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著作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盐业改革。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探讨了明代叶旗改革和“开中”盐法。上述研究成果论述了刘岩盐法改革的措施、作用、成效和影响。
他在担任陕西省盐政局主席期间,对盐业进行了两次改革。李邦正试图评论明代叶期盐法改革(《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4期),重点是叶期盐法改革。清代盐业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上三项。
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票盐改革的经验,丁宝桢的盐业改革实践是学术界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陶澍的继任者陆建英实施的盐业改革也得到了学界的应有关注。
《盛茂禅、包世臣与两淮盐务管理改革》(《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4期)论述了包世臣在两淮盐务管理改革中的作用。变法的发起人是包世臣。陶永树论述了魏源的盐业改革思想(《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4期),分析了魏源改革盐业的成就。
笔者指出,魏源对盐政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京国民政府对盐业改革的原因。二是盐业改革的作用和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些学者认为,改革成果值得肯定。
姚顺东从南京国民政府盐业立法初期的盐业立法和中国盐业现代化的角度论述了改革的积极作用(《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1期)。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不足之处,特别是改革的背景、作用和局限性。
张立杰,《抗战后期国统区盐政改革》(《抗战研究》2004年第3期),对国民政府盐业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抗日战争时期。
展望與評述
除了上述三大盐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外,刘景华的《1911辛亥革命盐业改革》(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也考察了1911辛亥革命期间盐业改革的情况。 ……文章认为:这一时期虽然中央和地方对盐务改革存在种种限制,但延续了清末盐务改革发展的思路,并迅速做出了盐务改革。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的概念。宋志东试论山东民国时期的盐税改革(《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分析了民国时期山东的盐税改革。
笔者论述了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并对改革的成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税。项目从复杂到简化,税率从混乱到治理。 、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但税率尚未统一。这一时期山东的盐税改革虽然还不彻底,但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笔者考察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盐业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抗战后期控制区有历史局限性,其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国民政府仍然力求兼顾国计民生,基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二、不同历史时期对盐业改革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 探究汉代、清代及近代盐业改革与唐代盐业改革,宋、元、明年,这在中国盐业改革发展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时期,当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三,对于盐业的一些改革,没有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因而忽视了对改革必要性的讨论,无法对改革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宋朝的蔡挺就是这样。明代盐法变法、简州府盐法变法、范祥盐业变法、叶期变法以及曾国藩、丁宝桢、卢建英、林则徐、胡林翼的盐法变法探索、清朝的李卫都有这个方面。四是对某些改革的判断过于仓促和武断,没有从盐政发展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无法得出改革效果不佳的必然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盐业改革的比较研究第五,重复的研究成果较多,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太少,如唐代柳岩变法、清代陶澍的两淮盐业改革、丁氏盐业改革等。近代的改革,在张謇盐业改革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重复研究的成果。
一方面,这也是学术界对盐业改革重视不够的结果,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缺陷和不足为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并预留了空间。今后对历代盐业改革的研究,必须主要集中在弥补和完善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