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妹尾 達 彥 日本 中央大
. 序 言
Ⅰ
. 歐亞大陸的 史與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
Ⅱ 歴 Ⅲ. 從歐亞大陸史來看的長安城的歷史
. 結語
Ⅳ
. 序 言
Ⅰ
,
探討隋唐長安城的歷史 可以發現隋唐長安城所在的黃土地帶與歐亞大
- . “ - ”
陸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重疊這一事實 所謂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是指農耕
, “ ” “ ”.
地區和遊牧地區的交界地帶 也稱為 半農半牧地帶或 農牧接壤地帶 這
- ,
一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與歐亞大陸的生態環境及生活環境相區別 構成一個
. -
極為重要的交界地域 長安城位於與此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鄰接的農耕地
. - .
區 長安城的歷史與此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歷史密切相關
, ,
以往的隋唐長安城研究 主要側重於分析長安城本身 對長安城與包圍
, - ,
該城的黃土地帶 以及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之間的相互關係未做詳細探討 .
因此使人感到長安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定位仍模糊不清 ,
正是嘗試將隋唐長安城的歷史置於中國大陸的黃土地帶 以及歐亞大陸
- . ,
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歷史之中的研究之一 在此 設定以下項目作 分為 .
析對象
(1) 為什 黃土地帶成 中國大陸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麼 為 ? -
非洲 歐亞大陸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城市與王權的形成
- 、 -
(2) 為什麼代表黃土地帶的都城從長安移到了北京?
-
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城市網絡的變遷
- -
(3) 為什 隋唐長安城在麼 10世紀後再也沒有成 中國大陸的都城為 ? , 通過與隋唐洛陽城進行比較來分析隋唐長安城的城市結構的特色 從中
-
? 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
, .
盡量仔細地根據近年來隋唐長安史研究的成果 重點探討以下兩點 第 ,
一是在將長安城置於中國大陸都城的歷史中的同時 也將其置於歐亞非大
, .
陸更廣闊的生態和歷史 探討長安史研究的新 脈礦 第二是整理一下對隋
, .
唐長安城的歷史 目前我們了解到了什 程度麼 1)
. 下述論點 筆者已經在各篇文章中以不成熟的方式發表過的見解為 得到
, .
這個機會 對筆者至今為止的思考做一重新歸納2)
. 歐亞大陸的 史與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 -
Ⅱ 歴
從生態環境史來看的歐亞大陸史的構造
, ( )
首先 分析中國西北部 特別華北 土地區黄 的生態環境上的立地與 史歴
. , 1“ ” ,
的關係 雖是粗略把握 如圖 歐亞大陸的環境與歷史 所示 一般歐亞大 .
陸依緯度高低可分爲如下三箇地域3)
1) 本論文中所說的都城是指前近代為政者 王和君主 職掌政權者( , )居住的城市 作. 為
, “ ” “ ”“ ” ,
指稱近代國家的政權所在地的詞 在 首都以外還有 首府 國都 等 但在本文中一
“ ”. ,
律統一為首都 漢語中的首都一詞在前近代中國出現過 但不是廣泛地用於指稱
“都城”,到了近代才廣泛地用於指國家元首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2) 關於筆者的考察, 參看妹尾達彦, 長安の都市計画(東京: 講談社, 2001), pp.1-251; 同, 「前近代中國王都論」( アジア おける史 社會と國家: 中央大學人
37 , : , 2005), pp.183-229.
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叢書 東京 中央大學出版部 本
, 2005 6 9 10 “ 6
稿 主要根據 年 月 日、 日在忠北大學校召開中國史學會 第 回 國際學
: ” , -
術大會 通過城市看中國歷史 發言的拙文「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和隋唐長安城的歷
, 3 5 6 ”
史」 及同年 月 日及 日在日本中央大學召開國際 討會研 東アジアの都市史 環と
” , -
境史 新- しい世界へ-時發言的拙文 「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和隋唐長安城-研究現 .
狀和問題-」修改增補
3) 以下文章 主要根據前注, (2)妹尾達彦, 長安の都市計画 , pp.24-60; 同, 「都
( , , :
市 環境と の歷史學 同編 都市 環境と の歷史學 創刊號 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
( ),
科學研究費基盤研究 S 歷史學視角から分析する アジアの東 城市問題 環境と , ).
問題 研究班 待刊
(1)位於北緯30度前後的歐亞大陸大河流域的都市文化據點. (2)位於北緯40度至50度的遊牧民的政治據點.
(3)位於兩者間的北緯30度至40度的歐亞大陸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都市網- .
路
, -
和遊牧勢力的三個據點相對應 在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也有三個古典政 .
治 文化權力據點如下、
(1)歐亞大陸西部 地中海北部地域. (農業地區)和黑海沿岸 遊牧地區( ). 地
, (Skythai)
中海北部地是希臘 羅馬文化的地域、 黑海沿岸是斯基泰 文化的 .
地域
(2)歐亞大陸中部. 伊朗高原(農業地區)和裏海(Caspian Sea)、鹹海 (Aral Sea)沿岸 遊牧地區( ). 伊朗高原是波斯文化的地域, 裏海 鹹海沿岸、
(Saka) .
是塞族 文化的地域
(3)歐亞大陸東部 中國華北. (農業地區)和蒙古高原 遊牧地區( ). 中國華北
, .
是漢文化的地域 蒙古高原是匈奴文化的地域
, ,
如上 地中海北部地域成爲形成希臘 羅馬文化、 伊朗高原成爲形成波 ,
斯文化 中國華北 土地帶成爲形成漢文化據點的歐亞大陸三大古典文化黄 .
的形成地域
,
地中海北部 伊朗高原、 、及中國華北的三個地域 之所以成爲歐亞大陸 ,
的政治 文化據點、 想必是因爲這些地域立地于連接有利的農業地區和遊
. , -
牧地區的交界地帶 也就是説 由於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是農業和遊牧業相
, , (
不同的生業産品交易 多種人相交流 資訊與財富聚集的場所 所以一般以
), ,
城郭都市爲形態 使之産生管理 調停 防衛的需要 從而成爲大小政治、 、
. , -
權力産生的空間 到近代 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在環繞歐亞大陸的沿海地域
, .
作爲新的媒介地域登臺之前 一直爲歐亞大陸的政治文化的中核地域 ,
以歐亞大陸爲中心概括地球歴史 可以分爲三個時期如下
( 1500 3 4 )
第一期 西元前 年前後至西元 、 世紀 :歐亞大陸形成古典文化時 .
期
(4 5 15 16 ) ,
第二期 、 世紀至 、 世紀 :以遊牧民的大遷移爲契機 歐亞大陸各 .
地域的 史開始連動的時期歴
(16 17 )
第三期 、 世紀至今 :由海路引起的歐洲勢力的地球規模的擴大使歐 .
亞大陸於其他四大陸在政治、經濟上開始走向一體化的時期
, .
隋唐長安及洛陽城 在這個時期區分中屬於第二期的中葉 長安城代表從 .
第一期到第二期的陸路時代的城市 洛陽城先於歐亞大陸 史從第二期轉歴
, ,
至第三期 也就是 在其先於從 陸時代轉向于海洋時代的這點上説 内 具有
. ,
最大特點 以洛陽爲起點 延伸於沿海地域的大運河與洛陽城 外的水路内 .
網相接 這種以 陸水路與海路相連接的洛陽的城市構造和立地對後來的内
. , ( )
諸都市産生了很大影響 随着水運重要性爲大 陸都、長安 西安 的重要 .
性越 越小来
2“8 ” 8
圖 世紀後半歐亞大陸的三個世界宗教圈和長安 表示地球歴史第二期
. 8 , - ,
世紀後半的世界宗教圈和長安 到 世紀中葉 在農業 遊牧境界地帶沿著
, . 8 ,
歐亞大陸的三個的世界宗教圈誕生 達到現在 世紀的長安 是佛教圈的 .
都城
-
歐亞非大陸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
, ,
如起首述 探討隋唐長安城的歷史 可以發現隋唐長安城位於與歐亞大
- .“ - ”
陸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鄰接之處這一事實 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是筆者造
, . “ ”
的一個新詞 意指農耕地區與遊牧地區的交界地帶 也稱為半農半牧地帶
“ ”, .
或 農牧接壤地帶 指構成一個農業和遊牧 畜牧複合文化圈的地帶、 這一
- ,
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與歐亞大陸的生態環境及生活環境相區別 構成一個極 .
重要的交界地帶
為 4)
-
歐亞大陸中央部分和東部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在將地球的生態環境區 ,
分為南方的農耕和北方的遊牧 畜牧的同時、 在東西向形成一個連續呈帶 .
狀的相同的生態環境5) 因此不同的生態環境的 物之交易產 (南北交易 和)
4) 筆者以前將此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的交界地帶稱為“農業 遊牧境域線- (農業 遊牧-
)”( , , 9 , :
交界線 妹尾達彥 「中華的分裂和再生」 岩波講座 世界歷史 東京岩波書
, 1999; (1) , ).
店 前注 同 長安の都市計劃等 現在 了明確連續呈帶狀的交界地為
, “ - ” .
帶的意思 如上使用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這一稱呼
5) 關於歐亞大陸在東西向形成一個連續呈帶狀的相同的生態環境, 參看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A Short History of Everybody for the Last 13,000 Years (London: Vintage, 1997), pp.176-191.關
, , ( :
於歐亞大陸南北交易的重要性 參看間野英二 中央アジアの歷史 東京 講談
( ) ,
橫向聯絡相同生態環境的絲綢之路的交易 東西交易 相互搭配 形成歐亞
. 8 9 ,
大陸的物流 不過此物流的結構在 、 世紀以後 隨著沿海交通路線的發
, .
達 開始逐步喪失重要性6)
- .
黃土高原地區具有橫跨此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生態上的特徵 這一生態
, ,
上的條件 在使黃土地帶成 中國大陸的城市文化的重要形成地的同時為
10 . ,
在 世紀以後其重要性相對減弱 通過陸路向沿海交通路線的物流轉移 .
開闢了突破歐亞大陸的生態環境的構造上的制約之路
, ,
也就是說 生態環境的制約和對它靈活之運用 結果上 生出的前近代產 ,
的南北交易和東西交易的歐亞大陸的物流平衡 由於沿海交通路線和內陸
, 9 , ,
水路網的發達開始崩潰 世紀以後 連接沿海路線和水路的新物流 在歐
. ,
亞非大陸開始形成 這一從陸路向水路 沿海路線的轉變利用了水的浮力、
, ,
實現了成本下降和交通的安定性 促使貿易品飛速增加 另外由於大眾用
, . “ ” “
品的流通形成大範圍市場圈 促成 業分工產 結果誘發產業化、主體的
” “ ” .
確立 、合理性的功能分化等近代社會特有的一系列變化 從陸路向水
. “ ”
路 沿海路線的轉變成 了催生出近代社會的原動力之一、 為 近代化過程或
, .
許正是始於歐亞大陸中央部分 隨後波及到東方和西方的
- ,
長安城位於與此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鄰接的農耕地區 與沿海地區相分
, - .
離 因此可認為它與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歷史共命運 這一點正是長安與 -
同樣鄰近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而同時面向沿海路線的北京之間致命的不同之 .
處
,
以往的隋唐長安城研究主要側重於分析長安城本身 對長安城與包圍該
, - ,
城的黃土地帶 以及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之間的密切關係未做詳細探討 因 .
此使人感到漢唐長安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定位模糊不清 正是嘗試將漢 ,
代長城和隋唐長安城的歷史置於中國大陸的黃土高原地區 以及歐亞大陸
, pp.1-224.
社
6) 關於歐亞大陸交通幹線變遷的歷史意義, 參看前注(3)妹尾達彥, 「都市 環境と の
( , , :
歷史學」 同編 都市 環境と の歷史學 創刊號 東京 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 ( ),
費基盤研究 S 歷史學視角から分析する アジアの東 城市問題 環境問題と 研究 , ).
班 待刊
- . 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歷史之中的嘗試之一
. 從歐亞大陸史來看的長安城的歷史
Ⅲ
中國都城的變遷與歐亞大陸的歷史7)
,
中國歴史上統一王朝的代表性的都城 是長安 北京 洛陽、 、 、南京 開、
. , 3“ ”
封 這 五大都城的變遷様 正如圖 中國 代都城變遷的形式和長安歴 那 , 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就是 , 是 東西方向的移動到南北方向的移
様 説 従
. 3 10 , (
動 従紀元前 世紀到 世紀的都城 是以長安、洛陽的東西両京制度 西
) , 10
京長安的軍事 政治和東京洛陽的、 経済、文化 爲代表 従 世紀到現在
( )
是以北京 南京的南北、 両京制度 北京的軍事 政治和南京的、 経済、文化
. ,
爲代表 在唐宋之前的中國的空間統治上 洛陽和長安處於在華北結爲東
. .
西一雙的相輔關係 因此長安地位的降低直接影響了洛陽地位的降低
, , ,
在這箇変遷中 中國史前期的長安和後期北京的機能對應 同時 又是包
“ ” “ ” . , ,
含 内中國和 外中國 政 的都城 另一方面 中國史前期的洛陽権 對應于
, “ ” .
後期的南京 成爲在内中國置重点政 的都城権
, ,
代中國的空間 基于自然地理 民族分布在 史上區分、 中國
清 歴 内
“ ” Inner China “ ” Outer China
地、 内中國 和中國邊境地區、外中國
, “ ” , ,
有很大的區別 内中國 深一歩基于主水系及其集水域 能分成8個地域
“外中國 可以 分爲” 区 4個地域.8)
7) 這個項目 主要根據如下拙文, . (a)妹尾達彦, 「隋唐洛陽城的官人居住地」( 東洋
133, , 1997), pp.67-111; (b) ,
文化研究所紀要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同
( , -
唐代長安城與關中平原的生態環境變遷 史念海主編 漢唐長安與 土高原 中
「 」 黄
, : , 1998),
日 史地理合作歴 研究論文集第一輯 西安 陝西師範大学出版社
pp.202-222; (c) ,同 「中国の つの五 都―ユ ラシアー 東部の歴史 投影を する の都 ( , : , 2002.7, 2002), pp.16-21.
遷 月刊しにか 東京 大修館 変 」
8) G. William Skinner,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212-220.
, , “ 在中國的空間構成中 一看長安的立地特徴 便会発覚長安不是内中
” , “ ” “ ” , -
國 的中心 它是在 内中國和 外中國 交界的地域内 就農業 遊牧交界地
. , . ,
帶立地的 這一点 和北京的立地基本一致 在中國漫長的 史中歴 長
, , ,
安和北京 是 史最長的都城歴 其能持 下去的根本理由続 就是因爲両
“ ” “ ” . ,
都城都是在内中國和 外中國的交界地域立地的 作爲都城的機能 維護
, .
國内統治和通融國際關係 是必須同時具有的不可欠缺的両 条個 件
, “ ” , “ ” “ ”
特別是 由于 自 外中國来 的壓力 作爲 外中國 和内中國 結合時的都
, , . “ ”
城 中國史前期的長安是最合適的 後期北京則是最合適的 在 外中國的
, , “ ”
蒙古和東北地区 強有力的遊牧 狩 民族的出現、 猟 同時内中國 的長江下
, ,
流域成爲主要粮倉地 作爲其媒介地的北京登場以前 長安持 是中國的政続 .
治中心
. , . 中國都城的 遷有如下三箇所 這三箇移動変 大致是同時進行的
(a) 9従 世紀到10世紀, 歐亞大陸的幹線路, 従陸路到海路的 換開始転 (交 )
通要因
(b)同時 外中國,“ ”非漢族的主要軍事 点拠 , 従西北向東北的移動 軍事要( )
因
(c)同時,“内中國”主要粮倉地, 従華北向華南的移動(経済要因) (a)“ ”
北宋都城開封的立地要因是 外中國 的西北部和東北部的少 民族数
, , (b) “ ” ,
党項族和契丹族並立 與宋朝對峙 内 国中 的粮倉地 従華北平原
. , ,
向長江下游流域移動 可以説 開封是 中國都城的變遷将 分成前期和 .
後期之中的過渡期的都城
, , “ ” .
另外 若從中國的空間構成上看長安 其不是内中國的中心 其立地於
“内中國” “和 外中國”的境域, 基本上與北京的立地是相一致的 在中國悠長.
, , ,
的 史裏歴 長安和北京 之所以最爲長期地位居國都 是由於兩都市位於
“内中國”的境域, 可兼備國内統治和國際關係的政治功能. 尤其是在來自
“外中國”的壓力之下, 作爲 外中國“ ” “與内中國”所結合時期的京城, 長安在
, .
中國史前期上是最爲適合 北京在後期是最爲適合的9)
, ,
以開封爲京城的北宋 正値糧倉地帶向東南遷移的時期 同時也是遭西
( ) ( ) .
北 黨項族 和東北 契丹族 雙方非漢族的軍事威脅的時期 開封獨特的立
, .
地 説明了其是中國都城由長安向北京轉變的過渡期的京城 開封由於成
, ,
爲北宋的都城 使位於其西部的洛陽 即使在北宋時期還殘存了作爲西京 .
的一定的政治功能
, “ ” , ,
總的來説 洛陽位於内中國 内 雖適合於以中原爲基礎的王朝京城 但
“ ” “ ” , ,
由於不位於 外中國與 内中國的境域 作爲包容兩空間的王朝的京城 在
. ,
適合性劣于長安和北京 奠都於洛陽 或實質上將其定爲京城的主要的歴
9) 關於”內中國 及“ ”外中國”的概念, 參看Caroline Blunden and Mark Elvin (eds.), Cultural Atlas of China (Oxford: Phaidon, 1983), pp.28-29; 妹尾達彥, 「都市 文化 生活の と 」(谷川道雄、堀敏一 池田溫、 、菊池英
, , : , 1997),
夫 佐竹靖 編、 彥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の基本問題 東京 汲古書院 pp.365-442.
, ( ) ( 代王朝 即東周、東漢 曹魏 西晉 北魏 隋 煬帝時期、 、 、 、 、武周 神
) , “ ” , “ ”
都 、後梁 後唐等 都是較之 外中國、 西北部 將統治的重點置於 外中國
“ ” .
東北部和内中國的華北平原的掌握上
, ,
在這點上 煬帝建造洛陽城與開鑿以洛陽爲起點的南北大運河 突出地
7 , .
顯示了 世紀初的隋 較之任何事情將統治華北平原轉爲重點 武則天的洛
, ( ) -
陽都城化 也是除了有躱避對立於武則天的統治集團 關隴集團 的據點 長
, ,
安的政治意圖之外 還應考慮到武則天相對於中國西北部 將華北平原選 .
爲統治的重要性的這一點上10)
, ,
從中國大陸的空間構成來看 長安立地的中國西北部 在構成中國国的
, . .
各空間中 媒介性最高 因此 成爲中國西北部它 経済、文化的核心 本文
. , (1) “ ”
的對象地是 中平原関 関中平原 是従 外中国通過甘肅走廊的陸路和 (2) 連接西 的陸路蔵 , (3) 以経 黄過 土高原或者山西地方並延伸到蒙古的
, “ ” . , (4)
陸路爲主軸 可與 外中国連結起来 説到内 国中 則以超過秦嶺山
, (5) ,
脈的陸路和長江上游的蜀 通過渭河的支流和漢水的水路與長江中游 (6) 以山西的陸路爲中介和北部中国, 各自都可以和 中平原相連関 .
,
交通位置上得天 厚的優越性独 使得關中平原古来就成了諸多民族和政
, .
治勢力此起彼伏反復 奪的王朝興亡之地争 同時也不失爲文化的溶化炉 ,
以文化的混同爲背景 關中平原也是 不同文化要素的互相従 碰撞中 就成醸
. ,
普遍文化的舞台的 這箇傾向 關中平原的核心都市 長安表現得最爲、 顕
. , ,
著 不同的文化互相衝突互相交流 在融合的過程中 創造出含蘊深広 ,
的新文化並成爲主要文化舞台這一点 以前期中国關中平原所占有的文化
, ,
地位来説 也許能與歐亞大陸西部的 史中的地中海文化的作用歴 及歐亞
10) 關於唐洛陽城與武則天的關係, 參看武則天研究會、洛陽市文物園林局編, 武 ( : , 1988), pp.1-209.
則天與洛陽 西安 三秦出版社 近年唐代洛陽史研究的到達
, , ( , : ,
點 是程存潔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 上篇唐代東都 究研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pp.19-152. 有關隋唐洛陽城都市構造的變遷 參看妹尾達, 彥, 「隋唐洛陽
( 133 , ,
城の官人居住地」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第 冊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새로운 연구동향 서울대학교 1997), pp.67-111; 同、崔宰榮譯, 「唐代洛陽- 」(
동아문화연구소편, 中國都市構造와 社會變化: 동아시아학술연구총서2 , 서울 대학교출판부, 2003), pp.53-104.
. 大陸中部的伊朗高原相提並論吧
隋唐長安城的研究史和今後的課題
583 , 904 ,
建於 年 毀於 年的隋唐長安城 就現存的文獻信息的質和量而
, , .
言 可謂得天獨厚 遠遠超過了同時期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隋唐長安城是
10 ,
在 世紀以前的世界城市中 保留了最 富並且質量最高的文獻信息的城豐 .
市之一
,
留心歷史文獻的話 可知存在著質量兼優的公私出版物和各種文書、記
, . , 1000
錄 墓誌等出土資料也極為豐富 重要史料的校勘、整理工作 有近
, .
年的研究歷史 在文獻方面研究的基礎已相當完善11)
, ,
對隋唐長安城的考古發掘 基礎性工作已經結束 現在在繼續發掘大明
. ,
宮遺址等重要建築遺址 發掘的結果 確證了部分外郭城的城門和皇城的
( )
城門 部分外郭城的城牆 部分外郭城內的坊 永寧坊等、 、 、西市、大明宮
( ) ( ).
的一部分 含元殿 太液池等、 、若干寺廟遺址 西明寺等 在城外進行了
( ) .
禮儀遺址 圓丘遺址等 和陸地幹線、橋等建築遺址的發掘12)
, 特別是從西安郊外的隋唐墓的發掘中大量出土了壁畫和明器等出土文物
. 從墓中出土的數千件墓誌對隋唐長安史研究正作出著劃時代的貢獻 去年
22 (734) ,
發現了開元 年 在長安去世的來自日本的井 成的墓誌真 使有關日 .
本長安留學生研究迎來了嶄新的局面 對井 成墓誌的注目再次促使世人真 .
認識到多達數千的隋唐墓誌一塊一塊在研究上的珍貴價值13)
11) 長安史研究有很 富的歷史豐 . 關於長安史的研究, 請參考榮新江、王靜編 隋唐「
( , 22 : ,
長安研究文獻目錄」 杜文玉主編 中國唐史學會會刊 、西安 中國唐史學會 2003), pp.57-86, 及妹尾達彥編唐代長安城關係論著目錄稿(1911-2005 )年 (東京: 中央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2005 3 ), pp. -67.年 月 1
12) 關於隋唐長安城的考古發掘的現狀, 參看飯島武次, 「唐代長安城 發掘成果の と
( , , :
出土遺物一 二 事 田村晃一編、 の 」 東アジアの都城 渤海と 東京 財團法人東
, 2005), pp.7-34; , (
洋文庫 妹尾達彦 「唐開元末長安城 復原試論古図 」 歴史人 26, 1998), pp.45-56.
類
13) 關於井 成墓誌真 , 參看專修大學 西北大學共同 究、 研 プロジェクト編, 遣唐使
, ( :
見 中國 日本 新發現 井 城墓誌 何 東京 朝日新聞 の た と - 真 から がわかるか
, 2005), pp.1-355; ,
社 中國人民日報社 日本朝日新聞社主辦、 中日文化交流
,
關於實地調查 對現存大雁塔和小雁塔 部分宮城和皇城的城牆等的建、 ,
築調 和對隋唐以來的民間傳說的收集等也業已開展查 多方面信息正不失 .
平衡地逐步積累起來 可以預言有關隋唐長安城的遺址的實地調 和文獻查
, .
調 相結合的查 研究 定將不斷湧現出來14)
, ,
然而考察研究現狀 不得不指出與保留下來的可利用的龐大信息量相比
, ,
得到確證之處還比較分散 復元隋唐長安城整體面貌的系統性分析 還有
. ,
待於今後 雖然重要的文獻史料的校勘工作有所進展 但對遺留下來的豐
, .
富的基礎文獻進行的精密研究 就總體而言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對遺留 ,
下的數據進行系統的整理 復元長安城整體面貌的嘗試還有待與今後的研 .
究
長安的城市規劃與近代社會
7 8 3000
中國的黃土地帶在公元 、 世紀至近代的近 年中一直是歐亞大陸
. ,
東部的城市文明的核心地 因此在思考人類與城市 環境的歷史相關性時、 .
是一個能 給予我們重要提示的特殊場所
它 夠
特別是黃土地帶關中平原的核心城市長安成為歐亞大陸上不同文化交融
, .
的主要舞台之一 在此凝縮了人類歷史的變遷 作為代表歐亞大陸東部的
, 3 , ,
都城 長安於公元前 世紀西漢時首次設立都城以來 直到唐王朝 共計大
640 11 .
約 年間為 朝之都15)
4 5 6
以漢王朝的長安城 主要舞台而營造的中國古典文化受到為 、 世紀至 .
世紀遊牧民族移動的大潮衝擊而解體 可是從此巨變中誕生出來的隋王朝 2005 7 29 (2005.7), pp.1-98.
討會 年 月 日 日本、東京
14)研關於保護隋唐長安城遺址的現狀, 參看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 究所研 , 「對唐長安
( ,
城遺址保護措施的幾點思 西安市城」 鄉建設委員會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 研究會編
, : , 2003),
新世紀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論文集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pp.231-242.
15) 長安建都究竟歷史多少年, 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 以長安. 為都的十一個王朝
, 208 15 10 35 32
及建都時間 是西漢 年、新莽 年、前趙 年、前秦 年、後秦 年、西魏 23年、北周25年、隋26年 及唐、 266 .年 參看史念海, 中國古都和文化 北京( :
, 1998), p.136; , (
中華書店 朱士光編 古都西安 西安的歷史變遷與發展 西- : , 2003), pp.5-13.
安 三秦出版社
, ,
和唐王朝 使中國大陸又一次統一起來 在從前的長安城東南部建起了新
, .
長安城 它起到了象徵新時代之場所的作用 4
如圖 “唐長安城的都市計劃 所示” , 隋唐長安城是把漢代以來歷代王朝使
( ) .
用的長安城 舊長安城 囊括在禁苑中而形成的 新長安城是基於一個顯示
( ) .
皇帝居住的宮殿 太極殿 的中心性的城市規劃建設起來的
( )
位於長安中心的太極殿 隋的大興殿 被設想成是一個與掌握宇宙中心的
. ,
天帝所在地直通的場所 因此太極殿是這個世界上受天帝之命的唯一男性
, ,
成 天子 皇帝為 - 作 天和地的中介為 依照宇宙的運行法則展開政治活動
. , (
的世界的中心 祭祀環繞著天帝的天上星座 以及太陽和月亮的祭壇 日
, ) . , ,
壇月壇 把長安城圍在中間 在此意義上 長安是宇宙之都 是一座象徵 .
著普遍性的都城16)
4“ ” 6“8 ”,
如圖 唐長安城的都市計劃及圖 世紀前半的長安的宮城和皇城 長
, ,
安以太極殿為起點 在南北延伸的中軸大街兩旁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經
(grid plan), , .
濟 宗 設施呈格子狀、 教 對稱地排列著 結構井井有條 左
, ,
右對稱的排列方式基於儒 的陰陽思想教 相當於陽的建築物列在大街東側
. ( ) , (
陰的建築物列在西側 例如皇太子 男性 陽 的東宮在東面 皇后- 女性-
) ( ) . ,
陰 的掖庭宮 後宮 安排在西面 超越陰陽秩序 同時可為天地中介的唯一 .
存在是天子 皇帝的宮殿-
,
長安是 了將預先存在著的宇宙秩序投影於人間而建築的為 在與自古以
, . ,
來的秩序觀相對應的地方 必須設置相應的建築物 這樣 城市規劃側重
, .
政者的統治理念的視覺化 其次考慮城市居民的生活功能 總之長安城 為
, .
是一個典型的前近代城市 與優先考慮居民生活的近代城市不同
, ,
不過長遠地來看 為政者的權力如果得不到被統治者的認可就不能長久 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意向的 政者方面的制度和居民們建為
. 立起的秩序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的社會體系
16) 參看前注(2)妹尾達彦, 長安の都市計画, 第二章長安 宇宙は の として都 設計 , pp.86-174.
された
5
例如圖 “8世紀前半的長安宮城 皇城 外郭城、 、 -, 兩京新記 、 長安
”,
志 所載建築的位置 長安城是一座設置了上百座佛教大迦藍、數十座道
.
的道觀 幾座祆 寺院和摩尼、 、基督 會的多宗 的城市 各個宗
教 教 教 教教 教
,
設施雖競相與皇帝方面的權力建立密切關係 但也是城內的城市居民生 教
.
活中不可欠缺的社會設施 這些宗 設施與上述城市規劃方案中所見到的教
, .
儒 秩序觀相異教 給城內帶來了多樣化的價 觀值
, ( ) , 8 9 ,
然而 以新宮殿 大明宮、興慶宮 的誕生為契機 到了 、 世紀 上述
, ,
基於具有普遍性的宇宙論的城市規劃開始走形 隨著科舉制度的固定化
, , ,
各階層間的流動性加劇 因而社會不安情緒高漲 排外的傳統主義抬頭 .
來自中國外部的佛教等外來宗 成 抨擊的對象教 為 饒有趣味的是這種對普
, , .
遍主義的批判 雖有時間差 但在歐亞大陸的各個城市都同樣地 生出來產 . 也許我們生活的近代社會正是在這一批判普遍主義的浪潮中誕生的17)
.
以往的研究中以歐美 中心來談論近代形成的較多為 我認為近代社會是
, , , ,
如何誕生的這一問題 超出了長安史的範疇 既深奧又繁重 難以分析
, .
不過我們可以將長安作 一個進行比較的事例為 以此來找到突破口 唐前
, ,
期的長安城具有前近代城市的特徵 不過在唐後期的長安城裡 現代城市的 .
特徵開始 生了產
前近代城市與近代城市 前期長安與後期長安
、
,考慮世界上的城市時 常常將城市的類型分 前近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兩為
. (pre-industrial city
類 比如有將前近代國家的城市稱 前 業型城市為 產
)或傳統城市(pre-modern city), 將近代國家的城市稱為產業型城市 (industrial city)或近代城市(modern city)等命名方法.
G.Sjoberg ,
代表這一想法的著作有 的名著 前 業型城市產 -過去與現 在 18)及C.Chant和 D.Goodman 的近期著作, 前 業型城市和技術產
19)等. 並且若林幹夫的 熱城市 冷城市,
G.Sjoberg ,
在批判性地繼承 觀點的基礎上 為前近代城市、近代城市賦 17) 妹尾達彥, 「九世紀的轉型 以白居易 例 榮新江主編- 為 」( , 唐 究研 11, 2005),
pp.485-524.
18) Gideon Sjoberg, The Pre-industrial City,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0), pp.1-353.
19) Colin Chant and David Goodman, Pre-industrial Cities & Technology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1999), pp.1-354.:
“ ” “ ” ,
予了 冷城市 和 熱城市 的新名稱 對前近代和近代城市之區別作了明晰的 .
分析20)
G.Sjoberg “ ,
比如 這樣論述:前 業型的各城市產 無論是歐洲中世紀的城 ,
市還是中國和印度等傳統社會的城市都極為相似 並且與近代的 業型城產
, .
市明顯不同 這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假說 但大部分學者並不區分 業型城產 .
市和前 業型城市來思考產 因此許多隻是從近代美國的 業社會之事實出產 . ”“
發的社會學常識處於被前 業型城市的數據推翻的危機之中產 任何一個前 .
業型城市都在社會結構和生態學結構上極 相似 那不單單是特定的文
產 為
, .
化內容上的相似 而是在基本樣式上類似 確實各文化中都有其固有的價
, .
觀 因此多少可以看到獨特的城市形態 可是有可能我們以往過於 調
值 強
. .
了各個文化的特異性 特別是受人文主義傳統薰陶的學者更有這一傾向
, ,
很多事例表明 不少被堅信 特定的城市和農業村落中固有性質的東西為
. ,
其實是相當具有普遍性的 嚴格地說 應該是有了可對照的普遍性基準才 .”
能判斷其是否獨特 21)
.
根據上述各項研究可以對前近代城市的特色做這樣的總結 即前近代城
, .
市由於技術 不發達決定了其階層結構是非流動性的尚 分工相對不太發達
, ,
因此與生俱來的身 重於後天獲得的業績份 按照身 而居住地區不同份 使
. ,
城市空間呈分段式結構 社會規範和宗教規範比較嚴格 作 一種被給予為
, .
的東西而存在 作為個體的人難以改變它 前近代國家的社會權力集中在
. . ,
城市特別是都城 結果精英人物多數居住在城市 就建築景觀而言 歐亞 大陸的陸地幹線附近的城市特別是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各個城市都是有-
, .
城牆的城市 毫無例外
, .
而近代城市由於技術發達決定了其階層結構是流動的 分工很發達 因
20) 若林幹夫, 熱い都市 冷、 たい都市 (東京: 弘文堂, 1992), pp.1-248. 又參
, ( , 21 :
看若林幹夫 「空間 近代 都市 松本康他編、 、 」 世紀 都市社の 会学4 都市の , : , 1996), pp.1-26; ,
空間 都市 身体の 東京 勁草書房 同 「都市空間社會形態
( , 6: ,
熱空間冷空間 井上俊等編 岩波講座 現在社會學 時間空間社會學 東
- 」
: , 1996), pp.75-98; ,
京 岩破書店 同 都市 比較社の 会学-都市はなぜ都市で (東京: 岩波書店, 2000), pp.1-237.
あるのか
21) Gideon Sjoberg, ibid., pp.4-5.
,
此通過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業績重於身份 基於業績和收入 社會地位 職、 、
, ,
業、個人的慾望等自由選擇居住地的選擇空間增大 城市空間沒有分段
. ,
呈現勻質的結構 社會規範和宗教規範比較寬鬆 那些規範制約人們的能
. ,
力較弱 近代國家的社會權力是分散的 同時是一種無論住在 裡都能哪 滲
. ,
透到各個個人中的存在 就景觀而言 城市由交通線路與周圍地區有機地 ,
連在一起 城牆不復存在22).
,
同樣根據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分析 前近代社會和近代社會基本上是不 .
同的社會 也就是說前近代的人類世界的秩序對應於由不同的意義和價值 ,
觀而分段化、階層化的空間場所 通過人們在這樣的場所中生存而使秩序
. ,
得到再生產 前近代的場所與社會秩序的對應是由共同體傳統性地決定的 .
不是作為個體的人可以主體性地改變的存在23)
, =
與此相反 近代社會促使前近代的被分段化 差異化的空間場所在建築
, .
景觀上和社會結構上瓦解 重組 連續的勻質的存在為 結果營造出了人們
, .
可以主體性地賦予意義的 具有可塑性的空間 近代社會的人通過生活在
, ,
一個去除了傳統的價 觀和意義值 由於具有勻質性而呈現流動性的空間中 .
而成 不得不親自構築新社會秩序的存在為 ,
另外與空間同樣 前近代的時間也由於身份、性差 職業 地域等不同、 、
, ,
而被分段化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 定的時間和場所中既 社會秩序因此而得
. ,
到再生產 到了近代才在地球上誕生了對誰 在 裡都不例外的勻質性時哪 .
間和空間24) ,
一般地說 從前近代的分段化的場所 時間向近代的勻質化的空間、 、時
18 20 ,
間的認識轉化是在 世紀至 世紀間 以近代國民國家的形成和資本主義 22) 關於筆者的近代城市分析 參看妹尾達, 彥, 「首都と国 広民 場 現代北京- における
( , -
天安門 場広 の建築」 関根康正編 <都市的>なるものの現在 文化人類 的考察学 - , 東京 東京大: 学出版会, 2003), pp.269-312.
23) 有關近代社會與前近代社會的差別的社會學論著有很多. 寫這篇拙文時 筆者覺, Anthony Giddens,
得特別明快的書是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p.1-399.
24)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1; First Edition, 1983), pp.22-36.
生 體系的 透產 滲 、交通信息功能的飛躍性進步 從身 向業績的階層構成、 份
, , .
原理的轉化 以及大眾社會的成立等為槓桿 在全球規模上一 擴大的舉
, ,
隨著這一變化 以人類 中心的理念為 強化起來 人類世界從自然界和超自
, .
然界中分離、獨立出來 社會秩序也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
, 以上的想法是關注前近代社會結構和近代社會結構的不連續性的想法 可以說是顯示了主要以近代社會 分析對象的社會科學為 研究的分析傾向的
.
究成果 誕生於近代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是以近代社會本身
研 為
. 研究對象的
, ,
而歷史學在前近代已經存在 它貫穿前近代和近代進行分析 論及前近
. .
代和近代的連續性的傾向較強 因此我覺得歷史學不太喜歡上述的兩分法 ,
不過如果不限於一個地域的歷史發展 而對各個地域的歷史結構進行比較
, .
分析的話 就有必要設定分析的共通的框架來整理複雜現象 於是首先在 ,
時間軸上區分近代和前近代 其次在此基礎上分別考察前近代和近代的不 .
同時間裡的地域性和時期特色等方法就比較有效 ,
並且也許正是由於比較了各地域 時期的歷史結構、 結果才認識到雖然 ,
前近代國家和近代國家分別內含著地域性 歷史性的重大區別、 但同時前 .
近代國家之間和近代國家之間分別具有基本類似的特徵 ,
我希望今後以中國大陸 例為 在注意到前近代城市和近代城市不同的基
, ,
礎上 分析一般的城市和 政者居住的都城在何處 如何不同的問題為 、 以 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前近代國家的都城進行比較和類型化的問題 以及、
. 從前近代到近代都城的變遷起於何時 源於什、 麼、如何進行的等問題
總之試圖整理一下在世界各地的有關前近代都城的城市結構的以往的觀
, .
點 來探討中國大陸都城的特徵 本論文的目的是以推進世界的前近代都 ,
城的比較分析 前提為 以隋唐長安城的歷史 例來整體把握前近代都城的為
. , ,
意義 這十幾年間 由於我一直從事隋唐長安和洛陽的研究 所以以這兩
. ,
個都城 核心進行論述為 長安和洛陽是歐亞大陸東部的具有代表性的都城 ,
同時也是最早出現從前近代向近代進行時代過渡的城市 因此具有相當高 .
的分析價值25)
, ?
從前近代走向近代的變化 在中國是何時 何地發生 如何發展、 、 通
,
過論及這一複雜的問題 來彌補一下上述有關前近代與近代的圖式性解釋 .
中存在的片面性的不足26)
“ ” “ ” .
首先 前近代、近代這兩個詞的定義值得反思 前近代社會是指傳統社
, “
會和前 業型社會產 同時也可以定義為 自然界、超自然界、人類世界三個
”. “
世界未分化的時期 而近代是指 人類世界從自然界、超自然界獨立出來的
”. ,
時期 這裡定義的自然界是山川和草木 海洋等、 人類周圍的動植物生存 .
的世界 超自然界是指神和天等超越於自然規律和人類所在社會的存在的
. .
世界 人類世界是人類居住的世界 ,
在前近代 自然界、超自然界、人類世界這三個世界是密切相關、不可 .
分離的 比如說有不少獸頭人體的王 人面獸身的神 在動植物和山川草、 、
, . ,
木中有神 一部分的人被看作是神或神的使者 可是在近代 人類世界成
, ,
世界的主角 超自然界被否定或被輕視 自然界被置於人類世界的下一 為
, .
層次 前近代那樣的三個世界渾然一體的狀況無法保持 在這個意義上由 .
於人類支配自然界而 生的環境問題正是近代化的 物產 產
“ ”
因此所謂 近代化 正是人類從自然界、超自然界、人類世界未分化互相
, .
關聯而形成的世界這一時期獨立出來 成 世界主角的過程為 而推動近代 ,
化的重要因素可認為各種各樣 但應該說其中主要的還是城市化的發展和 .
生產、流通 消費技術的革新、
.
所謂城市化是指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的普及 由於城市的居民被包圍在
, ,
人類製造的人工環境中 比較現實 比較具有合理性、 從自然界、超自然 .
界中獲得了較大的自由度 另外交通 運輸和有關生、 產、消費的科學技術
, ,
改良擴大了人類的活動領域 使人們處於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 產生了對 .
超自然界的懷疑27)
25) 更詳細的分析, 參看妹尾達彥, 「中國 都城の と アジア東 世界」(鈴木博之 石山、
, · · 1:
修武 伊藤毅 山岸常人編、 、 シリ ズー 都市建築歴史 記念碑的建築物 成立の ,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社: , 2006.1. 待刊).
26) 以下文章根據前注(2)妹尾達彥, 「前近代中國王都論」, pp.215 219;- 前注 (17) ,同 「九世紀的轉型 以白居易 例- 為 」( 唐 究研 11, pp.519-522.
27) 參看妹尾達彥, 「長安 憂鬱の -九世紀の転 」換 ( アジア遊學 78, 特集 中國都 , 2005), pp.69-84.
市 時空世界の
,
這樣來考慮的話 我們就可以認 只要是發生了城市化的發展和生為 產、 ,
流通 消費技術革新的地方、 無論地球上的哪個地區都存在著前近代和近
, , .
代 也存在著近代化 歐洲的近代只不過是地球上若干近代之一而已 從 ,
這個觀點出發來比較分析歐洲近代的特色的話 比如歐洲近代世界體系只 ,
是存在著的若干世界體系之一 所以就可以作 比較史的問題來追問 什為 為 ,
歐洲的世界體係在與其他的世界體系相互競爭中 結果取得了 對性的
麼 絕
. 優勢
, ,
在中國大陸 參考至今為止的眾多 究成果並重新整理遺留下的信息研
9 13 .
可以認 從 世紀到為 世紀近代化開始進行 這就是所謂的從唐王朝到宋
. “
王朝的時期 將這一時期看作中國史上劃時代的時期的想法正是所謂的唐
”. 13 ,
宋變革論 並且地中海世界經過十字軍到了 世紀 孕育出讚美人文主義 .
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近代化過程也逐漸起步28)
,
總之可以認 在中國大陸從唐王朝的後半期到宋王朝為 近代化過程逐步 .
動 這一近代化包括著政治、經濟 文化 社會各個方面的時間差和地、 、 啟
, , , .
區差 以及階層之間的差異 在宋代全面展開 其後也未中斷 根據我目
, ,
前的感覺 大概這一變化在地域上是始於唐代的都城 長安、 在時間上是
, ,
從藝術領域最先發生變化 經過經濟活動上的變化 最終發展 政治制度為
, . ,
的變革 它應該是有階段性地過渡發展的 從八世紀後 長安城開始從前
. .
近代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轉換 所以我想研究唐代長安城的歷史特別有意義
. 結 語
Ⅳ
28) 有關這樣的歐亞大陸各地存在著若干 近代化 的問題“ ” , 宮崎市定(1901-95)已經
( , ( 2:
在各種論著中有過先驅性的闡述 譬如 「東洋的近世」 宮崎市定全集 東洋史 , 東京: 岩波書店, 1992<初版1950>), pp.134-241, 及「アジア史 說概 」( 宮崎
18: , 1993< 1973>), pp.189-337).
市定全集 アジア史 初版
20 , , 在 世紀後半期以來 由於使全球一體化的市場 信息圈地出現、 導致 19世紀至20世紀之間在世界各地 生的近代國家的框架開始動搖產 , 與近代
. 21 ,
國家一起構築起來的學術體系本身也開始反省 另外在 世紀中葉 有預
7 ( 5 ),
測說世界的城市化率將超過 成 目前約為 成 並且事實上全球各地人 ,
口、信息正快速地向中心城市聚集 在此局面下反思有關城市與政治權力
. , .
史的時機日益成熟 同時 環境問題之深刻性已經處於世人皆知的狀態 21
城市問題和環境問題等跨越邊境的各項問題正作為 世紀的重大問題擺在 .
我們面前
, 21
在這樣的情況下 在 世紀形成了不得不擺脫基於各國史的以往近代歷
, ( ) .
史學的束縛 摸索全人類規模的歷史學 全球歷史 的局面 從人類這一視
, ,
點回顧歷史的話 有必要在空間上不得不考察整個地球 在時間上以人類
, ,
活動的開始時期到現在為對象 並考慮到生態環境中的人類 也就是作為 Primates Hominidae
生態學上的靈長類 的人科 動物的人類的定位問
, .
題 來思考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變遷過程 也就是說當今有必要不是以被
, ,
國境線分割的地區的歷史 而是以居住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為對象 在前
( )
近代 近代 近代以後這樣的大跨度的時間軸中來定位 政者 王和君主、 、 為 .
居住的城市與其權力的關係 ,
本論文基於上述的問題意識 希望努力使有關前近代的中國大陸都城的 ,
議論不單單局限於中國大陸的都城問題中 而是通過從前近代國家這一側
, “ ”
面來觀察近代國家的城市問題和環境問題 使之成 思考為 什 是近代麼 這一
. ,
大問題的線索之一 同時也希望通過努力 使前近代的都城比較 究這一研 本研究課題成 以當今人類面臨的城市問題和環境問題為 為對象的龐大 究研
. “ - ” ,
活動的一個環節 本論文提出的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的概念 分析歐亞大
, .
陸的環境與城市的歷史之際 能說做鑰匙的概念之一
(한글초록)
지대와 의 역사 -
農業 遊牧交界 隋唐 長安
妹尾 達彦
이 논문의 목적은 최근 隋唐 長安의 역사적 연구의 성과를 바탕으 로 장안성을 중국 대륙의 도성으로 역사상 위치지움과 더불어 나아가, 유럽과 유라시아 대륙의 생태와 역사적 구조속에 위치지움으로써 장안 사연구의 새로운 맥을 찾는데 있다.
수당 장안이 위치한 황토지대는 유라시아 대륙의 농업 유목경계지- 대에 인접하여 있다 소위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 는 필자가 만든 표현으. ‘ - ’ 로 농경지대와 유목지대의 경계지역을 의미한다, . ‘半農半牧地帶’ 혹은 라고도 할 수 있는데 농업과 유목 목축이 복합된 문화
‘農牧接壤地帶’ , ·
권을 이루는 지역을 가리킨다 이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는 유라시아 대륙. - 의 생태환경과 생업을 구분하는 가장 중요한 경계를 이루었다.
유라시아대륙의 중앙부나 동부의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는 지구의 생태- 환경을 남의 농경과 북의 유목 목축으로 구분할 뿐만 아니라 띠모양으· 로 같은 생태환경을 동서로 만들었다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를 축으로 상. - 이한 생태환경의 물산 교역 남북교역 과 같은 생태환경을 횡으로 잇( ) , 는 실크로드 교역 동서교역 이 맞물려서 유라시아 대륙의 물류가 이( ) , 루어졌다 이러한 물류 구조는. 8,9세기 이후 연해교통로가 발달함에 따라 중요성을 서서히 상실하기 시작하여 18,19세기 근대에 이르러 물류의 주체가 완전히 연해교통로로 대체되었다 육지로부터 바다로의. 간선교통로의 전환이 근대를 가져오는 동력이 되었다.
황토고원지구는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에 위치한다 이 생태상의 조건이- . 황토지대를 중국대륙에 있어서 도시와 왕권의 주요 발상지를 이루게 했으나 10세기 이후 중요성이 상대적으로 감소하게 되었다 육로에서.
연해교통로로 물류가 이동함에 따라 유라시아대륙의 생태환경의 구조 적 제약을 돌파하는 길이 열리게 되었고 교역과 부의 매개지는 농업, - 유목경계지대의 육로 도시망으로부터 연해지역 도시망으로 전환하였 다 장안성은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에 인접한 내륙의 농경지역에 입지하. - 여 연해지역으로부터는 격리되어 있었기 때문에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의- 성쇄와 명운을 함께 했다 이 점이 농업 유목경계지대에 인접하면서. - 연해로도 접한 북경과 장안이 결정적으로 다른 점이다.
장안의 역사를 개관하면, 8세기를 경계로 그 이전은 농업 유목경계- 지대의 육로에 의한 교역이 가장 번영한 시기의 수도로서 번영하였고, 그 이후는 수로 해로로 교통간선의 비중이 옮겨감에 따라 번영의 끝을· 맞게 되었다 당 전기까지 장안은 전근대를 상징하는 도성이었지만. , 당 후기 장안은 중국 도시사상 근대 도성으로의 길을 내딛기 시작하였 다.
주제어 농업 유목교계지대 수당 장안 중국도성: · , , ,
: · , , ,
關鍵詞 農業 遊牧交界地帶 隋唐 長安 中國都城
Key Word: The Eurasian border zone of agriculture and nomadism,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hang-an, Chinese capitals
원고접수 년 월 일 심사완료 년 월 일
( : 2005 11 5 , : 2006 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