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旨在將研究結果逐一進行分析討論,主要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社區獨居 老人人口學特性;第二節為社區獨居老人老化態度與相關因素;第三節為社區獨 居老人生命意義與相關因素;第四節為社區獨居老人幸福感與相關因素;第五節 為社區獨居老人老化態度、生命意義、幸福感之關係;第六節為社區獨居老人幸 福感之影響因素。

第一節 社區獨居老人人口學特性

本研究對象性別以男性居多(51.3%),其次女性為(48.8%),男女性別比例為 1.05,此結果與台北市獨居老人比例 1.45(內政部主計處,2011)相似,皆為男 性多於女性。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 80.08 歲,此與其他獨居老人研究結果相似,其平均年 齡皆為 79-80.16 歲之間或以 75 至 84 歲者為居多(余正麗,2010;吳秀汝,2009;

張嘉玲,2004;徐明筠,2004)。

族群以外省人為最多(65.0%),其次為閩南人(33.1%),與徐富珍、陳信木 (2004)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之研究及調查結果不同,其指出台灣族群以閩 南人最多(67.5-73.3%),外省人或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僅佔(13-17.1%)。推究其原 因可能本研究收案地點為南港區、北投區及中正國宅,其中中正國宅大部份以安 置當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的外省籍軍人為主,而使本研究結果外省人多於 閩南人的情況。

教育程度以國小為最多(35.6%),其次為國/高中(32.5%)、專科/大學以上 (22.5%),而不識字為最少(9.4%),與余正麗(2010)對於台北市獨居老人之教育 程度結果相符,相較於其他研究如徐明筠(2004)台中市獨居老人、邱秋楨(2007) 花蓮縣獨居老人、黃秀蘭(2004)宜蘭縣市獨居老人、陳俊宏(2008)雲林縣獨居老 人等,皆以不識字居多,且專科大學以上為最少。顯示台北市獨居老人教育程度 較高,推究其原因可能台北市為都會區,並且是全國發展起源的中心,且教育資

源較其他縣市豐厚之原故。

婚姻狀況以喪偶為最多(41.9%),其次為已婚(26.3%),另外未婚為 17.5%,

此與其他關於獨居老人研究結果相同(邱秋楨,2007;余正麗,2010;張嘉玲,

2004;吳秀汝,2009;郭玫怡,2004)。則與全國老人婚姻狀況以已婚 57.5%,

其次喪偶 38.5%,最少為未婚 1.5%(內政部主計處,2011)之結果不同,推究其原 因與獨居老人特性有關,因此相較於一般老人其喪偶或未婚的狀況為多。

宗教信仰以佛道教為最多(48.1%),其次為無宗教信仰(31.3%),此與余正麗 (2010) 及郭玫怡(2004)研究結果相同。但在九十八年老人調查分析結果指出,

全國老人宗教信仰以民間信仰 58.51%為最多,其次為無宗教信仰 19.09%,而佛 教僅有 11.55%(內政部主計處,2011)。如此差異可能與台灣宗教文化廣泛,佛、

道、民間信仰等重複信仰,民眾對於各信仰界定不一致所致。

子女狀況方面有子女佔 72.5%,無子女佔 27.5%,此與其他獨居老人研究結 果相同,皆為有子女者多於無子女者(張嘉玲,2004;余正麗,2010;徐明筠,

2004;郭玫怡,2004)。

研究對象的獨居生活時間平均為 26.18 年,此結果與余正麗(2010)獨居時間 23.92 年,郭玫怡(2004)獨居年數 19.46 年及吳沄蓁、趙淑員(2011)指出獨居生 活年數平均為 20 年左右不超過 30 年相似。由此結果可知老人面臨獨居生活是長 期的狀態,因此獨居老人相關工作者更需長時間的關懷與協助。

主要經濟來源以退休金(終身俸)或儲蓄為最多(46.3%),其次為政府補助或 社會救濟(40.6%)、子女或晚輩提供(13.1%)。此與其他獨居老人研究結果略有不 同,其主要經濟來源以政府或社會福利補助為居多(43.8-64%),其次才為退休金 (39.47-42%),子女提供(8.9-15%)(黃秀蘭,2004;吳秀汝,2009;張嘉玲,2004;

徐明筠,2004;鄭喜文,2005;吳沄蓁、趙淑員,2011;陳俊宏,2008)。推究 其原因為本研究對象居住於中正國宅者,主要以榮民身分為主,而榮民主要經濟 來源即為退休金或終身俸,使研究結果以退休金(終身俸)或儲蓄為最多。而相較 於一般老人的經濟來源則以子女奉養為最多(42.%)其次為政府救助或津貼

(17.12%)、退休金及撫恤金 16.40%(內政部主計處,2011),推究其原因為獨居 老人特性部分即是無子女者,因此影響主要經濟來源與一般老人而有不同。

自覺經濟狀況以勉強過得去為最多(42.5%),其次為足夠(38.1%)、不夠 (13.8%)。而其他研究則指出獨居老人自覺經濟狀況或滿意度,以普通及尚可為 最多,其次為不夠及不滿意(吳秀汝,2009;鄭喜文,2005)。此結果與本研究略 有不同,雖自覺經濟狀況最多者皆為普通、尚可、勉強過得去之中間選項,但本 研究其次為足夠,不同於其他研究為不夠及不滿意。推究其原因可能為台北市位 於都會區,相較於其他縣市獨居老人經濟條件來得好之原故。

獨居原因以子女因素為最多(37.5%),其次為配偶因素(25.0%)、無子女 (22.5%)及自願獨居(15.0%)。此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郭玫怡(2005)指出獨居原 因以子女離家最多(34.6%);而其他研究指出獨居原因以從未結婚為最多,其次 為喪偶、喜歡獨居、子女在外地工作等(楊培珊,1999;吳沄蓁、趙淑員,2011;

秦毛漁、邱啟潤、蕭正光、盧德發,2003)。綜合上述,主要造成老人獨居之原 因不外乎為子女因素如子女離家、配偶因素如喪偶、從未結婚無子女及自願獨居 為主。

第二節 社區獨居老人幸福感與相關因素

本研究使用之幸福感量表總分為 80 分,而研究對象在幸福感總分平均為 61.11 分,單題得分平均為 3.06 分,亦即介於 Liker4 點評分中「非常同意」和

「同意」之間,可見本研究之獨居老人對幸福感較為正向,此與其他研究結果一 致(陳俊宏,2008;呂家豪,2012;朱妙芳,2009;蔡坤良,2004),研究對象的 幸福感皆趨於正向。而與其他獨居老人的幸福感比較,其中陳俊宏(2008)對雲林 縣獨居老人進行幸福感的研究,與本研究使用相同問卷測量,結果指出雲林縣獨 居老人的幸福感屬於中等程度,總分平均值為 46.45 分,相較於本研究可得知台 北市獨居老人的幸福感高出許多。

在人口學特性部份與幸福感有顯著差異的項目包括:年齡、教育程度、宗教

信仰、子女狀況、主要經濟來源、自覺經濟狀況、獨居原因等,其中在年齡方面,

年齡與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此結果與一些研究結果相同(陳祥慈,2012;許忠 信,2003;劉敏珍,2000;黃琬婷,2010;吳淑娟,2010;朱妙芳,2009;陳秋 蘭,2010;陳俊宏,2008;邱翔蘭,2004),皆指出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幸 福感將隨之而降低。探究其原因,老年人年齡日漸增長伴隨而來的是身體功能或 健康狀況下降,施建彬(1995)的研究中提及,幸福感的來源其中就包括對健康的 需求,因此身體功能及健康狀況下降,而使老年人的幸福感也隨之降低。

在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與幸福感呈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現,專科大 學以上及國/高中的幸福感高於國小者,此與一些研究結果相同(李易儒,2007;

吳淑娟,2010;薛文惠,2008;朱妙芳,2009;陳秋蘭,2010;陳俊宏,2008),

皆指出教育程度教高者其幸福感比教育程度低者來的好。推究其原因可能是過去 台灣經濟發展同時,社會往往根據受教育程度來選擇人才及評断適任工作與否,

影響個人的工作機會及社會地位,因此教育程度高的老人其過去可能有較好的工 作待遇,使老年生活的經濟充裕。而教育程度高且較會吸收生活新知及關心健康 資訊,對於生活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而使幸福感提升。

在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與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基督天主教的 老人其幸福感高於佛道教者,此結果與黃國城(2003)研究結果相似,指出信仰基 督教的幸福感分層面生活滿意部份高於佛教、道教者。推究可能與教義學說及提 倡思想不同有關,佛道教為輪迴業報及善功解承負等要義,基督教則為善惡的末 日審判(張俊,2004),而使獨居老人宗教信仰不同在幸福感上有所差異。

在子女狀況方面,子女狀況與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有子女的獨居 老人其幸福感高於無子女者,此與其他研究結果相同(陳祥慈,2012;黃琬婷,

2010),皆顯示老年人的幸福感會因為子女數而產生差異。推究其原因,有子女 的獨居老人雖不與子女同住,但仍然有子女的照顧及支持力量,甚至偶爾與子女 團聚感受家庭溫馨,而使獨居老人的幸福感較佳。李聲吼、張發英、王淑美、葉 惠明(2008)則提出相同論點,子女與老人互動可使其感受家庭親密,較能獲得生

活的樂趣提升幸福感。綜合上述有無子女將影響獨居老人的幸福感,而有子女者 的幸福感較佳。

在主要經濟來源方面,主要經濟來源與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 現,主要經濟來源是子女或晚輩提供、退休金(終身俸)或儲蓄者其幸福感高於政 府補助或社會救濟者。其他研究亦指出相同結果,自己有儲蓄、退休金、子女提 供的幸福感高於政府或社會補助者(李文裕,2012; 陳秋蘭,2010;許忠信,2003;

劉敏珍,2000;高藝玲,2012;黃琬婷,2010)。推究其原因經濟有保障讓老年 人有安定感,不必時常憂心生活花費的負擔,更不需依賴政府社會救濟,獲得安 定的生活而有較好的幸福感。

在自覺經濟狀況方面,自覺經濟狀況與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 現,自覺經濟狀況相當足夠的老人幸福感高於不夠者;自覺經濟狀況足夠者的幸 福感高於不夠及勉強過得去者,此與其它研究結果相同(薛文惠,2008;朱妙芳,

2009;莊雯琪,2010;陳祥慈,2012;呂家豪,2012),皆指出老人自覺經濟狀 況較佳,其幸福感高於經濟狀況較差的老人。

在獨居原因方面,獨居原因與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現自願獨 居及子女因素的幸福感高於無子女者,在郭玫怡(2005)對於獨居老人心理情緒狀 況分析指出,獨居原因與正向情緒具有顯著差異,不想和別人一起住的獨居老 人,有六成以上感到老年生活是輕鬆自在、沒有牽掛的,反之非自願因素獨居之 老人僅不到一半,相較之下自願選擇獨居之老人,其正向心理情緒較非自願者為 佳。

在居住地區方面,居住地區與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現,南港 區的獨居老人其幸福感高於居住在北投區及中正國宅者。其他研究亦指出居住地 區不同對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吳淑娟,2010;鐘秀琴,2011;陳秋蘭,

2010)。其中鐘秀琴(2011)對台南市的研究中顯示,在都市地區其幸福感均優於 近山地區,可能與山區地處偏遠資源不足有關。而於本研究可能是南港區的獨居 老人,居住範圍分散於社區中,而中正國宅的獨居老人則集中住在國宅內,減少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