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国家不断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的同时,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医疗和信息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数字远程医疗产业的普及并走向政府。实施“就地养老”。 ),“关怀到位”的目标。关键词:信息技术、远程护理、生活质量、技术采用模式。虽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照护已成为养老创新服务的趋势,但国内远程照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平台和系统的建设,或者说服务模式的建设上。
本研究强调信息技术的研发必须关注用户的需求,因此以参与远程护理服务的老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现状。同时也探讨了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推出后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使用度和感受,以期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遥控。老年护理服务中的护理。
文獻探討
核心理念是为老年人提供最熟悉的环境和归属感,让他们能够独立过上高质量、有尊严的健康生活(蔡,2008)。整体创新的服务计划希望为老年人提供通过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护理服务,让人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更充分地参与社会,提高银发族的生活质量,维护他们的基本尊严和独立。
基于上述文献,通过信息技术与医疗的结合,发展家庭、社区、机构三种远程护理服务模式是一个创新领域。本研究希望从用户的角度评估远程护理服务的有效性,考察信息服务的引入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技术的接受和持续使用作为基础为今后的医疗保健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老年人参加远程护理服务后的生活质量是否因基线属性不同而存在差异? 2)老年人参与远程护理服务后,由于背景属性不同,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3) 参与远程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对使用技术有何看法? 。
表3-2(续)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研究結果
近三个月生理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 参与后前三个月生命保健网的使用频率 近三个月生命保健网的使用频率。
近三个月生理测量仪器使用频率 参与后前三个月生命健康网使用频率 表4-6(续) 个人特征与生活质量差异分析研究对象-生理健康类别(N=105)使用最近三个月的变量名称、人数平均标准差、t/F值以及事后事后检验。
表 4-8(续)受试者个人特征与生活质量差异分析——社会关系类别(N=105) 变量名称 受试者人数、标准差、t/F 值、事后事后检验使用生理学测量设置 过去三个月 生理测量仪器在一个月内的使用频率 变量名称、受试者人数、标准差、t/F 值、事后、过去三个月的使用情况。
表4-12 研究对象个人属性与技术接受-使用态度维度差异分析(N=105)。 105) 变量名称 参加远程护理的人数均值标准差 t/F 值事后事后测试。 105)变量名称、人数、标准差、t/F值、事后、参与后前三个月的事后测试。
过去三个月使用生理测量设备的频率。
討論
表5-1 参加远程护理服务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相关研究结果对比表 使用居家服务的残疾老年人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相关研究生活质量现状生活质量的讨论侧重于个体的感受,了解病例的基本属性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为服务提供提供参考(Yang等,2007)。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应用创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远程护理服务之后,值得探讨个体的基本属性与生活质量不同方面之间的相关性,因为无论信息技术有多好,仍然无法取代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工作(林,罗宇,叶,2009)。表4-4显示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虽然案例对远程护理服务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以及实际使用满意度较高,但在意愿上存在差异由于“免费”或“付费”而继续使用;在“免费”的情况下,约82.2%的人愿意继续使用(M=4.11,SD=.63),也有81.2%的人愿意介绍给亲朋好友。将此结果用不带分母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特别是在“感知易用性”方面(χ2=15.24,P<.001),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为今后推广远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研究的案例中,远程护理服务提供的生理测量仪器的平均使用频率在参与后的前三个月和最后三个月没有显着变化,“每人至少使用3次”。研究问题是调查老年人在参与远程护理服务后的生活质量是否因基本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服务老年人对技术使用的认知。总体而言,从量化的统计结果来看,可见,长者在参加远程护理服务后的最后两周内,体验到了健康的生活质量。 态度与建议:。
除了定量问卷的结果之外,还可以看出参与远程护理的老年人对信息化服务非常满意,而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也显示大多数参与者认同远程护理服务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况。自己的健康状况,增加护理知识,更好地管理健康问题。王晓辉(2006)。开发远程护理服务信息平台。未发表硕士论文,国立台北护理学院信息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