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一節 研究限制

本節將就研究人力、資源限制與研究設計等部分進行檢討,期許能提供 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本研究因人力與資源有限,採用便利取樣,僅於宜蘭縣某鄉鎮收案且為 自願參加者,所得到之結果可能受到樣本選擇偏差(Selection bias)影響,無法 推論宜蘭衰弱高齡婦女的活動功能與憂鬱情形,亦無法將全國高齡婦女一概而 論。同時發現本案符合Fried認定之「衰弱組」樣本數過少,也因有衰弱傾向之 族群在過往的研究中較容易出現活動功能不足及憂鬱的情形,故將有衰弱傾向 與衰弱的兩類族群合併成為一組。未來若能增加收案場所,擴大樣本數量與納 入活動、憂鬱之相關因子再深入分析,不僅能增加研究的說服力亦能減少干擾 因素所產生的差異,也更能呈現個變數間之差異,並提供具體可行的因應的建 議。

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研究方法,僅能得知衰弱高齡婦女於該時間點的活動 功能與憂鬱狀況,然而衰弱是一進展性的身體狀況,可藉由增加身體活動量等 方式達到預防與減緩進展的效果。若未來時間、人力與經費允許,可引進介入 措施,採取介入前後比較設計法,加以佐證身體活動對衰弱與憂鬱之負向增強 效果。

衰弱與憂鬱是一個綜合生理、心理、社會等多層面的議題,因此未來除 了體能方面可以更深入與更廣泛去研究外,建議將家庭收入、主要經濟來源、

婚姻狀態等經濟社會層面因子一併進行探討,相信在瞭解這些資訊後,我們對 於社區衰弱高齡婦女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多數衰弱研究都是以社區老人為研究族群,發現其人口學組成多以男性 為主,也有部分以男性為母群體,可能與女性較不願被受訪,或需要有親朋好 友口耳相傳才能提受訪率有關。然而,高齡人口中有超過 50%為女性,女性的 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且老年時期發生憂鬱的機率較高,除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預防 外,現今逐漸被大家重視的「衰弱」亦需要及早防範,了解虛弱、活動功能以 及心理健康之間的交互影響,可能會獲得更多高齡婦女衰弱的訊息。

活動功能評估方面,本研究使用 IPAQ 作為測量工具,從研究評估結果 得知可獨立生活於社區的老年人,其普遍活動功能與活動量屬於足夠範圍,未 來建議以社區老人為研究對象時,可使用專為老年人設計量表,如:老人身體 活動量表(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ES),以得到更準確的評 估。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的影響,使用橫斷性研究方式,以描述與相關 探討衰弱高齡婦女的相關議題。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多數研究都有介入措 施的加入,不僅使研究更具實驗性,也可提供讀者與想進行類似研究的學者們 更多依據。然而運動訓練的內容並沒有在性別以及衰弱老人與非衰弱老人之間 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提供了高齡衰弱婦女與高齡健壯婦女的基本屬性及兩族群 間各種不同的生理、心理差異,未來可引用本研究結果設計適合不同族群的運 動訓練計畫,探討運動訓練後老年人衰弱、憂鬱的改變,同時量化運動訓練的 劑量。

參考文獻

 

人力資源與社會福利(2013)。「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 告。取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m1.aspx?- sNo=0012631。

王秀華、李淑芳 (2004)。成年人運動階段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體育學報,

36, 1-15。

王香蘋(2001)。台灣老人健康狀況與健康變化的性別經驗探討(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文榮光 (2011) 。金齡啟示:人生隨時是起站與台灣精神醫學之父林宗義教授共 事心得林宗義教授紀念集。2014年4月3日取自:http://share.wen-

clinic.com.tw/?p=149。

王靜怡、王子娟、郭藍遠、梁忠詔、江傳江(2004)。花蓮市社區老人身體功 能障礙發生情況及相關身體功能之初探。物理治療,29(5),293-301。

王靜怡、胡名霞、葉志嶸(2010)。社區老人身體衰弱及失能預防介入計畫之成 效評估-以台中市為例。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

田詠惠、林貴福(2008)。老年人身體組成與靜態表現的關係。運動生理暨體 能學報,8,55-61。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894-1945)。台北 市:無作者。

吳 佩 穎 、 侯 孟 次 、 張 嘉 凌 、 張 秦 松 、 陳 全 裕 、 楊 宜 青 、 張 家 銘 、 吳 至 行

(2011)。南台灣偏遠地區老年男性衰弱盛行率及相關危險因子。台灣老年 醫學暨老年學雜誌,6(3),161-175。

吳淑瓊、張明正(1997)。台灣老人健康照護之現況分析,台灣省家庭計畫研 究所台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頁33-4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吳淑瓊、梁浙西、林惠生(1993)。老人長期照護研究。台北市:行政院衛生 署。

李仁豪、謝進昌、余民寧(2008)。以試題反應理論分析 CES-D 量表不同調查 方式的差異效果。教育心理學報,39,21-42。

杜文蘭(2010)。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台灣圖卡短版之發展與信效度驗證(碩士 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余民寧、劉育如、李仁豪(2008)。台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絕對分數編制報 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4),231-258。

呂貝蕾、張淑玲、陳晶瑩、吳治勳、張靜怡、陳慶餘 (2010)。門診慢性病老人 衰弱症之分析。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5(1), 36-49。

李佩珊、李絳桃、黃久美、李奇龍 (2006)。更年期婦女之更年期態度、更年期 症 狀 與 憂 鬱 情 緒 之 相 關 性 研 究 。實 證 護 理,2(2),156-165。doi:

10.6225/jebn.2.21.56。

李淑芳、王秀華 (2009)。老化與身體活動之未來發展趨勢。中華體育季刊, 23(1) ,10-20。

何偉強(2012)。體能表現測量對於門診慢性疾病老人衰弱與失能起伏之預測分 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何應志、李淑玲、傅正思(2012)。老人肌肉減少症之預防。大專體育,119

62-70。

邱啟潤、王秀紅(1987)。老人自我照顧能力極其相關因素之探討。Kaohsiung J Med Sci3,69-78。

邱啟潤、張永源、陳武宗、黃洽鑽、黃忠信(2000)。高樹鄉農村老人健康狀 況的評估研究。護理研究,8,228-240。

李惠玲、何瓊芳、Chromwell. S. (2006)。影響中老年人身體活動因素之研究。

康寧學報,8,77-97。

李燕鳴、林正介、劉樹泉(1994)。新店市社區老人自我生活能力及照顧需求 之調查。中華家醫誌,4,135-146。

李麗晶、卓俊伶 (2008)。身體活動和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60- 69。

李龍騰、張玉坤、黃國晉、潘文涵、陳慶餘(2005)。台灣地區老年人代謝症 候群之盛行率調查。Taiwan J Geriatr Gerontol1(1), 9-17。

李蘭、陸玓玲、李隆安、黃美維、潘怜燕、鄧肖琳(1995)。台灣地區成人的 健康行為探討:分布情形、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衛誌,14(4),358- 368。

林佑真、溫啓邦、衛沛文(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 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26(3),218-228。

林宜泓、顏啟華、顧明祥、胡明霞、王靜怡(2012)。社區老人身體功能表現測 試:區分身體失能與無失能者之切點。台灣腦連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7(3),160-174。

林宗豪、謝文斌 (2012)。老年人的衰弱症與胸腔疾病。臺灣醫學,16(2),183- 191。

林佩燁(2002)。某區域教學醫院門診病患之市場區隔策略:邊際貢獻之應用

(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台灣)。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2CMnr/record?r1=1&h1=1 林雨薇、錢桂玉、許美智(2010)。老年人肌肉減少症的成因與影響。大專體

育,110,85-91。

柯 莉 珊 (2013)。 老 人 衰 弱 之 概 念 分 析 。護 理 雜 誌,55(6),105-110。doi:

10.6224/jn.60.1.105。

林惠文(2011)。台灣地區老年憂鬱之危險因子探討十年追蹤結果分析(碩 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台灣)。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

柯慧貞、周鉦翔 (2009)。柯氏憂鬱量表應用於篩選國人更年期婦女憂鬱症之適 用性。中華心理學刊,51(4),471-481。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施春華、侯淑英、楊明仁、張麗珍 (2005)。社區老人憂鬱症狀的流行病學及活 動參與介入之成效。實證護理,1(1),29-34。

侯勝茂(2008)。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台北市:衛生署;苗栗縣:國家衛生 研究院。

胡愈寧、酈欽菁、李佳、林榮輝、胡國琦(2009)。老年人各項日常生活活動功 能與自評健康狀態之調查與相關性探討。台灣復健醫誌,37(2),107-114。

秦毛漁、施仁興、吳美惠、施秀慧、蔡娟秀(2007)。社區老人體適能及其相關 因素探討。志為護理,6(5),81-91。

唐憶淨(1998)。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態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 大學,台中市。

高鴻文、林詩偉、萬書言(2002)。運用決策樹演算法於護理人員離職預測-以 某公立醫院為例。醫療資訊雜誌,21(4),15-30。

陳正生(2000)。社區老人憂鬱疾患之身體狀況(碩士論文,行為科學研究 所,高雄醫學大學)。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怡如(2006)。台北市老人身體活動、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之模式分析(博 士論文,護理學院,台灣大學)。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泰彰(2000)。台北市國小教師運動行為極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論叢,11(1),261-277。

陳慈安、吳英黛、李明濱、梁庚辰、林克能、蔡美文 (2009)。運動訓練對社區 老人憂鬱症狀、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的效果。物理治療,34(3),209-218。

陳暉明、王聖棻、黃志芳、周騰達、辜美安(2010)。健康生活型態介入對於 女性高膽固醇血症及其他代謝症候群風險因子之相關。台灣家醫誌,20

192-202。

莊凱迪、蔡佳芬(2008)。老年人的憂鬱症。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3(2),182-190。

陳寬政、涂肇慶、陳昭榮(1993)。台灣地區老年殘障率之研究。台灣大學人 口學刊,15,17-30。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 報,39(1),87-99。

無作者(無日期)。人口數按年齡及婚姻狀況。取自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ris.gov.tw/346

無作者(2012)。(5歳階級)男女別人口及び割合-総人口 。取自日本國總 務省統計局人口推計網址http://www.stat.go.jp/data/jinsui/index.htm

曾明月、徐亞瑛(2008)。老人衰弱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5(6),80-85。

張家銘(2009)。EQ殺手-認識憂鬱。台北市: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張家銘、蔡智能 (2003)。老年人之周全性評估。老年醫學,7(3),364-374。

張彩秀(1995)。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之研究(未發表之碩 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湯夢彬、溫增光、孫曉光、劉明倫(2009)。酒癮問題與治療。家庭醫學與基 層醫療,24(10),345-350。

黃璉華(1993)。鄉村社區老人健康自平、信念與行為。公共衛生,20,221- 233。

楊尚儒(2006)。淺談老年憂鬱症。台北市: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楊桂芬、許哲瀚、唐憶淨、龔建吉(2012)。社區老人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 質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7(4),212-232。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