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36

表4-6 婦女在分娩結果之比較 變項 實驗組(n = 52)

M±SD/n(%)

對照組(n = 50) M±SD/n(%)

合計(N = 102)

M±SD/n(%) X2/t p

分娩器械使用 3.96 .05

是 37(71) 26(52) 63(61)

否 15(29) 24(48) 39(39)

會陰切開 1.05 .31

是 52(100) 49(98) 101(99)

否 0 1(2) 1(1)

會陰撕裂傷(度) 1.92±0.48 2.08±0.49 2.0±0.49 .10

Apgar Score 1.65 .11

第一分鐘 8.87±0.49 8.64±0.85 8.75±0.70

第五分鐘 8.96±0.28 8.96±0.20 8.96±0.24

新生兒入住單位 2.96 .09

嬰兒室 47(90) 39(78) 86(84)

非嬰兒室 5(10) 11(22) 16(16)

37

提高,也因著時代變遷、教育年限延長、勞參率提升及收入所得增加。此與梁 慧敏等(2017)的研究相比平均年齡增加一歲,而教育水準一致大多為大學學 歷含以上;本研究對象之孕前BMI平均為28.67、孕期體重平均增加17.4公 斤,相較於Maimburg等(2010)研究對象的孕前BMI高,可能是與東西方人 種體型差異導致。

本研究採類實驗性設計,採用連續性方便取樣。先收案者為實驗組,後收 案者為對照組,個案無法達隨機分派,然而,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基本人口學資 料,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表示兩組個案具同質性。

第2節 婦女參與產前教育內容之比較

本研究對象於收案前曾接受過醫療院所提供的產前教育,或坊間機構所舉 辦的產前教育課程者共佔57%,代表婦女在產前有極高的知識普及率及意願。

都很關心胎兒及自我健康;與國內梁慧敏(2017)研究對象的53%相仿。而本研 究對象於收案前已參與的產前課程主題排序分別為:懷孕身心變化(9%)、生產 徵兆變化(34%)、生產用物準備(54%)、認識產程(43%)、產房介紹(24%)呼吸 技巧(34%)、產痛因應(35%)母乳哺餵(43%)、新生兒照護(14%),因應現代婦女 對産前教育主題需求的轉變,醫護人員亦逐漸調整中,然而針對生産徵兆及認識 產程,尤其是潛伏期的認識、產程前期的自我照護,婦女在接受產前教育內容 相較於生產用物準備方面的認識上比率較少,代表某種程度上婦女在用物準備 的觸擊率較生產變化高,然而,醫療行政單位該如何落實產前及生產教育內容 與課程設計,使得懷孕婦女在除了生產用物方面準備外能有更佳的自我照顧能 力,就此而言產前教育在教導婦女辨別正常的生產徵兆,將子宮收縮視為是一 種正向迎接新生命的觀念,進而學習在家中如何因應產程的變化等此方向的教 育仍有努力的空間。

第3節、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介入後對於婦女焦慮感、不確定感、疲憊 感、及產程早期知識程度的比較成效

38

本研究之介入措施為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目的在於協助接近預產期婦 女,建立正確面臨產兆之相關知識,提供適切到院時機的說明與示範,並且分 享當正常產程啟動時,在家中的自我照護策略,以及認識潛在性或危險徵兆,

期望藉此介入措施對婦女於產程開始正確知識的提升,降低對於何時該入院待 產的不確定感及焦慮感。然而本研究中,特質焦慮代表屬於一種長期性的不舒 服情緒狀態,已成為個人的心理傾向或人格特質之一,所以並不全是受到情境 因素影響的焦慮。特質焦慮會使人在許多情境中都感受到普遍性的緊張或不 安,然而量表前測兩組有差異性,實驗組婦女得分高於對照組婦女,代表實驗 組婦女本身就傾向易為重大事件而增加焦慮感;而情境焦慮是指由特殊狀況所 引發的短期或暫時性的不舒服情緒狀態,或譯作情境焦慮。情境焦慮的發生和 強度與個體對情境刺激的主觀知覺有關,而且是屬於一種不穩定的因素,會隨 著情境而改變;當引發焦慮的情境消失,焦慮也跟著消失,便又恢復正常狀 態。然而情境焦慮在兩組比較是無顯著差異的。本研究收案對象均為身處第一 次生產之婦女,在面對相同的事件特質焦慮間接影響對生產事件的看法,因此 在此研究之介入措施執行後可能增加或改變對於生產事件的不確定感受;然 而,我們的研究假設原本預期期望看見的是經由介入產婦的焦慮感會降低,但 或許因為我們介入過程增加與產婦的互動次數、提高產婦反映憂慮的方便性,

理論上應該會降低焦慮的程度,但實際後測當中的情境焦慮程度卻無顯著差 異,或許仍有其他相關因素的干擾,有待進一步探討。

在產前收案時實驗組婦女的不確定感顯著高於對照組(5.85 vs. 4.22),可能與 實驗組的高特質焦慮有關。本研究的對象都是第一胎婦女,沒有經歷生產過 程,對於產程的啟動仍有擔心,是否真的開始?是否正常?會否交通阻塞因素或 是住家離醫院太遠而影響來不及到醫院等,充滿壓力,感覺有不確定性,或許 仍有其他擔心的不確定感因素,這是未來值得進一步了解的。

在本研究中產後收集的視覺類比疲憊程度,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婦女無顯著

39

差異,雖然,對於實驗組婦女有進行一小時合宜入院待產時機的教育課程,有 教導減痛技巧,但是,過程中缺乏充分演練,可能使婦女在家等待時仍是緊 張,沒有完全的實施減痛技巧,無法放鬆休息而仍感覺疲憊,研究結果資料顯 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婦女有一定程度的疲憊(4.52 vs. 4.86),與曾雅玲(2008) 對待 產婦女的疲憊的研究結果相似。而本研究未進一步了解在家等待時婦女們如何 度過,所採用的放鬆休息方法及如何減少疲憊等措施,這方面將可做為未來進 一步研究的方向。

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接受介入方案後對於產程開始的早期產程產程知識程 度優於對照組,而且實驗組不確定感及焦慮感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可能原因是 為實驗組個案因為研究介入造成自我產程辨識程度較佳,反之而來的卻是伴隨 因為延遲住院帶來的焦慮感;與國內外研究結果大相逕庭,亦值得進一步探 討。(翁敏雪等,2003;黃麗華,2011;Artieta-Pinedo et al., 2010; Ferguson et al., 2013; McNiven et al., 1998; Miquelutti et al., 2013)。

第4節 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於婦女待產及分娩結果之成效

本研究實驗組在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指導後,待產過程中,實驗組中有

34%,使用藥物催生,對照組有45%使用催生,兩組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p

<.01)與Bonovich(1990)及Lumluk、Kovavisarach(2011)的結果相同;本研究 對象第一次抵達產房就被收置入院及被遣返的次數,實驗組優於對照組,當無 法符合待產情形而被拒絕入院,返家後若為不緊急疑問出現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發問,而若為緊急狀況怎選擇直接詢問到產房詢問醫護人員能否再次前往醫 院,實驗組尋求諮詢次數也多於對照組。

本研究針對兩組產房待產住院時間的比較結果,產房待產時數,實驗組為 17.2小時,對照組為24.47小時。與Bonovich(1990)及Lumluk、Kovavisarach

(2011)的结果相同,與張錦姝(2010)及梁慧敏(2017)之研究結果不同。

在催生藥物使用方面,本研究中實驗組為34%,對照組為45%,兩組統計

40

上有顯著差異( p < .01),是為當研究對象被收入產房時,實驗組子宮頸擴張平 均3公分大於對照組平均2公分,兩组雖然具有統計上的差異性,本研究場所 也是以此為準則,不僅如此,本研究場所於待產時醫師會依照孕婦妊娠週數、

子宮頸成熟度、宮縮情形給與催生藥物如:piton-s或PGE2,婦女幾乎都遵從 醫囑顯少拒絕,本研究結果待產時婦女接受催生比率高達79%,比李麗珠

(2013)探討本土化友善生産方案對生產結果之成效的研究中,個案(n =

352)接受藥物的催生率53.8%高,原因包括:本研究對象可能因為已破水但未

出現子宮收縮現象、醫師評估產程較緩慢、準備施打硬脊膜外止痛但宮縮不規 則、甚至非醫療原因等,加上本收案場所因為生產人數較多,擔心入院待產無 床位,所以當宮縮情形不理想或不符合期待時,即常規性給藥催生,導致催生 素使用頻率較高,然而本研究實驗組接受催生情形顯著少於對照組,與Janna

及Chowdhury(2013)、Mehdizadeh等(2005)研究結果吻合。

研究對象中有80%接受硬脊膜外止痛,實驗組施打比率37%,低於對照組 43%,但兩組無統計上差異性。硬脊膜外止痛是由麻醉科醫師執行的自費醫療 項目,醫護人員向婦女解釋說明後,由婦女自行決定是否施打,國內外學者都 提出過硬脊膜外給藥,並非減緩產痛的唯一方法,仍有副作用存在風險(高、

高,2013;郭,2015;Goodman et al., 2004; Waldenstrom et al., 2004),基於台灣 醫療環境風氣,國內硬脊膜外止痛的使用率居高不下。

本研究實驗組接受即時通訊軟體衛教方案後,兩組無統計上差異藉由真空 吸引或產鉗器械助娩37%,高於對照組(52%),與Maimburg等(2010)、

Phipps等(2009)研究結果相同,可是與Lumluk、Kovavisarach(2011)、

Mehdizadeh 等(2005)及 Paz-Pascual等(2008)研究結果不同,可見婦女的生產

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及突發狀況,如:產程遲滯、胎兒窘迫、胎頭骨盆 不對稱、破水時間過長、母體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都能成為無法陰道生 產或須藉由器械助娩,而國內更可能出現非醫療因素的剖腹生產,或是因為待

41

產過程被限制完全臥床,使得產程時間拉長,造成與國外研究結果迥異。

本研究中共有99%婦女施行會陰切開術,實驗組52%、對照組49%;本研

究場域醫師養成教育中即有教導會陰切開術,以致於將之視為產科的常規手術 有關。本研究中婦女實驗組會因撕裂傷程度1.92度,對照組為2.08度,雖未有 統計上顯著差異,但仍有利於婦女。

本研究對象之新生兒情形,實驗組第1分鐘Apgar Score為8.87分、第5分

鐘Apgar Score 8.96分,對照組第1分鐘Apgar Score為8.64分、第5分鐘Apgar Score 8.96分,與Maimburg等(2010)、Mehdizadeh等(2005)研究結果相仿;新生 兒入住單位,其中實驗組有 5 名出生後住進新生兒中重度病房觀察,其中 5 名 是為破水時間超過 18小時,依照收案場所新生兒科常規進行觀察;對照組共有 11 名因為呼吸喘、體重不足 2,500 公克等原因,無法施行親子同室或留置嬰兒 室,而需入住中重度單位的新生兒病房或加護中心予以觀察及治療,與李麗珠

(2013)研究結果不同,可能因為該研究中共4名住新生兒加護病房,其中2名是

因母親乙型鏈球菌篩檢呈現陽性,待產時抗生素使用時間不足,而非新生兒自 身的健康狀況。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