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39

40

道共振和高頻能量。高頻能量強,代表聲帶的閉合度較強,或是聲源和聲道濾

波之間的抗阻力較小,聲門的壓力和上喉通道的慣性阻力能互相配合,得以驅

動並維持聲帶振動,讓發聲更為容易(Chan & Titze, 2006; Titze 2008, Titze &

Story, 1997)。根據等響曲線圖,人類最敏感的聽知覺在於2~4 kHz,證實這

個頻率間能量的增加是最有效率的運用。

其中,梅派與程派在0~1 kHz-2~3 kHz指標上的差異程度,似乎跟母音有 關(圖七),在/i/的歌聲中,梅派與程派歌聲在此項指標上的差異只有10 dB,

但在其他的母音,梅派與程派歌聲在此項指標上的差異達到20-40 dB。此現象 表示,相較於其他的母音,梅派與程派的/i/在2~3 kHz的能量變化較為類似,

而/ǝ, a, o/等母音更能顯現梅派的亮音與程派的嗚咽。對/i/以外的其他母音而

言,2~3 kHz的頻譜能量可能是區分梅派和程派最重要的指標。

第二節 京劇梅派、聲樂、音樂劇歌聲頻譜的探討

研究中觀察到,無論演唱何種母音,梅派歌聲在0~1 kHz與3~4 kHz平均 能量差及SPR兩項頻譜指標上,與聲樂、音樂劇皆有所差異。和聲樂、音樂劇 相比,梅派有較強的高頻能量,這可能表示唱梅派時的聲帶的閉合度較大,或

是聲道共振調整的型態得以讓聲源和聲道濾波之間的抗阻力較小。

此外,梅派與聲樂、音樂劇在0~1 kHz-2~3 kHz這個頻譜指標上的差異程

41

度似乎跟母音有關(圖十一),其中/i/的差異較小,而/a/的差異較大,達到15~35

dB。在聽知覺上,/a/的歌聲能體現梅派尖亮的音質與西方聲樂圓潤音質的不同

特性,因此,就母音/a/的歌聲而言,2~3 kHz的頻譜能量是區分梅派和聲樂、

音樂劇最重要的指標。

第三節 京劇小嗓的母音頻譜特徵

本研究發現,跟西方的演唱藝術相比,京劇梅派小嗓確實具有較強的高頻

能量,且進一步檢視各個頻譜後則會發現,這種頻譜特徵差異隨著母音而變,

假聲/i/的高頻能量在四種唱法中差異性較小(圖十四)。

圖十四、/i/的頻譜及頻譜包絡比較。

(a)梅派(b)。(c)聲樂(d)音樂劇。

(c)

-c)

(d)

-c)

(a)

-c)

(b)

-c)

42

在/a/的假聲上,本研究證實了在京劇訓練過程中所流傳的一項說法:小嗓

的/a/最難訓練,最難唱的飽滿明亮

觀察一般說話的/a/的頻譜(圖十五),在

2~3 kHz之間,也就是第二共振峰(F2)和第三共振峰(F3)之間會有能量下

降的情形,但是梅派的唱法卻能提升2~3 kHz之間的能量(圖十六-a),筆者猜 測,在發聲上與梅派較類似的荀派和尚派小嗓,也有同樣的表現。

圖十五、一般說話時/a/的頻譜及頻譜包絡。

此圖取自網頁https://ccrma.stanford.edu/~kglee/m220c/formant.html

母音/a/的2~3 kHz頻譜能量,在梅派的唱法中顯得特別突出,但在程派就 比較不明顯,從聽知覺上而言,程派小嗓的/a/類似西洋聲樂的音質,而從頻譜

亦可觀察到,程派小嗓、西洋聲樂、音樂劇的/a/在2~3 kHz頻譜能量皆不如梅 派小嗓。

43

圖十六、「a」的頻譜及頻譜包絡比較。

(a)梅派(b)。(c)聲樂(d)音樂劇。

程硯秋因為年少時嗓子受傷,而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唱法,可能是其聲帶不

適合演唱亮音,或是說程硯秋對京劇藝術的體現有不同的看法,使他在聲音詮

釋上不再追求純粹的亮音,而是一種透過削弱聲音高頻能量製造出的嗚咽感,

本研究所招募的兩位職業京劇演員也表示程派的特點就是要把亮音收回來。由

此,小嗓和聲樂、音樂劇假聲在音色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具體聲帶和共鳴的運

用應有所差異,或許可以據此推測,程硯秋聲帶曾經受傷可能就不太能唱出梅

派的亮音,但仍然使用類似西方聲樂的唱法,這可能是因為西方聲樂的發聲方

式對聲帶的負擔較小,或許這也是程硯秋對西方演唱藝術有如此濃厚興趣的原

(a)

-c)

(b)

-c)

(c)

-c)

(d)

-c)

44

因,但此論點僅為猜測,仍待後續研究。

此外,本研究中小嗓的演唱未見到共振峰-諧波調整的現象。過去的研究指

出,對於一個女高音來說,為了有效的運用共鳴,在演唱技巧上要做共振峰-諧

波調整(Gregg & Scherer, 2006; Wolfe et al, 2009)。如果將F1調整至與F0相近之

處,演唱時的音頻符合演唱時的共振頻率,唱起來比較輕鬆,如果不符合就會比

較費力。不過本研究中並未看到這樣的情形,若以演唱母音/a/為例,女性在一般

說話時F1的頻率即在1000Hz以上(鄭靜宜,2011),本研究的演唱音高尚未到

達這個頻率。此外,女性一般說話的/i/的F1約在300~400 Hz(鄭靜宜,2011),

本研究中京劇小嗓/i/基頻音高落在500~700 Hz,遠遠超過F1的頻率。

第四節 凸顯京劇梅派的高頻能量指褾

估計歌聲之高頻能量的指標有數種,在西方的音聲醫學研究中,經常以演

唱功率比(SPR)來估計演唱時聲道共振調整的效益,SPR 的數值越大,表示

發聲的效率和聲音的投射性越好(Thorpe, Cala, Chapman, & Davis, 2001; Omori

et al., 1996),同時也表示歌手共振峰的能量越強(Lin et al., 2009; Lundy, Roy, Casiano, Xue, & Evans, J. 2000)。

本研究發現,京劇梅派的 SPR高於京劇程派、聲樂及音樂劇,表示梅派在 共振的使用上效率較程派、聲樂和音樂劇來得高,聲音的投射性也較佳,可說

45

是達到歌手共振峰的效果,這樣的結果也符合聽知覺上的感受,由此可見,SPR 是一個有效的參考指標。

SPR能較方便的檢視出是否有歌手共振峰存在的可能性,且能夠普遍適用 於各種母音類型,因為削弱了母音F1、F2的特色,所以我們看到SPR的曲線 都比較平緩。而以0~1 kHz為基準而設的相差值,則會因不同母音有明顯的數 值大小差異,在圖七、八、十一、十二都可以看到每一種演唱的線條因母音不

同造成線段高低的趨勢

但和研究中所使用的其他參數對比,仍然可以看到SPR的缺點。以梅派小 嗓跟聲樂、音樂劇假音相比,可發現母音/a/的差異表現在0~1 kHz-2~3 kHz,

若只看SPR就會遺漏這個重要的差異。因此,SPR在某些的情況下,鑑別力顯 得不足,也不能完全凸顯梅派小嗓和聲樂、音樂劇假聲的頻譜特性。分析其原

因有二,其一因SPR 取得是 0~2 kHz及2~4 kHz間最大值的相差而不是平均 值,這會忽略頻率區間中其他諧波成分的對音色的影響。此外,SPR將2~4 kHz 劃為一個區間,沒有區分2~3 kHz及3~4 kHz,但從頻譜中可見2~3 kHz及3~4

kHz的確存在著不同的能量分布,而這樣的分布可能才是造成音色差異的關鍵。

是以筆者歸納,SPR確實能反映高低頻能量差異,但一些情形下無法區分

頻譜上2~3 kHz和3~4 kHz不一樣的能量分布,這在西方唱法中可能不嚴重,

但在跟小嗓對比時,就會忽略了一些音色上的細節,因為小嗓在2~3 kHz平均

46

能量及 3~4 kHz 平均能量差有著不同的表現。從圖 11 中可見,/i/的 2~3 kHz

都具有豐富諧音,即假聲的/i/原本就容易唱得飽滿明亮;但/a/在2~3 kHz的情 形則顯著不同,由圖七、十一可見,梅派/a/的歌聲在2~3 kHz的能量明顯大於 程派、聲樂及音樂劇。因此,京劇梅派在/a/音的音質,必須聚焦於2~3 kHz的 頻率範圍才能凸顯其特質。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設計為求在自然情境下演唱,母音的統一性不足,無法在完全相同

的構音條件下瞭解京劇小嗓、聲樂、音樂劇的聲道共振和聲帶振動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為了達到某種音色上的美感而犧牲母音的清晰度或改變咬字的重音處,是

梅派和程派追求不同的藝術美感所必要的處理,例如在/ǝ/的音(恩P2、德P2),

梅派和程派對構音的處理就有很大的不同,梅派聽起來音色較扁,偏向/e/的音。

而在修(P2)梅派和程派甚至唱的不是同一個母音,梅派的修將韻尾/o/唱成/a/。

以上三字的例子,支持了梅派和程派在穩定音高和相同旋律點的演唱下,為了遵

從該唱派的特色,而選擇突出的母音不同的事實,從頻譜上可見到調整母音(構

音)的痕跡對能量分布的影響,各自代表了梅派程派唱法的特色,是本研究中需

妥協的混擾因子。

經過專家篩選最後在20組80個音中,僅能選出6~7組的實驗音,樣本數較少,

47

無法做大量的比較,但也顯示演唱和聽知覺皆是一種專業,若只呈現不到一秒的

聲音樣本,專家間存在一些認定差異。而因為演唱特色的緣故,分析音中無法避

免收錄到顫音,或音調不穩,造成約40%的頻譜圖的諧波較寬,但不影響頻譜區

間能量的判定。

頻譜雖反映聲源能量和聲帶共振的調整,但實際的生理機轉不得而知,未

來若能結合影像,如配合內視鏡或喉電圖等測量工具,得知聲門型態的改變,

或使用磁振造影(MRI)及阻抗測量來估計聲道的共鳴,將能進一步解讀頻譜

中的訊息與建立更多的頻譜參數與生理機轉間的關聯性。

第六節 結論

京劇旦角小嗓尖、扁、亮的特殊音色在發聲和共鳴的運用上都有特殊性,

旦角小嗓的發起是由男性扮演女性模仿女性的音高、音色及聲線,即便在現

今,由女性演員扮演的旦角依舊延續著相同的嗓音表現。旦角小嗓可定義為廣

義的假聲中的一種,假聲的使用遍及說話及演唱聲音的運用,包含聲樂女高音

及音樂劇的legit,此兩類型在演唱的表達方式上與含蓄的旦角較為類似。

本研究從頻譜分析京劇梅派、程派、聲樂及音樂劇的母音,以觀察四種唱

法在頻譜能量分布的情形,研究參數包含第一諧波與第二諧波能量差,0~1 kHz

與2~3 kHz的平均能量差及0~1 kHz-3~4 kHz的平均能量差以及 SPR。

48

結果顯示梅派在低頻與高頻區的能量差異普遍小於程派、聲樂與音樂劇,

表現在0~1 kHz與2~3 kHz的平均能量差及0~1 kHz-3~4 kHz的平均能量差以

及SPR,表示梅派在共振上的使用效率最佳,SPR也間接提供了歌手共振峰存

在的依據,代表鳴響(vocal ring)的概念可以運用到梅派小嗓,並符合梅派共

鳴好、聲音投射佳的聽覺感受。

但在對比三項指標間的差異,發現SPR和0~1 kHz -2~3 kHz與0~1k-3~4

kHz,並不全部吻合,雖然SPR在大部分的情形都是具有鑑別力的,但還是要

細分出2~3 kHz和3~4 kHz的頻率區間才能具體觀察到影響音色的關鍵因素。

從0~1 kHz-2~3 kHz的比較中,我們也發現不同母音在各種唱法間有著不

同的差異程度,/i/的假聲在四種唱法的差異最小,梅派/a/的歌聲在2~3 kHz的 能量明顯較聲樂與音樂劇來的強。

綜上所述,京劇梅派在頻譜上2~4 kHz的能量大於程派,聲樂和音樂劇,

京劇梅派的頻譜特徵跟母音有關。SPR可視為一個初步篩檢vocal ring的指標,

但細分出2~3 kHz和3~4 kHz的頻率區間可以更細膩地反映京劇小嗓的頻譜特

質。

本研究之觀察結果證實聽知覺在音色上的感受可和頻譜互相比較,作為藝

術感官和科學間的連結,也提供音聲科學相關從業者(如:語言治療師、歌唱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