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依研究目的、結果及討論做一總結性之整理,進而提出應用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護理人員的睡眠品質
(一)全體護理人員睡眠品質(Global PSQI Score)平均得分為8.14(SD=3.31
)以整體睡眠品質總平均得分(Global PSQI Score)>5為界定睡眠品質 差。全體護理人員Global PSQI>5佔77.1%(N=91)。顯示護理人員普遍睡 眠品質差。
(二)全體護理人員匹茲堡主觀睡眠效率、主觀睡眠時數與actigraphy客觀睡眠 效率及actigraphy客觀睡眠時數均無相關(p>0.05)。比較護理人員之匹茲 堡主觀睡眠時數與Actigraphy客觀睡眠時數,主觀有明顯之高估情形(462 分 鐘>407分 鐘 ), 反 之 比 較 兩 者 之 睡 眠 效 率 , 主 觀 有 明 顯 低 估 情 形 88.57%<94.82%。
二、不同班別護理人員睡眠品質之差異性
(一)護理人員Global PSQI>5,白班組74.4%(N=29),小夜班組69.2%(N=27
),大夜班組87.5%(N=35),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大夜班人員Global PSQI
>5之百分比多於其他兩組人員。白班、小夜班與大夜班三組護理人員睡 眠品質平均得分依序為7.41、7.92與9.05,其中大夜班護理人員睡眠品質 得分較其他兩組高。但組間差異未達統計意義。
(二)客觀Actigraphy工具測得,大夜班護理人員隨著天數增加一天,睡眠效率 下降6.95%(p-value=0.037)。
三、睡眠品質之相關影響因素
(一)護理人員的基本屬性測量發現,月經不規律者(PSQI 9.07*>7.54)、有喝 咖啡提神者(PSQI 8.66*>7.25)、自覺生活壓力大(r=0.337**)、自覺工 作壓力大者(r=0.186*)、自覺身體狀況差者(r=-0.339***),睡眠品質較 差。
(二)護理人員的工作特性測量發現,主管社會支持(r=-0.232*)、同事社會支 持(r=-0.250**)、職場正義(r=-0.293**)越缺乏,則其睡眠品質越差,
67
個人感受就業缺乏保障(r=0.195*)越明顯則睡眠品質越差。
(三)護理人員的個人疲勞(r=0.338**)、工作疲勞(r=0.209*)、工作過度投入
(r=0.248**)都明顯讓睡眠品質較差。
四、睡眠品質之預測因子
以線性複迴歸分析,在控制其他變項的情況下,自覺生活壓力每多一分,
Global PSQI會多0.228分;自覺身體狀況每增加一分,Global PSQI會少0.244分;
職場正義每增加一分,Global PSQI會少0.209分。整個線性複迴歸模式之R2= 0.22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研究限制:
收案僅於同一家醫院,樣本來源較局限。研究結果之推論性易產生疑慮。
但因評鑑制度下地區醫院級以上之醫療院所,護理人員排班方式相類似,又此醫 療院所通過醫學中心評鑑之規模,人力結構與素質,與其他醫療院所應具相似性
,屬全面性調查,應仍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建議:
依據文獻探討、研究結果與結論,研究者針對臨床實務、行政管理及未來 研究方面,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一)臨床實務方面
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普遍睡眠品質差,月經不規律者、有喝咖啡提神者
、自覺生活壓力大者、自覺工作壓力大者、自覺身體狀況差者,睡眠品質較差。
建議護理人員應可利用不同方式來改善睡眠品質:
1. 記錄月經週期中身體的變化與症狀與輪班關係,瞭解個人的睡眠情形,提升 個人對身體狀況瞭解與管理(曾等,2005)。
2.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食品。透過運動改善月經不適症 狀,改善心理與情緒,有助健康與人際互動。改善工作壓力可透過運動及休 閒活動參與,由從事運動的過程中,讓身體會釋放腦啡並產生一種安樂的感 覺,能減輕憂慮、降低焦慮、緩和壓力、增加自尊,使得心理與精神更加健 康(李,2008;許,2010;曾等,2005;雷、林,2003;蕭、謝、劉,2006
68
)。
(二)行政管理方面
本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睡眠品質差(Global PSQI>5)的比率高達77.1%與 工作過度投入、工作疲勞、工作壓力大有顯著相關,護理人員獲得主管社會支持
、同事社會支持、職場正義越高,睡眠品質越好。故建議行政管理方面:
1. 主管機關應主動制定規範檢測護理人員之睡眠或健康狀況,醫療機構常設獨 立部門或組織,提供護理人員健康諮詢(由人事管理、專業心理師等相關人 員組成)確實提供院內護理人員健康協助。
2. 經營管理者應正視"工作過度投入"之情形,給予合理的護理人力,減少或 避免因人力不足導致之工作加班,或讓護理人員主動加班、延遲下班。「工作 過度投入」者不是一定會感受到「疲勞」,但這樣行為模式使得工作變成身心 的沈重負荷,並侵蝕個人生活,仍可能對工作者的健康與社會整合產生負面 效果(葉等,2008b)。
3.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配戴Actigraphy者測量每日睡眠效率,經由一般估計模式
(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s, GEE)分析不同班別護理人員之睡眠效率
,我們發現:在大夜班護理人員中,隨著天數增加,平均而言每增加一天,
睡眠效率下降6.95%(p-value=0.037)達統計上顯著意義;排班政策考慮給予 適當足夠的休假,避免長時期個人生理時鐘之秩序顛倒及與家庭、社交隔離
,避免排班連續工作天數超過6天,尤其夜班天數避免超過5天。
4. 各類在職教育時間之安排,盡量配合輪班時段之安排,避免休息中斷影響睡 眠品質。例如安排於8:00或13:00、16:00三組輪班人員皆能獲得適當之在職教 育機會。
5. 經營管理者重視護理人員、尊重護理人員且主動提供與護理人員福利、權益 之相關訊息。主管應主動關懷基層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與身體健康狀況,適 度支持與肯定護理人員之工作價值。穩定護理人員之工作情緒,以達改善睡 眠品質。在階級分明的護理組織中,人員層級觀念重,又因工作特性與輪班 之故,與高階主管接觸及溝通的機會少,主管應勤走基層,並透過非正式的 活動彼此溝通,避免產生隔閡。此外,讓基層人員參與制定決策,適度授權
,可增加決策執行之可行性,營造快樂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價值(黃、林
,2007)。
69
6. 積極促進職場健康措施,比照在職教育時數認證與要求,規劃運動時數認證 制度,鼓勵促進護理人員養成運動習慣。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其睡眠品質較 佳(雷、林,2003)。
(三)未來研究方面
本研究部份基本屬性如: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有無孩子、最小孩 子年齡、先生工作狀態、居住狀況、宗教信仰、工作年資(年)、工作科別、在 職進修、有無用藥、通勤時間、通勤方式、運動習慣、抽煙、喝酒等變項未於統 計上發現顯著差異。可能與收案條件有關,本研究對象多在20~45歲之間,護理 人員之學歷差異性小(大學73%,N=83),平均年齡(28.21±4.06)、未婚者居多 83.9%(N=99)平均年資(5.1±3.9),形成能對比條件之個案過於相似,無階層 落差,致使無法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意義,又此次研究對象皆屬輪班人員,僅在參 與研究時屬輪白班組、小夜班組或大夜班組,故組間區別性較不足,加上各組之 人數過少(各為39、39、40),亦可能導致三組組間睡眠品質差異不具顯著統計 意義。建議未來研究能再補強於以上之設計。
1. 橫斷性研究能再擴大收案數量,再確認輪班護理人員不同班別間睡眠品質之 差異。或研究設計將分組界定更嚴格,拉長固定該組班別兩個月以上為選案 對象。
2. 以縱貫性研究設計,長時間追蹤輪班對護理人員睡眠狀況變化情形。
3. 針對本研究發現能顯著預測護理人員睡眠品質之變項,如:生活壓力、健康 狀況及職場正義等項目,再深入探究更明確之內涵,使能有效改善護理人員 之睡眠品質。
4. 本研究對象皆屬輪班人員,整體睡眠品質平均PSQI得分為8.14(SD=3.31),
Global PSQI>5佔77.1%,顯示輪班護理人員普遍睡眠品質差。又有文獻指出 生理時鐘受環境光線變化、進食、生活作息等影響,其中光線有相當重要關 係。規律的身體運動可以提升體適能、改善睡眠品質(吳、宋,2010;李,
2008;許,2010;許、蘇,2003;雷、林,2003;Magnusson, 2000; Monk, 1988
)。建議日後能有更明確相關介入措施研究,如:輪班排班政策改為包班制,
予長時間之固定班別設計、健康促進方案之設計與測量、工作職場團隊凝聚 力之活動設計、光照治療等策略,提升護理人員睡眠品質。
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于普華(2009)‧女性護理人員睡眠品質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 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
毛義方、陳美蓮(1994)‧勞動疲倦之調查與應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1)
,3-13。
王秀禾、葉美玲、鍾聿琳、楊千慧(2008)‧應用耳穴貼壓改善睡眠之成效‧護理 實證,4(3),243-250。
王佳雯、鄭雅文、李諭昇、徐儆暉(2010)‧職場社會心理危害調查監測制度之國 際概況‧台灣衛誌,29(5),379-38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1)‧受僱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 知調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7)‧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
-200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0)‧婦女勞動統計(99年版)‧資料來 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
吳佳蓁(2008)‧乳癌病患化學治療期間注意力功能、疲憊與睡眠品質之探討‧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吳明蒼、洪信嘉(2007)‧非典型工時職業婦女身心健康評估研究(二)‧行政院勞 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吳曼阡、宋惠娟(2010)‧光線治療在老人照護的運用;志為護理,9(3),65-70。
李佩珊、鍾佳雯、程小育、郭淑珍(2008)‧ 輪班工作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深度 訪談護理人員‧健康管理學刊,6(2),147-160。
李佩珍、李勝凱、張媛婷、李中一、魏中仁(2005)‧台灣地區衛生所主管工作特 質與生活品質之調查研究,輔仁醫學期刊,3(2),105-16。
李佩蓉(2008)‧「就業保障」、「職場正義」與受僱者疲勞:量表信效度分析與調 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李碧娥、林秋菊(2002)‧疲倦的概念分析‧長庚護理,13(4),339-343。
林育如(2009)‧醫務社會工作者職場疲勞之調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