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結論與建議

Dalam dokumen 碩士論文 (Halaman 48-59)

本研究以育有一名一歲以下子女的新手母親為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 173份資料,探討其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母育信心的現況以及三者之間的關聯。

本章將就上述章節總結本研究的結論、限制與建議。第一節將本研究主要發現做 為結論,第二節就研究結論提出研究限制及具體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研究發現,新手母親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為娘家親友及配偶,而娘家親友 中可能是以新手母親的媽媽為主要對象。黃俐婷(2004)指出,對於生第一胎的 母親來說,配偶的支持是她們最需要的。而且不管是本國產後婦女或愛爾蘭產後 婦女,皆以感受到配偶及自己的媽媽所給予的社會支持最多(Leahy-Warren, 2007; 高瑜璟,2009;劉秀琪,2004;謝珮玲,2017)。顯現配偶及新手母親的媽媽在 第一年的育兒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時也可以學習如何成為一位 母親的夥伴。因此當新手母親參與嬰兒健康照護或親職教育相關課程時,可以一 同邀約配偶及新手母親的媽媽,或者其他能給予新手母親較多支持的重要他人一 同參與,能給予新手母親更多的實質支持。

在親職壓力部分,發現新手母親以「父母困擾」的面向壓力最大,表示親手 母親對於身為母親的角色沒有信心且有壓力。又本次調查中,有 8.7%的新手母 親親職壓力偏高,另有4.1%的新手母親親職壓力過高,表示有約4.1%的新手母 親,需要專業人員介入予以關心及協助。進一步分析影響新手母親親職壓力的因 素發現,在本研究中,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其平均月收入在五萬 元以下的母親壓力明顯較大。有研究指出,家庭的經濟壓力同時也增加母親的親 職壓力(蔣姿儀等人,2014),而新手母親的前三大壓力來源其中一項就是經濟 壓力(郭倩如,2013),例如可能會擔心奶粉及尿布等消耗品的龐大支出費用,

或者會想要給孩子品質較好的玩具或成長環境等等。透由本研究可知,除了喜獲 麟兒的喜悅外,新手母親的親職壓力也不容小覷,不僅可能造成新手母親的低自 尊,也對親子之間的互動有不利的影響,可透過關心新手母親瞭解她們對於成為 母親的感受,傾聽他們的煩惱與困難,並給予支持及鼓勵,提供親職教育課程及 相關資訊,讓新手母親瞭解不需要作完美母親,學習做一位「夠好」的母親,因 為在堅持完美的過程中可能失去了自我,或忽略孩子的需求,而影響母親及孩子 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亦可以推廣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的使用,幫助新手母親 快速檢測自己在扮演親職角色中可能的壓力面向。

本研究新手母親具有中等以上的母育信心,相較於產後初期母親有較高的信 心程度,可能與本研究嬰兒的平均月齡為 7.24 個月,新手母親已較能瞭解嬰兒 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回應有關。過去亦研究顯示,母育信心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劉 千琪,2012)。在本研究中也發現,嬰兒月齡越小,新手母親的母育信心越低。

40

孩子在出生初期,新手母親對自己孩子仍不熟悉,需要透由長時間相處及互動才 能瞭解其特質及特性,有研究指出,母親與嬰兒長時間的互動,會越來越瞭解嬰 兒的行為及反應,便能滿足嬰兒的需求(Johnson, 2008)。另外,母親教育程度 也是影響母育信心的因素之一,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的新手母親其信心程度低於 專科以下的新手母親,在張瑜珊(2013)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結果。教育程度較 高的新手母親可能對照顧孩子的能力與技巧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容易有信心不足 的狀況。因此對於產後初期、教育程度較高的新手母親來說,尚未能瞭解嬰兒的 需求,而未能滿足其需求時,容易對自己在照顧孩子上沒有信心,此時需要家人 的陪伴與關心,以及專業人員給予新生兒照護技巧的專業指導,並且多多鼓勵新 手母親,給予新手母親更多的信心與支持。

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母育信心之間皆有顯著的相關性,進一步以社會支持 及親職壓力預測母育信心發現,親職壓力在社會支持與母育信心之間具有完全中 介效果。除了透由社會支持來增加新手母親的母育信心之外,降低親職壓力更能 直接地增加新手母親的母育信心。而由Abidin(1990)親職壓力模式中可知,親 職壓力有很多的面向,包括母親的親職能力、孩子的特質與夫妻關係等等,需瞭 解其親職壓力的來源及其面向為何,方能針對壓力源提出可行的緩解方案。本研 究結果顯示,新手母親對於新的身分與產後生活上的改變需要時間的調適,研究 者認為,能分享其他新手母親如何順利調適此過程的相關經驗,幫助新手母親瞭 解此為育兒的必經歷程,也能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及調整對自我的認知與價值。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由研究者在特定公共場所隨機邀請願意參與本 研究的新手母親填寫,有些新手母親是一個人帶孩子出門,因此在填寫過程中可 能因為孩子的吵鬧而受到干擾,導致研究對象無法專心看題目填寫而隨意回答問 題,影響資料的真實性。又人力及時間有限的狀況下,僅研究者一人協助問卷填 寫及回收,因此回收的資料量有限。再來,本研究對象為本國籍的健康足月兒新 手母親,因此無法推論其他國籍、重大傷病兒或早產兒的新手母親是否有同樣的 研究結果。

二、建議

(一)對研究結果的建議

因研究發現育有月齡越小的新手母親,其母育信心越低,所以建議可以針對 育有月齡較小的新手父母規劃育兒照顧、生長發展及親職教育相關課程,讓新手 父母瞭解嬰兒正常的生理反應及狀況,在照顧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及如何 解決,還有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的心理調適等,讓育兒工作不再只是新手母親一 個人的事情,需由父母親共同分擔,一起學習如何成為父母親。

而針對家庭平均月收入較低的家庭,提供政府相關經濟補助的資訊,如育兒 津貼、托育補助等,並鼓勵善用嬰幼兒物資交流中心、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等相 關資源,以上相關資訊及資源的推廣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有賴於嬰幼兒照護相 關人員的用心宣導,讓孩子不因家庭經濟的困頓而失去學習及遊戲的權益。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為讓新手母親可以專心填寫問卷,可以改由讓母親帶問卷及回郵信封返家,

於空檔時間做填寫再寄回給研究者,其所收集的資料較符合真實性。而能讓資料 收集得更有效率,在有限的資金下,請對本研究有興趣的同系所學妹協助一同發 放及回收問卷,增加資料的回收速度及數量。

另外,研究者在收集問卷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相同月齡嬰兒的新手媽媽們透 由 PTT 或網路社群相識,而形成互相交流的網絡團體,在這網路資訊發達的世 代中,成為新手母親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之一,建議未來研究可考慮將此類群體 一同列入探討。

(三)對臨床實務人員的建議

不管是兒科醫護人員或托育人員皆是新手母親在育兒初期常接觸到的專業 人員,研究者曾在嬰兒室、兒科診所看到許多新手媽媽對照顧嬰兒有種種擔心、

害怕及焦慮的心情,而礙於臨床工作的繁忙無法多花時間在關心新手媽媽上,至 少面對新手母親時,醫護人員需耐心給予詳細說明,並主動詢問是否有不清楚或 需要協助的地方,可以在時間允許下除了給新手母親專業的照護建議外,也可以 多稱讚新手母親做得很好的地方,提升新手母親的信心,同時也可以鼓勵新手爸 爸一同加入照顧新手媽媽及嬰兒的行列,也讓新手爸爸瞭解如何協助新手媽媽,

例如施打預防針時,請新手爸爸協助抱小孩,固定注射部位,新手母親則負責轉 移孩子的注意力,建立分工合作的機制,共同完成預防注射的任務。

因現代就業婦女的比例提高,有些新手母親在產假結束或者六個月育嬰假結 束即返回職場,這時若家中長輩無法協助照顧便會將孩子交由保母或者托嬰中心 照顧,母親與托育人員之間因會有一段時間的相處及互動,母親對托育人員會有 一定的信任感,除了每學期的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外,可針對新手媽媽作一對一 懇談或一對多的小組會談,更瞭解新手媽媽的心情感受,定期舉辦小組會談,分 享彼此的育兒經驗,也透由認識其他新手媽媽建立起互相交流的網絡,設置社群 交流平台,在平台中隨時提問及分享育兒資訊。

42

參考文獻

內政部(n. d.)。年度縣市及全國統計資料(括弧內為資料起始年)。[統計 資料]。擷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王國川、鍾鳳嬌(2014)。多向度社會支持量表之心理計量特質探討-以遭受 莫拉克風災青少年為例,中華心理學刊,56(3),291-311。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白宗平、邵馨慧、蘇軒、陳智長、黃麗卿(2017)。產後婦女的家庭型態與產 後照顧及憂鬱症的相關性。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7(3),154-163。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n. d.)。家庭組織型態(單人、夫妻、單親、核心、祖 孫、三代、其他)[統計資料]。擷取自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Query.aspx?sn=MwEtyBle RxJh%2flZApHWboQ%3d%3d&statsn=iGJRpsNX45yniGDj%2bw1ueQ%3d%

3d&d=194q2o4%2botzoYO%2b8OAMYew%3d%3d.

利翠珊、張妤玥、鄧皓引(2014)。育兒階段夫妻工作家庭壓力調適:系統界 限的定位與轉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1),37-72。

吳佳玲(2008)。台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 育學刊,7,63-89。

吳明玨(2005)。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蕙惠(2009)。學齡前幼兒父母親職參與及親職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繡雯(2000)。出院護理指導對初產婦居家照顧新生兒之知識及自信度的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文意(2012)。臺中市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惠珍(2008)。雙薪家庭親子關係與親職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惠瑄、陳若琳(2015)。父母的親職效能、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

-以永齡希望小學為例。輔仁民生學誌,21(1),65-86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素敏(1996)。心臟移植術後病人症狀困擾、社會支持與自我照顧行為相關 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

Dalam dokumen 碩士論文 (Halaman 48-59)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