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設計為描述相關性之研究設計,以結構性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探討 腰椎滑脫後融合術後病患之生活品質其相關因素,本章將就研究對象與場所、

研究工具、研究步驟、研究倫理考量、資料處理與分析等五節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本研究以腰椎滑脫後融合術後病患為研究對象,以方便取樣於北部某教學 醫院神經外科進行收案。以G*Power統計軟體估計所需樣本數,計算樣本數之 參數為六個預測因子的線性回歸統計、α值 = 0.05、檢力0.8、效用大小根據其 他類似研究之結果,採f2 = 0.15之中等效用大小,估計所需樣本至少為82人。

研究對象之選取條件如下:

一 收案納入條件:

(一) 經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診斷確定為腰椎滑脫且已接受後融合手術之病患。

(二) 術後半年以上傷口無感染現象,且傷口癒合良好。

(三) 年齡為滿二十歲以上之成年人。

(四) 意識清楚。

(五) 能以國或台語溝通。

(六) 經說明解釋後同意參加本研究者。

二 排除收案條件:

(一) 急性精神疾病。

(二) 外傷所導致腰椎滑脫病患。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結構式之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表、歐式失能指數、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和SF-36健康生活品質量表,茲分 述如下:

一、基本資料表

包括病患之年齡、性別、婚姻狀態、經濟狀態、教育程度、罹病年數與接 受手術日期。另腰椎滑脫症嚴重程度之 Meyerding’s 分級節數和後融合手術過 程有無置放椎籠(Cage)將由研究人員於病歷中摘錄。

二、歐式失能指數

歐式失能指數最早是由John O’Brien在1976年針對下背痛病患所提出的一 個指標,此一指標可同時包含評估衡量與成效衡量,一般情況下可在五分鐘內 完成。第一版的ODI在1980年被公佈,而第二版的ODI則是由英國醫學研究 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加以修改並驗證,修正版的ODI則是由 北美脊椎外科醫學會(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NASS)所修正後公佈。其內 容包括十個項目,分別為:疼痛程度、個人照護能力、抬舉重物、行走能力、

久坐能力、久站能力、睡眠、社交生活、旅遊與疼痛對家事或旅遊的影響程度,

每一項目根據疼痛程度分為六個等級,0 分表示不受影響,5 分則表示嚴重影 響,總分0到4分表示日常生活不受影響,5到14分表示日常生活感到不便,

15到24分表示日常生活產生困難,25到 34分表示日常生活處處受限,35分 以上表示日常生活完全受限,由此可知,本量表不僅可做為檢視下背痛嚴重程 度之指標,亦可做為改善程度之衡量工具。而中文版之量表在陳美妙等學者

(2008)的研究探討15位台北某醫學中心之護理人員進行收案,其研究顯示,內

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值皆大於0.8且Cronbach α等於0.9,由此可 知本量表之信效度良好。

三、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

本研究所採用之憂鬱量表是由美國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所發展(Center of Epidemiological Study Depression, CES-D),並由鄭泰安博士所翻譯成中文版本

(Chien & Cheng, 1985)。此量表包含二十個憂鬱症狀的陳述,分為四個構面:

正向情感(第 4、8、12、16 題)、憂鬱情感(第 1、3、6、9、10、14、17、

18 題)、身體活動(第 2、5、7、11、13、20 題)以及人際困難(第 15、19 題),並可解釋大於45%的變異量(楊文山,1997)。量表採四點尺度計分(總 分為0-60 分),依症狀發生之頻度由0-3 給分,分為0 分:幾乎沒有或從未 發生(每週少於一天)、1分:有時候發生(每週出現1-2 天)、2分:經常 或大半時間發生(每週出現3-4天)、3分:大部分時間或幾乎所有時間都發 生(每週出現5-7天),分數越高表示憂鬱程度越嚴重。一般以十六分為基準,

大於或等於十六分者,被視為具有憂鬱症狀。受試者依過去一星期內自覺情緒 感受或行為選取適當的選項,此量表也被廣泛地應用於社會族群之研究,並具 有良好的效度與信度(Radloff, 1977),且Cronbach’s alpha為0.86,內在一 致性良好(Berkman et al., 1986)。

四、社會支持量表

本研究之社會支持量表採用曾慧雯(1999)所擬定的社會支持量表來測量

腰椎滑脫後融合術後病患之社會支持狀況,其主要參考Barrera et al. (1981)所 發展之社會支持行為量表(Inventory of Socially Supportive Behavior, ISSB)。全 量表共 15 題,內容包括情感性支持 4 題(第 1-4 題)、評價性支持 3 題(第 5-7題)、訊息性支持5題(第8-12題)、實質性支持3題(第13-15題)用來 評估病患感受到的支持行為。

曾慧雯(1999)以30位門診憂鬱症患者作預測,量表之Cronbach’s alpha 信度係數為 0.75,以 100 位門診憂鬱症患者正式施測,整份量表 Cronbach’s

alpha信度係數為0.87。林千雅(2001)應用於85位心臟衰竭病患,測得整份

量表Cronbach’s alpha為0.95,專家效度各題平均得分4.51分(滿分5分)。 本量表採4個等級的以Likert Scale計分1分為無此幫助、2分沒有太大幫 助、3分有幫助、4分很有幫助。量表得分越低表示病患可利用社會支持性越好。

雖曾慧雯(1999)所使用的社會量表增設第16題以瞭解整體社會支持最主要來 源,但仍無法瞭解各次量表的支持來源,故本研究在每一次量表後面提供一開

放性問題,讓個案自行填寫最主要支持來源,以更能瞭解支持來源。

五、SF-36健康生活品質量表

(一)SF-36主要概念的歷史背景

SF-36生活品質測量工具起源為1984 年Ware等人發展出SF-18(18-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健康量表,又於1986 年在SF-18 健康量表中多增 加了2 題測量有關社會功能和身體疼痛題目,進而發展成SF-20

(20-item Short Form)健康量表。而SF-36 健康量表是在使用SF-18 健康量表

和SF-20 健康量表後,評估其內容的廣度和測量的深度後,所完成的新健康量

表。其中SF-36 健康量表為此系列中最被普遍使用的健康量表。SF-36 健康量

表的問卷型式簡單,且概括生理及心理情緒上健康狀態的評估,所以SF-36 健 康量表目前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健康層面的研究上,包括一般族群、老年族群、

疾病別族群之研究和臨床試驗等(Ware, 1993)。

SF-36 問卷的測量題目總計有36 題,主要是測量八個健康次量表, 包括

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 PF) 、因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的角色扮演受限

(role-physical, RP)、身體疼痛(bodily pain, BP)、一般自覺健康(general health, GH)、活力狀況(vitality, VT)、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因情緒問題 所導致的角色扮演受限(role-emotional, RE)及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

等次量表,而此八個健康次量表又可歸屬於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兩構面。

每個量表分別以數個題目來評估,屬於封閉式問卷(closed questionnaire),即 各個題目皆設計為格式化之敘述和選項,以勾選方式回答問卷(李易蓁,1997;

Ware, 1993)。八個健康狀態的量表計分經轉換後,分數範圍介於0 到100 分,

0 分表示健康狀態最差,100分表示健康狀態最佳。從涵蓋的次量表來看,SF-36 可謂是一套綜合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狀況評估的工具。

(二)SF-36測量模式

的面向測量。與生理面向最相關的三個構面(生理功能、因身體健康所導致的 角色限制、身體疼痛)佔生理面向得分(PCS)最多;而與心理面向最相關的 三個構面(心理健康、因情緒問題所導致的角色限制、社會功能)則佔心理面 向得分較多(MCS),其他三個構面(活力狀況、一般健康和社會功能)則同 時與生理和心理面向有關(Ware, Kosinski, & Keller, 1994)。此外,面向測量可

減少SF-36分析之構面比較數目(從八個變兩個),卻又不喪失區分生理和心理

健康結果的潛力(Ware & Gandek, 1998)。

(三)SF-36計分方法說明

常見的一般性資料輸入和計分步驟:

1. 一般計分資訊

SF-36 健康量表的題目和構面計分系統需轉換成百分制的分數,分數越高

表示健康狀態越好。並以三個步驟來計分:

(1)題目譯碼:有10個題目需要轉換分數。

(2)加總構面中各題分數來計算原始構面分數。

(3)將原始構面分數轉換成0至100分(轉換構面分數)。 2. 排除不計分題

HT(題二)是測量受訪者健康情形較一年前好或壞的程度(有五個選項,從1

分「比一年前好很多」到5分「比一年前差很多」分數愈高表示自覺愈不健康),

主要測量過去一年來健康變化之情形,可作為跨時間施測比較之參考,不屬於 任何上述八個構面中,亦不予以計分。

3. 題目譯碼

SF-36 健康量表中有十個題目需轉換分數,其中七題可直接將分數反轉,

如在六個選項的題目中,將1轉換成6、2轉換成5、3轉換成4、4轉換成3、

5轉換成2、6轉換成1;有兩題則除了分數反轉外還需要進行刻度的校正,另

外一題(題目8)需依另一題(題目7)的選項而定。題目分數反轉的目的是為

了確定SF-36健康量表的所有題目與構面分數中,分數越高代表健康狀態越佳。

4. 題目刻度校正

SF-36健康量表其中有34題其題目分數和所屬構面間是線性關係。根據過

去的研究經驗顯示,有兩個題目需要校正刻度以滿足重要的構面假設(Ware et

al., 1993),這兩個題目分別是一般健康構面(GH)和身體疼痛構面(BP)。

題目 1(目前的健康)中「很好」和「好」兩個選項,需要校正為較符合

一般健康(GH)構面的線性模式。身體疼痛(BP)構面的計分規則是基於下 面三點因素:(1)兩個題目選項的數值(題目7有六個選項,題目8有五個選 項)及概念都不同;(2)題目8的分數譯碼依題目7的選項而定;(3)過去的 經驗顯示題目7需進行刻度校正,轉換成較符合構面分數的線性模式。

表3-1 SF-36需重新譯碼之題目分數轉換表

構面 題號 選項標示號碼 轉換後之分數

6 5.4 4.2 3.1 2.2

BP 7

1 2 3 4 5

6 1.0

若(7)=1 且(8)=1 6 若(7)=2-6 且(8)=1 5 若(7)=1-6 且(8)=2 4 若(7)=1-6 且(8)=3 3 若(7)=1-6 且(8)=4 2

BP 8

若(7)=1-6 且(8)=5 1

若(7)=無回答 且(8)=1 6.0

若(7)=無回答 且(8)=2 4.75

若(7)=無回答 且(8)=3 3.5

若(7)=無回答 且(8)=4 2.25

若(7)=無回答 且(8)=5 1.0

1 5.0 2 4.4 3 3.4

GH 1

4 2.0

5 1.0

GH 11b & 11d 1 5

2 4

3 3

4 2

5 1

1 6 2 5 3 4 4 3 5 2 VT 9a & 9e

6 1 1 5 2 4 3 3 4 2

SF 6

5 1

MH 9d & 9h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資料來源:Ware J.E., Snow K.K.,& Kosinski M.(1993) SF-36 Health Survey:

Ment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p.6:5-12), Boston, The Health Institute, New England Medical Hospital.

5. 遺漏值的處理

問卷回收時常會有一個甚至更多的題目空白未填寫,但即使某題目沒有回 答其構面分數仍可以估計的。若受訪者在多題目構面中回答至少一半的題目,

其構面分數應納入計算,且建議計分系統用個人特殊估計替代任何遺漏項目,

一般而言,心理計量學上的合理估計是採用平均分數,即受訪者在相同構面中 其他已經完成題目的平均分數(Ware et al., 1993)。譬如:若受訪者在填寫問卷 時,有 5 題的心理健康(MH)構面中遺留一題未填寫,則就使用受訪者已回 答的四題平均分數取代該題的分數。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