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目的乃為了解參與遠距照護服務的長者族群,其生活品質中有關生理健 康、心理狀態、社會關係及環境因素等四個範疇的狀況,並探討其對資訊化創新服 務導入後,長者對資訊科技之接受度、使用性及感受。依據文獻探討及實際研究結果,

以下將逐一討論參與個案之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程度及對科技接受度之相關性,並討 論參與遠距照護服務個案之感受與滿意度。

第一節 參與遠距照護服務之長者其生活品質

近年來在推展長期照護及創新服務之相關探討議題中,生活品質常被當作評 估年長者整體健康之指標。若要提供整合性全方位的健康照護服務,尤其須從提 昇生活品質著手,以下將就本研究之相關調查結果進行討論。

一、個案生活品質程度

參與本研究之個案數為105名,依統計結果個案於各範疇之生活品質得分中 以環境因素為最高(14.4分),其次為生理健康(14.3分),再者是社會關係(13.7分),

最後是心理狀態(13.7分),以四個範疇平均數來看,本研究個案的生活品質已達 中等程度以上(表4-3)。此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均使用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 生活品質問卷表)相比較,在針對長者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估,以及對獨居長 者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的研究結果,均達一致性(楊等,2006;徐等,2008),且 皆是以環境因素及生理健康兩大範疇生活品質較高。而本研究個案群為參與遠距 照護服務之長者,其生活品質各範疇之得分結果,與文獻探討之相關研究比較(表 5-1),得知參與遠距照護服務之長者其生活品質得分較高(楊等,2006;徐等,

2008;陳、張,2007;陳等,2008),分數愈高表示生活品質愈好;顯示近年來 政府對長者照護之重視,尤其在「長照十年計畫」中以協助日常生活照顧為主,

提供長者身心醫療全方位的創新照顧服務(周,2008),以及推行「在地老化、就 地安養」有著正向之成效。

64

5-1 參與遠距照護服務之長者其生活品質與相關研究結果比較表

相關研究 生理 心理 社會 環境 使用居家服務失能老人生活品質的現況及

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10.6 11.2 11.9 11.7 獨居老人習得智謀對憂鬱與生活品質影響

之探討

13.1 12.8 12.9 14.2 影響居家長期照護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

質因素之研究

13.7 12.9 13.7 13.4 老人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估 13.0 12.3 12.5 13.5 本研究結果 14.3 13.7 13.7 14.4

二、個案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相關性

生活品質的探討著重於個案的自身感受,瞭解個案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的相 關性,可以幫助提供服務時之參考依據(楊等,2007)。尤其對一群60歲以上的長 者,應用創新的資訊溝通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之遠距照護服務後,其個人的基本屬性與在生活品質各範疇間的相關性是值得探 討的,因為再好的資訊科技仍無法取代著重個別性與人性化的護理工作(林、羅、

余、葉,2009)。

本研究在探討個案的基本屬性中,首先對年齡與性別進行討論,依據內政部 統計處網站公告97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中表示,隨著國民醫療保健及就醫環境 之改善,使國民生活品質提昇,平均餘命增加, 97年我國兩性平均餘命的統計 結果為78.57歲,而女性(81.94歲)較男性(75.59歲)高(內政部,2008);此結果數值 與本研究個案之平均年齡77.8歲相近,且可能因女性平均餘命較長,故接受服務 個案中亦以女性較多為男性的1.3倍(女性56.2%、男性43.8%);又於一些文獻中得 知,年齡與性別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自評「不好」的比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 上昇,而男性長者自評健康為「好」的比率較女性高(陳、王,2005),此結果與 本研究結果男性自評健康狀況「好」以上的人數較女性來得高相同,而本研究個 案中男性自評健康狀況「不好」的亦較女性來得多,經由卡方檢定得知本研究中

65

性別與自評健康狀況的相關性未達顯著,此可能與本研究中的女性個案佔一半以 上對自評健康狀況選擇「普通」(55.9%)有關;不過研究結果顯示個案自評健康 狀況與生活品質中的生理健康與心理狀態兩範疇有顯著的差異,此又與學者陳、

張(2007)之研究結果符合。

在陳、張(2007)的研究中亦提出,個案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能力愈好,生活品質也愈好,IADL包括上街購 物、外出活動、食物烹調、家務維持、洗衣服、使用電話能力、服用藥物、處理 財務能力等八項目。但於本研究結果中顯示,參與遠距照護服務之長者們的IADL 與生活品質及科技接受度各構面並無顯著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本研究之 個案群自身的BADL及IADL功能原本即為良好。

另外以生活品質之四大範疇為依變項,與個案的基本屬性進行相關性比較分 析後,發現個案的社會福利身分與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環境因素三項範疇有顯 著差異,另以無母數統計之Mann-Whitney U檢定及Kruskal-Wallis H檢定法,所得 結果亦大致相同,本研究結果與對於使用居家服務失能老人生活品質的相關性研 究調查結果一致,顯示個案的社經狀況會顯著影響其生活品質,尤其在環境因素 的範疇差異性更大(t=4.11, p<.001;Z=3.49, p <.001)。環境因素包含個案生活中 是否感到安全、是否覺得方便取得資訊、住所的環境健康狀況、對醫療保健服務 的方便程度以及使用交通運輸的方式等;這些項目亦正是本研究中所提供的遠距 照護服務所要強化的服務效能,故此調查結果應可做為政府未來推行長期照護保 險制度規劃時的重要依據,即應更加重視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有關健康的環境 因素,以提供整合性與全方位的健康照護服務,將有助於提昇生活品質。

第二節 參與遠距照護服務後長者對資訊科技接受度

資訊科技的普及,造就醫療服務模式的改變,且民眾對資訊科技的使用及依 賴度也日益增加。依據行政院研考會(2008)公告國民數位落差調查結果顯示,國

66

內上網人口及家戶數創新高,且中高齡網民快速增加,其中51至60歲上網者已 由35.5%增為40.5%,可見年長者加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

也因年長者使用電腦的機會增加,使年長者對於電腦的操作問題,已不再是網路 科技與醫療行為結合應用上的限制。因此探討年長者對資訊科技接受度即顯得更 為重要,以下將就本研究結果討論個案對科技接受度之情形,並與其基本屬性及 生活品質程度進行討論。

一、個案對資訊科技使用接受程度

由國內外許多文獻之研究結果,大多可以證實TAM理論是一個適用於探討 使用者在資訊科技使用接受程度的模式,由模式概念圖(圖2-2)可說明外部變數 會影響「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而「知覺易用性」會對「知覺有用性」

有直接的影響,且「知覺易用性」和「知覺有用性」皆會影響「使用行為意向」,

但「知覺有用性」是影響「使用行為意向」的最主要因素,亦即「知覺有用性」

是影響使用者決定使用資訊科技的最主要因素(梁、余,2005;莊,2008;Behrens, Jamieson, Jones & Cranston, 2005; Lee, Kim, Rhee & Trimi, 2003; Sun & Zhang, 2006) 。

依上述論點與本研究調查結果完全符合,對於參與遠距照護服務之個案,介 入資訊科技的服務其「知覺有用性」認同度較「知覺易用性」高,其中「可以讓 我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M=4.11),以及「可以幫助我控制健康問題(如:血壓、

血糖…等)」(M =4.10)之知覺有用性最高;不過在「知覺有用性」的部份,個案 卻不認為參與遠距照護後可以減少去醫院的次數(M =3.74),此結果乃與國人之就 醫習慣有關,雖然實際使用之滿意度可達80%以上之情況,但仍會依照原來的就 醫模式至醫院以面對面的方式就醫。

由表4-4顯示本研究調查結果,雖然個案對遠距照護服務有著高度的「知覺 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以及評價不錯的實際使用之滿意度,但對於持續使 用意願卻會因「免費」或「付費」有不同的差異;個案對於若為「免費」則有約 82.2%的人願意持續使用(M=4.11,SD= .63),甚至有81.2%的人願意介紹給親朋

67

好友(M=4.06,SD= .75);但若是須「付費」則僅有58%的人願意持續使用,而 在須付費情況下仍願意持續使用者,對於可接受的付費金額75.5%的人認為應在 500元以下,此可做為政府推行遠距照護計畫複製擴散之參考依據。

二、個案基本屬性與科技接受度相關性

個案的基本屬性中,個案的社會福利身分會對科技接受度的「知覺易用性」、

「知覺有用性」以及「使用態度」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生活品質之各範疇比較 結果相同,但顯著意義卻相反;在生活品質各範疇中以一般戶優於中低收入戶,

但於科技接受度各構面卻是以中低收入戶優於一般戶,此可能與個案本身之生活 環境及個人價值觀有關;中低收入戶之長者對資訊科技的期望較低,於是當有相 關服務介入時,其在接受度各構面均顯示有較高之認同度。長者會因教育程度不 同而在實際使用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且以研究所及以上之長者的滿意度最高,

代表具有高教育者其對科技使用的認同度也較高,以致在使用上之滿意度也相對 提高。另外對於個案參與的服務模式亦有明顯差異,其中參加社區式及機構式的 接受度與滿意度幾乎一致,而參與居家式服務者對「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 性」、「使用態度」以及「實際使用滿意度」均有顯著較好的接受度與滿意度,

此結果以無母數Kruskal-Wallis H檢定法分析亦得到相同之結果,尤其在「知覺易 用性」最具顯著性(χ2=15.24, P<.001),所以此研究結果可做為將來推廣居家式 遠距照護服務模式之正向依據。

對於探討個案是否具有良好的科技接受度,其中對於個案如何使用量測設備 以及使用的頻率亦是很好的評值項目,以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高達88.6%的長者 是「完全由醫護或工作人員操作」,但在「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以及「實 際使用滿意度」的構面,卻是以「他人協助操作」者具有較好的認同感及滿意度 且達顯著意義。此結果可能與有人與人互動的協助下而產生之效果,因為自行操 作會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性,而完全由他人操作又失去了使用的動力,所以專業人 員尤其個案管理師的角色即更顯重要。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