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
Bebas
147
0
0
Teks penuh
(2)
(3)
(4) 誌. 謝. 記憶彷彿又回到兩年半前的夏天,那時的我才正要開始體驗怎麼當一位稱職 的研究生,沒想到現在的我即將迎接畢業了,在研究所學習的點點滴滴歷歷在 目,不論是酸甜苦辣都令人懷念,此刻的心情是開心卻又帶著一絲緊張啊,很開 心自己即將畢業邁入真正的職場生活,緊張自己沒當學生這個角色會不自在,但 是我知道不論如何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等著我。 在就讀研究所的生活中,我首先要感謝我的父母及家人,謝謝你們在我求學 的一路上,總是默默地支持我,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再來我要感謝 我的指導教授慧洳老師,耐心、和藹且不厭其煩的指導我,協助我解決在研究上 所遇到的困難,還有口試委員寬佳老師與雅玲老師,謝謝你們常常在百忙之中抽 空指導我,而且給予我論文許多寶貴的建議,三位老師真的感謝你們讓我學習到 這麼多豐富的研究知識。另外,夙芬老師感謝你溫暖的關心與協助,讓我可以順 利完成研究。 慧茹、薇謝謝你們這兩位姐妹淘,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中還犧牲假期來幫忙我 收案,也常常陪我出去玩耍、談心,讓我可以舒解壓力來兼顧健全的人生,我們 要當一輩子的好朋友喔!慧珍學姐、同學炤蓉也謝謝你們在論文上的協助,還 有,感謝那些曾在我需要幫助時給過我協助的人,沒有你們的幫助,就沒有今天 的我,真的謝謝你們。 最後,我要感謝一隻可愛的小綿羊,要是沒有你的陪伴、包容與關懷,我一 定會不知如何是好吧,謝謝你給我帶來的快樂,謝謝你給我的加油打氣,謝謝你 陪我度過每個重要的時刻,你的好我會永遠記在心裡。. 苑宜.
(5) 摘. 要. 兒虐事件,層出不窮,護理人員站在臨床的第一線,在發現與通報兒虐事件 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護理人員對於兒童虐待之辨識及責任通報的相關知識不足, 如何提昇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相關知識與通報義務的瞭解並協助其培養正向態 度是當務之急。護生是成為護理人養成的必經路,若在學校教育中,能增加兒童 虐待的相關課程,對提昇護理人員對兒虐態度、知識與通報應有所幫助,因而本 研究以類實驗研究設計,探討「兒童虐待課程」對護生兒虐態度、知識與通報傾 向之成效,本研究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取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四技三年級 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修習兒童護理學之 B、D 班學生為實驗組,而未修習兒 童護理學之 A、C 班學生為對照組。實驗組個案會接受「兒童虐待課程」之介入 措施,此介入措施將以 Powerpoint 的方式呈現,由研究者講解,並提供研究對象 該書面資料,執行的時間約 1 小時,課程完成後,會將兒虐課程之 Powerpoint 置於教學平台供學生課後複習。本研究預計在介入措施實施 20 分鐘前給予 前測,而在介入措施實施後一週給予後測,共有兩個施測點。 資料收集期間為西元 2011 年 10 月,研究工具包括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兒童 虐待知識量表、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與護生基本資料表,並以描述性與推論性 統計方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經配對樣本 t 檢定(Paired t-test)與獨立樣本 t 檢定 (Independent t-test)、共變數分析(ANCOVA),在態度總量表、「對兒童管教的態 度與理念」次量表與「對專業人員責任態度的看法」次量表部分,接受兒童虐待 課程後,實驗組後測態度得分顯著高於其前測;加入對照組作比較後,實驗組後 測態度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而在「對施虐者懲罰態度的看法」部分,接受兒童 虐待課程後,實驗組前後測態度得分無顯著差異,但加入對照組作比較,實驗組 後測態度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在知識量表部分,接受兒童虐待課程後,實驗組 後測知識得分顯著高於其前測;加入對照組作比較後,實驗組後測知識得分顯著 i.
(6) 高於對照組。在通報傾向量表、「嚴重兒童虐待個案」與「較不嚴重兒童虐待個 案」次情境部分,接受兒童虐待課程後,實驗組後測通報傾向得分顯著高於其前 測;加入對照組作比較後,實驗組後測通報傾向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由上研究結果可得知,兒童虐待課程對於護生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有所助 益,期待學校課程可以納入兒童虐待單元,而醫院也應定期舉辦兒虐相關議題研 討會,護理人員換照之繼續教育課程也應強制規定兒童虐待課程基本時數,以多 元之管道提供護理人員接觸此課程之機會,以期提升護生與護理人員對兒虐議題 之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 關鍵字:兒童虐待、態度、知識、通報傾向、護生. ii.
(7) ABSTRACT Child abuse events happen frequently, and nurses are at the frontline. Nurses function a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dentifying and reporting child abuse events. However, the knowledge of nurses regarding identifying and reporting child abuse events is insufficient. Indentifying the ways to promote nurses’ knowledge regarding child abuse events is important. Assisting nurses at understanding their responsibility regarding the report and 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is necessary. Student nurses will become nurses someday and therefore developing child abuse course in school educational program may help them to promote their attitude, knowledge, and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toward child abuse events. This study, using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hild abuse course on student nurse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toward child abuse events. This study recruited a convenience sample, composed of all junior nursing students a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The experience group would be the students of two classes, who were studying the pediatric nursing course in Fall semester of 2011, and the control group would be the students of other two classes, who were not studying the pediatric nursing course in Fall semester of 201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one-hour child abuse course presented by power-point, and the handouts were given to those students 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class, this child abuse course presented by power-point was uploaded and, through internet, students could review it. Pre-test data were collected at 20 minute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implemented, and post-data were collected at 7 days after intervention implemente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t two points. iii.
(8) Data were collected at October, 2011. Demographic data sheet, the Knowledge of Child Abuse Questionnaire, the Attitude of Child Abuse Questionnaire, and Intended Reporting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By the paired t-test, independent t-test, and ANCOVA statis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part of attitudes, in all attitudes , the attitude regarding parents’ discipline to child, and the attitude regarding nurses’ responsibility toward child abuse event, the scores of post-t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s of pre-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at post-test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However, regarding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punishment to abusive people, the scores of post-test was no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s of pre-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u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at post-test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rt of knowledge, the scores of post-tes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s of pre-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at post-test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rt of the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for child abuse events, no matter in the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for all child abuse events, for severe child abuse events, or for less severe child abuse events, the scores of post-tes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s of pre-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at post-test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ased on the finding above, the child abuse course help students nurses’ attitude, knowledge, and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toward child abuse events. Therefo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child abuse course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school educational programs. Furthermore, hospitals should hold the relevant conference or seminar, and such cours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renewing nurses’ licensure. Hopefully, student nurses and nurse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iv.
(9)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to child abuse events could be promoted.. Keywords: Child abuse, Attitude, Knowledge, Intended reporting behaviors, Student nurses. v.
(10)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1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1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兒童虐待之定義與類型 ......................................................................... 16. 第二節. 兒童虐待之辨識 ..................................................................................... 18. 第三節. 兒童虐待之危險因子與影響 ................................................................. 20. 第四節. 台灣兒童虐待事件之相關統計 ............................................................. 22. 第五節. 護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之法定義務與角色功能 ............................. 25. 第六節. 教育課程對護生態度、知識與行為之影響 ......................................... 29. 第七節. 後測施測時點 ......................................................................................... 30. 第八節. 兒童虐待課程 ......................................................................................... 31. 第九節. 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議題之態度、知識、認知與通報傾向 ............. 33. 第十節. 影響兒童虐待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其他因素 ............................. 37. 第十一節. 結論 ..................................................................................................... 40. vi.
(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2.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場所與檢力分析 .................................................................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5. 第五節. 資料收集方法與過程 ............................................................................. 49. 第六節. 倫理考量 ................................................................................................. 50. 第七節. 預試 ......................................................................................................... 50. 第八節. 資料統計與分析 .....................................................................................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人口學變項現況分析 ............................................................................. 53. 第二節. 對兒童虐待之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現況分析 ................................. 56. 第三節. 兒童虐待課程對態度之成效 ................................................................. 72. 第四節. 兒童虐待課程對知識之成效 ................................................................. 78. 第五節. 兒童虐待課程對通報傾向之成效 ......................................................... 80. 第六節. 小結 ......................................................................................................... 85.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檢力說明 ................................................................................................. 89. 第二節. 人口學變項、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現況分析 ............................. 90. 第三節. 兒童虐待課程之執行情形 ..................................................................... 92. 第四節. 兒童虐待課程對兒虐態度之成效 ......................................................... 94. 第五節. 兒童虐待課程對兒虐知識之成效 ....................................................... 100. 第六節. 兒童虐待課程對兒虐通報傾向之成效 ............................................... 104. 第七節. 研究限制 ............................................................................................... 109. 第八節. 研究建議 ............................................................................................... 111. vii.
(12) 第九節 結論 ......................................................................................................... 11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15 外文部分 ............................................................................................................... 119 附錄 附錄一. 兒童虐待態度量表 ............................................................................... 123. 附錄二. 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 ........................................................... 125. 附錄三. 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 ....................................................................... 126. 附錄四. 基本資料表 ........................................................................................... 128. 附錄五. 量表授權書 ........................................................................................... 129. 附錄六. 參與研究同意書(實驗組) .................................................................... 130. 附錄七. 參與研究同意書(對照組) .................................................................... 131. 附錄八. 研究倫理審查通知書 ........................................................................... 132. 附錄九. 兒童虐待課程內容 ............................................................................... 133. viii.
(13) 表. 次. 表 2-1 2004 年至 2010 年受虐兒少按兒童及少年分類 ........................................ 22 表 2-2 2010 年受虐兒少按性別分類 ...................................................................... 23 表 2-3. 2010 年受虐兒少按年齡分類 ...................................................................... 23. 表 2-4. 2010 年受虐兒少按受虐類型分類 .............................................................. 23. 表 3-1. 兒童虐待課程之研究設計 ........................................................................... 43. 表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人口學變項之描述及差異比較 ................................... 54. 表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兒童虐待議題相關經驗及差異比較 ........................... 55. 表 4-3. 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及其分量表得分情形 ................................................... 58. 表 4-4. 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標準化得分情形 ................................... 58. 表 4-5. 兒童虐待態度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 ........................................................... 59. 表 4-5. 兒童虐待態度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續)..................................................... 60. 表 4-6. 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得分情形 ................................................... 62. 表 4-7. 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 ....................................... 63. 表 4-8. 兒童虐待通報傾量表得分情形 ................................................................... 66. 表 4-9. 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 ................................................... 67. 表 4-9. 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續)............................................. 68. 表 4-10. 兒童虐待態度、知識及通報傾向量表得分之常態分布檢定結果 ......... 69. 表 4-11. 兩組對兒童虐待態度之前後測差異 ......................................................... 73. 表 4-12. 兩組對兒童虐待態度之前測及後測差異 ................................................. 75. 表 4-13. 兩組對後測兒童虐待態度之共變數分析 ................................................. 75. 表 4-14. 兩組在兒童虐待態度之差距 ..................................................................... 77. 表 4-15. 兩組對兒童虐待知識之前後測差異 ......................................................... 78. 表 4-16. 兩組對兒童虐待知識之前測及後測差異 ................................................. 79 ix.
(14) 表 4-17. 兩組在兒童虐待知識之差距 ..................................................................... 79. 表 4-18. 兩組對兒童虐待通報傾向之前後測差異 ................................................. 82. 表 4-19. 兩組對兒童虐待通報傾向之前測及後測差異 ......................................... 83. 表 4-20. 兩組在兒童虐待通報傾向之差距 ............................................................. 84. x.
(15)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42. 圖 4-1. 全體研究對象前測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得分直方圖 ................................... 70. 圖 4-2. 全體研究對象前測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得分 Q-Q Plot ................................ 70. 圖 4-3. 全體研究對象前測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得分直方圖 ............... 70. 圖 4-4. 全體研究對象前測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得分 Q-Q Plot ............ 70. 圖 4-5. 全體研究對象前測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得分直方圖 ........................... 70. 圖 4-6. 全體研究對象前測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得分 Q-Q Plot ........................ 70. 圖 4-7. 全體研究對象後測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得分直方圖 ................................... 71. 圖 4-8. 全體研究對象後測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得分 Q-Q Plot ................................ 71. 圖 4-9. 全體研究對象後測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得分直方圖 ............... 71. 圖 4-10. 全體研究對象後測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得分 Q-Q Plot .......... 71. 圖 4-11. 全體研究對象後測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得分直方圖 ......................... 71. 圖 4-12. 全體研究對象後測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得分 Q-Q Plot ...................... 71. 圖 4-13. 兩組研究對象於前後測之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得分變化趨勢 ................. 77. 圖 4-14. 兩組研究對象於前後測之兒童虐待態度量表得分線形圖 ..................... 77. 圖 4-15. 兩組研究對象於前後測之兒童虐待及相關法律知識量表得分變化趨勢. ...................................................................................................................................... 80 圖 4-16. 兩組研究對象於前後測之兒童虐待及法律相關知識量表得分線形圖 . 80. 圖 4-17. 兩組研究對象於前後測之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得分變化趨勢 ......... 85. 圖 4-18. 兩組研究對像於前後測之兒童虐待通報傾向量表得分線形圖 ............. 85. xi.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在當今提倡兒童權益的社會,虐待兒童的新聞事件不減反增,透過媒體的大 幅報導下,引起社會大眾震撼與重視,輿論的撻伐促使國家改善通報系統,並擴 大宣導鼓勵學校及社會大眾通報,故2010年全台灣的受虐兒童與少年人數創下歷 史新高─18,454人(內政部兒童局,2011),上述是被揭露的受虐兒少案例,也許未 被揭露案例不在少數。 兒童時期為人生發展中的關鍵階段(傅、卓,2006) ,受虐經驗對兒童身體、 心理、行為、認知及學業能力上都會產生極大傷害(王,2002;丘、江,2010; 周,2006;陳、毛,1999;賴等,1999;蕭,2010;Jurgrau, 1990),而虐待不只 是兒童個人發展受到極大衝擊,對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而言,也會衍生諸多問 題,例如:受虐兒童出現暴力行為、世代循環的兒虐問題、加重社會成本負擔等 (紀、紀、吳,2007;翁,2006;陳、葉、馮,2009;傅、卓,2006),如何預防 兒虐事件之發生,為這個社會應深思的議題。 護理人員是接觸兒虐個案的第一線人員,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家庭暴 力防治法(2008)、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05)皆明文規定,護理人員於知悉兒童與 少年有受虐或被疏忽之情形時,有通報的義務與保密義務,然若違反此等義務, 將面臨處罰(邱、李,2008)。基於護理人員是最有可能發現及確認受虐兒童之專 業人員再加上護理人員有通報義務(O’Toole, O’Toole, Webster, & Lucal, 1996),因 此護理人員更應積極加強自身對兒虐個案之辨識能力進而確實通報(李,2006), 期待透過護理人員之通報,社會角落中的受虐事件都能被發現,如此一來,才能 讓政府、社工人員能對已被發現的受虐兒童伸出援手,預防兒童再次受虐。 護理人員在兒童虐待議題上最主要的角色功能在於辨識、通報、預防和教育 12.
(17) (邱、駱、呂,1993;蔡、陳,2005;Chiocca, 1998; O’Toole et al., 1996);然而根 據數國外(Blakeley& Ribeiro, 1997; O’Toole et al.,1996; Paavilainen, Astedt-Kurki, & Paunonen, 2000; Paavilainen, Astedt-Kurki, Paunonen, & Laippala, 2002)與國內 研究(陳,2010;湯,1998;Feng & Levine, 2005; Feng, Jezewski, & Hsu, 2005; Lee, Fraser, & Chou, 2007)調查得知,大部分的研究對象(社區護理人員、兒科護理人 員、學校護理人員、急診護理人員)均表示對於兒童虐待之辨識及責任通報的相 關知識不足,希望能多接受此方面之訓篇練;且 Feng 及 Levine (2005)的研究指 出高達 86%的護理人員未曾有通報受虐個案的經驗,21%護理人員對於疑似受虐 兒童並無進行通報,因此加強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相關知識與通報義務的瞭解並 協助其培養正向態度是當務之急。 護生是成為護理人養成的必經路,故應及早從養成階段開始教導護生兒童虐 待相關知識與協助其培養正向態度,若在學校教育中,能增加兒童虐待的相關課 程,想必護生在實習或未來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時辨識、通報及照護受虐兒的能力 也會大大增高。國內外的文獻多以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護理人員之兒童虐 待問題之態度、知識、認知、通報傾向與其相關因子;而以學生為研究對象之研 究調查文獻在國內與國外皆只有一篇,國內李(2007)僅探討台灣五專護生兒童虐 待問題之知識、態度與認知三者間之相關性,而 Hestick 與 Perrino (2009)則是以 非裔美國人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性別對兒童性虐待事件認知之影響。由於 護生對兒童虐待問題之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在國內外並未廣泛被研究,且國內 外研究並無探討兒虐課程對護理人員或護生之兒虐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成 效,加上學者指出國內醫護學校及醫療院所對護理學生及護理人員在兒童虐待教 育訓練仍不足(李,2006;傅、卓,2006),鑑於護生為護理人員之前身,對兒虐 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養成教育應盡早,故本研究將以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兒童虐待課程對護生兒虐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成效,希望可以提昇護生 對兒童虐待問題之態度、知識與通報。許多文獻指出兒童虐待相關知識的重點如. 13.
(18) 下:兒童虐待之定義與類型(田,1992;紀等,2007;翁,2006;傅、卓,2006; Jurgrau, 1990; Riley, 2007)、兒童虐待之辨識(田,1992;李,2006;邱等,1993; 紀等,2007;翁,2006;傅、卓,2006;Chiocca, 1998; Feng & Levine, 2005; Jurgrau, 1990; Paavilainen et al., 2002)、兒童虐待之危險因子(紀等,2007;翁,2006;Chiocca, 1998; Jurgrau, 1990; Riley, 2007)、兒童虐待事件之相關統計(如受虐兒少之人數、 性別與年齡,受虐類型,施虐者之身份、年齡與教育程度,施虐因素,通報來源) (丘、江,2010;周,2006;紀等,2007;黃,2008)、護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 之法定義務(通報義務與保密義務)與角色功能(李,2006;邱等,1993;邱等,1993; 紀等,2007;翁,2006;傅、卓,2006;Chiocca, 1998; Feng & Levine, 2005; Paavilainen et al., 2002),因此護理人員應瞭解上述內容,才能有辦識兒童虐待的能力,也才 知道如何進行通報流程,故而本研究將以上述內容為基礎設計兒童虐待課程,進 而探討兒虐課程對護生兒虐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成效,期望本研究可達成下 列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及此議題之重要性,本研究目的如下列兩點: 一、瞭解護生對兒童虐待態度、知識、通報傾向之現況。 二、瞭解兒童虐待課程對護生之兒虐態度、知識、通報傾向之成效。.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 一、研究問題一:護生對兒童虐待態度、知識、通報傾向之現況為何? 二、研究假設一:未接受兒童虐待課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對兒虐的態度、知識、. 14.
(19) 通報傾向無差異。 三、研究假設二:接受兒童虐待課程後,實驗組對兒虐的態度、知識、通報傾向 優於對照組。 四、研究假設三:接受兒童虐待課程之護生(實驗組)其後測的兒虐態度、知識、 通報傾向較前測更佳。 五、研究假設四:未接受兒童虐待課程之護生(對照組)其前後測的兒虐態度、知 識、通報傾向無差異。.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重要名詞之概念型定義說明如下: 一、兒童虐待:兒童及少年虐待之簡稱,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兒童」 係指未滿 12 歲之人, 「少年」係指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之人,而虐待包括身 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與疏忽。 二、兒童虐待課程:內容包括兒童虐待之定義與類型、兒童虐待之辨識、兒童虐 待之危險因子、兒童虐待事件之相關統計(如受虐兒少之人數、性別與年齡, 受虐類型,施虐者之身份、年齡與教育程度,施虐因素,通報來源)、護理 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之法定義務(通報義務與保密義務),並輔以相關案例說 明,授課時間為 1 小時。 三、對兒童虐待之態度:係指對通報兒童虐待個案之正向或負向價值觀(Feng & Wu, 2005)。 四、對兒童虐待之知識:係指對兒童虐待議題與其相關法律問題之瞭解(Feng & Wu, 2005)。 五、對兒童虐待之通報傾向:係指可能通報兒童虐待個案之傾向(Feng & Wu, 2005)。. 15.
(20)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章節將針對「兒童虐待之定義與類型」 、 「兒童虐待之辨識」 、 「兒童虐待之 危險因子與影響」 、 「台灣兒童虐待事件之相關統計」 、 「護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 之法定義務與角色功能」 、 「教育課程對護生態度、知識與行為之影響」 、 「後測施 測時點」 、 「兒童虐待課程」 、 「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議題之態度、知識、認知與通 報傾向」 、 「影響兒童虐待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其他因素」 、 「結論」進行說明。. 第一節 兒童虐待之定義與類型 兒童虐待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且隨著不同國家的文化,定義也不盡相同(林, 2004;翁,2006;陳等,2009;Finkelhor & Korbin, 1988; Korbin, 1991),而發生 兒童虐待的情境也不單只在家庭內,還有機構性與社會性的虐待,機構性虐待指 對兒童的處理不適當,例如教育機關或育幼院對兒童的不當管教;社會性虐待指 社會團體的行動、信念及價值觀妨礙兒童健全的發展,例如童工或雛妓(余,1996 ;周,2006;蕭,2010)。 綜合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與國內外文獻後,將兒童虐待定義為對未滿18 歲之兒童及少年,受到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故意施加或疏 忽造成足以導致危險、損害身心健康、及福利、甚至死亡的行為稱之(李,2006;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周,2006;思,2005;黃,2008;Greenfield, 2010; Korbin, 1991; Speight, 2006)。一般將兒童虐待的種類區分為四大類型,包含身體虐待、 精神虐待、性虐待與疏忽(內政部兒童局,2011;李,2006;林,2004;周,2006; 思,2005;紀等,2007;黃,2008;湯,1998;蕭,2010;Greenfield, 2010; Jurgrau, 1990; McDonald, 2007; Riley, 2007; Speight, 2006),前三種虐待是屬於不該做而 作,疏忽則是該做而未作(周,2006)。兒童虐待四大類型說明如下:. 16.
(21) 一、身體虐待 身體虐待係指照顧者或准許他人施加任意行為於兒童及少年,造成非意外的 身體外表或功能受損,甚至傷亡。傷害型式包含使用暴力、燒燙、拉扯頭髮、摔 推、綑綁、下毒、不符合其年齡或不適合當的管教、體罰等 (內政部兒童局,2011; 翁,2006;黃,2008,賴等,1999;蕭,2010;Greenfield, 2010; Jurgrau, 1990; Riley, 2007)。. 二、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指是對兒童及少年福祉有照顧責任者或准許他人,持續或嚴重的對 兒童排斥、貶損等不當待遇,導致兒少之身體發育、情感、心智、行為、情緒及 社會各方面發展上遭受嚴重不良的影響(內政部兒童局,2011;翁,2006;黃, 2008;蕭,2010)。精神虐待的類型包含對兒童漠不關心、冷落、排斥、取笑、 隔離、拒絕基本鼓勵、嚴厲叫罵、威脅、恐嚇、藐視、批評、挑剔、不合理的差 別待遇、極端不適當的養育行為或因家中有暴力情形發生而使兒童與少年目睹家 暴等(內政部兒童局,2011;翁,2006;黃,2008;蔡、朱,2003;蕭,2010; Jurgrau, 1990; Riley, 2007)。. 三、性虐待 性虐待是指任何人利用兒童及少年作為性活動的對象,不一定要以碰觸到他 們身體或性器官才算是性虐待,例如利用兒少拍攝色情照片、影帶也都是屬於性 虐待的範圍(內政部兒童局,2011;李,2008;李,2011;翁,2006;蕭,2010; Lahoti, Mcclain, Girardet, Mcneese, & Cheung, 2001),施虐者大多以金錢賄賂、禮 物、甜言蜜語、哄騙、關愛等手段來誘騙兒童達到他們的目的(兒童性侵害防治, 無日期)。性虐待的類型包含亂倫、強暴、調戲、猥褻、言語或身體碰觸的性騷 擾、各種性交方式、允許兒少目睹性交、提供色情書畫及影片給兒少觀看、利用. 17.
(22) 兒少從事色情行業或是要求撫摸施虐者的陰部(李,2008;李,2011;翁,2006; 黃,2008;蕭,2010;Jurgrau, 1990; Lahoti et al., 2001; Riley, 2007)。. 四、疏忽 疏忽是指有責任照顧兒童及少年者或准許他人因無知、有意或無意忽略兒少 的基本需求,造成照顧不當,而影響兒少身心健康,甚至死亡(內政部兒童局, 2011;翁,2006;蔡、朱,2003;蕭,2010;McDonald, 2007)。例如:疏於提供 身心發展的必需條件(食衣住行、教育輔導、醫療照顧等)、新生兒被父母遺棄、 將兒童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尤其六歲以下或特別需要看護之兒少、 延遲就醫、強迫兒童做超出體力負荷的工作(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11;翁, 2006;黃,2008;蔡、朱,2003;蕭,2010;Jurgrau, 1990; McDonald, 2007)。. 第二節 兒童虐待之辨識 一、身體虐待之辨識 遭受身體虐待的兒少其身體檢查可能發現不明原因的傷疤、挫瘀傷、燒燙 傷、咬傷、骨折、新舊傷雜陳、頭部外傷及腹部創傷,由於臨床表徵類似意外受 傷,因此真正受傷原因很容易被忽略(李,2006;周,2006;翁,2006;黃,2008; 賴等,1999;蕭,2010;Jurgrau, 1990; McDonald, 2007; Paavilainen et al.,2002; Riley, 2007;Speight, 2006)。挫瘀傷是最常見的傷害型式,意外造成的挫瘀傷容易出現 在身體沒有皮下脂肪保護的部位,例如前額、手肘、膝蓋等部位;如果挫瘀傷出 現在有皮下脂肪保護的腹部、臉頰、屁股、大腿、嘴唇、耳垂、脖子、生殖器等 部位,就需仔細分辨並懷疑是否為虐待。通常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挫瘀傷或燒燙傷 會有可識別的形狀,例如香菸燙傷、人類的齒痕、繩鞭的標記、脖子勒痕(李, 2006;周,2006;翁,2006;Jurgrau, 1990; Riley, 2007)。 醫護人員可利用簡易篩檢標準,初步辨識兒童是否有遭受身體虐待,篩檢標 18.
(23) 準為:(1)超過三次以上的急診外傷就醫紀錄、(2)病史描述不一致、(3)病史與身 體檢查不符合、(4)延遲就醫、(1)一歲以下的嬰兒骨折與頭骨外傷,只要符合第 一至第四項中的兩項或第五項單獨成立,醫事人員就應懷疑有兒童虐待之情形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6;Jain, 1999)。兒少的行為特徵會出現恐懼、憤怒、不信 任、暴力行為、偏差行為、具侵略性、畏懼退縮等(王,2005;周,2006;賴等, 1999;Jurgrau, 1990)。. 二、精神虐待之辨識 遭受精神虐待的兒少身體未必有傷痕,可能出現身體發育不良、語言或智能 發展遲緩、學習或互動障礙、情緒問題、貶低自己、容易自責、聽從、被動、攻 擊或欺負其他同學、反社會性行為或自傷等行為(翁,2006;黃,2008;蔡、朱, 2003;蕭,2010;Jurgrau, 1990; Riley, 2007)。. 三、性虐待之辨識 遭受性虐待的兒少在身體特徵上顯現出反覆性腹痛、頭痛、反覆性泌尿道感 染、解尿或排便疼痛、肛門生殖器官疼痛瘀傷或出血、處女膜破裂、走路或坐下 困難、性早熟、性病、感染、懷孕(李,2006;李,2008;李,2011;黃,2008; 蕭,2010;Jurgrau, 1990; Lahoti et al., 2001; Riley, 2007)。由於許多兒童性虐待的 方式並非有性器官侵入,故不會造成身體傷害,所以有80%的兒童無法經由身體 檢查證實遭受性虐待(李,2011;翁,2006;Adams, Harper, Knudson, & Revilla, 1994; Lahoti et al., 2001)。 通常兒少因驚嚇困或限於表達能力,不會主動告訴任何人,他們會儘量壓抑 自己忘記不愉快的回憶,或是在受脅迫下保密,因此不容易被發現,因此行為特 徵會比身體特徵明顯,通常在面臨壓力時更容易表現出來(李,2011;性侵害防 治網,2011)。例如上課無法專心、精神恍惚、課業成績突然退步、失眠與作惡. 19.
(24) 夢、觸摸兒少時反應激烈、害怕學校健康檢查、不願更換衣服,上廁所時不喜歡 人協助、不願意參加體能活動、不正常的性知識或興趣、談論新秘密、和玩偶扮 演性活動、害怕某人或抗拒與其獨處、退縮、退化或破壞、攻擊行為、暴飲暴食 或吃不下、不信任他人、自殺或自傷(李,2008;李,2011;翁,2006;黃,2008; 蕭,2010;Jurgrau, 1990)。. 四、疏忽 遭受疏忽的兒少身體特徵可能會出現疾病或傷口缺乏適當的照顧及處理、體 重過輕或營養不良、穿著不合時令或髒亂不整齊、經常有飢餓或疲倦情形、身心 發展遲緩;行為特徵會出現乞討、常沒有早、午餐可以吃或沒有錢買、藏匿食物、 吸菸喝酒或偷竊等不良行為、抱怨無人照顧或關心、經常在外遊蕩、逃家、晚上 需要到外賣口香糖或花來維持家計、上學經常遲到且無精神、與同儕關係不良, 不喜歡社交且有退縮行為、輟學(翁,2006;黃,2008;蔡、朱,2003;蕭,2010; Jurgrau, 1990)。. 第三節 兒童虐待之危險因子與影響 一、兒童虐待之危險因子 兒童虐待其危險因子可歸類為兒童因素、父母或照顧者因素、家庭環境因 素、社會文化因素,茲說明如下。 兒童因素包括兒童本身為早產兒或特殊疾病的孩子,例如先天性疾病兒童或 愛滋寶寶被遺棄在醫院、在不被期望下出生的孩子、氣質上屬於較需要照顧的磨 娘精型、體弱多病、身心障礙,例如過動兒、與父母親情感連結屬於負向、自身 有偏差行為比較容易受到虐待(內政部兒童局,2011;李,2006;周,2006;紀 等,2007;翁,2006;黃,2008;McDonald, 2007)。 父母或照顧者因素包括缺乏親職知識與技能、非常年輕的父母、教育程度 20.
(25) 低、過去有犯罪記錄、對孩子有不適當的期望、婚姻關係紊亂、慢性疾病或精神 疾病、物質濫用,例如吸毒、酗酒、與兒童沒有血緣關係、生活壓力、親子關係 不佳、童年受虐經驗,成年後容易成為施暴者、失業(李,2006;周,2006;紀 等,2007;翁,2006;黃,2008;Jurgrau, 1990; McDonald, 2007)。 家庭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功能失調或不健全、親職角色缺位、缺乏親戚朋友的 協助與支持、婚姻問題、住家經常搬遷、家庭成員互動不良、家庭成員有精神病 史或酒癮或藥癮、貧窮、低社經地位,但社經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並非沒有虐待 兒童的事件(內政部兒童局,2011;李,2006;周,2006;紀等,2007;翁,2006; 黃,2008;Jurgrau, 1990; McDonald, 2007; Riley, 2007)。 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社會孤立、人際關係冷漠、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與資源,例 如缺少托兒所及公共交通工具等,而照顧者不知如何尋求協助、居住的社區品質 較低、社會對體罰的看法,傳統父母教養視子女為家庭附屬財產,打罵教育是傳 統文化中的常態,例如「不打不成器」的想法、或是父母迷信「孩子帶煞剋父母」, 而長期施虐,甚至棄養(內政部兒童局,2011;李,2006; 周,2006;紀等,2007; 翁,2006;黃,2008)。兒童虐待也常發生於無任何危險因子的家庭,不可輕忽 因為沒有危險因子而排除兒虐的可能性(內政部兒童局,2011;李,2006;余, 1996;翁,2006)。. 二、兒童受虐之影響 受虐經驗對會兒童產生身體、心理、行為、認知及學業能力上產生極大傷害, 包含肢體殘障、身心理或情緒發展障礙、偏差行為、攻擊、負面自我形象、低自 尊心、自卑、行為障礙、性格異常、精神疾病、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或信任 關係、求學及就業問題、犯罪或反社會行為、藥物濫用、企圖自殺、以暴力解決 問題、成年後輪為施暴者、嚴重甚至致死(王,2002;丘、江,2010;周,2006; 陳、毛,1999;陳、蔡,2003;賴等,1999;蕭,2010;Jurgrau, 1990),而廖、. 21.
(26) 許和翁(2003)研究指出半數青少年為了躲避虐待而逃家。值得一提的是,兒少目 睹家庭暴力的行為越多,其偏差行為越嚴重,負面與身心影響不亞於直接受暴 (楊,2009;Stosny, 1994);若是同時合併虐待與目睹家暴,會產生更嚴重的生活 適應及行為問題(Shen, 2009)。. 第四節 台灣兒童虐待事件之相關統計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11)之統計數據,2010 年全台灣受虐兒少人數創下歷年 來新高,高達 18,454 人,比起 2009 年多出了 5,054 人,其中兒童占 11,321 人, 少年占 7,133 人(表 2-1)。其因乃由於同年 4 月發生憾動社會的曹小妹事件,促使 國家改進通報體系,並鼓勵社會大眾及學校加強通報所致(內政部統計處,2010)。. 表 2-1 2004 年至 2010 年受虐兒少按兒童及少年分類(人) 兒少. 兒童. 少年. 合計. 2004 年. 5,796. 2,041. 7,837. 2005 年. 7,095. 2,802. 9,897. 2006 年. 6,990. 3,104. 10,094. 2007 年. 8,962. 4,604. 13,566. 2008 年. 8,436. 4,964. 13,703. 2009 年. 6,646. 6,754. 13,400. 2010 年. 11,321. 7,133. 18,454. 年別. 在受虐兒少中,女性受虐兒少為 9,558 人,占 51.79%;男性受虐兒少為 8,896 人,占 48.21%(表 2-2)。受虐年齡以 12 歲至未滿 15 歲者居多,占 23.41%;9 歲 22.
(27) 至未滿 12 歲者次之,占 19.78%;6 歲至未滿 9 歲者居第三,占 16.72% (內政部 兒童局,2011)(表 2-3)。受虐類型(人次採複選計算,共 19,179 人次)以身心虐待 14,331 人次為最多,占 74.72%,遺棄為 330 人次,占 1.72%,其它為 4,518 人次, 占 23.56%;其中身心虐待項目中常見類型為身體虐待 6,868 人次,再來依序為 疏忽 3,001 人次、精神虐待 2,292 人次、性虐待 2170 人次(內政部統計處,無日 期)(表 2-4)。. 表 2-2 2010 年受虐兒少按性別分類(人) 性別. 女性. 男性. 合計. 人數. 9,558. 8,896. 18,545. 百分比. 51.79%. 48.21%. 100%. 人數. 表 2-3. 2010 年受虐兒少按年齡分類(人). 年齡. 合計. 0-未滿. 3-未滿 6. 6-未滿 9. 9-未滿. 12-未滿. 15-未滿. 3歲. 歲. 歲. 12 歲. 15 歲. 18 歲. 人數. 2,023. 2,563. 3,085. 3,650. 4,321. 2,812. 18,454. 百分比. 10.96%. 13.89%. 16.72%. 19.78%. 23.41%. 15.16%. 100%. 遺棄. 其它. 合計. 2,170. 330. 4,518. 1.72%. 23.56%. 100%. 人數. 表 2-4. 2010 年受虐兒少按受虐類型分類(人次採複選計算). 類型 人數 人數 百分比. 身心虐待 身體虐待. 疏忽. 精神虐待. 性虐待. 6,868. 3,001. 2,292. 19,179. 74.72%. 23.
(28) 在施虐者中,施虐人數共 17,813 人,施虐身份為父母(養父母)最多,有 13,300 人,占 74.66%。施虐者年齡多居於 30 歲到 39 歲,有 6,076 人,占 34.11%(內政 部兒童局,2011)。施虐者教育程度以國中最多,其次為高中、高職(內政部統計 處,無日期)。施虐因素最多為缺乏親子教育占 39.65%,其次為婚姻失調占 21.20%,貧困位居第三占 9.48%,失業占 5.53%,酗酒和藥物濫用占 7.71%,精 神疾病占 4.49%、人格違常占 1.27%,迷信占 0.33%,童年受虐經驗占 0.96%, 其它因素占 9.38%(內政部兒童局,2011)。 上述統計資料顯示,施虐者身分以父母(養父母)占大部分,其原因可能在於 華人深受父權主義的影響, 相信「不打不成器」, 故對於管教也較為嚴厲(甯, 1999),而事實上,「不打不成器、虎毒不食子、受虐兒少必然有錯在先,才會 被打」是社會大眾之迷思(黃,2008)。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國情及文化使然,子女 被視為父母的財產,體罰是被容許的,也常被認為是對子女不當行為的懲罰,而 管教懲罰就成了虐待的藉口,加上家醜不外揚及自掃門前雪等觀念,因而親戚及 左鄰右舍常常對兒虐充耳不聞,更不會主動通報(翁,2006)。 受虐兒少通報來源前三名分別為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及醫事人員(內政 部兒童局,2011),上述統計資料顯示,醫事人員之通報率佔所有人員的第三名, 其通報率並不高,乃由於醫事人員長期缺乏兒虐防治教育,造成無法正確分辨兒 虐與處理,再加上繁重的醫療工作,可能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或 是擔心施被虐者報復而導致低通報率(翁,2006)。其原因更可從下列三項台灣護 理人員研究得到答案。湯(1998)以台北市 753 位急診、社區、學校護理人員為研 究對象,對其兒童虐待問題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傾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護 理人員未通報的原因為缺乏足夠證據、不清楚兒童虐待之定義和缺乏通報資訊。 Feng 及 Levine (2005)以 1400 位台灣的急診、兒科、精神科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 象,結果顯示 21%的護理人員表示其遇到了至少一宗懷疑虐待兒童事件,但未 通報,主要的原因為「感覺相關證據不明確」,其次原因為「對法律的權威缺乏. 24.
(29) 信心」 。Lee 等(2007)以南臺灣 238 位急診、兒科、社區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 研究指出護理人員未進行通報是因為不知如何通報兒虐待與疏忽案件及害怕因 通報而被恐嚇或捲入兒童父母的報復行為。從上研究得知,護理人員未通報之原 因大多為信心不足、害怕慘遭報復與缺乏通報知識。. 第五節 護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之法定義務與角色功能 護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之法定義務包括通報義務與保密義務,這些義務也 賦予護理人員角色責任,故茲針對護理人員之法定義務與角色功能說明如下。. 一、通報義務 (一) 通報義務之法源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第三十四條第一項明文規定醫事人員知悉兒童及 少年有遭受虐待、疏忽或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家庭暴力防治法(2008)第五十條第一項明 文規定醫事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者,應立即通報當地主管機 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05)第八條第一項明文規定: 「醫事人員於執行職務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立即向當地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即法律課以護理人員有通報之義務 (邱、李,2008)。在研究中發現護理人員未作兒虐通報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 夠的證據(湯,1998;Feng & Levine, 2005),而上述法律皆指「遇有疑似個案時」, 護理人員就有責任舉報。主管機關係指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成立的家庭暴力暨 性侵害防治中心。 (二) 通報方法 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2005)第二條前段明文規定醫事人員知悉. 25.
(30) 有應保護之兒童及少年時,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填具通報表,以電信傳真或其他科 技設備傳送等方式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落實「通報」,醫事人員應 填具通報表,以傳真等方式於二十四小時內通報該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 心。通報表共分為三種:非性侵事件,需填寫「家庭暴力與兒童少年保護事件通 報表」。性侵害事件,如果懷疑家人所為,只需填「家庭暴力與兒童少年保護事 件通報表」;若非家人所為則填「性侵害犯罪事件通報表」(翁,2006)。 但若情況緊急時,則可依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2005)第二條後段 明文規定處理:「情況緊急時,得先以言詞、電話通訊方式通報,並於二十四小 時內填具通報表,送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基本上,醫事人員應填具通報 表,以傳真等方式於二十四小時內通報該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但為 因應緊急情況,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亦設置「113」婦幼保護專線(此專 線二十四小時專人接聽,如果受虐兒童與少年正在急診接受檢查與治療,通常會 立即派社工赴現場協助處理),故若情況緊急,亦可直接撥打二十四小時全國婦 幼保護專線「113」,再儘速補交書面通報表。而電話通報至少應包括以下資訊: 受虐者之姓名、現身處何方、受傷的種類與程度、受虐的疑似原因、關係人的聯 絡方式等(翁,2006)。由上述過程可知,通報方法與流程並不困難與複雜。 (三) 法律對護理人員之保護機制 護理人員沒有確實落實通報義務的可能原因,除了不知法律對護理人員角色 功能的規範外,亦害怕慘遭恐嚇或報復(翁,2006;Feng & Levine, 2005; Lee et al., 2007),因此對通報一事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 如果護理人員瞭解法律其實對通報者設計了一道保護關卡,也許就不會對通 報抱持裹足不前的態度,這道保護關卡是由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 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共同鑄造而成,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三十四條第 五項:「通報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保密」,而家庭暴力防治法(2008)第五十條第 二項亦做相同規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05)第八條第二項規定:「通報內容、. 26.
(31) 通報人之姓名、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其身分之資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予 保密」。被保護者為通報人,而保護者為接獲通報的機構與該通報人任職的醫院 都應予保保密,這是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第六十二條,違反此項規定, 將對保護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有此保護關卡,護理人員應可 無後顧之憂,善盡通報義務(邱、李,2008)。. 二、保密義務 護理人員可能因執行職務而知悉受害人之秘密或隱私,為避免洩露病患隱 私,因此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05)、刑法(2011)均對護 理人員課以保密義務,相關法條如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第四十四條第二 項規定:「因職務上所知悉之秘密或隱私及所製作或持有之文書,應予保密,非 有正當理由,不得洩漏或公開」,同法第四十六條第三項亦規定:「任何人亦不 得於媒體、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及其他足以 識別身分之資訊」。值得注意者,對保密義務之違反,除科以行政罰緩外,亦對 其繩之以刑法,刑法( 2011)第三百一十六條明文規定「醫師、藥師、藥商、助產 士、心理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或其業務上佐理人,或曾 任此等職務之人,無故洩漏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之他人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或五萬元以下罰金」。. 三、罰則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明文規定醫事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如果發 現兒童少年有遭到身心虐待的情形,應在24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通報。若未在 24小時內通報,而無正當理由者,即是違反通報義務,將會被處新臺幣六千元以 上三萬元以下罰鍰(邱、李,2008)。護理人員若違反保密義務,兒童及少年福 利法(2010)第六十二條對此亦是科以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27.
(32) 四、護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之角色功能 國內外學者指出護理人員在防治兒童虐待議題上最主要的角色功能在於辨 識、通報、預防和教育(邱等,1993;蔡、陳,2005;Chiocca, 1998; O’Toole et al., 1996)。護理人員是保護兒童的權益守護者,不論是在學校、社區或是醫療場所 中,護理人員均有責任診斷受虐兒童,並防止兒童回到危險的環境(Jurgrau, 1990; O’Toole et al., 1996; Simth,2003),其角色功能為辨識受虐兒童,評估及記錄並書 面存檔受虐兒童之資料與提供安全的醫療檢查環境,並隨即通報家庭暴力暨性侵 害防治中心,與社工人員合作發展各種處置計畫,包括強制性親職教育、婚姻家 庭諮商輔導、兒童及少年安全與安置評估、提供維繫家庭正常功能有關之扶助及 福利服務方案、心理輔導治療、藥酒癮戒治、以及精神疾病醫療等等,並提供諮 詢、追蹤以及後續評估(內政部兒童局,2011;翁,2006)。 護理人員應該瞭解兒童虐待之定義與其特徵,才能辯識受虐個案(傅、卓, 2006)。護理人員發現疑似被疏忽或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侵害時,應告 知醫師,協助醫師進行評估,如為疑似個案,應即撥「113」專線,並於二十四 小時內補交書面通報表,完成通報後,再進行驗傷取證(邱、李,2008)。以上為 一般處理流程,但若個案有潛在危險、危及生命的情形或嚴重併發症,如頭部外 傷、危險的藥物中毒、毒品服用、大面積的外傷或燒燙傷、意識不清或痙攣、傷 口嚴重感染,應以緊急醫療處理為優先(翁,2006)。 護理人員應瞭解兒童虐待之危險因子,才能及早發現兒童虐待個案(Chiocca, 1998),因有研究指出在虐待而致死的兒童中,約有 70%過去有曾經被虐待的經 驗,假使醫護人員能適時辨識且通報,就能避免他們再度受虐(翁,2006)。另外, 民法(2010)第一千零九十條指出「父母之一方濫用其對於子女之權利時,法院得 依他方、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 權,為子女之利益,宣告停止其權利之全部或一部」,而立法理由指出「父母積 極地施虐與消極地不盡父母之義務」皆是屬於「父母之一方濫用其對於子女之權. 28.
(33) 利」,在此種情況下,法院可宣告停止父母之全部或一部的親權,藉由剝奪施虐 父母的親權進而預防受虐兒童再度被施暴,身為護理人員也應該瞭解這些相關的 法律規定,才能為弱勢的受虐兒童代言與發聲。. 第六節 教育課程對護生態度、知識與行為之影響 李(2006)針對 207 位專科護生對兒童受虐及遭疏忽課程之教學方式需求調 查,結果顯示專科護生喜歡教學方式依序為角色扮演(31.8%)、媒體教學(26.5%)、 討論會(20.9%)、課堂授課(12.9%)、專案研究(7.9%),以下研究則為研究者以多 媒體教學方法或傳統教學方法進行介入措施,茲說明如下:在傳統教學方法方 面,楊(2001)以 527 位高職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預防介入措施」對預防 高職護生扎傷事件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經「預防介入措施」後,護生於實習期 間與畢業後就業期間之扎傷情況有顯著改善。孫等(2005)以 99 位二專在職班護 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安寧療護課程對護生死亡恐懼與態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經安寧療護課程介入後,護生之死亡恐懼及死亡態度呈現較正向情形。邱(2008) 以 121 位專科四年級護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事故傷害急救教育課程對兒童事 故傷害急救的專業知識、態度與技術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護生接受課程後,其 專業知識、態度與技術顯著增加。程(2011)以 119 位北部某高職護校護理科二年 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死亡教育」對高職護生之死亡態度的成效,實驗組接 受 5 次 10 小時「死亡教育課程」 ,而對照組無接受任何介入措施,研究結果顯示 死亡教育課程可改善實驗組護生的死亡態度,降低對死亡的恐懼。 在多媒體教學方面,陳(2007)以 156 位大學護理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原 發性經痛穴位按壓法 Powerpoint 教學」對護生經痛穴位按法知識、態度及行為之 影響,實驗組接受「Powerpoint 教學」及「原發性經痛穴位按壓法指引」,而對 照組則無接受任何介入措施,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之知識及. 29.
(34) 行為更顯著提升。陳(2009)以 295 位專科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高危險藥物 教育課程對護生認知之成效,此研究提供實驗組除了接受一般課程外,尚接受 「Powerpoint 教學」、「高危險藥物學習手冊」,而對照組只有接受一般課程,研 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較對照組護生其高危險藥物知識得分更高。多媒體教學對 護生有所助益外,對護理人員亦是,在護理人員方面,張、許(2010)以 77 位加 護病房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心電圖多媒體教學課程」對護理人員心電圖 學習之成效,實驗組護理人員接受「心電圖多媒體教學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實 驗組護理人員在心電圖知識較對照組護理人員得分更顯著提升。 由上述研究結果(楊,2001;孫等,2005;邱,2008)可知,傳統課式教學可 改善護生之知識、態度與行為,而研究(陳,2007;陳,2009;張、許,2010)指 出多媒體教學合併傳統課式教學同時進行確實有助提升護生或護理人員知識,多 媒體教學如「Powerpoint 教學」可提供生動活潑的學習教材與學習環境,使學習 者更容易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成效(張、許,2010),故而多媒體教學如「Powerpoint 教學」合併傳統課式教學運用於護理教育之成效可在上述研究結果獲得印證。. 第七節 後測施測時點 介入措施執行後,後測的施測時點以何時為佳,以下數研究之研究設計可供 參考。陳(2010)探討賦權教育介入方案對第 2 型糖尿病個案自我照顧行為、自我 效能及生活品質之成效,測量時間於介入前、介入完成後一週與介入完成後三個 月。陳(2011)探討營養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全穀雜糧類食物營養知識、攝取之心 理社會因子及攝取行為之成效,測量時間於介入前、後一週及後十週。魏(2011) 探討高鈣飲食營養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成效,測量時間於介 入前、後一週及後十週。楊(2009)探討營養教育對幼兒蔬菜攝取之成效,測量時 間於介入活動前、活動後一週、活動後八週。陳(2009)探討愛滋病防治教育介入. 30.
(35) 對高中職夜校生在愛滋知識、性態度、安全性行為自我效能、危險行為之成效, 測量時間為介入前一週、介入結束後一週、介入結束後四個月。從上述研究可知, 介入措施後一星期可見成效,故本研究後測的施測時點若設定為一個星期,應屬 合宜。. 第八節 兒童虐待課程 李(2006)調查 207 位專科護理學生對兒童虐待與疏忽課程的看法,結果指出 大部分護理學生認為開設兒童虐待與疏忽之專門課程確實有必要,課程內容可以 著重於對兒童虐待及疏忽的「知識」部分,護理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為角色扮 演、其次是媒體教學。另外,在兒童虐待課程之內容方面,許多文獻指出兒童虐 待議題之重點包括:兒童虐待之定義與類型(田,1992;紀等,2007;翁,2006; 傅、卓,2006; Jurgrau, 1990; Riley, 2007)、兒童虐待之辨識(田,1992;李,2006; 邱等,1993;紀等,2007;翁,2006;傅、卓,2006;Chiocca, 1998; Feng & Levine, 2005; Jurgrau, 1990; Paavilainen et al., 2002)、兒童虐待之危險因子(紀等,2007; 翁,2006;Chiocca, 1998; Jurgrau, 1990; Riley, 2007)、兒童虐待事件之相關統計 (如受虐兒少之人數、性別與年齡,受虐類型,施虐者之身份、年齡與教育程度, 施虐因素,通報來源)(丘、江,2010;周,2006;紀等,2007;黃,2008)、護 理人員於兒童虐待議題之法定義務(通報義務與保密義務)與角色功能(李,2006; 邱等,1993;邱等,1993;紀等,2007;翁,2006;傅、卓,2006;Chiocca, 1998; Feng & Levine, 2005; Paavilainen et al., 2002),且應輔以兒童虐待之情境加以說 明,故本節茲針對下列四個案例(典型、邊緣、相反與相關案例)進行說明。. 一、典型案例 陳等(2009)以Walker和Avant之概念分析方法分析兒童虐待概念,並發展出兒. 31.
(36) 童虐待之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指具有此概念所有典型的定義性特徵,此典型案例 說明如下:三歲張小弟,被緊急送至急診,昏迷指數3分且身上有多處新舊不一 的挫傷及燙傷,檢查發現顱骨及右手骨折且肝脾有撕裂傷大量出血。張小弟父母 離異,現與母親及其失業男友同居。母親為維持生活開銷及男友毒品花費,多在 外工作。母親男友聲稱男童因玩耍不慎從樓梯上跌落;經調查,男友因吸毒及酗 酒,精神恍惚,常以香菸燙傷及鞭打男童,並未定時給予男童進食。此次係因男 童哭鬧,引起男友不悅,故以球棒毆打且將男童推下樓。母親雖知男友偶會打小 孩,但認為是男童頑皮而受處罰,並不以為意。此案例中,張小弟就醫時身上有 多處新舊傷痕。主要為照顧者惡意施暴於張小弟,且其主訴與身體檢查不符,符 合定義性特徵,故為典型案例。. 二、邊緣案例 陳等(2009)以Walker和Avant之概念分析方法分析兒童虐待概念,並發展出兒 童虐待之邊緣案例。邊緣案例係指僅符合此概念的部份定義性特徵,此邊緣案例 說明如下:七歲小華因與鄰童爭奪玩具打架,被父親使用棍子懲罰,卻失手打到 小華的生殖器,導致生殖器紅腫。父親急忙將小華送至急診,待診時顯露內疚自 責神色。醫生檢查後,發現小華身上並無其他傷害,也無因此而影響到小華的生 殖器及解尿問題。醫師告知父親此傷害之嚴重性,父親亦允諾不再犯。此案例中, 父親非惡意施打,但仍造成小華身體的傷害,符合部分的定義性特徵,故屬於邊 緣案例。. 三、相反案例 陳等(2009)以Walker和Avant之概念分析方法分析兒童虐待概念,並發展出兒 童虐待之相反案例。相反案例係指明顯地未有此概念任何的定義性特徵,此相反 案例說明如下:乙武洋匡,出生時被診斷為「先天性四肢截斷症」。父母從不因. 32.
(37) 殘障而限制其活動,帶他外出、就讀一般學校,養成他不依賴人的獨立個性,逐 漸長成獨立而有自信、樂觀的人。如今的他是名作家及記者,積極到各地去演講, 推動「無障礙空間與心靈」的公益活動。他以樂觀當雙手,以自信當雙腳,從不 自貶也不虛度生命。此案例中,並未有符合兒童虐待的定義性特徵,所以為相反 案例。. 四、相關案例 陳等(2009)以Walker和Avan之概念分析方法分析兒童虐待概念,並發展出兒 童虐待之相關案例。相關案例係指與此概念相關,卻非此概念的個案,此相關案 例說明如下:小明為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在校因偷錢被抓,老師將此事件通知家 長。回家後,父親雖生氣,但仍讓小明解釋偷竊之因,並說明偷竊嚴重性。為了 讓小明記住此事不可為,故以罰寫「再也不偷錢」一百次作為警惕,小明亦向父 親允諾絕不再犯。此案例中,小明因不當行為受罰,而父親是出於正向心態而處 罰,並未造成小明任何傷害,因此,為相關案例。. 第九節 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議題之態度、知識、認知與通報傾向 保護兒童是護理人員的責任,所有的護理人員都有通報兒童虐待事件之責任 (Smith, 2003)。護理人員對於兒童虐待之辨識及責任通報的相關知識不足(陳, 2010;湯,1998;Blakeley& Ribeiro, 1997; Feng & Levine, 2005; Feng et al., 2005; Lee et al., 2007; O’Toole et al.,1996; Paavilainen et al., 2000; Paavilainen et al., 2002) 與工作負擔大而無心進行通報(Appleton,1996),可能使受虐兒童及暴力家庭無法 在第一時間被確認與通報,因而無法挽救在暴力陰影下的兒童。國內外均有研究 針對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議題之態度、知識、認知與通報傾向進行探討,本文茲 就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33.
(38) 一、國外研究 Tilden、Schmidt、Limandri、Chiodo、Garland和Loveless (1994)以1588位醫 護人員為研究對象,以郵寄問卷方式調查護理人員對家庭暴力的處理態度與經 驗,研究結果發現13.3%的護理人員不同意自己是家庭暴力責任的通報者,39% 的護理人員認為強制通報對受虐兒童個案並無幫助。O’Toole等(1996)亦是以郵寄 問卷方式進行研究,欲瞭解1036位急診護理人員、兒科護理人員、社區護理人員、 學校護理人員如何判斷與發現疑似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 最先將重點放在兒童受害的程度、行為表現,研究並指出護理人員希望能得到更 多有關兒童虐待事件之資訊。Blakeley和Ribeiro (1997)的調查顯示164位兒科及社 區護理人員對於兒童性虐待的在辦識、治療與轉介受虐兒童之知識並不足夠,且 在照護受虐兒童時普遍缺乏自信。Paavilainen等(2000)調查20位校護如何辨識兒 童虐待與評估其家庭,研究結果發現校護辨識兒童虐待的知識不足,而虐待兒童 的家屬認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支持與照顧。Paavilainen等(2002)以317位兒科、精神 科與內外科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兒科護理人員認為兒虐議題之教育訓 練極為重要,研究結果顯示:40%的護理人員從未照顧過受虐兒童,71%護理人 員認為辦識兒童虐待個案並不容易,73%的兒科護理人員認為需加強兒童虐待議 題之教育,37%的兒科護理人員認為需要接受身體虐待議題的訓練,46%的兒科 護理人員認為需要接受精神虐待議題的訓練,37%%的護理人員認為需要接受兒 童性虐待議題的訓練,37%的兒科護理人員認為需要接受疏忽議題的訓練。研究 結果更進一步指出比起沒有照顧過受虐兒童之護理人員,有照顧過受虐兒童之護 理人員認為辦識兒童虐待個案更為困難(p<0.001)且更須要接受兒童虐待相關訓 練(p<0.005)。. 二、國內研究 田(1992)以 491 位教育人員、醫療人員(指台北市公私立醫療院所職業之兒科. 34.
(39) 醫師及護理人員)、警察人員、社工人員、保育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得爾法(Delphi) 調查法探討兒童虐待責任報告制,217 位研究對象認為有合理虐待跡象即可通 報,146 位研究對象認為一定要確切才通報,82 位認為只要懷疑就應該通報,並 建議加強專業人員與一般社會大眾兒童保護意識教育,並開辦訓練課程,以提升 專業人員辨識兒童虐待能力。 湯(1998)以台北市 753 位急診、社區、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對其兒童 虐待問題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傾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僅 23.6%的研究對象 知道兒童福利法中規定護理人員是法定報告人;46.5%的研究對象知道兒童保護 機關接受匿名通報;36.9%的研究對象曾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疑似受虐兒童,其中 20.1%曾執行通報,而未通報的原因為缺乏足夠證據、不清楚兒童虐待之定義、 缺乏通報資訊;有 58.6%的社區護理人員、44.7%的急診護理人員、38.6%的校護 不知道如何通報疑似受虐兒的個案;在辨識兒童虐待的能力方面,護理人員對身 體虐待之辨識能力最高,對精神虐待知辨識能力最低。 Feng 及 Levine (2005)以台灣 1400 位急診、兒科、精神科護理人員為研究對 象,調查兒童虐待法律通報及通報動機之態度,結果顯示 86%的護理人員未有曾 通報受虐個案的經驗,21%護理人員對於疑似受虐兒童並無進行通報,究其最主 要的原因為「感覺相關證據不明確」 , 「對法律的權威缺乏信心」為其第二主因; 80%的護理人員表示未曾接受過任何有關兒童虐待的教育,約 75%的人認為他們 在兒童虐待之護理教育及職前在職教育不足,而大部分的護理人員則缺乏法律通 報的知識,但認為其有通報義務。若通報者缺乏對於兒童虐待的辨識與通報之專 業知識,就會影響通報者對通報與界入受虐兒童個案的自信心。 Feng 及 Wu (2005)以台灣 1362 位急診、兒科、精神科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 探討影響護理人員的態度、認知(subjective norms)、感受掌控力的程度(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與對兒童虐待通報之知識對通報傾向之影響,此研究以八個兒 童虐待情境(含括四種虐待形式: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來了解護. 35.
(40) 理人員面對此八個兒童虐待情境是否會進行通報,其中四個情境為嚴重的兒童虐 待案例,另四個情境為較不嚴重的兒童虐待案例。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態 度、常規、感受掌控力的程度、對兒童虐待通報的知識可預測護理人員對「嚴重 兒童虐待個案」與「較不嚴重兒童虐待個案」的通報傾向,其解釋力為 85%至 95%。 Feng等(2005)以18位台灣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使用質性研究方式探討對於 兒童虐待處理經驗與看法,從訪談資料建構出四個主題,第一為「兒童虐待之意 義」 ,第二為「衝突」 ,第三為「挫折感」 ,第四為「護理人員角色」 ;在兒童虐待 意義部分,許多護理人員不清楚兒童虐待的相關法規,也不清楚護理人員在法律 上的責任,兒童虐待是一非常複雜的觀念,但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定義則只限於 身體虐待的觀念,其中有一急診護理人員表示在其經驗中,兒童虐待就是兒童身 體遭受傷害,而在短時間判斷出精神傷害是很困難的;少部分護理人員提到精神 虐待與性虐待,但沒有人提到疏忽;部分護理人員提到對兒虐的定義感到混淆, 沒有辦法清楚定義兒童虐待。影響護理人員採取通報與否的關鍵是護理人員所認 知之兒童遭受虐待的嚴重性,但只限於身體層面。在衝突部分,有時護理人員會 認為兒童虐待是屬於個人家務事;在挫折部分,護理人員會因其工作量太大、缺 乏通報知識與能力,而無法通報感到挫折;在角色部分,認為護理人員其角色功 能應具備敏感性、評估、協調、照顧與保護受虐兒童,護理人員間互相支持。 Lee等(2007)以南臺灣238位急診、兒科、社區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 台灣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與疏忽之的認知、態度與知識,研究結果顯示70%的護 理人員認為其需要更多有關兒童虐待與疏忽的教育訓練課程;僅30%受訪者(兒 科護理人員,急診護理人員,社區護理人員)曾通報過兒童虐待與疏忽案件,而 有59%的受訪者知道如何通報疑似兒童虐待與疏忽案件。護理人員的認知(β = .475)、態度(β= .265)及知識(β= .246)能預測通報行為,解釋力為60%。在未通 報之原因方面,大致如下:未通報的護理人員認為其從未照護過可疑兒虐案例、. 36.
(41) 因其不知如何通報兒虐待與疏忽案件及害怕因通報而被恐嚇。 陳(2010)以 588 位南台灣診所及衛生所護理人員(79%為衛生所護理人員、 20%為診所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社區護理人員處理兒童虐待之臨床能 力,研究結果顯示社區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知識不足,僅有 15.8%的社區護理人 員答對全部的專業知識題項,且僅有少數護理人員(4.6%)有通報之經驗且接受兒 童虐待相關教育。 林(2011)以 160 位台北市及宜蘭縣國小校護(台北市為 101 位,宜蘭縣為 59 位)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城鄉的小學校護對兒童虐待相關議題之知識、態度、 認知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台北市與宜蘭縣校護在兒童虐待的知識、態度、認知 上沒有差異。 上述之研究均多以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而李(2006)則是國內唯一一篇研究 文章以護生為研究對象。李(2006)以 207 位南部專科學校具有一個月以上的臨床 實習經驗的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專科護理學生對兒童虐待及疏忽的認知、 知識與態度,並了解護理學生對兒童虐待與疏忽課程的看法,來做為未來醫護學 校在兒童虐待方面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的確有必 要開設專門之兒童虐待及疏忽教育課程。. 第十節 影響兒童虐待態度、知識與通報傾向之其他因素 在影響兒童虐待態度、知識、通報傾向的因素方面,曾被研究的社會變項為 「性別」 、 「年齡」 、 「宗教信仰」 、 「護理執照」 、 「曾發現疑似兒童虐待個案」 、 「個 人是否曾接受過兒童虐待議題之相關課程」、「本身為兒虐受害者」,本研究茲針 對此七因素對兒童虐待議題的知識、態度、通報傾向之影響說明如下。. 一、性別. 37.
Dokumen terkait
北臺灣某區域醫院護理人員工作特性與核心照護能力 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Self-Evaluation of Nursing Core Competencie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Metropolitan Hospitals Nurses in North Taiwan 彭淑媛 Shu-Yuan Peng.. 指導教授:黃秀梨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