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是屬於回朔性和相關性研究,由腦中風登錄資料庫回溯和編 碼,選擇符合研究架構所設計的變項樣本,檢視變項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採用貫時性的設計,以病歷資料回溯的方式探討變項之間的相關 性,本段依據上述的文獻探討提出研究架構與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對初次中風且檢查有心房纖維顫動的患者做追蹤,找出 疾病危險因子,例如;疾病史、抽血檢驗結果以及用藥種類與失能的 相關,並追蹤從急診、出院到發病 1、3、6、12 個月的失能變化。

人口特質 1. 年齡 2. 性別 3. 教育程度 4. 有無照顧者

危險因子

1. 抽菸 2. 高血糖 3. 高血脂 4. 高血壓

5. 冠狀動脈疾病 6. 低白蛋白 7. 低血紅素 8. 高尿酸 9. 血液透析

10. 合併罹病指數(CCI) 11. 發生腦梗塞時的 NIHSS

圖 5 研究架構

失能變化情形 1. mRS(急診、出院、發

病 1.3.6.12 個月) 2. BI (急診、出院、發 病 1.3.6.12 個月)

用藥的類別 1. 抗血小板藥 2. vit K 拮抗劑 3. 新型抗凝血藥

(二) 研究問題

問題一 腦中風合併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的失能變化情形為何?

問題二 腦中風合併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用藥類別的使用和失能 變化是否有相關?

(三)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擬定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 在控制其它因子之下,腦中風合併心房纖維顫動患者 的危險因子與失能變化有顯著相關。

假設二 在控制其他相關因子之下,腦中風合併心房纖維顫動 患者用藥類別的使用和失能變化有顯著相關?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研究樣本數之推估,係依據 G power 3.1.7 軟體估計樣本數,

設定統計檢定力(power)值為.80,顯著度為.05,研究架構共有 18 個自變項,解釋力設定為中等效果值.15,得到研究樣本數需 130 人。(圖 6)

圖 6 G power 3.17

一、收案條件:

收案年份從 2012 年 1 月到 2015 年 10 月入住臺灣北部某醫學中 心,此次住院以腦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確診為發病十天內的急 性梗塞性腦中風個案,且住院期間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 EKG)或病史有心房纖維顫動者,初次中風,年齡為大於或等於 20 歲,有使用抗血小板、vit K 拮抗劑或新型抗凝血藥者,若用藥 種類超過一種以上,則以服用超過半年的藥物為主,收案至發病 後滿一年,且完成急診、出院、發病後 1、3、6、12 個月共六次 至少有兩次或兩次以上追蹤。

二、排除條件:

小於 20 歲或發病一年內皆無使用任何抗血小板、vit K 拮抗劑或 新型抗凝血藥超過半年者,或入急診、出院,以及發病後 1、3、

6、12 個月追蹤少於兩次者。

三、收案流程:

本研究以中風登錄資料庫回朔方式收集該醫學中心 2012 年 1 月到 2015 年 10 月期間腦梗塞個案,總計 3813 筆;個案疾病診斷為 ICD-9 433 到 437.9,總計 2624 筆,住院期間 EKG 或病史有心房纖維顫動者且初 次中風者總計有 347 筆,根據 TOAST 分類,經醫師診斷此次中風是與 心源性相關者為 314 人(圖 7),但服藥治療過程不足半年即死亡者,

共有 68 人,剔除後,僅剩 246 人為符合收案條件的個案數。

以下為本研究篩檢歷程:

圖 7 篩檢歷程

四、研究倫

依該醫學中心資料管理辦法,申請腦中風登錄系統查詢。研究期間 資料查詢基於病患隱私保密原則,皆以代碼匿名方式呈現與輸入 SPSS 統 計軟體以維護病患隱私。

因僅以回溯性方式對腦中風資料庫進行常規照護資料收集及腦中風 相關檢驗報告查閱,因此不需取得個案同意書(黃曉玲,200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於北部某醫學中心自 2012 年 1 月到 2015 年 10 月開始收集確 診為急性腦中風個案資料,其中包括:人口特性統計(年齡,性別等)、

腦梗塞發病日期,心房纖維顫動的存在與否,有無冠狀動脈疾病、糖尿 病、高血壓或血脂異常的病史。共 3 年 10 個月,採回溯性研究,入院時 親自訪視,出院後採電話追蹤病患服藥情形及失能程度,歷時一年,所 用的評估工具有 NIHSS、mRS、BI,相關評估分數將登錄並記載於腦中風 資料庫。

一、工具信效度:

NIHSS 是目前為止能找得到且最好的臨床量化評估工具,在國際上已 被廣泛運用不管是重覆對同一個人測量(intrarater)或在不同人間的測 量(interrater),皆有非常高之可信度,相同測試者的重複測試或者不 同測試者間的組間相關係數可達 0.93-0.952 (Goldstein,1997);曾有學 者研究發現,急性腦中風時的 NIHSS 得分預測其預後相當顯著,該研究 指出腦中風後一週的 NIHSS 為 3 分或更低者,有 2/3 預後良好,而得分 超過 15 分者,預後幾乎都不好,這有助於早期評估復健或長期照顧的需 求(Lyden et al,2001);mRS 81%的訪談也可達到一致性(Wilson et al,2005)。

二、電訪及篩檢者信效度

因應社會變革和技術進步,電話訪問近期已成為日益普及且廣泛被 運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為了避免因電訪人員不同而造成資料的不可 靠和不一致,本研究個案篩檢及電訪員僅兩位,皆是受過嚴格的專業訓 練且擁有護理師執照,在腦中風相關科系工作年資皆超過十年的臨床護 理人員,並擁有 NIHSS 量表評估國際認證合格證書及 mRS 評估證書,國

台語皆通,且失能評估量表(mRS)項目簡單容易讓受訪者理解,可減少因 受訪者年齡或學歷不同而有不同電訪結果的差異。

因患者出院後以電訪為主要收集資料方式,若收案對象認知及語言 功能正常,則以本人為訪談主要對象,若收案對象有認知及語言障礙,

則以主要照顧者為訪談對象。

三、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變項名稱 變項定義 變項屬性

年齡 住院年─出生年, 不分組 連續

性別 女性=0 、男性=1 類別

教育程度 0 無、1=小學、國中、2=高中職以上 類別

有無照顧者 0 無、1 有 類別

抽菸 0 無、1 有 類別

高血糖(HbA1c ≧ 6.5%) 0 無、1 有 類別 高血脂是否 >100 mg/dl 0 無、1 有 類別 高血壓是否 >140/90 mmHg 0 無、1 有 類別

冠狀動脈疾病 0 無、1 有 類別

血紅素是否 <10g/dl 0 無、1 有 類別 白蛋白是否 <4g/dl 0 無、1 有 類別 尿酸是否 >7mg/dl 0 無、1 有 類別

血液透析 0 無、1 有 類別

CCI 依病患實際狀況,不分組 連續

急診 NIHSS 分數 0=0-6 分、1=7-15 分、

2=16-42 分

類別

mRS 分數 0-6 分 連續

BI 分數 0-100 分 連續

抗血小板藥 0 無、1 有 類別

vit K 拮抗劑 0 無、1 有 類別

新型抗凝血藥 0 無、1 有 類別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軟體為 IBM SPSS Statistical 23 進行資料分 析、以 p<0.05 為統計分析顯著標準,進行描述及推論性統計,所採用的 統計方法有: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個人基本資料屬性包括性別(類別)、有無照顧者(類別)、教育程度 (類別)、年齡(連續)、抽菸(類別)、HbA1c 是否≧ 6.5%(類別)、高血壓 是否≧140/90mmHg(類別)、LDL 是否 >100 mg/dl (類別)、冠狀動脈疾病 (類別)、Hb 是否 <10g/dl(類別)、Alb 是否 <4g/dl(類別)、UA 是否

>7mg/dl(類別)、血液透析(類別)、CCI(連續)、急診 HIHSS 分數(類別)、

mRS 分數(連續)、BI 分數(連續)、服用抗血小板藥(類別)、服用 Vit k 結抗劑(類別)、服用新型抗凝血藥(類別),類別資料以人數、百分比呈 現,連續資料則以平均數和標準差呈現。

二、推論性統計分析:

通常傳統的統計分析並沒有"動態"意涵,除非是時間和變項有關,將 此資料視為重複性觀察資料,因為此研究收集每一病患重複觀察 6 次的 不 同 結 果 , 再 以 廣 義 估 計 方 程 式 模 式 (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來檢定,並檢測四種矩陣模式的 QICC 值,AR1 的 QICC 值 最低(QICC: 2633.63),故以 GEE 裡的 ARI 矩陣模式為一年長期追蹤資料 的比較分析方法,觀察隨著時間變化各自變項間的關係。

當收集的為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點所測得的縱貫式資料,且這些變 項之間有相關時,若使用回歸係數則會產生估計錯誤,造成不當推論,

此時若改用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OVA)或混合設計 變異數分析(mixed design ANOVA) 或許可行,但當資料不符合常態分佈 的假設,也會造成不當推論,此時則可使用 GEE(Liang and Zeger,1986)

來針對同一個體不同時間點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而 GEE 近年來常 被廣泛運用於臨床醫學的分析研究。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