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內容包括研究取向、研究設計、研究對象及研究場所的選定、研究參 與者、研究工具、研究研謹度與倫理考量等,以下分別說明之。

研究取向

質性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運用於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其研究問題 並非採用操作性變項來設計,而是以情境中複雜的主題來探討,通常是與人們 的生活經驗、行為、情緒和感覺等有關的研究,也可能包括有關組織功能、社 會運動、文化現象及國家間互動等的研究。質性研究著重描述特定文化中的具 體生活經驗,並不特別探討普遍法則,以微觀的角度研究當事人的內在觀點、

感受、生活與經驗,關注當事人所賦予之人、事及環境的意義,人與人、人與 環境的社會行動意義。所以質性研究是產生描述資料的研究,即描述人們說的 話、寫的字、和可觀察的行為(吳芝儀 & 廖梅花,2001; 黃瑞琴,1997)。

本研究乃針對曾參與李玉嬋於95年1月至98年2月期間受託行政院衛生 署進行之「人工流產諮商機制與運作模式」科技研究計畫,於行動研究過程在 各婦產科醫療院所從事人工流產諮商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或於研究案結束後仍繼 續在此服務模式推展人工流產諮商服務之專職或兼職的諮商心理師,欲探究其 在此特殊背景情境下從事人工流產諮商的醫療諮商工作經驗,因曾在此特殊背 景情境下擔任醫療諮商之諮商心理師僅十數人,為數不多,故適合採用質性研 究方法,藉由深度訪談方式從研究參與者的主觀經驗獲得豐厚的資料,除了能 對發展中的專業族群有深入或新的理解,以獲得「有關他人的知識」

(knowledge of the other),也可從研究參與者對所經驗之事件、情境脈絡與時間 性之描述,有助於我們了解未能接觸的過程和諮商心理師所居處的複雜脈絡與 發展的動態過程,如何處理複雜的任務及情境等,獲得「有關現象的知識」

46

(knowledge of phenomena),研究者也將試圖透過檢視諮商心理師專業實務層面 之歷史發展,及「人工流產諮商機制與運作模式」相關研究與背景資料之查證 與所獲得質性文本分析結果進行批判性思考,以獲得「反省之知」(reflexive knowing)(McLeod, 2001)。以上即是研究者採取質性取向研究意圖獲得的知的層 面,使研究參與者的經驗充分發揮其價值。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運用深度訪談方法,以研究者設計半結構式訪談 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應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以訪談錄音的逐字稿作為 文件資料,除了就「顯著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歸納與分類外,亦就隱性內容推 論其蘊含和潛在的意義及相關的環境背景,Krippendorff於1969年提出對內容 分析架構的觀點,說明內容分析過程須具備以下的認識:1.必須先十分清楚與 分析資料有關的背景情境、前因後果等以求領悟情境;2.須清楚分析的範籌與 資料界定等力求熟捻資料;3.要具備與資料來源相關足夠的知識,聚足鑑定資 料性質的知識,才能抦除不穩定的資料;4能掌握目標;5.將資料轉化成符號與 資訊,達成推論;6.內容分析著重系統性的驗證,須有維持信效度的方法 (Krippendorff, 2013)。

為了提升質性內容分析的實證性,研究者除依循前述的慨念架構外,亦遵 循內容分析之分析步驟,包括:準備資料、熟悉所要進行分析的資料、確認分 析單位、編碼及定義暫時性的類別或主題、再次確認或重整類別或主題、以及 建立類別或主題的統整(Creswell, 2013; Johnson & LaMontagne, 1993)。質性研究 中資料的分析是整個研究的核心,遵循嚴謹的研究設計才能符合具科學研究的 實證精神。

47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所的選定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研究對象是曾參與李玉嬋於95-97年期間受託行 政院衛生署進行之「人工流產諮商機制與運作模式」科技研究計畫,於行動研 究過程在各婦產科醫療院所從事人工流產諮商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或於研究案結 束後仍繼續在此服務模式推展人工流產諮商服務之專職或兼職的諮商心理師,

考量質性取向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具代表性及經驗豐厚為宜,故研究參與者以在 婦產科從事人工流產諮商服務至少達一年以上及有諮商心理師證照者為主要邀 請對象,據考察曾在此特殊背景情境下擔任醫療諮商之諮商心理師僅十數人,

故商請當年主持此研究計畫的李玉嬋老師提供符合之收案對象,先以電子郵件 說明研究者的身分及研究目的與實務價值,聯繫結果獲4位資深諮商心理師同 意參與,再寄發研究參與者同意書及訪談大綱,約定訪談日期、時間,地點則 由受訪者選定,考量個人隱私,4位均以代碼稱呼,受訪者基本資料如下表。

表格 三-1:受訪者基本資料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包含研究者、專家、協同資料分析者、逐字稿謄錄

48

員,說明如下:

一、 研究者

研究者的背景與相關訓練

研究者本身是醫事人員,具護理師執業執照,1985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某教 學醫院神經內科病房2年6個月,於1989年7月開始至精神專科醫院工作,從 事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於2004年開始以護理行政業務為主,精神科護理經歷 包括急性、慢性、加護中心及急診、精神官能症病房等不同照護模式,其中在 精神官能症照護模式中長達16年,至今仍置身此領域,算是十分熟悉精神醫療 場域,此時間性使我除本身護理專業外,對多專業合作模式、醫療場域之組織 文化與角色關係、醫療政策之沿革與影響及社會文化對醫療執業之影響等亦多 有經歷;從2001年心理師法通過後逐漸有愈來愈多的諮商心理師申請至精神醫 療機構進行諮商實務兼職或全職的實習,晉身成為醫療團隊一員,研究者參與 此發展過程,切身經歷系統中多元專業角色之沿革與重整,感知到過程中護理 專業的位移,及新的溝通合作機制逐步衍進,研究者除臨床護理實務工作上與 實習諮商心理師有工作交集外,於2006年開始在護理行政業務中也納入諮商心 理師招募、管理與相關業務溝通協調等事宜,得以與兼職及全職實習者有專業 知能以外的互動與理解,研究者乘工作場域及自身角色之便,得以置身此中,

實足的參與性觀察即是研究者對醫療場域的田野觀察,有利於厚實研究資料的 分析。

研究者的主要學習經驗是護理專業,二十餘年持續的在職教育除護理專業 知能外,也包括護理行政與醫療倫理等方面,精神醫療是最早落實全人照護的 醫療領域,醫療團隊致力於病者身、心、社會整合性照護,醫療過程以人作為 精神照護工具與療癒因子,故除基礎養成訓練外,護理專業亦朝向精神護理治 療能力養成而努力,重視整體評估、問題概念化、治療性溝通、支持性心理治

49

療及相關心理治療理論之學習與實務運用;另外研究者於97年入學生死教育與 諮商輔導所,修習的課程包括醫療諮商專題討論、質性研究、研究方法與論文 寫作,並於99及100學年於精神專科醫院所屬之心理治療中心修習諮商專業實 習(7學分),101年續於心理治療中心擔任臨床學員,累積個別諮商心理服務 至少300小時以上,研究者以諮商心理師角色參與精神醫療場域,提供諮商心 理專業服務,得以有機會在自己長年熟悉的醫療場域轉換角色,從不同的角色 與視框再經驗理解醫療系統之運作與組織文化特性,以上之學習與實務經驗亦 是研究者進行質性研究前累聚的先備能力,有助於研究者在傾聽研究參與者的 經驗敘說時,能有貼近現象場的體會及理解能力,亦有助於研究者進行質性研 究時的資料整理及分析。

訪談能力的部分,研究者無論在護理實務工作及諮商師專業期間累聚豐厚 的直接會談經驗,具備對互動過程之語言及非語言之理解能力,亦可微察會談 的動力過程,及多元文化的影響,具有溝通會談的能力,但仍須釐清助人角色 與研究角色兩者的差異,瞭解到訪談目的並不相同於治療性溝通或諮商的特 性,深度訪談過程研究者是傾聽者亦是學習者,必須尊重受訪者的經驗立場,

並保持對受訪者的興趣,過程中須營造良好的互動狀態,依據訪談大綱進行訪 談,但仍須維持開放與彈性,不干擾受訪者的回答,亦不做價值判斷,要能運 用訪談技巧,激發受訪者更多的想法與表達,要能與受訪者真情的互動與對 話,才能獲得質性研究所欲探究的經驗本質,每次訪談後除與協同研究者討論 外,亦進行自我反思及撰寫研究手札,以此提升自己的訪談能力。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本研究具有多重角色,既是研究設計者、研究訪談員與資料分析 者等角色。研究者需思考多重角色可能造成的影響,不同角色在研究過程中研 究者須謹守角色之分際,維護研究之嚴謹度與研究倫理,說明如下:

50

1. 研究設計者本身對研究的目的及問題最為熟悉,且從研究問題思考及文獻探 討等已有先備的理解,加上研究者對醫療場域十分熟悉,又具有護理師與臨床諮商 師,以及實務工作者與行政者之多元角色經歷,有助於訪談時對問題的聚焦與理 解,但此前理解及研究設計者的角色,亦可能造成訪談引導的偏移或對訊息誤認,

或因為研究者情緒的投入或共鳴引起主觀的偏見,阻礙中立與客觀性,這便是研究 設計者身兼訪談員可能造成的影響,這部分須透過專家的指導和與協同資料分析者 共同討論及提醒,研究者亦須持續進行反思,以增進中立及客觀的立場。

2. 由研究者擔任訪談員在與受訪者面對面的訪談過程,可對受訪者的非語言反 應可有較深刻的觀察與臨場感,有利於研究者著手資料分析時,更真確的掌握受訪 者敘述的脈絡及現象。然而研究者於資料分析時須思考自己對資料內容的關注是否 受自己移情的干擾,因此忽略了部分受訪者的經驗,特別是在資料編碼的過程,對 資料的辨識與歸類,都應十分謹慎,此影響須透過專家指導與協同資料分析者及與 受訪者進行資料檢核,加上自我反思與研究札記的輔助,才能維護研究品質。

二、 專家指導

為增進對問題意識之掌握及可獲得更豐富與更貼近研究場域的資料,研究 者在「人工流產諮商機制與運作模式」相關研究之計畫主持人李玉嬋教授指導 研究及提供相關研究背景資料、文件暨實務發展歷程之實地實做經驗,使研究 者能更貼近研究場域,於研究過程指導研究訪談及協助資料分析之檢核,以提 升研究品質。

三、 逐字稿謄錄員

研究者基於保留研究時間及精力於擔任訪談員、聆聽錄音帶、校對逐字稿 與閱讀,以及分析研究資料等研究工作,委託2名逐字稿謄錄員協助本研究的 逐字稿謄錄工作,受委託者本身具6-10年精神科護理經驗,受過完整的會談技 巧訓練,臨床工作亦有豐富的參與性觀察及會談經驗,可如實進行錄音檔中語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