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東漢陵寢制度 概 述及變制原因探析
( )
韓 國 河 中國 鄭州大學
. 東漢陵寢制度 述
Ⅰ 概
1 . 東漢帝陵的分布
2002 2006
根據 - 年鄭州大學和洛陽文物工作隊調查、鑽探和試掘的材 ,
料 初步確認原陵、恭陵 憲陵 懷陵和文陵五座帝陵以及後妃陵 陪葬、 、 、
170 210 .
墓都應分布在漢魏故城以北海拔 至 米的邙山原上 北兆域五座帝陵
, , , ,
的分布範圍大致在西起西山頭 東至天皇嶺 南起平樂鄉 北至屋鑾溝
8 , 7 .
東西 公裏 南北 公裏之內 ,
南面越過伊洛河 在漢魏洛陽城東南的偃師市境內分布有六座帝陵和大
, .
量的陪葬陵墓 即顯節陵、敬陵、慎陵、康陵 靜陵和宣陵、 由於伊洛河
, , 120 250 .
到萬安山北麓 海拔高度逐漸升高 大約是 ~ 米 從五萬分之一地
, ( ) ( )
形圖上看 高崖漢墓群 推測是漢質帝的靜陵 和 寨 漢桓帝宣陵 位於海逯
120 150 , 150 200 .
拔 至 米的地域 其餘四陵墓群位於海拔 至 米之內 南兆域
, , , ,
六座帝陵的分布範圍 北起伊河南岸 南至寧村 東至陶化店村 西至寇
, 9 , 9 (
店鄉 大約是東西 公裏 南北 公裏的範圍之內 東漢帝陵分布示意圖如 ).
下
. 東漢陵寢制度 述
Ⅰ 概
. 與西漢陵寢制度相比, 東漢陵寢制度
Ⅱ
發生了重大變制 .東漢陵寢變制原因探析
Ⅲ
2 . 東漢陵的排列及陵主信息
2000年以前, 學術界對東漢帝陵的研究集中在北兆域,1) 比較有影響的
, 7 4 ,
有楊寬先生等「秦漢陵墓考察 一文」 認爲東南區有 陵 西北區有 陵、 西
“ ”
北區鐵謝村的 劉秀墳 應當是光武帝原陵、大漢塚爲安帝恭陵 二漢塚爲、 .
順帝憲陵 三漢塚爲靈帝文陵、 2) 陳長安先生的「洛陽邙山東漢陵試探」,
“ ”
文中不但否定了北宋以來遺址把黃河岸邊鐵謝村的 劉秀墳當作光武帝原 ,
陵的觀點 也考證出劉家井大塚爲光武帝原陵 護駕莊西南大塚爲靈帝文、 1) 乾隆年間, 洛陽知縣龔崧林曾經對洛陽周圍的古代陵塚進行了勘察, 確定了21座
, , ,
陵墓的位置 並在陵前立碑 但錯誤很多 比如把南兆域的明帝顯節陵 章帝敬、 .
陵 和帝 陵 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均劃定在北兆域的範圍、 慎 、 2)楊寬,劉根良等, 「秦漢陵墓考察」( 複旦大學學報 1982 6 ).年 期
陵 三十裏鋪大漢塚爲安帝恭陵 二漢塚爲順帝憲陵、 、 、三漢塚爲沖帝懷 .
陵3) 李南可先生在 從東漢「 “建寧”“熹平 兩塊黃腸石看靈帝文陵 一文中認‘ 」) .
爲劉家井大塚爲靈帝文陵4)
2000年以後 筆者通過系列的踏, 查和鑽探 推測北兆域漢陵的分布基本,
, (
同於陳長安的看法 不同的是護駕莊西南大塚不屬於漢陵 應爲五代時期後
), M6( ) . “ M1
唐陵塚 而南部的 玉塚 才是靈帝文陵 南兆域的帝陵排列Ⅲ區
, ,
可能和殤帝的康陵有一定關系 因爲從距離上講 符合距漢魏故城四十八
. , M2 M3 ;
裏的記載 依此類推 Ⅳ區的 或 包含了屬於和帝 陵的可能性慎 Ⅰ
M1 .”
區和Ⅱ區的 可能和桓帝宣陵 質帝靜陵有關系、 5) 2004 6 11 ,年 — 月
(M1 M8, M1)
筆者又對偃師市境內高崖村南的兩座塚墓 和 重點是 開展了
, M1 .
必要的鑽探和試掘工作 並推測 可能和質帝靜陵有關系6) 另外在「東漢 ,
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 一文中」 筆者從洛陽地區東漢陵墓的分布與地理環
( “ ”
境 東漢陵寢的組成要素 封土 地宮、 、 、外藏系統 陵寢建築、 、行馬 與
“ ”
垣牆 帝王帝後、 同穴合葬 的創制 石刻象生制度、 、陪葬制度、上陵制度
) ,
的確立 、兩漢陵寢制度比較等方面作了較爲全面的論述 陵主的推測基本 .
同上7) 最近, 由於有新考古材料的發現 上述的陵主歸屬出現了新論點, .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的嚴輝先生發表了 邙山東漢帝陵地望的探索之路「 」、
”- , “
陂池 東漢帝陵封土的新形制 兩篇文章 認爲北邙陵區的 大漢塚爲光武
「 」
帝原陵 玉塚爲安帝恭陵 二漢塚爲順帝憲陵 三漢塚爲沖帝懷陵 劉家、 、 、 、 .”
井大塚爲靈帝文陵 推斷大漢塚爲光武帝原陵的理由是封土附近發現了規
, ,
模宏大的建築基址和建築遺址群 另外還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漢代碑刻
“ ” .
上面有 漢室中興 銘文8)
3) 陳長安, 「洛陽邙山東漢陵試探」( 中原文物 1982 3 ).年 期
4) 李南可, 「從東漢“建寧”“熹平 兩塊黃腸石看靈帝文陵‘ 」( 中原文物 1985 3 ).年 期 5) 韓國河, 「東漢陵墓踏 記查 」( 考古與文物 2005 4 ).年 期
6)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 等, 「偃師市高龍鎮高崖村東漢墓 陵 塚調( ) 查簡報」( 中 2003 4 ).
原文物 年 期
7) 韓國河, 「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 考古與文物 2007 5 ).年 期
8) 嚴輝, 「邙山東漢帝陵地望的探索之路」( 中國文物報 2006 11 30 );年 月 日 陂
”- ( 2006 10 20 ).
池 東漢帝陵封土的新形制」 中國文物報 年 月 日
2006 9年 月-2007 3 ,年 月 爲配合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施工, 洛陽市第二 , “
文物工作隊在偃師龐村 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鎮 在白草坡村北發現
, 80 .
了大型夷平封土墓葬 封土在上世紀 年代以前已經被完全破壞 根據鑽
, 125 , 10 ,
探情況 地面以下殘留的封土直徑 米 墓道寬 米 與邙山地區大漢
, ,
塚現存封土的直徑和墓葬規模大體相當 符合文獻對東漢帝陵的記載 被
. 100
認爲是一處帝陵級別的墓塚 在這個墓塚的東北方 米左右發現一處建
. , 380 , 330 ,
築遺址區 經過鑽探可知 建築遺址區南北長 米 東西寬 米 面積 12.5萬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一方獸紐銅印, 印面朱文‘耿仙印信’.
. ,
經考證銅印應與陵園祭祀有關 根據出土的遺物來看 陵園遺址屬於東漢 .”
早期 9) 這座帝陵的陵主也許和明帝有關.
, ,
由於東漢帝陵的考古工作還十分有限 關於陵主的歸屬目前都是推定 .
確切的判斷還需要更確鑿的證據
3 . 東漢陵寢組成要素簡述
,
根據目前考古調 和鑽探的資料查 每一座東漢帝陵的構成有封土 地、 .
宮、陵寢建築和陪葬陵墓幾部分組成
(1958 ) ,
封土無論是踏查的情況或是觀測早期航片 年 的圖像 封土都是圓
. , M1( ) (
形 經過考古鑽探驗證了這一事實 如高崖 質帝靜陵? 、大漢塚 原
) ( ) ,
陵?恭陵? 、玉塚 恭陵 文陵? ? 都是如此 封土的直徑按照文獻的記載
63 176.45 , 11 36.45 , , 36 ;
大約是 ~ 米 高度爲 ~ 米 其中 最高者是恭陵 米
176.45 , , .
最大者是 陵慎 米 不管陵主如何對應 高度和直徑均有偏差
9)張體義, 「偃師白草坡村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大河報2007 4 11 ).年 月 日 陵名 原陵 顯節陵 敬陵 慎陵 康陵 恭陵 憲陵 懷陵 靜陵 宣陵 文陵 古今注記
載的陵塚尺 寸
323 山方, 6 步 高
6 丈 尺
山 方 300 ,步
8 高丈
300 山方, 6 步 高
2 丈 尺
山 方 380 ,步 10 高 丈
208 山周, 5 步 高
5 丈 尺
260 山周, 步 高 15丈
300 山方, 8 步 高
4 丈 尺
183 山方, 4 步 高
6 丈 尺
136 山方, 5 步 高
5 丈 尺
山 方 300 ,步
12 高 丈
300 山方, 步 高 12丈 折算結果:
直徑及高度149.98 16.038 139.30
19.44 139.30 15.066 176.45
2 4 . 396.58 13.365 120.73
36.45 139.30 20.412 84.97
11.178 63.15 13.365 139.30
29.16 139.30 29.16 韓國河
調 數據查 132 4.
14 94 1.
10 1. 103 12 56
12 2. 81 4. 16 6. 114 5.
12 69 6. 9 8. 82.8
11 86.4 10 116 1.
10 7.
1 =6 , 1 ( )=0.243 . , 3.14 .
注:步 尺 尺 晉尺 米 因爲封土爲圓形 按圓周率π≈ 折算出封土直徑 陵主暫且按 原陵=大漢塚 二漢塚 憲陵 三漢塚 懷陵 玉塚、 = 、 = 、 =恭陵 劉家井漢塚 文陵 白草坡北漢塚 顯節、 = 、 =
( M5) ( M3) M1
陵 白草坡南漢塚、 Ⅳ區 =敬陵、郭家嶺西北漢塚Ⅳ區 =慎陵、寧村 =康陵、高崖南漢塚 (Ⅱ區M1)=靜陵、逯寨漢塚(Ⅰ區M1)=宣陵.
,
地宮根據文獻記載與考古勘探情況可知 東漢帝陵已經改四條墓道爲單
, M1 24.6 , 4.0 , ,
一墓道 如偃師高崖 墓道長 米 寬 米 南北向斜坡狀 底深
8.6 ,米 其中內含平台階及斜坡形台階12 .個 地宮的布局和設施雖然不清
, “ ” , ( ).
楚 但根據考古已經發掘的 玉衣 墓 應當是磚石結構的室墓 多室 另
, , ,
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所有東漢陵墓的封土之外沒有發現任何陪葬坑 .
也就說不存在外藏系統
,
陵寢建築目前調查及鑽探的結果 東漢的陵寢建築都位於封土的東側或
. “ ,
南側 如白草坡北漢塚附近發現的 這處建築遺址外圍建有夯土垣牆 牆寬
嚴輝鑽探數 據 130
19 125 94
14 118 70 114 3.4 .米 遺址區內是縱橫交錯的夯土牆 夯土基址和人工溝渠 客運專線穿、 .
, 230 , 20 .
越建築遺址區的西北角 穿越的地段大約長 米 寬 米 經過發掘發 .
現了垣牆、溝渠、房基 道路等遺跡、 出土大量雲紋瓦當、繩紋板瓦 筒、 .”
瓦 素面條形磚等建築材料、 10) 已經發掘的這部分建築性質可能是文獻記
“ ”, .
載的 園寺吏舍 即負責管理、看護陵園人員的工作休息場所 北邙大漢塚
, 2100 5600
的南側、東側和東北部也發現了三處建築基址 分別爲 、 、 200000平方米.11) 高崖漢墓東側的兩處建築基址面積分別爲391 498、 平
. 方米
“ , , .
古今注 載:光武原陵 山方三百二十三步 高六丈六尺 垣四出司馬
. . .” “
門 寢殿 鍾、 虡皆在周垣內 緹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 明帝顯節
, , . , , .
陵 山方三百步 高八丈 無周垣 爲行馬 四出司馬門 石殿 鍾 在行、 虡
. . . .”
馬內 寢殿 園省在東、 園寺吏舍在殿北 堤封田七十四頃五畝 根據文獻
, ,
的記述 洛陽東漢帝陵只有光武帝原陵有陵垣牆 其 均爲一種象征意義它
“ .” ,
竹木架構的圍牆形式 行馬 現在的問題是 如果說邙山大漢塚是光武帝原
, ,
陵 截至目前考古的詳細勘察中 一直沒有發現一個文獻記載的圍繞封土
. 380
和三處建築基址在內的陵垣 白草坡北漢塚東北發現了南北長 米、東
330 3.4 , “ ”
西寬 米 牆寬、 米的圍垣式建築群 考古報道俱稱爲 陵垣建築遺址
, “ , ”, , “
似有不妥 因爲文獻說 無周垣 爲行馬 那麼 這處建築圍圈應當是 寢
”, ,
園 其內可能包括石殿 鍾、 虡、寢殿 園省 園寺吏舍等建築基址、 、 更大
“ ” .
的包括封土等在內的 行馬 式陵垣遺跡還沒有找到
,
合葬與陪葬根據文獻和已經發掘的東漢王侯級別的墓葬推測 東漢時期
, “ ” “
可能盛行帝王帝後合葬一室的禮俗 也應當有一些同塋不同陵 的 合葬形
.” , .
式 根據文獻記載 光武帝原陵 明帝顯節陵等都有達官貴戚陪葬、 考古調
, ,
和鑽探的材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大漢塚的西側有三座塚墓 封土直徑 查
19 22 ,- 米 高5 8 ,- 米 爲長斜坡墓道的室墓 排列呈 一字狀, “ (東西向 的)”
10) 張體義, 「偃師白草坡村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大河報 2007 04 11年 月 ).
日
11)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洛陽東漢帝陵及其陪葬墓群的考古新發現(內部資料, 2007 1 10 ).年 月 日
. ,
族葬形式 另外現洛陽象莊村南有一石象 有人認爲 是東漢帝陵的神道它 ,
石刻12) 存疑 因爲石象的位置不屬於漢陵神道的範圍之內, .
. 與西漢陵寢制度 相比 ,
Ⅱ
東漢陵寢制度發生了重大 變制
, , ,
通過以上闡述 東漢帝陵與西漢帝陵相比較 雖然有一定的共同性 但
, “ .”
差異性非常突出 我們可以稱之爲 重大變制
, 相同性是 西: 、東漢陵都分布於當時京都城長安、洛陽的北部和南部
. , “
可以劃分爲兩大陵域 從陵園的構成要素看 東漢帝陵應當繼承了 梓宮、
” ,
便房 黃腸題湊、 、金縷玉衣等 這一點從洛陽出土玉衣 黃腸石的墓葬中、 .
得到了佐證 還有封土附近設置寢園建築 園寺吏舍等陵寢設施都表明了、 .
喪葬禮制的繼承性
, ,
差異性是 雖然西: 、東漢陵都有兩個陵區 但西漢的陵域距都城較遠
, . ,
且南兆域只有兩座帝陵陵園 個性色彩較濃 從陵園的構成要素看 東漢
, “ ”, .
與西漢相比較 陵園最大的不同使用了 行馬 雖然有垣牆發現 但圍牆內
( ) . ,
建築的性質應當是寢園 垣 而不是整個陵的陵垣 同時 陵寢建制的所處
, , .
的位置兩漢不同 東漢主要位於封土的東部 西漢主要爲南部 最突出的 ,
變化是東漢帝陵的封土一改西漢帝陵的覆 形爲圓形鬥 墓葬形制也改四條
( ). ( ) . ,
羨道爲一條 南向 墓室的結構也改豎穴木槨爲磚 石 室 還有 皇帝皇
“ ” .
後的合葬改 同塋不同陵 爲同塋同室的形式
, “ ”, “ ”,
另外 東漢陵園沒有設西漢時期的 陵邑 也沒有單獨的 廟園 更沒有
“以山爲陵 的玄宮” . 由此可見 東漢陵寢與西漢陵寢相比較, , 發生了重大變
, .
化 不論是形制或是陵寢建築都有明顯的差異
12) 楊寬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1985 ).年
. 東漢陵寢變制原因探析
Ⅲ
1 . 封土爲何改爲圓形
, , ,
文獻裏記載 從光武帝開始 幾乎歷任東漢皇帝都去長安 並遣使祭祀
“十一陵”, 也就是說, 光武帝劉秀和明帝劉莊絕對親眼見到過西漢帝陵 覆“
” . ,
形 的封土 然劉秀政權爲興複漢室 爲什 死後陵墓的封土沒有繼
鬥 既 麼
“ ” ,
續采用 覆 形 呢鬥 ?對這個問題筆者思考了五六年的時間 基本的看法是既
, ,
有光武帝 明帝個人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會思想意識方面的原因 也有墓 .
葬構築技術方面的原因
, (
光武帝雖然是高阻的九世孫 但是其起家之地西漢是舂陵侯國 東漢改爲
, ), , , “
南陽郡章陵縣 現在爲湖北棗陽市 因此 劉秀奪取政權後 兩次 幸章
”, “ , , ”, “ .”
陵 修園廟 祠舊宅 觀田廬 號稱 以柔道治天下 在都城洛陽廟宇中
, , ,
對祖先的祭祀上 早在建武三年 光武帝就迫不及待在洛陽立了四親廟
. “ (43) ,
祭祀親生高祖父劉買以下四世祖先 建武十九年 宗廟禮議後 由於受 ,
政治 思想領域中諸多因素的影響、 東漢皇帝宗廟制度逐漸發生了一系列
“ ” .”“
背離儒家禮論的變化 變以往每帝異廟之制爲: 同堂異室 之制 光武帝卒
, , , . ,
後 因爲有中興漢室的功德 明帝爲其特立一廟 諡曰世祖廟 這樣 洛陽
, ‘ ’, ‘
就有兩所皇室宗廟 一是祭祀西漢五帝的高廟 一是祭祀光武帝的 世祖
’. (75), , ,
廟 永平十八年 明帝卒 遺詔毋特修造寢廟 藏其神主於世祖廟更
, ‘ , . ’ ,
衣別室 並且規定:敢有所興作者 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章帝去世前 亦 .”
遺令藏其神主於世祖廟 13) 就宗廟祭祀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劉秀 劉莊對西、
“ ” , ,
漢傳統 陽奉陰違 的態度 骨子裏在樹立舂陵劉氏漢政的正統性 陵墓封土 .
改方爲圓就是基於這一 烈的政治意識確立下來強
, “ ”
具體的解釋可以推測爲陰陽學說的延伸 它與 覆 形 的封土分別代表鬥
“ ” . “ ”
了對事死如生 不同層面的理解 前者實際上是宮殿堂的建築形式的具體
, .
模仿 後者代表了象征明堂辟雍意在宣政 化的目的教 由於兩漢時期提倡 13)郭善兵 東漢宗廟禮制考論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社版,「 」( ( ) 2004年第3 ).期
“天人合一”, 風水術中推崇的 天圓地方 原則 封土爲圓可能是東漢時期宇“ ” ,
. · “ , .”
宙觀的一種特殊注解 西漢楊雄的 太玄 玄摛 說:圓則杌隉 方爲吝嗇
, “ ” .
可能是沉澱於深層文化意蘊中的一種哲學解釋 其和 柔道之理相通
2 . 一條墓道與 室墓 的流行原因 “ ”
“ ” ,
一是和中下層普遍興起的穹窿 頂墓有關 如洛陽燒溝漢墓在西漢晚期
“ ” .
已經興起了穹窿 頂墓 二是符合建築材料木構向磚石壘砌的轉變 墓室空、
. “ ” (
間增大以及合葬一室的要求 三是 四出墓道的觀念的衰退和一條 主要南
) “ ” ,
向 墓道爲 中軸線 禮制的興起 這一點和在西漢長安城和東漢洛陽城均有
, ,
表現 尤其是東漢洛陽平城門 北宮前殿爲南北軸心的形成、 對包括東漢 .
陵墓南北向建築的理念有深刻影響
3 . 推行上陵之禮的實質緣由
, “
漢明帝的永平朝是東漢社會政治意識的定型時期 漢明帝推行 上陵之
”, “ ” ,
禮 一方面是宣傳 以孝治天下 的國策 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對光武皇帝的 .
頂禮膜拜達到鞏固劉氏天下的目的 後漢書 中還記載了上陵之禮的程
“ ,
式:東都之儀 百官、四姓親家婦女 公主 諸王大夫 外國朝者侍子、 、 、 、
. , , . ,
郡國計吏會陵 晝漏上水 大鴻臚設九賓 隨立寢殿前 鍾鳴 謁者治禮引
, . , , , ,
客 群臣就位如儀 乘輿自東廂下 太常導出 西向拜 止旋升阼階 拜神
. , . . ,
坐 退坐東廂 西向 侍中、尚書 陛者皆神坐後、 公卿群臣謁神坐 太官
, , .”
上食 太常樂奏食舉 文始 、 五行 之舞
, “ ”,
與此相對應 漢明帝 臨終遺詔無起寢廟 以後的章帝 順帝都遺詔無起、
, . ,
寢廟 掃地露祭 由此可知東漢時期的廟寢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即確立
“ ” “ ” , “ ” .
了同堂異室 的 合廟 制度 形成了 陵崇廟殺 的格局
, ,
總體上看 東漢陵寢的規模要遠遠小於西漢時期 一方面是東漢經濟的
, ;
發展逐漸萎縮所致 即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夠 另一方面也是上層統治者提
“ ” , “ ” .
倡 薄葬 的結果 同時也受到了盜墓 風潮的制約 誠然也應特別注意到在
, “ ” , .
東漢陵寢制度中 雖然 葬制 走向簡約 但喪制 祭制的內涵有所擴展、 . 兩漢時期以帝王爲代表的中原主體喪葬禮儀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 也就
, ,
是說 兩漢時期雖然都是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時期 但必須看到
, “ ”,
漢文化傳統的繼承當中 有相當程度的 承中之變 不能簡單地把擁有四百
“ ” .
年歷史的動態兩漢文化視爲單一指向的大一統 文化
(한글요약)
의 와 그 변화의 원인 분석 洛陽 東漢 陵寢制度
韓 國 河
동한 帝陵에 대한 고고학적인 작업은 아직도 한계가 있으며 무덤주 인에 관해서는 현재까지 모두 추정에 불과하다 확실한 판단은 더욱. 명확한 증거를 필요로 한다.
현재까지의 고고학적 조사 자료에 의하면 모든 東漢의 帝陵은 각기 건축과 무덤 등의 몇 부분으로 구성되어 있다
, , .
封土 地宮 陵寢 陪葬
는 조사의 정황 혹은 초기 관측의 항공사진(1958 )년 을 막론하고 封土
봉토는 모두 원형이다. 地宮은 문헌기록과 고고조사에 의거하여 알 수 있으며 동한의 帝陵은 이미 4개의 묘도에서 단일 묘도로 변화하였다. 은 현재까지의 시굴조사 결과 동한의 건축은 모두 봉토의
陵寢建築 陵寢
동쪽 혹은 남쪽에 위치한다.
과 문헌과 이미 발굴된 동한 의 다른 묘장에 의거
合葬 陪葬 王侯級
하여 추측해보면 동한시기에는 아마도 帝王과 皇后를 하나의 방에 合 하는 풍속이 성행하였던 것 같으며 또한 ‘ ’의 합장 형식도
葬 同塋不同陵
있었다.
동한의 陵寢과 서한의 陵寢을 서로 비교해 보면 커다란 변화가 일 어났던 것이니 즉 刑制의 변화는 물론이고 陵寢건축에 있어서도 분명 한 차이가 있음을 알 수 있다.
동한 陵寢 규모는 西漢시기에 비하여 훨씬 작아졌다 그 이유는 첫. 째, 東漢 경제의 발전이 점차 위축되었기 때문인데 이는 국가의 경제 력이 충분하지 못하였기 때문이다 또 다른 한편으로는 상층의 통치자. 가 ‘薄葬’을 제창한 결과인 동시에 무덤의 도굴 풍조의 제약을 받았기 때문이다 그리고 또한 동한의. 陵寢제도에서 특별히 주시해야 할 점은 비록 葬制가 간결한 추세로 갔다 하지만. 喪制 祭制, 의 내용은 확대되
어 갔다는 점이다.
시기에 을 대표로 하는 주체세력의 문화에
兩漢 帝王 中原 喪葬禮儀
는 커다란 변화가 생겨났다 다시 말하면. 兩漢시기는 비록 다민족이 통일된 중앙집권제 국가의 시기였지만 漢文化 전통을 계승하고 있는 속에서도 어느 정도의 ‘承中之變’은 반드시 찾아볼 수 있으므로 400년 역사를 지닌 兩漢文化의 動態를 單一指向的인 ‘大一統’문화로 간단하게 보아서는 안된다.
주제어 : 낙양 동한 능침제도, ,
: , ,
關鍵詞 洛陽 東漢 陵寢制度
Keywords : Luoyang, East Han, the Emperor’s tomb system 원고접수 년 월 일 심사완료 년 월 일
( : 2007 10 30 , : 2007 1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