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早期佛 造像藝術的 教 形成與發展
( )
劉 建 華 中國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
. 序 言
Ⅰ
, , ,
佛 自漢代傳入中國教 兩千來年綿延不斷 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 .
成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 造像藝術作爲詮譯佛 思想教 教
, , ,
內涵的藝術再現 在中國東漢時期初起 兩晉 十六國時期流行、 南北朝
, , ,
時期盛行 唐宋時期達到頂峰 並以獨特的藝術風格 對周邊鄰國的佛教 .
造像藝術 生了重大的影響產
, ,
近代 特別是上世紀後半葉 在我國新疆、北方 中原、 、南方的廣闊地
, 2 3 ( 1),
域內 陸續發現了公元 、 世紀的佛 造像及相關遺存教 圖 極大的豐
. 2 3
富了中國早期佛教圖象資料 本文通過考古發現的公元 - 世紀佛 造像教
, .
的分布與特點 探討中國早期佛 造像藝術的 生 漸變與發展教 產 、
. 印度 早期佛 造像藝術之 述
Ⅱ 教 概
. 序 言
Ⅰ. 印度早期佛 造像藝術之 述
Ⅱ 教 概
. 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早期佛 的記載
Ⅲ 教
. 考古發現的早期佛 造像主要實例
Ⅳ 教
. 中國早期佛 造像藝術的發展與
Ⅴ 教
演變 .結論
Ⅵ
.
中國早期佛 造像的源頭來自古印度的佛 造像藝術教 教 佛 創立於公元教
6 5 , ,
前 - 世紀的古印度 創始人爲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和其弟子傳 地區主教
. ( 273 ~232 )
要在印度恒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區 到阿育王時 公元前 年 年 建
. ,
立了全印度統一的奴隸制中央集權國家 阿育王特別崇信和扶植佛教 到
, . .
處立寺建塔 樹碑刻柱 並將佛 傳播到印度各地和毗鄰印度地區教 向北
, .
傳入中亞的大夏 安息以及大月氏 向南傳入斯裏蘭卡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 , ,
最初佛教經典不用文字記載 而是靠口頭傳誦 直到公元前一世紀以後
, ,
才逐漸形成用文字書寫佛教經典 這種經典大部分都寫在樺樹皮或貝葉上 . 1996 近代在印度、阿富汗和中國新疆地區都發現了這類佛典殘片 年在阿
1 2
富汗東境古代大夏佛 遺址出土的經罐內發現了十幾捆公元教 - 世紀的寫 ,
經 經文用亻去盧文寫在樺樹皮上 有學者認爲這是迄今最早的佛, 教經典.1)
1 , , .
公元 世紀之前 印度雖有佛 藝術教 但卻回避塑造佛陀的形象 以菩提
1)林梅村, 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 第二編 西域胡語新論 文物出版社. . ( , 1998).
<圖1>
. 1 ,
樹 寶座 法輪 足跡和塔象征佛陀、 、 、 公元 世紀 在印度出現了最早的佛
, , ,
像 在佛塔周圍的雕刻中 有很多以佛 傳說爲題材的作品教 上面已有佛 .
陀 菩薩的形象、 2) 因受希臘 羅馬文化藝術的影響、 , 公元一世紀末至二
, ( )
世紀初 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羅 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縣 和朱木那河中遊
( ) , 3
的秣兔羅 今印度亞格以北 開始制作單體的佛像或菩薩像 至 世紀佛 造教
, ( 1 3 ),
像藝術達到第一個高峰期 此時正是貴霜王朝 公元 - 世紀 也是佛教
, , .
極爲盛行的時期 除部派佛 外教 大乘佛 正在迅速發展之中教 印度早期
, ,
佛像的基本特征是 有高肉髻 白毫相 深目高鼻: 、 、 八字胡須 有圓形頭
. , “U” , ,
光 身著通肩或袒右袈裟 通肩袈裟胸前衣紋呈 字形 右手施無畏印
, .
左手持衣裾 結跏趺坐於蓮花或獅子座上 立像爲八字腳( 2 3).圖 、
. 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早期佛 的記載
Ⅲ 教
( )一 三國志 魏志· ·東夷傳 注所引 魏略 西戎傳· 記載: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 公元前( 2 )年 博士弟子景盧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
”. .
浮屠經 這是見著於史料最早的關於佛 的記載教
2) [ ]日 佐佐木 悟教 ·高崎直道·井野口泰淳 塚本 祥 著 楊曾文 姚長壽 譯· 啟 , · , 印度
( , 1989).
佛 史 說 複旦大學出版社教 概
< 2>圖 < 3>圖
( )二 袁宏 後漢紀 卷十 孝明紀「 ·永平十三年」條載:“初帝 明帝( , 公元57 75年在位 夢見金人長大) , 項有日月光,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名, ,
- :
‘ ’, , , ,
曰 佛 其形長大 陛下所夢得無是乎 於是遣使天竺 而問其道術 遂於?
”.
中國而圖其形象焉
( )三 後漢書 楚王英傳 載 楚王劉英. : ( ~71 )“? 年 誦黃老之微言, 尚浮
, , ”.
屠之仁祠 齋戒三月 與神爲誓
( )四 後漢書 西域傳 載 桓帝. : (146~167年在位 好神)“ , 數祀浮圖、老
, , ”.
子 百姓稍有奉者 其後轉盛
( )五 成書於三國初年的牟子 理惑論 記載 永平求法後: , “於洛陽城西雍
, ,
門外起佛寺 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
. , ‘ ’ ”.
作佛像 明帝存時 豫修壽陵曰 顯節 亦於其上作佛圖像
( )六 三國志 吳志 劉繇傳 載. . :丹陽人 融崇信佛笮 教, “以銅爲人, 黃金
, . , , , ”.
塗身 衣以錦采 垂銅盤九重 下爲重樓閣道 可容三餘人 悉課讀佛經 .
這是中國文獻中記載最早的講經禮佛的景象 笮融鑄造佛像的年代當在公 193 195 .
元 - 年 ,
從上述記載 我們可以作出如下推斷:
. ( ),
西漢晚期中國略知佛法 東漢初期 公元一世紀初 在皇室的默許與支
, . ,
持下 佛 借助黃老和道教 教的影響有了明顯的發展 公元一世紀後半葉
, .
在國都洛陽城外建有佛寺 佛塔、 在城門和帝陵之上作佛像 但佛像是什
. , ,
樣子的 用什 材質制成的卻無記載? 公元二世紀未 已用銅鑄佛像
麼 麼
, .
外塗黃金 身著錦彩衣
. 考古發現的早期佛 造像主要實例
Ⅳ 教
2 3 , , ,
考古發現的公元 - 世紀的佛 造像教 一般形體較小 制作簡單 均爲
, ,
墓葬中隨葬品的附屬物 在不同的區域內 造像特征與表現形式也各不相 .
同
( )
一 新疆地區1 1959、 年在民 縣尼雅遺址的一座東漢豐 晚期夫婦合葬墓中, 發現了一
, 88 47 .
塊白地藍色臘纈棉布 殘長 、高 厘米3) 主體畫面 殘存一足 獅: 、
, ( ).
尾 下端橫幅格內有長龍 飛鳥; 、 左下角有一半身女神像 供養人像 有
, , ,
圓形頭光 裸身露胸 雙手捧著一個喇叭口形狀的長筒容器 內盛圓珠形
, 21 ( 4).
物 像高 厘米 圖 4)
2 1995 96、 、 年在尼雅 N5聚落區的佛 寺院遺址中教 考 古 工作 者清理 發 現 了 佛
, 像 菩薩像等壁畫殘片、 並
4
出土了 個二面雕有佛像的 .
木雕像 其年代約在公元 260年至335 .年5)
3 19 20、 、 世紀在和田出土的佉盧文佛經 漢句經 、策勒縣北部沙漠卡 .
達裏克遺址及庫車出土的佉盧文佛經殘片均爲公元二世紀6)
4、上個世紀在喀什噶爾地區 古稱 疏勒 發現了眾多的佛 寺院遺址( “ ”) 教 , ,
其中巴楚一帶的寺院遺址可能早到公元三世紀 是塔裏木盆地最古老的寺 .
院之一7)
5、本世紀初, 日本大穀光瑞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古代佛寺遺址中采集了
, , 1 17 , ,
兩件金銅佛頭 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件高 厘米 高肉髻 髻間系繒
, , ( 5), 3 4 .
帶 深目高鼻 八字胡 圖 時代約爲 - 世紀 其面相與美國舊金山哈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新疆民 縣北大沙漠中吉遺址墓葬區東漢合墓 理簡豐 清 ( 1960 6 ).
報」 圖版不 晰 文物清 年 期
4) 林梅村, 古道西風_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 第380頁圖片 晰 生活清 ( ·讀
· , 2003).
書 新知三聯書店
5) 於志勇, 「尼雅遺址的考古與研究」( 絲路考古珍品 文中未發表圖片 新疆維吾爾, , 1998).
自治區上海譯文出版社
6) 同注1見六尼雅新發現的 善五童格羅伽紀年文書考鄯 (文物出版社, 1998).
7) 同上見二 疏勒佛教考古概述.
< 4>圖
佛大學福格美術館及日 本收藏的兩件金銅佛像
. 相似8)
1 , ,
另 件 似爲殘像
13.6 , ,
高 厘米 高肉髻 , 額上發絲向上束起 面
( 6).
相短而方圓 圖 年 .
代同上9)
( )
二 北方中原地區1、上世紀三十年在在洛陽漢魏故城發現了佉盧文的東漢(公元25 220-
) .
年 寺院的井闌殘石10)
2 1973、 年發掘的內蒙古和林格爾小板申M1東漢晚期 公元( 147 189-
) “
年 壁畫墓前室頂部原繪有 仙人
” “ ” . 騎白象 和猞猁圖11)
“仙人騎白象”圖:白象之上馱
“ ”, ,
著一 仙人 身著交領紅衣 盤坐
, “
於方形座墊之上 左上榜題 仙人
”, ,
騎白象 白象右側畫一鳳鳥 單
, , “
腿獨立 長尾開屏 鳳前題 鳳凰 .”( 7)
從九韶 圖
“猞猁”圖:在一盤狀物內放四個圓球形物, 在左上方題有“猞猁”. 兩圖
“ ” “ ” .
分別畫在東王公與 西王母對應的位置 仙人騎白象表現的是能仁菩薩 (東漢或譯釋迦牟尼爲“能仁 乘象入胎的故事”) . “猞猁”即舍利 是梵語佛骨,
8) シルクロ ド- 大美術展(東京國立博物館, 1996).
9) シルクロ ド- 大美術展(東京國立博物館, 1996); ブッダ展-大いなる旅路 (編集東武美術館 奈良國立博物館, , 名古屋市博物館, 1998).
10)林梅村,「洛陽出土(亻去)盧文井題記」( 中國歷史博物館刊 1989 13·14年 合刊).
11)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文物工作隊, 和林格爾漢莫壁畫 文物出版社( , 1978).
< 5>圖 < 6>圖
< 7>圖
. ,
的音譯 在佛 信仰中教 供養舍利如同供養 .
佛身12)
4、山東滕縣曾出土東漢畫像石殘塊 其,
, , ,
上刻有兩個六牙象 象馱三人 殘存下身
( 8). “ ”
盤坐於圓形座墊之上 圖 所表現的內容應與和林格格爾 仙人騎白象 相 .
同13)
5、山東省沂南東漢晚期畫象石墓中室擎天石柱南、北兩面所刻神像14) ( 9).圖 南面的 神像 雙手捧魚“ ” . 北面的 神像 雙手捧鳥“ ” . 兩者均爲漢人形
, , .
象 身著漢裝 無肉髻 有頭光、 有學者譯爲釋 .
迦與彌勒15)
6、陝西省城固縣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 株殘1
, , .
破搖錢樹 在樹頂鑄有佛像 爲一佛二脅侍 佛
, , ,
像有高肉髻 大眼 嘴上有上翹八字胡 有圓形
. , ,
頭光 身著圓領通肩袈裟 右手施無畏印 左手
, . 6.5 .
持衣裾 結跏坐於圓形璧上 像通高 厘米 現
, , , ,
殘存左側一脅侍 頭戴高尖帽 高鼻 有胡須 ( 10).
面佛而跪 圖
,
城固縣位於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地區 漢時屬漢 12) 俞偉超, 「東駐佛教圖像考」( 文物 1980 5 ).年 期 13) 傅惜華, 漢代畫像全集 初編 中法漢學( 研究所, 1950).
14) 曾昭等編, 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 1956).
15) 溫玉成, 「公元1-3世紀中國的仙佛模式」( 敦煌硏究 1999 1 ).年 期
< 8>圖
< 9>圖
< 10>圖
, .
中郡 三國時屬蜀漢所轄 出土搖錢樹上佛像 脅侍與四川安縣搖錢樹樹、 .
枝頂端的佛像 脅侍相同、 可見此地區在古代葬俗方面與四川地區的關連
, .
更爲密切 而疏於北方中原地區
( )
三 南方地區南方地區考古發現的早期佛 造像遠遠多教 ,
於上述兩個地區 出土地點主要分布在長江 .
遊域及周邊地區
1. 長江上遊地區
主要集中在成渝地區的樂山、柿子灣 彭、 山 綿陽 安縣 三台 忠縣、 、 、 、 、豐都等地的
. ,
東漢晚期至三國時期墓葬中 出土的佛像 .
大多雕塑在隨葬品搖錢樹的樹座 樹幹或樹頂端、 也有將佛像雕刻在石構 .
墓室門額之上
(1) 1940、 年發現的樂山市麻浩1 1區 號崖 ,
墓後室門額上方浮雕一尊佛坐像 有肉髻、
. ,
圓形頭光 身著通肩大衣 胸前衣紋呈三層
“U”字形 面相不, 清. 右手施無畏印 左手持,
. ( 11). 37 .
衣裾 結跏趺坐 圖 像高 厘米 年代 ( 188 263 ).
爲東漢晚期至蜀漢時期 公元 ~ 年 (2) 1941、 年彭山夾江東漢晚期崖墓中出 土了一件陶質搖錢樹樹座上雕塑了一尊佛坐
, , . ,
像 深目高鼻 有八字胡 著通肩大衣 衣
“U” . , ( 12).
紋呈多層 字形 坐姿同上像 兩側各一立脅侍 爲胡人形象、 圖 16) (3) 1990、 年綿陽何家山東漢晚期M1出土一株搖錢樹, 在樹幹上鑄有
, , , . ,
五尊佛坐像 佛有肉髻 雙目微合 有八字胡 著通肩大衣 右手施無畏 16)南京博物院等, 佛 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 文物出版社教 ( , 1993).
< 11>圖
< 12>圖
,
印 左手持衣裾, 每像高6.5厘米.17)( 13)圖
(4) 2005、 年安縣收藏了東漢晚期的1件搖錢樹,
5 , 5.3 . ,
樹幹有 尊佛像 像高 厘米 佛像兩側各一脅侍
, ( 14).
頭戴尖頂帽 面佛而立 圖 樹頂枝葉亦有一佛
. .
二脅侍 樹幹上的佛像與上像相似 而樹頂上的佛像 爲則與城固搖錢樹頂上的佛像幾近相同18)( 15).圖
(5) 2001、 年在重慶 都縣豐 M9中出土一株殘搖
, , , ,
錢樹 樹幹上雕鑄佛像 面相不 晰 似大圓眼 有清
. , ( ), .
胡須 高肉髻 有圓形頭光 殘 似著通肩袈裟 右
, . , 5
手施無畏印 左手持衣裾 佛像下部殘 殘高 厘米 ( 16).圖 同墓出土的陶制底座刻有 延光四年五月十“
”, “ ” , “ ”
日作 延光爲東漢安帝年號 延光四年爲公元 125 .年19)
17) 何志國, 四川綿陽何家山 號東漢崖墓 理簡報1 清 ( 文物 1991 3 ).年 期 18) 何志國, 「四川安縣文管所收藏的東漢佛像搖錢樹」( 文物 2002 6 ).年 期 19) 劉宏斌 辛怡華· , 「陝西寶雞考古隊完成三峽文物發掘任務」( 中國文物報 2002
3 22 ).
年 月 日
< 13>圖 < 14>圖 < 15>圖
< 16>圖
(6)、另在貴州清 東漢 期墓葬中也 鎮 晚
1 ,
出土了 件殘搖錢樹
2 ,
在樹幹上有 尊佛像 , 面部 蝕嚴重 像有綉
, ,
高肉髻 著通肩大衣 ,
雙手置體前 各持衣
. 4.7
裾 高約 厘米20) ( 17).圖 此像與四川
.
出土的搖錢樹佛像相似 唯雙手置體前各持衣裾的現象不見於其它佛像,
, ,
貴州位於西南地區的東部 地近四川 兩地在文化傳 .
統上應比較密切
2. 長江中遊地區
在湖北鄂州 武昌 湖南長沙等地的三國時期墓、 、 . 葬中發現的佛像多鑄於銅鏡上或鑄於銅飾件上
(1) 1975、 年鄂州五裏墩出土1件三國時期的四 葉夔鳳佛像銅鏡21), 佛像置於四個桃形葉中, 其中 3尊爲結跏趺坐佛, 高肉髻 有圓形頭光, , 佛座爲龍
. 1 , .
虎蓮花座 尊爲半跏思維像 像座爲蓮花座 前有
, ( 18). 16.3 .
禮佛者 後有脅侍 圖 銅鏡直徑爲 厘米
(2) 1956、 年在武漢蓮溪寺東吳永安五年 公元( 262 )年 墓中出土一件鎏 ,
金銅飾件 其上鏤刻佛像22). 像似爲菩薩立像. 頭頂高髻 體微曲, , 服飾
, , ( 19).
不清 飄帶繞臂飄向體側 立於蓮花座上 圖
(3) 1992、 年在鄂州市石山鄉塘角頭村發掘的一座孫吳時期(222 261至
) (M4) , ,
年 的墓葬 中出土了一尊釉陶佛像 有肉髻 面相短圓 五官, 清晰 著, 20)羅二虎,「略論貴州清鎮漢墓出的早期佛像」( 四川文物 2001 2 ).年 期
21)湖北省博物館 等, 鄂州漢三國六朝銅鏡 圖81(文物出版社, 1986).
22)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武昌蓮溪東吳墓 理簡報清 」( 考古 1959 4 ).年 期
< 17>圖 < 18>圖
< 19>圖
,
通肩大衣 胸前衣紋呈
“U“ , , 多層 字形 禪定印
( 20).
結跏坐 圖 像高 20.6厘米 佛像兩側各.
, 一身釉陶侍俑 一侍俑
,
頭戴高尖帽 圓眼大 . 身著交領長袖短 睜
, 18.2 衫 長、 褲 高 厘米
23)( 21).圖
3. 長江下遊地區
在江蘇南京、浙江寧波等地三國至西晉時期 墓葬中發現的佛像大多堆塑在隨葬的陶瓷五聯
( ) .
罐 穀倉罐 的頂端或盤口壺的腹部 混雜在仙 .
人 瑞獸 神鳥 祥雲之中、 、 、
(1) 1979、 年南京殷巷三國吳(220~280
) ,
年 墓葬中出土的紅陶堆塑人物樓閣五聯罐
35.8 . ,
通高 厘米 罐分兩部分 上部肩以上爲多 ,
層堆塑 有神鳥 舞猴 門闕、 、 、回廊、回廊下
, , , ,
排並坐七尊佛像 佛面相不清 有高肉髻 有圓形頭光接身光 著通肩大
, “U“ , , .
衣 胸前呈 字形 禪定印 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屋頂及回廊上有小
, ( 22)
鳥 雞 小罐 罐旁豎立四圓柱、 、 、 其上覆廡殿頂 圖 ;下部爲鼓腹 .
罐24)
(2) 1983、 年南京長崗村M5(三國吳 出土的 瓷盤口壺) 青 , 通高32.1厘
. , 4 2
米 其上腹部有一周貼塑 由 個鋪首、 個雙首連體鳥形系和 尊坐佛組2
( 23). ,
成 圖 坐佛面相不清 有肉髻 圓形頭光、 , 身著通肩袈裟 胸前呈, “U
“字形 禪定印, , 結跏趺坐於單層蓮花座上( 23-1).圖 壺身通體用黑褐彩繪 23) 湖北省博物館 等,「湖北鄂州市塘角頭六朝墓」( 考古 1996 11 ).年 期
24) 南京市博物館, 六朝風采 文物出版社( , 2004.12), p.208.
< 20>圖 < 21>圖
< 22>圖
制羽人、異獸、仙 . 草 雲氣紋、 25)
(3) 2002、 年南 京大行宮遺址的青
,
瓷盤口壺 形制與 ,
上件相同 通高 21.6厘米. 佛像面
, ,
相長圓 大眼圓睜
, ,
高鼻 似有胡須
( 24 24-1).
服飾 手印 坐姿 像座與上件相同 圖、 、 、 、 26)
(4) 1995、 年南京上坊墓 (三國吳 鳳 凰
272 ) 元年 年 出 土的青瓷堆塑 人物樓閣五聯
, 45
罐 通高 厘 .
米 罐上部爲 , 兩層堆塑 上 層爲四方形瓶
,
頸 口沿爲廊
, , . . ,
廡狀 四角各塑角樓 壁連四小罐 罐肩部貼佛像與神鳥 下層爲瓶肩以上
, ,
以四小罐爲界 下層堆塑分爲四區 對應的兩區爲門樓 立闕、 ;另一區爲 ,
臥龜趺圭形碑 碑刻銘 鳳皇元年立位長沙太守友作浹使宜孫子“ ”. 對應的一
, . (
區爲二個頭戴尖高帽 雙手抱拳 踞、 跽坐胡人 其間貼有熊、麒麟等物 圖 25).
,
下部爲鼓腹罐 罐腹上部貼有佛像 胡人騎羊 朱雀 辟邪、 、 、 、甲魚、鯰 25)同上.
26) 24.同
< 23>圖 < 23-1>圖
< 24>圖 < 24-1>圖
. 魚 螃蟹等、 佛像
, 與上像相似 然而 像身的手 印、坐 姿、雙獅 蓮座模
( 糊 不 清 圖 25-1).27)
(5) 1979、 年 浙江省武 義陶器 廠三國墓 出土五
, 46 .
聯罐 高 厘米
. ,
器體上部有二層堆塑 一層 前後爲樓閣:
3 ,
左右有 尊佛像 佛禪定結跏坐於蓮花座上;
, ,
二層 置圓盤: 之上爲方形城牆 城牆四面
, , , 2 ,
各開方形城門 四角各一小罐 城牆前後塑樓閣 左右各有 只鳥 城牆之 .
中爲二層樓閣28)
(6) 1972、 年浙江省餘姚市五聯克山出土一件西晉元康元年(294 )年 的
, 45 . , ,
瓷五聯罐 通高 厘米 罐上部堆塑分三層 下層爲一建築群 正中一座 青
, ,
廡殿頂樓閣 四面有門樓和角樓 中層屋簷上糧滿倉; 飛鳥啄食 下層胡;
, . . ,
人吹奏 其內置佛像 佛像同上像 下部鼓腹罐 罐腹部貼有端獸 人物騎、 ( 26).
馬 人物持物等圖案、 圖 29)
(7) 1979、 年浙江省慈溪市出土1 3件 世紀末至 世紀初的越窯五聯罐4 ,
46.5 . .
通高 厘米 器體上部堆塑樓閣、佛像 樂舞人 飛鳥啄食 瑞獸等、 、 、
, .
下部爲鼓腹罐 罐腹上部貼佛像 雙首連體鳥、 佛禪定結跏坐於雙獅蓮花 ( 27).
座上 圖 30)
(8)、江蘇省連雲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31) 佛立像有肉髻 面相長圓, , 大 27) 24.同
28) 金華地區文管會等,「浙江武義陶器三國墓」( 考古 1981 4 ).年 期 29) 寧波文物集粹 華夏出版社( , 1996).
30) 同上.
< 25>圖
< 25-1>圖
< 26>圖
, .
圓眼 圓形頭光 身著 ,
圓領大衣 右手作施無
, ,
畏印 左手持衣裾 八 ( 28).
字腳 圖 坐像形象
, ( 29).
同上 結跏趺坐 圖 .
佛像與神仙人物及頭戴尖高帽的胡人混雜在一起 年代爲東漢晚期至至曹
( 155 220 ).
魏初年 公元 ~ 年前後
, , ,
連雲港市與山東南端毗鄰 東臨黃海 兩漢時隸屬 縣朐 朐山西側有秦
, .
漢 縣故城朐 孔望山西鄰眾多漢代墓葬 有學者考證:孔望山摩崖造像處
, ,
爲東漢東海神廟遺址 東海神爲道教主尊 顯然此處是以道教爲主題的造
. . ,
像 佛像是依附在道教人物之中的 身著交領或圓領大衣 應爲本土漢人形
, . ,
象 此與同時期中原地區墓葬畫像石人物、陶俑 石俑等相似、 由此可見
, .
在文化傳統方面更接近於北方中原地區 而疏於南方
. 中國早 期佛 造像藝術的發展與演變
Ⅴ 教
,
佛 與佛 造像藝術何時傳入中國教 教 ? 又是如何 生 發展的 在中國學產 、
, , ,
術界眾說紛紜 通過考古發現 結合文獻記載 我們試將中國早期佛 造教 .
像藝術形成與發展的脈絡鏈接起來
31)連雲港市博物館, 「連雲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報告」( 文物 1981 7 )年 期
< 27>圖 < 28>圖
< 29>圖
1 , .
公元前 世紀末 中國首先接受的是大月氏使者口授的佛經 時爲佛 初教
, , .
傳 信奉的人很少 佛教對中國文化並未 生影響產 大月氏人初居新疆東 ,
部天山的巴裏坤草原32) 公元前二世紀被崛起於蒙古草原的匈奴人擊敗,
, . , .
迫使其西遷中亞 遂征服大夏 後於公元一世紀 建立了貴霜王國 由此 .
可見大月氏的佛教基礎應來自印度西北地區和大夏
1 , , . 1
公元 世紀初 在東漢皇室的默許與支持下 佛 有了明顯的發展教 世
, .
紀後期 可能在國都洛陽城內外建有佛寺
“ ”( 125 )
重慶 都縣東漢 延光四年 公元豐 年 墓中出土的搖錢樹佛像是中國發
. 2
現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佛像 它充分證實了在公元 世紀前期中國南方地區 .
已經制造佛像了 其肉髻 面相 服飾 手印 坐姿等完全具備了佛陀特、 、 、 、 .
征
( 146 ~189 ),
東漢桓 靈二帝時、 公元 年 年 隨著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婁 ,
迦讖 支曜、 、康孟祥 安玄等人來到中國譯經傳、 教 使華人對佛教及造像 ,
藝術有了較多的認識 在洛陽城內有些佛寺應與大月氏來華傳 的佛 信教 教 .
徒有關
, , ,
東漢末年 群雄爭霸 中國再度分裂 形成了魏 吳 蜀三國鼎立的局、 、
. ( 220~280 ).
面 史稱三國時期 公元 年 三國時期的佛 中心北在魏都洛教
, ( ).
陽 南在吳都建康 今南京 曇柯迦羅、支謙 康僧會等西域高僧皆來二、
, .
地傳 譯經教 使華人對佛教及圖象有了更多的認識
2 3 , ,
公元 世紀中期至 世紀末 中國佛 造像技藝更加成熟教 在華境內普遍 ,
流行在墓葬的隨葬品中雕塑佛像 佛以高肉髻 深目高鼻 圓形頭光 結、 、 、
, ,
跏坐 雙獅 蓮花座的外來形象、 、 融入中國傳統道教的尊神、端獸之中
, . ,
成爲道教的列神 得以流傳與發展 由於傳入的時空差和地域習俗的差異 .
佛 造像藝術也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現教
2 3 ,
新疆地區的發現的佛 造像爲公元 世紀末至 世紀教 發表的圖象資料
, , ,
少 很難作出明確的形象表述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早在東漢末年新疆於 地區即已成爲佛 重
闐 教 鎮33), 新疆西南部的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接受佛 最教 32) 林梅村, 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 文物出版社( , 1998), 第一編, 四 吐火羅人、
. 與龍部落
, 2 3 ,
早的地區之一 公元 世紀手抄佛經和 世紀眾多佛寺建築遺址的發現 表 .
明這一地區佛 的盛行教
, 關於尼雅東漢晚期合葬墓中出土的白地藍色臘纈棉布畫左下角的女神像
,
有學者認爲 此畫的主題是具有波斯文化因素的獅子圖案: 女神是中亞和 西亞崇祀的女神伊什塔爾 也有學者認爲 此像表現了具有典型希臘畫風; :
, , ,
的裸體女性 手中拿著長筒卷狀物 象征 收豐 此像爲希臘豐收女神提喀 像34).
, ,
我們從畫面上可以看到 中央畫面僅殘存一足 而左下角的女神有圓形
, , . .
頭光 應與佛有關 似爲菩薩或供養天人 畫面的下邊橫幅內爲龍與鳥
, . “ ,
獅子原 於西域 與佛產 教關系密切 獅子一詞應來自吐火羅語 大月氏人
”.
是講吐火羅語的遊牧人 35) 龍本是中原地區古代圖騰的主神 早在新石,
. ,
器時代就出現在中原墓葬中 同時龍又是古代大月氏人崇拜的神 月氏人
“ ”, “ ”.
應爲古代文獻記載的 龍部落 月氏王族應是龍族 林梅村先生認爲這塊 .
白地藍色臘纈棉布可能是從犍陀羅或印度進口的 既然獅與龍都與月氏人
, . ,
有關 佛教東漸又必經月氏人居住之地 那麼 此棉布畫的主題內容有可 .
能就是佛教圖像
2 .
北方中原地區發現的佛像多在公元 世紀 期或末期晚 北方地區墓葬中
“ ” , “ ”, .
有供養 舍利 的現象 即以壁畫形式畫出 舍利 象征佛陀 也有表現佛傳
“ ” . “ ”, , ,
故事中 乘象入胎 的仙人騎象圖 騎象仙人 身著交領漢裝 坐方墊 又
“ ” ,
與 鳳凰從九韶 的古代傳說組合在一起 把外來佛 因素完全融入了中國傳教 .
統文化藝術之中
, ,
中原地區的佛像多以畫像石的形式出現 面相 服飾爲漢人形象、 而圓
, , , ,
形頭光 結跏坐 立像的外八字腳 則是佛的象征 沂南畫象石墓的兩尊
“神像”. 均身著漢裝, 無肉髻, 卻有頭光. 呈現出一種 似仙似佛 的形態“ ” . ,
另外 佛像不論以何種方式出現都與中國道教神仙主尊_東王公、西王母
33)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 史 上冊 中華書局教 ( , 1983).
34)同注4.
35) 林梅村, 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 文物出版社( , 1998), 第一編四 吐火羅人與龍、 .
部落; 、五 獅子與狻猊
( ) . 及四靈 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組合在一起、 、 、
2 3 . ,
南方地區發現的佛像多爲公元 世紀前期~ 世紀末 不僅數量多 而且 .
表現形式和組合都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趨勢
, . 2 3
長江上遊發現的佛像數量最多 時代最早 公元 世紀前期至 世紀這一
, , .
地區流行在銅搖錢樹上鑄造佛像 有縱列單尊佛像 也有一佛二脅侍 佛
. , . , ,
均爲坐像 有肉髻 深目高鼻 八字胡 圓形頭光、 著通肩大衣 胸前衣紋
“U” , , , .
呈 字形 右手施無畏印 左手握袈裟一角 結跏坐 佛的面相和額上豎 .
梳發絲的作法與新疆和田發現的金銅佛像比較相近 佛像特征明顯的反映
. , , “ ”
出 烈的外來因素強 脅侍均爲頭戴尖高帽 深目高鼻 面佛而跪的 胡人
. .
像 佛像 胡人和龍 鳳 錢紋組合在一起、 、 、
, , ,
同時 這一地區的石構墓室中 常在墓室門額上方浮雕佛像 佛均爲單
, . , “U” ,
尊像 有肉髻 圓形頭光、 身著通肩大衣 胸前衣紋呈三層 字形 亦右
, , .
手施無畏印 左手持衣裾 結跏趺坐
3 .
這兩種葬俗一直延續到 世紀末
3 3 , ,
長江中遊地區 世紀初至 世紀末 主要流行在銅鏡上鑄佛像 在佛與菩 , 薩的造型上可以看到明顯的外來因素與本土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現象
, , .
佛像有高肉髻 圓形頭光 禪定結跏坐於龍虎單蓮座上 菩薩與飛天頭束
, . , . ,
高髻 有圓形頭光 菩薩思維像 半跏坐於單蓮座上 前有禮佛者 後有脅 .
侍 他們仍與傳統道教的題材—東王公、西王母及龍 鳳 瑞獸等組合在、 、
, .
一起 但不見胡人形象
3 ,
鄂州市出土的 世紀中期以前的釉陶禪定結跏坐佛像及二脅侍 皆爲深
. ,
目高鼻的胡人形像 這是迄今爲止 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沒有與道教神仙
. “ .”
混雜在一起的佛 組合教 它可能具有作爲禮拜像的含義 36)
3 , (
長江下遊地區在公元 世紀中期至末期 主要流行在隨葬的五聯罐 穀倉
) ( ) . ,
罐 或 瓷盤口壺上堆 貼 塑佛像 五聯罐上部堆塑的佛像均爲坐像 佛像青
, . ,
或堆塑在上部或貼塑在腹部 有三尊 七尊 十一尊之多、 、 佛面相長圓
, , , , ,
大眼圓睜 高鼻 似有胡須 有肉髻 圓形頭光、 身著通肩大衣 胸前衣紋
36) 楊泓, 「跋鄂州孫吳墓出土陶佛像」( 考古 1996 11 ).年 期
“U“ , .
呈 字形 禪定結跏坐於蓮座或雙獅蓮座上 佛與胡人 坐 胡人騎羊跽 、 、
( ) ,
騎馬 神鳥 鳳; 、 、龍 舞猴及羽人 祥雲紋等組合在一起、 而東王公、和 .
西王母的形象不見了
, ,
此時的胡人很少作爲佛的脅侍出現 而是成排 坐跽 或拱手於胸前或奏
, .
樂 還有歡舞跳躍者
, “ , ” .
胡人初以脅侍者出現 表明了 佛出西域 外國之神 的事實 後以漢人習
, , ,
俗出現 或以群體出現 成排 坐跽 、歌舞奏樂 或以個體出現; 作屬吏 ,
俑 武俑 庖廚俑 操作俑、 、 、 、跽坐俑等單體形角 反映出胡人已融入漢文
, .
化之中 成爲本土民族中的一分子
4 .
在墓葬隨葬品中附雕佛 造像的現象一直延續至 世紀初教 ,
通過上述地區早期佛 造像的分布與特征教 可以看出佛 造像流傳主要教 .
地區的時空差
北方地區爲 新疆地區: →北方 中原→
( ) ( , )
南方地區爲 長江上流 成渝地區: →長江中流 兩湖地區 以湖北爲主
( )
長江下流 江浙地區
→
1.
見附表
. 結 論
Ⅵ
1 2
佛 造像藝術最初 生在公元 世紀中期至 世紀初的印度西北的犍陀羅教 產 (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縣 和朱木那河中遊的秣) 兔羅 今印度亞格以北 地( )
. 區
2 “ ” , “
公元 世紀初至前期中國人接納了 外國之神――佛的藝術形象 並將 外
” , “ ” .
國之神 與本土之神相融合 創造了 胡漢混雜 的佛 形象教 考古發現的早 ,
期佛 造像藝術品大多附屬於中國傳統道教 教信仰和鬼神崇拜之中 它們與 ,
中國道教尊神東王公、西王母及諸神 瑞獸混雜在一起、 以神仙世界的成
, .
員出現 融入地方傳統葬俗中得以生存
2 3 , ,
公元 世紀 期至 世紀末晚 佛 造像藝術在中國教 特別是在南方的長江
, ,
流域迅速發展 它們雖然仍依附在道教之中 卻漸以主導的地位取代著道
. ,
尊像 由於南、北方的地域文化 政治統治、 、經濟發展的不同 導致佛 教
,
造像藝術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 顯示出佛 造像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的
教 教
, .
多樣化 它使我們聯想到佛 造像藝術傳入路線的多元化教
4 , 4
佛 造像藝術依附道教 教發展的現象延續到 世紀初 大約在 世紀前期 ,
中國的佛 造像藝術終於從佛道混雜中分離出來教 成爲 正意義上的 依真 皈 .
佛 信仰的主尊教
(後記;文中所采用圖版除幾張線圖爲本人依據照片 繪外清 , 皆爲引文中發表的圖片, .)
來源見注引文號
<附錄>
时
代 地
点
佛 像
铜 石 刻造 像 陶瓷佛像 壁画布画木雕釉陶
摇钱 树 金铜
佛铜镜饰件 浮雕佛 画像
石 摩崖石刻 五联罐 盘口 壶 手 无,
畏衣 执裾单 尊 坐佛
1佛 2胁 侍( 胡 人执 物 跪) 奉
单佛单 双, ,三 , 尊 佛 禅 定坐 虎龙 座或单层 座 菩; 莲立 像, 萨半跏思维
, 像飞天
手 无 畏 , 印 执衣 裾单 尊 坐 佛
立 佛( 神 ) 人
六 牙 白角禅 定 坐
佛、右手 无畏印、 左手执衣 裾;立佛 外 八 字 脚。胡人 执物或欢 舞立像
2, 3, 7, 11 , 尊 佛 禅定 坐单 层莲 座 或 虎; 龙
. 座 胡 人跽
, 坐 拱手 或
, 合 十 或 吹
, 奏 或欢舞 亦有 羊或骑
. 马
2 4、 尊佛, 禅定 坐双 狮莲 座。
仙 人 骑白
, 象 舍 利图
立 佛 与天 人
1 佛 2 胁 侍禅 定结 跏坐 , 佛 胡 人立√ 像
东汉前 ( 2 5 期-125)
重庆√
东汉中 - 期 晚
(150 期-220)
四川√ √ √
重庆√ √ √
陕西 汉中√ √ 贵州
清镇 √
新疆和田 √ √
内蒙 √√
山东 沂南腾县
√ √
连云
港 √√√
三 国 (蜀汉, , 孙 吴(- 曹魏西 晋 (220- 316)
四川 √ 重庆 √
湖北鄂州 √√√√
√√ √
浙江 √
南京 √
(한글요약)
고고발견을 통해 본 中國 早期 불교조상 예술의 형성과 발전
劉 建 華
는 에 중국에 전래되어 이래 ,
佛教 漢代 東漢 兩晉 十六國時期 南北, 에 성행하며 에는 전성기에 달한다 또한 주변 국가의.
朝時期 唐宋時期
불교 조각 예술에 영향력을 행사한다.
최근 20세기 후반 중국 고고 조사와 발굴은 新疆, 北方 中原, , 南方 지역에서 이루어졌으며 기원후 2, 3세기 불교 조각 및 상관된 유적지 를 발견하였는데 중국 조기 불교 도상 자료를 풍부하게 하였다 본문. 에서는 고고학적 발굴을 통한 2 3- 세기 불교조각상의 분포와 특징, 조기 불교 조각 예술의 생산과 발전에 대해서 살펴보았다.
서한 만기 중국에서는 불교에 대한 이해를 하고 있었음을 알 수 이 동한대에는 황실의 추천하에 불교는 황로사상 도교사상의 이해를 빌, 어 크게 발전하였다. 2 3- 세기 불교조각상은 제작이 간단하고 부장품 의 부속물로 부가되어 제작되었다.
의 경우 1959 에서 동한 만기 부부합장 新疆地區 年 民 縣豐 尼雅遺址
묘에서 비단 베를 발견하였다 여기에 불상의 다리부분의 잔편 사자. , 꼬리 용 새 여신상 등이 그려져 있다 원형 두광을 가진다, , , . . 1995, 의 불교사원유적지에서 불상 보살상 등 벽화잔
96年 尼雅 N5聚落區 ,
편이 발견되어 2면에 불상을 조각한 목조각상이 4구 출토되었다 그. 리고 우전에서 佉盧文佛經 漢句經 , 策勒縣 北部 사막 卡達裏克遺址 및 쿠차에서 출토된 佉盧文佛經殘片은 모두 2세기경에 해당된다 또.
에서 가 발견되었다
( “ ”) .
喀什噶爾地區 古稱 疏勒 佛 寺院遺址教
의 경우 1984 에서 (
北方中原地區 年 洛陽市 孟津縣 東漢 永元五年 公
의 이 발견되었고 에서 의
93 ) ,
元 年 銀殼畫像 銅鏡 洛陽 漢魏故城 佉盧文
( 25 220 ) , 1973 M1
東漢 公元 - 年 井闌殘石 年 內蒙古 林格爾 板申 漢
( 147 189 ) 그려진 ,
期 公元 - 年 壁畫墓 室 部 人騎白象 山東 滕縣 晚
에서 東漢畫像石殘塊이 발견되었다 또. 山東省 沂南 東漢晚期 畫象石 두 면에 새겨진 신상과
墓 中室 擎天石柱 南、北 陝西省 城固縣 東漢 에서 출토된 1 및 나무 정상부에 불상과 보살상이 期 墓葬 株 搖錢樹
晚 있다.
의 경우 의
南方地區 長江上遊 樂山、柿子灣 彭山 綿陽 安縣 三、 、 、 、 등지에서 동한만기에서 삼국시기 무덤에서 출토된 불 台 忠縣、 、豐都
상이 비교적 많다 대부분 부장품 요전수의 기좌 줄기 정상부에 조. , , 각되어 있다 또한 불상조각은 석구묘실 문액 위에도 조각되어 있다. .
의 등지의 삼국시대 무덤에
長江中遊地區 湖北 鄂州 武昌 湖南、 、 長沙
서 발견된 불상은 동경 혹은 동식에 표현되어 있다. 長江下遊地區의 등 삼국에서 서진시기 무덤에서 불상은
江蘇 南京、浙江 寧波 陶瓷 五
의 정상부 혹은 반구호의 복부에 새겨져 있다 선인. , 聯罐 穀倉罐( )
서수 신조 상운 등이 표현되어 있다, , .
주제어 : 고고, 中國, 불교 불교조상 불상,
: , , ,
關鍵詞 考古 中國 佛教 佛敎造像
Keywords : archaeology, China, Buddhism, Buddhistic sculpture
원고접수 년 월 일 심사완료 년 월 일
( : 2007 10 30 , : 2007 1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