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齡婦女的衰弱、活動功能與憂鬱之相關性。
根據第四章所呈現的研究結果,搭配研究目的,將分別於以下節次討論。
第一節 高齡婦女之基本屬性、衰弱狀況、活動功能與憂鬱情形 一、高齡婦女的基本屬性
本研究之收案對象皆為女性,共 216 位,年齡範圍在 65~87.7 歲之間,平 均年齡為 73.08歲(Standard deviation, SD = 0.34)。陳慈安等(2009)針對台 北市某社區 24 位老人進行運動訓練的研究中,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 80.8 ± 6.7 歲;一日本研究社區老人憂鬱情形的婦女(N= 471)平均年齡則為74.9 ± 5.5歲
(Aihara et al., 2011);另有南韓以 48 位低社經地位之高齡婦女為樣本的研 究,發現平均年齡為75.91 歲(SD = 7.44)(Shin et al., 2009)。收案族群的平均 年紀會受到收案地區與研究評估項目之不同而產生影響,然而年齡的差異未必 會改變研究的信效度。身高體重方面,本研究對象之平均身高為 150.79 ± 5.35 公分,體重 57.27 公斤(SD = 9.64),南韓老年婦女的身高為 147.98 公分(SD = 6.18)與體重54.65 ± 8.45公斤(Aihara et al., 2011)。相關文獻中,少有呈現受 試者身高體重之資料,然而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部分,本
研究為25.16, 南韓24.88(SD = 14.68),其他歐美國家或人種如墨西哥裔美國人
28.2 ± 5.7(Ottembacher et al., 2005)、瑞士高齡婦女24.80 ± 4.50(Littbrand et al., 2009)。顯示身高、體重雖可能因人種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換算成身體質量 指數(BMI)則較能清楚了解各個族群之間的異同。許多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 數越高,越不容易有衰弱問題,甚至有學者發現肥胖者會與衰弱呈現負相關,
亦有學者指出身體質量指數與衰弱呈現 U 型相關,將身體質量指數維持於 18.5~25 之 間 的 衰 弱 盛 行 率 最 低 ( 吳 佩 穎 等 ,2011;Blaum, Xue, Michelon, Semba, & Fried, 2005; Cawthon et al., 2007; Woods et al., 2005),但也有學者指
出身體質量指數介於25~29.9之間的衰弱發生率最低(Hubbard, Lang, Llewellyn,
& Rockwood, 2010)。田詠惠與林貴福(2008)的研究指出,擁有較高身高或
體重的老年人容易產生較差的靜態平衡表現,可能為身高體重會造成身體質量 與壓力中心產生改變及轉移,因而影響到身體平衡功能。雖然對於老年人的體 重、身體質量指數應維持在哪個範圍是最佳狀態的想法眾說紛紜,在還未有一 個高可信度與被廣泛認同的數據前,將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適合國人的 範圍是無庸置疑的選擇。
本研究對象確診罹患高血壓的比例為 44.9%,平均收縮壓為 136.61 (SD = 19.37) mmHg與舒張壓81.89 ± 13.65 mmHg, 詳細詢問後,發現受試者普遍都 有就醫、以及使用藥物控制血壓。韓國研究測得平均血壓為 139.91 mmHg 與 83.53 mmHg(Shin et al., 2009);一項以美國高齡婦女為研究對象的報告指出
高達 92.9%的婦女患有高血壓,顯示高血壓普遍存在於高齡女性族群,平均每
五人就有三人罹患高血壓。在教育程度的部分,本研究以不曾接受教育的比例 最 高 , 佔 69.4%(150 人 ) , 其 次 為 曾 接 受 國 小 教 育 ( 六 年 以 下 )62 位
(28.8%),平均受教育時間為1.44 ± 2.52年,明顯低於台北市某社區的老人平 均受教長度為7.0 ± 5.75年(陳慈安等,2009)。教育時間會受到年代背景、生 活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回推本研究族群為民國 15 年至 38 年間出生,台灣 於西元 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即進入日治時期,當時漢人所就讀的「公 學校」雖定義為義務教育,但真正的強制義務教育於 1944年才實施。根據統計 資料顯示,1925年至 1944年間漢人的就學比率由 27.2%上升至 71.3%,然而城 鄉差異甚大,許多城市以外的小孩需要協助家庭務農或工作而放棄受教機會。
1945 年日本於二次大戰戰敗撤離並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手台灣,根據中華民國憲 法第 21條規定:人民有接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此後接受小學教育的人口 才逐漸成長並趨於穩定(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部分研究指出,教育程 度越高,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功能越佳,較高的知識水平可以使個案有更多元的
方式吸收新觀念,同時他們也會較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致老年期的身體狀況 較低教育程度者佳(Ellekjaer et al., 2000)。
此研究中,有抽煙習慣者佔總人口的 4.7%,有喝酒者為12.3%,與台北市 某社區老人 29.1%有抽煙以及 20.8%有喝酒的比例差異甚大(陳慈安等,
2009),可能受到該研究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受試者且男性有較高的喝酒比例 而影響。Aihara 等(2011)針對日本女性研究中,有抽煙者為 5.1%,有喝酒為 20.8%,顯示高齡婦女的抽煙與飲酒習慣可能因社會風俗以及生活環境的不同 而有所差異。
二、高齡婦女的衰弱狀況
本研究採用Fried根據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HS)所提出的五個項目 來評估受試者的衰弱情形,內容包括肌肉減少症(sarcopenia)、虛弱、行動遲 緩或緩慢、低活動力、低能量或費力等五個項目,其中出現虛弱的比例最高,
為 36.3%,其次為低活動力 29.7%,有肌肉減少症的比例最低。根據北台灣衰
弱研究的統計顯示,社區老人的衰弱盛行率為 11.0%至 14.9%(Chang, Chan, Kuo, Hsiung, & Chen, 2011),遠低於本研究的61.1%,可能原因為測試衰弱的 方式不同,該研究以電話詢問取代實際測量,在無直接觀察的狀況下造成的盛 行率較低。此次的受試者平均 CHS 得分為 1.12 ± 1.16,其中有衰弱情形者共 132人、健壯84人(38.9%)。美國一研究顯示 CHS平均得1.8分(SD = 0.9),
衰弱人口佔總受試人口的56%(Ottembacher et al., 2005)與本研究相近。
肌肉減少症(以下簡稱肌少症)可定義為與年齡相關之肌肉質量及功能流 失的現象,研究指出人體的肌肉量於成年早期達顛峰後,約於 45歲開始逐漸下 降 , 爾 後 每 十 年 約 減 少 3-8%, 隨 著 年 齡 增 加 , 退 化 速 率 越 快 (Kehayias, Fiatarone, Zhuang, & Roubenoff, 1997; Melton et al., 2000)。一項以台北市中正 區 65歲以上之157名男性與 145位女性所進行肌少症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為 23.6%,女性 18.6%(Chien, Huang, & Wu, 2008)。肌少症的發生往往會伴隨
體脂肪增加、代謝速率減緩的現象,同時增加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發生率,
也會影響平衡、走路速度、坐站情形等功能性指標,進一步影響工具性生活功 能(IADLs)的表現以及增加高齡族群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而使老年人失去獨 立生活的能力,進而造成社會負擔(何應志、李淑玲、傅正思,2012;Sergi et al., 2011;Visser, Deeg, Lips, Harris, & Bouter, 2000)。負重運動訓練、避免不 要的減重、攝取足夠蛋白質、充足維生素 D 等,都是避免肌少症發生的因子。
研究指出,肌少症不僅會增加醫療費用支出,也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與安 適(well-being)程度,當老年人開始縮小自我生活圈、與社會及周遭人事物接 觸的頻率越來越少,將會影響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增加生活依賴程度以及增加 入住社會收容機構的機率,這些改變對於老年人餘命的生活品質影響甚大(何 應志等,2012;林雨薇、錢桂玉、許美智,2010;Howland et al., 1993)。
慣用手握力是評估虛弱的工具,其標準為透過該研究族群的平均握力並加 以計算,握力落於該族群後 20%者即評定為虛弱。本研究之受試者平均慣用手
握力為 19.31 公斤(SD = 4.80),高於王靜怡、胡名霞與葉志嶸(2010)研究
中活動失能(mobility disabled)的 15.1公斤;略低於林宜泓等(2012)之 21.2 公斤。雖然以上數據均為高齡婦女的慣用手握力大小,但仍會受到收案區域不 同、受試者平均年齡、以及日常生活型態而有所差異。林宜泓等人的收案地區 位於花蓮,與本收案對象來自宜蘭,可能同樣都有小農耕作的習慣,使得握力 數值比以台中市市區老人為主的王靜怡等人研究結果大。一項研究指出,在控 制年齡、種族、教育程度與共病數量後發現,以虛弱為先行狀況的高齡婦女比 其他高齡婦女有 3~5 倍的機率在近期內出現衰弱的問題(Xue, 2011)。虛弱也 是衰弱五項因子中,唯一會影響生活滿意度的變數,部分研究推測,虛弱與生 活滿意度的關係會受到心理-神經化學-免疫機轉(psychoneuroimmunological mechanisms)的影響,例如細胞激素(cytokine)製造量增加是衰弱症候群在細 胞學層面的前驅特徵,如此的反應會產生憂鬱情形進而產生較低的生活滿意度
(Fillit & Butler, 2009)。
行動遲緩的評估方式包含三公尺起立行走測試(timed up and go)、六公 尺步行速度(usual or fast gait speed)、六分鐘行走距離(6-minute walk test)、
八英呎走、十公尺步行速度等,選用方式會根據研究者的研究設計不同而有所 差異,透過行走測試,不僅可藉由步態觀察了解個案的平衡狀況、粗略評估下 肢肌力,也可作為功能性表現(functional performance)的依據。本案使用六公 尺步行速度進行測試,受試者之平均每秒行走距離為 1.17 ± 0.40 公尺,與林宜 泓等(2012)的 1.19公尺/秒相近,該研究亦顯示不同縣市的受試者,其步行速 度也會產生差異(花蓮市 vs. 台中市:1.24 vs. 1.04,本數值包含男性成績);
另一個以十公尺步行速度作為評估工具的研究結果則為4.88公尺(Lustosa et al., 2011)。研究指出,透過平時的運動訓練,可改善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增加單 位時間內行走的距離,同時減少高齡人口跌倒的發生。
Chang 等(2012)的研究發現,虛弱以及行動遲緩是造成社區高齡族群出
現低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影響與加重因子,同時虛弱與行動遲緩為衰弱的重要影 響因子,顯示衰弱不僅僅會影響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也對其日常生活的感受有 很大的關係,越是衰弱的高齡者,身體活動功能越退化,能夠自我掌控的事物 變少而生活依賴性逐漸增高,造成較低的生活滿意度,進而出現負面情緒如憂 鬱的情形。
三、高齡婦女的活動功能
研究指出,影響身體活動以及活動功能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年齡、身體質 量指數、教育程度、吸菸情形、自覺健康狀況等,然而年齡對活動功能的影響 在各個研究中有非常大的變異性。多數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活動有 減少的情形,部分研究指出年齡與身體活動無關,亦有研究指出年紀越大者從 事運動的行為較多(李蘭、陸玓玲、李隆安、黃美維、潘怜燕、鄧肖琳,
1995;許泰彰,2000;張彩秀,1995;Steptoe, Rink, & Kerry, 2000)。詳細探 討造成如此研究差異的因素後發現,除了受試者的年齡層分佈不同外,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