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目前慢性精神障礙者其社會支持、精神復健訓練與復元力 相關性,以及探討慢性精神障礙者社會支持和精神復健訓練在緩衝壓力源對於復元力 的負向衝擊的功能,最後再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建議。過去 有關社會支持或精神復健訓練與復元力的探討,主要是針對就業輔導、職能治療、重 大疾病、癌末安寧需求者或老年族群,以慢性精神障礙者為對象的研究較少,而RAS-R 復元力量表也未在國內被廣泛地使用,且並無研究慢性精神障礙者壓力源、社會支持 和精神復健訓練緩衝壓力源對復元力的交互作用關係之量化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其重 要性。以下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

第一節 討論 一、人口學特性、家庭支持與復元力的探討

本研究結果發現慢性精神障礙者的復元情形,因婚姻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 中無配偶的復元程度高於有偶者(t = -3.166, p<0.05),對照施孟儀(2014)的研究中 指出,個人面對危機時,為了保護身心的完整,減輕不適的感覺、恢復減弱的功能及 補償失落所採取的適應策略,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綜合了認知、實行、評價、修正再 行動等步驟(林佩儀,2009;Worden,2004,李開敏等譯;周玲玲,2001;林娟芬,2002;趙 善如,2000;許敏桃,1997;Anderson & Dimond,1995;Hsu & Kahn,1998),而本研究將 已結婚有偶的婚姻狀況歸類為無配偶類別,乃考量住宿型康復之家的有偶住民,因疾 病或個別的因素無法回家與配偶朝夕相處、配偶無法提供精神上的照顧及支持這樣的 特殊生活樣態,對於住宿型康復之家的有偶住民而言,為了重新獲得配偶的支持,其 實是個長期復元的歷程,因此,針對此一特殊生活樣態及復元情況,而將居住於康復 之家有偶者歸類為無偶類別。「離婚」在過去被視為有害於一個人的情緒健康,但在

57

有各方協助、參與支持及陪伴下,案主於適應能力上的獲益,它不僅變成是個人內部 因素可被接受的心理復原能力,也是應付外部環境的情況至關重要的適應因素,這樣 復元的過程於 Kelly & Emery (2003)的研究論述獲得同樣的支持。

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方面,從文獻探討中發現,大多數的學者傾向將家庭支持歸 屬於社會支持的類型之一,而在本研究架構中將家庭支持作為自變項,並於統計過程 中將其控制,結果發現家庭支持程度在統計結果上並不顯著(t = -0.431, p=0.93,p>

0.05),而社會支持卻呈現有顯著的關係(r = 0.387, p=0.000 , p<0.05),尤其在社區 康復之家的特殊生活樣態下(住民多數時間在康家生活、家屬探視的次數較少、返家 訓練及強化家庭支持服務的頻率相對較少),這也凸顯給予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在經濟狀況方面發現,慢性精神障礙者經濟來源主要靠政府、其他親戚及朋友支 助為多(60.5%),復元情形也會因每月可支用金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亦即10,000元以 上較其他金額(低於一萬元以下)有較高的復元力(F=3.755, p<0.01),也就是說,

在金錢的使用上越充裕時,他們在復元傾向上就愈明顯。擁有愈多保護因子與愈少的 危險因子則復原機率越高(Pollard, Hawkins & Arthur, 1999);而根據高關懷及中輟 生之辨識指標之發展研究中(2010)也提到與家庭有關的經濟危險因子是指:學生家庭 有關的負面條件或相關狀況,導致學生發生中輟,主要被提及的項目包括:家庭經濟 需其工作補貼、低家庭社經背景…等。而另外也有文獻指出,低收入者有較高的憂鬱 傾向(Wang, 2001;劉,2009;施等,2005)。由此可知對精障患者而言,每月可用 金額的多寡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而且當這些患者無謀生能力且又有金錢上的 壓力事件發生時,面對經濟壓力也容易導致憂鬱狀況的發生;如每月可用金額越充 足,顯示經濟壓力事件已解決,也就愈能減緩經濟所造成的壓力其復元情形就愈益明 顯。

二、壓力源(工作、經濟、疾病本身、人際關係)與復元力的探討

58

疾病方面,從疾病診斷分類、DSM-5的改版,再到採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 障礙分類系統(ICF)」的變革,旨於彰顯個體健康情形及和健康有關的環境議題,

以陳述每個人的能力程度(capacity qualifier)和表現程度(performance qualifier),

在其中所含蓋的醫護人員、社工人員、專任管理員、心理輔導或職業評量人員…等專 業工作團隊,在疾病診斷、住民需求的相關資料分析中,看到團隊成員之間的專業性 落差與銜接,是有待進一步的確認與檢驗;這一連串的更新和差異,尤其在疾病診斷 分類、身心障礙鑑定作業、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上,對臨床實務及社會福利上已產生重 大的改變,其中隱含的個案需求評估、鑑定制度運作落實和實證基礎研究,未來亦有 需要再去觀照的實質意義(王順民,2009)。

從研究結果可以了解慢性精神障礙者壓力源中(住院次數、精神症狀、目前有無 工作及精神復健訓練)與復元力有顯著相關。其中住院次數與復元力(住院次數r = -0.181, p<0.01),及精神狀況與復元力(r = -0.227, p<0.01),精神狀況、住院次數 與復元力皆呈負相關,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慢性精神障礙者住院次數愈多、精 神狀況愈多、BPRS分數愈高,其復元程度愈不顯著(詳見表4-2-2)。國內外文獻也 提到精神分裂症的病患較缺乏病識感,因此有較差的預後及功能(Lincoln, Lüllmann,&

Rief,2007;Olfson, Marcus,& Wilk,2006;Pini, Cassano, Dell’Osso , Amador,2001);陳 美蘭(2010)社區精神分裂病患的量化研究中也指出,精神分裂病患之正性和負性症狀 越嚴重,則病識感越差,而正性和負性症狀嚴重度也成是病識感的顯著預測因子,可

解釋13%總變異量,促進病識感及服藥遵從性提升,用以減低疾病復發和再住院率。

在有無工作方面:慢性精神障礙者的復元與目前有無工作有所差異,本研究顯示 目前有工作較其他無工作者有較高的復元程度(r= 0.144, p<0.05);精神復健訓練 與復元力皆呈負相關,亦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r= -0.192, p<0.01),表示慢性精神障 礙者有工作、精神復健訓練項目愈集中(平均數8.65±5.188)其復元程度愈顯著(詳見

59

表4-2-2),也與多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仿:工作是讓精神病患者在經過精神

復健治療後重返主流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所提供的不只是薪資而已,更能提升自 尊、自我價值感與成就,還能讓病患控制症狀及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感覺到和一般 人一樣,並變成為有能力的人,可以繼續生活(顏等,1991;陸等,2003;Rogers,1995;

Van Dongen,1996)。

三、緩衝變項(社會支持和精神復健訓練)的討論

本研究對象經測試後,慢性精神障礙者復元力總表得分,平均值為 118.96分,

標準差為 18.91分,範圍自 32 分到 160 分,由表得知(詳見表4-1-6)最多的是在 118~160分區間佔 56.3%,其次是75~117分區間佔41.6%,74~32分區間最少佔 2.1%

(詳見表4-1-6)。,多數慢性精神障礙者是屬於中高程度的復元情形 。但由於國內 尚無慢性精神障礙者復元力量化的研究,故無法做一綜觀性比較。

本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8.58±10.44歲之慢性精神障礙者,社會支持的平均得分 48.05±8.619 分,高社會支持程度佔57.4% ,中社會支持程度佔 38.4% ,社會支持 最高得分為62 分,得分最低為 23 分,顯示本研究族群其社會支持的程度多為中上 程度(詳見表4-1-7)。對照郎淑美(2006)探討慢性精神患者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 之相關性研究中發現,其研究對象之平均年齡為 37.54歲(標準差 7.32),最高者 60 歲,最小者 21 歲,在社會支持部份最高得分為 65 分,最低為 13 分,因為使用社 會支持量表的不同及研究族群的年齡不同,故無法做差異上的比較,僅可顯示這群慢 性精神障礙者由於居住於社區式的康復之家內,而且有較高的社會支持。

為驗證研究結果,再進一步針對精神復健訓練及社會支持進行分析,以確立緩衝 作用的特質,結果顯示:復元力的迴歸模式單純效果分析中,發現精神復健及社會支 持對壓力源(經濟、工作、人際、疾病本身)均未達顯著,(高精神復健頻率組,F=1.792 ,

60

P=0.086、高社會支持組,F=1.409 , P=0.266);在低精神復健頻率組 (F=2.621, p<

0.01),低社會支持組(F=2.049, p<0.05)對壓力源均達顯著,凸顯精神復健訓練與社會 支持對於復元力的確具有緩衝壓力源的效果,表示在控制慢性精神障礙者、家庭支持 程度及疾病相關變項,以及壓力源、精神復健訓練和社會支持的主要或直接作用之 後,精神復健訓練和社會支持具有緩衝四個壓力源(工作、經濟狀況、人際關係、疾 病本身),對慢性精神障礙者的復元力有正向影響的作用,意即經過交互作用項及緩 衝壓力源的考驗,可以證明精神復健訓練和社會支持的給予是有效的。從王舒慧(2012) 的研究中也說明上述的研究的結果,並且歸納因應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歷程之助力與 阻力因素,說明社會支持與精神復健訓練為精神疾病復元的保護因子及危險因子(助 力包括專業的協助、重要他人的支持或宗教團體;疾病復元的阻力包括未參與社區復 健訓練、負向情境經驗及少與他人連結。) 。

6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根據研究者進行研究過程發現,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對社區康復之家之研究族群於「點」的觀察分析,無法針 對慢性精神障礙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法反映在精神復健訓練、社會支持與復元 力的長期狀態下的變化,由於復元為一種歷程的改變,有可能因為不同的介入、

引導方式或其他因素而前進或退後,未來的研究有需要進行縱貫性研究,若能有 較長的時間追蹤或對照,以便確立社會支持和精神復健訓練的緩衝功能與角色,

呈現在時間過程中的變化情形。

二、本研究因考量人力、物力及時間的限制,研究取樣僅能選取台北市的社區康復之 家,在多元化的精神復健概念下,研究者僅針對符合研究條件的慢性精神障礙者 進行研究調查,會形成樣本的代表性稍嫌不足,故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需要謹慎。

第三節 建議 根據研究之結果,本研究說明建議如下:

一、實務方面:

慢性精神障礙者在衛生體系之下,經由一連串的轉介或協助來到社區康復之家,

不論工作人員的專業背景為何,經過專任管理員、專業人員、住民同儕間等多方的關 懷和輔導,住民開始逐漸有了穩定的生活,但康復之家在制度上仍為醫療制度的延 伸,不管在平時的督導考核或評鑑機制上,都不易看到在精神照護過程中的軟實力及 復元成效。而社區康復之家工作人員同樣處於被動接受及不受重視的精神復健醫療體 系下,多半僅能配合執行精神復健訓練的提供及活動安排,國內在每年36小時的在職 教育訓練要求下,更是極少提供復元的教育、國外經驗中的精神復健訓練模型是如何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