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慢性腎衰竭患者的靈性安適感概況
本研究結果呈現慢性腎衰竭患者的性別與靈性安適感無統計差異,與過去文 獻不一致,因梁(2010)調查目前台灣地區醫療院所血液透析室之透析患者對死亡 態度與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女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靈性安適感顯著高於 男性血液透析患者,但另於林等學者(2017)提出有宗教信仰的男性之健康狀況較 無信仰者佳,宗教活動參與度愈高的男性,其健康亦有更佳之顯著,信仰對男性 健康狀況有正向影響,反觀女性,有信仰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健康狀況均較無宗 教信仰者差,可能原因為男性較以積極動機追求信仰、對健康影響屬於主動模 式,也可能因本身自尊心較強,不易在遭受災難而以追求宗教為避風港;女性信 仰宗教的目的較偏向功利性,通常在遭遇困境時才尋求宗教協助。另一研究為藍 等(2008)針對65歲以上安養護機構老年住民,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宗教信仰為 老人住民靈性安適之重要預測因子,女性住民的靈性安適感受程度較男性住民 佳,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住民靈性安適的感受程度較好,分析本研究與前三項研究 結果不符的可能原因為,本研究對象為慢性腎衰竭及多為透析患者,長期受疾病 症狀干擾,其生理、心理受影響甚大,影響因素更為複雜,故性別在本研究中未 凸顯。
Taheri Kharame等學者(2014)探討血液透析患者的靈性安適感與生活品質間
關係,結果發現宗教安適感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表示在照顧 透析患者心理層面時,靈性安適感對於患者是很重要的支持,雖然林(2009)指出 不同宗教信仰由於其意義建構不同,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且宗教能直接預測靈性 安適感,顯示出宗教信念能驅使人為達成終極目標而努力,帶來靈性價值與生命 意義的整合,廖(2015)提到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者,對於生命意義感越正向,越 覺自我生命意義感具有意義與價值,Kao等學者(2003)研究指出有從事宗教活動 的腹膜透析患者有較高的生活品質,表示宗教會牽動個人的生活信念,有助生 理、心理及人格內部的統整,與正向心理有顯著相關。宗教可提供生命意義與心 靈慰藉的功能,常作為疾病後適應生活的支持資源,宗教與靈性安適感能提升個 體健康及心理狀態,對慢性疾病者更是預防憂鬱情緒發生的重要因子。蔡(2013) 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本研究結果,蔡姓學者探討宗教信仰及靈性安適感的關係,結 果顯示宗教信仰可提升靈性安適感及存在安適感,然而無宗教信仰者與較低存在
安適感有關,本研究結果中三組研究對象以血液透析組的靈性安適感得分最低,
探討其原因,發現三組患者宗教信仰相比,血液透析組以無宗教信仰者為最多(占 30.7%),導致血液透析組靈性安適感總分及存在安適感得分為三組最低者,藥物 治療組則有宗教信仰者比例較高(占72%),故其靈性安適感及存在安適感得分為 三組中最高。
雖本研究結果呈現宗教與靈性安適感雖無統計差異,與過去文獻不一致,可 能原因為三組研究對象的宗教信仰較為多元,信仰佛教者占50.3%、道教12.2%、
基督教6.9%、天主教4.2%、一貫道0.5%,各占比例不一,無法做兩兩比較,故
宗教在本研究中未凸顯。
於生理客觀的量測方面,慢性腎衰竭患者當腎元遭到不可逆性的損害,使其 無法將體內血液、細胞中廢物及水分排出體外,隨者疾病持續進展,患者的腎絲 球過濾率<15ml/min/1.73m2,腎衰竭越晚期,尿毒指數(尿素氮、肌酸酐)越高,
顯示腎臟功能越衰退,患者身體症狀困擾越嚴重,即出現所謂之尿毒症狀,如:
厭食、倦怠、體液容積過量、皮膚發癢、意識改變等,此為不可逆性疾病進展過 程,患者終其一生須與疾病奮戰,直至死亡 (Holechek, 2004),在臨床上往往會 看到此期患者多訴諸於心靈上力量及他人的支持或宗教上的寄託,通常心靈較有 力量的個案反而可以度過而找到生命的意義,而在本研究也有相似的發現,研究 結果發現尿素氮、肌酸酐與靈性安適感呈現顯著負相關,腎絲球過濾率與靈性安 適感呈現顯著正相關,腎衰竭分期較晚者,其身體症狀越嚴重,靈性安適感分數 越低。
依據研究假設(二)研究對象依基本屬性的不同,其靈性安適感有顯著差異。
經由統計分析結果支持基本屬性之生理客觀的量測方面以「尿素氮」、「肌酐酸」、
「腎絲球過濾率」顯著影響靈性安適感,即尿素氮、肌酐酸數值越高、腎絲球過 濾率數值越低則靈性安適感狀態越顯著;而基本屬性之「洗腎與否」顯著影響靈 性安適感,即有洗腎者則靈性安適感狀態越顯著,故此研究假設獲得部分驗證。
本研究結果發現身體症狀困擾與靈性安適感具有統計顯著負相關,謝(2011) 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本研究結果,其探討醫學中心腹膜透析患者身體症狀困擾與靈 性安適感間關係,表示身體症狀困擾越嚴重,靈性安適感分數越低,與本研究有 相似的結果。靈性照護實必須以優質身體舒適照護為基石,才能提供患者心靈成 長所需的基本體能,若無法適切處理因疾病帶來的生理不適,靈性照護將僅是空 洞的理想,認為促進一個人的靈性健康就如同給與社會支持般,可以幫助一個人 生活的應對,尤其在面臨壓力與危機時,能引發情緒、肌肉放鬆、降低交感神經 系統活動度,降低與壓力相關的賀爾蒙分泌,因此可以減緩身體疾病所帶來的壓 力反應(高,2009)。因此,林 (2012)認為靈性活動頻繁的人,會提高其靈性安適 狀態、增強身體免疫系統,而有助於健康的提升;靈性是個人內在的本質,一種 超越人生有限的思考動力,藉由生命意義的詮釋,使人在病痛與生死的侷限下,
仍可展現無窮的希望。
依據研究假設(三)身體症狀困擾與靈性安適感具有統計顯著負相關。經由統 計分析結果支持身體症狀困擾顯著影響靈性安適感,即身體症狀困擾越嚴重則靈 性安適感狀態越顯著,故此研究假設獲得驗證。
本研究結果發現憂鬱情緒與靈性安適感具有統計顯著負相關,蔡等學者 (2015)探討憂鬱和靈性間關係,表示當加強靈性層面,憂鬱就會因此而降低或緩 和,與本研究有相似的結果。國內外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情緒會左右其生 活的功能與品質,甚至影響其對生命意義及價值的想法 (張春興,2008;Juurlink, Herrmann, Szalali, Kopp & Redelmeier, 2004),由此可推論,憂鬱情緒對於靈性安 適感確實可能造成相當之影響。許多疾病的罹患,都是因內在心靈的問題而產 生,源自當個體缺乏追求生命目的和意義的動機,較容易產生憂鬱與恐懼的負面 情緒,憂鬱將影響病人復健行為、延遲恢復活動功能,並增加家屬照顧上的負荷
(Green & King, 2010; Kwok et al., 2006),因此滿足病人的靈性需求是重要的議 題,靈性安適感較滿足者其罹病率、死亡率、憂鬱症、自殺率相對愈低,而生活 品質、自覺健康狀態與幸福感則相對愈高(杜,2003;Wilding, 2007)。
依據研究假設(四)憂鬱情緒與靈性安適感具有統計顯著負相關。經由統計分 析結果支持憂鬱情緒顯著影響靈性安適感,即憂鬱情緒得分越高則靈性安適感狀
態越顯著,故此研究假設獲得驗證。
Chow和Nelson-Becker(2010)的研究指出病人可藉由靈性照護介入,促個案由 對於社會及環境的絕望、不平衡等心態,轉換成提升自我照顧的信念,使個體對 生命存有懷抱希望,增強正向能量的思考,幫助患者能由失控的病痛情境中轉向 可掌控的現況,幫助患者重新體認及建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林、劉、陳(2008) 提出靈性照護需求可分為自我存在的意義、與信仰或至高者的關係、與他人關 係、與大自然的關係,護理人員可藉此四方面評估個案獨特對靈性的需求,了解 影響個案靈性的因素,具體規劃個別的護理活動,以重新喚起個案的希望,降低 憂鬱,提升存在感。
護理人員可藉由傾聽和生命回顧,了解病人生命歷程及靈性需求,協助面對 及處理自己的罪惡感,有助於個案肯定自己,使其心靈獲得撫慰,並將生命的重 點由將以往事業所帶來的成就感轉換成探討生命意義的存在感(曾、杜,2007),
使個案對未來有希望,能超越限制,克服身體或精神的狀況,提升自我療癒的能 力與靈性安適感,進而降低憂鬱情緒之產生。陳(2011)運用生命回顧對於促進癌 症病人靈性安適之成效探討,其結果顯示接受生命回顧與靈性安適有顯著影響,
並建議在臨床實務應用方面,可將生命回顧措施擴大應用於慢性長期不可治癒之 疾病,如:洗腎、中風、漸凍人、愛滋病患者。搜尋國內近五年文獻發現,郭、
王(2014)運用生命回顧於一位老人憂鬱症患者之照護經驗,吳、黃(2014)運用生 命回顧協助一位肝硬化末期社區老人面對死亡之護理經驗,周、謝(2018)運用生 命回顧法於一位肺癌末期個案及其家屬之護理經驗,劉(2002)及蘇、吳(2007)運 用生命回顧法在照護末期腎病患面臨長期透析治療之心理問題,皆有相似結果。
生命回顧的內涵最初是用於探討老人喜愛回憶來作為臨終關懷之治療,即協 助老人從懊悔、不滿意的生活經驗中或許從另一較正向的角度去詮釋舊經驗,重 新再出發,進行生命回顧時,需先評估患者身心狀況,護理人員是擔任治療性傾 聽、詢問者、探索者的角色,採一對一方式進行,使用技巧包括多使用開放性問 題和善用工具,因開放性問題有助於引發回憶、藉由回顧過去照片讓患者回憶過 去的人、事、物,及針對人生出生到老年每一階段對生命有特別意義或影響的事 件,引導做整體性回顧(蕭等,2002),生命回顧如果運用得當,可幫助走出沮喪,
協助患者在回憶過去中重整、發現或重新詮釋,釋放衝突和不滿,降低憂鬱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