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閱微草堂筆記中關於城隍神的描述為例
1)
葛 涛 (中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
Ⅰ. 绪 论
Ⅱ. 人命關天: 掌控所治城鎮生民的壽數 Ⅲ. 遊走於陰陽兩界的司法裁決者
Ⅰ. 绪 论
城隍神是兼具中國道教與傳統民間信仰色彩的神祇, 本土氣息濃厚. 在漢 語語境中, 城隍神一般略稱為“城隍”. 然而在嚴格意義上, 兩者意義並不相 同. 城隍之意蓋指城池, 城隍神則為城池的保護神, 供奉城隍神的廟宇稱為 城隍廟. 城隍神在民間傳說中的歷史源遠流長, 而其作為城池保護神的最初 文字記載, 見於北齊書. 內中記載北齊慕容儼鎮守郢城時, 遭遇南朝梁軍 圍困, 梁軍截斷了通往郢城的水路.慕容儼無計可施之餘, 只得在“城隍神”
之前祈禱, 希冀得到“冥祐”, 不久大水暴漲, 梁軍對水路的包圍被打破. 此 後, 民間對城隍神的信仰在唐代開始興盛起來, 官方也對之進行推崇, 並於 宋代成為國家祭典的正式內容, 得以製度化. 元·明·清三朝, 城隍神在官民 之間的地位持續升隆, 成為官方典禮以及民俗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經過歷代的不斷充實, 截至清代, 城隍神作為一種制度已相當成熟. 各地
* 이 논문은 2009년도 정부재원(교육과학기술부 학술연구조성사업비)으로 한국연 구재단의 지원을 받아 연구되었음(NRF-2009-362-B00011).
** 韓國國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研究所 초빙교수.
城隍神的設置, 一如地方官府等級森嚴, 隸屬分明, “行政化”色彩鮮明.
與此相對應, 各地城隍廟也如地方官衙一般, 具有嚴格的建制, 規格. 冊 封城隍神的權力, 實際由朝廷及官府掌握, 能夠有資格成為各地城隍神者, 多為已故幹臣·能吏, 生前即已造福地方, 逝後更要護佑鄉梓. 以上海縣城 隍秦裕伯為例. 秦裕伯·字景容·號蓉卿, 元大名府人, 曾官至福建省郎中, 元末避戰亂至上海. 明建立後, 太祖朱元璋屢次徵召, 裕伯不得已赴南京出 任官職. 洪武六年(1373年)病故, 隨即被太祖敕封“顯佑伯”,上海縣城隍.
此類事例, 不一而足.
在這種情況下, 截至清前期, 城隍神除了一如既往地充當所在城鎮保護神 之外, 另一種性格也日益強化, 即所謂“冥官”的角色. 城隍神已成為所在城 鎮的鬼神空間的最高行政長官, 其地位如同世俗空間的知縣·知府等地方官 宰; 城隍廟亦成為城鎮幽冥世界的官衙, 而廟中所塑之鬼神, 自然就是城隍 神治理幽冥的班底了. 也就是說, 除了地方保護神之外, 城隍神還是該地幽 冥世界的官長. 如同陽世的地方官是所管地區事務的裁決者一般, 城隍神則 是該地幽冥界的主裁. 他們的職責相同, 只是置身的“次元”迥異. 歷經明末 清初數十年的社會動蕩之後, 清朝的統治於17世紀中葉進入了穩定時期, 迎 來了所謂“康乾盛世”. 在綿延百餘年的這個“盛世”裡, 城隍神作為城鎮保護 神的職責進一步弱化, 但是身為城鎮“冥官”的地位卻大為凸顯.
关于城隍神在前近代中国地方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脚色的相关研究, 诚如 内外学者所指出, 已不在少数. 试举数例. 中国国内近年的代表性成果有: 城隍神“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 -以 城隍经 为主的文化诠释(詹石窗,
世界宗教研究 2009年第1期), 城隍神崇拜与 聊斋志异 (李晶云, 东 京文学 2010年第4期),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 -城隍神(李倩, 大观 周刊 2012年第14期), 城隍神信仰与城隍庙研究: 1101—1644(宋永志, 硕士学位论文, 暨南大学, 2006年, 指导教师王颋), 唐宋时期城市保护神 研究 -以毗沙门天王与城隍神为中心(王涛, 博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 学, 2007年, 指导教师王永平). 在国外也有学者关注此选题的研究, 且有成 果问世, 如日本学者小岛毅的论文城隍庙制度的确立(小島 毅, 城隍廟 制度の確立 , 思想, 岩波書店, 792, 1990年)等.
本文欲另辟蹊径, 从紀昀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中探寻城隍神所承担的社 会脚色.
“紀昀(1724~1805年), 字曉嵐, 又字春帆, 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
乾隆進士, 由編修, 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 協辦大學士”. 紀昀是乾嘉時 期著名的學者·學官, 深得乾隆帝的寵信. “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十餘年, 撰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閱微草堂筆記是其晚 年所著的一部文言神怪筆記小說, 以描述神鬼故事為主, 其中不乏涉及城隍 神的內容. 那麼, 紀昀筆下的城隍神, 究竟呈現何種面目呢?
Ⅱ. 人命關天: 掌控所治城鎮生民的壽數
“灤陽消夏錄二”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
獻縣老儒韓生, 性剛正, 動必遵禮, 一鄉推祭酒. 一日, 得寒疾. 恍惚間, 一 鬼立前曰: “城隍神喚.” 韓念數盡當死, 拒亦無益, 乃隨去. 至一官署, 神檢籍 曰: “以姓同誤矣.” 杖其鬼二十, 使送還. 韓意不平, 上請曰: “人命至重, 神奈 何遣憒憒之鬼, 致有誤拘? 倘不檢出, 不竟枉死耶? 聰明正直之謂何!”神 笑曰: “謂汝倔強, 今果然. 夫天行不能無歲差, 況鬼神乎! 誤而即覺, 是謂聰 明; 覺而不回護, 是謂正直. 汝何足以知之. 念汝言行無玷, 姑貸汝, 後勿如是 躁妄也.” 霍然而蘇.
這則故事說明, 城隍神於冥中掌控所在城鎮百姓生死的觀念, 已約定俗 成, 深入人心. 老儒罹病恍惚之際, 見鬼卒口稱奉城隍之命前來傳喚, 便認 為氣數已盡, 唯有跟隨前往. 城隍神的這種權力, 顯然是一種“官方的”權力, 這從老儒夢中參見城隍神的地點乃“一官署”即可知曉. 城鎮供奉城隍神的 所在是城隍廟, 而該廟在幽冥世界中即演化為官衙. 城隍神在官衙中行使 職權, 儼然就是冥中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生人一旦達到命中所定的壽數, 即由城隍神派出的鬼卒勾攝魂魄, 就此轉化為鬼, 然後由其管轄. 可見生活 在康乾盛世的子民, 無論生死, 都無法擺脫官府的纏繞, 生前固然毋庸贅言, 即便在死後的世界中, 仍處於城隍神官署的控制之下. 主宰地方行政事務,
治理一方生民的是朝廷命官, 而統領各地幽冥世界的城隍神亦由朝廷尊封, 亦屬國家製度之中. 朝廷意在使天下子民意識到, 即便死後到了幽冥界, 也 擺脫不了官府的控制; 生前的“父母官”是知縣·知府·知州, 死後則是各級城 隍. 這則故事的結局是韓姓老儒夢醒, 被送回了人世. 因為城隍神在核對簿 籍時發現要勾攝的是另一韓姓人氏, 並非此韓姓老儒. 雖然城隍神責罰了鬼 卒, 糾正了失誤, 但老儒並未感到滿意, 他指出人命關天, 而城隍神卻在這 個問題上犯錯, 即便做了更正, 也有失聰明正直. 城隍神聽後教訓了老儒一 番, 指出自己知錯即糾, 即為聰明正直; 而對於老儒的批評, 則斥為“倔強”,
“躁妄”. 可見, 城隍神雖然並不昏聵, 但“神威”, “官威”十足, 即便是在人命 關天這樣的事件上犯了錯誤, 但仍然拒絕批評, 一味維護自己的威信與形 象.
然而, 城隍神掌控所治城鎮生民的壽數, 並非全然按照既定的“生死簿”按 圖索驥.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 他可以酌情對人的壽數進行改動, 從而在冥冥 之中改變人們的命運.
“灤陽消夏錄四”中記述了一則鄉民陳四被延壽的故事:
農夫陳四, 夏夜在團焦守瓜田, 遙見老柳樹下, 隱隱有數人影, 疑盜瓜者, 假 寐聽之. 中一人曰: “不知陳四已睡未?” 又一人曰: “陳四不過數日, 即來從我 輩遊, 何畏之有?昨上直土神祠, 見城隍牒矣.” 又一人曰: “君不知耶?陳四 延壽矣.” 眾問: “何故?” 曰: “某家失錢二千文, 其婢鞭捶數百未承. 婢之父 亦憤曰: ‘生女如是, 不如無.倘果盜, 吾必縊殺之.’ 婢曰: ‘是不承死, 承亦死 也.’ 呼天泣. 陳四之母憐之, 陰典衣得錢二千, 捧還主人曰: ‘老婦昏憒, 一時 見利取此錢, 意謂主人積錢多, 未必遽算出. 不料累此婢, 心實惶愧. 錢尚未 用, 謹冒死自首, 免結來世冤. 老婦亦無顏居此, 請從此辭.’ 婢因得免. 土神嘉 其不辭自污以救人, 達城隍. 城隍達東岳. 東岳檢籍, 此婦當老而喪子, 凍餓 死. 以是功德, 判陳四以來生之壽於今生, 俾養其母. 爾昨下直, 未知也.” 陳 四方竊憤母以盜錢見逐, 至是乃釋然.後九年母死, 葬事畢, 無疾而逝.
這則故事首先透露了城隍神的上下級隸屬關係. 城隍神貴為一城之尊神, 其 下轄地方的幽冥空間則由數量不一的土神祠管理, 土神祠由土神管理. 土神 亦稱社公, 俗稱“土地爺”. 在城鎮的幽冥空間中, 土神作為城隍的地方行政 下級, 必須接受城隍的領導, 完成交辦事項. 在這則故事中, 原本勾攝陳四
魂魄的工作, 即由城隍牒移土神, 令其完成. 而城隍神的上級尊神, 則是泰 山神——東嶽大帝. 在事關改變生人壽數之時, 城隍神也無權決斷, 必須交 由東嶽大帝最後予以裁決. 文中陳四原本命懸一線, 經土神·城隍逐級上報 東嶽大帝后, 方才得以延壽. 生人的壽數原本天定, 豈能輕易更動, 然而陳 四一介農夫, 竟何以得借來世之壽延續今生呢? 原因在於其母的善行. 陳 母為救小婢一命, 不惜自污, 破財, 聲譽受損之餘, 還被主人驅逐. 包括自 己的兒子在內, 無人知曉她的義舉, 然而神明知道. 果然, 在陳四即將殞命 之際, 土神直接考慮到了陳母將因喪子而凍餓死的命運, 他將此事上達城 隍, 城隍再上呈東岳, 最終陳母得以善終. 城隍神雖無權直接更改生人的壽 數, 但卻在下情上達的環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陳四被鬼神延壽 在於使其贍養母親至善終, 而陳母得以免於凍餓死的原因則在於自污以解 救小婢一命的善舉. 這則故事洋溢著濃厚的勸善, 勸孝氛圍, 人行善事, 即 使旁人不知, 冥冥之中自有神明知曉, 如命中註定遭遇厄運, 神明如城隍神 之類定會設法相助. 在閱微草堂筆記中, 類似故事不只一例.
“如是我聞二”中有一則故事描述縣吏李某因夜晚迷路, 夜晚歇宿於居庸關外 某神祠內. 不久看見燈火輝煌, 車騎雜沓, 直奔祠門而來. 李某意識到神將入 祠, 便躲避一處. 果“見數貴官併入祠坐, 左側似是城隍, 中四五座則不識何 神.” 李某見數位小吏抱著簿子陳放在案上, 供諸神一一檢視.諸神一邊檢視, 一邊議論, 李某“竊聽其語, 則勘驗一郡善惡也. 一神曰: ‘某婦事親無失禮, 然 文至而情不至. 某婦亦能得姑舅歡, 然退與其夫有怨言.’ 一神曰: ‘風俗日偷, 神道亦與人為善. 陰律孝婦延一紀, 此二婦減半可也.’ 俄一神又曰: ‘某婦至孝 而至淫, 何以處之?’ 一神曰: ‘陽律犯淫罪止杖, 而不孝則當誅. 是不孝之罪, 重於淫也. 不孝之罪重, 則能孝者福亦重. 輕罪不可削重福, 宜舍淫而論其孝.’
一神曰: ‘服勞奉養, 孝之小者; 虧行辱親, 不孝之大者. 小孝難贖大不孝, 宜舍 孝而科其淫.’ 一神曰: ‘孝, 大德也, 非他惡所能掩. 淫, 大罰也, 非他善所能 贖.宜罪福各受其報.’ 側坐者磐折請曰: ‘罪福相抵可乎?’ 神掉首曰: ‘以淫而 削孝之福, 是使人疑孝無福也; 以孝而免淫之罪, 是使人疑淫無罪也. 相抵恐 不可.’ 一神隔坐而言曰: ‘以孝之故, 雖至淫而不加罪, 不使人愈知孝乎?以淫 之故, 雖至孝而不獲福, 不使人愈戒淫乎? 相抵是.’ 一神沉思良久曰: ‘此事 出入頗重大, 請命於天曹可矣.’ 語訖俱起, 各命駕而散.”
這則故事的重點在於勸勉, 獎勵人世間婦女對於公婆的孝行, 懲戒淫行.
包括城隍神在內, 冥界諸神對於這點都沒有疑義. 諸神們聚會議論, 商定準 備獎勵的孝婦人選, 足見鄭重其事. 雖然諸神所認定的孝婦標準, 應該是對 公婆在行為上關懷, 精神上體貼, 無怨無悔, 心口如一. 然而在閱微草堂筆 記所描述的時代, 如是孝婦已頗難尋覓. 諸神也只得面對現實, 降低標準, 首先挑選了兩位略有瑕疵的孝婦: 她們雖然在表面上對待各自的公婆都算 是無可挑剔, 但其中一位在感情上與公婆保持著距離, 另一位則在丈夫面前 發過牢騷. 諸神在決定獎勵她們的同時, 並沒有忘記她們的虧欠之處, 從而 將獎勵的內容減半實施.然而在討論第三位候選人時, 諸神間發生了意見分 歧, 最終只能將問題提交天庭裁決. 這位候選孝婦雖然孝行可嘉, 卻婦道有 虧: 生性至淫. 孝行當獎, 淫行當罰, 均屬天經地義, 不容置疑. 然而在同一 個人身上兼具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品質時, 該如何處置?是獎?是罰?或 者兩相抵消, 不獎不罰? 諸神間意見相持不下, 最終只得提交天曹裁處.通 過這則故事, 包括城隍在內的冥間諸神如何在暗中獎勵善行, 孝道的情況進 一步變得明晰起來. 首先, 他們對生人執行獎罰的手段是依靠所謂“陰律”, 即冥間的律條. 具體到獎勵孝婦的手段, 就是增加壽數. 諸神們一旦達成共 識, 即可執行, 似不必上達天聽. 這與上述陳四的情況有所不同, 陳四之所 以被延壽並非因自身原因, 而是城隍, 社公為了嘉獎其母不惜自污以救人性 命的義舉所致. 對於懲罰淫行的具體措施, 這則故事並未透露, 但在一般情 況下是必須加以懲處的. 但如何處理“孝”與“淫”這兩種婦道原則之間發生的 具體衝突, 冥間也並無定論.
城隍神按照既定的簿籍掌管著治下生民的生死, 並且可以根據一定的原 則, 事由參與改變生民的死生大限. 冥界的地方最高長官, 以這種方式強 力介入到生民的日常生活中, 於冥冥之中博取人們的敬畏.
然而也有例外. 在生人強悍的魂魄面前, 即便是按照簿籍例行公事的城隍 神, 偶爾也只得卻步. “姑妄聽之三”中記載這樣一則故事:
某人夜宿城隍廟廊下, 聽到鬼向城隍匯報奉牒前往拘拿某婦時, 發現她一心 想著生病的婆婆, “念念固結, 神不離舍, 不能攝取”. 鬼請示城隍如何辦理. 城 隍對此指示暫緩執行, 他認為人與命數相抗衡, 固然多數屬於“自苦”, 但鬼神 也不宜與“精誠之至”的“強魂”“捍拒”. 因為“愚忠愚孝, 多不計成敗. 與命數爭,
徒自苦者, 固不少; 精誠之至, 鬼神所不能奪者, 挽回一二, 間亦有之. 與強魂 捍拒, 其事迥殊, 此宜申岳帝取進止, 勿遽以厲鬼往也.” 紀昀就此作出結論, 認為人定勝天, 確有是理.
Ⅲ. 遊走於陰陽兩界的司法裁決者
作為城鎮的冥間最高長官, 城隍神的重要職責便是調處, 裁決鬼與鬼之間 的糾紛. “灤陽續錄六”中有這樣一則描述:
某人攜妻遊歷廣東東部, 途中妻子病故, 入殮後將棺材寄放於某山寺之中.
數日後夢見已故妻子前來告知, 山寺中有一厲鬼, 對於寄存於此的棺木中的鬼 魂, 欺男霸女.強使男鬼為之服役, 並霸占女鬼, 其妻之鬼魂亦未能倖免, 而廟 中伽藍神對此無所作為, 故託夢於夫, 請他設法到城隍處申訴. 某人夢醒後並 未遽信, 然而此後數夜卻反复做同一內容的夢, 於是到城隍廟投牒控訴. 投牒 後數日並無異樣, 一夕, 其妻之魂再於夢中前來, 告知城隍神顧慮一旦受理該 案, 那麼伽藍·社公·山神都會因失職而遭到陰律的處罰, 因此猶豫不決. 鬼魂 要求其夫再往城隍廟投牒, 稱如不受理, 將前往江西正乙真人處投訴. 如是, 則城隍必然受理. 某人依計而行, 數日後果然於夢中與妻魂再度相見, 告知已 蒙城隍召見, 但城隍卻說出了一番令人頗感意外的說辭. 城隍告訴該婦之魂, 她的停靈之所, 原為該厲鬼所居; 所以是“她”侵犯了“他”, 而非“他”侵犯了
“她”. 但男女混居一室, 確係不便, 所以城隍決定重重責打該鬼的僕役, 同時要 求她撤銷申訴. 城隍勸她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 與其自博污名, 不如讓其夫遷 走棺木, 從根本上消解事端. 該婦之魂已被城隍說服, 其夫遷走棺木後, 便再 無事端了.
在紀昀的筆下, 一個圓滑, 老於世故且徇私枉法的老官僚形象躍然紙上. 對 於這樣一起是非判然的鬼與鬼之間的糾紛案件, 作為地方冥間主宰的城隍首先 考慮的並非按照陰律伸張正義, 而是從官官相護, 保護下屬的角度出發, 最初 不予置理, 其後在感受到有真人介入的危險時, 即採取了息事寧人的策略, 軟 硬兼施地說動了女鬼, 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那麼為什麼城隍對真人心存顧 忌呢? 原因在於真人雖不能直接管制城隍, 卻可以向上帝奏事, 匯報相關情 形, 而城隍對此不能加以阻撓.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 這位城隍才從不理睬轉為 調停, 著手消弭事端. 紀昀對此不以為然, 指出該城隍已失正直之道, “且養癰 不治, 終有釀為大獄時.”
倘若鬼與人之間發生了衝突, 城隍也須出面調處, 做出裁決. “灤陽消夏錄 六”中記載了這樣一則人鬼之爭. 乾隆乙未, 紀昀與李雲舉, 霍養仲二人共讀於
生雲精舍. 一夕, 三人閒來無事, 遂爭辯鬼神之有無, 意見分歧, 相持不下. 此 時, 李雲舉之僕敘說了一件奇事. 某日, 他路過城隍廟前的亂塚時, 不慎踏破 了一具散放的棺材. 當夜即於夢中被城隍神拘往衙中. 城隍神告訴他: 有人控 告他毀壞了居室. 僕人當即明白是白天踏破棺材一事. 雙方在神前辯理時, 僕 人指鬼之居室不應橫亙於路, 即便被踏破, 於理也不應算作遭受了侵害. 鬼對 此予以反駁, 指出先有其棺, 而後有路, 並非有意橫亙在路上. 雙方爭執之際, 城隍做出了裁決. 他微笑著對僕人說: ‘不僅你, 其他人也走廟前之路, 就此而 論, 不應責罰你; 但是其他人都沒有踏破棺材, 而你卻踏破了, 所以完全不處 罰也不行, 你應當賠償冥幣.’ 過了片刻, 城隍神又指出鬼自身不能夠修補棺材, 僕人應用木板將破棺覆蓋完整, 然後填上土. 該僕於次日謹遵神教, 重新修棺, 填墳, 並焚化了紙錢.
城隍神對這件人鬼之爭的調處, 裁奪, 雖然在結果上對鬼有利, 但基本是符 合情理的, 故而僕人遵照執行, 並無怨言. 可見人鬼在陰陽兩界相爭之際, 作 為冥官的城隍, 有權做出裁處, 而其做出的裁決往往具有決定性與權威性, 生 民在一般情況下只能服從, 就如同在陽間與他人發生糾紛, 通常必須服從知縣·
知府等“父母官”的裁判一般.
在前近代的神怪世界中, “狐”也是經常與生人發生密切關係的重要角色. 對 於人與狐之間的愛恨情仇, 冥界的城隍也可參與調處. “如是我聞三”中就敘述 了一則這樣的故事. 濟寧一童子為狐所糾纏, 至二十餘歲, 仍夜夜同眠. 有人 教童子蓄須驅狐, 但鬍鬚稍長, 即被狐於睡夢中剪去. 非但如此, 每次剪去童 子的鬍鬚後, 狐還惡作劇地為他塗脂敷粉. 屢次動用符籙驅遣, 也毫無作用.
而後正乙真人乘舟路過濟寧, 童子家人遂前往控訴. 真人移牒城隍, 城隍即命 狐前往真人處自訴, 聽候處理.
即便是生人之間發生糾葛, 也可以在城隍處討得公道. “如是我聞二”中敘述 了這樣一場生人在冥間的官司. 有甲·乙二人, 原本友善, 甲請乙管理家中事務.
後甲官至撫軍, 乙隨同輔佐, 甲對乙可謂言聽計從. 但日久甲竟發覺自己的資 財被乙在暗中悉數吞沒, 方才察覺到乙為人奸猾, 於是稍加斥責. 不料乙竟以 掌握甲的陰私相要挾, 反而誣陷甲. 甲氣憤至極, 投牒至城隍處控訴. 於是“夜 夢城隍語之曰: ‘乙險惡如是, 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 ‘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 ‘人能事事如我意, 可畏甚矣. 公不畏之而反喜之, 不公之紿而紿誰 耶?渠惡貫將盈, 終必食報. 若公則自貽伊戚, 可無庸訴也.’”
對於發生於生人之間的糾葛, 城隍還是乘夜晚睡夢之際進行了調處. 他首先 指出了甲有用人失察之誤, 方才導致今日的惡果. 繼而告訴甲, 乙即將惡貫滿 盈, 迎來報應, 甲可不必控訴. 在這起案件中, 城隍神勸慰, 開導了受害者, 明 示了作惡者的結局, 顯示了公正, 權威的立場. 但是對於採用陰律直接介入生 人之間的糾紛, 城隍神采取了迴避.
城隍神的這種姿態, 在“灤陽消夏錄四”的一則描述中也得到了映證. 浙江有 一士人, 夜晚夢至一官府, 有人告之為都城隍廟, “某公控其友負心”, 他是前來 為此作證的. 繼而城隍神升座, 詢問士人相關情況, 士人據實作答. 都城隍聽
後, 做如是表態: 此輩結黨營私, 朋求進取, 以同異為愛惡, 以愛惡為是非; 勢 孤則攀援以求援, 力敵則排擠以互噬; 翻雲覆雨, 倏乎萬端. 本為小人之交, 豈 能則以君子之道. 操戈入室, 理所必然. 根勘已明, 可驅之去.
都城隍已斷定所謂“某公控其友負心”不過是小人之間朋比為奸, 翻雲覆雨的 結果, 據此不願受理此案.但是對所謂負心之人不施責罰似乎也出乎情理之外, 於是都城隍又向士人進行了一番解釋, 意謂因果報應, 絲毫不爽, “彼負心者, 又有負心者躡其後, 不待鬼神之料理矣.” 可見對於生人之間的官司, 凡可用報 應解決者, 城隍神一般不採取動用鬼神進行“料理”的做法.
地方長官在面臨一些疑難案件, 長時間不得要領時, 往往會打道城隍廟祈神 求夢, 請求神於夢中指點迷津. 這樣的情節, 在清代的公案, 俠義小說, 以及神 怪筆記類著述中屢見不鮮, 且結果一般盡如人意. 城隍神在官員的睡夢中給與 了關鍵性提示, 從而導致疑案順利告破. 對於此類傳聞, 紀昀卻並不相信, 他 在“灤陽消夏錄四”中敘述了一則類似故事, 對於此類行為予以了嘲諷. 故事的 主角是一位縣令, 遇到一起十分頭痛的殺人案, 久偵不破, 遂決定祈夢於神.
他在城隍廟果真進入了夢鄉, 夢中見到城隍神領著一個鬼, 鬼頭頂一個磁盎, 盎中栽著十餘桿竹子. 夢醒後, 縣令醒悟到該案中有兩名疑犯, 一名姓祝, 一 名姓節. 他認為“祝”與“竹”同音, 而竹子有節, 恰與“節”姓同. 於是, 縣令開始 窮治這兩名疑犯, 致二人九死一生, 卻依然無果, 最終以疑案上報. 地方官自 身對棘手案件束手無策, 卻企圖從鬼神處取得僥倖, 紀昀對此進行了嘲諷與譴 責, 並指出了事情的本質: 夫疑獄, 虛心研鞫, 或可得真情. 禱神祈夢之說, 不 過懾伏愚民, 紿之吐實耳. 若以夢寐之恍惚, 加以射覆之揣測, 據為信讞, 鮮不 謬矣. 古來祈夢斷獄之事, 餘皆謂事後之附會也.
閱微草堂筆記中描繪的城隍神, 作為地方冥官的色彩極為鮮明: 一.作為 所轄地方生民壽數的冥間實際掌控者, 以及相關事務的執行者, 城隍神在人 命關天的問題上擁有權威, 並由此博得生民最大的敬畏. 城隍神與當地百姓 之間, 本屬陰陽兩界, 幽明異路; 然而生人皆有死, 到了生死之際, 乃至死 後, 就歸屬城隍管治. 生死之間, 是城隍與生民之間最大的交集之處. 二.依 靠陰律, 人倫行事的冥間裁決者. 人世間供奉城隍的廟宇, 即是該神在冥間 執法理政的官衙, 鬼與鬼之間的糾葛自是無庸置疑, 人與鬼, 人與狐, 甚至 人與人之間的糾紛, 都可在城隍神前祈求裁處. 生民之間的糾紛若在官府處 得不到妥善處理, 還可以在冥官那裡求得公道. 可見生民在生活中, 仍期待 著從城隍神那裡求得“虛幻”的公平與正義. 相對而言, 城隍神原本具有的地 方保護神的色彩, 則大為淡化, 甚至接近於無了. 這種描述風格並非閱微 草堂筆記獨具, 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提及, 並進行比較的新齊諧
(清袁枚著, 又名子不語)中的城隍神形象, 亦如是. 子不语作为同类作 品, 其文学性逊于阅微草堂笔记, 但对于城隍神的描述则属于相同风格. 两者相较, 子不语对于城隍神的负面描述更为直接, 这种风格在晚清的 神怪笔记小说如小豆棚,夜雨秋灯录,耳食录等中得到了延续. 康乾 盛世, 四海安靖, 各地突發的重大事態減少, 城隍神作為地方保護者, 自然 無事可做. 但作為盛世的維護者, 城隍神的職責卻凸顯出來. 閱微草堂筆 記中凡有涉及生人之處, 城隍總不乏勸世之語, 所持標準亦與世間相同. 閱微草堂筆記中的相關描述, 將清代鼎盛時期城隍神在社會生活中的職責, 意義具體加以呈現; 而紀昀作為文學家的描述, 亦使其形象豐滿, 栩栩如生.
不惟中国, 前近代之韩国亦有城隍神信仰, 各地之城隍堂遗址保存至今, 如展开比较研究, 定会呈现别开生面之新局面.
(국문초록)
성청(盛清) 시기 성진(城镇) 지방 귀신(鬼神) 공간의 재결자(裁決者)
: 閱微草堂筆記 中 城隍神에 관한 서술을 사례로
거 타오 (葛 涛)
성황신은 중국도교와 민간신앙의 중요한 신으로 역사원류가 매우 길다. 중국인의 신앙과 생활에서 중요한 지위를 차지한다. 청대에 사회 가 점차 안정됨에 따라 성황신의 지위가 점차 변화했다. 본문에서 기 재한 阅微草堂笔记에 나타난 성황신의 형상이 다양한 예에서 분석된 다. 北齊書에 처음 문자 기록으로 등장하는 성황신에 대한 신앙은 唐 代부터 흥성하기 시작하여 宋代에는 국가적인 祭典으로 제도화되고 元 明淸을 거치면서 성황신의 지위가 상승되었다. 이후 청대에 성황신에 대한 제도가 성숙되어 ‘地方官府’와 같이 등급과 예속 관계가 분명한 체계를 갖춘다. 한편 城隍廟의 건축도 지방 관아와 마찬가지로 엄격한 제도가 마련되었으며 성황신을 책봉하는 권력은 조정과 관부에서 장악 하였는데 城鎭보호신의 역할 이외에 ‘冥官’의 역할을 담당하면서 성황 신의 역할은 세속의 지방관과 같은 역할을 冥界에서 맡게 된다. 그러 나 청조 盛世를 거치면서 성황신은 城鎭보호신의 역할은 약화되고 ‘冥 官’의 역할이 두 드러지면서 인간의 생사를 관장하는 역할을 통해 冥 界뿐만 아니라 生民의 일상생활에도 강력하게 개입함으로써 陰陽兩界 의 사법 裁決者로 군림하는 변화가 나타났다. 康乾성세에 들어서면서 성황신의 역할이 지방 의 보호자에서 盛世를 유지하는 역할로 이행하 였던 것이 중요한 특징이다.
주제어: 성황신,
열미초당필기
, 삶과 죽음의 결정 關鍵詞: 城隍神,
閱微草堂筆記
, 生死裁決Keywords: City God, Fantastic Tales By Ji Xiaolan, Award of Life and Death (원고접수: 2012년 10월 31일, 심사완료: 12월 3일,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5일, 수
정원고 접수: 12월 21일, 게재 확정: 12월 26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