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孔門四科詳細.docx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孔門四科詳細.docx"

Copied!
17
0
0

Teks penuh

(1)

顏回:

德行 顏回

子淵

(顏 淵)

1.一生跟隨孔子學習,未曾出仕,即使生活貧苦卻不改其樂,孔 子讚其「安貧樂道」。

2.學問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問其志向,言:「願無伐善,無 施勞。」

3.哀公問孔子認為哪個弟子最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 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 也。」

4.四十一歲就去世,孔子哀慟地說:「天喪予(天要亡我)!天喪

予!」

5.後儒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尊稱為「復聖」。

雍也第六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顏回是位有賢德的人啊!他用餐只吃一小竹筐的乾飯,喝 湯只喝一瓢的清水,居住在狹隘曲折的巷子裡。這種困苦的生活,一般人 是無法忍受而憂愁不已,但是顏回卻依然不改變他原來的快樂。顏回真是 一位賢者啊!」

「子曰:『賢哉!回也。』」,這是孔子讚歎的話,能得到孔子如此稱 讚,那是非常難得。「賢」是有才能,有善行,只差聖人一等而已。顏回,

字子淵,是唯一得到孔子稱讚「好學」的學生,列在德行科的首位弟子。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簞」是竹筐,「瓢」 是用瓠瓜對剖,

拿來舀水的用具,都是粗陋克難的餐具。用餐只吃一竹筐的乾飯,沒有其 他美食;只用瓢子舀水當作湯來喝,食物簡單貧乏,只是為了果腹而已。

「陋」是狹隘的意思,「巷」是曲曲折折的小路,「在陋巷」,住的地方

偏僻不講究。從以上三點,知道顏淵對生活的享受並不在意,只要勉強度日就可以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堪」,是忍受的意思。一般人無法忍受這種生活而整日憂愁。

「不改」,是原來就有的,現在遇到不同的環境,還是保持不變。顏淵「不改其樂」,可見顏淵原 來就很快樂,現在生活再怎麼困苦,仍然保持原先的快樂,一點憂愁都沒有,這正是「貧而樂」的

(2)

「顏回,你問得很好啊!貧窮能夠像富有一樣,要知足,心中沒有奢求的欲望。低下能夠像高貴一 樣,必須謙讓有禮。沒有勇猛的力氣卻是有著威嚴,要對人恭敬,不失禮於人。要終身沒有憂患災 難,說話就應謹慎。以上這四點,即使上古的聖人也是這樣實踐,顏回你一定能夠做到最好的。」

可見知足謙讓、恭敬慎言,才是學習的著力點,外在的貧賤、勇猛、患難,並非學道君子在意之 處。

(3)

不遷怒,不貳過

[原文]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

今也則亡④。」

(《論語・雍也》)

[注釋]

①不遷怒:後人有兩種理解:一是不要讓怒氣繼續發展,升高;二是不要把怒氣發到別人身上去。

②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

④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

(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 那樣好學的人)了。」

[感悟]

顏回29歲時頭髮就全白了。他過早地死去,孔子哭得十分傷心。可是,孔子竟然只說了他有這樣兩 個優點,可見這兩點有多重要了。

對「不遷怒」的兩種理解有個共同點,就是要自我克制。人在發怒的時候,情緒難以控制,往往失 去理智,會做出更錯的事情來。所以,林則徐給自己寫了一個條幅「制怒」。有一次,他的下屬做 錯了事,林則徐一氣就摔了茶杯。這時他看見了條幅,馬上冷靜下來,自己把破茶杯收拾了,把桌 子抹乾凈了。美國早年的總統林肯告誡子女說:如果遇見生氣的事情,就在心裡從一數到十;假如 怒火中燒,那就數到一百。這也就是要克制發怒。

(4)

先進第十一(八)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註釋」

噫:音依。又音億,傷痛聲,猶「唉」。

天喪予:天是上天,神靈。喪,亡失。予,是「我」。言顏淵喪亡,使己道不能行,和上天欲滅亡 自己一樣。連說兩句,哀痛已極。

「語譯」

(一)顏淵死了,孔子歎道:「唉!這是天要亡我啊!這是天要亡我啊!」

(二)顏回死,孔子傷痛欲絕地說:「唉!顏回死了,吾道何人能繼?這等於上天要滅絕我一樣 啊!」

本章是孔子痛悼聖道將因顏回之死而失傳于人。

孔子晚年的三大打擊是(1)兒子孔鯉之死。(2)愛徒顏回之喪。(3)弟子子路之亡。其中以顏 回之喪,哭的最悲慟。尤其是周遊列國、返回魯國之後,深深覺得自己已經衰老,體力、意志都逐 漸趨於衰竭,有感於自己在有生之年,恐怕無法實現自己所懷抱的以仁道救世的理想,唯一的希望 是寄託在一個能繼承道統、薪火相傳的弟子身上,在門下弟子中,只有顏淵的賢德,最受孔子所倚 重,換句話說:顏淵在孔子的心目中,是唯一能傳述道統的人,如今顏淵一死,對孔子是很深的打 擊,由此可知他的心情是如何悲切、沈痛啊!

(5)

閔損 子騫

1.以孝行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讚其孝順:「孝哉閔子騫,人 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真孝順呀,別人對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 的話,都沒有異議。)

2.學養工夫充於內、行於外,和樂適度。

3.識見過人,廉潔自持,《史記》裡說他:「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 祿。」

先進第十一(四)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註釋」

閔子騫:春秋魯國人,名損,字子騫。性孝友。少時母死,後母對他虐待,把棉衣給自己生的二子 穿,把內實盧花的衣給子騫穿;父知,欲與後母離婚;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 止。母亦感悟。及長,為孔子學生,以德性稱。按「孝哉閔子騫」一語,一說是孔子述當時人說的 一句話,不然孔子不會稱弟子以字。此亦篇首按語所說與前十篇不同點之一。

人不閒…之言:閒音諫,非議。昆弟即兄弟。言父母兄弟稱其孝友,人皆信之無異詞。見朱解。

然劉氏正義則謂不字作無字解。人無非閒之言,乃無非其父母昆弟之言。二者仍以朱解為勝。

「語譯」

(一)孔子說:「閔子騫真孝順啊!旁人對於他父母兄弟稱美他的話都相信不疑。」

(二)孔子連聲讚美道:「真是孝順啊!閔子騫這個學生的孝行,不獨其父母兄弟至親之人稱讚他,

其鄉里社會人人之公論,亦稱其孝。」

本章記孔子讚美閔子騫之孝行。

中華文化最足以傲視世界,最可以用來挽狂瀾於既倒的本錢便是「孝道」,此德給人類的前途帶 來光明的希望,亦是中華復興的基石,「孝」是一帖利己益人的補藥,有了「孝」,人的生活才有 意義;一旦否定了「孝」,與禽獸何異哉。

(6)

冉耕 伯牛

1.言行少見於典籍,可能是因為生病早逝的關係。

2.病重時,孔子去慰問他。從窗外握他的手,嘆道:「亡之,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沒道理啊,這是

命啊!這樣好的人,怎麼會生這樣的病!這樣好的人,怎麼會生這樣的病呢!)

痛惜冉耕有德行而遇惡疾。

雍也第六(八)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

「註釋」

伯牛有疾:伯牛姓冉名更,字伯牛。家語說與冉雍同族。是孔子的學生,有德行。有疾,生惡病,

朱子說先儒以為生癩。癩即大痲瘋。

問之:問是探視。之,猶「他」,指伯牛。

自牖執其手:牖音有,窗洞。包咸注:「牛有惡病,不欲見人,孔子從牖執其手。」朱注:「禮,

病者居北牖下。君視之,則遷於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視己。時伯牛家以此禮尊孔子,孔子不敢當,

故不入其室,而自牖執其手。蓋與之永訣也。」

亡之命矣夫:夫音扶,助詞。意為要死了,這可能是命中註定的吧!一作亡音無,言無生此病的 道理,難道是天命嗎?亦有理。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謂這樣的好人,而今害這樣的惡病。重複再說是表示哀痛已極。

「語譯」

(一)伯牛病重,孔子去看他。從南窗外握住他的手,嘆息著說:「唉!如果真不行了,豈非天 命!這樣好的人,怎麼會生這樣的病呢!」

(二)冉伯牛患重病,孔子因師生情篤親自去探問。孔子從窗外握住他的手,痛心感慨地說:

「你沒有生這種病的道理,如今卻生了這種病,大概是命中註定的吧!像你這樣的好人,怎麼會生 這種不治之病啊!」

本章是記孔子師生之情誼。

伯牛究竟生什麼病?如今已不可考,史記弟子傳只說:「伯牛有惡疾。」前人曾以為是癩病,就 是痲瘋病。

孔子去探問伯牛疾病的時候,病況已經很嚴重,伯牛大約怕老師受到感染,辭而不見,這時,孔 子如果一定要進入室內,怕有傷伯牛的心,如果不見伯牛,又不忍失去師生訣別的最後機會,於是 從窗外握住他的手,說出悲傷惋惜的話,可見孔子的人情味何等深厚。

(7)

冉雍 仲弓

1.冉雍的父親地位微賤,但他並未因為出身不好而影響其進德修業之 路。

2.孔子曾言:「雍也,可使南面。」認為他可以擔任諸侯。

3.孔子以「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稱其德行。(毛

色駁雜的牛所生的小牛,牠的毛色純赤而且頭角端正,人們雖想不用牠來做祭 牛,但山川之神怎肯捨棄牠呢?這是以牛生子比喻父賤而子賢。)

雍也第六(四)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註釋」

子謂仲弓曰:這是孔子批評仲弓這人而說的意思。仲弓即冉雍。朱注:「仲弓父賤而行惡,故夫 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惡不能廢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賢,自當見用於世也。」

犁牛:毛色黃黑相雜的牛,屬下品,只能耕田,不能供祭祀用。

騂且角:騂音辛,純赤色;周人尚赤,故牲用騂。角音決,是牛角周正而長短和式。

勿用:不用來祭祀。

山川其舍諸:山川,指山川的神靈。舍今做捨,放棄。諸,語助詞,猶「乎」,表疑問。

「語譯」

(一)孔子評論仲弓說:「耕田的牛生下來的小牛,卻是毛色純赤,而且頭角端正;雖然有人不 用牠來做祭牛,但山川之神怎肯捨棄牠呢?」

(二)孔子談論仲弓之賢說:「毛色駁雜的耕牛,不能用來祭祀,但生下的小牛,毛色純赤,而 且長出端正、適長的頭角,最適合做祭祀的標準;雖然有人以為牠出身微賤,是毛色駁雜的牛所生,

不想用牠來祭祀,但那山川的神靈難道肯捨棄牠嗎?」

本章是孔子說仲弓之父雖賤且惡,但不應捨棄其子之賢才。

俗云:「歹竹出好筍」,父親雖微賤,而子女高強者,實大有人在,如:生性兇殘而又無主見的 瞽叟,卻生出個代表賢君的舜帝。

天地無不以德為貴,德又莫上乎孝,仲弓以賢孝聞名於世,善修己身,德業彪炳,孔子喻為可使 南面之賢貴;可見天助自助者,山川之神敬之,人間聖王亦敬之。

(8)

宰予

子我

(宰 我)

1.個性不受禮法拘束,獨行其是,在《論語》中在「晝寢」、「三年之 喪」等篇章與孔子有衝突。

2.宰我晝寢,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3.宰我的言行讓孔子從「聽其言而信其行(聽一個人的話便相信他的品

行)」的態度轉變成「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一個人的話還要觀察他的品行 作為)」,並勉勵宰我要言行一致。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

,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 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 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

宰我問:「要為父母守喪三年,其實一年就夠久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 會敗壞,三年不習樂,樂一定會荒廢。舊的穀子已經吃完,新的穀子才剛要登 場,鑽木取火的木頭也都換了,所以守喪一年也就可以終止了。」

孔子說:「居喪期間吃好的米飯,穿錦鍛的衣服,你可以心安嗎?」

宰我說:「可以!」

孔子說:「既然你可以心安,那你就做吧!君子守喪時,吃到好的東西也不覺 得甘美,聽到好的音樂也不覺得快樂,日常生活起居自然也不能過於安逸,所 以不願這麼做。現在既然你能心安,那你就去做吧!」

宰我出去後。

孔子說:「宰我,真是不仁啊!嬰兒生下來三年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 年的喪制,是天下通行的喪制。宰我,這個人有沒有三年的愛心來追懷他的父 母呢?」

讀後:

三年之喪,這是遠古的禮制,於今工商業之社會,在分秒必爭下,其行之也難

。不過,其所強調的是發自其內心之真實情感,而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固有禮制

。宰我,這個學生勇氣十足,竟敢口出不敬,直接挑釁三年之喪。

這時,孔子才一語點出其精神之所在,嬰兒生下來之後,完全沒有行為能力,

必須藉由父母三年不離身影的照顧,慢慢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進而與外在的 世界接觸,透過學習而乃期於有成。這一路上無怨無悔的付出,並終其一生無 改於對子女之愛護,這就是父母的恩德。

最後孔子也感嘆說:「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很值得為人子女三思 啊!三年只是報答父母最初的生養之恩而已,更何況於不分晝夜,教育栽培及

(9)

至長大成人。

(10)

端木賜 子貢

1.能言善辯,長於口才,是孔門中最善於外交活動的能人。

2.善於經商,是春秋時代著名富商。但其並不勢利,反而樹立富而好禮 的典範。

3.善於提問,能舉一反三。孔子讚:「告諸往而知來者。」

4.善於方人(批評別人),也能自我評鑑。當孔子要他與顏回相比,他自

承不如,謂:「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謙虛中又帶 著一股自信。

5.對孔子學說的宣揚與維護有卓越貢獻,《史記‧貨殖列傳》記:「使 孔子名布揚於天下。」

6.孔子死後,他守墓六年,可見師生情誼之深。

端木遺風

端木賜,即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善貨殖(擅長做生意),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 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他經商事有記載。

子貢像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不僅聰明好學,仁義孝道,更是一個商業奇才,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非常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把財 富用來資助老師孔子。在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描述的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 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子貢不僅是一個大學問家,還是一個外交家,在他的周旋下,許多干 戈化作了玉帛,處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外,子貢理財經商上還有著卓越的天賦。子貢依 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1] 。雖然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但他在經商過 程中始終堅持誠信原則[1] ,而且把財富作為他實現理想抱負的工具,在得知老師孔子去世後,子貢 從南方趕回來,把南方的楷樹移栽到老師墓邊,並在孔子墓旁搭了個茅棚,守孝三年,三年後子貢 又加了三年,一共為老師守陵六年[1]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 業鉅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和仁義、誠信上的修為。因為子貢複姓端木,所 以被稱為“端木遺風”。“端木遺風”的中心意思被司馬遷總結為:“君之愛財,取之有道”的財 富理念。子貢經商始終秉承“誠信和誠實”的原則[1] 。

中國古人財富觀不僅包括對財富的終極作用的認識,獲取財富的途徑也很重要。被稱為儒商鼻祖的 孔子弟子子貢也被作為財神爺的形象被後人所供奉,端木遺風的故事幾乎家戶喻曉[1] 。

(11)

冉求

子有

(冉 有)

1.出身微賤,長於政事且勇武善戰,是相當有才幹的人。

2.孔子認為「求也藝(多才能)」,可以管理政事,又說:「求也,千

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邑長、家臣)。」

3.善理財。在擔任季氏家臣時,因幫助季氏搜括財富,受到孔子譴 責:「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聲討其罪)可也!」

先進第十一(十六)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註釋」

季氏富於周公:季氏,魯卿(相)季康子。周公,魯始祖,曾佐武王,相成王,封魯國。

求也為之聚斂:求是冉求,字子有,亦稱冉有或有子;孔子的學生。之,指季氏,聚斂即收刮錢財。

時冉求為季氏宰(家臣)。

附益:附在舊有財產上,使之更加增多。

小子鳴鼓而攻之:小子,老師命學生之詞。鳴鼓而攻,作戰鼓行進擊而無所畏懼,以喻聲討其罪。

「語譯」

(一)季氏的財富超過王室至親的周公,冉求還幫助他搜刮使他更富有。孔子說:「他不是我的門 徒了,你們大家聲討他的罪惡,儘量攻擊他好了!」

(二)季氏的家產超過周公,而冉求卻還幫助他苛徵賦稅,搜刮民財,去增加他的財富。孔子深惡 痛絕,因而跟弟子們說:「這不像是我的門徒啊!你們大家可以擊起鼓來,去聲張他的罪過,討伐 他!」

本章是孔子嚴斥冉有助季氏搜刮民財,並間接警告權臣季氏。

冉求身為季氏家臣,而季氏專政聚斂,國家財賦都歸私有,當然「富於周公」,冉求既被季氏所 信任,當該誘導他忠君奉公,把土地、人民、財賦還給國家,不然也該設法轉移、變化季氏貪財的 私心,使國家富強起來,否則權臣愈富,魯國愈貧弱,冉求不能盡匡時救弊之道,完全失卻孔子平 日教導的心意,所以孔子非常氣憤,對於季氏的苛政當然更深惡痛絕。

古云:「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一旦誤投非主,後果將因助紂為虐而不堪設想。孔子 為挽救弟子之弊病而來個「當頭棒喝」,一則想讓冉求知悔前非,另則以儆季氏,使知自警,挽世

(12)

仲由

子路

(季 路)

1.為人爽朗坦蕩,喜於直接表達觀點,逞現勇武,果敢守信。

2.慷慨好義,曾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3.孔子曾針對他好逞勇的個性,提出「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 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以曉諭子路:臨事必須戒慎 深慮,不可單憑血氣之勇。

4.有「片言折獄」(判決案件)的明斷力,有「無宿諾」(指急於履行承

諾)的篤信之德。

5.孔子曾擔心「由也喭(鹵莽)」,「不得其死然(不得善終)」。

6.任衛國邑宰時,因孔悝之難遇害。死前仍不忘端正衣冠。

公冶長第五(二十六)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

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註釋」

顏淵季路侍:顏淵即顏回。季路即仲由;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侍,侍立在孔子身旁。

盍各言爾:盍音何,何不?爾猶「你」。

敝之而無憾:敝,破損。憾,心中不快,埋怨。

無伐善:無,猶「不」。伐善,矜誇,誇大自己的才能。

施勞:施,亦誇張的意思。勞,有功。言誇張己功。一作使人勞苦工作解;無施勞,即不要別人 施勞力於我。亦通。

子:古時尊稱老師叫子。

懷之:愛撫他。

「語譯」

(一)顏淵和季路侍候在孔子左右。孔子就對他倆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願?」子路說:

「我願把自己的車馬和所穿的皮衣,和朋友共用,就算用壞了,也不怨恨。」顏淵說:「我願不誇 耀自己的才能,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子路反問孔子:「也聽聽老師的志願!」孔子就說:「我願 老年人得到奉養而安樂,朋友交往互守信實,年少的能得到撫愛。」

(二)顏淵和季路陪侍在孔子的身邊。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搶先回答說:「我願把自己的車子、馬匹、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壞了,也不 會覺得可惜或怨恨。」顏淵接著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誇大、張揚自己的功勞。」子 路藉此反問孔子曰:「我們也想聽聽您的志向。」孔子便回答說:「我有三個志願:一者,但願老 年人都能安養天年。二者,朋友們都能以忠誠、信實相互交往。三者,少年人都能承得父母之恩,

受到撫卹之愛。」

本章是孔子與弟子談論志向,從之體現各人修持境界的不同,由此可顯聖人大公無私之心。

(13)

在論語中,凡弟子多人與孔子對答時,如有子路在場,必然是他先發言,可見子路是個急性子;

從子路的願望來看,他是一個輕財好義的人;從顏淵的願望看,則知他是一個心懷仁德的人;但兩 人的用心,都只不過施於朋友、鄉黨而已,雖然都表示了他們無私的品格,但孔子所懷抱的顯然比 他們宏大。

對老年人能盡孝悌之心,對朋友能講信修睦,對少年人能盡教、育愛,這完全是聖人的情懷;讀 本章便可體會到聖賢學道的氣象,大致而言,子路能「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是英雄 豪傑的氣象;顏回能以「無伐善、無施勞」,是賢人志節的顯象;而孔子能達乎「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懷之」便是聖人的氣象,這也是其體天道無私之心,應用於人間世的事實。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惟我與爾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軍(3),則誰與 (4)?」子曰:「暴虎(5)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7)。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第七》)

【注釋】

(1)舍之則藏:舍,捨棄,不用。藏,隱藏。

(2)夫:語氣詞,相當於「吧」。

(3)行三軍:統帥軍隊。「行」,率領。「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4)與: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

(6)馮河:徒步過河。

(7)臨事而懼: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

【語譯】

孔子對顏淵說:「受到任用便出來做事;得不到任用便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

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 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和我共事的,一定是要 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研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 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幹,

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精神。

【延伸思考】

(14)

子路不好讀書。孔子勸他,他說:「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來做箭,可以射穿犀牛 皮。學習有什麼用!」孔子說:「把它裝上羽毛和箭鏃,會射得更遠。」 子路不聽。

有一次,子路問:「夫子,您如果統帥三軍,希望誰跟您在一起?」孔子說:「喜歡空手打虎、徒 步過河(暴虎馮河)、自以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歡。我要遇事善於冷靜思考、千方百計爭取 成功的人。」

後來子路在衛國做了官。公元480年,衛國發生內亂,死了許多人。孔子知道了說:「哎,子路這 一次有難了!」果然,子路一個人奔回京城,堅決要求懲處作亂的人,結果被殺。

「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的人。

(《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昔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 時之雋也。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

讀懂名句

以前俞伯牙在鍾子期死後,拉琴斷絃,終身不再彈奏;孔子聽說學生子路被衛人殺害並剁成肉醬,

因而命家人倒掉肉醬,從此不再食用。前者絕絃是因為悲痛知音的難過,後者則是感傷勇敢的弟子 少有,諸位先生雖不及古賢人,但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啊!

名句故事

漢末魏晉時期,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中國北方爆發世絕大瘟疫,其威力之強,上層階 級也難逃死劫。魏文帝曹丕是倖存者,驚魂未定,心有餘悸的他寫信給另一位倖存者,同時也是好 友的吳質,訴說自己的恐懼與悲傷。

生於權貴之家的曹丕,為了爭奪帝王大位勢必無法「兄友弟恭」,這也讓他更需要友誼,不幸的是,

大瘟疫奪走了他的知音好友如徐幹、陳琳、應瑒、劉楨,震驚的曹丕,便在這樣的情緒下,傷感而 發:「痛知音之遇,傷門人之莫逮。」

古來描述珍貴友誼的諸多範例中,排第一名的大概就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與鍾子期這對知己。據載 俞伯牙是位琴藝高超的音樂家,由於自己的音樂境界太高深,難免曲高和寡,而常感寂寞孤獨。直 到鍾子期的出現,無論伯牙是在彈奏高山或流水,鍾子期都能立即辨識琴聲背後的幽微音意,後人 稱之為「知音」。後來子期過世,伯牙悲痛萬分,覺得這世上再也沒有人值得他為之撫琴了,因而 破琴絕絃,終身封琴。

伯牙、子期是音樂上的知己,而曹丕與他的建安同志們則屬於文學上彼此砥礪相惜的至交。失去

(15)

路的例子來傳達失落。

子路心直口快,好逞血氣之勇,孔子早就擔心這個學生會有意外(《論語‧先進》:「若由也,不 得其死然」),沒想到此語成讖,子路死後還遭到醢刑之辱(剁成肉醬)。孔子知道後,難過得從 此不願再看到肉醬。

魏文帝曹丕對朋友的真感情,哀婉動人。明人劉炳〈百哀詩并序〉曾云:「昔魏曹文侯痛徐陳應劉,

數年之間,化為鬼物,臨文抆淚,良有以焉。」(以前魏文帝哀痛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在幾 年之內,全部離開人世,文帝每次看著他們的文章就忍不住拭淚,這種哀痛是確實存在的。)

(16)

言偃 子游

1.勤奮好學,特別熟識古代文獻,深通古禮。

2.二十多歲便當上魯國武城宰,實踐孔子以禮樂教化治民的理想,深得 孔子讚揚。《論語》記載:孔子到武城,聽到絃歌的聲音,開玩笑 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回答:「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 則易使。」指子游能行聖人治民之道以教民。

3.在戰國時代,其後學曾形成「子游氏之儒」的學派,可見影響之大。

陽貨第十七(四)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 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註釋」

子之武城:之,至;即孔子至武城。武城,春秋魯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

弦歌:弦是樂器,琴瑟之類。歌是詩歌。言武城人都學禮樂。

莞爾:微笑貌。

割雞焉用牛刀:焉,豈。言殺雞豈須要用宰牛的刀?意謂治天下移風易俗,要用禮樂,如今治一小 縣,何必用這麼大的氣力呢?

子游:姓言名偃,孔子的學生,特習於禮。時仕魯為武城宰(縣長)。

偃也聞諸:偃,子游自稱己名,亦屬禮。也,語中助略頓之詞。諸,於。

君子……易使也:君子,指在位的官員。愛人,愛護百姓。小人,百姓。易使,容易聽在上位者的 教令。

二三子:猶言你們。即孔子喚隨行的其他學生。

前言戲之:前言,指「割雞焉用牛刀。」戲,開玩笑。意思是治縣邑也當用禮樂。

「語譯」

(一)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彈琴歌唱的聲音,就微笑著說:「殺雞何必取用牛刀呢?」子游答道:

「從前,我曾聽得夫子說過:『在位的學了禮樂,就能夠愛護人民;庶民學了禮樂,就容易聽從使 令。』」孔子便向跟隨的弟子們說:「你們諸位聽到了麼?偃的話說得對;我先前說割雞焉用牛刀 的話,不過是一句戲言罷了!」

(二)孔子到了武城地方,聽見到處都有彈琴唱歌的聲音,心裡很愉快,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 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從前我曾聽夫子說過:『在上位的君子,如果學了禮樂,就能涵養 仁心,愛恤人民;在下的小民,如果學了禮樂,就能性情和順,容易使喚。』所以我現在正實行這 樣的教化。」孔子稱許子游務道之實,而向跟隨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大家聽聽,偃的話說得很對 啊!我先前所說的那句話,不過是和他開玩笑而已!」

本章是記孔子喜子游能實行聖門教化。

子游為孔門十哲列文學科者,故能在那禮樂崩壞的時代裡,重整庠塾禮樂的教化,孔子聽到當地 人們洋洋盈耳的弦歌之聲,自然喜形於色。不過「禮樂」是治國,甚至治天下的大道理,而武城不

(17)

過是個小邑,所以孔子含笑說了一句幽默話,一方面欣喜子游能夠實行禮樂教化,一方面可惜不能 實行於全國,大行於天下;有惋惜子游不能「道千乘之國」,如牛刀割雞,不盡其才;所以欣喜中 帶有無限感慨!這些當然都是孔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

卜商 子夏

1.子夏好學,時常溫故知新,曾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已矣!」

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 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教人務本重實,

為學重在做人。認為一個人能敬重賢人,盡心竭力侍奉父母、君 王,對朋友信實,雖說自己不曾學,他卻認為已經學習過了。

3.刻苦力學,對古代文獻造詣極深,於傳播《詩經》、《春秋》有突 出的貢獻。

4.其著名論點「學而優則仕」對後世讀書人產生極大影響。

5.孔子死後,講學於西河。

【原文】: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第一》)

【注釋】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

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第二個「賢」為名詞,是「賢者」的意思,

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 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語譯】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不惜 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 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研析】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A 弟子心甘情願吃屎 B 孔廟。「聖廟」乃指聖人之廟, 即孔廟。因孔子為後人尊稱為「至聖」,故孔廟又稱為「聖 廟」。文中由「然學宮圮而煩妖道」得知「聖廟」指的是「學 宮」,故知乃指「孔廟」 C 「今世成佛」是「金世成佛」 的諧音 D 乃對士大夫無力導正人心,無法利民的批判 【語譯】 金世成,長山縣人,向來行為不檢點。忽然出家做了個行腳

NO.77773333 ◎雄安和亦方是一對死黨好朋友,他們每 天在學校最大的樂趣之ㄧ,就是想出各 種無俚頭的綽號取笑同班的子維,甚至 聯合班上其他的同學,在下課時間一起 大喊今天發明出來的新綽號,搞得子維 非常生氣和困擾。但是看到子維越生 氣,這兩個人就覺得越有趣,反而更變 本加厲…… 導師知道這件事情後,就把雄安和亦方 找來,告訴他們這樣做已經算是一種霸