪村之 新變代雄 何疑『 , 』 ; 『 』 ! 夫雄於謳 吟 即可雄於振作 使以治詩之道治家, ; ,屏斥奸邪如去浮煙浪墨 則一鳴, 驚人 賢者固不可測, 。家將恢復 或不至如雲林之終窮, ;詩愈精進 或可, 直入 蓮 浣花之室 此吾所以望雪村也夫青 、 。 ! 此吾所以序雪村也夫! 咸
”
八年小春下浣, 平曾驤拜譔。 林占梅另亦整理了他與潛園賓客唱和
豐 鎮
的所有詩作為 潛園唱和集 ,可惜該書已佚失 曾亮明於 潛園琴餘草 序。
“
中對林占梅諄諄告誡以持家之道,需 以治詩之道治家,屏斥奸邪如去浮煙
” ( 2003: 80)
浪墨,不料一語成讖, 李維修, 林占梅因部屬林南山為其收租 侵凌鄭家外戚陳家,雙方纏訟經年,為陳家與鄭家狀告京師 穆宗皇帝御清 前,清穆宗下令提召林占梅至北京候審 林占梅不堪訟事煩憂及名譽受,
( ) ( 1999:
辱,乃於同治七年 一八六八年 於獄中吞金自殺, 陳運棟, 120-124)享年不到五十歲 此後千金散盡 人去樓空 家道中落。 , , 。
(
由鄭用錫「籋雲將歸里應秋試 一詩可知 曾亮明於咸 八年」 , 豐 一八五八
) ( )
年 即有意東山再起,再赴廣東省城應試 咸。 豐九年 一八五九年 八月 他, 回到廣東省參加己未科鄉試 這年他已六十一歲, ,可惜時運不濟 依舊名, 落孫山 從鄭用錫。 「 籋讀 雲詩寄贈 一詩可知 曾亮明考到最後」 , ,年歲日 長 身體漸不耐長途奔波, ,對於功名之事 事實上已經是欲振乏力了, 。
( )
同治二年 一八六三年 冬十二月十九日 曾亮明逝世於竹塹 享年六十, , 五歲 在臺灣共住了二十五年 家諡博雅純儒 曾亮明與林占梅文酒交遊, , 。
“
二十年,林占梅作「哭曾 雲先生 七律二首弔亡籋 」 :命宮磨蠍因儒冠,入地 應知暝目難。弟子招魂悲宋玉 才人落第痛方干, 。一生潦倒愁 酒 兩字拚 ,
” “
高定蓋冠。海內知音今有幾,傷心不忍抱琴彈。 ;襟懷卓犖步 ,
清 蹁躚
文酒相陪二十年。下筆千言詞亹亹 撐腸萬卷腹便便, 。交情韓孟能居左,
”( 1927:
才藻何劉肯讓先。為檢遺珠壽梨束,九原如覺料怡然。 林占梅, 33)當年並彙曾亮明遺帙為 籋雲詩抄 一書 付諸剞劂 惜今遺稿無存, , ,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