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29

30

在聚合結使用率方面,統計結果顯示兩組兒童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符合

Baltaxe與D‘Angiola(1992)的研究。這樣的研究結果說明,特定型語言障礙

兒童仍會使用聚合結來組織文句,且使用聚合結的頻率並不比一般發展兒童低。

這個結果同時也支持了Liles(1985)的研究結論,點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依 然具有敘事凝聚性的概念。不過,聚合結使用率只顯示出聚合結使用的量,無法 看出聚合結使用的質。從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總錯誤率顯著高於一般發展兒童 這點看來,兩組兒童運用聚合結的適切性與變化性仍有差異。要瞭解聚合結使用 的質,也就是運用能力的部分,需要進一步分析五大類聚合結的正確率和錯誤率 表現。

在五大類聚合結正確率方面,就聚合結類型而言,「連接詞」、「前後照應」

和「詞彙」三項的正確率明顯高於其餘兩項。不過兩組兒童正確率的排序不同,

一般發展兒童由高到低的排序為連接詞、前後照應、詞彙;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 由高到低的排序為詞彙、連接詞、前後照應。在此先探討「連接詞」的表現及影 響,後面凝聚策略的章節會進一步討論前後照應和詞彙的表現與意涵。從統計結 果與敘事語料中可發現,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使用連接詞的正確率較低,變化性 也較少。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在連接詞的使用上,多重複使用固定詞彙,其中最 常使用的為「然後」一詞。而一般發展兒童雖也多次使用「然後」來連結句子,

但連接詞使用的種類與次數分布較廣。一般發展兒童會依語意情境的不同,穿插 使用反義詞、因果詞、添加詞等多類型的連接詞,使得語言內容更豐富且前後關

31

係清楚。本研究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詞彙使用較固定的現象,與國內外的研究 結論一致(黃湘敏,2011;Greenhalgh & Strong, 2001; Lahey, Edwards, & Munson,

2001),探究其因或許與詞彙提取困難有關。錡寶香(2008)指出,特定型語言

障礙兒童的詞彙提取困難,會使得他們難以依情境的需求精確使用詞彙,而改以 語意上相近或相似的關係詞彙代替。本研究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大量使用「然 後」一詞取代其他類型連接詞的表現,正符合錡寶香的論述。其詞彙提取困難不 僅降低語言內容的豐富性,也影響了不同情境中語句間關係的呈現。

五大類聚合結錯誤率方面,在各類型錯誤率分布上,兩組兒童錯誤率最高的 類型均為「連接詞」,其次為「前後照應」,再者為「省略」。比較兩組兒童後發 現,在錯誤率最高的前三項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在「連接詞」的錯誤率顯著 高於一般發展兒童,在「前後照應」中也有高於一般發展兒童的傾向。而在「省 略」一項中,從數據上來說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錯誤率低於一般發展兒童,進 一步探究,發現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很少使用省略聚合結,故能否以此數據比較 錯誤率高低仍有待商榷。因此,將把討論重點放在「連接詞」與「前後照應」兩 項上。連接詞聚合結具有預告及增加文句邏輯性的功能,而前後照應聚合結則用 以維持主題,將前後句的語意相呼應(Halliday & Hasan, 1976; Young, 2011)。從 本研究的敘事樣本中可看出,兩組兒童雖都大量使用連接詞聚合結,但一般發展 兒童的連接詞使用較適切,會依前後句邏輯關係不同而改變;反觀特定型語言障 礙兒童的連接詞使用,多固定使用特定詞彙,少依前後邏輯關係的改變而選擇更

32

精確的連接詞。因此在連接詞聚合結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錯誤率也就比一 般發展兒童高。而在前後照應聚合結項目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不僅較少使用 代名詞等前後照應聚合結,使用時也常有參照對象不清楚的現象,因而影響錯誤 率的表現。統合以上錯誤率的表現,可看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在敘事時,依照 前後句邏輯關係選擇適當連接詞的能力較弱,因此難以表現出因果、時序等邏輯 關係;代名詞等前後照應聚合結參照不清楚,使得主題維持困難,前後句語意連 貫性不佳。這些現象與過去國內外的研究結果相符(黃湘敏,2011;錡寶香,2008;

Baltaxe & D‘Angiola, 1992; Liles, 1987),均顯示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在敘事

時,使用連結詞、代名詞等邏輯性結構來整合相關事件的能力不足。

整體而言,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敘事時還是有凝聚性的概念,此與Baltaxe

與D‘Angiola(1992)和Liles(1985)的研究結果一致。但由於他們本身詞彙

提取的困難,加上相關事件邏輯整合能力的不足,不僅影響到聚合結的選用,也 造成整體敘事凝聚性不佳,使得聽者難以完整地理解其故事內容。

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聚合結使用策略

由上一節的結論可知,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還是有敘事凝聚性的概念。本節 將繼續探討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較常使用的敘事凝聚方式,並比較兩組兒童凝聚 策略的異同。常使用的敘事凝聚方式的需綜合使用次數與正確性來看,在本研究 中,各類型聚合結的使用次數與正確性均反應在「正確率」中。從兩組兒童在五 大類聚合結正確率的分布可看出,在「前後照應」中,一般發展兒童的正確率較

33

高;在「詞彙」中,則是傾向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正確率較高。此與Liles(1985) 的研究結果一致,而兩組兒童在「前後照應」與「詞彙」這兩項的差異,將反應 出組織能力和凝聚策略的不同。

在進行敘事時,通常會用多個句子來描述一項事件,因此便會多次用到前後 照應聚合結(如:代名詞、指示詞)來維持主題。由於描述同一事件的句子中,

主題都關乎相同的角色或物品,因此只要在前面的句子中說明參照的角色或物品 後,其餘的句子便可使用前後照應聚合結連續串連,不需要再次澄清所參照角色 或物品(如5個句子都在講同一個角色發生的事,因此使用「他」來連續串連)

(Halliday & Hasan, 1976)。使用前後照應聚合結連續串連的好處在於,能夠維 持整體訊息的凝聚性與流暢度。不過,要在表達中連續使用前後照應聚合結的前 提是,必須要能將句子間的參照關係交代清楚,同時有能力整合相關事件(Liles,

1985)。由本研究中上一節錯誤率的分析,以及過去國內外的研究都可知道,特

定型語言障礙兒童邏輯整合相關事件的能力不足。加上Ukrainetz和Gillam(2009)

與Newman & McGregor(2006)也指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使用代名詞時,

常出現參照對象不清楚的現象。由以上兩點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表現可知,他 們難以連續使用前後照應聚合結來凝聚述文。但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仍然有敘事 凝聚性的概念,因此在本身邏輯整合與參照能力的限制下,他們選用較不易出錯 的「詞彙」聚合結來凝聚文意。在本研究的語言樣本中,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所 選用的詞彙聚合結,多以重複的形式呈現,以重述同一角色或物品名稱的方式,

34

來凝聚前後句的語意,以增加敘事內容的凝聚性。以下擷取部分語料,說明使用 詞彙聚合結凝句文意的例子。

例一:

小狗掉下去草地上,小男孩蹲在那裏看,然後小男孩抱著小狗,小狗用舌 頭舔小男孩的嘴巴。

例二:

老鷹飛出來了,然後老鷹要用小男孩,小男孩躲在石頭後面,然後老鷹飛 回去樹上。

由本研究的結果和以上例子都可看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少用代名詞等前 後呼應聚合結,而是大量使用「詞彙」聚合結來凝聚前後文。詞彙聚合結有再次 重申參照角色的意含,使用詞彙聚合結雖能提高前後文意的連結,但大量使用卻 會使聽者感到內容中斷,有損整體流暢度與凝聚性(Arfé & Perondi, 2008)。此 現象也呼應了Miranda、McCabe與Bliss(1998)所指出的「青蛙跳躍」式敘事,

Miranda等人指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敘事句子多各自獨立,內容缺乏整合與邏

輯性,使得聽者接收到的是許多片斷訊息,難以理解整體故事內容。

因此可以推論,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為修補自身邏輯組織整合能力的不足,

故使用與一般發展兒童不同的策略來凝聚述文。此策略即是大量使用「詞彙」聚 合結,以重述參照角色的方式來加強前後句的連結。但詞彙聚合結含有再次重申 參照角色的特性,大量使用反而會使內容多次中斷,影響整體流暢度與凝聚性,

35

使聽者接收到的是如「青蛙跳躍」般的片斷訊息,難以理解整體故事內容。

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敘事凝聚性弱於一般發展兒童。雖 然兩組兒童在聚合結使用率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常用聚合結中,特定型語言障礙 兒童的正確率較低,而錯誤率較高。進一步推論其因,與他們本身詞彙提取的困 難,以及相關事件邏輯整合能力的不足相關。因此,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不僅聚 合結的選用不如一般發展兒童精確,整體敘事凝聚性亦較弱。

本研究的另一項研究問題,是探討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敘事凝聚策略。由 研究結果可發現,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確實表現出與一般發展兒童不同的凝聚策 略。不像一般發展兒童多使用代名詞等「前後照應」聚合結來凝聚前後文,特定 型語言障礙兒童受限於自身邏輯整合與參照能力的限制,傾向大量使用「詞彙」

聚合結來提高前後文意的連結。此舉卻也使得其敘事內容變得片斷,降低整體敘 事的流暢度與凝聚性。

因此,在臨床介入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敘事表達時,可先從最常使用的「連 接詞」、「前後照應」以及「詞彙」三項聚合結著手。教導兒童分辨不同連接詞的 特性,並依照語言情境的不同正確選用連接詞。同時,可增加兒童對代名詞、指 示詞等前後照應聚合結的認識,並在不同情境中加強練習使用。當兒童出現大量 使用詞彙聚合結來凝聚語意時,可教導兒童改用前後照應聚合結來取代,以增加 敘事整體的流暢度與凝聚性。希望透過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能更有效地提升特定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