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歷史·社會性別:
近代育兒知識傳播的 新闡釋 -讀柯小菁,
塑造新母親
汪 煒 偉 (中國 南開大學)
臺灣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柯小菁的 碩士論文塑造新母親被編入南開大 學歷史學院侯傑教授主編的臺灣碩士 博士歷史學術文庫, 在2011年由山西 教育出版社出版. 該書出版後, 在海內 外引起關注和好評. 拜讀之餘, 不禁有 欽佩之感. 實事求是地說, 一篇碩士論 文能寫得如此厚實, 資料解讀如此到 位, 問題剖析如此清楚深刻, 作者的心 血所注, 可想而知.
Ⅰ
幾份重要女性雜誌, 對近代育兒知識的 傳播及新母親形象的塑造兩方面的問 題進行探討, “一方面探究新的育兒知 識體系如何被建立起來, 另一方面從知 識建構的過程中討論新母親角色的扮 演. ”全書的脈絡較為清晰, 除緒論外, 共分四章, 其結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史料與限制…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16
第二章 教導生育新學問…18 第一節 胎教 -孕婦精神上的保育…
20
第二節 養胎 -孕婦物質上的保育
…29
第三節 生產方式的改變…42 第四節 節育、墮胎和不孕…51 第三章 傳播養育新常識…65 第一節 科學知識的灌輸…68 第二節 各種養育技巧的操作…97 第三節 培養規律、衛生的生活習 慣…106
第四節 養育角色的討論…118 第四章 傳授教育新觀念…130 第一節 近代以來的兒童觀…133 第二節 多元化的教育內容…148 第三節 家庭教育的比較: 傳統與近 代…162
第四節 近代家庭父母的教育角色…
166
第五章 結論…180 參考文獻…188 後記…197
主體方面, 作者以“生育”、“養育”、
“教育”等三大知識的傳播為依據, 線性 地構造起全書的整體概觀, 令讀者一目 了然. 具體到各章中, 作者也細緻、全 面地展示了與“生育”、“養育”、“教育”
等各種相關知識在近代的流播及對女 性的影響. 以第三章為例, 作者循著從 微觀到宏觀的思路, 從“科識知識”、
“養育技巧”、“生活習慣”等各種具體 知識在近代的引介和傳播狀況, 再到社 會對於“養育角色”之承擔的討論, 為讀 者全面介紹了此類知識在建構近代中 國育兒知識、塑造新母親形象中的作 用. 此外, 在該書各章中作者也設置了 一些新穎的議題. 如“生育知識傳播”一 章中關於“節育、墮胎和不孕”等知識 的討論, “養育知識傳播”一章中關於
“養育角色”的討論, “教育知識的傳遞”
一章中關於傳統與近代“家庭教育”的 比較都較為引人注目.
Ⅱ
總體來看, 該書呈現出以下幾個特 色:
其一, 在現實關注現實生活中形成 問題意識. 馬克·布洛赫曾言: “人們時
常說, 歷史是一門有關過去的科學, 在 我看來, 這種說法很不妥當”, 古與今 存在著雙向的關係, “對現實一無所知 的人, 要瞭解歷史也必定是徒勞無功 的”.1) 歷史研究, 不應僅從舊紙堆當中 去尋求問題意識, 更應該從現實中去尋 找議題所在. 作者在寫作該書時, 即鮮 明地突出了這種對古今雙向關係的勾 連. 展開書卷, 映入讀者眼簾的便是她 關於現實生活中育兒知識傳播的一段 描述: “現代的女性一旦懷孕, 想要知 道有關懷孕、生產的知識, 只要立刻走 進書店, 從教導懷孕到生產知識的書籍 唾手可得; 甚至孕婦到醫院做產檢時, 醫院也會發給媽媽手冊, 裡面有許多 教導新手母親如何注意欽食起居、處 理孕期不適症狀和介紹生產方式、產 後處理、照顧新生兒等知識.”(p.1)
從作者精心羅列的嬰兒與母親、
坐月子的方法、育兒錦囊、新手 媽咪育兒完全手冊、孩子的成功 99%靠媽媽的努力、高材生是可以 打造的、孩子這樣教、自信孩子 是稱讚出來的、爸爸別跑——教育 孩子你也有分等, 讀者立即便能聯想 起自己日常生活中. 獲取“生育”、“養 育”、“教育”等相關知識的若干途徑.
作者正是要通過這些耳熟能詳的事例, 推本溯源, 探看其歷史形態. 由此, 該 書在這樣的現實與歷史的比照中形成 1) (法)馬克·布洛赫: 歷史學家的技藝 (上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p.20.
問題意識. 作者緊接著提出一連串追 問, 既然“現代人要獲得這些育兒知識 是輕而易舉的事”,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 始, 具有現代意蘊的育兒知識出現在中 國的社會? 什麼時候, 女性開始透過傳 媒的力量, 吸收育兒知識, 不再只是借 由口耳相傳的經驗傳承? 建構這股知 識的力量, 又源自何種目的與時代背 景?”(p.2) “疑是思之始, 學之端”, 這 些問題便自然而然為該書寫作定下基 調. 這個基調更是讓讀者看到, 該書的 寫作完全是基於現實生活中的某種自 然聯想, 而非無病呻吟、故弄高雅.
該書的問題意識, 在許多方面都可 以體現出來. 姑且隨意臚舉兩例, 如在 分析有關孕期節欲問題的社會輿論 時,作者提問道: “近代中國對於懷孕 期的性生活是贊成還是反對呢?”(p.26)
“ 究 竟 陳 珍 玲 提 供 的 辦 法 有 沒 有 效?”(p.27) 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 作者 展開了相關的論述. 此外, 作者還對史 料中沒有呈現的問題進一步發問, 給讀 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作者寫道:
對當時的孕婦而言, 真正迫切需要的知 識是什麼? 應用了雜誌提供的知識後, 又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p.27) 再如 在“養育知識的傳播”“科學知識的灌輸”
一節中, 作者先是提問道: “傳統的母 親和近代的母親, 在育兒知識的掌握 上, 有何不同, 在灌輸母親科學知識的 討論中, 雜誌是如何教導母親實行科學 養育法的呢?”(p.66) 此後, 關於嬰兒
“生理知識”一目中, 作者又繼續對相關 問題展開追問: “剛出生的嬰兒長得什 麼模樣? 有著什麼樣的特徵? 隨著時 間天天過去, 身體逐漸發育成長, 從出 生後只知啼哭、吃奶, 到學會爬行、走 路,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發育變化過程?
中國與西方在描述上各自又有何特 色?” 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既有問題意 識, 且這些問題意識並非散亂蕪雜, 而 是一個從具體到整體的有機組成. 作者 整體要回答的即是本文的主題: 如何 傳播新式育兒知識, 如何塑造新母親?
那麼, 這些彰顯出來的問題意識, 在 該書中是否僅起到一種敘述策略的作 用呢? 在我看來, 它更反映了作者與史 料間的對話及作者寫作本文的學術理 路, 同時也體現出了作者所具備的較強 的性別意識.
其二, 從文本分析到探討歷史真實.
作者以一系列設問將讀者引入近代育 兒知識傳播及新母親形象塑造的知識 領域中. 事實上這一系列設問又不是孤 立的, 它與作者所使用的史料及對史料 的解讀方式存在一定的關聯.
就作者使用的資料而言, 可以分成 六大類: 一為官書典籍, 二為古典醫籍, 三為近代期刊, 四為史料彙編, 五為學 校刊物, 六為一人物傳記、回憶錄等.
其中主體資料為近代期刊, 作者共選用 了1903-1937年上海發行的8份女性刊 物, 即女子世界(1903)、婦女時報 (1911-1917)、女子世界(1914-191
5)、婦女雜誌(1915-1931)、中華 婦 女 界( 1 9 1 5 - 1 9 1 6 )、玲 瓏 (1931-1937)、女聲(1932-1938)、
女子月刊(1933-1937). 這樣基本構成 了從1903-1937年的整體概觀. 報刊研 究, 或者以報刊作為主體資料來源在近 十幾年來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 一. 有論者在評價報刊資料的優點時指 出, “惟有精蕪並存的報章所刊載的每 條消息、每一篇詩文, 都成為在‘眾聲 喧嘩’中存在的開放文本, 從而帶給閱 讀者立體回聲的感受.” 在報刊研究中, 許多學者借助文本学理论, 探討報刊編 者、作者、讀者三者的關係, 追寻報刊 文本的製作、編輯與流播过程, 进而重 構歷史上某种知识、观念或思想的動 態傳播图景. 所謂“上下追蹤, 左右逢 源, 報刊因此可以幫助後世的研究者跨 越時間的限隔, 重構並返回虛擬的現 場, 體會早已遠逝的社會、時代氛圍 .”2) 在對史料靈活而準確把握的基礎 上, 作者也注意運用編者、作者、讀者 的文本分析方法, 對近代育兒知識在中 國的傳播及新母親形象的塑造進行分 析和重構. 其典型者如在“節育與避孕”
一目中, 作者先從文本生產環節對報刊 上充斥的“節育與避孕”的相關言論進 行梳理, 指出“清末民初, 強國強種風 氣下, 對於種族的保育更加講求, 不只 2) 夏曉虹, 重構晚清圖景 (夏曉虹, 晚清 女性與近代中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p.2.
是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
因此, 通過“避孕達到人種改良, 緩和 人口過多造成的經濟危機, 提高人口素 質, 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不過, 作者並 不滿足於描述這一過程, 她在此形成了 問題意識, 亦即民間接受程度如何? 於 是, 作者又選取了大量讀者來函從文本 的消費與接受環節進行分析, 從中發現
“實際上節育、避孕的實行仍是以整個 國家族的利益為優先考量來進行, 並非 完全是女性能夠做主的‘個人選擇’, 而 一 般 民 間 對 節 育 的 接 受 程 度 也 不 高.”(p.51) 因此, 對編者、作者、讀者 三者的互動進行關照, 往往能解讀出報 刊內部各類文本之間的差異. 報刊的作 者、編者利用報紙“這樣一個公共空間 塑造女性形象, 經由讀者的閱讀消費, 把他們的相象投入到實際生活之中.”
而女性也時常撰文, 通過讀者來信等形 象參與到一些重要議題的討論中, “傳 達自己的聲音”, 儘管這種聲音“多少經 過編者的過濾, 參加進了丈夫、朋友的 意見和建議.”3)
借助文本學解讀歷史資料, 非欲將 歷史學等同于文本學. “‘歷史’首先是實 實在在的歷史事件, 其真實性首先表現 為一種先于文本的存在, 而不是文本 .”4) 文本分析只是一種工具, 而非通向 3) 侯傑, 文本分析與中國近代社會性別史 研究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年 第2期).
4) 盛寧, 人文困惑與反思 -西方後現代主
歷史虛無主義的道路. 對於報刊中編 者、作者、讀者的互動分析, 以及對文 本生產、文本消費和文本接受的考察 是可以用來為探索歷史真實服務的. 這 是因為報刊本身處於一定的歷史文化 環境中, 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產物, 它真 實地參與到近代社會的形構之中. 事實 上, 作者寫作該書的意圖也並非僅是考 察知識份子的話語建構和文本生產過 程, 而是要“觸及實際層面”(p.11), 真 正對這一知識傳播和形象塑造過程進 行勾畫和討論. 由於意識到, 報刊所建 構的畢竟是個虛擬與真實並存的世界, 作者也儘量於報刊之外, 通過對一些私 人傳記及回憶錄的引證, “以及企圖從 時人傳記、口述等資料, 將實際與理想 層面作一對照”(p.11), 形成文本內外互 證、互讀的效應. 這種將報刊的公共話 語與傳記、回憶錄的私人話語相結合 的分析也在許多部分中體現出來. 如在
“做了父親之後”一目中, 作者不只關注 報刊中有關父親角色變化的討論, 更大 量引用了朱自清、豐子愷、魯迅等人 的作品進行對讀(pp.167-173), 從而得 出“一些父親讀過關于‘兒童中心’的教 育思想後, 改變了對待兒童的態度, 不 再是扳起過去‘嚴父’的刻板面孔, 而是 主動親近孩子”(p.174)的結論.
值得肯定的是, 作者以文本分析為 研究手段, 啟動文本, 與文本對話, 形 義思潮批判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 社), p.169.
成問題意識, 更借助不同文本的對讀, 全面深刻地為我們建構出真實的歷史 場景.
其三, 具有較強的性別意識. 作為一 部有關近代女性問題的著作, 作者較強 的性別意識. 雖然該書的“緒論”並沒有 對社會性別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在具體的 資料解讀和寫作過程中, 作者還是十分 注意對於社會性別理論的汲取.
社會性別理論指出, “社會中的男 人、女人不是與生俱來的, 也不是由生 理性別決定的, 而是社會歷史文化建構 的結果.”5) 在以男性話語為中心的文 本環境中, 女性通常是以一種“被敘述 的性別身份”6)出現. 報刊作為一種在 編者主導下, 製造出來的文本, 體現了 某種福柯式的話語權力特徵, 因而, 女 性的這種“被敘述的性別身份”在報刊 媒體中也體現得十分明顯. 如果不加甄 別地將報刊資料作為近代中國社會性 別狀況的分析資料, 那麼無疑會誤入媒 體世界的陷阱之中. 而在該書的研究過 程, 作者憑藉著自身的性別意識, 對此 有所彌補. 在該書的資料選擇中, 作者 便十分注意甄別女性文本與男性文本, 她認為廣被研究者使用的婦女雜誌
5) 楊鳳, 當代中國女性發展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p.2.
6) 佟新, 社會性別研究導論 -兩性不平等 的社會機制分析,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p.76.
(1915-1931)雖存在時間較長, 資料也 較為非富, 然“其編輯群、作者、甚至 是讀者也以男性居多, 男性意識主導了 內容走向.”(p.12) 因此, 作者十分重視 對其它純由女性組織的刊物, 這些女性 雜誌“其主要編輯清一色是女性, 且都 不約而同強調‘女性發聲’, 開拓‘女性園 地’, 與女讀者以姊妹相稱, 女性有了較 多自己意見的空間.”(p.12) 不過, 作者 也注意到, 純女性雜誌與由男性占主導 的女性在話語呈獻上有許多一致性, 它 們大多“仍然延續20世紀初以來育兒知 識的討論, 雷同之處相當多”(p.12), 呈 獻出共同的話語規訓特徵.
也正是由於以及對女性聲音的重視, 對於女性作為主體性經驗和感受的體 貼, 才使作者在該書充滿問題意識. 該 書中, 讀者經常可以看到, 諸如“如何 喂母奶?” “怎樣幫小孩斷奶?”、“如何 喂藥?”、“怎樣幫小孩洗澡?”、“如何 判斷小孩生病?”(pp.95-100)問題浮現 於字裡行間. 從現實角度上, 這些無疑 也是現代新母親所急需的知識, 是她們 在育兒過程常遇到的日常問題. 而近代 女性雜誌, 正是在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 常識的介入與規訓, 實現對近代新母親 角色的塑造.
儘管由於矯狂過正, 有關社會性別 史的研究, 基本上集中在對於女性的研 究上, 呈獻出社會性別史女性史化的趨 勢. 實際上, 在社會性別史的相關研究 中, 應該儘量呈現兩性互動的過程. 作
者的研究在此也處理得比較得當, 除了 通過報刊上男女兩性的發聲來體現近 代育兒知識傳播中的兩性互動外, 在該 書所涉及的各個議題中, 作者也儘量從 男女兩性互動角度關照近代社會性別 文化變遷中女性角色的變化. 如在“家 庭教育的比較: 傳統與近代”一節中, 作者指出“明清士人家庭對子弟的幼年 教育中, 很值得注意的一個現像是‘親 長自課’”, “整體而言, 父親自課幼齡之 子, 被視為最理所當然, 只要父親在家, 或能把子弟帶在身邊, 多數是選擇親自 指引、督促幼兒學習”; “除有特殊原 因, 父親無法新自指導, 家中祖父或母 親通常會循序負起責任, 維繫家長自課 的原則”. 然而這種傳統家庭教育中的 兩性分工, 隨著近代母教的發達, 開始 發生了轉向. 除生育、養育外, 教育也 成為新母親角色的重要領域. “從近代 女性雜誌清楚地看到, 母親擔任家庭教 育施教者的角色, 不但得到全面的肯定 和重視, 甚至超過父親, 成為教育兒童 的第一順位, 也是不二人選.”(pp.
159-160) 從這一角色的變化, 我們便 十分清楚地看到, 女性身份經歷了被規 訓和被賦予的歷史過程. 總之, 性別意 識必須兼具兩性, 這樣才能力圖在女性 史研究基礎上, 更好地呈現出社會性別 史的整體面貌.
總之, 該書編寫的總體特色, 是以大 量婦女刊物為主體資料, 運用了文本分 析的手段, 汲取了社會性別和傳播學的
相關理論, 比較系統地觀察中國近代育 兒知識的傳播和流變, 從而深化對近代 新母親角色轉變的闡釋與思考.
Ⅲ
社會性別史是近代中國社會文史研 究中的一個重要面向, 然而, 近年來大 多數社會性別性史的著作都將注意力 集中在女性社會身份、社會形象和社 會活動的塑造上. 以晚清“賢妻良母”主 義興起為研究物件的論著, 大多也集中 於對知識份子話語的分析和解剖上, 抑 或是對其實踐領域的反映 -女子教育 的研究. 對於民國時期的研究, 則更重 要集中於婚戀觀、女學、女子職業、 女子期刊、下層社會女性生活等, 這基 本上是沿著女性由家庭領域走向公共 空間的整體思路進行建構的史學現象.
在這種學術背景下, 塑造新母親 一書的學術意義便凸顯出來了. 事實 上, 當我們醉心於對女性公共活動進行 挖掘時, 常常會忽略中國大部分女性的 生存狀態 -她們仍然主要地活動於家 庭領域, 承擔著延續香火、相夫教子的 任務. 因此, 探究近代中國社會性別體 制的整體變遷, 不應只是反映在公共空 間和公共生活中, 也應對私人領域之內 的私人生活空間、私人生活觀念的變 化進行認真的梳理與分析. 只有對大多
數人的生活和觀念的變化進行描述, 才 能更深刻地反映中國近代社會性別制 度變遷及其程度. 當然, 一些學者已敏 感地看到了這一點, 不過, 從他(她)們 的研究成果來看, 還是習慣性地集中在 對“國族論述與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精 神, 影響當時新知識建構所依循的標 準”(p.10)進行論述, 而非對女性日常生 活實際展開分析. 因此, 作者選擇以近 代育兒知識的傳播、接受為視角, 探討 近代新母親形象的塑造, 細心地將近代 女性的公共生活與私人活動進行對接.
通過這種研究, 作者得出了一些新觀 點. 如她指出, 近代以來在“賢妻良 母”、“國民之母”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下, 女性雜誌所反應出的中國社會對女性 母親角色的期待, 從傳統的主要承擔生 育、養育之責而一躍成為“ 摩登主 婦”、“科學母親”和“萬能母親”. 她認 為, 在這種角色期待下, “母親的角色 是沉重的, 肩負著許多時代的期望與價 值, 包括強國強種、打破封建傳統、擁 抱民主科學、追求自主、配合國家新 生活運動等.”(p.182) 因而, 從中可以 看到, 歷史的發展並非是線性的, 而是 一個複雜的, 多面的進程, 僅就女性公 共形象這一面向進行判讀, 並不能完全 揭示出近代中國社會性別制度的真正 面貌.
塑造新母親一書的另一個學術價 值在於, 將媒體分析與對歷史事實的探 討結合起來. 報刊媒體與社會史的結合
是目前中國近代史領域的熱點, 通過報 刊媒體, 學界挖掘出了大量的歷史資 料, 形成學術增長點. 作者在塑造新 母親一書中, 有意識地將文本分析與 探討歷史本身聯結起來, 利用大量的報 刊媒體分析家庭領域在公共話語、公 共輿論空間的中的實際變化, 並進一步 思索這種變化對於女性實際生活的影 響. 這無疑對此後以近代媒體為探討物 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當然, 塑造新母新一書也存在著 一些不足和缺憾. 如前文所言, 該書較 少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入梳理, 文中也缺 少對理論性問題的探討. 但瑕不掩玉, 該書的寫作已經顯現出來作者所具有 的研究潛質和學術素養, 相信作者在此 後的研究中, 為能海內外學界提供更 多、更優秀的研究成果.
주제어: 근대중국, 신모친상, 육아지 식, 사회성별, 여성잡지
關鍵字: 近代中國, 新母親形象, 育兒 知識, 社會性別, 女性雜誌
Keywords: Modern China, New Mother Images, Infanticulture Knowledge, Gender, Feminine Magazine
(원고접수: 2013년 1월 28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통보: 4월 13일, 수정원고접수:
4월22일, 게재확정: 4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