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討論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61-100)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產前「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對 初產婦產後母育信心與母嬰依附之成效,依據研究目的與結果分為「檢力說明」、

「產前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對母育信心之影響」、「產前 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對母嬰依附之影響」、「研究限制」、

「研究建議」及「結論」六個部份進行討論,詳述如下:

第一節 檢力說明

本研究預估效果量(effect size f)為0.3(medium),運用Gpower 3.0 windows

ANOVA:repeated measure 計算樣本數,設定α值為0.05,雙尾檢定,統計檢力

(power)為0.8,測量次數為 3次(n=3),得知樣本數每組為31位;為預防研究進

行中之樣本數流失,進而影響研究結果,因此預估樣本數流失率為20%,預計總 收案人數為78位,分實驗組及對照組二組,每組樣本數為39位。但實際全程參 與研究之人數為32位,其中對照組15位及實驗組17位,此樣本數能否達到足 夠之統計檢力,本研究以 Gpower 3.0 套裝軟體估算之。在母育信心部分,以母 育信心量表後测2得分計算,實驗組後测2得分為46.76(SD=9.22),對照組後测 2得分為50.73(SD=7.47),Gpower 3.0套裝軟體估算效果量(effect size f)為0.66,

若效果量(effect size f)為0.66,本研究此樣本數(對照組15位及實驗組17位)之收 案人數,則統計檢力僅達66%。在母嬰依附部分,以母嬰依附量表後测2得分計 算,實驗組後测2得分為80.35(SD=8.40),對照組後测2得分為83.33(SD=5.63),

Gpower 3.0套裝軟體估算效果量(effect size f)為0.59,若效果量(effect size f)為

0.59,本研究此樣本數(對照組 15位及實驗組 17位)之收案人數,則統計檢力僅

達59%。

第二節 「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產前教育課程」對

母育信心之成效

本研究假設一為:實驗組之母育信心程度於產後第3天(後测1)及產後第14 天(後測2)之施測點較對照組高。

以重複測量變異數(repeated measure ANOVA)分析兩組之母育信心於產前 (前測)、產後第3天(後测1)及產後第14天(後测2)之變化與差異。以GEE進行整體 分數檢測兩組分別於「組別」、「時間」、及「組別與時間」之交互作用下進行介 入成效之分析,並瞭解共變數對介入措施成效之影響。

經時間之演變,實驗組、對照組研究對象之母育信心平均總分曲線變化有 上昇之趨勢(圖4-3),但以Repeated measure ANOVA檢定分數變化,無論實驗組 或對照組其母育信心平均總分,於產後第3 天(後测1)及產後第14 天(後测2)皆 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p>.05)(參閱表 4-2);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之母育信心得 分,不論有無「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之介入,隨著時 間以及與寶寶接觸時間增加而上升,但有無共變數之影響則需以 GEE 來進行分 析。以 GEE 進行整體分數檢測,就「組別」方面,無論有無時間與組別之交互 作用或是共變數之影響,實驗組之母育信心得分皆較控制組低1.2~3.2分,但無 顯著差異(p>.05);在「時間」方面,檢視整體母育信心得分,無論有無時間與 組別之交互作用之影響,產後第14天(後测2)母育信心得分較產前(前測)及產後

第 3 天(後测 1)高,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p<.05),此結果與 Repeated measure

ANOVA檢定之分數變化不謀而合;在「時間與組別」之交互作用影響下,實驗

組後测1及後测2母育信心得分與對照組組後测1及後测2母育信心得分,皆無 顯著差異(p>.05),由上述分析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不論有無「嬰兒行為訊息 (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之介入,其母育信心得分並無顯著差異;在共 變數方面,「生產滿意度量表」皆會影響母育信心得分狀況(p<.05);因此,本研 究結果與研究假設ㄧ不一致。

根據郭等人(2000)以「個別性護理指導」針對初產婦產後母育信心研究中,

其前測於產後出院前1天進行,住院期間二組皆接受醫院ㄧ般常規衛教,出院當 天實驗組接受「個別性護理指導」,對照組則沒有接受「個別性護理指導」,後測 於出院 2 週後進行,其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後測(出院 2 週後)母育信心程度 (p<.05)及前後測母育信心改變量(p<.001)方面明顯高於控制組。Yang 等人(2004) 以「系統性出院護理計畫(SDNP)指導」針對零至六個月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童母 親之母育信心研究中,其前測於病童自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時進行,實驗組之 母親於出院前2天接受醫院有關先天性心臟病童之衛教以及「系統性出院護理計 畫(SDNP)指導」平均6小時,出院後第1週居家訪視平均1.5小時,研究過程中 若有照護問題可隨時以電話尋求諮詢,控制組則接受醫院有關天性心臟病童之衛 教,於病童出院後一週進行後測1及一個月進行後測2,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母育 信心程度,於病童出院後一週(後測 1)(p<.05)及一個月(後測 2)(p<.001)皆高於控 制組。Kuo等人(2005)以「非同步網路新生兒照護教育」針對初產婦產後母育信 心之研究中,實驗組於妊娠32~34週開始接受「非同步網路新生兒照護教育」, 上網學習時間與次數不受限制,產後出院前亦接受醫院常規衛教,控制組則於產 後出院前接受醫院常規衛教,二組於產後第2週接受前測,於產後第6週接受後 測,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產後 6 週(後測)母育信心程度(p<.001)及前後測母育信心 改變量(p<.001)方面明顯高於控制組。

本研究結果與上述三篇研究結果研究相異之可能原因為:母育信心會受母 親本身之特質與嬰兒特性的影響,其中嬰兒之特質亦包括嬰兒的健康狀況、早產 等問題(Mercer, 1981; Koniak-Griffin, 1993),但Zahr(1993)在墨西哥一項有關低出 生體重兒與足月兒母親的母育信心研究中發現,兩組母親的母育信心程度並無顯 著差異,其原因可能是早產兒母親比足月兒母親從家人或朋友處獲得較多的支 持,因此研究對象之不同可能造成本研究結果與Yang等人(2004)之研究有所不 同。有關護理研究之介入措施眾多,許多文獻提中及有關介入措施之劑量與頻率 之監測,並不適用於有的護理介入措施,其最好之處理方法就是有實證依據(Reed

et al., 2007),上述三篇研究中除了郭等人(2000)未明確顯示介入措施之劑量外,

其於兩篇介入措施之劑量與持續時間明顯高於本研究,因此介入措施之劑量、頻 率與持續時間之不同,可能造成本研究結果與上述三篇之研究有所差異。由文獻 探討可知,母親角色之獲得是由情感與行為兩個部份所組成,而母育信心則是指 其中的情感部份(Mercer, 1981; Rubin, 1984; Walker, Crain, Thompson, 1986b) ;根 據Mercer(1986)之研究顯示,有三分之ㄧ的初產婦於產後第二週可完成母性角色 的確認,此時在新生兒之照顧上顯現出更有自信;亦有少數部分研究發現產後4~6 週的母育信心與其母性行為有顯著相關(Walker, 1986a);因此研究施測的時間點 即形成一個很重要之關鍵,本研究之後測2施測點與郭等人(2000)之研究相同 外,Kuo等人(2005)研究中的前測施測點於產後第2週,後測之施測點於產後第6 週,其實驗組前測(產後第2週)之母育信心平均得分為47.47(SD=6.55)與本研究實 驗組後测2(產後第14天)之母育信心平均得分為46.76 (SD=9.22),兩者在相同施 測點之母育信心平均得分差異不大,由此推論本研究母育信心施測點之結果無顯 著差異,有可能只是落在母育信心剛開上升之起點,因無後續之施測點可與Kuo 等人(2005)之研究相比較,故看不出其介入措施之成效。

Curry(1983)和Zahr(1993)認為藉由嬰兒照護知識之增加及角色之調適,可以

增加其母育信心;而適時且適當的運用衛教指導,則可增進母育信心(Ruchala &

Halstead, 1994)。由本研究結果可知母育信心會隨著時間以及與寶寶接觸時間增 加而上升,雖然介入措施最終之成效無差異,或許本研究之介入措施可以提前將 母育信心上升的點激發,但因本研究統計檢力僅達66%,且無質性訪談來輔助解 釋實驗組些許研究對象於後测2之表現,故無法進一步推論,仍需未來的研究進 ㄧ步探討之。

第三節 產前「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對

母嬰依附之成效

本研究研究假設二為:實驗組之母嬰依附程度於產後第3天及產後第14天 之施測點較對照組高。

以重複測量變異數(repeated measure ANOVA)分析兩組之母育依附於產前 (前測)、產後第3天(後测1)及產後第14天(後测2)之變化與差異。以GEE進行整體 分數檢測兩組分別於「組別」、「時間」、及「組別與時間」之交互作用下進行介 入成效之分析,並瞭解共變數對介入措施成效之影響。

經本研究之各施測點發現,實驗組研究對象之母嬰依附平均總分曲線變 化,由前測至後测1施測點有上昇之趨勢,但至後测2則有明顯的往下降之情況,

反觀,對照組則是經時間之演變,其母嬰依附平均總分曲線變化有上昇之趨勢(圖

4-5)。以Repeated measure ANOVA檢定二組分數變化,無論實驗組或對照組其

母嬰依附平均總分,於產後第3 天(後测1)及產後第14 天(後测2)皆未達統計上 顯著差異(p>.05),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之母嬰依附得分,不論有無「嬰兒行為 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之介入,並無明顯之成效,但有無共變數 之影響則需以GEE來進行分析。以GEE進行整體分數檢測,就「組別」方面,

無論有無時間與組別之交互作用或是共變數之影響,實驗組之母嬰依附得分皆較

控制組低 0.42~1.6 分,但無顯著差異(p>.05);在「時間」方面,檢視整體母嬰

依附得分,有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之影響,產後第14天(後测2)母嬰依附得分較

產後第3天(後测1)高,但無顯著差異(p>.05),由此可推論母嬰依附得分易受時

間與組別交互作用之影響;在「時間與組別」之交互作用之影響下,實驗組後测 2 vs 前測之母嬰依附得分比對照組後测 2 vs 前測得分低,但皆無顯著差異(p

>.05),由上述分析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不論有無「嬰兒行為訊息(infant behavioral cues)教育課程」之介入,其母嬰依附得分並無顯著成效;在共變數方 面,「生產滿意度量表」會影響母嬰依附得分狀況(p<.05);因此,本研究結果與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61-100)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