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國學知識 一、單選題
1. ( )有關《史記》,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西漢司馬遷所撰 (B)記事始自黃帝,終 於漢武帝初年,時間近二千多年 (C)為正史之始,創奠不虛美、不隱惡的實事求是史 學精神 (D)原名《太史公書》、《太史公記》,漢武帝賜名為《史記》,遂成專稱 2. ( )下列關於「經」、「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子的著作稱「經」;仲尼弟子的著
作稱「傳」 (B)《詩經》中的風、雅是「經」;頌是「傳」 (C)《左傳》是「經」;《公羊》、《穀 梁》是「傳」 (D)《論語》、《孟子》本非「經」,後世才升格為「經」,可見經、傳的地位並 非固定不變
3. ( )下列有關《詩經》,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單稱詩,或稱《詩三百》,原因是《詩經》
正好三百篇 (B)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之作品 (C)秦焚書後,《詩》亡佚;
漢代傳《詩》的有四家,其中古文的齊、魯、韓三家詩,後來都亡佚不傳,今僅存的《毛 詩》為今文經 (D)《詩經》的內容有風、雅、頌,只有風能配樂
4. ( )下列有關經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是戰國南方文學的總集 (B)《尚 書》保存了秦漢之際的典章制度 (C)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
又稱《周官》 (D)《易經》是先民占卜的智慧,其中的八卦可以代表八種不同的象,如坤 卦代表天,乾卦代表地
5. ( )下列有關《左傳》,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異稱有《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
外傳》等 (B)司馬遷認為《左傳》的作者是魯君子左丘明 (C)其書以紀傳體記史事,皆 以魯史為中心,不涉及諸侯之事 (D)擅長闡發《春秋》之義例,疏於敘史事
6. ( )有關《孟子》,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孟子》共七篇,皆為《孟子》親筆,以譬
喻見長 (B)《孟子》本非經書,《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都著錄在「子部」「儒 家類」 (C)全書凡七篇,七篇篇名依序是:〈學而〉、〈公冶長〉、〈堯曰〉、〈離婁〉、〈萬 章〉、〈告子〉、〈盡心〉 (D)政治方面,孟子明揭「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尊君思 想
7. ( )有關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下列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A)強調民貴君輕,
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孟子 (B)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 徹精闢:莊子 (C)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韓非 (D)追求逍遙的境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荀子
8. ( )下列有關國學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編年紀事的史書,將史事繫於年月,
如《春秋》、《左傳》即是 (B)劉勰《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C)紀傳體的史書,
創自班固《漢書》,後世通行的正史,大體均遵循其體例 (D)《唐宋八大家文鈔》是中國 第一部文學選集
9. ( )有關孔子思想,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孔子以「有教無類」為其教育精神。以「因
材施教」為其教育方法 (B)作《春秋》,寓褒貶、別善惡,撥亂反正,使天下亂臣賊子懼
(C)孔子一貫之道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所謂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
而達人」即所謂恕。「忠」為積極態度,「恕」為消極態度。實行「忠恕」即實行「仁」的方法 (D)政治上,主張正名分,又主張以道德禮教治國,又主張以身作則
10. ( )關於孟子思想,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智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 (B)仁義禮智,由外鑠我也,非我固 有之也 (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楊氏為我,是無父也;墨氏兼愛,是無君 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11. ( )清代《四庫全書》分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下列有關四部的分類,敘述正確的選項
是: (A)孟子為先秦諸子之一,故《孟子》一書列於子部 (B)《左傳》編年記事,以魯 史為中心,故列於史部 (C)《道德經》為道家最重要的經典,可在經部查閱 (D)屈原 作品收錄於《楚辭》,故〈漁父〉須查集部
12. ( )關於韓非之思想,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荀子主性惡,韓非繼承師說,又加推 闡,認為人性重私利,全無化之使善的可能,認為無「法」不足以為治 (B)認同儒家的 德治,效果快而易行 (C)法家有法、術、勢三派,韓非兼有各派之長,申不害重術,商
鞅重法,韓非則法、術並重。認為法、術彼此相輔相成,國家才能富強平治 (D)認為「君 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13. ( )清代《四庫全書》分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屈原作品收
錄於《楚辭》,故〈漁父〉須查集部 (B)《左傳》以魯史為中心,編年記事,故列於史部 (C)《道德經》為道家最重要的經典,可在經部查閱 (D)孟子為先秦諸子之一,故《孟 子》一書列於子部
14. ( )語言和它所指稱的內容,可視為名和實的關係。下列有關先秦諸子名實關係的論述,依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的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得意忘言(乙)正名定分
(丙)循名責實 (丁)白馬非馬(A)乙甲丙丁(B)乙丁甲丙(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15. ( )某生為「先秦諸子散文」繪製便於理解的圖形如下,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A)甲可填:《墨子》 (B)乙可填:作者親撰與弟子對話內容 (C)丙可填:《孟子》 (D) 丁可填:出現概括全篇主旨的篇題
16. ( )先秦是中國思想百家齊放的時代,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中對先秦各家思想 提出精要評析。選出下列流派與學說的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A)儒家:歷記成敗、存亡、
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B)陰陽家:助人君,順 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 (C)名家:孔子曰:「誦《詩》三 百,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 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D)法家: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
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17. ( )下列文句,配對正確的選項是:(甲)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乙)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姦。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 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丙)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A)甲是莊子,丁是孔子 (B)乙是韓 非,丙是孟子 (C)丙是孔子,丁是韓非 (D)甲是老子,丁是莊子
18. (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下列有關各家引文的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甲)「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主張當以有限生命,去追求無窮之知識
(乙)「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 人之所生也。」荀子認為本性是惡,要轉化人們惡性,而引導其向善,必須使用後天人 為禮義師法的教化 (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 對待弟子總是一視同仁,不因資質高下而有差別待遇 (丁)「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
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韓非認為明 主以賞、罰作為駕馭群臣的方法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19. ( )閱讀下文,選出最符合文中所闡述道理的選項: 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體,
把手足捍頭目,豈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 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至親 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
心又忍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王陽明〈傳習錄〉) (A)親親有術,尊賢有等 (B)人 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 (C)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 (D)聖王 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疎遠
20. ( )下引文句之學派歸屬,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 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
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 不慘然! (乙)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
事本不可不摶也。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 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 (丙)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
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此必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三利,無所不 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聖王。 (A)法家/道家/墨家 (B)法家/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道家
21. ( )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兩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欲彰 顯命名宗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者,
人也,親親為大 (B)愛人利人以得福,惡人賊人以得禍/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C)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 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 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22. ( )閱讀下列先秦諸子對於「聖人」的描述,推斷甲、乙、丙、丁依序應為哪一家所提出?
(甲)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乙)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 能變。 (丙)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丁)聖人之所以濟事成 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A)道家/法家/儒家
/墨家 (B)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D)儒家/法家
/墨家/道家 二、多選題
1. ( )下列有關「古籍特賣」的海報標題,你認為哪一個標題,最能彰顯該書的特色,與書的 內容最相符? (A)「中國神話的故鄉」:《山海經》 (B)「魏晉名流的軼聞」:《世說新 語》 (C)「歷史興衰的明鏡」:《資治通鑑》 (D)「知識分子的風骨」:《儒林外史》 (E)
「澤畔的悲歌」:《楚辭》
2. ( )下列有關經書的「書名──異稱──性質特色」,配對正確的選項是:(A)《儀禮》──
《禮記》──記古代禮儀 (B)《周禮》──《周官》──記古代理想官制 (C)《周易》──
《易經》──原為卜筮之書,後經闡釋,乃成哲理之書 (D)《尚書》──《書經》──最 早的史書,屬記言體 (E)《詩經》──《毛詩》──最早的詩歌總集、文學作品
3. ( )有關《史記》、《戰國策》、《國語》,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史記》為編年體,《戰
國策》、《國語》為紀傳體 (B)《史記》本名《太史公書》,《戰國策》有《國策》、《國事》等 名稱,《國語》又稱《春秋外傳》 (C)三部皆為正史 (D)司馬遷作《史記》,多採《戰國 策》之史料 (E)《史記》為中國第一部通史,《戰國策》為國別史之祖,《國語》為中國第 一部史書
4. ( )有關「四史」,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史記》開創紀傳體的先例,《漢書》沿用
後代正史遂皆承用此體 (B)《漢書》專記前漢史事,開一代為史的先例,乃中國第一部 紀傳體斷代史 (C)《後漢書》專記東漢史事,屬紀傳體之斷代史 (D)《三國志》記載魏、 蜀、吳三國鼎立近百年間的史事 (E)裴松之為《漢書》作注,資料宏富,價值與《漢書》
等量齊觀
5. ( )下列文句屬於荀子性惡言論的選項是: (A)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 伐之,可以為美乎 (B)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 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 (C)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 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 有師法之化 (D)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 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E)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
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6. ( )老子修道德以「自隱無名」,「守柔」為務,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以達到「無為
而無不為」的效果。下列文句屬於老子思想的正確選項是: (A)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 於無 (B)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 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C)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 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 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E)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 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7. ( )儒家學說以「仁」、「義」、「禮」為主要內容,孔子主張以「仁」正「禮」,既重視內在的仁
心,也講究外在的禮文;孟子發揮孔子的「仁學」,主性善,講仁義,荀子則發揮孔子 的「禮學」,主性惡,講禮法。下列文句屬於儒家思想言論的正確選項是: (A)法者,
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 (B)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C)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 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D)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 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
是禮之所起也 (E)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已
8. ( )下列有關文化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資治通鑑》為司馬光所撰,以人物傳
記為主,屬於「紀傳體」 (B)〈項脊軒志〉的「志」即「記」,該篇重點在記錄書齋建造的 原因及過程 (C)〈左忠毅公軼事〉中的「軼事」又稱「逸事」,多屬史傳沒有記載且不為 人知之事 (D)《儒林外史》揭露儒林群相的醜態,是一部詳細記載中國科舉制度的重要 史書 (E)《臺灣通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是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典籍
9. ( )透過電腦演算搜集數據,已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對文獻研究也頗有助益。下列關於古代
文獻和數據分析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透過北宋文人書信中出現的人名,可大 致勾勒出他們的交友網絡 (B)統計南宋詞家所用的詞牌,可推論出南宋詞在敘寫內容 上的特色和演變 (C)統計分析白居易詩的韻腳,有助於推斷白居易情感表達和韻腳運 用的關係 (D)若以「人主」、「人臣」二詞搜尋先秦思想典籍,應該會有不少資料集中於
《韓非子》 (E)舊說《紅樓夢》作者或非一人,若比較各回的遣詞風格,應可獲得討論作 者問題的相關證據
10. ( )下列有關經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是中國古代南方文學的總集 (B)
《尚書》保存了秦漢之際的典章制度 (C)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
又稱《周官》 (D)《易經》中的八卦可以代表八種不同的象,如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 (E)《春秋》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左傳》特點在詳述史事
11. ( )下列有關文化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資治通鑑》為司馬光所撰,以人物傳
記為主,屬於「紀傳體」 (B)《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
《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C)《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
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D)《儒林外史》揭露儒林群相的醜態,是一部詳細記 載中國科舉制度的重要史書 (E)《臺灣通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是研究臺灣歷史的 重要典籍
12. ( )有關《史記》與《資治通鑑》,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兩部皆為通史、紀傳體 (B) 兩部作者皆為同姓 (C)《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太史公記》,魏晉以後,慣稱司馬遷 之書為《史記》 (D)《資治通鑑》原名《通志》,宋神宗以其有助於政治,賜名《資治通 鑑》 (E)《史記》為正史之始,創奠不虛美、不隱惡的實事求是史學精神;《資治通鑑》取 材宏富,所參考採用之書,除正史之外,雜史多至三百餘種;而且敘事條理分明,為 千古巨著
13. ( )關於「九流十家」,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九流十家」中影響中國政治、社會最
大的,當推儒家與法家 (B)法家重視法治,講究功利實用,棄絕偏私,以法為最高原 則,力求以國家、平等為先。法家能收速效,其弊病在廢棄仁義,專任刑罰,流於專斷 蠻橫,或嚴苛殘酷 (C)名家重視名實相副,企圖打破世俗的偏狹觀念,由語言與語意 的本質切入,可惜流於詭辯、苛細,無法發揮初衷,解除文字障蔽 (D)陰陽家以陰陽 方術強化神道思想,意圖以陰陽學說解釋人事,乃至宰治人事,其弊流於迷信、荒唐 (E)墨家隨儒家之後而興,輕蔑禮樂,反對貴族,提倡兼愛、非攻,注重社會群體,重 視勞作,長於服務,其弊流於鄙薄文化、藝術
14. ( )武俠小說論及武術武道,多受傳統文化影響。依據古龍《浣花洗劍錄》中紫衣侯對劍法的
論述,可與其觀點相應的選項是:
(A)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B)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C)受國之垢,
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D)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為,無為而無不為 (E)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