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尚武精神及精武體育會的發展
郭 嘉 輝 (香港理工大學) 劉 繼 堯 (香港浸會大學)
Ⅰ. 前言
Ⅱ. 孫中山與精武本紀序
Ⅲ. 孫中山與精武體操會
Ⅳ. 精武體育會發展始末
Ⅴ. 總結
Ⅰ. 前 言
孫中山(1866-1925)在文的一面著書立說建立思想體系, 在武的一面提 倡尚武精神來振興中華. 前人指出: 孫中山提倡武術, 不是紙上談兵, 而是 身體力行. 在廣東石門坑時, 孫中山與陸皓東(1868-1895)等人, 前去武館 學習拳藝. 在廣東就任臨時大元帥時, 邀請著名武術家蔡桂勤擔任其武術 教練.1) 了解孫中山對武術的態度, 特別是通過武術而達到強種保國的觀 念, 反映了部份時人的共同意見.
孫中山曾送贈「尚武精神」予精武體育會(下稱: 精武會), 精武會前身為「
精武體操學校」ㆍ「精武體操會」), 這事依然傳頌至今. 這反映了, 精武會發 展的早期, 與同盟會(後來的國民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日後, 精武會的 壯大, 與「革命」及「粵商」有著微妙關係.
1) 王伯余, 「淺析孫中山的武術價值觀-讀精武本紀·序」 (泉州師範學院學報
29-2, 2011.3), p.110.
本文之內容, 便是圍繞孫中山的武術思想, 以及精武會的發展作一介紹.
當中, 旁及近代中國的不同軌跡, 包括: 強種保國ㆍ武術團體ㆍ中國體育文 化, 及社會文化等.
Ⅱ. 孫中山與精武本紀序
孫中山於1919年10月20日, 為精武體操會成立10週年之際, 為精武本 紀寫的序言. 此篇文章, 雖然簡短, 不過五百餘字; 卻是「孫中山一生的言 論和著述中關於體育最為完整ㆍ最為直接的表達」.2)
孫中山的序文如下:
自人類日進於文明, 能以種種經驗, 資用器具, 而抵抗自然. 至於今日人智 所發明者, 幾為古人夢想擬議所不到, 蓋雲盛矣. 然以利用種種器具之故, 漸 舉其本體器官固有之作用, 循用進廢退之公例而不免淘汰, 此近來有識者所深 慮也.
慨自火器輸入中國之後, 國人多棄體育之技擊術而不講, 馴至社會人積弱愈 甚; 不知最後五分鐘之決勝, 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時, 為今次歐戰所屢 見者, 則謂技擊術與槍炮飛機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國人曩昔僅襲得他人 物質文明之粗未, 遂自棄其本體固有之技能以為無用, 豈非大失計耶?
我國民族, 平和之民族也. 吾人初不以黷武善戰, 策我同胞; 然處競爭劇烈 之時代, 不知求自衛之道, 則不適於生存. 且吾觀近代戰爭之起, 恒以弱國為 問題. 倘以平和之民族, 善於自衛, 則斯世初無弱肉強食之說; 而自國之問題 不待他人之解決, 因以促進世界人類之平和, 我民族之責任不綦大哉?易
曰: 『慢藏誨盜, 冶容誨淫. 』孟子曰: 『人必自侮, 而後人侮之; 國必自 伐, 而後人伐之. 』此皆為不知自衛者警也.
精武體育會成立既十年, 其成績甚多, 識者稱為體魄修養術專門研究之學 會, 蓋以振起從來體育之技擊術為務, 于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 推而言之, 則民族所以致力於世界平和之一基礎. 會中諸子為精武本紀既成, 索序于 余, 余嘉諸子之有先知毅力不同于流俗也, 故書此與之.3)
2) 張娟, 「孫中山的體育理念-讀精武本紀·序」 (體育學刊 16-5, 2009.5), p.87.
3) 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 等合編, 孫中山全集(第五卷) (北京: 新華書店, 1985.4), p.150.
孫中山在這篇序文有三點值得注意: 1.「火器輸入中國之後, 國人多棄體 育之技擊術而不講, 馴至社會人積弱愈甚」. 2.「我同胞然處競爭劇烈之時 代, 不知求自衛之道則不適於生存. 且吾觀近代戰爭之起, 恒以弱國為問題
」. 3.「體育之技擊術, 為務于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
孫中山認為西方武器輸入後, 使國人認為習武無用, 其惡果是令到國人 積弱. 而國人極弱, 又不懂自衛之道, 其惡果便是國弱. 國人積弱與國家積 弱似乎是互為因果, 強種保國便成為要務. 武術在孫中山眼中便是達到這 目標的渠道之一.
前人指出, 孫中山強種保國之精神, 早見於1912年3月, 以中華民國臨時 大總統名義頒佈的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 文中, 孫中山 強調: 欲圖國力之堅強, 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4) 概括而言, 孫中山將「體 力」與「國力」聯繫一起, 說明了國民體質的好壞與國家是否強大有密切關 係, 國力之本便是體力. 以武術鍛鍊國民體力, 便是強種保國之道.
提倡武術之路, 並非一帆風順. 清末以後, 批評中國傳統之風, 越演越烈.
特別是新文化運動, 對傳統文化造成嚴重的衝擊. 中國武術, 被視為傳統文 化的一部份, 同受批判. 同時, 西方體育, 挾學科之名義, 遂與中國體育, 包括武術發生衝突, 「土洋體育之爭」便由此而起.5)
可幸的是, 有不少時人與孫中山持相同意見, 認為中國武術仍是強種保 國的重要渠道. 比孫中山稍微年長的無錫國學專修書院校長唐文治(1865 -1954)在「國學進化概論序」中, 指出: 「蓋吾國之國粹, 而流衍於東瀛. 三 十年前, 日俄戰爭, 旅順, 奉天之役, 再接再厲, 觀者謂槍炮交綏既竭, 則 以短兵肉搏繼之. 俄人軀幹豐碩, ...日人則短小精焊, 驃疾無倫, 比如飄 風冬雨之不可遏, 則以其平日竊取吾國之技擊故也. ……以道德為本, 奮邁 往之氣, 具貞固不搖之精神, 始終忽懈, 以達保身ㆍ保家ㆍ保國ㆍ保民族之 目的」.6) 唐文治之意見, 與孫中山相若, 戰爭中, 槍炮雖然重要, 但近身肉
4) 張娟, 「孫中山的體育理念-讀精武本紀·序」 (體育學刊 16-5, 2009.5), p.89.
5) 有關「土洋體育之爭」, 請參考林小美等著, 清末民初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研究 (杭 州: 浙江大學, 2012.3), pp.37-47.
6) 劉露茜, 王桐蓀 編注, 唐文治教育文選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 1995), pp.228
搏的本領亦不能忽視. 唐文治雖主理國學學校, 卻重視學生體格. 延請教練 教授武術, 其目的, 便是「保身ㆍ保家ㆍ保國ㆍ保民族」, 亦即是「強種保國
」.
除了知識份子外, 一些提倡武術者亦持同樣意見, 更分析體力與國力之 間的關係. 例如姜俠魂在「武術與民族指出」: 「一國家的強弱, 其關係雖有 多方面的種種原因, 但是國民的體力強弱卻是國家強弱所關的重要因素.
人民身體強健, 一切實業都因之而增加效率, 工作生產都增高了, 國家怎樣 得不強呢?如果人民疲弱軟敝百事不做, 只圖安逸享樂, 結果成為全國病 夫, 國家怎能不弱」.7)
當時部份武術家, 亦認為武術有強種保國的價值. 例如金一明(?-1966) 指出: 「強國者, 必先強身. 強身即是強國」.8) 薛顛(1887-1953)指出: 「此 術(筆者按: 象形術)以修養膽力為主腦, 以衛國保民為宗旨」.9) 孫祿堂將體 力聯繫國力這思想, 不只是出現於中國. 與中國一水之隔的韓國, 亦有這思 想. 前人究其原因, 指出韓國在近代國勢日下, 面臨民族危機, 於是激發了 民族主義體育想, 希望透過國民體力和精神來提升國權國力. 韓國體力即 國力的思想, 直到20世紀70年代仍然被提及, 當時朴正熙總統(1917 -1979)為第55屆全國體育大會致辭時, 指出體力就是國力的基礎. 國力是 令國家富強ㆍ使民族開花的土壤. 強健的身體和團結力, 正是國家發展的 源動力. 10)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 在紀效新書中指出: 「拳法似無與於大戰之 技, 然活動手足, 慣勤肢體, 此為初學入藝之門」.11) 「拳法似無與於大戰之 技」是戚繼光根據事實所感而發. 不過, 世易時移, 清末之後, 雖然火器輸
-229.
7) 姜俠魂, 「武術與民族」 (林小美 等著, 民國時期武術運動文選, 杭州: 浙江大學, 2012.7), p.124.
8) 金一明, 中國技擊精華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 2002.6), p.5.
9) 薛顛, 象形拳法真詮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 2007.5), p.1.
10) 何金樑ㆍ連恆欣ㆍ黃東治, 「韓國體育運動史演進與民族主義之形成」 (臺灣國際 研究季刊 7-1, 2011年 春季號), pp.89-95.
11) (明)戚繼光 著; 馬明達 點校, 紀效新書 (北京: 人民體育, 1988.2), p.307.
入, 拳法似乎更無於大戰之技; 但是拳法卻成為鍛鍊國民體力之渠道, 兼之 成為保國之方法. 當中除了「強種保國」的思想外, 還包涵了民族主義ㆍ文 化傳統等意義.
Ⅲ. 孫中山與精武體操會
前人指出: 孫中山在1916年11月, 參加精武會舉辦的技擊運動會時, 發 表演說, 認為: 「技擊為中國國粹, 自槍炮發明之後國擊遂微. 通過此次歐 洲戰爭至實踐證明, 槍炮為衝鋒之用, 肉搏則非技擊述不可」.12)
關於精武會, 孫中山指出: 「精武體育會成立既十年, 其成績甚多. 識者 稱為體魄修養術專門研究之學會, 蓋以振起從來體育之技擊術, 為務于強 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 前人認為, 孫中山將精武體操會, 或言體育團體, 與強種保國拉上關係, 是有三個原因: 1.民國成立至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 之前, 並沒有專門管理體育的政府機構. 於是, 體育團體在推動體育發展有 重要地位. 2.重視社會團體是孫中山一向的思路. 3.體育團體能夠儲備軍事 人才.13)
孫中山除了贈送「尚武精神」於精武會外, 還送「尚武樓」於中華武術會.
吳志青(1887-1951)記: 「民國十一年, 青方在滬主持中華武士會, 草創伊 始, 百感棘手, 正於進退維谷之間, 適陳逆在粵叛變, 總理蒙難來滬, 當即 謁見於莫利愛路行邸, 詳陳顛末, 深得嘉許, 勉以努力進展, 培成革命勢力 之組合, 並賜題『尚武樓』三字」.14) 不久, 孫中山於1925年去世. 若論孫 中山與中華武術會及精武會的關係, 後者似乎更深.
根據上海精武會的官方網站. 精武會發展初期, 頗得力於與孫中山有淵
12) 張娟, 「孫中山的體育理念 -讀精武本紀·序」 (體育學刊 16-5, 2009.5), p.88.
13) 張娟, 「孫中山的體育理念 -讀精武本紀·序」 (體育學刊 16-5, 2009.5), pp.89-90.
14) 吳志青 等著, 國術理論概要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 2011.10).
源的陳其美(1878-1916)及農勁蓀(1862-1953). 陳其美在1906年加入同 盟會, 1908年奉命回國, 來回與浙江及京津等地. 1911年, 同盟會總部成 立後, 被推諉庶務部長, 後被奉為滬軍都督, 1914年中華革命黨成立, 任總 務部長, 1915年10月被孫中山委為淞滬司令長官. 農勁蓀, 出於於滿族官 僚家庭, 原籍河北. 隨天平天國的志士學習, 兼學技擊. 留日學習歸國後, 奉孫中山之命, 在京津一帶, 廣結武林豪傑, 積累革命力量. 15)
由於孫中山揮寫「尚武精神」四字於精武會, 並號召民眾強種保國, 幫助 了精武會的發展. 基於孫中山的宣傳和影響, 不少時人注意精武會. 以下, 將會詳述精武會的發展過程.
Ⅳ. 精武體育會發展始末
精武會創立於1910年, 由陳其美ㆍ農勁蓀ㆍ霍元甲(1868-1910)等, 因 西洋大力士奧皮音在上海表演時誣蔑中國人一事, 聚集上海而協力創辦.16) 至1916年, 由陳公哲(1890-1961)ㆍ盧煒昌(1883-1969)ㆍ姚蟾伯(生卒 年不詳)(人稱「精武三公司」)改組為「精武體育會」, 促成其後「精武會」的快 速發展.17) 其出現, 可謂呼應了晚清以降國勢不振, 中國對外連連戰敗, 國 人對於「尚武」精神的追求及反思, 這不單代表了中國人對於國運日蹙的反 省, 同時亦反映了傳統武術蛻變成為改變「身體」的體育運動之重要過程.18)
15) 以上資料據上蓋精武會官方網站: http://www.chinwoo.org.cn/page/section /25, 檢索日期2014年4月27日.
16) 黃佩華, 「精武體育會成立年代考」 (體育文史 1991-1), pp.55-58; 韓錫曾,
「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考辯」 (浙江體育科學 1995-2), pp.49-53.
17) 有關「精武會」的簡史, 可參盧麗娟, 上海精武體育會總會會史 (上海: 上海精武 體育會總編輯委員會, 1996).
18) 黃金麟, 歷史ㆍ身體ㆍ國家: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台北: 聯經出版, 2001), p.40. 目前關於「精武會」研究的專著不多, 就其與社會各成員之間的研究有劉帥, 精武會社會網絡之研究(1909-1941)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09);
至於「精武會」與中國體育現代化的貢獻討論則有胡玉姣, 上海精武體育會體育現 代化研究(1910-1937)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至於研究「精
1. 「精武會」的成立與早期發展
精武會的出現與「革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上述三位創辦人, 除霍元甲 外, 其餘兩位皆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而霍氏來滬之行更是由陳其美等邀 請而來, 可見該會的創設實為陳ㆍ農等主導.19) 更值得注意的是「精武體操 學校」的出現, 除了是安頓霍元甲外, 或與陳其美ㆍ宋教仁等策劃起事, 急 需軍事人材有關. 「精武會」早期的要員如: 陳鐵生ㆍ王一亭ㆍ徐一冰ㆍ楊 譜笙ㆍ李迪初ㆍ王維藩等皆為同盟會成員.20) 1916年, 孫中山先生出席精 武會舉行之學員畢業禮. 1919年, 又為精武本紀作序, 至1921年精武十 週年建會慶典時, 更親提「尚武精神」的牌匾送給精武會.21) 「精武會」與「革 命」的關係實不言而喻, 故「精武會」可為孫中山等一代「革命者」對於「強國 保種」ㆍ「尚武精神」的呈現.
「精武會」除了「革命」外, 廣東人士的貢獻亦頗大. 按「精武會」1914年至 1919年的中ㆍ高級畢業會員名錄共28位, 其中19人為粵籍, 便可想而知該 會的情況.22) 此外, 上海精武會在發展的過程中, 曾設立精武業報以作 推廣, 陳公哲邀請羅嘯敖擔任主編, 羅氏曾任廣東社七十二行商報的社長,
武會」的史料, 計有: 陳鐵生, 精武本紀 (上海: 中央精武, 1921); 羅嘯敖, 精 武內傳 (上海: 中央精武, 1923); 陳公哲, 精武會之回顧及今後之希望 (上海:
中央精武, 1920); 阮慧娟, 女子精武會十周年特刊 (上海: 中央精武, 1927);
上海檔案館所藏卷宗號Q401-10-1至Q401-10-132等等, 收錄上海精武會會員名 冊ㆍ章程ㆍ特刊ㆍ會議紀錄ㆍ報告書ㆍ會函稿等等, 參胡玉姣, 上海精武體育會體 育現代化研究(1910-1937), pp.236-241.
19)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台北: 華聯出版社, 1973), pp.1-6.
20) 韓錫曾, 「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考辯」, pp.49-51; 劉帥, 精武會社會網絡之研究 (1909-1941), p.12.
21) 余永清, 中國武術史概要 (武漢: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pp.153-154.
22) 黎惠生(廣東)ㆍ盧煒昌(廣東)ㆍ陳公哲(廣東)ㆍ劉戾臣(廣東)ㆍ邱亮(廣東)ㆍ李迪 (廣東)ㆍ姚蟾伯(江蘇)ㆍ寧竹亭(山東)ㆍ徐振江(淅江)ㆍ翁耀衡(廣東)ㆍ馮鐵魂(廣 東)ㆍ黃漢佳(廣東)ㆍ劉日暄(山東)ㆍ鄭灼辰(廣東)ㆍ翁耀衡(廣東)ㆍ馮蘭舉(廣東)ㆍ 浦闊亭(廣東)ㆍ沈季修(廣東)ㆍ金光耀(淅江)ㆍ呂啟明(山東)ㆍ李維新(直隸)ㆍ黃漢 佳(廣東)ㆍ黃光耀(淅江)ㆍ王漢禮(浙江)ㆍ黃維慶(廣東)ㆍ薛鞏初(廣東)ㆍ曾啟文(廣 東)ㆍ羅克己(廣東). 精武體育會史料選」, p.20.
對於辦報豐富經驗, 而且在粵亦有廣大的人脈網絡. 故1920年ㆍ陳公哲ㆍ 羅嘯敖ㆍ黎惠生ㆍ陳士超ㆍ葉書田等「出使」東南亞推廣「精武會」, 乃得力 於羅氏之人脈.23) 陳鐵生除了是同盟會會員外, 其於1918年設立「精武體 育會粵樂部」, 同時又為廣肇週報粵曲曲譜的長期撰稿人ㆍ「中華音樂會」
創始人, 在上海粵曲界有重大的影響力.24) 二十世紀初年, 粵曲大盛於上 海, 受到不少居滬粵商歡迎, 設有不少「廣舞台」ㆍ「大戲院」, 先施ㆍ新新ㆍ 永安三大百貨公司皆設有職員粵劇團.25) 可見, 「精武會」粵藉成員不少皆 社會顯要. 可想而知, 這些粵籍成員成為「精武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 柱.
以上的一ㆍ二事例, 說明了「精武會」的草創與兩者的關係, 同時亦因這 些關係使得「精武會」呈現出特別的軌跡. 如從「精武會」分佈而言, 其自 1916年改組後至1929年, 先後成立42個總會ㆍ分會, 會眾約40餘萬, 為中 國體育組織之巨擘.26) 如仔細查看, 分會成立的情況: 1918年成立「漢口分 會」; 1919年成立「廣州分會」ㆍ「香港分會」; 1920年成立「汕頭分會」;
1921年成立「雪蘭莪分會」; 1922年成「星洲分會」; 「1923年」成立「南昌分 會」; 1924年成立「泗水分會」; 1925年成立「廈門分會」; 1927年成立「四 川分會」; 從以上可見精武會分會以華南為主, 其中粵省為更為重中之重, 其次東南亞的海外分會亦佔不少.27) 而東南亞分會的成立與陳公哲等於 1920年的出訪有密切的關係, 而據其憶述此行“廣州為通達南洋之門戶, 自 粵會成立後, 報紙宣傳…南洋華僑, 曾函粵會”,28) 可謂由於廣州分會成立 的推動, 故可見精武會的擴張多與粵籍人仕有密切關係, 從而可見近代中
23)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70.
24) 劉帥, 精武會社會網絡之研究, 1909-1941, p.38; 程美寶, 「近代地方文化的 跨地域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ㆍ粵樂和粵曲在上海」 (近代史研究 2007 -2), p.3.
25) 程美寶, 「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ㆍ粵樂和粵曲在上 海」, p.4.
26) 國家體委體育史工作委員會ㆍ中國體育史學會, 中國近代體育史 (北京: 北京 體育學院出版社, 1989), p.101.
27)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p.44-88, 102-107.
28)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54.
國體育發展的其中一項軌跡.
2. 「精武會」的擴展模式
以上簡易地交代了「精武會」肇建之時與「革命」ㆍ粵藉人仕的脈絡, 以下 則嘗探討這些連繫, 何以造就「精武會」成為近代中國武術文化的奇葩.
過往不少學者指出粵籍商人, 在近代中國商業發展中透過彼此間的「家族 聯姻」ㆍ「同鄉之誼」等關係, 發展成為團結的群體, 進而在近代中國政ㆍ商 界佔有重要席位.29) 這些「纽帶」成為粵商在國內外, 商業發展的「重要資本
」, 如「永安百貨」的前身澳洲永安泰水果店, 則是由香山縣郭氏ㆍ馬氏ㆍ蔡 氏集資而成; 張振勛(1841-1916)之發跡, 實有賴南洋粵商張煜南 (1851-1911)ㆍ張鴻南(1860-1921)兄弟之協助; 居滬買辦勞敬修亦曾協 助簡氏建立煙草廠(即後來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由是可見「粵商」同鄉關係 對於他們在海內外推行擴展有重要的作用.30)
此外, 明ㆍ清以來會館發展為成各地商人聚集的會所, 在晚清社會亦存 在不少類似的商人組織.31) 透過這些組織, 商人得以增強聯繫ㆍ凝聚力量, 更有甚者掌握社會公共事務, 成為半政府式的社會組織.32) 隨著晚清五口 通商以降, 大量的廣東商人ㆍ移民遷入中國沿海各通商口岸, 以至東南亞 各地, 會館等組織亦因而擴展至各地. 如上海自1843年開埠以來, 歷三次 移民潮後, 形成居滬的「廣東幫」,33) 其中如買辦唐景星ㆍ徐潤ㆍ徐榮村ㆍ 陳可良等相繼遷入, 廣東工人由1853年約8萬, 增至1915年約30多萬
29) Stephanie Po-yin Chung,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Hong Kong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South China (Basingstoke, Macmillan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pp.xix, 1-20.
30) 何佩然, 「清末民初廣東商人群體生平學研究」 (史藪 1, 1993.12), pp.230 -232.
31) 王日根, 「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 (歷史研究 1994-4), pp.47-62.
32) Bryna Goodman 著, 宋鉆友 譯, 家鄉ㆍ城市和國家 -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 同, 1853-193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pp.62-63.
33) 梁元生, 「上海開埠後廣東幫與寧波幫的競爭] (晚清上海: 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 pp.23-40.
人.34) 因此, 粵籍公所ㆍ會館亦之湧現, 其中由唐景星等領導「廣肇公所」
為最具影響力.35) 這些同鄉商業組織與海內外的連繫, 亦成為了粵商發展 的重要資本.
由是可見, 清季民初期間, 粵商在國內外, 透過「關係」ㆍ「組織」使他們成 為了華南社會上一群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ㆍ經濟力量. 而這一種關係ㆍ模 式不獨影響政治ㆍ經濟, 而文化上亦深深地影響著華南ㆍ甚至中國社會的 發展, 而「精武體育會」的發展則是最佳的例證, 以下將詳細分析, 精武會在 各地分會的成立, 與這些粵商的關係, 籍以說明這粵商「纽帶」對於華南文 化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 「精武體育會」改組後的的三位重要領導人之中, 陳公哲(1890 -1961)ㆍ盧煒昌(1883-1969)皆是祖籍廣東香山, 而這出生背景ㆍ關係, 卻造就了該會何以在二十世紀初能迅速於海內外擴展的原因. 如前文所及, 清季上海由於外商雲集, 對於買辦需求殷切, 香山人由於長期以從中外貿 易, 因而吸引不少粵籍買辦抵滬, 其中顯要者計有: 唐景星ㆍ唐茂枝ㆍ徐寶 亭ㆍ徐榮村ㆍ林清ㆍ鄭觀應(1842-1921)皆是祖籍香山.36) 這批香山買辦 由於營商有道, 遂於1872年成立「廣肇公所」, 成為滬境最具影響力的粵人 組織. 由於陳ㆍ盧兩位皆祖籍香山, 而陳氏為一五金商人ㆍ盧氏家族從事 建築,37) 透過他們的商業脈絡, 二人更成為「廣肇公所」的董事, 故從人事 佈局而言「精武會」與「廣肇公所」實有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38) 可以預見的 是, 「精武會」與「廣肇公所」等一眾粵籍紳商ㆍ名流的關係, 促成了其成功 的拓殖, 特別是在陳公哲的領導下.
34) 林輝鋒, 「廣幫與潮幫: 晚清旅滬粵商管窺」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5), p.96; Bryna Goodman 著, 宋鉆友 譯, 家鄉ㆍ城市和國家 -上海的 地緣網絡與認同, 1853-193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pp.40-42.
35) 宋鉆友, 廣東人在上海(1843-1949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pp.62-73.
36) Bryna Goodman 著, 宋鉆友 譯, 家鄉ㆍ城市和國家 -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 同, 1853-1937, p.41.
37)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20.
38) 程美寶, 「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ㆍ粵樂和粵曲在上 海」, p.3.
首先, 以「漢口分會」為例, 該會成立於1918年, 起因於曾務初ㆍ勞用宏 等邀請陳公哲協助成立,39) 亦因此便與「金星保險公司」有種密切的聯繫.
陳公哲等應邀於1918年6月抵達漢口, 隨即與勞用宏等於金星保險公司設 行公宴.40) 而漢口分會甫成立以後, 更有金星保險公司, 借地以資興建操 場.41) 足見, 兩者之間的關係. 而仔細查看之下, 金星保險公司於1914年, 由唐紹儀, 召集黎元洪ㆍ梁士詒ㆍ劉存厚ㆍ甘翰臣等集資100萬元成立 的.42) 唐氏亦是祖籍廣東香山, 漢口分會為立後便以勞用宏為會長, 而按 陳公哲所載: 「用宏年少有為, 為粵人商業巨擘」,43) 足見, 「漢口分會」雖地 理上處於華中, 但其卻粵商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除上述的「金星保險公司」外, 「精武體育會」與「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亦有 密切關係.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前身為「中國廣東南洋煙草公司, 於1905年 末, 由簡照南ㆍ簡玉階得叔父簡銘石協助下成立, 其後因虧損再得簡銘石 資助而於1909年易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1919年正式改組為「南 洋兄弟煙草公司」.44) 而簡氏早年經營怡興泰ㆍ順泰輪船公司, 往來越南ㆍ 緬甸等東南亞各地,45) 與東南亞各地華商有密切的連繫. 根據會籍的記載, 該公司的創辦人簡照南為「精武會」會董及永久會員,46) 廣州分會之成立亦 是得其資助.47) 故此, 「精武會」在東南亞之拓展亦頗得力於此公司, 尤以 印尼泗水分會為例. 1920年, 陳公哲抵達印尼三寶壟後, 便是受到南洋兄 弟煙草公司泗水總經理陳英三邀請前往泗水, 故陳氏於同年10月抵達泗水, 並於泗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與當地華紳郭良諭ㆍ張紹堂等會面,48) 其後
39) 「精武體育會史料選」 (檔案與史學 1998-1), p.20.
40)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45.
41) 「精武體育會史料選」, p.20.
42) 余炎光ㆍ周孝中, 「清本大臣‧民初總理‧中山縣長」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88-4), pp.67-68.
43)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45.
44) 王安珠, 「簡氏兄弟「實業救國」 -記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與英美煙公司的鬥爭」 (
民國春秋 1995-3), p.16.
45) 徐友春 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p.2746.
46) 劉帥, 精武會社會網絡之研究(1900-1941), p.60.
47)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46.
1923年, 霍東閣前往泗水發展, 再得力於陳英三的協助, 並且初期則以教 導該公司在泗水之職員, 至1924年終成為泗水分會.49) 由是可見, 彼此之 關係.
至於「香港分會」按精武: 籌建會所徵求大會專號所載, 當會之名譽會 長計有: 周壽臣ㆍ羅旭龢ㆍ曹善允ㆍ莫詠虞, 而該大會的籌備顧問亦有羅 文錦ㆍ鄧肇堅ㆍ譚煥伯ㆍ陳廉伯.50) 由是可見, 該分會幾乎網羅香港重要 紳商, 是故香港一地之分會, 能迅速發展, 設有香港分會ㆍ香港女會ㆍ九龍 分會ㆍ九龍女會, 共計4會, 從數目上而言, 可謂僅次於上海.51) 故此, 這 若無紳商支持, 實難以這樣迅速發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 周壽臣與唐紹儀同 為晚清之留美幼童, 回國後同為清廷服務, 一同前赴朝鮮, 由是可見兩人亦 與袁世凱有密切關係.52) 再者, 周氏自辛亥革命以後, 回港營商, 成為香港 之華人精英, 透過周氏之關係, 便使香港大部份華人精英對精武會予以支 持.
除此之外, 汕頭分會的成立亦得力於粵商, 自上述廣州分會成立後, 該會 之董事熊長卿, 與張裕釀酒公司總理張裕ㆍ及當地紳商發起於佛山設立分 會.53) 而值得注意的是張裕釀酒公司的創辦人張振勛(張弼士, 1841-1916) 為廣東大埔縣人, 亦曾資助孫中山ㆍ胡漢民的革命活動, 其子張秩捃更是 同盟會的會員.54)
可見, 「精武會」不單與「粵商」有關連, 「革命」的關係亦是一重要推手. 除 汕頭外, 廣州分會的成立更能說明「革命」與「精武」的關係, 該會成立於 1919年而其創設乃由於其時廣州的國民軍司令李福林以協助訓練部隊為
48)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73.
49) 胡新亮, 「霍元甲之子霍東閣南溟宏武」 (三月風 2007-4), p.62.
50) 香港精武體育會, 精武: 籌建會所徵求大會專號 (香港: 香港精武體育會, 1932), pp.2-5.
51) 香港精武體育會宣傳科編, 香港精武會第十一屆徵求特刊 (香港: 香港精武體 育會, 1935年), p.26.
52) 鄭宏泰, 香港大老: 周壽臣(香港: 三聯書局, 2006), pp.94-133.
53)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51.
54) 溫廣益 主編, 廣東籍華僑名人傳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7), pp.61-62;
任貴祥, 華僑與中國民族民主革命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p.113.
由, 故在李氏推動之下而成立. 李福林不單是革命黨員, 而且曾出任孫中山 大元帥府的親軍.55) 可見, 「精武會」在發展的過程與「革命」有相當的關連.
而作為「精武會」領導人的陳公哲除了是一名「粵商」外, 其與國民黨之間 的密切聯繫, 亦相當值得我們注意. 陳氏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後, 便出 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經理處少將處員ㆍ南京特別市政府參事ㆍ參事署秘 書ㆍ國都市政設計處參議. 至1930年, 轉任國民政府鐵道部科長, 其後歷 任國民會議籌備組秘書 ㆍ北平特別市政府專員 ㆍ天津市外交委員等等職 務,56) 故可見陳氏與國民黨實有密切關係, 若其與國民黨無任何關係, 實 難以令人相信. 故此可見, 「精武會」與「革命」之間的多重密切的「纽帶」, 而 這種關係亦是促成「精武會」於東南亞發展的一助力.
先就雪蘭莪分會方面, 按陳公哲所記該會主要發起人有: 張郁才ㆍ辛百 卉ㆍ涂如寶ㆍ葉隆興ㆍ廖榮枝ㆍ陳棉生ㆍ朱嘉炳ㆍ鄭潤田ㆍ何錦堂ㆍ劉良 顏ㆍ梁順玲ㆍ陸運懷ㆍ徐潤生ㆍ謝少銘, 而其中陸運懷為陸佑的兒子ㆍ朱 嘉炳ㆍ張郁才則為其屬下, 而張郁才ㆍ朱嘉炳ㆍ劉良顏ㆍ辛百卉亦與陸氏 家族等合組「中華大會堂」.57) 由是可見, 雪蘭莪分會成立與陸佑家族有莫 大的關係, 而陸佑本人亦與革命黨有密切的關係, 其亦更資助星洲晨報
宣傳革命, 孫中山先生及迄後國民政府亦對陸氏頒授旌義狀ㆍ大中華民國 二等嘉禾章.58) 陸佑曾出任雪蘭莪州議會ㆍ吉隆坡衛生局ㆍ任雪蘭莪中華 商會會長等多項職務, 陸氏家族在當地甚具影響力,59) 而由上述可見, 雪 蘭莪分會之創立, 幾近以陸氏家族為主軸, 而「精武會」的擴張或多或少與 此有所關連.
其次, 則是星洲分會的成立. 該會之成立, 主要由於1920年陳公哲等一 行前往東南亞出訪, 陳氏得到當地紳商林義順ㆍ林推遷ㆍ李鐵岑ㆍ黃兆珪
55) 李福林, 李福林革命史料 (香港: 文化教育, 1995), p.19.
56)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p.1391.
57) 蔡立豪, 「中華大會堂」 (星洲日報, 2011年8月21日. http://www.sinchew.
com.my/node/216801), 檢索日期2014年4月27日.
58) 李業霖, 創業與護根: 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 (台北: 中央研究院東 南亞區域研究計劃, 2001), pp.129-134.
59) 李業霖, 創業與護根: 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 pp.131-132.
等支持下, 遂成立於該地的分會, 並由林義順任第一任會長. 60)然而林義 順的舅父張永福為同盟會會員, 張氏對於支援革命不遺餘力, 曾創辦圖南 日報以及斥資支持起義,61) 而林義順亦擔任新加坡同盟會分會的第一任理 事.62) 此外, 林氏其後亦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ㆍ僑務委員會委員ㆍ國 難會議議員, 可見其與「革命組織」之關係密切, 是故透過這樣的纽帶關係 下, 陳公哲亦與林氏等一眾於1920年舉辦賑災籌款晚會.63) 由是可見, 兩 者關係之密切, 透過這種關係, 使精武會在陳公哲之助下, 在星洲得到紳商 支持而成立, 遂在該地建立分會, 延續至今.
以上寥寥數語, 簡單地交代「精武會」漢口分會ㆍ廣州分會ㆍ香港分會ㆍ 汕頭分會ㆍ雪蘭莪分會ㆍ星洲分會ㆍ泗水分會的成立, 得力於「粵商」ㆍ「革 命」的聯繫ㆍ協助.
Ⅴ. 總 結
總結而言, 孫中山認為中國武術是「強種保國」的方法, 這無疑是因為中 國自晚清以後, 國力衰弱, 故重振國力, 必先重振國民. 體力等同國力之思 想遂生. 可是此路, 由於對傳統文化的衝擊, 而非一帆風順, 「土洋體育之 爭」是一標誌. 孫中山重視武術的思想, 與當時一些知識分子ㆍ推動中國武 術者, 及武術家的思想相合. 這無疑是中國武術在近代發展的一條出路, 或 者對習武意義的一種回答.
由於孫中山看重武術的功用, 曾贈四字「尚武精神」於精武會. 精武會發 展之初, 與孫中山及同盟會之會員有著關係. 由於這層關係, 使精武會日後
60)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79.
61) 錢平桃ㆍ陳顯泗, 南亞歷史舞台上的華人與華僑,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pp.287-293.
62) 廖建裕 主編, 再讀同盟會ㆍ孫中山與東南亞華人, (新加坡: 華商館, 2006), p.116.
63)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pp.76-77.
的發展及壯大, 埋下契機.
但不能忽略的是, 「精武會」的成功, 於其主理人與粵籍人士之間的密切 關係, 計有各地商埠的粵籍富商為精武會在各地成立分會提供穩定的基礎, 其次亦有透過「革命纽帶」成功吸引不少東南亞華僑, 故精武會得以迅速地 在海內外成立分會, 推動其崇尚之精神. 由是可見, 「精武」得以在近代華南 社會的武術文化得到主導的地位, 蓋與其粵籍背景有重大的關係. 故此, 粵 人在近代華南文化中佔有重要ㆍ主導的地位.
「孫中山」ㆍ「精武會」ㆍ「革命」ㆍ「粵商」可謂描繪了近代中國社會ㆍ文化 發展的一種發展軌跡. 清季時, 華南的知識份子特別是來自粵ㆍ閩等地, 密 謀推翻滿清, 並在孫中山先生為首下, 以香港為基地, 粵省為起義目標, 以 圖建立華南政權, 繼而北定中原, 完成革命大業.64) 同盟會的歷次起義, 參 與者ㆍ捐助者亦以粵人為主, 以至其後多次革命運動, 粵人亦居重要角色, 可見粵人於國運之關切, 「革命」則是其重要體現.65) 唯辛亥革命後, 國勢 仍然紛亂不休, 國人開始反思在不同方面圖強, 而「精武會」在這時代以“提 倡武術, 研究體育, 鑄造強毅之國民”66)為主張, 可謂貫切粵人對於國運的 關顧, 故「粵商」對於「精武會」的擴張皆予以支持, 特別是東南亞分會的拓 殖乃受惠於該地華人的支持.67) 「精武會」雖然為一體育組織, 但其成立ㆍ 發展為我們揭示了近代中國社會中, 粵人ㆍ粵商對國勢關切對作出的種種 推動.
64) 李金強, 中山先生與港澳 (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 2012), pp.172-173.
65) 陳明銶, 「20世紀初年廣東在近代中國轉化之歷史角色」, 載陳明銶ㆍ饒英蛟編, 嶺南近代史論: 廣東與粵港關係1900-1938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0).
66) 「精武體育會史料選」, p.17.
67) 關於東南亞華人的民族主義討論, 可參王賡武, 「南洋華人民族主義的限度 1912-1937年」 (王賡武 著, 姚楠 編, 東南亞與華人 -王賡武教授論文集, 北 京: 中國友誼出版社, 1987), pp.132-154; 顏清湟, 「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 (東 南亞華人之研究, 香港: 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pp.385-401.
主要參考書目(按筆畫)
Bryna Goodman著, 宋鉆友 譯, 家鄉ㆍ城市和國家 -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 1853-193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 等合編, 孫中山全集(第五卷) (北京: 新華書店, 1985.4)
何金樑ㆍ連恆欣ㆍ黃東治, 「韓國體育運動史演進與民族主義之形成」 (臺灣國際研究 季刊 7-1, 2011年春季號)
余永清, 中國武術史概要 (武漢: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宋鉆友, 廣東人在上海(1843-1949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林小美 等著, 清末民初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學, 2012.3) 金一明, 中國技擊精華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 2002.6)
姚楠 編, 東南亞與華人 -王賡武教授論文集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社, 1987) 香港精武體育會, 精武: 籌建會所徵求大會專號 (香港: 香港精武體育會, 1932) 國家體委體育史工作委員會ㆍ中國體育史學會, 中國近代體育史 (北京: 北京體育
學院出版社, 1989)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台北: 華聯出版社, 1973)
黃金麟, 歷史ㆍ身體ㆍ國家: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台北: 聯經出版, 2001) 廖建裕 主編, 再讀同盟會ㆍ孫中山與東南亞華人 (新加坡: 華商館, 2006) 劉露茜, 王桐蓀 編注, 唐文治教育文選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 1995)
盧麗娟, 上海精武體育會總會會史(上海: 上海精武體育會總編輯委員會, 1996) 薛顛, 象形拳法真詮(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 2007.5)
Stephanie Po-yin Chung,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Hong Kong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South China (Basingstoke, Macmillan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8)
(한글요약)
중화민국 상무(尚武) 정신의 실루엣
: 쑨원(孫文)의 상무정신과 정무체육회(精武體育會)의 발전
쿽 카파이(郭嘉輝)· 라우 카이유(劉繼堯)
쑨원은 정무체육회의 「상무정신」을 강조하였다. 쑨원의 사상에서 무 술의 작용은 비단 신체를 강건하게 하는 것이었을 뿐만 아니라 가정과 나라를 지킬 수 있는 것이었다. 그리하여 무술이야말로 “민족을 강성 하게 하고 나라를 보위하는” 방법이라고 강조하게 되었는데, 여기에는 당시 지식인들로서 무술을 강조하던 사람들 뿐만 아니라 무술가들 전 체의 희망이 반영되어 표출되었다.
쑨원이 무술을 중시한 정신을 정무체육회의 발전을 뒷받침하게 되 었다. 정무체육회는 초기에 국민당과 밀접한 연계를 가졌고, 후일에는 광동 상인들과 밀접한 관계를 가졌다.
요컨대 쑨원의 상무정신과 정무체육회의 발전은 근대 중국 무술 문 화의 의의, 혁명단체, 상인조직을 이해하는 단서일 뿐만아니라 사회문 화적 반영이기도 하다.
주제어 : 손중산, 정무체육회, 민국무술, 월상 關鍵詞 : 孫中山, 精武體育會, 民國武術, 粵商
Keywords: Sun Yat-sen, JingWu Sports Association, Martial Art, Merchants Guangdong
(원고접수: 2014년 10월 1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4년 12월 15일, 수정원고 접수: 2016년 2월 3일, 게재 확정: 8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