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研究理論架構 一、 研究理論
本研究以不愉快症狀理論為基礎,參考文獻結果研擬研究架構,探討輕度頭 部外傷病人之腦震盪震候群其症狀困擾、憂鬱、疲憊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
二、 研究架構
圖3-1研究架構概念圖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架構擬定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輕度頭部外傷病人的腦震盪震候群之症狀、頭痛、疲憊、憂鬱、和生活品質 有相關性。
二、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受傷後一週至受傷後ㄧ個月的腦震盪症候群症狀、頭痛、
疲倦、憂鬱和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改變。
三、輕度頭部外傷病人的基本和創傷資料可預測一個月時的腦震盪震候群之症 狀困擾、頭痛、疲憊、憂鬱可預測生活品質的變異數。
四、輕度頭部外傷病人的基本和創傷資料對受傷後一週至受傷後ㄧ個月的腦震 盪症候群症狀、頭痛、疲憊、憂鬱與生活品質有影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節以研究中所探討的名詞及操作行定義界定如下:
一、輕度頭部外傷:是指頭部遭受鈍挫傷後,腦部功能異常導致神經生理之紊 亂,病人有至少會表現出一項下述症狀,包括有短暫失去意識、對受傷前後 短時間內發生事件的失憶、事故發生時心智狀態出現變化、暫時性或非暫時 性的局部神經功能缺損等症狀,但症狀表現不會有下列症狀發生,包括有失 去意識超過30分鐘、30分鐘後昏迷指數(GCS)之為13-15分、創傷後失憶
(PTA)超過24小時等,本研究之輕度頭部外傷病人,是指因上述因素到 醫院求診,被醫師診斷為輕度頭部外傷且接受臨床治療者。
二、腦震盪症候群:本研究之腦震盪症候群,是指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在受傷後一 週及受傷後ㄧ個月,病人出現下列任一症狀即稱之,症狀包括頭痛、頭暈、
疲倦、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酗酒與無法忍 受壓力等。本研究以腦震盪後症狀量表測量不同面向的腦震盪的相關症狀,
腦震盪後症狀量表之症狀評分總和,代表症狀困擾之程度。
三、 頭痛症狀:是指輕度頭部外傷的病人,頭部遭受創傷而產生之頭痛症狀的自 覺感受,本研究之輕度頭部外傷後之頭痛症狀的診斷標準為受傷後一週及 受傷後ㄧ個月出現下列症狀:新發生的頭痛症狀,若病人存在頭痛的病史,
會加重其症狀;頭部外傷後少於 30分鐘或沒有意識喪失;格拉斯哥昏迷指 數(GCS)大於13分;病人有腦震盪的症狀或徵象。
四、 疲憊:是指輕度頭部外傷病人自覺身體疲憊程度及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情緒及社交活動的影響情形,本研究以個人疲勞強度問卷測量患者之疲憊
程度,問卷上註明填寫者能將受傷後一週及受傷後ㄧ個月時,對問題陳述 的感覺,依症狀嚴重程度來選擇,從極同意到極不同意之間共分成七個程 度,將其填寫的問卷分數予以加總,越高的分數代表疲憊程度越高。
五、 憂鬱:是指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因生理症狀產生的情緒困擾,主要包括無法 專注、悲觀、無助、無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煩躁不安、情緒低落、
對外在事物漠不關心、提不起興趣、失去動機、害怕與人相處、失去自信、
罪惡感、自殺意念等。本研究以貝氏憂鬱量表SF-13量表,測量病人在受 傷後一週及受傷後ㄧ個月之憂鬱程度,量表所測得分數越愈高則表示憂鬱 程度愈高。
六、 生活品質:是指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在心理、生理、社會、生活能力、環境 等層面相關生活的感受與滿意程度;本研究以Short-Form 12 (SF-12) 生活 品質量表,進行病人在受傷後一週及受傷後ㄧ個月的生活品質相關影響因 子之測量,量表內容共12題,總分為100分,所測得分數越愈高則表示生 活品質愈好。
第四節 研究對象 一、 樣本數
收案個數以G*Power 3.1.2軟體計算,選擇F tests之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Fixed model, R2 deviation from zero,依Cohen’s rule的中效度差異,設effect size f2 為0.15,顯著水準(α)為0.05,統計檢力(power)為0.80,Number of predictors為
11,估計得所需樣本數為123位。考量研究過程約有10%樣本流失,經計算樣本
數為137位。
圖3-2 G*Power 3.1.2軟體樣本數計算圖
二、 選樣標準
本研究對象需願意接受訪談外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專科醫師依美國康復醫學學會的腦傷委員會之研究小組(1993)之標準診 斷,確立為輕度頭部外傷個案。
2. 研究對象年齡介於18歲至65歲者。
3. 研究對象的意識清楚,能自己說明意見及身體情況者。
4. 研究對象了解及會說國語或台語之語言者。
三、 選樣排除條件
1. 本身患有肝硬化、腦血管異常、癌症及患有精神疾病等疾病史之患者。
2. 本身患有酒癮、藥物濫用、自殺意圖之患者。
第五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描述性、追蹤性研究設計,以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之外科病房為收 案場所,依據本研究目的採用方便取樣,選取符合研究收案條件之病人進行資料
收集;第一次收案時間為病人受傷後一週時,研究人員於住院期間進行完成收案 後,會預先告知病人研究人員會在病人受傷後一個月時,在門診進行追蹤調查,
若病人無法在門診進行追蹤,再以電話訪問之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採用 結構式問卷設計,請病患自填問卷,若病患為不識字者或不願意自填問卷,研究 者會逐一唸出,並以國、台語言併用方式與研究個案溝通作答,讓患者回答問卷 答案,完成收集資料及訪談的時間約30~40分鐘。問卷包含人口學與疾病基本資 料表、腦震盪後症狀量表(RPQ)、頭痛試驗問卷(HIT-6)、個人疲勞強度問卷
(CIS)、貝克憂鬱量表(SF-13)、生活品質量表(SF-12)等問卷來收集資料,
問卷參考原著作者或翻譯原文被授權之作者後修正定稿。
資料分析統計使用SPSS for Window 20.0系統中文版之統計軟體,進行樣本 基本人口學資料、生理症狀、情緒困擾、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進行 描述性統計分析,分析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在受傷後一週及受傷後一個月,其生理 症狀、情緒困擾、心理、社會功能之差異;運用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成對樣本 t 檢定(Paired-Samples T Test)、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複迴歸分 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和概化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來進行輕度頭部外傷病人之生理症狀、情緒困擾、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與生活品質間的關聯性,以了解病患之健康狀態對生活品質之影響。
表 3-1
資料處理及分析方法整理表
研究目的 統計方法 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基本屬性:
年齡、教育程度
描述性統計: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宗教信仰、
居住情形、是否有類似意外經驗、職業類 型、職業狀況、經濟狀況、返回職場時間
描述性統計:
次數分配、百分比
輕度頭部外傷疾病特性及治療
總共發生意外次數、受傷機轉、創傷後意 識喪失、創傷後失憶、住院天數、合併其 他系統創傷、藥物治療及復健治療方式等
描述性統計: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輕度頭部外傷病人腦震盪震候群、頭痛、
疲憊、憂鬱與生活品質之現況描述。
描述性統計: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 輕度頭部外傷病人腦震盪症候群、頭痛、
疲憊、憂鬱與生活品質之症狀困擾情形
推論性統計:
Paired-Samples t-test、
輕度頭部外傷病人腦震盪症候群、頭痛、
疲憊、憂鬱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
推論性統計:
皮爾森相關(Pearson’s correlation)
輕度頭部外傷病人的基本資料、創傷資料 對受傷後一週至受傷ㄧ個月的腦震盪症候 群症狀、頭痛、疲憊、憂鬱與生活品質之 影響
推論性統計:
線性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廣 義估計模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輕度頭部外傷病人受傷後一週的腦震盪後 症狀、頭痛、疲憊、憂鬱預測一個月後之 生活品質
推論性統計:
階層性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第六節 研究步驟 一、 第一次收案:
病人在受傷後一週內及病房出院前,由研究人員請病人自填問卷,若病患為 不識字者或不願意自填問卷,再由研究人員逐一唸出問卷內容,並以國、台語言 併用方式與研究個案溝通作答,以面對面會談之方式進行口頭訪問後進行問卷填 寫,本研究之研究人員共計三人,為達研究人員會談技巧之一致性,首先進行研 究資料收集人員集體訓練,訓練項目包括有問卷內容說明、訪談技巧及溝通態度 等,研究人員必需有一致性之觀念,避免個人相關因素影響個案,同時監測收集 資料者之一致性。
另外,收案地點位於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之外科病房,考量收案收案場所之 隱密性,與醫院共同安排研究計畫之進行,由醫院提供適宜之場所進行資料收集。
二、 第二次收案:
在病人受傷後一個月後進行再次收案,為避免個案流失,研究人員會在第一 次訪談時預先告知病人,會進行第二次追蹤式訪問及調查,並與病人討論適宜的 聯絡方式及時間,研究人員會在病人返回門診就醫時,協助病人完成問卷填寫,
有10%的個案無法回門診就醫,研究人員再以電話追蹤訪談,代替患者進行問卷 填寫。
第七節 研究工具 一、人口學與疾病基本資料表
本研究之人口學與疾病基本資料表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在病人受傷後一週 時使用,包括有年齡、性別、居住情形、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個人月收入、教 育程度、職業類型、事故之前工作情形、過去疾病史、頭部外傷病史、總共發生 意外事件及住院次數、住院天數、受傷機轉、酒精攝入、警察介入調查、是否合 併其他系統創傷、是否創傷後意識喪失及創傷後失億、藥物治療、復健治療、自 覺健康狀態、自覺家人支持程度、自覺疾病嚴重度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